萬達集團為何要斥資 150 億建 3 所國際頂級醫院,服務富裕患者?會帶來哪些影響?

新聞背景:萬達集團斥資150億建3所國際頂級醫院 服務富裕患者

坐穩亞洲首富寶座的王健林,這回要建醫院了。在國內還略顯空白的民營高端醫療市場,王健林嗅到了其中機會。

萬達集團今天宣布,將在上海、成都和青島三地共投資150億元人民幣建設三所綜合性國際醫院。這是在政府推動發展私營醫療保健行業之際,這家房地產和娛樂企業集團首次涉足醫療保健行業。萬達集團表示,這三所醫院將由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負責管理。也是IHG首次在中國運營管理醫院項目。上述三所醫院均冠名英慈萬達國際醫院,IHG將確保三座醫院的運營通過JCI(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等國際醫療機構認證。


老看到這個問題被推到時間線上來……所以就斗膽從非從業者的角度來說說,私以為,其實根本不用友邦驚詫。萬達建這三間醫院,開業5年之內,都不會對國內醫療市場產生什麼太大的衝擊。

1、三家醫院投資150億算多?

不得不說,150億投三家,建立不起來啥好(私立醫院)。

「上海英慈萬達和成都英慈萬達今年將開工建設,投資分別達80億元和50億元,擁有床位數分別為1,000張和500張。」上海在建的幾間外資醫院,新加坡萊佛士80億投資,床位數400張。嘉會國際前期30億,後期30億(拿地較早),床位數250張。

可上海英慈萬達80億的投資,要建1000張病床,能達到啥水平?而且上海英慈萬達現在都沒有定下地址呢,現在拿地的價錢,可不是一兩年前好比的了。

所以,我推斷新建成的萬達英慈,是遠遠達不到和睦家這種水準的,大約是取莆田系和外資醫院中間的空間。服務的也只是富裕——稍高收入的中產階層,完全談不上「頂級」。

2、外資醫院能代替三甲醫院?高端人才能聚集在外資醫院?

各類業界的報道基本都是「公立將剝離特需」,「高端人才往外資走」,可事實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上海政府最近兩年已經不再提公立剝離特需了,因為這項嘗試事實上根本已經失敗——外資醫院根本就對付不了大病,中國人看大病基本還是選擇三甲特需,外國人看大病一般選擇回國。迫於無奈,各三甲的特需病房一再擴張,今後只不過是去兩大醫療園區增設特需病房,而不在放在本部而已。

舉例來說吧,和睦家做過幾例肝移植?危重急救有幾次能不是轉三甲?上海禾新醫院算是獨資醫院裡床位數現在比較多了,有100張,連個宮腔鏡都沒有。還有個奇怪的現象是,很多外資、合資醫院(非民營),是沒有計生手術的資格的,那意味著正常情況下某姑娘想人流……咳咳,不去三甲或是想在婦幼院那種場合里保留點隱私,就還是得找部隊醫院莆田系。

所以,王健林這三家醫院要是純民營,不依託三甲資源,估計短時間之內,也就能做做婦產、兒童、牙科、體檢之類的生意。可是,這類型的醫院,現在已經不少了。

換言之,國內第一流的中青年的醫學人才們,又有多少願意進入萬達英慈這樣的民營醫院呢?畢竟,學術發展的空間實在很小啊。也可以問問和睦家的醫院的中國籍醫生們,幾年能參加一次國際醫學學術交流?有多少去國外培訓的機會?

丁香園、卓正,發展的是不錯,可是看看裡面的全職醫生的履歷,又有幾個是從北上廣三甲跳過來的呢?原級別在副主任以上的,又有多少?換言之,如果一個富人生了較重的病,他會有多大的意願,把自己交給門診部的「小醫生」去診療?

看到別的回答中有評論說「高端醫院肯定是挑上層專家挖走」「普通醫生就有了晉陞空間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好吧!三甲主任們除非象胡大一那樣接近退休的,就沒幾個去高端醫院全職的!

所以,我才認為,一定要等到5-10年之後,私立醫院(民營醫資,合資醫院、外資醫院),才可能對現行的以三甲為主的診療模式形成影響(都談不上衝擊)。

吐個槽:國內的外資診所,從SOS到百匯,最常見的就是香港醫生和菲律賓醫生,說實在,醫技也就那樣。據他們自己說,白人醫生,醫技好的醫生,基本都不願到海外診所來。所以,英慈萬達到時候就算有英國IHG摻和,又能派出什麼好醫生呢?

嗯哼,再說一件事,印度私立醫療在全世界都算做得不錯的,社會情況也和中國較為類似。此國據說是最大最好的私立醫院,阿波羅醫院(非阿波羅男子醫院),好多醫生都會說中文,因為他們大多都有在中國醫學院就讀的經歷。

3、富人將湧向外資醫院?

上海國際醫療中心開業已經幾年了,做為上海醫生多點執業的代表醫院,依託的資源都是瑞金、長海、仁濟,三甲主任醫生一周之內看診。也走醫養模式,各種養生各種調理,可到現在500張的床位利用率還不足一成——富人們寧肯花同樣的錢去買冬蟲夏草含著吃,也不愛沒多大事就老跑醫院。新加坡百匯代為管理的這間醫院,從管理理念到醫療方式,各種與中方團隊衝突,導致後來院長都換了。目前虧損得連阿媽都不認得了。

北京新里程腫瘤醫院,依託的是北京腫瘤醫院的資源,床位120張,開業兩年了,去年年底入住的據說是50人不到。

有三甲資源的高端私立都吃不飽,那沒三甲資源的各外資醫院呢?那麼多新建的床位(光上海加上虹橋、自貿、浦東三塊醫學園區的在建高端床位都超過1500張了),可惜,中國的富人一是可能還沒那麼多,二是還沒建立起到這類醫院就診的習慣呢。再加上中國未來的經濟是L型發展的,各家高端醫療險幾乎是以年20%的幅度在漲價……咳咳……

4、貴的醫院就沒醫鬧?

很多人會有這種推理——公立醫院環境差醫生負擔重,醫鬧多,所以貴的民營醫院建立起來後,好醫生會為了這個原因往民營走。可實際上,誰說貴的醫院沒醫鬧的?誰說私立醫院對醫生的保護就比公立好的?醫院是大理石地麵皮沙發還有一對一陪同,病人就個個有素質了?頭等艙旅客為難空服的頻率,一點也不比經濟艙少好吧?(大航空公司對於金卡客戶的投訴,幾乎都是一投一個準的,不管客戶有理沒理,金卡客戶投訴了都是兩艙的空乘的錯。那以後民營醫院又會怎麼樣呢?)

莆田系醫院醫鬧少,一是體量小,二是看的都是些死不了人的的病,三是大量就醫者都是醫學知識欠佳者。可是,醫鬧不會因為自己交的挂號費從10塊變成了500,就不醫鬧了啊?

百匯診所里照樣有母親打過扎針不準的護士,華山特需里醫生一樣被潑過滾燙的熱茶。那些動不動有幾百張床位的民營、獨資豪華醫院,一旦開始接診重症病人……咳,你覺得一個砸了兩百萬在這看病的醫鬧,和一個砸了兩萬在這看病的醫鬧,誰可以動用的「鬧」的力量大?好多宣傳里都把莆田系老闆說得能量有多巨大……看看身家就知道了,其實根本沒那麼嚇人。

醫鬧要解決,根本是民眾醫學素養教育和法治問題,不是靠豪華醫院和提高醫生收入來實現的——是,豪華醫院可以篩選出一些低支付能力的客戶,保證每個人看診的時間有半小時(吐槽,和睦家現在有半小時嗎?看診的十五分鐘里有十分鐘都在填保險表格或者錄入好吧?),減少了患者因為等待而產生的怨氣。可是,患者是不是仍然可以用「我在你這花了十萬塊錢還看不好一個感冒(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肺炎住院20天的價格)來砸你打你呢?

所以呢,王健林這三所醫院,規劃是很好的,架子也是拉得很大的,不過,等先建起來、再放上幾年再說吧。畢竟做醫院和做房地產是兩回事——美國成熟期的高價醫院利潤率也只有15%左右,中等的只有收益率只有7%,可是萬達的負債有4000多億……要建醫院,首先貸款的成本就不是個小數目了——恆大地產足球弄得都不錯,可是賣礦泉水呢,那就大大的不靈了。


醫改的大方向是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公立醫療機構負責基本醫療需求,各種層次醫療需求交多元辦醫主體舉辦的醫院。

醫改任務落實了,對於現在看不起病的人來說肯定是好事。對於現在賺著中國人的工資矯情為什麼沒有美國人的醫療水平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公立醫院成了打發窮人的安慰劑,不堪用。延伸閱讀:單病種付費:醫生收入縮減 他們如何心甘情願的支持?

當然,我認為把來自全民的錢拿去支持頂級公立醫院,屬於劫貧濟富,加劇收入分配不公。頂級公立醫院在市場上又不是賺不來錢,應該斷了他們的餉,把錢給基層和基本醫療服務。

王健林的辦醫計劃,我最看好成都的計劃。從石應康院長去世之後華西醫院上下的反應,我認為未來華西會面臨一個動蕩時期。當然,王健林的辦醫計劃未必能趕上這一波,畢竟醫院的建設是有時間周期的。在偉大的成都省,要是有一家醫院能讓人認為是華西的水準,又能用價格槓桿實現供需平衡,不讓病人像在華西那樣排太久的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會很好。王健林的辦醫計劃要立足自身品牌,要是新醫院叫華西國際醫院,錢程無憂。

上海的醫院我也很看好。上海市已經有了明確的公立醫院改革路線圖了,公立醫院去特需,立足基本。市屬公立醫院的特需服務全部剝離,有錢人再也不能在理應平等對待所有公民的公立醫院多花一些錢就可以不排隊了,多麼的彰顯社會公平。特需醫療轉移到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去。上海在浦東和虹橋有兩個國際醫學園區,有大批的高端人群和全國各地的求醫患者,上海醫院也會賺到很多錢。

韓屬膠澳不看好。韓屬膠澳這個地方,傳統上外域就診患者比較少,周邊的煙台、濰坊都有比較好的醫療條件,當地看不好的病人直接去濟村或帝都、魔都了。煙台有兩家水平不錯的百年老號,還計劃開魯縣人民醫院分院,還計劃開保險公司辦的大醫院。濰坊的百年老號市人民醫院都4000床的規模了。雖然韓屬膠澳醫療水平在非直轄、非省會城市裡算好的,但只是起到了讓本地病人外出就醫的比例比較低的效果。老話說的好,「一級是一級的水平」。韓屬膠澳當局對當地醫療條件不滿意,多年來一直說積極引進外地名院。一直說要引進北大、協和,一直沒見引進來。最後傳說中在遙遠的縣級市即墨給協和的地皮又計劃給了濟村來的魯縣人民醫院。韓屬膠澳重要的高端消費人群是南宇宙大國公民,但是韓屬膠澳引進了南宇宙大國的延世大學醫院。韓屬膠澳盤子不大,除了延世大學,韓屬膠澳還有復星醫藥跟濟村的世宗大王第一大學(副部級)合作辦醫,世一大(副部級)的醫院正在建設;留給王老闆的市場空間不大。

現在水平比較高的公立三甲,不算地皮,建設投資大概是一床100萬的樣子。投資的大頭在設備上,增加一些床均建築面積和裝修標準讓醫院顯得「貴族」一些,邊際成本相對低一些。不知道王老闆拿地的成本是多少,一家醫院50億,可以搞的很不錯了。

《醫龍》的漫改劇,渣得一塌糊塗。除了野口賢雄這個角色出彩,其他人都不如漫畫原著。


很多年以後,面對縣醫院,老百姓會懷念這個還可以從黃牛手中買到協和專家號的時代。

從衛計委組織各地醫保人員去三明學習可以看出,上層對醫改的態度,已經是公立保障基本醫療,高端醫療交給市場。

至少讓老百姓明白,房子分檔次,車子分檔次,醫療更分檔次。

上層的思路很對,人的需求是無止盡的,醫療尤其如此,醫保保障的是你能有房子住,而不是保障你有別墅。現在是給老百姓們分房子,老百姓罵你不給別墅,罵你怎麼不給配幾個傭人…不給別墅還砍人?這玩意誰受的了…

得了,房子您也甭惦記,給大夥一個公租房,有錢的去買別墅吧,買不起?怪我咯?

看病貴?我基本醫療藥物都無加價出售啊,不貴啊!

看病難?有錢私立醫院五星級服務,一對一專家指導,不難啊!

這就是解決思路...

沒錢還想看專家?

您見過又沒錢又死皮賴臉非別墅不住的么?


有個匿名用戶說的一針見血。我就不匿名了。

這個問題現在回答正是時候。

非醫療界人士請看看最近幾天的北京醫療政策。患者預約越來越難,三甲醫院高水平醫師不允許自己約患者統一交給第三方平台。

比如牙周科,北京就兩個三甲專科醫院,所以牙周專科醫師是有自己一個強大的患者群的,現在不允許給老患者加號了,怎麼辦?拋棄依從性好,前期花費無數心血的老患者嗎?

這就是把醫生,尤其是高水平醫師,自帶有患者群體需求的醫師,往私立機構引導。

萬達是什麼級別的「企業」?萬達已經有話語權了,權利和金錢可以建立世界第一醫院,但不能帶來患者和隨後的收入,怎麼辦?把患者在公立醫院廉價看高級醫師的路堵掉,把高水平醫師從醫院逼走。

不用高薪聘請專家了,直接收留這些滿身本事自帶患者光環的白大褂即可。資本家手段果然牛,禽類培養委員會也得聽話幫忙出政策。

做個容易理解的比喻。底特律活塞隊想迅速提高上座率和轉播率,掙點錢。於是請聯盟和媒體一起施壓,聯盟收緊對他倆的吹罰尺度,在原球隊從老大變成打不上球,媒體把勒布朗和姚明搞臭,壓低身價。

活塞輕鬆中產薪酬簽到倆人,姚明保證14億市場,勒布朗還自帶射手群呢。新賽季活塞奪冠,開心哦。


放眼歷史長河中,盛世的希望和溫情永遠是暫時的,悲涼和絕望才是永恆的基調。

一個醫生,20多年的刻苦學習,培養,從同階段的孩子中脫穎而出,才能剛剛就業。

孩子們卻只知道要糖,不理解醫生,把醫院當用錢換命。

然而,要糖的孩子是始終不能滿足的,無論是不理解,迷信,還是盲目的恨。孩子拿起了屠刀,舔舐著血紅的糖果,露出了快意江湖的笑容。

禍害老百姓的醫生退卻了,兒科崩潰轉到內科了,大夫後代不學醫了,學生們也避之不及,醫療系統告急了。

醫生收入和利益也隨著醫院不停的對醫鬧息事寧人,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扣和犧牲。

然後,很大一部分高年資的醫生,技術移民。

恭喜吧。「弱勢」群體的一次次狂歡中,醫療圈被推向整體崩潰的深淵,而在一個特別壞和極端壞之間,特別壞總是美善之選。

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培訓+考試+論文=14年的小主治+5年+幾篇SCI論文+省廳級別課題至少2項+考試通過=19年的副主任醫師+5年+國家自然+3分以上SCI論文幾篇+考試順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醫師+患者咣咣兩鎚子=死了。

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格。

終於,孩子們該給自己的命開價了,付得起嗎?付不起,就平靜的死去吧。

上帝保佑。

當像美國一樣,小病一場,工人幾個月白乾。中病一場,中產十年努力歸零。大病一場,消滅一個小富人家,或者,你可以排隊到冒著延誤治療的風險去公立醫院,甚至間接等死的時候,

我知道,孩子們的怒火會恨不得砸爛整個世界,期待在一片血腥的大地上,只有苦難,和自己一樣的苦難殘存。

然而,歷史的悲曲還是開始了。

作為一個醫生家庭的孩子,我是極其不贊成中國展開醫療私有化的,極其不贊成生命權被血腥的資本主義明碼標價。不管是出於我中產家庭的道德觀還是人性本身的善和悲憫,我都希望所有人無論如何誕生,至少可以在延續生命的道路上暢行無阻,而不用經過付費門。

然而歷史和現實都一樣的殘酷而真實,活著,從來沒有平等過。

不管怎麼反駁,在當今的生產力下,地球的資源就是滿足不了生殖崇拜和消費主義的血盆大口,尤其是前者。總是要人要被淘汰,要死的,體面地活著本來就是一種奢侈,而不是必然。

何況美國醫療環境比中國更艱難。

魏則西的冤魂早已經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早已被暗中明碼標價。而帶著一絲理想主義的我,卻常常用中國私立醫院劣勢,騙子還是少數來欺騙自己,欺騙別人。

就在去年,我還跟英國人說過,儘管中國醫學壓力很大,但是至少醫療對所有人是公平的,每個人的生命權是幾近公平的。醫生是頂著生命威脅為社會主義做貢獻的人。社會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是有區別的。

然而,現在,這耳刮子好疼。

其實我本可以一句話都不說,如果在國內,我可以一個電話叫來全中國最好的醫生,我的家境也讓我足夠能享受到體面的醫療服務。

我恨。

或許和本能體面地當醫生,卻選擇了一條艱苦困頓的道路的,那位喚醒麻木的中國人的老者一樣的恨。

兩種恨,三種恨,一種無力回天。

我無數次給仇醫的人科普醫生收入沒傳言那麼高,一台手術一輛汽車是瘋話,大醫院是收不了紅包的,醫生很不容易,把醫生殺怕了最終受損的是你們。

結果,我的回報除了挨罵被捋家譜,就是被拿佛教理論詛咒我死,下三惡道等等。

小惡為善的選擇,肥的是資本家,寡頭,痛苦的是無知而麻木的人們。人類從沒有什麼歷史,有的只有吃人,和另一批人吃人。吃完了人,就要被吃了。

終於,時候還是到了,他們所痛恨的,口耳相傳的醫生的謠言,成為了血淋淋現實。

又要對誰哭訴呢?

公立醫院處於弱勢,遇到打砸搶,大體只能息事寧人,連莆田系都不如。

而當貴族醫院可以用權錢勾結下合法的暴力來血洗哪怕真的遭遇醫療不公的人絕望的掙扎的時候,當一個人一出生不是遙望著站在自己夢想彼岸的富二代,而是遙望著站在生命權對岸的富二代的時候,當窮人像某些非洲地區一樣,從死不起病不起,變成生的起活不起,要靠違法多生孩子,期望有人活到成家立業,延續血脈,陷入生殖崇拜的死循環,只能大量生受不了高等教育的「廉價劣質人口」,像美國「黑墨綠」一樣世代被穩穩的鎖死在工業社會底層的時候。

又要對誰哭訴呢?

也許孩子們依然會嘲笑,中產被貴族醫院治死,親屬當醫鬧被打殘,然後拉去了旁邊的公立醫院,要排隊三年,卻不幸因為大出血壞死進了emergency,截肢。

也許孩子們會說,中產對誰哭訴呢,誰讓中產不姓趙,中產也不過如此嘛,活該受罪。

就這樣,絕望和痛恨就被樸實而淡然的彌平了,無聲無息的消逝在了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

也許絕望和痛恨終究會鑄成通往煉獄的旌旗和利劍,在整個神州乃至世界掀起另一場絞肉飲血的時代。

然而,他們永遠不會是得利者。

車輪還在滾滾向前,明媚的一剎那已經遠去,放眼望去,前面是一如既往的荒原,和墳場,這就是,歷史本來的顏色。


有人建醫院是非常好的事情呀,一方面中國的醫療資源不足,大家擠在公立三甲醫院,一方面病人抱怨得不到好的服務。

中國最需要的就是有錢人來建醫院,最好就建高端醫院。莆田系的醫院,不能憑合理的醫療賺錢,就只能靠肯蒙拐騙賺錢。高端醫院,要提供優質服務,要品牌,總不能做太不要臉的事。

這樣有錢人去了高端醫院,公立三甲醫院排隊的人就少了一點,抱怨的人就少一點呀!

高端醫院開給醫生的薪水,也可以提高正規醫院醫生的收入,有競爭有參照物,國家也不能對公立醫院的醫生太寒磣。否則,高級人才都到私營醫院去了。

舉手舉腳歡迎富豪來投資建醫院,高端醫院,不要是賺昧心錢的醫院。

從深圳港大醫院目前的狀況,好像開高端醫院要維持不容易呀,目力所及就「和睦家」現在活得比較滋潤。

150億建3所醫院,150億不一定夠呢!

我們看看深圳港大醫院的數據

2003年10月10日 醫院選址美麗的深圳灣畔

2007年11月18日 醫院舉行奠基典禮。

2008年06月05日 醫院正式開工建設。

2012年7月,港大深圳醫院營業。

深圳市政府總投資40億元,佔地19.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36.7萬平方米。這40億元包括醫院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設備購置費用和開辦費用等。

(2014-07-30 13:23:00 來源: 新快報(廣州))據報道,近日港大委聘普華永道為港大深圳醫院撰寫的顧問報告內容稱,運營兩年來醫院總虧損超過10億港元。如果運營狀況並不改觀,2013年至2023年間,醫院累積總虧損將達48億港元。

深圳港大是從2003年就開始籌建的,深圳政府就投資了40億,政府投資的,買地應該不收錢吧。

現在是2016年了,150億,就現在這地價,夠嗆。


患者不用排隊,不用買黃牛號,醫生醫術精良,態度溫和,噓寒問暖,不厭其煩,字跡清晰,這不正是我們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嗎?

而且好醫生,再也不用忍受無止境的工作加班和一晚八塊的夜班費,還免於被砍之虞。

簡直是皆大歡喜啊!


有時間噴王健林,不如想想如今的局面是誰造成的。

場景一

醫生:「這是纈沙坦膠囊,國產的,對於您來說同進口的「代文」治療效果是一樣的。」

患者:「用不著你管,老子是公費醫療,所有的藥費都報銷,給老子用最好的葯。」

場景二

醫生:「這是拜阿司匹林,您胃不好,進口葯工藝先進,緩釋功能更好,不刺激胃。"

患者:「你們這些天殺的大夫,就給我用這些貴葯,變著法掙我的錢。」

場景三

患者:「你的號怎麼那麼難掛啊,我等了一個月了,就是掛不上,你別解釋,今天我就要看病。」

醫生:「您別急,後面還有患者呢,這樣吧,您加我個微信,我先了解下情況再說。」

患者:「少忽悠我,這就是變相管我要紅包,我才不上當呢。」

寶寶心裡苦啊,還能不能好好看病了?!今後會更熱鬧,貼篇自己對於好大夫在線被曝醫生收禮,大家怎麼看?的回答。

第一,有沒有這種情況本人不清楚,如果有,這不叫「紅包」,這叫勞動所得。第二,是不是覺得現在的醫患矛盾很大?那我大膽預測一下:3至5年以後醫患矛盾會比現在更加嚴重,而且至少持續10年以上。

醫患矛盾中屬於醫生的責任是醫療服務質量低下,但凡有過國外診療經歷的人(謝知友提醒,這個表述有問題,應該是自費享受過國外優質醫療服務的人),沒幾個願意回內地看病的。而個人固執的認為,互聯網+醫療和未來的私營醫療是目前唯二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方法。

--------------------------------------------我是高能分割線----------------------------------------------------------------

我們可以看看醫療這件事情是如何演變到現在這種情況的。

醫療服務質量低下是因為政策不允許醫生通過醫療服務獲得收入,也就是不允許將醫療服務當成商品進行買賣。第一是因為醫生職業的特殊性,第二是相對於龐大的人口,醫生太少。如果將醫療服務當做商品,必然會增加醫療服務的稀缺性。可以參照樓市,二三線城市明明去庫存的壓力很大,但感覺房子就是很少。買不起樓可以租別人的房子,看不起病難道還能租個醫生嗎?或者搞個團購,組團刷大夫去?很長一段時間,每個患者都能花極少的「挂號費」,到門診找個醫生看看的前提是醫生做出了犧牲。

以前大家的日子都差不多,醫生的收入在當時也過得去,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醫生和患者都比較滿意。90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生作為「高知」群體,對自己的收入越來越不滿意,效率越來越低。為了增加效率,促進公平,醫改撲面而來。簡單說當時醫改造成了以下幾個結果:1、部分醫生從公立醫院出走;2、私營醫療越來越亂;3、醫生認識到自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4、公立醫院分分鐘要被打趴的節奏;2和4是誰都不想看到的,於是公立醫院也可以「適當」創收來提高醫生的工作積極性,但前提是要保證群眾的就診需求。於是除了挂號費、人工診查費、人工治療費,其他的都漲價了。既然醫療服務不值錢,誰會真正去關心如何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大家覺得醫生的心是越來越黑,醫生卻感嘆世風日下,醫患溝通越來越難,直至今日在XX的宣傳下,勢同水火。

--------------------------------------------我是意淫分割線-------------------------------------------------------------

如此巨大的醫患矛盾是誰都不想看到的,於是再一次的醫改即將撲面而來。本次醫改的核心是改善醫患矛盾;根本是降低醫保支出;方法是學習歪果仁的先進經驗。接下來,我們有可能欣賞到如下優美畫面:

畫面一,「萬達集團斥資150億建三所國際頂級醫院」;

畫面二,「哥們,知道嗎?聽說我們醫院要給50歲以下的醫生取消編製了,以後都是簽合同,固定年薪制。」 「切,我們這壓根就沒有過編製。。。固定年薪?別逗逼了,除了院長誰也拿不到滿額的年薪。」;

畫面三,「哇塞,去那裡當醫生,門診每天最多看10個患者,住院部每個醫生只管5張床,再也不用向患者催費,再也不用算計著開藥,月薪30K,挂號費1000元,800是醫生的獎金耶,還有這麼多的福利!!!SCI不是硬杠杠了!!!王醫生,你先別插隊,我的離職手續還沒辦完呢!!!」;

畫面四,「唉,醫院怎麼都是一群孩子在看病啊,以前的李醫生呢?」 「李醫生去了XXX醫院了」 「那王醫生呢?」 「王醫生辦完離職,去瑞士補蜜月去了」 「我擦,那今天是你給我看病嗎?」 「不是,您的挂號票是6個月以後的,算上急診加號,估計得明年能看了,到時候我主治考完了,就去XXX醫院了」 「你TM別動,我刀呢?」

畫面五,「昨日一男子因在XX醫院辱罵醫生,已被刑事拘留,公訴方認為此種惡劣行為應當從重處理。。。」;

畫面六,「李醫生,您給我媽治療的效果非常好,我媽說她用的葯都是進口的,國內的醫保卡用不了,安聯的流程她又弄不懂,多虧了您跑前跑後都辦妥了,老人在家還一直念叨要來看您呢。聽說您愛看足球,這是下個月皇馬對巴薩的包廂票,不值幾個錢,略表心意了」 「謝謝您,正好下個月打算休年假去歐洲旅遊,對了,這是大娘後續的健康管理方案,我給您解釋一下這裡和這裡。。。有什麼不懂的可以隨時問我。從歐洲回來以後,要做第一次的上門隨訪了,到時候我再跟您約時間」

好了,不寫了,我已經笑醒了。

---------------------------------------------我是開撕分割線---------------------------------------------------------------

黃牛把挂號費加個1000元賣給你,你心甘情願挨宰。醫生收個50元,給你提供問診服務,你認為是良心黑。互聯網給醫生一個將知識和履歷變現的途徑,竟然說是收「紅包」。這都什麼神邏輯?前幾天國家叫停互聯網加號,你真以為是國家反對這事呢?這是因為醫生還沒從公立醫院裡出來,就要保證基礎醫療的需求。等好醫生都到了私營醫院,1000元的號你掛的起,沒有商業保險也未必看的起。現在動不動敢罵醫生、打醫生,到時候你再試試,分分鐘弄消停你。你說老子大不了跟你同歸於盡,捨得一身剮也噴你一身血,可以啊,那就過安檢吧,嚴禁攜帶鐵器進診室,每個診室門口再栓兩隻大狼狗,特凶的那種。公立醫院已經回歸公益性質了,藥品一分錢加成也沒有,需要核磁檢查的也只能拍X光,看個病便宜成翔了,還全體公民享受90%的報銷待遇,幾乎都免費醫療了,你還鬧?你說這醫院沒有好大夫,也沒有好葯,我的病看不好啊。對不起,我們這是公立醫院,只能保證您生存的權利,想要提高生命質量出門左轉。你說這個未來太遠了吧,全國首個掛牌的醫生集團已經在大廣東出現了,掛牌了耶,在工商局註冊了耶,醫療服務可以當商品賣了耶。

-------------------------------------------我是冷靜下來的分割線--------------------------------------------------------

原本以為我在知乎不會想公開撕X,既然憋不住了,來戰個痛快吧。

集團託管的醫院要求我們派個人去做關於「醫生職業道德」的講座,這個光榮的任務幸運的砸在了我的頭上。這大環境下講「職業道德」。。。我擬了如下提綱,看懂的人會心一笑吧。

一、醫生職業道德的核心本質是尊重生命。

二、生命需求由生存轉向質量。

三、醫生由單位人轉向社會人。

四、醫生職業道德也在發生進化。

五、醫生職業道德的終極體現是醫療服務質量。

六、醫生職業道德的最終落實是醫療實踐。


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高端醫療,定製醫療,個性化醫療(Personalizedmedicine)都將成為熱門的新興的產業,在當前公立醫院糾紛不斷,民營醫院透支大眾信任的背景下,萬達建造醫院的手段穩准狠,我猜測以後萬達還將做更多元更深入的醫療模式的探索。

從改革開放後,公立醫院就開始自負盈虧,患者做什麼檢查,做多少樣檢查,吃什麼葯,吃多少種葯,動不動手術,全在醫生的筆下。醫生基本工資其實非常低,收入的大頭都來自於科室的績效和獎金。現有的制度就是逼著醫生搞創收,但實際上除了少數熬到高職稱的大夫,對於我國公立醫院的大部分醫生來說,到他們口袋裡的收入依然難以與他們的投入成本及工作強度相匹配。有趣的是這不妨礙他們成為百姓咬牙切齒的」灰色收入之王」。

某調查顯示有79.6%的醫務人員不願子女學醫,未來這個數字可能還會上漲。香港有逾七成的DSE滿分狀元會選擇就讀醫學院,內地的狀元們和高分尖子選擇讀醫的佔比是多少大家應該心中有數。醫學這項所謂的「精英教育」,在內地會逐漸與世界脫節。香港人愛學醫道理很簡單,香港公立醫院的副顧問醫生的平均工資能到8萬港元,顧問有10~17萬之多,這是沒算津貼的數字。內地即使是北上廣深的三甲醫院醫生也只有流口水的份。這兒咱就不提國外了。

其實醫院更像是藥商的賣貨郎,大頭被藥商抽走,醫院和醫生的聲譽也被透支。醫療費用的上漲民怨載道,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其實現在的醫療亂象,三個脫離就可以概括:醫院脫離公益身份,醫生脫離看病角色,藥品脫離治療功能

當前我國醫生收入的問題在於:醫生根據治療數量得到報酬,而非治療質量。

醫生不是快遞小哥,按件計費,按數量計費,都會扭曲他的行為。可悲的是,我國的醫生累死累活,被罵黑心,確依然拿不到幾個錢。我國的百姓,花了高價,屁股坐不熱就被催去檢查開藥,享受不到應有的醫療質量。

高端醫療和定製醫療這時候在內地應運而生不是沒有道理,這些也並不是新鮮玩意兒,美國現在就有Concierge Care指針對個人和家庭的定製醫療,為他們提供健康諮詢,電話醫生或者預約上門診治,也有On-site Care也就是針對僱主的比如針對大公司或小公司群體的醫療。更為普遍的還有美國的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的健康維護組織,為會員提供健康護理的服務。還有更貴的適合高端人群的私人全科醫生等,未來可能也會在中國大面積的出現。

其實這種醫療模式的商機國內早就有人嗅到並且在做嘗試,但是苦於國內的大環境和醫療現狀,這些人更多的只能推廣針對高端人群的「海外醫療」。國內私人醫生的模式還遠未成熟。在一線城市你一定能找到這種私人定製醫療的機構,但可惜的是還沒有哪家做成規模和氣候。

這種高端定製醫療的優勢在於:1.人們通過日常醫生的保健健康指導,將大大降低患病的幾率,類似於中醫上說的「治未病」。這對於醫院來說也是壓力的緩解。2.醫生接診數量受到限制,對你的個體更了解,有更針對更定製更優化治療方案,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高的治療質量,談得上「定製」。3.醫生從新回歸治病救人的角色,把心思致力於治療質量上,對自己也是提高業務水平的機會。高水平的醫生既可以發揮自己價值,還能通過價值取得相匹配的高收入。

現在資本介入是好事。商人,醫生,需要高質量醫療的患者,三方都得益。而且這是市場行為,誰都無權阻擋其誕生與發展。有人看到標題「為富人」三個字就跑出來罵,令我訝異。難道醫生活該寒窗二十載一把年紀了還拿著微薄收入去「懸壺濟世」? 為什麼你的思路不是「我也要變成富人享受最好的醫療」,而是「最好的醫生為什麼不他媽的來給我看病」。

未來可能公立醫院的最優秀的醫生群體都會脫離體制,進入高端醫療定製醫療的體系中,畢竟沒多少人為了「懸壺濟世」而甘於貧賤,寒窗二十年還要累死累活的面對被砍的風險我想誰都會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普通老百姓想像現在這樣掛個號就能找到專家的會比現在更加困難。不過話說回來,多說一句,病急亂投醫,有些個小災小病診真不必要擠那個有限的資源去看三甲最有名的大專家。

最後以我今天看到的新聞評論為結尾

有些人還是別看醫生了。話說的難聽一點,你甚至不配擁有健康。


當人們還享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遺骸時,總有幾個流氓站出來鑽制度的空子,靠以鬧分配攫取利益。最終卻給了政府「去福利」的借口,正好順坡下驢。

最倒霉的是那些沒有傷害醫護人員的窮人。


如果他因此賺了大錢,那會給多少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信心啊,只用專心好好的搞學術臨床就行了,其實也變相的促進提升國內的醫療水平。讀書規培的代價會讓醫學生覺得等待是值得的。其他財團也會加入進來,進一步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這對病人來說也是福音啊。


一方面這是資本家在拯救高級醫療專家教授,防止被無知的P民殺光。另一方面此舉既可以讓高級教授主動又安心的為有錢人服務,又可以為資本家賺更多的錢。


中國未來醫療應該:

1. 窮人有完全免費的保障,並覆蓋所有的病種,所有的疾病都能在公立醫療中獲得救治,國家財政支付費用。但和其他任何公立的機構一樣, 不可避免地低效、排隊、低質, 甚至可以說用低質和低效把願意花錢的人逼走。公立醫院要向這個轉移,佔市場份額 10~50%。

2. 中產要多花錢, 收入5~10%用於醫療, 丁香診所、和睦家、卓正醫療等私立機構要逐步擴大,改良或消滅莆田系,最終私立醫療佔市場份額50~80%, 成為中產階級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機構。

3. 富豪要有享受, 頂級的服務,醫療技術、醫院設施, 最好的葯, 進口的設備, 醫生頂級醫學院畢業或者從其他醫院高薪挖來,護士顏值都是空姐級別,但同樣是頂級的價格,佔市場份額5~10%。以前沒有,現在王健林正是要補這個缺口.

為什麼中國的醫藥費那麼貴,得一個病整個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人是因為沒錢醫治而死的? - 溫興兵的回答


人民公社吃飯不要錢,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吃飯領域,我如果說人民公社是個好事好辦法,會不會有人罵我腦殘,

那為什麼人們對公立醫院這麼支持呢?真以為看病不花錢是好事,忘了人民公社吃飯不要錢的慘痛教訓了,貪婪愚蠢會要你的命,

人無知可以學習,要是貪婪愚蠢還不自省就沒救了,

一點淺見,


自以為正義的窮苦百姓最終把自己給玩兒死了的故事。

各位,買保險吧!


二代剛上台的時候我就跟同事們說過,把握了權力和資本的二代們一定會拚命加速去社會主義的市場化進程,這幾年的新聞綜合來看一點兒錯也沒有。


篇首語:這本來應該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醫術精湛的醫生可以有更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患者可以享受到更優良的醫療服務;還有助於緩解醫患關係矛盾、減少惡性傷醫事件,可我的心裡卻感覺有些悲哀。

1.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難題

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是一個關係到億萬群眾的嚴峻社會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在中國,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個問題從本質上是由醫療技術發展的客觀局限和社會生產力水平所共同決定的。在動蕩的中東、非洲,民眾的生存尚無法保障,看病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受制於落後的醫療條件,一些大病、重病也無法得到救治。即使是在發達國家,看病難問題已經並不嚴重,但看病貴仍然是令公眾非常困擾的。只是由於發達國家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一問題尚未成為普遍性的社會難題。

在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同樣非常棘手,但在世界範圍內相比,情況已經可以稱作「良好」了——民眾不需要極高的花銷,就可以在三甲醫院享受到一流(而非頂尖)的醫療服務——中國通過壓榨醫療工作者和「以葯養醫」的政策維持了一個相對廉價、高效的醫療體制。然而,這一醫療體制卻在不斷遭受質疑與攻擊:

首先,受到「剝削」的醫療工作者就對這一體制非常不滿。經歷十多年的刻苦學習,才換來不到五位數的薪資水平;工作強度極大、經常加班加點;反觀國外同行,輕鬆躋身高收入者行列,其間巨大的心裡落差是可以想像的。

其次,民眾對這一體制仍頗為不滿,在他們挑剔的眼裡,醫療服務本來就應該是「包治百病」、「藥到病除」而又「物美價廉」的,最好是免費的。他們對醫療工作者的專業知識視若不見、對醫療科研的重重困難置若罔聞,所以才會有人願意在奢侈品上面一擲千金而不能接受醫藥產品的價格;所以才會有很多針對醫療工作者的惡意揣測。

2.惡性傷醫事件頻發的後果

很多人在享受著相對廉價、高效的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時,卻又對現行醫療制度大肆謾罵、橫加指責,並從側面促進了惡性傷醫事件的頻發。醫生面對公眾的惡意揣測和攻擊,非但無法奮起自衛,反而會被醫院為息事寧人而開除;他們甚至不能通過罷工來保護自己,更遑論維護自身權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醫療市場化改革就成了醫療工作者們新的「救命稻草」——他們擁有知識和技術,完全可以到更好的私立醫院去工作,正如優秀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別高強度、低薪酬的法檢系統而去當律師、做諮詢。

資本是有生命的,它會為了自身的增值而適應環境、甚至改變環境。資本流入醫療領域、促進醫療市場化改革,就是一件多贏的事情:無論是私立醫院的經營者、工作者還是客戶都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局面:對於權貴階層來說,他們顯然可以為了獨享優質的醫療服務而多掏銀子,他們並不在乎醫療費用。

至於原本看不起病的工薪階層——只能說,社會現實本來就是冰冷的。

如今,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進行,中國的醫療制度將會越來越靠近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情況——這時,民眾才會發現,他們所憎恨的「看病難」、「看病貴」等現象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發徹骨——社會的「資本主義色彩」將會更加濃厚,一無所有的貧困民眾的生存環境則會更加悲觀。

表面看來,醫療領域的「民進國退」似乎是改革開放深化進行的標誌,但當醫療服務真正被資本控制之後,民眾將會像過去一樣,被更加無情地擠榨、盤剝。聽說還有人想讓鐵路、通訊、能源等領域也實現市場化——希望他們的願望不要實現,畢竟資本是不會輕易向貧困地區、低收入群體傾斜的。


在一個綜合排名前100名醫院都是公立醫院的國家,你卻告訴我,建立3所國際頂級私立醫院,要服務富裕患者,這個不是痴人說夢是什麼?

這排名前100位的公立醫院真正的醫療核心競爭力,醫療技術,醫生素質,醫學研究能力是秒殺國內任何私立醫院的,人們去醫院看病不是為了醫療服務,你醫生再能服務好,笑容再親切,但是心理舒適不能治病啊!這不是白搭嗎?富人小病去私立醫院,圖的就是一個舒服,大病還是算了吧!

在中國,私立醫院不是沒有生存空間,私立醫院真正的醫療客戶是那些有錢沒有特權關係的人,私立醫院真正的醫療價值是提供給優質的,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比如上面排名100位的公立醫院,你不想醫生花5分鐘給你看完你得了三十年的病吧!但是醫療人性化服務並不是醫療的核心競爭力啊!

如果這些優質的公立醫院能夠解決好醫療人性化服務,那麼就完美了,在中國,是可能的,這些優質的醫院也有VIP客戶,VIP服務,坦白說,立馬就秒殺私立醫院了。在中國,金錢跟權力是掛鉤的,潛規則當中的關係也是千絲萬縷的,富人們得大病了,肯定會選擇去優質的公立醫院。

醫生的問題,現在優秀醫生主要在40歲左右,博士念完都30歲了,5年累積經驗,5年累積知名度,就差不多了,這些醫生的跳槽慾望沒有那麼強烈,按照他們的話說,要出去,年輕時候就出去了,現在不想折騰了。實際上,他們這些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生活稱不上富裕,但是絕對是中產,養活全家人不成問題,他們已經在自己的圈子裡面建立起了榮譽,地位,身份,私立醫院能夠給出百萬年薪,可是能夠給多久?私立醫院會不會倒?公立醫院都有事業編製,穩定性僅次於公務員,他們沒有什麼賺錢的慾望,體制內的生活外人不會懂,甚至沒有干過5年體制內編製生活的人也體會不到,那是一種一眼望穿,你進醫院的第一天,你就能看到以後三十年怎麼過,這種生活年輕的時候一潭死水,可是一旦邁過五年,十年,二十年的門檻,這種生活就是一種穩定,安逸,舒適。

醫學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因此需要行業資源,需要團隊,一個完整的手術團隊應包括:主刀1名,器械師1名,麻醉師1名,助手2名,分別是第一助手和第二助手。就算挖走一個醫生能夠挖走一個團隊嗎?更何況大家看到的是很多醫院都是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因而一個完整的醫生培養體系建立了,難道還要挖個醫學院,這個就是平台的力量,一些醫生如果離開這個平台,自身價值至少縮水50%。

實際上,中國私立醫院真正的客戶也是那些外事人員,大使館人員,外企高管,外國人,他們就是生活在中國那群有錢但是沒有關係,或者說不屑於使用特權關係的人,這個市場空間有多大?


有些東西不是有錢就能建起來的,比如國際頂級醫院。

私立高端醫院從公立大三甲挖走的人,根本不算什麼影響。


快點投資吧 說不定還可以重燃一部分孩紙學醫的信心


推薦閱讀:

王健林為什麼不投資製造業?
如何理解王健林「萬達商業將逐漸退出地產開發業」的表態?萬達有哪些轉型方向?
如何看待王健林拋售萬達產業?
如何看待萬達拋售77個酒店和13個文旅項目?
大同萬達廣場哪家店好吃?

TAG:醫療 | 萬達集團 | 王健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