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怎麼做品牌,怎麼做溢價?
農產品在吃上 很難體驗到差異化 對身體的好處或者弊端上也很難體驗出差異化
更要命的是 這個品質出品的優點 也比較難以承載那高出的差價 這個怎麼辦? 你用誠心種出的褚橙,一看價格貴那麼多,顧客會說,那麼貴,吃起來差別也不大,還不如吃點便宜的,你怎麼辦? 褚橙的褚時健效應變淡了以後,就遇到這種狀況,現在黃鐵鷹用一本書,褚橙你也學不會,給老爺子營銷,都不管用,你說該怎麼辦?
我還以為你問的是一個大問題。
那個貼了好多頁的PPT特別輕浮。
從前有個賣跌打丸的,也是給我看了這個。你說,同一個PPT,如果可以用來賣跌打丸,也可以用來賣白菜,會不會有問題?
我管這樣的東西叫胡扯營銷學。
忍不住跟你多說一些,可別嫌我啰嗦。
1
衛星定位。
定位不是營銷人嘴裡的那個意思,營銷書中使用這個詞是一個比喻。定位很樸素,從來指的都是確定該物體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
農產品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非常壯觀。實際上現在才來討論農產品的品牌怎麼做,整個已經晚了幾千年。
有一個地方,叫新月沃地。有一本書,叫《農人曆書》。有一個電視劇,叫《天下糧倉》。你問的這個買賣,是人類商業史的源頭。農產品做品牌的時候,還沒有品牌這個詞。做溢價的時候,連價格都還沒有被發明。竟然敢說農產品沒有品牌,真不知天高地厚了。
糧農 / 蜂農 / 果農 / 菜農 / 茶農 / 花農 / 可可農 / 橡膠農 / ……
橘生淮南,五常大米,伽師甜瓜,美洲玉米,泰國長稻,美國車厘子……
源遠流長~源遠流長~
「農」所湧現出來的大量品牌,壽命悠久到已經是人類史的一部分了,它們在「文明」這個級別。百年老店可口可樂現在處於哪個級別?說的那些個編段子,定位,起名字,逼格,視覺錘什麼的,在哪個級別?
為什麼現在搞電商的普遍輕浮?
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不深沉。
2
地球商品。
地球商品的意思是:格局小並不足以去談它的品牌,和溢價。
在商品領域,農產品現在跟石油是作為類比的。為什麼不再有趙小六牌的石油,黑美人牌的石油?曾經是有的,但時過境遷,它早已成為一種規模化操作的地球商品。
有四個大品牌,三個在美國,一個來自法國。被稱為「ABCD」世界四大巨頭糧商。農產品的品牌,以地球地理、歷史為背書。每一口下去,都是一小塊地球。每一筆交易,都是一小條GDP。你得是產地文明的發掘商,行業價格的批發商,你才是在做這個生意。
3
現貨。
農產品直到今天,也仍然是所有商品中最典型的「現貨」,它的價格波動在商品界無出其右。昨天一溢價,今天一減價。上午一個價,下午一個價。
這個事在手機市場不可能,在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在藝術品市場不可能,在農產品卻再正常不過。以至於菜市場所標的價簽都得是「今日菜價」。以至於必須要用到「期貨」這個機制,來穩定價格。
今天竟然反過來說農產品不溢價?
如果不溢價,有些人也不要炒期貨了。你沒有把「漲1分」當做溢價來看待。1分太少?你試試去掌握全地球10%的玉米。
農產品溢價的要點,怎麼可能是「逼格」?做逼格這個事,在日本、台灣早已經做得很優秀,但你看「ABCD」里有沒有他們的位置?
要點很早就已經是破壞供需平衡。
因為失衡之後,將會產生必然的運動。
4
遺傳。
既然說到「必然的運動」,那麼有必要插播一個認識。
【遺傳】是由祖先向後代傳遞特質的運動。
品牌,是遺傳在商品界中的繼續傳遞。
很多人認為商業活動與生物遺傳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沒有關係?
遺傳運動有一個特點,運動不一定非要自己動。自己動和被運動一樣,只要特質被傳遞了就可以。草莓借鳥屎傳遞種子,蒲公英等風吹來,都是參與了這個運動里的一環。你說孟德爾、袁隆平他們是在幹嘛呢?他們也是在參與這個運動。
在遺傳中,商業活動是協助生命實現運動的運動。
你看得見的運動是商業活動最圓滑地塑造了人類文明,你看不見的運動是人類文明在草莓特質傳遞中,起到了鳥屎的作用。
5
上游。
農產品由於是食物的基礎,因此形成了商品中最長的遺傳鏈。
最長的遺傳鏈拉出來的,是一條全球最長的品牌鏈。意思是,不會起名的人可以做品牌;文盲可以做品牌;不會上網的人可以做品牌;不懂賣東西的人也可以做品牌。
農產品品牌可以做,一直都在做,真有志於做這個,好好學習,去實驗室做品牌,去好好學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去做品牌。再不行考公務員去政府,應聘去進出口公司,都可以做。
農民一個事,種植的事。
遺傳育種第二個事,科學家的事。
物流第三個事,船王的事。
食品深加工第四個事,工廠的事。
1.5次包裝第五個事,設計公司的事。
電商營銷第六個事,策劃天師的事?
每一件事情做好了,都可以出品牌。
按照那個江湖PPT給你的導向,你不會進入「ABCD」,也根本沒有可能會最終成立一個正大集團,會擁有正大農藥,正大飼料,甚至直送連鎖超市。
根太淺。
6
中游。
在十幾年前,那時候如果有人問「農產品如何做品牌?」答案當然是開廠做深加工。溢價也是很顯然的。
工業磅礴發展了100年,農產品早已被推進為「工業食品」。在80年代我們也有個詞,叫「農副產品」,變身後的農產品,以工業產品的原則來做品牌。所以會有了紹興老酒,巧克力工廠,錫蘭紅茶,品客薯片,烏江榨菜,會有了「維維豆奶,歡樂開懷」。現在你們日日夜夜上網,口口聲聲創業,卻沒有去創實業的魄力。
即便是在你舉例的褚橙,黃鐵鷹也是這樣說的——
「褚橙團隊最不服氣的,是不少人認為褚橙的火爆主要靠出色的互聯網營銷和褚時健的名氣。
在褚時健山上的房間里,我看到一大摞翻得起了角的柑橘種植圖書,裡面密密麻麻的眉批、標註。
真正做過企業的人都明白,一招鮮並不靈。褚橙正是在氣候、水、肥料、間伐、控梢、剪枝、病蟲害防治、果農管理、褚橙的管理團隊、營銷這水果種植的10大方面都優於同行,才最終厚積薄發,脫穎而出。
中國農業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遠遠大過工業,種雞99%靠進口,種豬90%靠進口,我們一頭牛出3噸奶,美國牛是9噸,歐洲出6噸,連北京烤鴨都是英國種。中國的農業在現代工業史中,整個都沒有什麼讓世界欽佩的發明。」
農產品你不認真開工廠你品什麼牌?
7
根本就不是快速消費品。
非常顯然,目前所有大師寫的廣告暢銷書、電商演講、PPT,都是在「快速消費品」時代中出現的,那麼它們也都僅屬於「快速消費品」這個層級。快速消費品又產生於工廠的海量製造。這個事實非常重要,它意味著,其實快速消費品的品牌方法論是與時尚密切相關的,根本不適用於其它分層的商品,尤其不適合農產品。
農產品恰恰並不是快速消費品。它怎麼能套用?
有逼格的,名字討喜的,視覺錘做得好的農產品,你隨便進個有機超市盤點一下,數不勝數。你非說它們賣得好才真是扯淡了。
農產品是樸素消費品。
8
下游。
下游指的是同質競爭。上游指的是本質競爭。
想要做品牌,能做本質競爭就不要去做同質競爭。
現在我們的一些企劃人,幾乎都本能地從上面說的第五個事,也就是1.5次包裝,從這裡才開始定義品牌。接棒區非常下游,操作台因此也流於下游,而品牌製造實質是件很上游的事情,農產品流轉到1.5包裝和電商營銷的時候,已經是在同質競爭的底層。
常常搞電商搞微商品牌的人,連貨源都不是自己的。同一個東西,一下湧現出幾十個不同包裝的品牌。給別人吃些不同的符號,這些算個毛線的品牌?忙忙碌碌,頭腦風暴,九死一生,慢慢地連自己都認為自己在改變世界。供貨商出貨量大增,靠創業人的死亡概率來賺錢,倒是越來越富裕了。就像這位大談逼格的先生,他靠給很多創業人起名字賺錢,他也是出貨量大增的。實質毫無價值。
不用回到初心,就回到良心好了。
這樣做品牌,從良心上也說不過去吧?
這個底層,也是我國目前「萬眾創業,人人創新」痴迷的一個地段。在這個地段,全世界來看中國最活躍。這個地段叫做集市,絕大部分號稱搞品牌策劃的,只是集市迷罷了。
「世界工廠」倒下去,「世界集市」開張了。
同質要怎麼辦?很多人靠「刻奇」,也就是從前常說「營造小資調性」。但你做品牌你要清楚,刻奇產生於集市,集市是對應於市民而產生的,刻奇僅僅是「市民」這個群體的大現象。
當一個人開始沉迷於刻奇,他已經把其它的大門都關閉了。
9
刻奇。
很多人知道「刻奇」。
我也是從很多人那裡聽說了一個二手的,據說是米蘭昆德拉普及到中國的一個詞。
「刻奇」刻下了人群媚俗化背後的邏輯線。我們是如何刻奇?如何被刻奇?接著如何刻奇別人的?你有沒有覺得,貼給你的這個PPT實際上就特別刻奇?
任何商業品牌的出現,都也是社會風潮的一部分,現在來講,甚至是粗粗的主流。有人說Kitsch這個詞,它本就是來自「叫賣」的一個表達,是說「看吧,看吧。」
因此一些營銷人認為,「既然刻奇不可避免,那麼不如利用刻奇。社會中的人正是以刻奇的方式找到存在感。為此,一個成功的營銷應該為人們創造一個刻奇世界。在這個世界,人們才可以找到活著,找到美好生活的意義。」
每一個成功的新品牌,都是一個被喚醒的新意義。
這位有志青年,是「真的」被坡地上飽滿的麥穗打動了,所以他才成了品牌商。
這位策劃高手,是「真的」被坡地上飽滿的麥穗打動了,所以他才成了廣告人。
這位居家美人,是「真的」被坡地上飽滿的麥穗打動了,所以他才成了點贊狂。
德國人太邏輯。
這個詞在漢語里有個更簡潔的說法,就是矯情。
【刻奇】真的被假的東西感動了。
【矯情】一戳就破的虛情。
很像有沒有?
10
在集市裡。
算了,集市裡的人終究以為集市就是全世界,尤其搞上了互聯網之後。
那現在來說說集市。大部分的品牌觀點,僅僅是集市中的叫賣學。策划了半天,只是在策劃一個堆頭界面罷了。接觸界面也分設計得好跟不好。農產品的體驗點做不到胃裡怎麼好意思說體驗?
天師給你舉例的「江小白」,這個酒我前些天剛跟長沙見過,破爛嘛。什麼LOW人要去喝這種酒呢?和五糧液、路易十六、石庫門那些比,就沒在一個文明層面上。它沒有根,這種東西只是個商標,不行的,一抹就掉了。
酒要去傳遞土地的文明。
氣死我了。
還沒有說完。
插個旗下次接著說。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
又過年了——
今天被一位兄弟追問到,原來還真有人等,那隻好硬著頭皮寫完才行。
這答案都半年了,回頭看,一時衝動,真該剁手。
「怎麼把一個 XXX 做成品牌?」其實根本無從答起。
你有沒有注意,在成功企業家們厚厚的回憶錄里,這通常都是人生問題,是一些人用生命中很複雜的一段經歷碰巧實現的事。它不是一道寒假作業,用你掌握的知識和技術就可以搞定。
我聽過不少搞營銷推廣的人講這個事,也沒見誰就講得很好。
額……
所以要怎樣?
所以我真的也不行,
就這樣吧,句號。
~萬事如意。
拜年啊各位:
@joss小貝 , @randywill , @wang louis , @工廠張 , @趙一凡 , @蘇小小 , @艾蔻 , @郭大路 , @Steven , @女俠 ,上面是前言
———————————————————————————————————————————
下面說正經的
不是每一次寫答案的時候都能有答案,我也是邊猜邊寫,有時候它會自己站出來,有時候不會,誠懇說這都要靠撞大運。
來試試這次的手氣。
品牌不是商品的宗教。言必稱品牌,是非常無聊的。
品牌肯定不是商品的最高境界。前言里已經講過了,商品的歷史比品牌長,顯然速食麵的爺爺不是康師傅而是麥子。商品的未來當然也比品牌遠,它當然將是遠遠溢出我們想像的。
現代商業正走在一條貼滿商標的衚衕里,但我們不要錯把一條衚衕當做了天地。冷靜看,今天全社會對品牌的熱衷,放在時間的長河裡,只是一小段典型的在商言商。
做買賣是人的眾多行為中的一種,很正常。古時候總被妖魔化,現在由於大家都湧進了城市,有了各分其工的協同工作需要,卻又一起來神話它。
跟多神教的成因近似,「都是一種智力層面的模仿。」
品牌可以在品牌對面做:如果說,所有的糧食釀酒都是「白酒」,那麼可不可以做一個「黑酒」;做品牌也可以在品牌旁邊做:「一隻就比三隻大」,這是另一個品牌,它是專門去PK那個誰念叨的堅果品牌「三隻松鼠」;做品牌還可以在品牌外面做:有一個涼茶叫「五種涼茶」,它策略於不去爭執到底是紅罐王老吉正宗,還是金罐加多寶宇宙銷量第一,反正它建議你常換些口味,所以一下推出五種,計劃把這倆都給裝進去。
上面這些,是多數「品牌定位工作者」的日常。你坐穩,運轉智力,一小時你也可以寫10個出來。不幸的是,這其實是進了一層的模仿,它的思考方式仍是以先例為出發點的。
我的反對很直白了:不能因為大家都在搞品牌,所以您就搞品牌,這是盲目的。
從邏輯上講,任何模仿都是從「第二名」開始。那您有沒有想過怎麼做第一名?除去被他們已經玩剩下的「品牌」,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做。
真的很多,你明明可以自由。
自由不是扯淡的。
自由就是對確定不那麼確定的精神。
那麼做商品除了做品牌還可以做什麼呢?向上看 ↖。
向上看可以看到樸素。
不去做品牌才能做出品牌。
尤其我們當在說農產品,較真地講,任何有品牌的農產品都是不樸素的。
來看一個悖論:
品牌叫「門前稻田」。這個優質的名字和logo,由我國優秀的平面設計師王二老師設計。以12個人的印信,來為「五常大米的保真」做背書,顯然比較巧思。
(前段時間,我加入一個名叫「開干」的黑社會組織,這個例子來自王老師的一次分享。前言說過了,做品牌不是做VI,即便是做VI,王二的視覺語言方法比那個PPT要優質得多,有需要做VI的農業企業人,你們去找他倒有可能是靠譜的。)
但我既然回來了,肯定是要說些別的事。
首先就是這個悖論:
全中國最香噴噴的的五常大米,恰恰是毀於品牌叢生的亂局裡。
在各種起名字、做設計、編故事的爭奇鬥狠中,五常大米在短短十幾年間,被推上了「假貨」的懸崖。 「保真」這個難題,當然不是再多寫一個故事,多加一道防偽線能解決的事情。
這種解決方式,在基本點上出了問題。
就像月餅的包裝,總體都呈現出一種「可疑的精緻」。做設計的人喜歡說「魔鬼存在於細節里。」但這只是一句感概而不是真理,上帝超過格言,上帝存在於更多地方。
你是一個商標,商的背面是不信,因此標最早用來追溯那個出產人的信譽,但現在已經不是了。貼商標,早已不再是一個「作為品質保障的行為」,再絕頂的商標和包裝都不是,在樸素的世界裡,三層高級燙透紙遠不及一把黑土更有力氣。那你在商標上較什麼勁?這種慣例的視覺方式,本身已經被認為是「精巧的工業美學行為」。
它不樸素。
快速,與樸素。
之前有人問,說「樸素消費品」只是個修辭吧?
不是的,我說的是「根本」的意思。
Logo、Slogan等東西,和產品定位等一起,是在快速消費品時代,成為一個個標準配件,不斷被裝配進商業品牌戰車的。
一個USP,一個標誌,一套視覺,一個口號,您有沒有看到,它們都抱有同一個「快速」的目的。在1對N的高速消費市場中,看一眼最快,記一句最快,擊一個痛點最快,一批可以實施此工程的職業人因而被催生。
多麼脆弱的專業習慣?
眼睛看到,或者耳朵聽到,不一定是最快的。
有些東西,你還沒看到,它已經來了。
還說五常米。
五常大米的樸素,指的是聞到香。
它不需要新商標、別的名字、過於精心的包裝(甚至應該笨一些)。它用氣味來標識、吸引和自證,卻沒有人去找師傅去明確下來那種厚實的五常香。
不是讓人看到而是聞到的方法有很多,至少不要總盯著屏幕,屏幕里是聞不到味的。
日本人橋本隆志就認為,生米難以成為潮牌,但米飯+米店可以。
為了賣出一袋米,你需要在鬧市裡做出一碗熱飯香。就是這麼樸素的事。
甚至後來他還為此推出專門的米鍋。
再來看一個樸素的柜子。
中藥匣子為什麼樸素?
李時珍。
李時珍做的事情非常樸素。他不做品牌,他做一本名叫《本草綱目》的目錄。
中藥匣子也是一種典型的目錄。
你看這個柜子,它在說你可以越到品牌的根目錄上去做事情。
這時候你想賣西瓜,那你不見得是要推出一個「新疆農五師八十六團紅霞一號」的品牌。你反而可以做一個《西瓜目錄》商店。
產地、緯度、品種、直徑、陽光、糖度、口感描述,等等分類指標下做分類售賣。列目錄指的不是開網路商城。商城是以商標為簽來進行陳列的,目錄卻是與商標化完全不同的一種行為。
目錄反對商標。它是一種物產分類,是地球的檔案,它的源頭是土地、河流、陽光、海洋和人的手掌。
這比你在西瓜上貼個卡通小人要根本得多。
氣質上都不一樣。
進行物產分類的這種行為方式,本身成為了賣西瓜的一個招牌。
現在開滿街的水果鋪子,沒一個達到了實現物產分類的水準。
農產品應該像書,是一個滿含地球信息的物體,它在現在和將來所遇到的零售困境也非常像書店。本質上書並不追著出版社看,如同農產品不追著商標購買。做農產品零售,可以參考現在少數經營成功的書店,《連線》雜誌的安德森把這個總結成《長尾理論》。
3 所
全國科研院所大改制遺漏了3所。
3所出產的農產品,一眼看上去都像是80年代的東西,導致3所的農產品在零售和批發市場中都表現極好。
3所不懂什麼叫逼格,什麼叫萌,什麼叫城會玩。
3所覺得外面好亂。
外面覺得3所好酷。
郭德綱
郭德綱說的也非常樸素,「百年老店的訣竅是不變而不是變,所以你到他那裡吃的永遠都是那一口。」
對於一個典型的樸素消費品,悠長的不露聲色的商業運作比製造「一個引爆點」更有價值。
「中國人知道偉大的事情都是一代代人接續、合力完成的,要愚公移山,成事不必在我。」(邱志傑)
有一個青年教會的口號是:為世人服務。
好像都是搞宗教、建國家、做慈善的組織才指向這種大的精神。
做商品品牌的人為什麼不想這些?
可能是因為快消品的出生地是工廠,寫《定位》的美國先生,他的思維現場是寫字樓。而賈樟柯拍個小感觸卻都願意叫它《山河故人》。
農產品只是「吃」的問題?
籠子里出生的鳥,認為飛翔是一種病。
該在大地上被罰站幾天。
就先到這裡吧。
不知道再寫什麼了,答案好像是沒出來,這幾天有想到什麼我會再補一些。
再次拜年,抱拳。
哎。。。沒想到,我也有淪落到說出:「反對排名第一的回答」這話的地步。。。。
作為消費者,我表示,我不需要農產品的品牌。。。
原因1:決定農產品好壞的,不是農產品的品牌,而是農產品的品種和產地!!
這點在大米上體現非常明顯,而品種在水果上區別極大。。。
例如日本的越光米和秋田小町,就是品種,反觀國內,東北大米。。。東北大米那麼多品種!!你給我說它叫東北大米,有什麼用!!原因2:除了品種和產地以外,統一用戶體驗(味道,口感)的最好方法是分類,而非構建品牌
舉個例子,我家常光顧的水果店是家夫妻店。。。每次買水果,都是各種挑。。。紅富士那麼一堆,自己選。。。西瓜那麼一車,自己挑。。。
前年,離家半站路的路口開了一家新的水果店,讓我大開眼界。。。
裡面光紅富士蘋果就分3個品種,其中陝西紅富士有6個櫃檯,分別是上面2個櫃檯——水分非常足,不太脆,個大的和水分非常足,不太脆,稍微小一號的;還有下面4個櫃檯——水分正常,非常脆的,個頭非常大的;水分正常,非常脆的,個頭大;水分正常,非常脆的,個頭中等;水分正常,非常脆的,個頭偏小。。。每個櫃檯裡面的蘋果,整齊劃一,基本可以說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顏色大小形狀),老闆拍著胸脯保證,你在我這試吃的,和這同櫃檯里的任何一個蘋果,基本都一樣,你不需要調什麼好壞大小。。。價格確實比其他水果店貴20~30%左右,但是購物非常簡單,進去,看自己喜歡的,然後直接拿,不用挑,像我這種全程不到5分鐘。。。後來這家店搬到了附近的一個富人小區附近,離我家遠了不少。。。不過有機會路過,我還是會進去買水果。。。現在中國農產品還真不能稱作產品,絕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飯,一年一個味,產品的保存,運輸都跟不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行做做品牌溢價,只能得不償失。
就算花大力氣做好了,一擁而上的假冒,直接就能將你拖入深淵。做個零售流通領域的品牌還是可以考慮的:通過買手制,選擇當時當季的好產品,減少顧客選擇焦慮,做好服務,形成口碑。但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人才選拔。呵呵,看了好多回答,誰是做農產品的?
我家老媽是。
兩個公司在運作。
訣竅是啥,就是種出來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
多簡單。 涉及商業問題,我匿名了,放幾張圖吧。
手機不整理了。
蔬菜還好,基本花茄,黃瓜,苦菊一類。。
特點都一樣,賣相好。
這你都不會寫故事么?
更何況檢測數據漂亮的嚇人,26的糖分什麼的。別想想回來種一樣的,等爛大街你掙幾年錢了。繼續又能領跑別的了。搬運工嚴重提醒大家:
多圖慎入!!!多圖慎入!!!多圖慎入!!!
光是搬運這些圖片我都花了30分鐘。圖片大小至少30MB!!!
導讀:沉寂半年,要放大招了!!!!!!!!
為什麼中國的產品賣不起價格?因為沒逼格?
為什麼中國的農產品賣不起價格?因為沒逼格?
農產品價格一直很低,又賣不起利潤?因為沒逼格?
中國地大物博,特色農產品也多,很多走了微信渠道,淘寶渠道;
今年農村電商,農村淘寶很火,但是僅僅說自己的產品有特色,會有人信嗎?
你的產品差異化怎麼做?沒想明白,就埋頭苦幹?
你產品的故事怎麼寫?是缺乏思路,還是因為你就是懶!
沒有價值包裝的產品是很難賣的起價格的,除非你的產品是人蔘之類奇缺產品;
產品怎麼選?
廣告怎麼打?
產品怎麼拍?
產品logo怎麼畫?
產品故事怎麼寫?
產品包裝如何設計?
這些都會在這個128頁的ppt娓娓道來!!
無分享,不電商,我是老六
派代首發 。轉載註明,原文作者:老六這廝
公眾號:lao6dianshang
老六:如何把農產品賣出LV逼格(建議派代隨身wifi看,pdf源文件已發)(派代網)謝邀。
第一個,初級農產品首先要解決的是標準化,如何讓一畝田裡種出來的大米不至於質量參差不齊,做到了這個,再來談差異化也不遲。
第二個,品牌溢價不是萬能的,再強勢的品牌也不可能漫天要價。如果產品賣不動,請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得無厭。
第三個,這是一個利益和訴求多元的社會,你不可能指望所有消費者都買你的東西,總有人喜歡便宜的,因為他沒錢。還是那句話,做生意不能貪得無厭。
第四個,首先要說的是,品牌建設沒有一勞永逸的事。這個世界上沒有永動機,可口可樂至今還在做廣告,所以你不能指望今年做了廣告,10年後還有人買。即便真有那麼忠誠的消費者,10年後很可能也死掉了。指望品牌拉動溢價那是搞笑,農產品沒有產業鏈支撐,就現在這個消費環境,與其在品牌上下功夫找什麼差異化,不如把商業模式搞清楚。
21
怎麼做品牌?我僅從農產品自身角度來說說,並只針對一牌多品,希望沒有偏題哈O(∩_∩)O
總的觀點:構建農產品品牌金字塔。
1)底層:先保證產品在水準之上,即產品要滿足消費者的合理期望;若這一點都沒達到,先別談產品的趨同性、同質化; 2)中間:產品上難以體現差異化,需要做到服務差異化;做得比別人專業一點點、用心一點點,無數個一點點,會產生聚沙成塔、涓滴成流效果; 3)塔尖:專業的品牌推廣;- 當我們談論農產品品牌時,在談論什麼?
就像「喬布斯范」風行TMT行業的新品發布會一樣,如今但凡提到農產品,都離不開這些關鍵詞:小時候的味道、全程可追溯、初心、情懷、生態環保;做得很成功的褚橙,還融入了勵志;通過這些元素的注入,給農產品增加了脈脈溫情、文藝、感動。於是,我們吃的不是西紅柿,是兒時的甘甜,吃的不是雞蛋,是一隻只吃蟲子喝露水的母雞的結晶,吃的不是蔬菜,是根據您的健康需求合理搭配的營養套餐。
然並卵,我要強調的是: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但仍然是不夠的。- 您宣傳的這些,您都做到了嗎?
每當我看到農產品的文宣都大同小異地強調上述因素時,我就靜靜地看你裝B不說話。有幾個生產企業敢說自己以小米、鎚子同等的「工匠精神「,從品種、種養殖環境的選擇、包裝、儲運等環節,在現有條件下做到了精益求精?比如,你所在的區域,結合土壤特質、溫差、光照等因素,每種蔬菜(例如西紅柿)到底哪個品種最適宜種植?根據現有土質,應該怎麼配方施肥,才能保證種植成品的最佳營養和口感?
這些難么,不難。但我們都習慣了差不多就行,覺得這些細節都無礙大體。於是,你信誓旦旦號稱有小時候味道的西紅柿,客戶吃了後感覺跟批發市場的、跟其他家的比也差不多嘛。你沒有比別人多付出,就想獲得客戶對你比別人多的認可,可能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同仁堂的古訓,放在農產品行業,照樣適用。 能夠穩定輸出質量、數量的農產品,才談得上要做品牌。- 您即便做到了,也還需要:服務差異化。
有答主提到了這一點,我深以為然。
首先,不少農產品,確實很難從口感上得到差異化體驗。這時候,你一味強調自家產品口感如何如何好,有點自說自話。而營養價值,又是潛移默化體現的。那如何做品牌差異化?做好服務差異化。 1)客服專業性強一點,不要生搬硬套相關知識,而是盡量從健康營養顧問角色出發,給客戶合理建議; 比如,我要購買你家雞蛋,我希望客服人員能告訴我:一家3口一周消費量多少合適?有哪些推薦的搭配食譜?哪些特殊疾病人群不宜過多攝入卵磷脂? 2)科學定製產品套餐,我相信,如果市面上有這麼一家農產品公司,它能真正做到以下方面,我會毫不猶豫成為其忠實顧客:根據家庭成員的年齡、健康情況,科學評估健康營養需求;結合需求設計產品套餐,並能定期更新;所謂服務差異化,終極目標,就是能夠提供健康營養的系統解決方案。農產品, 不過是解決方案的載體。
產品趨同化、同質化的前提下,通過服務差異化,是可以提升溢價的,消費者也會買單。- 產品、服務達到品牌化標準後,再來談品牌推廣。
再爛的產品,有NB的品牌推廣手段,也可能風行一時。但好的產品、服務,輔以專業化的品牌推廣,必將真正佔據消費者心智,做到不僅一時暢銷,而且能長銷。
請崔永元代言。
這個問題貌似我不該回答,因為,農產品,我不懂;褚橙,我也不懂。
但民以食為天,不懂不妨礙買啊,既然買就有體驗,所以我要發個言。蘋果手機出了6s,接下來會叫iphone7嗎?最近我總惦記一件事兒就是,到底會由誰替代蘋果目前在手機行業的地位呢?
一定會有果粉說不可能,蘋果的地位無人能撼動。
當年,諾基亞的粉絲也這樣想過,然而顛覆不過朝夕而已。
論趨勢,誰也不能一直獨佔鰲頭,波浪式前進是萬物發展的規律。
論原因,你的產品內容能不能跟得上用戶需求的變化,變則通。
一個產品最好的品牌手段就是產品本身的質量。
然而這個急躁的世界,人們總是忙著向外看,企圖尋求一本傳播秘籍,背會108個招式,似乎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內功沒到,招式再好看,都只是花架子。
再好看的花架子都招不回回頭客,又從哪裡談得上溢價呢?
至於樓主提到的對於吃的東西很難體驗到差異度,這個……
這個世界上也許真的有人嘗不出1塊錢1斤的米和100塊錢1斤的米的差距在哪裡,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賣100塊錢1斤的米,這種分不出區別的人顯然不是你的目標用戶,漫天亂射打不到鳥的,是不。
然而更重要的在於如果你想把你的米買到100塊錢1斤,首先你要讓自己成為那個能夠靠味覺區分出兩者差異的人。
心裡沒有的,手裡自然不會有。您原文「農產品在吃上 很難體驗到差異化 對身體的好處或者弊端上也很難體驗出差異化
更要命的是 這個品質出品的優點 也比較難以承載那高出的差價 這個怎麼辦?你用誠心種出的褚橙,一看價格貴那麼多,顧客會說,那麼貴,吃起來差別也不大,還不如吃點便宜的,你怎麼辦?褚橙的褚時健效應變淡了以後,就遇到這種狀況,現在黃鐵鷹用一本書,褚橙你也學不會,給老爺子營銷,都不管用,你說該怎麼辦」我歸納一下您的問題是:我的產品如何定位,以及我的產品如何合理定價?1、如何定位,讓產品體現出差異化!這個問題是出現在商業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是農產品所特有的,如何破呢?我先舉例:上面八款手機,你看到每一個你的心中是不是就會有自然的反映。你會發現每個產品在推廣時,都會有定位,會有宣傳的重點(就是公司市場部認為最應該告訴消費者的。)
比如:oppo r7 這句重點廣告語: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這個是不是就是差異化,是不是能夠從上述手機中脫穎而出。那麼反過來看農產品。
你能否看出這四家主要想說產品什麼特點,什麼特點打動你?
2、你提到定價的問題?
我的體會是,以普遍終端價格、品質為基準,你考量下你的產品品質在什麼段位,來做溢價,要重點考慮消費者口感反應,因為大部分消費者如果吃不出來區別那麼就是感受不到你的產品哪裡好。其他方面目前很難溢價。如果你你按照這樣的辦法推理後還是覺得無法cover成本,那麼問題其實就轉為你如何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這是另一個大問題。總結:經常有人在說農產品推廣問題,其實這不是農產品的問題,商業社會產品推廣都是問題,要學會從成熟的行業和產品去學習,不要固步自封,農產品並沒有那麼特別。消費者對農產品及農業科學的認知缺乏,促進了一些「誤導型」營銷手段的出現。
有些商家抓住了部分消費者們「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特點,在潛移默化中賦予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返璞歸真」的追求,依靠「有機」「純天然」「無農藥」等字眼博取市場。另有一些人,利用公眾對未知科技的「恐懼感」,大肆宣揚該科技的缺陷,甚至無中生有、顛倒是非,以期徹底將某種競爭產品擠出市場,君不見多少人以「造福人類」為名,全力打壓轉基因作物和轉基因技術,以擠占更多市場份額。「轉基因」需要標識,什麼時候「非轉基因」也成了值得標榜的競爭優勢了?不過是一個陰性標識供不同需求的人選擇,如今卻讓民眾談「轉」變色。試問,那些為這項努力半生甚至奮鬥終生的科學家們,都是罪人?那些已經分析預見到必須依靠轉基因作物來保障糧食安全的農經學者們,都是政客?民以食為天,談農產品營銷,請先摸良心。學習 Intel,做好品質和渠道,在每個PC上貼自己的牌,而不是自己去零售
「不含轉基因」然後把價格提高30%「百分百純天然」然後再把價格提高一倍「綠色有機」然後價格後面加一零搞個小清新包裝,最好是什麼牛皮紙的陶罐的木的竹的網站做好看點,宣傳宣傳「從播種到收穫,純手工悉心照料」
農產品三件寶:綠色、富硒、抗衰老。
賣點拆分,編故事。
小米4發布會上一塊鋼板背殼都能拆一大堆,你這個拆不了?
評論里有位朋友說我回答的差,我水平確實有限,也不算是行業資深。但我希望是誰行誰上,咱別藏著掖著,打嘴炮就沒意思了。 @花開堆核心,堆功率
長久宣導,這市場要培育,才有認知。
看到眾位答主互相不服的狀況,忍不住把品牌的定義貼上來,以下內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廣義的「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識別的心智概念來表現其差異性,從而在人 們的意識當中佔據一定位置的綜合反映。
狹義的「品牌」是一種擁有對內對外兩面性的「標準」或「規則」,是通過對理念、行為、視覺、聽覺四方面進行標準化、規則化,使之具備特有性、價值性、長期性、認知性的一種識別系統總稱。這套系統我們也稱之為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體系。[1]現代營銷學之父科特勒在《市場營銷學》中的定義,品牌是銷售者向購買者長期提供的一組特定的特點、利益和服務。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它的載體是用於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名稱、術語、象徵、記號或者設計及其組合,增值的源泉來自於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於其載體的印象。品牌承載的更多是一部分人對其產品以及服務的認可,是一種品牌商與顧客購買行為間相互磨合衍生出的產物。
1、在人們的一切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通過市場來滿足的時代,品牌是每一個經營者都不能迴避的東西,農產品當然也不會例外,那些說農產品不需要品牌的回答都是不負責任的,至少你不是站在提問者的經營者角度上考慮問題。
2、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品牌問題就是LOGO、設計、廣告等表象的形式問題,這些表象形式只是品牌推廣的部分手段,並不是全部。3、農產品和工業品(包括加工食品)是有很大區別的,最主要的就是農產品不能像工業品那樣在生產時進行人為的差異塑造,其主要產品本身的差異化是來自自然環境(時令、地域等),因此,農產品的品牌差異化實際上是服務差異化,而不是產品差異化,所以,褚橙、三隻松鼠的品牌價值是在人文情懷和銷售服務的理念上。4、所謂的品種、栽培技術以及口感等硬性的物化屬性,只是農產品品牌運營的必需條件,但有了這些並不能保證你的產品就能大賣。5、同理,農產品的溢價也是人文或服務的溢價,比如我們喜歡一件純手工製作的產品是因為我們出於對製作這個產品的人在製作產品的過程中花費的時間、勞動、空間、情感、價值觀等抽象價值的共鳴。推薦閱讀:
※華為手機是如何火起來的?
※如何應聘互聯網行業的營銷策劃?
※房地產營銷策劃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房地產前期策劃和營銷策劃哪個更有發展前途?
※中國現在比較好的品牌營銷策劃公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