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建築保護,是應該修繕還是保留原貌?

前幾天看完了故宮紀錄片,有一個片段反映了剛建國的時候紫禁城狀況,各種斷壁殘垣。之後國家對故宮進行了大面積修繕,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看完後心裡總是感覺怪怪的,雖說是用了古老的建築工藝進行修繕,但是這樣是不是對歷史的尊重?對祖先留下來的遺產,是要像帕特農神廟一樣的「保留遺迹」,讓後人在廢墟上想像呢?還是應該用現代的手段進行修復,重現紫禁城的輝煌?

當然中國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畢竟中國的古建築以木質結構為主,木頭歷經風雨洗禮後腐朽是必然。但在故宮的修繕中,對故宮的部分地磚、台階、瓦磚也進行了更換。這樣的修復,是不是有點過分的追求氣勢而忽略了歷史。第一次去故宮的時候,我還感嘆歷經了這麼多年,牆壁、大門竟然完好如初,後來查閱資料後,總感覺當初被騙了的感覺。我們到底需要哪種保護,才是對遺產最大的尊重?


-----------------------------------------------1月22號更新------------------------------------------------

@兔子先生對於我昨天的回答提出了這個疑問:

我只想說,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也毀掉了一些遺迹,以及之前的各種戰火也毀掉了一些遺迹,但它們都恢復原貌了,只有圓明園被當做恥辱柱。

中國的恥辱柱已經夠多了。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

而且我不得不說我一下子真的答不出來,所以晚上查閱了資料,不過關於圓明園的問題,我還是推薦去看 @螺旋真理的回答是否應該重建圓明園? - 螺旋真理的回答

其中這的這句話特別重要:

「大原則見於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 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

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

重建也得按照基本法是不是?

然後我們來談談歐洲:

不過再談之前,有一點,再一次強調: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每個歐洲國家的情況都不一樣,而且就算是重建了,人們對重建孤寂的做法的態度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不要一概而論,不要一概而論!不要一概而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在法國,就有大約460,000座建築物遭到損壞,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築物中有15%受到損壞,其中一半受損嚴重。許多重要的古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包括倫敦,柏林,德累斯頓,希爾德斯海姆,華沙,聖馬洛和佛羅倫薩.......

華沙

人們決定重建華沙。重建有充分的理由,因為他對於波蘭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建也是可能的,因為現存有實測圖,照片,會話(例如,貝爾納多·貝洛托)以及其他戰前文獻。......「通過重建古建築物,我們至少可以保護原建築物的真實遺存」......

盧汶,聖馬洛:

完全複製被損毀的建築

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地區:

採用當代的建築形式重建

英國考文垂大教堂:

廢墟保存完好,利用現代方案另外建立新教堂

荷蘭鹿特丹:

利用現代方案重新規劃城市

法國奧爾良:

拓寬了古老的街道,重建了一些古代建築的立面。

希爾德斯海姆:

人們在尊重站前修復標準的基礎上,以簡化形式重建了重要的羅馬教堂;按照現代形式重建了古城的毀壞部分,保持舊街道的格局不變

紐倫堡:

教堂和堡壘作為古迹得到修復,而市中心則是按照現代的建築形式重建。

東德柏林

一些有著重大政治意義的區域被拆除,例如柏林皇家城堡

德累斯頓:

聖母教堂等遺迹被「封存」,以待日後重建

義大利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戰後對遺產保護的問題的面對,正好承前啟後,引起了對於遺產修復原則的討論,發展了義大利現代修復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對於義大利人來說是驚人的。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因該修復或重建那些被毀的歷史建築和歷史城鎮,儘管這種方法似乎有悖於已經確立的保護準則。

兩個人的理念影響了義大利戰後的保護政策:

喬萬尼·卡博納強調以遺產價值來描述考察和對待物體。

阿爾甘區分了保守式修復和藝術式修復,後者以歷史評論家們對於藝術作品的評價作為基礎實施一系列措施。」如果作品本身被擾亂,被重畫所覆蓋,被拙劣的修復所破壞,其漆面氧化,污染或缺失等,則需要重建作品的美學質量。「

戰後時期,建築修復的原則又一次被重新提出並展開討論。不同的是,此次討論建立在近期巨大損毀這一新的基礎上,因此無論史文獻學的或是科學的修復原則再也不能說服大眾。

這一討論中,羅伯特帕內強調美學修復:應保存所有時期具備歷史或藝術特色的要素。

以上內容來自建築保護史,尤嘎·尤基萊托,中華書局,2011

上面所舉的例子裡面,從完全復建,到以各種原則手法保護,到用現代建築替代,到完全保護遺迹,各種結構都有。這和戰後的經濟水平,意識形態等等原因密切相關,但是關於圓明園,我覺得有幾點是可以拿出來談的。

1,詳密原始資料

我不是特別了解,但是我猜想圓明園沒有像近代西方那麼完備的設計資料留存下來。

這是我上大二的時候做研究的時候查閱的由保險商繪製的美國的一個小鎮的地圖,1877年

From Sanborn maps

2,重建的急切性

例子裡面大多數都是整個城鎮的中心被毀,大量的公共建築被破壞,如果不重建就無法恢復正常的生活,但是圓明園不復建北京人也活的好好地

3,被破壞的程度和原因

重要的是,圓明園到今日的模樣,並不是一次戰亂所導致的,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又經歷了多次戰爭和內戰,而期間人民群眾對其的損害也是不容小覷的。毀壞情況複雜。

4,重要性

圓明園並不是清代皇家園林的孤例,除了圓明園之外,還有大量的皇家遺迹,遺迹故宮裡數不清的文物需要保護和修復。

5,復建認真程度

圓明園是皇家園林,花費不可謂不甚,現在的人去重建的話,真的能夠下這麼大的血本嗎?

」橫店圓明新園所謂1:1複製的圓明園規約橋和歷史上的圓明園規約橋!無論是工藝還是造型,我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座是皇家園林建築,哪座是農村建築了!「

from夏宮的劉陽的微博

話說關於圓明園的問題,推薦關注夏宮的劉陽的微博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 劉陽

------------------------------------------------1月21號更新------------------------------------------------

今天在評論里和 @兔子先生還有 @St Shaytan的討論很有意思,我貼在這裡用來闡明我的一個基本觀點:

建築遺產的保護和修復是非常複雜,而且充滿爭論的,實際實踐中,多種理論,觀點有可能會同時出現。同時,政治,預算,商業等等無數別的元素都會對這一實踐造成影響。

沒有某一種絕對的價值觀可以一勞永逸的套在問題上面去解決所有爭議

就中國來說,地產開發就是一例了。我今天剛剛看到的:

CCHC是通過電話和微博採訪聯繫當事人,如 ... 來自CCHC遺產保護

「周總理童年讀書處東側,江蘇省淮安市不可移動文物-清河區義順巷16號古民居遭遇強拆。淮安市清河區住建局房屋徵收辦以建設「總理童年讀書處周邊特色街區」之名,欲對此百年古屋強行徵收。還有人採取夜間破壞房屋,斷水,斷路,甚至多人直接破門而入等手段逼迫房主向其低頭。目前房主仍在苦苦支撐……」

St Shaytan:

個人覺得麽,理想的狀況是,「死」建築整舊如舊,「活」建築整舊如新

建築畢竟是凝固的歷史,而歷史其實可以分為終結的歷史和正在書寫的歷史。對於正在書寫的歷史,總不該強制人家不準再寫了封存起來,這就像把活人裝棺材活埋了加以保護一樣詭異罷

只是實際執行中麽……很多地方會變成把前面的都撕了胡亂重寫╮(╯_╰)╭

我:

我覺得單純地就是不是正在使用中來判斷使用怎樣的修復方法並不合適。用建築遺產的價值是什麼來判斷更為合適一些。打個比方,費城的獨立紀念堂,是因為在這裡發生的歷史事件而重要,其本身並不具有超凡的藝術價值(我的教授語)所以其內部按照獨立宣言起草的時候的歷史陳設做了復原。而其中原本保留下來的建築構件只佔到現在獨立紀念堂的七成。但是像圓明園這樣的地方,火燒圓明園作為一個發生在圓明園的歷史事件,被包含到了它的核心價值里,這樣與這個歷史事件相關的歷史痕迹比園子本身作為公園的實用價值和公園的美學價值更為重要,於是選擇原址,原裝保留。

兔子先生

火燒圓明園一個被侵略的歷史事件重要,還是圓明園內的無數古代建築結構、宗教文化、家居陳設、藝術設計,以及其代表的當代先進技術重要?

按照您的說法,任何被摧毀的文物都有其被摧毀的歷史事件,都不需要還原算了。

我: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仔細閱讀了我的回答,會發現我一直在強調一點,遺產保護是一個非常相對,並且充滿了爭論的領域,即便是同一個修復活動,其中也會有多重保護理論,觀點和技法在同時發揮作用。所以我覺得您說的「只要」和「所有」這種詞,放在這個背景下沒有意義。

對於圓明園這個例子而言,如果對於其的價值理解,不放在中國民族主義和近代史的背景下去討論,是沒有意義的。而正是這個背景,似的圓明園有了近似於恥辱柱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完好的,修復光鮮的圓明園所不能表達的。最重要的是,建築修復常常是一種意識形態,也就是所謂的ideology的體現。正是因為這種民族主義的解讀和內核有意義,所以圓明園會被一代又一代的執政者拿來當做愛國主義教育的例子,而不是強調其的藝術價值(雖然這個價值不能被否認)

-------------------------------------------------1月9號更新-------------------------------------------------

@Milan Forest讓我意識到了我的回答的一個問題,也是「對古建築保護,是應該修繕還是保留原貌?」這個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

什麼樣的建築需要保護?需要什麼樣的保護?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固定的,從現代保護概念誕生之時到現在一直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第一個問題,從剛開始的時代針對哥特式紀念性建築的保護,到包括進哥特時期之前的建築,到包括進民用建築。

美國為例子,從一開始的內戰遺迹,到殖民時期的建築,再逐漸包括進入原住民的遺迹,再包括進黑人和民權運動的遺迹,再包括進各種移民的遺迹。

以義大利為例子,義大利共產黨在博洛尼亞的執政將遺產保護的範圍擴大到工人住宅。

這樣來看這個範圍一直在變化,但總體來說一直在擴大。

就我所學習的美國保護規範而言,需要保護的建築物可以是因為,1其本身的建築或藝術價值,2與重要人物有相關性,3與重要事件有相關性,4有重要的代表意義

所以更具被保護的原因不同,保護的手法和限制也不一樣,作為文化遺產其核心價值也不一樣。

因此,諸如conservation(保護), preservation(保存), renovation(翻新)和restoration(修復) 這些對於建築遺產不一樣的應對手法之間的差別並不完全來源與建築保護理念的差距,也與建築物本身有關係。所以我一直在強調建築遺產修復是一門複雜的綜合性科學,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有空再補充例子和圖片細化

------------------------------------------------------------------------------------------------------------------

針對 @螺旋真理補充一下

現在中國的問題就是,很多修復完全是由著性子來的。可實際上建築遺產修復是一門複雜的綜合性科學,這個學科包含了從材料科學到歷史哲學在內的各種學科。而每一個學科當中都會有數不清的討論和爭議。下面就稍微補充一下

1,建築修復自從進入十九世紀之後就與民族主義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帕台農神廟的修復就和希臘獨立有著直接的關係,而紫禁城的修復,也不可避免的有類似的考慮

2,我不同意 @螺旋真理第二點的看法,石造建築和木造建築一樣,整體性依然非常強,舉個例子就是哥特式教堂,互相之間力的平衡如果失去了整體性,馬上就會整個垮掉。如果一定要說,區別無非是石頭倒下來了之後還會在哪裡存在比較久的時間,但作為建築,它的整體性已經消失了。

3,建築修復中真實性的討論。我覺得這點是題主你真正想問的問題。關於正式性,從早期建築修復就有著兩大家的分野,分別是法國的violet和英國的拉斯金。這兩個傢伙的思想日後成就了文物保護的法國派和英國派。法國派注重風格化的修復,這和故宮的修複比較接近。將建築修復成它最光彩的樣子。這當然會損害建築的「文獻價值」,但是這種這種修復也會要求非常仔細的歷史研究,實驗和記錄,和國內很多時候的實踐是不一樣的。。。。而相對的,英國派認為,建築應該被保持成他現在的樣子,我們所應該做的是保護它「歷史的痕迹」,去用必要的支撐結構去延長建築的生命,並保護參觀者的人生安全。這兩派至今還是吵得不停。。。。

4,建築修復中的真實性的討論:威尼斯宣言和奈良宣言。威尼斯宣言正是對於在保護的實踐中,如何保護建築物真實性的一種指導。裡面規定了,所有修復工作,必須在嚴格的記錄下進行。所有新加的保護性結構,必須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新的,並且與其他結構做嚴格的區分。在表面重新刷漆,或者為了建築的外觀打磨表皮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

但在進入現代之後,西方世界越來越接觸到世界不一樣的地方的價值觀(或者說是後殖民時期的去歐洲中心化),人們開始對於真實性進行討論。這個時候奈良宣言對於真實性做出了另外一種解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日本的伊勢神宮。從公元7世紀開始,每隔二十年,整個神宮就會被拆除,重新建造。從材料上講,這個建築完全是新的,不符合真實性的定義,但是從傳達的文化內容,傳統的傳承上講,伊勢神宮無疑具有真實性。這種更加考慮整體和精神層面的真實性被認為更加適合亞洲的木造建築。因為木造建築的材料更易損壞,所以會在保存整體的情況下,單獨更換受損的部件。但是,我不認為奈良宣言的精神更加適合中國。中國民眾和管理者對於建築遺產普遍缺少敬畏和專業精神!我覺得應該用更加嚴格的要求去約束他們。奈良宣言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嚴格的傳承之上的,放到中國人目前的情況,只會變成某些專家和領導按照自己喜好亂改亂修的借口!

最後,每個國家的建築遺產保護政策的不同,也會對當地的保護實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同一個保護項目中,不同的保護思想也會同時出現。所以,建築遺產修復是一門複雜的綜合性科學,裡面的很多問題,至今人在爭論,沒有答案。

如果有人感興趣我再上一些圖片和實例

-------------------------------1/5日添加------------------------------

@左拉提到關於威尼斯憲章中提到的,今人的改動要與原來的材料明確可辨的不同。那麼國內很多修復都是一眼看上去就是新的,這算不算威尼斯憲章的要求被滿足了呢?

當然不算!!!!

威尼斯憲章,還有其他所有嚴肅的保護理論的一切內容的前提就是,要對建築物的歷史有充分的研究和知識積累(當然理論上是這麼要求的),即便如violet的風格化修復也要求修復者的設計必須有依據,並且做出決定的過程是嚴謹的負責的(當然理論上是這麼要求的)。但是,明顯國內的很多修復不滿足這一點啊,請看下面這個栗子:

ACROPOLIS RESTORATION SERVICE

這是雅典衛城的修復工作。可以看到,左邊的新的大理石的補充部分和右邊原來的柱礎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你可以感覺出他們是同一件東西。這是為了還原建築部件的完整性,或是為了保證上方的結構安全(如果有的話,這裡我不知道)所作出的添加。

但是天朝呢:

上面的圖片來自遺產君的微博,武漢明楚王墓上的新建仿古部分。。。。。下面是真正的明代瓦當,來自動脈影的微博

當然這個栗子不是很合適,因為這個是新建的仿古建築,並不是修復,而且與下面的瓦當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由此可見國內對於古建築的嚴謹程度,還有施工材料,和質量是什麼樣的了吧。。。

---------------------------1月6號更新------------------------------------------

好像還有人感興趣,來講幾個例子。

關於真實性有一件惱人而又有趣的時期就是,絕對的真實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麼又是什麼時候的真實性呢?就算在現代之前,歐洲多數的教堂都經過了羅馬風-哥特-古典-巴洛克的加建。一個教堂常常由多個時代的結構組合而成。之前提及的violet的風格化修復,非常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他因為個人對於哥特風格的偏好(當然這裡面還摻雜了民族主義的因素),喜歡把被修復的建築「純化」,拆掉那些不是哥特風格的加建。所以,即便在修復興起之前,所謂的「真實」就是一個模糊而又敏感的東西。也正因為這樣,後人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更變和爭吵「真實性」的定義。

下面我就舉幾個,經常被忽略,但是實際上被修復過的建築例子:

1薩佛伊別墅

24/7/FOREVER

修復前

Villa Savoye

修復後

薩佛伊別墅在二戰爆發後就被廢棄了,等到大家再一次意識到它的價值的時候,已經變成圖一的樣子了

2,題主和 @螺旋真理 提到過的雅典衛城

修復前:

CLASSICAL COMMENTS: THE PARTHENON AND ITS DERIVATIVES

修復後:

Acropolis In Athens. Editorial Photography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因為擁有堅固牆壁,帕提農神廟成為了彈藥庫和婦女兒童的避難所(和它原始的用途挺像的,原本帕提農神廟就有儲藏貢品的金庫功能)。1687年9月28日晚,威尼斯人的艦隊在發現帕提農神廟裡有彈藥庫之後,便炮轟神廟,神廟的側面被擊中並發生爆炸,中心部分垮塌。此後,土耳其人在雅典衛城設防,拆除勝利女神廟,並且在神廟的中心建立了一個小清真寺。

圖二繪製於1787年,可以看出,神廟中間的清真寺還在,並且衛城上已經發展出了一個小村子。當然,在十九世紀的修復中,這些後來者的建築物全部被拆掉了。當然,現在可能會有人認同這些異族和平民的建築物同樣具有歷史價值,但當時並沒有人在意這些。

同時,十九世紀的修復對於衛城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用發現的材料重建了勝利女神廟,對,就是那個耐克神廟,重建的時候已經不見了200多年。不過至少修復的時候,用的大部分是在考古過程中發現的原來勝利女神廟的建築構件。

Athenian Acropolis

Acropolis Athens Greece (黑圈是我添的)

3 巴黎聖母院

修復前(1840年左右):

Notre Dame de Paris

修復後:

Notre Dame Cathedral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主要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者對於法國教堂的大規模破壞。革命者認為這些天主教堂是舊勢力的象徵,所以對非常多的法國教堂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現在去法國如果看到教堂的雕像被斬首的,破碎的,很多便是這個時期造成的。巴黎聖母院同樣遭受了破壞。從圖一可以看出,大門旁邊的雕像和門上的那一排「國王雕像」全部不見了。這些雕像要麼被毀掉,要麼被賣到外國。 後來,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提升了人們對於這個教堂的興趣,而這一時期,人們觀念的逐漸轉變,開始將這些教堂和皇族遺迹認同為國家文化和歷史的遺產。而巴黎聖母院得以修復。

而這個修復項目的負責人,就是violet本人。

當然,除了通過基於現有材料的嚴謹的想像和推斷(當然是他自己這麼認為的),這次修復最有意思的便是給巴黎聖母院安上了兩個被後世認為是巴黎聖母院的特徵的東西:

教堂中庭十字交叉部分上空的哥特式尖塔滴水嘴獸

Paris - Notre Dame Gargoyle

Furrylittlegnome Visits Notre Dame』s Facade

是的,這兩個玩意兒在原來的聖母院上是不存在的!

當然,這還不算是violet干過的最誇張的事情······

有人感興趣再更新吧

參考資料:

建築保護史,尤嘎·尤基萊托,中華書局,2011


謝邀

我記得@竹君童鞋已經在好幾個問題邀過我了,謝謝信任!但是因為自己只是普通文保古建愛好者,實在不好意思班門弄斧,而且工作略忙,之前已經有個答案爛尾了

不過一直被邀不答也挺不禮貌,樓上有幾位說得挺到位,我來打醬油

修和不修都很難辦。國內急需維修的古建很多,但是以目前的財力和人力根本修不了,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個叫 愛塔傳奇 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他對這方面了解很多。值得一提得是木構,木構的一大特點就是從小的破損到整體垮塌特別快,這會兒不修,可能過一兩年就看不到了

但是話說回來,就是修,目前的掌握傳統技法的老師傅很稀缺,材料工藝都是問題。很多地方的維修實際上是破壞,作為一個武漢人對@人則水州剛提到的武漢明楚王墓的例子很有感觸。記得大二的時候去看楚王墓,陵區人很少,也少有現代修建維護的痕迹,整個氣氛相當棒,現在兩三年沒去過了,僅僅從遺產君微博發的照片來看估計情況不樂觀,特別是那個萌版的獸面瓦當,第一眼看照片差點笑哭了。等我月底回了武漢再去一趟。

就答這麼多吧,手機寫的,排版和邏輯都比較亂。晚上還得背安規和題庫


基本贊同@人則水州的觀點, 補充一點

文化遺產保護(或者說在這個例子上是建築保護)主要考慮六點指導性原則

在決定是否進行修繕(或者我們說干預)之前要明確其真實性 完整性 和 延續性

在確定要進行干預後要保證其 可識別性 可逆性 和 滿足 最小干預原則

前兩點在水則的答案里說的挺清楚 另外 真實性和 完整性也是UNESCO判定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因素之一

延續性則是更多針對文化景觀類別 或者我們經常說的「活態」遺產來說的 故宮不在這個範疇 所以略去不表

可識別性也是經過漫長爭論發展而來的一個原則 從最早的修舊如舊(法國派) 粗暴滴修舊如新(這個更多是國內自創的手法) 到現在提倡的新舊結合 (新加物件遵古制但可識別)

可逆性是指所有的干預要盡量可逆 比如我能用物理手段就不用化學手段 因為我們現在覺得是對的修復方式也許過幾年十幾年有了更逆天的科技 又是一片修復的新天地~

最小干預原則 這個就是字面的意思了 能不動則不動 能少動則少動

我認為建築保護或修繕只要能遵從如上六點 也就是可以接受的干預 (或不干預)


追隨樓上真理子姐姐而來。

本答案拾人牙慧,匿了。

因不是專業的,以下內容基本來自陸地圍脖。

舉幾個國外的古建築修建的反例好了。

哥特建築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結構理性」嗎?用「結構理性」思想處理古建築會導致什麼後果?

摘取其中兩段:

古人的結構認識就是那樣啊,雖然在結構上不合理,但那是歷史遺產啊,是古人特定思維方式和成就高度的證明啊,我們不就是因為它們反映了古人和我們不同的特定思維方式和成就高度而保護它們的嗎,否則還叫什麼「歷史古迹」?不能因為打了維奧萊的臉就直接拆改,而且還表現得像歷史上就是如此的那樣吧。

事實上,維奧勒所認為的哥特建築的「結構理性」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完美「家鄉」,但正如羅文塔爾所言,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習慣和目的早就和古人不一樣了,過去對我們而言早就成了「異國情調的陌生之地」,這種想像出來的「家鄉」其實只不過是「異鄉」,是一種「創造性的時代錯誤」(creativeanachronism)。而當我們用這種「創造性的時代錯誤」處理建築遺產時,它們就不再具有真正的歷史證明價值了,也不再能引發原本的藝術感受了。而且,真正的過去雖然被維奧勒弄死了,但卻仍像真的活著那樣,帶給我們虛假的知識與藝術感受,而這恰恰是羅斯金和莫里斯所真正反對的:「無論是公眾還是那些照管公共古迹的人,都沒有理解『修復』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它意味著一座建築所能遭受的最徹底的破壞……而且總是伴隨著對所毀事物的虛假描繪。……讓我們再也不要談修復了,這件事就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老建築被毀了……是在原來的地方用一個謊言取而代之。」

建築遺產保護類文獻推薦

另外推幾個個人覺得這方面材料或專業素養比較豐富的博主:

新水令的微博_微博 對了,這位有知乎賬號。也叫新水令,可自己搜索。

櫼櫨落的微博_微博

遺產君的微博_微博

大概是這種感覺吧……


1.題主可能不太了解,帕特農神廟曾經在戰爭中作為彈藥庫被一炮轟毀,所以在題主語境意義下的「修復」比故宮要厲害多了,甚至現在還有一部分建築結構「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裡無法回到原處。

2.木構建築和磚石建築的不同是,整體性很強,一個構件不及時修繕,就可能最後發展到垮塌乃至於消失,所以有些「衰敗的歷史痕迹」,很可能在修繕的時候,無法如石質建築一般那樣去保留。譬如,磚石建築,可以只留下一段殘垣斷壁,甚至一個石柱,但是木建築就做不到。

3.但是我們現在的文物修復理念確實有需要反省之處,傳統社會的建築修理建形成了一些傳統,但是並未形成文物以及修復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是現代社會才形成的。文物修復的定義、內涵、要求必然和傳統建築修理有榫卯不接之處,如何銜接則還需要研究和磨合。此外修復領域歷史性修復(最大程度的保留文物的歷程信息)和風格性修復(以原物最「好」的面貌為修復依據)也在爭論不休,這同樣也在影響古建維修的實踐。

4.文物修復的原則「修舊如舊」的「舊」,本身就存在歷時性與現實性的矛盾,這也是該原則的最大問題。

5.陸地教授有言:在沒有現代修復意識之前,古人的建造從來沒打算恢復已往的意境,他們根本用不著認識到這一點。這就是我所謂的,歷史時期的人,沒有文物概念,更沒有文物修復概念。所以拿歷史時期對建築的觀點和做法來評論現在文物保護的,全錯。


想拿美國的古建保護分類來談談我們對古建築應有的態度。有人說你為什麼不拿中國的說呢?首先主觀上是因為在國內讀書的時候沒有接觸過比較系統的中國古建保護知識,其次客觀來講由於美國歷史較短,對古建保護的重視度是站在一個後來者的上帝視角上,因此他們關於古建保護的條例非常仔細,很多你看不上的破房子也能弄出一大堆的規定。分得越細說明落實得越精確,而非對待所有建築都一竿子打死。

--------------------------------------------------------------------------------------------------------------------------------

來說正題。古建保護有很多名詞,而非單單修繕和保留這麼簡單。不同的名詞代表的不同的目的和處理方法,我們先來認識一下。

Stabilization 維持

是指對某些遺址用保護或者最小的干預達到保證不再惡化的手法。

這種處理方式大多運用於暴露於天然條件下的建造物。這些構築物與自然地貌融為一體,又由於年代較久,受損較嚴重,以致於我們很難復原其原有的的面貌,唯一能做的就是止損。在國內有代表性的包括石窟,兵馬俑等。

Conservation 保持原貌

是指對該遺址的保護性做法與持續維護,使其得以一直展現最原始的面貌

因為建材總會老化,所以要保持原始面貌就意味著在持久的維護過程中可能需要不斷對受損的原有建材進行替換。這和題主說的保留原貌好像是一回事,但其實Conservation只能算是其一個分支,另一個分支叫Restoration。

Restoration 恢復原貌

是指將遺址還原到特定時期的一種方式。這意味著對後期改動建材的移除以及對當時被替換建材的重新更新。

古建築的這個古永遠是相對的。在美國可能70年的老房子也算寶貝,但是對歷史悠久的國家來說,一個古建築可能經歷過若干個朝代的更迭。比如我們拿科爾多瓦大教堂舉例。原本的清真寺因為戰爭淪陷被改成了天主教的教堂。多種元素在其身上的結合成就了這個經典,但是如果回到摩爾人統治的時期,那清真寺肯定不是現在這個面貌。當然科爾多瓦的成功畢竟不可複製,很多其他老建築的改造並非都有價值,所以restoration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該建築最重要的時期。

Reconstitution 重建

是指由於災難或者政治原因損毀或拆除的建築在原址或者新的地址上的重建。

這種重建的建築大部分是宗教類建築。比如國外的教堂或者我國的佛寺。因為其精神屬性的存在才會有善男信女願意花錢去重修。這類建築的精神價值可能遠大於所謂的實用性。

Rehabilitation 改造

是指對建築系統和材料的更新來延長建築的壽命,使建築適應當下社會,獲得更好的使用價值。

讀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發現我們是按建築的歷史保護價值來排序的。Rehabilitation的這種做法很可能就是對給排水,暖通系統以及破舊材料的更新,以達到讓房子可以在現代再利用的手段。

Adaptive Re-use 改造

這裡的改造是前者的一種,專指改造完的功能與當初設計時功能不同的建築。這也意味著我們對建築空間的改變以及其他方面需要動的手腳要大於前者。

我們天天大談特談的老廠房改造,其實就是Adaptive Re-use。

Reconstruction 重建

這個重建是指對某個已經不存在的建築進行完全的復原性重建。這種重建需要特殊的背景以及圖紙的完好保存。

------------------------------------------------------------------------------------------------------------------------

所以我們真的要談是修繕還是保留,情況就要分很多種,那對應的處理方式一定應該有所不同。如果在缺失了背景的角度下需要強行選擇一種,那我們從節約能源角度來說也有一條鐵則:

Preserve&>Repair&>Restore&>Reconstruct

保存&>修復&>還原&>重建

希望有用。


你看到的帕提農神廟修了很多很多年,包括各種「創造性」的維修和不斷的對前人工作的否定,所謂創造性維修就是差不多拼拼補補原地建個新房,有空展開說吧。

總之你看到的雅典衛城維修無數,不斷嘗試新工藝做法理念,近年來我特別擔心的是他們把所有真雕刻都拆了放博物館再原地補假的,但是目前看起來他們就這麼乾的。

不要拍腦袋覺得衛城不修,不要拍腦袋覺得故宮可以隨便修,不要拍腦袋覺得他們幹什麼都對,大家都是摸石頭,誰知道河岸在哪邊。

讓文化遺產體面消亡也是好結局,但是,誰會真這麼干呢?世界上這麼多爭端、戰火,文化遺產各種非正常死亡,如果還有能生存的就生存更久吧。


看古建築的作用

如果歷史意義重大,證明中國在XXXX年前已經有XXX技術,有利於提高國民自豪感,那麼就保留原貌

如果歷史意義不大,但旅遊潛力巨大,那麼就可以修繕發展旅遊業

如果臉皮厚的話,可以修繕發展旅遊業,並且大言不慚說這建築最早就是這個樣子的,名利雙收


古建築應該修繕。一味地保留原貌,追求所謂「古意「,是置古建築安全於不顧。經過漫長時間洗禮的古建築,多有各種病害。如果不及時修復改善,會使問題嚴重化。如同諱疾忌醫的蔡桓公一般,「病入膏肓」,難以解決。舉個例子,中國古建的屋頂上,經常會在瓦片縫隙間滋長出野草。及時修繕,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如果為了追求荒草漫屋的滄桑感,不做干預,那麼屋頂瓦片的縫隙會被植物根系越撐越大,屋頂的防水性能變差,雨水開始滲入屋頂下的梁架結構,木質梁架朽壞的速度大大加快,整棟房屋都會面臨倒塌的危險。

天台庵,中國曾經的四大唐構之一(根據最新研究,證明應為五代建築)。可見因年久失修,屋頂布滿雜草,四個檐角亦不穩固,臨時用柱子支撐。(圖片來源:自己拍攝)

不過,值得討論的是該如何修繕。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中國,在古典時期的建造都沒有打算恢復以往的規模,都沒有現代的所謂修復的意識。近代以來,這樣的觀念才經過漫長的過程,逐漸形成。

1877年,莫里斯創立了英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文物建築保護組織「文物建築保護協會」。他所撰寫的宣言可以看做是英國人最早的古建修復綱領:第一,修復古建是不可能的;第二,用保護代替修復;第三,凡為了加固和遮蓋二用的措施,都要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二絕不偽裝成什麼,也絕不篡改古建築的本體和裝飾。他的修繕觀可以總結為:反對修繕,側重保護。但是這種觀念自然有其片面性,很多留存下來的時代較早的建築,如果在歷史階段沒有受到較好的保護,其存在狀態往往很差。這種情況下就不是單純靠維持而不修繕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廣仁王廟,唐構。如這種屋角都已嚴重損毀暴露出內部木結構的情況,就必須要修繕了。(圖片來源:自己拍攝)

1931年,由國際聯盟倡議成立的「智力合作所」在雅典召開國際會議,通過了文物建築修繕與保護的《雅典憲章》。而這主要依據的是後來居上的義大利人的觀念。義大利學派的主要理論是:第一,文物建築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應著眼於保護它所攜帶的全部歷史信息;第二,不僅要絕對尊重原生態建築物,也要尊重陸續改動的部分,要保護文物建築在存在過程中獲得的全部歷史信息;第三,文物建築在存在過程中的缺失,也是歷史痕迹,不應輕易不足;第四,反對片面追求回復文物建築的原始風格;第五,要保護文物建築原有的環境。義大利人的修繕觀可以總結為:全部保護,反對改建與重建。這樣的觀點和英國派比起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對建築的價值有了更全面的考慮,他們不僅是藝術品,也是文化史和社會史的「活見證」,並且與周圍環境密不可分。

經過修繕和整治後的廣仁王廟,對周邊環境做了很大的改動,添建了大量裝飾性建築,可以說是不太符合《雅典憲章》中保護建築周邊環境的原則。所以儘管這個設計本身有不少亮點,但依然受到很多質疑。(圖片來源:《建築學報》2016.8)

二戰中,世界很多國家的文物建築收到了破壞。於是,二戰後大規模的重建中,各國、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的直接把廢墟清理乾淨蓋了新房子,有些匆匆忙忙的在沒做太多研究下「重建」了文物建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意識到如何修繕文物又一次成為了重要的話題,於是領導成立了國際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工作者議會(ICOMOS),並開始討論如何科學地修繕古代建築。1964年的ICOMOS大會上,通過了劃時代的文件《威尼斯憲章》。它基本繼承了《雅典憲章》的合理部分,並有幾點發展,包括:保護文物建築,務必使它傳之久遠;必須利用給一切科學技術來保護和修復文物建築;預先要禁止任何重建。《威尼斯憲章》的觀點簡單的可以總結為:保持文物建築原真性,盡全力保護和修繕文物建築。

修繕中的帕特農神廟。帕特農山廟的修繕嚴格遵守《威尼斯憲章》的各項規定。比如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顏色不同(深黃色)的石料,都是後補並特意標識出來的。(圖片來源:自己拍攝)

在這之後,《威尼斯憲章》成為了新時代建築保護與修繕的圭臬。儘管還有很多國際組織、會議和個人對其有很多討論,發表了了各種不同文件,但基本是在補充、拓展或豐富它的基本內容;或提出一些針對不同建築傳統的特別保護方式。比如,在《奈良宣言》中,肯定了保護方法的多樣性。畢竟世界各地的建築方法、材料都有差異,在修復中也會有別。主要根據西方石頭建築修繕方法而制定出來的《威尼斯憲章》強調不能夠隨便替換建築原有的任何部件。但是中國、日本的木構建築,在歷史上形成了落架大修、替換局部構件等傳統的時候木頭這種材料的修復方式。《奈良宣言》認為這樣的修復手法也是應該支持的。

奈良東大寺。日本建築往往定期進行修繕,並替換朽壞的部件,因此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築,看起來非常新。(圖片來源:自己拍攝)

故宮太和殿。照片中的太和殿是經過08年最新一次修復的,屋頂大部分琉璃瓦進行了替換,彩畫也進行了重繪。(圖片來源:自己拍攝)

回到中國,梁思成先生曾在審查西安小雁塔修繕方案時說過一句話:「保護古建築是要使它延年益壽,不是返老還童」。這可謂是精當的比喻,與《威尼斯憲章》基本思想差相彷彿,也可以今日古建修繕的基本原則。而具體理念的探討與修繕方法的提升,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討論和嘗試。


也不知道被修繕過後還裝了電梯的滕王閣此時此刻有什麼感想→_→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真心忍不住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題主的問題是關於保留原貌還是重新建築的。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1、不可移動文物修繕設計的原則包括四方面:A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一原則最重要的作用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整體的完整性。B真實性原則,由於文物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性,只能說少一個就是少一個,因此文物維修的根本目的是保存並延續文物實體,保護其歷史信息及價值。C最低干預原則,在保證安全的的前提下,對文物盡量減少干預,最大限度的保護文物建築的歷史真實性。D可逆性原則,維修和修復過程中應採用具有可逆性的技術和材料,以後的技術和材料有所發展可以再次進行修復。

2、我國文物保護的指導思想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修繕古物的傳統,習慣上有修祠堂蓋廟宇的傳統,一旦有人出人頭地、大富大貴之後一般會對較為有名的古建築進行翻修,比如黃鶴樓,大家沒看錯,是翻修,按照當時的審美情趣進行重新修建,如此一來修復之後的建築所體現的只是被修復人當時的建築水平、歷史信息和審美情趣。如今我國的國保、省保、市保所流傳的建築可能都是經過數次翻修的產物,正如故宮,是在歷史上從未存在過的故宮。日本對於文物保護單位的定義與中國不甚相同,於中國,起碼有遺存,不管破損程度才能申請保護單位,日本經常是歷史考證說這裡有一個城址,現在什麼也沒有,就著手建造復原當年的城池,變成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對歷史真實性原則的要求,這種做法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上面是我對我國文物保護政策的基本概括,大家可以看出我國對文物的基本政策都是保護和修繕文物本體。一切的保護和修繕都是為了保留文物自身的歷史信息,也就是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一直強調的 修舊如舊的工作原則。修舊如舊時如果遇到缺損丟失的構建應堅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尺寸的原則進行補配,保持文物的風格和特點。所以不能在文物上進行任何創作和創造,最大程度的尊重歷史。


在儘可能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做最小的最有用的修繕。

不修繕的話,再過幾百年可能都看不到他們了。沒有什麼抵得住時間這把殺豬刀。


應該學習日本。對木建築定期拆,每個構建編號,甚至數字化掃描。稍有破損就更換新的,以傳統工藝翻新刷漆,最後再重新組裝。

這樣不僅僅是古建築能保留得更久,歷久彌新,而且當中的各門技術和學問也不會失傳。

我們看歷史文物,並不是放在那裡不動,就代表後來人看到的是當時的原物和原貌。很多東西都被空氣氧化,灰塵蒙蔽,原有的信息並不是沒有損失的就傳下來了。如果一代代工匠都熟知某建築的每一道工序和考究,並且忠實的按照原物修繕翻新,那麼保護的不僅僅是文物而是文明


謝邀

這麼專業的問題不敢亂答。班門弄斧了。說點自己的小見解。

中國古代建築大部分都是木質建築,保存不了很長時間。題主比較用的外國建築都是石料的,撩在草叢裡保存個幾千年不是問題。而中國放建築半拉子扔哪裡幾十年就可以采蘑菇了。

古建築上一排小動物和各種脊獸,都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的? - 舊集散地的回答

這個題目下我的回答已經說了,古代建築上的脊獸裝飾物大部分都是由實用物轉變而來的。都是用來保護梁、柱、椽子、斗拱的。

我的結論是所以必須要修復。但是等找到會修的人再修,不會修別瞎修。」

但是看你怎麼修復,有些縣城或景區因為技術、資金問題。粗暴的修復。

甚至是全拆了重建,找個小舅子承包的包工隊 用混凝土建起來個框架,再塗抹的花紅柳綠的,再弄幾個復古的大門一裝就開始開門收錢了。

什麼雕梁畫柱,什麼五脊六獸,什麼五踩斗拱,什麼磨磚對縫都見鬼去吧。

參與古建築修繕主要有方案設計、輔助設計、工程負責人、工匠這幾個層面。是一個很有技術性很複雜的工程。

方案設計需要有紮實的建築史理論基礎、正確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了解古建築工藝技術、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修養。
輔助設計是幫助設計師做測繪、畫圖等輔助工作,需要掌握相應技能,熟練運用各種儀器工具及軟體,具備基本的古建築常識和審美能力。
工程負責人要熟悉各種施工工藝,掌握古建築應用的技術。
工匠要專業的老木工、泥瓦工、石工等。

真正做到「修舊如舊」,要細緻到什麼程度?單霽翔以故宮中一個不起眼的倦勤殿為例講解如下:「地面上鋪的竹黃,是文人做筆筒用的材料,地上的金磚必須是蘇州造的,牆上的通景畫,用的材料中有一種植物只有安徽山裡面才有,於是工作人員就去千里以外尋找並運回來。」

這樣的修復才叫修復。


誒....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說是絲毫沒有立場和資格回答了,我只能以一個完全普通的人的視角來說。

我覺得對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本身所呈現的恢弘氣勢和巧奪天工的藝術價值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後有歷史傳承的責任和使命。舉例來說,當中國人看見故宮,看見長城,很多人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這可能產生於一種基於「這種世間少有的恢弘巨制是與我有著某種特殊關聯的」這產生的虛榮心的巨大滿足(完全褒義)。而一座破敗蕭索的城樓顯然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像七年換一個人的迷思一樣,就算所有的零部件都更換過了,他的身份是不會變的,而它的身份所承載的責任和意義在我看來比這個建築本身是更為重要的,所以我覺得基於還原起原來面貌的想法進行修繕是十分必要和值得的??


瀉藥

修舊如舊即可,但是我是反對重建圓明園之類的事情的。


謝邀,過來抖個機靈。

我認為這種文物修復存在很大的爭議,一般來說古建築的修復方式當然是對原來的榫卯結構進行拆分,然後斗拱結構進行拆分(古建築物都是木結構相互組成,一般是不用釘子的,感嘆一下古代人民的智慧)然後標記好之後,再通過修繕,比如換掉腐朽的木頭,或者對還可以使用的木頭進行修繕,這樣子修復出來的古建保留了原來內在的東西,我認為這是最好的事,因為你不去修這個東西,他經過歲月的損壞,他是早晚會倒的,不管從經濟方面或者安全方面基本都是不符合標準的,所以,我是很支持文物進行這樣類型的修復的。

但是!!!!!!!!!

在我國他不這麼乾的!!!!真的很少!基本都是拆掉原來的結構,什麼還修復?混凝土直接搞進去,什麼?你跟我說這樣就不是古建了?那有什麼辦法!

我不說這種方式去修復古建築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一方面你可以安慰自己說這是新技術對老建築的革新,一方面你也可以說這樣子就不是老建築了。

其實你就要看老建築給你的意義是什麼,比如對於當地政府,可能古建築修復後是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的!!但是路都沒修好,還想發展旅遊業?那怎麼辦?只能選擇最便宜的方式進行這個事情了。

我國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基礎在短短30年快趕上了別的國家,這是有好有壞的。但是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文化的一定缺失,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你都沒飯吃了還管什麼藝術文化,是吧?

這裡需要提到一個老建築師,梁思成老師。

一九三一年,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開始對中國古建築展開系統的考察與研究,得以在此基礎上大致廓清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一九四四年抗戰勝利前 夕,在四川南溪李庄,梁思成完成了他平生第一部《中國建築史》的書稿;兩年後,又完成了英文版的《圖像中國建築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書稿。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圖解中國古代建築史著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豐富而翔實的插圖。

  梁思成筆下的中國古建築測繪圖,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築學的製圖手法及其蘊含的西方古典主義美學精神,另一方面又創造性地融入了中國傳統工筆和白描的技巧, 更好地呈現出中國古建築獨特的美感,這在世界建築史經典著作的插圖風格中也可謂獨樹一幟。另外,從這批圖紙中還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概要,即 便不看任何說明文字,單是欣賞這批插圖,也能對中國古建築有個粗略的了解。尤其是當中許多專門繪製的「綜合集成式」插圖——把一批經典建築或者單座重要建 築的不同圖紙,通過精心安排的構圖,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圖,並且在圖中加入中英文雙語解說,圖文並茂,信息量很大。可以說,這批圖紙既是賞心悅目的畫作, 更是對古人營造秘訣的圖解。

你想,這是多麼難得事情,一舉之力測量了中國大半的古建築,還發現了佛光寺。

日本學者曾經斷言:「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想去看唐代的木構建築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好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1937年的的某一天,一對驚艷絕絕的建築家夫婦翻山越嶺,幾經波折發現了一座遺存千年打破日本斷言的寺廟——佛光寺

總結一下,讀史可以明智,看建築也是同樣的到底,從紋路從木質和製作工藝,你能明白當時的經濟水平到底到什麼程度。這是古建築帶給人們一定的意義,第二個意義當然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可不能糟蹋,這是良好的文化所形成的想法。說了一半要上課了,晚上有空再來抖機靈吧。


瀉藥,這問題其實還是得看地區的。故宮的維修每天都在進行,但是我們這裡的古城基本已經被改造了。


最基本的是要修繕加固,然和在這個基礎上保留一些歲月痕迹


風景園林本科在讀,以蘇州園林為具體講述目標,可能有些不對題,有錯也請提出指正。

前段時間剛好聽了蘇州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領導的講座,以下為筆記及個人想法。

蘇州園林起源於吳,在各個朝代都有大大小小的作品,算是古建築。在民國至解放前時期,蘇州園林被大面積損壞。

蘇州號稱「天堂蘇州,百園之城」,看中的是園林群體性、完整性、原真性。

對於蘇州園林,蘇州採取的就是保護+修繕,「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然後說要不要修復/繕。

蘇州園林作為景點存在最基本的要求應該就是能夠讓人參觀瀏覽,領略蘇州園林古典建築的風韻。個人認為故宮修繕也應同此理,只不過不該過分誇張使用建材什麼的吧。

首先蘇州園林中有的在日本侵華時期被嚴重損壞,比如園林里的木窗被大面積砸掉,毀壞建築,在屋子裡養馬存放軍械等等。如果說這樣還不修復的話,它已經無法被稱為園林僅僅是遺址,並且只會愈加敗落,最後可能甚至無人知曉。現在也就不存在這一處可瀏覽的景點。

其次像現在蘇州非常知名的拙政園,保存較為完好,但木質結構腐爛、磚瓦泥牆損壞,放著不管那就是危房了。哪天你進去參觀還得擔心會不會被砸。

接著是歷史上曾是著名園林,現在仍保留一部分建築,但用作它用的,也將其回歸原本的作用,尊重歷史重新規劃,以復其原貌。(這樣才能讓後人了解這裡原有的輝煌呀x…)

最後是幾乎看不出任何東西的遺址,好歹也要讓人知道這是個遺址…所以也要修復,但既然是遺址無法完全還原其貌就以局部還原了。

然後說怎麼修繕。

以下為蘇州園林典型修繕方案的筆記:

首先要說明的是,所有修繕都遵循國際規定:新物不得超過30%。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古代,太監大多不是好人?
人為什麼進化得不能消化纖維素了,這不是少了一種食物來源嗎? 這算進步嗎?
為什麼會有「孔孟顏曾」是一家的說法?
怎麼證明現在所了解的歷史就是真的歷史而不是人為編造或是與真實狀況嚴重不符?
作為古代的中國的附屬國國君是一種什麼感覺?

TAG:歷史 | 故宮 | 古建築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