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總督府為何大量登用朝鮮人?
大日本帝國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殖民地管理機構,一個是朝鮮總督府、一個是台灣總督府。
然而,台灣總督府很少登用台灣人官僚,據統計連街庄(相當於鄉鎮)長都只有半數是台灣人,郡(相當於縣)一級主官中根本沒有台灣人。可朝鮮總督府就不一樣,不但郡一級主官里大把朝鮮人,連道(相當於台灣的州,高於郡)一級都有朝鮮人主官。為什麼會有這樣明顯的差別待遇?
謝邀。
我談幾句自己的看法:
首先,朝台統治難度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朝鮮相對台灣而言,地更廣、人更多。朝鮮作為獨立國家,也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朝鮮內部有相對統一的語言、思想、文化、風俗,即所謂「三千年之舊習慣」。同時又有與中、俄(蘇)陸路接壤的地理優勢(反日勢力因此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這些都是台灣所不具備的。
再者,不論根據(建立在兩個主權國家的「共同同意」之上的)《日韓合併條約》,還是面對現實狀況——日本吞併朝鮮後,大韓帝國政府除了內閣、表勛院等極少數部門外,全盤由朝鮮總督府接收。日本殖民當局都不可能明顯調整朝鮮人官吏所佔的比例。而伴隨著朝鮮殖民地官僚體系的漸趨穩定,朝鮮人官吏的大致比例也就愈加穩定了。以及,朝鮮舊王室也依舊被保留著。而台灣與中國政府則已經完全脫離關係。這也是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可以進行「創造性施政」,而在朝鮮只能進行「繼承性施政」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內外形勢的變化導致日本殖民當局政策的變化。代表著「區別」的「武斷政治」時期(朝鮮1910-1919、台灣1895-1915)結束後,代表著「同化」的「文化政治」時期開始。然而相比這一時期在台灣殖民統治中秉持的「內地延長主義」,朝鮮殖民統治所公開標榜的「內地延長主義」很大程度上卻只是「自主主義」的馬甲。這樣的二律背反,正如1937年朝台進入「皇民化」時期後,朝鮮人與日本人對「內鮮一體」的不同認識(對日本人而言,「內鮮一體」意味著「同化」;而對朝鮮人而言,「內鮮一體」僅僅意味著「平等」)。所以其實朝鮮的自主化程度一直相較台灣為高。當然,這實際上還是來源於統治難度的差異。
1.吞併後對於舊官員的留用與否直接影響到殖民統治的穩定性,搞不好馬上就爆林登萬。舊官員在訓練出足夠的鐵杆漢奸之前可以充當「緩衝」。(多說兩句,與朝鮮同道殊途的例子是偽滿。偽滿為了籠絡人心,留用了很多民國官員,其中很多人後來反正支持義勇軍——偽滿被迫在1934年宣布開除所有民國官員,改為任用「滿系」官員)2.李朝自帶親日派,從當年的閔妃和大院君的鬥爭(二人各引外援)到後來的開化黨,都是親日派。與其從頭培養,不如「廢物」利用。3.不論從歷史角度(對馬征伐、抗倭和壬辰戰爭)、文化角度(「海東盛國」)還是地緣角度(背靠中俄,容易發展抗日武裝)來看,朝鮮的統治難度更大,所以殖民統治不能像台灣一樣太直接,太一竿到底。
1944年,創氏改名的韓國人有10%左右,會說日語的韓國人有20%,而改姓名的台灣人只有2%
日本殖民朝鮮有很好的基礎,龐大的文武官員體系投靠日本,可以用其加強對朝控制,但是台灣不一樣,只有少數地區開化,多數地區都處於原始部落的控制之下,且士紳階級在淪陷前夕基本上都逃回了大陸,留在台灣的以小商人和農民為主,政府無法利用,又因台灣人口稀少,因而日本人大量移居台灣,政府就徹底由日本人掌控了,根本上說兩地區別在於一個地方有文化的多,另一個地方有文化的少
日本吞併朝鮮時,朝鮮官僚中有以李完用為首的一大幫親日分子把持朝政,因此,日本總督府使用了一批這些韓奸。
為什麼滿洲國的官員基本上是滿洲人?
朝鮮和日本合作把清朝趕出朝鮮,爆發甲午戰爭。朝鮮,有相當的日本派。吞併朝鮮後,兩班貴族,反抗連綿不斷,出於減弱反抗,分化的目的,用朝鮮人能避免直接矛盾。重要的是,朝鮮組織構架完善,具有國家的形態。教育,人才儲備,提拔機制改造就能利用。
推薦閱讀:
※法律問題,金正男的親屬應該在什麼地方提出民事訴訟賠償請求?
※潛伏者一般都是最高機密絕對不能用不安全的通聯渠道網路電話等不能有任何人和他進行接觸朝鮮密碼破譯了嗎?
※如果比較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朝鮮,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應如何排序?
※如果朝鮮發生動亂要求加入中國,怎麼辦?
※如何評價韓國的民族性格?為什麼韓國人喜歡聲稱自己民族極其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