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博物館的人喜歡的是什麼?
看博物館的深層次動力是什麼?
我是學文物的。
對於我來說,博物館,那是歷史的厚重。
不怕丟人。曾經修一個古陶器的時候,抱著那個聞,然後哭了……
能感受到古人曾經製造它的場景。叮叮噹噹的鑿,用火燒,用布滿龜裂的手撫摸,用它來祭祀的樂聲啊。蕩漾著,升入高天。
後來,歷史不那麼悠久的文物,也能讓我感受到所謂的盛世華章和亂世流離。
比如說,蘇博。有琴霜天月,婉轉洪亮,餘音繞梁。
不是再吹,擁護你們點反對加沒幫助的權利。對我來說,博物館是我的研究對象。
這個問題要好好答~
去參觀博物館,並不代表你就要研究博物館。
去博物館參觀,對大多數人來說是與其專業無關的事情。在第一次去的時候,我還是計算機系的本科生。
自己第一次有意圖、有目的地去博物館,是在大二與大三之間的暑假。那時剛生了一場病,住院。在病床上,我讀完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一開頭就問到:「你去過北京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 我沒有。
但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當我從病床上下來之後,我便去了。
因為這本書,我第一次去了天安門廣場東邊那座風範威儀的建築:
這地方不收錢,但是需要耐心;不需要膜拜,但求尊敬和理解。你要相信,它能坐落在天安門廣場的一角,這一定有它的理由。一定有某些原因,使得它必須立身在共和國的核心處。
我記不清自己去過多少次,但每次必去的都是地下一層:古代中國陳列。第一次去,是為了親眼看看書中所講的那些文物,那繪著質樸線條和圖案的盆盆罐罐、碩大沉重的青銅器上猙獰的饕餮、玲瓏剔透的玉器上盤踞著的龍與鳳……
後來每次有朋友來北京,我都會帶他們去這個地方。所以有時本來是我陪他們逛北京,最後卻是他們陪我逛博物館。
後來我又認識了一些留學生,我也會帶他們來這個地方。那些古老東方的記憶,沒法在王府井、西單、五道口、三里屯那裡找到。我沒法站在那些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群前面跟他們說,這就是中國。
摩天之高樓,在紐約、東京、上海、北京、倫敦、巴黎等等國際化的都市中,你都能找到。也許你能夠發現某一棟高樓風格迥異,就像「大褲衩」那樣。但你絕不能在它們中找到風格,一種民族風格。迪拜塔屬於迪拜,是因為它處在迪拜,若是它沒有在迪拜修建,它可以是另外的名字。但圖坦卡蒙的面具,不論在哪,不論在誰的手裡,它都屬於古埃及。所有被掠奪出去的文物,都是身在他鄉的異客。
所以為什麼要來博物館?因為在這裡陳列著已經消失和正在消逝著的民族精神形態。
仰韶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河姆渡等等,它們都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這些陶土和金屬。這些文物原本所屬的世界已經離它們而去,不僅它們之於我們是新奇的,我們的世界之於它也一樣陌生。但當它跨越時代的阻隔,帶著斑駁歲月的留痕立於我們眼前,它將它所屬的世界映現在我們的眼眸中。
比如這個:
它是「紅山玉龍」。作為一般人,可能也就是驚嘆一下它的物理形貌,暗地裡盤算一下它能值多少錢;如果您從事考古,您也許會聚焦於它的年代,它的材質,它所代表的紅山文化的工藝水平以及獨特風格,當然也包括它的用途。最後對於我來說,它更多地是一個媒介,讓我去想像它所處的世界,理解人們對於它的寄託:請您仔細觀察,在龍身的中部有一個小孔。這意味著,我們把一根線穿過這個孔就可以把它掉起來。所以我猜,它過去可能不是被擺在某處,而是被懸吊起來。於是,我想到了塗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對「儲靈珈」的描述,也許它正就是這樣一種圖騰符號,一種祭祀用品,它與先民的信仰、與他們的世界觀緊密相連。有可能,紅山玉龍嚴格上不能算作是儲靈珈,但我相信它之於創造它的先民來說,必定是神聖之物:宗教的基本特徵便是將神聖與凡俗區分開。所以,那些先民在它身上看到了另一個世界——那掌控著他們命運之弦的力量,所以它便不是凡俗之物。對於這些文物的理解,對於先民心思的揣測,可能不會有什麼正確的答案。也許我的想像是錯的,但這並不重要,你可以指出我的錯誤,我再修正便是。但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試圖去理解它,因為理解的過程是最重要的東西。在你張開想像力去理解它的過程中,你所有的一切便和它的世界交融在了一起,那些死去的遺骸便彷彿在此為你活了過來。因為我們的理解和想像,它們熠熠生輝。當我帶著外國人穿過這些文物身旁時,我會儘可能向給他們多說一點東西。博物館的外語講解儀器,從來就沒有借到過。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有認同。如果他們問我,過去的中國是怎樣的?老舊的城區、著名的景點和博物館都會給他們一個豐富而直觀的答案。
但如果他們問我,現在的中國人是怎麼樣的?我給不出一個答案。我再也找不出一些鮮明的符號去表達中國人的精神形態。歷史的趨勢便是這樣,人們在生活中所能觸及的可能性越來越廣,限制我們精神形態的條條框框越來越少,但這趨勢的目的是,給你自由,讓你自己限制自己,有了限制、有了底線,你才有了自己的形態。然而事實是,人們的底線越來越低,可以接受的東西越來越多,於是大家都變成了軟乎乎的棉花糖,雖然每個人的形狀都不一樣,但大家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大家都同樣懶散,同樣沒有稜角。
君子有所為,亦有所不為。
一個人,總要有所決斷。
如果你是中國人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你出生在中國,你擁有了中國的國籍,那麼你只是被動成為了中國人。
如果你認為你是中國人,因為你認為自己肩負著過去的那些歷史。它的榮耀與輝煌讓你自豪,它的恥辱與失敗讓你悲憤,那麼你便是主動成為了中國人。
至少對於我來講,在博物館地下一層每次走到擺放著春秋百家的典籍和李白杜甫詩歌的地方,我都願意多逗留一會。」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愛國之於我,不過是意味著熱愛在這片土地上流傳著的傳說。這種熱愛不是停留在興趣層面,而是要求你投身於其中,成為它的一份子。
這是我的立場,我只能如此。我曾經跟朋友說過,博物館免費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實際落實的時候,你看五一十一的時候,國博外面排到天安門的隊就知道了。
博物館裡展出的每件展品都是一段歷史留下的痕迹,或是很久遠的石器時代,或是封建早期的秦漢,又或是民國時期文化碰撞的產物。每件展品都是一件藝術品,反映了人類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
即使你不懂的古玩文物的美在哪裡,看著歷史的痕迹,猜測那個年代在這片土地上圍繞這個事物的人和事是怎樣發生的,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其實對於我來說,到一個城市先看博物館可能成為一種習慣。
最開始接觸博物館的時候,喜歡裡面的文物可能是由於那種穿越歷史的感覺帶來的震撼。
透過面前的文物,似乎可以和千年以前的人類有了某種關聯。
比如看到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的時候就會想,這就是當年衛青用過的東西啊。會有某種,隱隱的興奮感。似乎與歷史中的某個人產生了關聯。博物館逛的多了,這種震撼感會減弱。而且會發現許多文物的大同小異。但是這不是說文物就此失去了它的魅力。而是在看的過程中,你可以開始感受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間同一時期文物的差異。其實也是一種感受當地文化的好方法。看建築
可以看到一個地區的氣韻,風骨,文脈,以及有氣質的妹子!
博物館,一個可以集中欣賞自己感興趣東西的地方…
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博物館等等…
去一個城市旅行,哪裡還有比博物館更迅速了解一個城市底蘊的地方呢?哪裡還有比博物館,更能直觀感受現代科技和現代藝術的地方呢?
旅行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吃,二就是各種博物館。
以下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只有親臨其中,才能感受到教科書上所沒有展現的氣勢恢宏和無與倫比的震撼。
陝西歷史博物館,排隊免費領票入場,一大早去排隊,人山人海。
但是進去以後,我就一路保持著「驚嘆驚嘆再驚嘆」的文盲狀態,很多東西,我都無法想像它們的創造者,竟然是千年甚至萬年前的人類。
中國古代有太多偉大的科技和文化。
說句虛的,從這裡出來,民族自豪感都要往上升幾個點-_-#
以下拍攝於上海自然博物館,門票30,記得提前預約4d電影,絕對值。帶小朋友的,可以提前網上預約自然課堂,科普自然知識,可惜僅限於14歲以下…
以下拍攝於廈門鼓浪嶼島上的風琴博物館外,內部照片丟失-_-#
以下拍攝於嘉興月河粽子博物館,原本以為小小一個博物館,沒什麼東西,沒想到也漲了見識!
現在的博物館大多數都可以租借講解器,一路走一句看一路聽,感覺很好,不需要跟隨講解員,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參觀。
很多只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東西,通過參觀博物館有了直觀了解和感受,那真是極好的啊^_^
連小小的二十分鐘可以參觀完的粽子博物館,都讓我驚嘆,原來粽子還有那麼多品種!
大約多走多看,參觀各類博物館,對於我的意義,就在於多多認識「我所認知的世界」以外的一切,從而有一顆更包容的心,尊重與我不同的一切。發現自己好奇心,在一個很棒的博物館從早泡到晚都是一種享受,至少讓我一直忘掉時間的存在,發現原來自己是那麼的孤陋寡聞。同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愛好發現,比如我就很迷佛造青銅瓷器傢具,對書畫無感。至少我在國博看完斗拱構造後就迷上了古建。同時在地區博物館可以發現一個地方的特色,印象深刻的地方館是蘇州博物館蘇造傢具,廣州博物館潮汕木雕,川博畫像磚等等。當然國博,海峽兩岸的故宮博物院,陝博,上博這些都不必說了,很容易讓人耗一天
增加民族自豪感。。。以及對於其他民族的敬佩。
讓自己讀的東西能被物質驗證。
學點知識。。過去的那麼多恩怨是非,現在全靜靜地躺在一起
和上知乎的道理是一樣的。
出去旅遊,喜歡走街串巷,縱然方向感差極,依舊覺得迷路也比人多又無感的步行街有意思。傳說中的小吃街,永遠都有長沙臭豆腐,永遠有打糕,永遠有買不完的手串······ 博物館,某些意義上是區別於旅遊景點的,同樣是參觀,卻少了很多商業化的意味。各地的博物館一定是根據當地的建築風格打造的,而且絕對精裝修,貼心的人性化設計也絕對值得一去。而且,具有旅遊地少有的清凈。博物館的陳列品,雖然我並不是很懂,卻喜歡認真看那些陶器的紋路,兵器的殘損,錢幣的銹跡。你盯著他們許久,偶爾出了神,我喜歡這種專註放空的奇妙,因為腦子一片空白,並不知道要搜索些什麼。就像小巷弄才能體現一座城的底蘊,老城區才顯現了城與城的不同,博物館所保存的歷史才是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的觸發點。 城市大都的相似,博物館卻各有各有的不同。另:圖書館也是必去之處,哪怕只是路過,走馬觀花也是極好的,我以為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地方都應該成為去一座城的首選。
不記得在哪兒看到說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中「觀復」的意思是:看著你輪迴。(感謝評論區知友提供解釋:觀復的典故出自《老子》「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觀復有觀察復歸之意。)
世間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只有那些文物穿越千百年的時光來到你面前,難道不應該覺得敬畏么~————————以上原答案——————總結來說就是覺得文物都好有feel出於對人類文明的敬仰喜歡去博物館看這樣說不知道我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嗎我的邏輯有了嗎樓下評論的親麻煩多打幾個字具體說說我的原答案為什麼沒有邏輯我玻璃心您就這麼輕描淡寫地批評一通我真的好莫名其妙……/(ㄒoㄒ)/~~————————更新:覺得不在一個次元了腫么辦————————有熱心知友評論如下:以下是我的回復:
我萬萬沒想到我的一個「略帶抒情」的回答,居然能引起數量如此多、範圍如此廣的歧義,這個世界我真是不太懂……(⊙﹏⊙)b
因為博物館裡放著的是人類最有意思的那部分
對我來說(本人喜歡文學、歷史的理工科生),我覺得博物館裡面保存的每一件文物中最寶貴的是這些東西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通過這些保存下來的東西去了解去感受曾經發生在這件物品背後的故事,曾經有哪些人與我們今天一樣站在它面前沉思呢?那些幾百年幾千年前的人們的生活場景是怎樣的?我們都可以通過這些物品去窺視一二,它們就像是穿越時空的時間使者一樣,歷經幾百年幾千年來到我們面前,更像是我們用於穿越千年時空的隧道,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們去了解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就這些文物的魅力所在,而博物館是我們最大程度能夠接觸到這些東西的地方,所以去博物館只是為了去了解曾經發生過的但是我們還不知道的故事而已。
去看未知的世界。
這裡就不說比較專業性的藝術類建築類了。大部分老百姓喜歡看點獵奇的。我見過的獵奇的展品:
人魚標本。 地址大英博物館, 嚴格來說不能稱美貌人魚,而是中國傳說中的鮫人,半人半魚有獠牙,當時我就震驚了,古人的神話竟然是真的。
聖嬰標本。地址慕尼黑某博物館(名字忘了)。很多小嬰兒被包裹在精美的宗教華服里。怪嚇人的。這些宗教寶物被藏在一個有30或者50厘米厚的鐵門後面。
洛可可藝術的建築雕塑裝潢,比如馬德里皇宮,原來藝術還可以這麼玩
自然歷史博物館就更多獵奇的了,不要以為只有恐龍,很多遠古生物標本化石或者不常見的生物一出,隨時顛覆你的三觀
埃及木乃伊。倫敦大英博物館,開羅博物館和盧克索博物館都去過。看多了其實也不怎麼稀奇了。但是還是對木乃伊背後的故事技術很感興趣。
梵蒂岡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常被人漏掉,一定要去看。天主教收摞的寶貝,關於宗教的藝術作品,就算門外漢什麼都不懂,進去也夠喝一壺的。中文有個詞叫金碧輝煌,用在這裡再恰當不過。
一寫起來真是沒完沒了,有空再加,看博物館不需要人是專家,當然如果看的人懂就更美妙了。
沒時間的追求個稀奇,有時間的再聽個故事,懂的人見到自己研究對象,串聯下知識更是要衝過去抱著哭。這就是博物館的意義:在你平凡甚至你覺得無聊的生活外,其實世界很奇妙,有很多很多值得你探索和學習的。我到一個地方必定先去此地博物館。我並非專業技術人員,但對於古物、字畫有著一種獨特的感情(當然博物館不止有古物)。也算是一種獨特的癖好。曾經連續五天在首博造像層流連。
要說沒一點基礎知識看博物館確是有些難看懂。但就算一點簡單接觸之後你會發現,博物館展品真是精品。
迎面而來的是歷史與滄桑。
在你面前小小的一枚玉璧有多少王侯過手?在面前的一幅書畫,留意鈐的印,多少文人騷客留名?
說白了,一座博物館承載了多少歷史,誰也說不清。
作為生物專業學生吐槽一句:好多地方的自然博物館有的標註不準確。青島海底世界情況也挺嚴重的…
當然對我們來說動物園的標牌錯得沒法看…
去每個省旅遊 必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館 首先它是免費的 自己又比較喜歡歷史 一逛就能逛一天
喜歡的是脫離真實世界的飄渺感和穿越感
推薦閱讀:
※你在博物館見到過哪些讓人無語的觀眾或者講解?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往年曾展出過哪些攝影展?
※如何看待國家博物館出台的關於社會人士講解的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