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城市規劃要學建築設計?


建築,城規,景觀,室內都屬於人居環境學,都研究空間關係,建築和城規有微觀宏觀的內在聯繫,雖然國內城規設計的味道淡於國外,但學習建築培養的是基本素質。


先引用教科書。

以下引用部分引用自華南理工大學規劃系主編的《城鄉規劃導論》第一章:總論,作者是家師湯黎明。

5 規劃師與建築師的關係如何

5.1 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係

  城市規劃專業脫胎於建築學,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城市規劃與建設也都是建築師的職責,在二戰之後,建築師也主導了大量的城市建設實踐。然而建築師出於自身專業的本能,往往更加關注的是城市物質形態、空間的創造,把城市當作擴大的建築,認為建築師設計單幢房屋,規劃師設計建築群,而淡薄了它們深層的社會、經濟的背景,對於城市的開發、管理和控制更缺乏把握的能力。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問題日趨複雜,城市規劃也越來越體現出綜合性,早已超出了建築學的範圍。在1996 年國際建築師協會第19 屆大會的主題報告《現在與未來,城市中的建築學》中,開宗明義地宣告「在當代條件下,建築繼續存在於城市之中,是城市的一部分,使城市生活的某些空間得以物質化。然而今天更勝過去者,就是我們意識到,城市要多出它的建築物和建築學。所有這些,都不僅是完全超出建築日常職業實踐的範圍,而且我們習以為常的分析手段和建設項目都無能對這些條件提供答案」。建築和規劃顯然已成為相互聯繫又彼此獨立的學科,這樣也有利於越來越複雜的城市問題的解決。

  其實在發達國家的大學教育中,從20 世紀50 年代初就已經將城市規劃從建築學中分離出去,將物質規劃和非物質規劃綜合起來,完全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197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僅有的29 個專業目錄,其中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兩專業是並存的。城市規劃主要表現為一種資源配置的過程,它是對土地利用、交通和市政設施網路的組織,使城市更加有效地運轉並且創造宜人而有序的人居環境;而建築學是關於建築設計和建造的學科,作為一種職業它有特定的業主、特定的基地,而且實施的周期較短。

  而至今我國的城市規劃專業建築學的胎痕還很重,這除了歷史原因外,也有其現實依據。目前我國還處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長階段,大量新區還在建設,各地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能著手進行物質性規劃的人才,要求規劃師要有較強的建築和市政工程的功底。因此,當前我國城市規劃工作和教育存在著明顯的重設計、輕管理的傾向,更加偏重於微觀技術層面。這與西方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存在著很大區別,對於發達國家,已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城市開發與建設活動,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對原有城市環境的提升與改善,因此更加強調對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導控,對政策研究、經濟分析、協調管理、執法意識乃至於社會調查、統計分析等方面十分重視。

  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具有普遍的規律性。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城市規劃管理是城市規劃設計的延伸,除了必須具備規劃設計的能力外,還要具備政策理論素養、組織協調能力、維護公眾利益的職業道德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只有大量規劃人才進入城市規劃管理領域,動態規劃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證。

5.2 規劃師與建築師之間的關係

  註冊城市規劃師與註冊建築師一樣,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兩者分工、職責範圍、工作對象與性質明顯區別。這種區別,形象的表達,可以體現在plan 和planning 上。建築師的思維是把規劃看做「建築圖觀念的放大,似乎建設城市和建造房屋一樣,可以預先設計好,再逐步實現。事實上,城市和建築完全不同,建築物可以很快完工,但城市則是不斷發展的過程,不可能有完工的一天」,因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從來是做一段,再回顧總結,再做、再總結這樣一個反覆過程(planning),不可能事先把每件事情都安排好了再去做」。所以,如果說建築師擅長於三維空間的形象思維,那麼規劃師則注重四維空間的抽象思維,不僅要繪製城市發展的藍圖,還要控制城市發展的過程。

  就我國目前的體制而言,規劃師和建築師雖然同樣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規劃設計者,但是規劃師的服務對象是城市行政主管部門,而建築師的服務對象則是業主、開發商、投資商等。兩者服務對象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他們行為性質上的差異,城市規劃會在相當程度上演化為政府行為,規劃師更多的是代表政府維護整體的利益,對城市各項建設實施整體的控制;建築設計則轉化為生產性行為,建築師更多的是在符合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業主的要求從事建設項目的具體設計。因此,在規劃師與建築師之間,由於政府和業主的介入而造成了現實狀態下的相對脫節,可見在規劃師與建築師之間建立一種聯繫雙方的契合機制是非常必要的。

  為了改變這種規劃師與建築師之間的脫節現象,人們已經作了種種努力,其中最具權威性並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可以說是城市設計的提出。城市設計處在城市規劃和建築學兩個學科的交叉點上,建築師也有機會能夠參與到城市的整體設計之中,這為規劃師和建築師提供了一個平等對話與溝通的平台。在共同關注城市整體形象的基礎上,規劃師以城市規劃的眼光,從宏觀走向微觀,建築師以建築設計的眼光,從微觀走向宏觀,這樣既保證了城市規劃的原則性,又提供了具體建築設計的靈活性。二者彼此協調,互為補充,為城市的健康發展而共同努力。

  談我自己的看法之前,簡單說說華工。

  華南理工大學是3+2的學習內容,也就是建築設計做了三年,直到大四初才有規劃設計課。並且,具備形態的作業形式,分別是場地設計、居住區、城市設計,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篇幅。而控規和總規接觸的時間、重視的程度、能力培養的結果都明顯較弱。戰略規劃、村莊規劃、旅遊規劃等,在整個本科學習過程中不存在。

  也就是說,以培養結果而言,華工本科生的設計能力很強,但主要也只是擅長設計。

  常見的調侃有兩個:

  一是,華工規劃的學生的優點是,他們會做建築。

  二是,華工規劃的學生畫圖很漂亮,不會吹牛。

  那我的看法是什麼呢?

一,既來之,則安之。

  來了一個有這樣的傳統、有這樣的優勢傾向的平台,那就去把這個平台的精華拿到手。念念叨叨發牢騷能有什麼益處。

  去工作的時候,擅長做形態,不擅長做戰略,那就大方一點,把不擅長的那部分讓給擅長的人做就是了,社會有分工,有人做概念,就要有人做落實,有人做城市效率,就要有人做城市空間,各司其職不是好端端的嘛。

  城市規劃這個範疇太大了,裡頭的東西奇多奇雜,想把每樣東西都學會,至少不要指望在二三十歲這種時候做到吧,一邊工作,一邊慢慢漲姿勢就好了,在這個行業,學校只是給你掃個盲,教你畫圖,讓你能進到圈子裡。工作崗位才是我們真正的學校。

  至於認為根正苗紅的規劃師是要去討論宏觀的,討論戰略的,討論經濟政治,指點江山針砭時弊的。做城市設計和修規的只能叫做建築學的規劃設計方向,不能自稱是規劃師。也不能認為是說錯了啦。但是這不就是中二病嘛,又不是錢賺得比人家少,爭論誰是名門正派有什麼意思呢。

二,不學建築設計做不好城市設計和修規的。

  哪怕只是做總平面,當你沒有建築學知識的時候,你做的東西十有八九是錯的。

  「錯」的意思,就是人家不能按照你的總平面規定的建築開間、進深與層數,做出一個能用的建築來,必須重新做。

  那要你的城市設計何用,跟你直接在地塊里寫著「酒店」兩個字有什麼不同。

  那跟總規有什麼不同。那就不叫城市設計了。

  比如說,你做的旅館,走廊加房間的話就是大概10米的進深,走廊加兩邊房間的話大概就是18米的進深。那你做了個30米進深的旅館體量,回頭做出來就是個迴廊,裡面有一處通高的庭院空間。

  幾層樓的那種倒也狡辯過去了,20層樓的狹長的通高空間的話,可能就不好狡辯了吧。

  比如說你做個小學,教學樓之間的間距小於25米的防噪間距。

  最倒霉的情況下,你給人家的那塊用地根本放不下一個小學,連用地邊界都得替你改了。

  比如說你做一個高層塔樓,標準層面積只有四五百平米。

  那個高層的核心筒空間,若干個電梯和一個消防樓梯,擺進去之後剩下的面積都不知怎麼布房間了。

  確實也不會調用到什麼新建築五點、透明性、九宮格之類的稍微高深的建築學知識,只是要常識而已啦。但是一旦你沒有學過建築設計,這些常識補起課來也不是個多小的坑。

  並且,從學習建築學那會就持續地在做的美學鑒賞力的訓練,空間與形體構成的訓練,圖面表達的訓練,也讓我們在接觸城市設計時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讓我們在日後能做出更好的設計成果。

  三年的建築學訓練是有些兀長了。但做過的大部分的事情是沒有浪費的,對於後來做更宏觀的規劃設計是必須的積澱。

三、學院在規劃和建築兩邊的積累是懸殊的。

  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城市規劃這個專業還是建築學的二級學科。建築學在華工的歷史,持有的資源、名望、師資力量與教學經驗,相比規劃這邊都是好得多的。如果學院決定規劃這邊不教建築——事實上,哪怕學院把學習內容調整成2+3——規劃這邊以當前持有的師資隊伍規模和教學經驗積累,負擔是會非常重的,效果也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多教一下建築設計,起碼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是會更強一些的。

  我在華工七年了,現在師資隊伍和經驗積累的情況比08年好得多了,甚至規劃的全國排名已經反超建築學了。但華工暫時還維持著設計主幹課程3+2的局面,不過在公共課那邊是有更提前地介入了進來。

  單憑這個實力懸殊的狀態,其實就可以決定「必須多用些時間教建築設計」這回事,都不需要其它的原因了。

四、應變力。

  規劃的畢業生能去規劃單位是理所當然的。

  說是說總規、控規、村規沒好好教。但這些形式的規劃,很多時候是靠套路做的。邊學邊做,也就這麼上道了。當然想做得很出色也難,但這事還真不那麼追求做得出色。

  我們學了三年的建築設計,其實已經打出了底子。雖然建築設計實踐擱置了,但真要做建築項目,只要不做到施工圖階段,一定還是做得不錯的。甚至,由於美學、形體、製圖的訓練並未停過,而在規劃的學習里又獲得了有所不同的思維方式,做回建築設計的時候水平很可能比大三那時還更強。

  華工的大三末尾的水平,比起弱一些的高校的畢業生的水平,說實話,競爭力還是沒什麼疑問的。也就是說,一旦有人願意畢業轉去做建築,市場肯定沒有不歡迎的意思。

  我們甚至還會做景觀。

  城市設計和大中尺度景觀設計,共通的地方很多。雖然我們是不會做植物配置,需要植物那邊配合。但進去景觀設計行業的話,相信還是能施展身手、有一席之地的。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三樣東西都能做,讀研的時候也是三個專業都能去。

  總規、控規、村規這樣的業務類型,在建築學和景觀的課程里幾乎是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的,這些項目恐怕他們是沒法做了。

  建築設計項目,農林院校的景觀的學生相信也沒法做。

  城市設計是多專業都可以介入的平台,但建築和景觀的學生要做好城市設計,恐怕要經歷一下範式轉變,不是片面強調形態,而是去琢磨清楚經濟規律決定土地開發強度、強度再決定形態這麼一個原則。

  大一些的設計單位,其實都是建築、規劃、景觀都有資質都有項目的。你具備應變力,哪邊都能穿梭自如。受器重的不止是那種某方面極為拔尖的人物,應變力強的人物也會很受器重的。

  這一點是我比較驕傲的地方:規劃專業的學生的應變力很強。

  在別的一個回答里也說過了,規劃專業一直在面對從沒聽過的城市、歷史、文化,常能遇到從沒做過的項目類型,跟素未謀面的甲方打交道,是一直在鍛煉應變力的。好的規劃學生,要能在遇到不甚熟悉的事情時,無畏無懼,以極快的速度理清楚狀況,查完經典的參考資料,進入狀態,不說就能做得出色了,但起碼叫做是有交有待。

  而上面說的「我們三樣東西都能做」這個所受教育的特點,也與這種應變力相得映彰。

  說了你們也不信。

  家師的工作室最大的、歷時最久的項目,是一個大型景觀項目,從方案直到施工圖。與景觀那邊的方小山老師和劉明欣老師合作的。本門一群本科時沒有學過施工圖的規劃系學生,一代代的在進了師門後邊學邊做,也就這麼把事情一路推進著。那個景區里現在已經有三個景點大致建成了。

  家師去年還被聘請去兼職做一個建築設計院的院長。是的每個人都在問為什麼會是一個規劃師去做建築設計院院長。我在公司幫忙已經三四個月了。建築的室內外景觀,居住區的規劃,建築改造設計,建築設計,參與過了這麼多種花樣。另外一個五年級的剛保上研的師弟,在公司做過了居住區規劃,做過了建築設計,做過了BIM,最近被調回工作室這邊做上面說到的景觀施工圖項目。

  家師總是跟我們說,你們學規劃的,將來去做什麼事都能做得好。

  就是這麼三頭六臂~


小小擴展一下

怎樣才能學好控規? - 陳鎧楠的回答

怎樣才能學好控規? - Allen 的回答

以下是原回答

——————————————————————

你能規劃城市?

別天真了

我們以前流行的不過是規劃城市的『』物質空間形態『』罷了。

為什麼要把一些社會學家拉進來作為我們的鼻祖?

簡單嘛,因為老派的建築師們想做得更多。

至於現在

時代不同嘍!

城市規劃師的定義回不去啦!

現在你只關注物質和空間試試?

我們快失業啦!


因為城市規劃這門學問是建築師們開闢出來的


建築城規不分家


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改名後的城鄉規劃,其目的都在規劃。雖然看起來與建築無關但是規劃的最小單位還是歸結到建築。這裡的規劃不單單是簡單的量的組織,還涉及到整體的風格等等。這不就是建築嗎?個人感覺,規劃就是一種設計,學習建築設計也有益於學習規劃。以前城市規劃作為建築學的二級學科也是有道理的。現在就業壓力這麼大,多學點技能也很不錯哦。


推薦閱讀:

在國外從事建築行業,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請問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建築專業如何?
為什麼瀝青路穿過橋洞時就會變成水泥路面?
水泥做工藝品,是否可以不加骨料?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城市規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