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星巴克麥當勞等連鎖店,即便相隔很近依然要開數家分店?

題目沒說太明白。

這種情況確實是大商場-寫字樓這種組合圈才比較多見。

我能想到的的是:人流量優勢基礎上依然開分店,可能是減少顧客時間成本(比如擠在一家店排隊太久,或者是逛得累了但還要走個10多分鐘才能到這一家店),分流後反而保持或提升翻台率,從而提高總收益。

拋磚。


這個可以從博弈論上分析。

舉個例子:

一個市場,如果只有一家工廠在生產,那麼每年的收入有100萬;

如果兩家工廠在生產,那麼每年每家工廠的收入只有70萬;

如果三家工廠在生產,那麼每年每家工廠收入是40萬;

而每一家工廠每年的成本是50萬。

假設廠商A已經開了一家廠,每年的利潤是100-50=50萬。A是否應該開第二家廠呢?

一般人會覺得,一家廠的利潤是50萬,開兩家廠的利潤加起來只有40萬,開第二家廠反而會降低總利潤,因此不開。

但是博弈論的觀點,如果不開第二家,那麼別人就會跑來開第二家。這樣A的利潤就會降低到20萬。如果A開了第二家,那麼總利潤是40萬。同時潛在的競爭對手會發現,跑過來開第三家廠,自己會虧10萬,因此就沒人會來開第三家廠,所以A就能鎖定40萬的利潤。

因此博弈論的結論就是:應該開第二家廠。


反正我覺得這行為挺傻逼的,武漢光谷國際廣場的KFC就在魯廣的KFC對面,然後光谷國際廣場爆滿,魯廣那家沒人。。


可以容納足夠的客流量就可以開


補充一點,這些品牌有個人口流動以及密度的資料庫。開店多少都是基於數據。如果開店後收入與預測不符,也是有關店現象。星巴克關過店,麥當勞沒注意過。


因為蛋糕還可以繼續分。

大金鏈子開了第一家店,一個月掙100萬;

於是一個富帥開了第二家店,兩個店,每個月各掙50萬;100萬的大金鏈子賺的不如以前多,但他不會關門,因為他還在賺錢。

於是富帥的老婆和發小看到富帥賺錢了,開了第三和第四家店,大家每月各掙25萬;

於是富帥老婆的閨蜜,發小的女友,上司的老媽,隔壁的老王,又開了四家店,於是大家一個月各掙12.5萬;

我編不下去人物了,但就是這麼個邏輯,繼續開下去,等到蛋糕分完了,市場飽和了,就沒人開了。

等到店過多,大家開始虧損了,就有人退出了,就是這麼個循環,這麼個平衡,市場的調節就是那看不見的手。


我曾經在中山小欖一條很鬧的街上看到滿街的手機店,基本上那條街就是賣手機的。再仔細看,發現這條街上的手機店就是兩個老闆開的,A家手機店和B家手機店就是隔壁連著隔壁相鄰滴開著!你上了這條街,除了A或者B兩家的手機,別的啥也買不到!霸氣吧?



首先,確實有這樣的情況

但不全是lz所說的這樣,更多的情況是隔一段距離一家

星巴克等企業的選址比較嚴格,客流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個店容納能力遠小於該地提供的客流

有合適的店面自然會再開一家

簡單說供求關係使然。


推薦閱讀:

藝龍的「酒店殺價」跟國外 Priceline 首創的反向競拍模式有什麼區別?消費者接受或使用過「酒店殺價」等模糊定價方式預訂過酒店嗎?
《夢幻西遊》商人是怎麼掙錢的?
作為服裝大國,中國為何缺乏世界級品牌?
可以從哪些角度去分析商業模式?
劃屏賺錢軟體是怎樣一種商業模式?

TAG:市場營銷 | 商業模式 | 星巴克 | 麥當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