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軍工還那麼多手工工作?
01-02
最近看電視《大國工匠》,發現一直在推崇手工製作,想問一下為什麼現在加工技術這麼發達了,軍工卻還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精度和產量能保證嗎?
產量太低了……
你看軍艦,幾乎就沒兩艘完全一樣的,理論上每艘軍艦都是定製的。我當然可以造出一個全自動生產線讓它自動焊船,問題是你的產量能彌補我建生產線的成本么。(一條自動組裝船舶的生產線價格至少是千億美元級別的,按照現在這個利潤率,你回本的時間要比人類歷史都長)
汽車有幾百輛訂單就能自動化生產,但是汽車的性能要求也沒那麼高,何況組裝也是手工的。
到了F1這個級別,汽車的手工成分就越來越大。軍工還算不錯了,航天幾乎就是一個純手工的行業,從這個角度來說航天跟石器時代其實是一回事。低產量的情況下人實際上是在替代機器的工作,技術水平就很重要了。
毛時代我國工業品手工比例很高,但產品質量被日本的自動生產線完爆,手工並不天生就代表質量高,只有高級工人生產質量才高。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現在機器的性能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在很多情況下不能秒殺人類。你看18世紀,紡織業人和機器就能拼一下。現在越是先進的布料越要用機器,人根本做不了。其他的領域不清楚,不能簡單的通過精度比較機械加工中人工和機械的優劣勢,舉個例子:一塊特殊的耐熱合金材料費可能就要幾十萬,絲攻得用手動的,因為用機床加工鑽頭絲攻壽命低,容易斷在材料裡面,一旦斷了整塊料就報廢了……損失太大
假設我要做 2 個零件,一台機器1000w,不算原材料水電費的錢,每個零件的成本是500w,進而如果做完2件之後需求不高的話,機器還得折舊,幾年後都不能用了;如果我做2000個,那分攤下來每個零件的成本只有5k,需求量多的話,機器一直運轉還能保持最佳狀態。
現在假設需求量很少,就要2件:- 人工一個月5k工資,2周做一個零件,之後什麼都不幹養一年;
- 先買機器花1000w,然後2秒鐘做一個零件,然後閑置一年。
二者同樣的精度,哪個更划算?
《大國工匠》這個紀錄片五一的時候看的,當時在朋友家聚會,一起吐槽過,印象深刻,到現在還記得,片子里就說得很清楚了:公司有數控機床和程序員的,處理那個問題靠編程操作數控機床應該可以解決,但是年輕人看待遇不好待不住。同時工作強度可能也很大,主人公被加夜班都是常事,家裡住房也比較一般再次印證待遇一般,家裡生活也照顧不上。觀後感:國企經營思路跟不上時代,而且專門找老實人欺負然後宣揚成敬業奉獻。
中國無餘量粗加工還沒普及唄
因為機加工精度最終受制於機床自身的精度,而機床自身精度最終也要取決於人工設計與裝配。而手工加工則相當於繞過了這段誤差鏈。同時,人手工加工是一個實時閉環反饋系統。加工過程中,能不斷取得反饋,並根據結果及時調整,因此能獲得很高的精度。
不光軍工,現在模具廠後續加工都是要靠手工打磨的。
當然,這裡的手工加工是指經驗豐富水平較高的工人。在軍工行業(以下觀點僅限於船舶行業)呆過一段時間,參與過最先進的驅逐艦,護衛艦和常規潛艇傳動和動力部分的加工工藝的編寫。看到這個問題,可以回答一下。首先,不是推崇手工製作,而是不得已,所以鉗工永遠存在,有幾個方面:第一,機床,基本的機加工精度,這受制於機床自身的精度,而國內的用來加工這些零部件的大型機床幾乎都是上世紀的產物,機床精度做民品可以,軍品達不到要求,進口設備基本都是千萬美金級別,涉及到軍工的機床,其他國家是限制出口的,有錢也買不到!所以要想達到要求,必須靠手工打磨到所需要的精度。第二,裝配,其次大型軸舵系裝配的時候,必須要靠高級技師,打千分表,一點點調整,一點點的裝配,塗上藍油,一點點的打磨,做到95%的貼合,這些都不是機器能做的。第三,人的主觀能動性,前面答主說了一個例子,一塊特殊的耐熱合金材料費可能就要幾十萬,絲攻得用手動的,因為用機床加工鑽頭絲攻壽命低,容易斷在材料裡面。其次,一個主軸(材料成本就百萬元)加工的外圓超差怎麼辦?報廢?讓步接收(軍工產品,軍代表敢說OK,沒問題?!)?所以只能找焊工焊上一圈,再加工,再打磨,這些都離不開高級技師。所以,以目前的現狀,鉗工會長期存在。
都在扯什麼手工打磨,毛用都沒有,只有那種工件不重要的地方需要去毛刺才用銼刀真正要吹牛B也要說鏟刮啊
完全同意@孟德爾的看法,「 航天幾乎就是一個純手工的行業,從這個角度來說航天跟石器時代其實是一回事。」先簡單說一個現象,運載火箭從北京出廠運往發射場,火箭從發射基地的運載車下車進入測試塔,進入測試塔,這個過程全部是手工完成,給火箭包上一層厚厚的套,然後幾十個人拉著火箭往進拖,一般要拖一天才能完全進入測試塔,拖進去後起重機進行起吊,火箭成垂直狀態,開始發射前各分系統測試。
不然為啥各國都對高精度的3D列印的需求和瘋了似的。
給老子早一萬條055,十年之內造完!你看看他們會不會上自動化生產線
單件小批量,能省一樣是一樣!
亂答題的有點基本常識好不好,不要把自己拉低到cctv的水準…
質量(精度)是由測試/測量決定的,成本/效率是由生產決定的。每個環節都是按成本和效率的需求,選擇最終生產方式。主要原因和軍工產品的「小批量,多型號」的特點有關,在少量量產(相比消費類產品和商用產品)的情況下,較高質量要求時,部分生產工藝採用手工,相比構建相應自動化產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精度和產量其實不需要操心,零件成品尺寸必須全部合格才能發走,而且軍工產品是還會有軍代表檢查的,任何一絲一毫的瑕疵都不允許有的。其實不用好機床我能告訴你是因為沒錢么。。。。
有個詞叫做可靠性。
有個詞叫做可靠性。
有個詞叫做可靠性。快速成型技術不夠完善
以前看過航天某院的工藝發展規劃,原因有幾個,1.產量太低搞自動化不值2.自動化研發投入少,米帝在電液伺服閥的生產上已實現自動化,我國還是純手工…
高水平的技術工人打磨精度比機器高。
火炸藥行業有的必須要手工,因為機器容易爆炸,或者專用自動化技術沒研究出來。還有就是有的廠沒有新活了,沒必要更新好的設備了,用手工工作餓不死就行
推薦閱讀:
※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對美國國力影響有多大?
※台灣為什麼不搞核武器?
※現實中步槍的瞄準線與槍管軸線的距離可忽略嗎?如果不忽略,怎樣計算?
※j20座艙波浪形的管子是什麼?
※為什麼直19沒有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