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前卒對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質疑?他的理論有沒有邏輯錯誤?

在網上看到一篇作者筆名馬前卒的文章《一個曾經的自由主義者談經濟學》,文章中先大略的描述了他從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忠實擁躉轉向左派的過程,並指出了(他認為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根本弊端。

鏈接:馬前卒:一個曾經的自由主義者談經濟學

個人將其文章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整理如下:

現有主流經濟學的關鍵問題在哪裡?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自由市場的信徒在邏輯推導上是對的……不過,問題在於,這個理論描述的是一個趨向,它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將導向最大效率,但一個定性而不定量的理論不能告訴我們自由市場要用多長時間讓我們的社會達到最大效率,不能給出一個效率—時間曲線,告訴我們自由市場本身產生效率的效率。

當然,即便考慮到社會的摩擦,考慮到達到最有效率的平衡需要時間,我們必須承認趨向本身是存在的,只要我們等上足夠長的時間,總能得到最優結果。但是,這裡包含著一個隱含前提——社會和自然條件在這期間不變。

工業革命是個轉折點,從這時起,重工業作為一個獨立產業,可以不依賴於其他任何傳統經濟部門進行獨立發展,能夠獨立提高自身的精度、生產規模,為精確量化的科學實驗提供儀器,從而促進科學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現代化的重工業可以為所有其他消費品工業提供各種新式設備和生產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了社會財富的生產效率。

對於重工業以外的所有經濟部門,這相當於外部條件在不斷變化,於是資源和人力分配的最優點也在不斷變化。雖然偉大的市場壓力和經濟人追逐利益的趨向會促使社會資源分配不斷的向新出現的平衡點移動,但在工業時代,新技術出現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最近的幾代人在一生之內就可以看到數次工業**。這就出現了新問題——市場經濟究竟能否在平衡點再次移動以前就把社會推到這個最優點?如果不能,那麼這將帶來多大的效率損失?

重工業還有其他一些特性:

首先,由於重工業並不直接生產消費品,所以這個產業離實際的市場需求相對較遠。

其次,重工業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雖然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們並不是每天都跑到大街上做市場調查,但他們知道在保持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斷的提高電子產品的運算速度,提高集成電路的密度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第三,重工業的基本類型是固定的。擴大負熵來源和提高負熵物資的利用效率是從來沒變過的方向。


我不知道@馬前卒大一看的所謂西方經濟學的書都有哪些,不過從他此後得到的結論看,看起來都是些地攤讀物嘛……也難怪一個愛思考的孩子此後會自發對來自這些地攤讀物的結論產生懷疑。

思考沒錯,懷疑沒錯,唯一錯的是,這個被你豎起來當靶子打的東西,真的不是主流經濟學啊…… 你所吐槽的許多觀點,根本不是主流經濟學。

比如從八十年前科斯開始討論企業的邊界開始,經濟學家就已經人知道市場不解決所有問題,何來「一個理想化的市場經濟社會裡是不存在企業的"? 市場和企業的邊界由兩種組織形式之間的相對交易成本高低決定,這是連現在的「奧派經濟學家」都會念的車軲轆話。

當企業內部交易成本更低時,大企業是比市場更有效的組織形式。但這不等於在任何地方企業都強於市場。

如果認為企業就是計劃,那任何經濟都有計劃的成分。的確現代工業體系是嚴密而環環相扣的,任何工廠的生產都是在一定計劃的安排下展開的。然而這跟計劃經濟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當然,我也不知道 @馬前卒心目中的計劃經濟是什麼樣子的,他一邊承認計劃經濟在配置效率上存在缺陷,一邊又說要取中庸之道。

如果只是「用人的理智去規劃工業核心產業的進步」,那不用計劃經濟,林毅夫一直談的產業政策似乎也能達到類似目的。雖然這仍然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但至少是有討論餘地的。

此外,你不能只看到市場的缺陷,而不看到計劃的缺陷。即使不討論激勵問題,不討論資源配置問題, @馬前卒覺得變化的環境導致我們需要計劃,我覺得恰恰相反,變化環境下誰都可能犯錯,所以我們才需要市場,讓市場來淘汰掉所有犯錯的失敗者。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失敗的大企業,你如何確保計劃制定者不成為其中一員?

經濟學家們強調市場,並不是因為自以為全知,恰恰相反,是因為所知有限,所以才要分工,把各方面的決策都留給最專業的人,讓市場競爭來選出勝利者,而不是去相信個別計劃者,依賴於他的全知全能全善。


可笑的言論,無知的言論。

類似於初中孩子剛學了勻速直線運動,然後就批判整個物理學大廈無法解釋小到汽車加速,大到地球運行軌跡。馬的這些言論,在網上太常見了,多是讀了幾本經濟學通俗讀物,或者經濟學原理這樣初級入門讀物,然後就覺得自己了解經濟學帝國了。可實際上經濟學家說自由市場會導致最大效率,就類似於物理學家說慣性會讓物體持續運動,根本不是分析的結論,而是分析的參照系。

200年前就有古諾模型了,一百年前庇古就討論外部性了,近80年前科斯探討市場的邊界,快70年前納什就理論化非合作博弈了,奧斯特羅姆研究公共池塘問題有60年了,差不多同時期斯蒂格利茨等人就將信息不對稱納入經濟學,今年的諾獎得主研究委託代理人問題也有40年了,還有二元經濟、集體行動困境、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資源魔咒等等概念,這些全都和市場失靈有關。

而今天還有人說自由市場會導致最大效率是經濟學的理論趨向,我能說什麼呢。


其實我也寫過一些批判傳統古典經濟學的內容,只不過經濟學這些年的發展也早就自己把自己批判了,所以也根本輪不到我們去批判「經濟學」。

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所討論的經濟學的年代和語境是不同的而已,經濟是經濟,政治是政治,有些人是為了尋求真理,有些人是為了煽動群眾,目的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很多人只揪著「真理」還是太年輕了一點。

就像我前幾年瘋狂咬羅輯思維一樣,結果人家成功了,我還是屌絲一枚。


經濟學中「無形的手」的本質是什麼?是不是就是「信心」的統計學表現? - Richard Xu 的回答 - 知乎

本質是第一福利定理第二福利定理(First and Second Welfare Theorem)

從題目所引文字來看,我相當懷疑督公知不知道這兩個定理說的是什麼,何時成立何時不成立,以及這說明了什麼。

至於什麼「提高了社會財富的生產效率」,以及「外部條件在不斷變化,於是資源和人力分配的最優點也在不斷變化」……

Paul Romer笑而不語:老子1983年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內生增長理論,你以為老子當上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是鬧著玩的?

當然,督公不像我這樣一個禮拜之內要考高級宏觀經濟學,所以不知道福利定理什麼的,或者不知道增長理論什麼的,也很正常嘛。

歡迎閱讀: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 MBA智庫百科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 MBA智庫百科

內生增長理論 - MBA智庫百科


@Orz輝 還有其他朋友關於理論的答案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再補充一點:

這個理論描述的是一個趨向,它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將導向最大效率,但一個定性而不定量的理論不能告訴我們自由市場要用多長時間讓我們的社會達到最大效率,不能給出一個效率—時間曲線,告訴我們自由市場本身產生效率的效率。

馬前卒的全文我讀完了,槽點太多且很多不值一駁。觀點性的暫且不論,就拿這個第一點來看,在理論上就看出來,馬前卒讀書雖多,但肯定沒讀過高宏的幾本經典教材。

這裡說經濟學理論沒法定量告訴我們社會達到最大效率要多久。事實上幾十年前的模型就告訴過了。我們知道宏觀講長期增長的時候,開篇第一個模型就是索洛模型。索洛模型說人均產出會收斂到某個值,同時調整儲蓄率能達到黃金律,即消費者消費最大化的點。

中宏及以下的教材確實只是定性,但是高宏里就明確提出了「收斂速度」這個概念,也就是經濟體每年能向穩態點移動的比率。這個結合增長核算可以算出一個經濟體需要多少年能到達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點。雖然裡面存在很多理想化的假設,但至少我們能知道存在這麼一個值且可以估算出,並非馬前卒所謂「不能給出一個效率—時間曲線」。這條線恰恰存在,而且隨著增長核算技術以及統計數據的完善會越來越準確。

此外,馬的文章關於經濟的論據,存在時間錯配(年代都不一樣的政策與結果要強行聯繫)、抽樣偏誤(比如頻頻出現「我認識的幾個人都如何如何」,考察宏觀經濟拿幾個人的例子說事?)、反向因果(本來是結果要講成原因)以及大量的數據模糊(幾千、幾萬等等)。我不清楚馬在其它領域有何成果或作為,如果他政治經濟學學得好,大可以結合自身聊一聊。但就這篇文章看,他對於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了解,真的只處於初級入門(定性了解)的水平。

我想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和探討是自由的,但也是有學習門檻的。我們這些經濟學學生知道,學的越多,就越是對知識有敬畏,有感恩,也知道如果能對前人的理論進行批評,非得有十足的功力不可。近年來經濟學火熱,看了些地攤讀物就對經典理論指手畫腳的大有人在,知乎上也不鮮見,而去看看他們的問題,發現絕大多數都在更高級的課本裡頭給出了答案。對於馬前卒,我也是相同的態度,引用胡適先生的一句話:「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還有一點很奇怪,為啥某個答案說在這兒掉書袋就是秀優越?我實在沒明白,知乎不應當是一個就事論事的地方么,要問的是馬的文章有無問題,我們根據理論一一指出其問題所在不就行了。馬自己不引用翔實的理論和數據是對的,我們有憑有據地討論反而錯了不成?


也許可以讀讀Leonid Kantorovich的諾獎演說,看因對計劃經濟理論作出貢獻獲獎的經濟學家怎麼說。用比喻「論證」和製造對立雙方講故事都很無趣。經濟學更多是方法而非結論,一言以蔽之,講道理。最合適的評論應是少談主義,多解決問題。

另外,一般均衡是高度理論的學科。 @馬前卒文中涉及速度-效率這塊有專門子領域,叫摸索(Tatonnement)。國內做這一塊的學者極少,專門課程近乎沒有。一般均衡的穩定性、收斂速度和福利效果並非直觀可說明白,也許還是應該做一做再討論。

放大學者間分歧而忽視其共識是通病。做計劃經濟學者不少,拿諾獎的就有Kantorovich,Hurwicz,Koopmans等。他們不是高喊XX主義口號,而是在共同知識基礎上推進。產業結構是目前國內學界爭議焦點,有很多好研究可讀。學思並重為要。


他根本不懂經濟學

針對馬前卒先生的東西我提兩句

現有主流經濟學的關鍵問題在哪裡?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自由市場的信徒在邏輯推導上是對的……不過,問題在於,這個理論描述的是一個趨向,它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將導向最大效率,但一個定性而不定量的理論不能告訴我們自由市場要用多長時間讓我們的社會達到最大效率,不能給出一個效率—時間曲線,告訴我們自由市場本身產生效率的效率。

首先,效率是可以衡量的,實際產出和競爭(自由)市場中的產出差別就是效率損失的衡量,至於多長時間達到社會最大效率,建議馬前卒先生了解一下市場出清的概念。如果你能夠衡量所有產生價格黏性的定量因素,那麼市場出清速度也是可以定量衡量的。

當然,即便考慮到社會的摩擦,考慮到達到最有效率的平衡需要時間,我們必須承認趨向本身是存在的,只要我們等上足夠長的時間,總能得到最優結果。但是,這裡包含著一個隱含前提——社會和自然條件在這期間不變。

拜託馬前卒先生了解了解什麼是潛在產出,潛在產出和什麼條件有關係,市場出清的條件是什麼。

但在工業時代,新技術出現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最近的幾代人在一生之內就可以看到數次工業**。這就出現了新問題——市場經濟究竟能否在平衡點再次移動以前就把社會推到這個最優點?如果不能,那麼這將帶來多大的效率損失?

拜託馬先生再次了解一下什麼是潛在產出,效率損失和技術進步之間是否有邏輯關係?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之間的差異技術進步引起潛在產出的提高這兩個概念是否可以混為一談?


雖然很反感這樣不停掛人的行為——想到自己幾年前留下的幼稚文字可能被用作攻擊自己的材料,很是讓人害怕。不過,不得不說,督公的這頓打挨得不冤枉,我給這個問題下很多好答案都點了贊。

就算主流經濟學——無論它是新古典的、新凱恩斯的還是貨幣主義的——有再多問題,也不是一個門外漢通過業餘愛好式的閱讀,就能夠駁倒的。 @馬前卒在那篇文章中的確表現出了自己對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特別是其現代觀點的無知,而且他所選擇的攻擊方式也殊為不智。

雖然我比較沒什麼文化,也知道我們這幫子異端們批評主流學派的時候,幾乎不會進入他們的理論體系、邏輯鏈條內部去展開批評,更多的是批評他們的理論假設、方法範式或者對現實的解釋等等。比如很常見的批評就是在概念的設定上,過度的抽象損失了大量現實的內容等等。這麼多優秀的頭腦,這麼多年的努力工作,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被駁倒了。反過來說,如果真的這麼容易就被駁倒了,那麼這麼多反主流的學者們,都是不動腦子的么?

或許我說『進入理論體系內部』還是抬舉督公了,他的文章確實是連內部都沒進去,只不過抱著幾個概念,就當自己的靶子在批評了。即使羅默說『三十年來的宏觀經濟學都是bullshit』,這句話也只有他有底氣這樣說,對於一般人,尤其是非專業人士,還是看看熱鬧就行了。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什麼中央總是強調建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和話語體系,一方面是制衡的作用,是防著不被主流理論帶跑偏了,另一方面也是只有理論體系建立起來了,才有可能取代主流經濟學的地位。

經濟學還是首先要面向現實,做好自己對現實的解釋最重要。政治鬥爭當然是需要的,要是主流理論沒有發起鬥爭,60年代以後西方高校也不會是這樣一統天下的局面。但是政治鬥爭絕不是經濟學的主要任務。

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馬千矚的文章就對我們異端經濟學有什麼誤會。像我們『經濟學渣茶座』的四個人,一個學宏觀的、一個學勞經的、一個經濟史的,還有我一個大異端,平常相處明明也是很和諧的嘛。


我想不通為啥掛其他人就會有人出來伸張正義,掛馬督工就沒人說話???公知們不是經常說這是文蛤遺風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判斷,經濟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發展所謂「經濟」,而是為了微觀下的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督工彷彿恰恰是沒有搞清楚這一點,把經濟學,甚至一切學問的目的搞反了。這個應該是整體主義的問題。經濟學當然也會把社會的經濟作為整體來研究,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只看見國家、社會,而不見個人,這樣的觀點不僅錯誤,還很危險。

其他回答裡面大多在講督工的水平問題,這個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從根本上講,這個是原則問題。而這個原則,即「社會為了個人而存在」,而非「個人為了社會而存在」。

國家主義、集體主義、整體主義者大多忽視甚至蔑視了這一個原則。以為可以通過帶動整體來推動個體,彷彿相對於某個個體而言,其他個體就可以在他們的敘述中被揉成一團整體。這樣的假設,有意義嗎?而且,這種假設帶來的必然就是無比的自我膨脹,以及所謂的「大手筆」,例如「宏觀調控」,或者就是計劃經濟。馬督工在這一方面的代表性很典型,就是他的舉國之力發展重工業的思想。

這種錯誤,大概只有用哈耶克的那個「致命的自負」來概括了。當然,我知道,光講這些,他們是頑固不化的。這些人之所以提出這些觀點,腦殼裡面想的,就只是用這些觀點來「計劃」別人。當權力的鐵拳真正打在這些人頭上的時候,也許他們才會醒悟。

再次強調一下,這個不僅是水平問題,這個更是原則問題。


這個。。。。。。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的條件

  1. 完全競爭

  2. 沒有外部性

  3. 沒有交易成本

  4. 完全信息

  5. 不存在規模經濟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變個人之間稟賦的初始分配狀態,其餘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場來解決。

那麼請找出一個完全競爭或沒有外部性或沒有交易成本或完全信息(我都不要求不存在規模經濟了)的市場。


我很放心的是:如果市場經濟學給不出答案,計劃經濟學也給不出的。玩文字遊戲是渾水摸魚,別有用心。中國為了計劃經濟付出的代價夠多了。包括我家裡的長輩。

我們整個這代青年都是市場經濟的受益者。因為市場能相對公平的競爭,激發了全民的潛力。

為什麼總有人想要回到計劃經濟?

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因為總有人自命不凡,覺得他們少數人來做一個計劃,十幾億人民執行就可以了。

也許他們非常精英非常聰明,可以做出好的計劃,但是問題在於,老百姓很傻啊,老百姓達不到精英期待的標準,他們行事魯莽、不守規矩、狡猾善變。

精英說了,2017年就計劃生產2500萬台小汽車,這樣最合理。那沒問題,同意你。

我就想問,全國50家汽車公司。你怎麼分配2500萬產能計劃?誰多做生意誰少做?劃分標準是什麼?

標準是質量好壞?如果是質量好的廠家多生產,那麼誰來評判質量的好壞?怎麼評判?(如果汽車質量可以很容易找到第三方客觀評判,老百姓買車哪還需要糾結啊,這是天大的好事啊)

如果標準是價格低的廠家多生產?那麼我是不是定個超低價,來年就變身國內第一大車企了?

是歷史產能大小?那車企地位就是世襲了。

如果2500萬產能計劃,執行到一半,經濟危機爆發,老百姓都不買車了。需要臨時減產。那麼誰帶頭減產?減多少?誰來拍板?減產造成的裁員,誰來負責?

什麼?!你說各個廠家自己做主?所以你計划到了一半始亂終棄,還要依靠企業和老百姓自己解決問題啊。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很典型。就是人的才智是有限的,你再有先進科技和大數據時代支持,在自然萬物面前,人力都是渺小的。

我們要敬畏這個世界。

其次,靠少數人來決定多數人的利益、福祉、上崗、失業,會讓這少數人壓力和責任太大。其實我們要為精英著想,別讓他們太忙。不如讓這些人自己為自己負責,是混吃等死還是發奮圖強,讓他們自己決定。

以我熟悉的汽車行業為例。汽車作為頂尖民用消費品行業,技術密集度不言而喻,是國家工業水平的象徵。我覺得這個例子足夠有說服力了。

看看過去20-30年,兩家央企,一汽和東風做了些什麼?

結論是做大了一大堆依靠外資技術和品牌的合資公司,賺了很多錢,唯獨沒有做好的就是造出哪怕一台暢銷車,更沒有研發出工業黨幻想的所謂可以帶動中國社會技術進步的先進科技。

文章里居然說「年年虧損的大國企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和關鍵」,可現實是,國內經營質量最高、最有希望、最不依賴集團輸血的本土品牌,分明全國是私營公司:吉利汽車、比亞迪、長城汽車。

「這個理論描述的是一個趨向,它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將導向最大效率,但一個定性而不定量的理論不能告訴我們自由市場要用多長時間讓我們的社會達到最大效率,不能給出一個效率—時間曲線,告訴我們自由市場本身產生效率的效率。」

舉這一段話。

我想說,自由市場在通往最大效率的道路上,要花費時間,沒錯。

可是好歹這是奔著最大效率去的。

而計劃經濟體制下,決策效率是很高的,但是,誰來保證決策下的計劃市場是在朝著「最大效率」去的呢?

很想問問這位作者,金三胖的計劃經濟是不是朝著「最大效率」建成宇宙第一強國快速邁進呢?


看了這麼多回答,真是感覺像極了一個笑話:

如果你跟一個普通人說,我是一個物理學家。

那麼那個人可能會說:物理學?我不懂。

如果你跟一個普通人說,我是一個經濟學家。

那麼那個人可能會說:經濟學?我不懂,但我認為:blablabla……

================================說正事專用分割線============================

來一點乾貨吧,其實大家爭論經濟學是科學還是玄學主要區分在於:是否可證偽。

其實雖然我欽佩馬前卒在工程和歷史方面的學識,但是他在經濟學方面的造詣可能只比我高一點點。

所以,很慚愧,只能做一點微小的貢獻,給大家講一講經濟學的發展史,希望能減少此類問題的爭執了。其實大家之所以感覺經濟學是真空中的球形雞,多半是對經濟學的發展不太了解,被國內的民科(比如我)說上兩句,一旦其中有明顯的錯誤,便開始自己歸納總結處一套自己的理論。馬前卒先生應該就是這樣的人。這裡我首先要贊同馬前卒先生下,他的理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

ok,正題開始。

首先,當我們提起經濟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有兩本書:「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對於大部分人記者來說,這裡的報導就會出現偏差,認為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入門部門,這個結論也對也不對,因為宏觀經濟學起源於微觀沒錯,但是兩者在價值觀上卻是天差地別,那麼究竟差在哪裡?部分跑得快的記者便開始追溯回去。

一、天朝上國——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的霸權

如果說在亡國方面,中國人有充足的經驗的話,那麼經濟學則當仁不讓的站在了第二位。如果說中國的文化是串聯起上下5000年文明的那根繩的話,那麼對發財的渴望則是經濟學發源的源動力與持之以恆的目標。西方的古人們傾向於認為,財富就是金銀等貴金屬,而金銀等財富產生於商業流通,要想致富,那麼就要大力發展商業,同時限制金銀流出。這樣的認識,被稱作「重商主義」,當然,在我們中國古人門則傾向於認為農業勞動才是社會一切財富的來源,這被稱之為「重農主義」。

二、第一次危機——財富究竟是什麼

1776年,來自時代巨匠亞當斯密的著作,經濟自由主義的第一本啟蒙書,也是經濟學的三本聖經之一,《國富論》出現了。而這本書所表露的思想被稱作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與古人們所不同的是,它將財富的定義從金銀等貴金屬擴展到了物品。增加財富的方式從之前的重x主義變成為通過資本積累等來增加生產。也就是說,古典經濟學一方面否定了重商主義所主張對外貿易是財富的來源,另一方面也否認了重農主義所提出的農業勞動才創造財富,旗幟鮮明的提出了人類的勞動就是財富的來源,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是原封不動的從這裡抄過去的。隨後,一個叫穆勒的經濟學家將古典經濟學完善,他將「工資」,:利潤,「地租」,「成本」等來自多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融合,最終完善了古典經濟學。這一階段可以認為,經濟學家們正在研究「真空中的球形雞」。

三、第二次亡國——憑啥82年的拉菲比12年的值錢?

經濟學又雙遇到危機了,這次新出場的邊際經濟學家們開始問古典經濟學家一個問題:「憑什麼一瓶老酒比新酒值錢?」很顯然「勞動價值論」解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按照「勞動價值論」所聲稱的價值是其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的話,那麼一瓶新酒應該跟老酒一個價格,甚至,考慮到保存的成本的話,新酒應該更貴一些。但對於邊際效用經濟學家們來說,他們採用的邊際分析法來解釋則很簡單:老酒數量少,所以對我們的刺激大。新酒多,所以乾脆出價低。這讓人們認識到除了勞動產生價值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在影響物品的價值。同時,數學這一工具也是此時被引入經濟學。當然了,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古典經濟學家們開始下崗,佔據學界主流思想的古典經濟學土崩瓦解,而邊際經濟學家則正式站上了歷史的舞台。於是,那隻球形雞開始從真空中被拿了出來,也許,接觸一些新鮮空氣對於它來說不是壞事。

四、「我覺得我還能搶救一下」——古典經濟學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復活

馬克思在消化了古典經濟學的知識之後,寫出了著名的經濟學聖經之二:「資本論」,描述了資本家不斷剝削工人榨取剩餘價值,然後工人們購買力不足激化社會矛盾導致革命並乾死資本階級,這一經濟學論斷充分預言了共產黨與共產主義革命的出現。主流的學界開始吸收馬克思的觀點,形成了一個二元君主權帝國,也就是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了均衡的概念,即一方面承認邊際效用會對商品的價格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則認為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價格的概念,則是因為客觀存在的商品中人類勞動所凝結的價值,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價格,被稱作均衡價格。終於,球形雞開始變成普通雞,嗯。事實上,我們所學的微觀經濟學,其前身就是所謂的新古典經濟學。

五、第三次亡國——新古典經濟學地基的崩潰。

經濟學又雙叒玩完了,這次微觀經濟學被拉出來地基吊打,三大假設,理性人假設(千萬個隔壁老王和題主都是理性的),信息完全假設(題主知道市場上所有老王的價格),市場出清假設(在前兩個假設成立的情況下,市場會達到一般均衡)。也就是說這三大假設的作用下,自由市場是萬能的,如果有波動會自動被市場熨平,但是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可不管你市場什麼時候熨平,一巴掌把這些新古典經濟學家打廢,歡聲笑語中打出gg。

六、+1s!,凱恩斯的續命與薩繆爾森的大綜合

凱恩斯拋棄了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假設,他認為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會知道市場上所有的信息,所以他支持政府去插手經濟來干預自由市場來減輕經濟危機的劇烈波動,而他的著作:《通論》則成為了經濟學的第三本聖經。薩繆爾森則綜合了凱恩斯和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政府要奉行凱恩斯主義出手干預,而經濟轉暖復甦後則應該把決策棒交還給新古典經濟學手中。綜合論的出現消除了凱恩斯理論的分歧,隨後,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接受了綜合論的觀點並開始等待下一次經濟學又雙叒叕玩完的時刻。

七、結語

相信大家看了這麼久,其實開始明白馬前卒質疑經濟學是否玩完根本沒有意義,也無需質疑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考慮到經濟理論與社會技術的進步,經濟學只會越來越貼近現實而非相反。當然了,如果經濟學試圖反抗事實這一大boss,底褲會毫不猶豫的被扯掉。我想,這也許是社會科學之所以被稱作社科而不是民科的原因——它切合的是社會規律,而不管怎樣,如果經濟學不符合現實,那麼就會有又雙叒叕玩完的時刻。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學亦是如此。

so,shut up and calculate。


我覺得是垃圾言論,經濟學只是一個歷史數據分析,他既不能指導政治活動,也不可能預測人類未來的發展趨勢,更不是人類社會的全部。所以保守主義在這裡就顯得尤其珍貴,當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的時候,最好不要那麼激進以至於丟掉自己現有的一點東西。

激進是什麼?就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最激進的經濟政策,號稱消滅私有產權就消滅了剝削,但在我看來,尤其是歷史多次證明了,消滅剝削和私有產權實際上消滅的就是人類文明,人類的進步需要私有產權,需要所謂的剝削,不然這個物種就消失了。人類的天性就是爭強好勝,就是物競天擇,現在科技發達了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顧弱勢群體,但絕對不能過量!如果我們還希望中華民族不斷進步,不被歷史所淘汰,那就請尊重人性。


超弦粒子回答下面評論有驚喜哦

我的觀點一直是黑經濟學可以,但希望黑的有水平一點,大部分黑黨還在拿可預測性說事,甚至把可證偽性把可預測性扯到一塊,不知道popper會不會被你們氣死

—————————————

看看大部分對經濟學反駁的邏輯:

1. 一味追求數學,推導,脫離現實

2.假設太多,根本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用哪種假設,因此冒出不可證偽性那一堆東西

3.預測不準

笑了,懂得自然懂

——————————

另:這個題目下的黑子有多可笑呢?

人問的是「馬前卒對經濟學的評論有沒有邏輯錯誤」

你們上來直接各顯神通popper+神學把經濟學黑一遍。

難道不是「其實我也不知道馬前卒說了什麼,我就是看到有人黑經濟學所以就知道通過表達我對於經濟學看法來彰顯我的優越性並站隊的時間到了,所以我把經濟學按我的版本又黑了一遍」

呵呵


受了主流經濟學很多年浸淫的我,看他的文肯定不舒服;然而我覺得他寫的東西,邏輯上的確是自洽的。其中的假設是否正確,我不太清楚,可以討論一下。主要的假設是重工業是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產業。我想這句話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肯定沒有錯。不過現在廣義的」技術「定義到底是不是還應該僅限於重工業?我認為不是,但也沒有什麼有說服力的證據。

另外就是他對「主流經濟學」的理解其實稍微有點偏頗。首先黑體的部分」社會和自然條件不變「是達到穩態的前提,這個是不對的。事實上結構變化是宏觀的一個大方向。但是如果說大多數分析經濟周期模型都只能運用在不長的時間段內,這個是對的,也是主流經濟學承認的。然後重工業不能直接看到市場需求的問題,其實」主流經濟學「也會討論我們在研發和生產」生產要素「的領域,市場主導時往往投資過少,所以如果有個中央集權往往在這方面會更好。

所以其實如果不看他文章的假設,其實他也不用和」主流經濟學「劃清界限嘛。咱們其實是一家的不要打嘛。主流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東西如此廣泛,以至於我覺得包含了馬前卒的理論,所以我覺得咱們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最後,我覺得不管是什麼經濟學,能解釋現象的符合奧卡姆剃刀的原理,就是當前我們知道的最適合的原理。一方面希望在這篇回答下的學術的朋友們能稍微想一想,畢竟我們主流用的方法論不一定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希望討厭主流經濟學的人先理解它再批判一發。


十幾個網友邀請,尤其是有自稱專業人士的批駁之後,邀請翻了一番,這個問題我不回答是不行了。

在此我先感謝各位專業的剖析,從經濟學到語言學、社會學,最後到我的個人身份和職業經歷,我發現知乎上的各位朋友比馬前卒自己還了解馬前卒。很多結論真的深深擊中了知乎那個搜索犯的軟肋,砸碎了偽專家的鎧甲。

不過,我有一個小小的問題——都89個回答了,其中不少人自稱受過正規的學術訓練,得出了那麼多深刻結論,難道沒有一個人去查過這篇文章的原始文本嗎?對著一篇不知道誰修改過的東西,就做這麼認真的分析?我替你們心疼寫評論的工夫啊!《馬前卒:一個曾經的自由主義者談經濟學》,這可不是文章的本來面貌。

好吧,我知道知乎的用戶都很年輕,不了解我們這些網路老混混當年的履歷。我自己翻原始出處吧——天涯社區-國際觀察-酒後經濟學隨筆

天涯的規矩是發帖即不能修改,上面貼圖頂端就是我的原始標題《酒後經濟學隨筆》,即這篇文章是酒後戲言,半醉半醒的吐槽。我很感激你們對我的嚴肅分析,但我當初打字的時候真的很不嚴肅,純粹是為了醒酒發汗,才勉力寫了這篇文章。各位不愧是語文課上被魯迅和老師共同折磨過的。

再看發表時間:2009-03-08 22:28:00 ,恩,晚飯陪客戶下去一斤酒,八九點鐘爬回辦公室喝茶碼字,帶著高濃度乙醇的興奮感按下發帖鍵。你們把文字掰開揉碎了分析,引經據典地批判,就沒感覺到字裡行間透出的酒氣?沒人聞到藍瓶西鳳52度的辛辣香醇?各位挑這篇文章來深入剖析馬前卒,一定是讀完了我全部的作品,才選出如此恰當的好角度的,畢竟酒後吐真言。

但說真的,如果「酒後」和「隨筆」兩個關鍵字沒有被「無意」刪掉,各位還會有這麼高的熱情嗎?也許有吧。總之,現在的問題是剃頭擔子一頭熱,近百個專業級網友對一個醉鬼親切指導。對於這個局面,我也略尷尬,但我當初並不知道你們會這麼認真對待我的酒後言論啊。如果你們2009年就告訴我,我一定少喝二兩,起碼把格式弄的好看一點。

另外,不知道現在的網民是不是知道mop,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貓撲。2009年的時候貓撲還沒過氣,算是一個大學生和中學生的聚集地,我那時候雖然已經28了,但也喜歡跑過去裝嫩。這篇文章首先就是給貓撲朋友們寫的。在此我絕不是想874貓友給我的貓皮(貓撲幣),但這文章的確是一篇寫給中學生的吐槽兼科普文。如果有什麼不嚴謹,不學術,不精美的地方,我只能再說一聲抱歉。

不過,我們國家的法律規定,酒後犯罪,不能以喪失行為能力為由規避責任。畢竟是我自己的文章,我還是要解釋一下的。

看時間,這文章寫於2009年,即七年之前。其次,這文章大部分篇幅在回憶,包括20世紀末期的一些事情,也包括21世紀最初幾年的一些糾葛。總之,這篇文章針對的大多數言論、事實和網路氣氛,其實都是2000-2004年左右的事情,距今天十三四年。我那時才二十一二歲。不意外的話,很多回答這個問題的人,當時還在讀中學甚至小學。從你們的視角去看,無論是文章本身,還是文章背景,肯定偏差的太多了。

從內容來說,我承認這篇文章借著酒勁對經濟學家開了地圖炮,但我指的是什麼經濟學家呢?是那些已經忘掉了自己大二以後的課程,專心迎合那些賣企業的官僚,配合外國資本來造謠的騙子的所謂經濟學家。我原文說的很清楚了:

我當時的經濟學思考很簡單,起碼不比如今的主流經濟學家更複雜。(張五常逢人便說經濟學其實只有兩條原則,真是對不起他年輕時寫的幾本尚可一讀的書

即便是七年前的我,也認為這些人不是傻子,不是只會說需求曲線,不是只懂得私有化促進效率的復讀機。實際上,我不止讚賞了一下張五常的年輕時代,剛剛還寫過一個回答,贊同茅於軾的部分觀點:

「廉租房不應該配獨立廁所」之類的想法在現實中有沒有必要?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批駁這種人因為利益而故意發表的腦殘言論。因為很多人因為他的言論已經傾家蕩產,上吊投河了。下面是我的另一個回答:

如何評價茅於軾?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裡面引用了茅於軾在泛亞金屬交易所開市前的演講:

我們說買賣黃金能創造財富,是因為看準了。如果看錯了,就消滅了財富。因此,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要想創造財富是沒有萬全之策的。現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選擇,除了黃金,還有有色金屬。交換創造財富,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就是通過集中信息,提供時間、空間的交換平台,讓人們來發現價格,從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通脹背景下的理財,我們可以買黃金或者買有色金屬,也可以發展民間借貸泛亞有一個很好的信息庫,擁有幾萬會員,他們過去的交易都會記錄在案,是一個很好的信用參考。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夠開展民間的一對一、不需要銀監會監管的這樣的業務,則可以利國利民,為我們社會做非常大的貢獻和推動。

(那個回答有原文截圖,我就不再貼了)

看到沒?利益在前,很多人是不在乎別人賠光養老錢,丟掉棺材本的!

21世紀早期,中國所有媒體和大多數網路社區的氣氛,就是被這麼一群故意降低自己智商的「經濟學家」所主導,而且不容反駁。他們讚美一切私有化,支持在任何領域搞市場經濟,詆毀歷史上任何非市場經濟的成就。現在網路上對經濟學的客觀討論,那時是半點也沒有的。我看著這樣的言論度過青年時代,那時又看到他們端著這套說辭要忽悠新一代年輕人,為少數人瓜分中國資產辯護,給高官子弟當吹鼓手。這不是學術討論,根本就是以學術的名義搞政治。如果他們成功了,破家喪命的可不止泛亞那幾十萬人。

所以,我酒後第一個要罵這樣的言論,針對的就是這批故意不要臉的傢伙。既然他們自己拿了錢就不要智商,我也只好用酒精麻醉一下,以略高於他們一點的智商說說話,拿出噴子的戰鬥力發帖。這不是一篇學術文章,甚至不是一篇認真求討論的文字,如果措辭不當,誤傷了那些不拿錢,有智商,而且敢於客觀發表言論的正經經濟學研究者,我再道個歉。至於那些藉此分析馬前卒觀點的人,我建議換心理學的人來,我也好奇我喝了一斤酒和平時有啥不一樣。

當然,我自己沒受過經濟學科班訓練是鐵板釘釘的事實。實際上,我連本行路橋建設也沒學好,以至於到媒體圈混飯。所以,各位的批評我全盤接受,而且會逐篇認真閱讀,很感激大家的指教。如今我在網上寫了幾千個帖子,在知乎發了1000多個回答,經濟、經濟學話題下也有那麼幾十篇文章了,基本上都不是酒後寫的,歡迎各位對我正常狀態的文字做更親切的指導。

最後,稍微吹個牛,這篇文字雖然是酒後的隨筆,但多少也有一點我個人的思考。比如說蘇聯的物資平衡表該如何解釋,我為此是專門去找過50年代翻譯作品的,就是要看看蘇聯的計劃經濟思路。如果大家能受得了醉漢的文風,也希望大家就此指正。


騷年們,你們要認識事情的本質啊。

大v的專業是傳播,是簡化信息、增加受眾,並不是專於某領域的知識。

而專於某領域知識的人,是學者或者專家,他們懂得知識,卻很難用通俗的語言跟你講清楚。

一是學者和大v很難同時是一人,二是我們水平也有限啊,再怎麼降低理解門檻,也不是零。

更核心的是,大部分人不是尋找知識,只是尋找對自己認知的背書。

你說什麼不重要,他們愛聽才重要。

綜上,馬不懂經濟,但也不需要。


有些人站起來發現還是跪著好,於是又跪下了。

我們簡述世界五百年的經濟史,無非就是西班牙崛起階段(伊比利亞主義),英國崛起階段(保守自由主義),法國崛起階段(重農主義),德國崛起階段(國家干預主義),至始至終貫穿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都是資本主義,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他們都是成功的發達國家。對於空間、時間、精神狀態的自適應,日本也開啟了自己國家的資本主義,很搞笑的是日本成功了。

一種錯誤的史觀(現行主流史觀)是,從社會主義到法西斯,他們的思想起源都是自由主義,當然這是英美系寫的世界史。這是他們賴以維持世界霸權的意識形態源泉,要想推翻世界秩序就首先要推翻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而在我看來思路正確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保守自由主義是大量財富、人力、物力、時間堆砌的歷史豐碑,不要說重建,就是拆除窮人類社會之力都很難辦到。

保守自由主義強大到不懼怕任何人的質疑,與之相反的是計劃經濟的導師被斯大林迫害致死,計劃經濟從勞動力/社會生產效率模型等方方面面都是不合理的。假如說美國南方的高效農業是一個農奴制的話,計劃經濟就是一個工奴制,他除了更加殘酷的壓迫以外沒有其他特徵可以描述。

你們要懂,在知乎有一群人,他們寫的不是科學,也不是理論,他們寫的是文案,這群人叫漢語言文學專業。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聒噪,在我看來以色售文的抖機靈,並不能長久,所以在知乎還是地理經濟學最後會勝出。

批君臨的幼稚病

圈點計劃經濟

批馬前卒


經濟學/金融學作為一個學科體系的發展複雜程度早就超出一個平均個體能夠從總體把握的程度(當然任何一個學科都是如此)。

但是經濟學/金融學因為研究的問題是一般的社會問題,所以給人一種你們職業經濟學家/金融學家都是垃圾、還不如我的錯覺。各個學科的人都感覺自己能插一杠子。數學好的一批人認為數學/工具重要,另外一批人認為思想最重要。最終屁股決定了腦袋。所以這種『大』問題無聊透頂。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大家都是一個個井裡面的青蛙。


推薦閱讀:

中產階級有原罪嗎?
共產主義內部有什麼派別?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價值決定價格,還是供求關係決定價格?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擱到現代市場還有價值嗎?
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利於價值量增加?
馬克思主義算不算西方的價值觀?

TAG:經濟學 | 市場經濟 | 自由主義 | 馬克思主義 | 馬前卒知乎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