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到底知道不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

糾結我好久,有的觀點是德軍以為登陸地點在加萊,所以在加萊安置了23個師,諾曼底9個師。可是又有觀點認為隆美爾判斷準確?


雙方戰場博弈,規模越高越需要理性分析,規模越低越依賴於直覺,然而直覺是無法說服總參謀部和其他高級將領的。

對於隆美爾在諾曼底布局的有關內容,可以翻翻《隆美爾戰時文件》。

大意有幾點:

一是裝甲部隊要靠近一線布置。不然,在從戰略縱深調動到前線的過程中,如果在白天,會被盟軍航空兵殲滅殆盡。在夜間,則很可能太遲。這一點遭到那些只有東線大縱深閃擊經驗,缺乏與擁有強大制空權的盟軍交手經驗的高級將領們的反對。他們擔心,有兩點:一是一旦選錯盟軍登陸點,前出布置的裝甲部隊,來不及調動到前線,甚至可能被包圍,切斷補給。二是前出布置的裝甲部隊很可能遭受大口徑艦炮的猛烈打擊,損失慘重(後來證明,事實確實如此)。

二是一定要在盟軍登陸之初,就把盟軍攆下海去,否則再也沒有機會。

要裝甲部隊靠前布置,還要讓盟軍部隊直接碰到釘子上,這就必然涉及對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的判斷。

三是對登陸地點的判斷,是否提出了諾曼底是最可能的登陸地點,我記不太清楚。我的印象是。不過,隆美爾完全可能在自己的文件中留下對自己有利的內容,刪除不利的內容。

判斷登陸地點,預期依靠情報,不如依靠直覺。

英美孤注一擲,德國也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英美必然散發大量真假參半的假情報,迷惑德軍。《兵不厭詐》曾經詳細介紹了英美使用假情報迷惑德軍的過程。

這些假情報細緻周密,數量龐雜,可信度之高,為了散布這些情報,甚至不惜使用死間的手段。今人看來,都會覺得加萊而不是諾曼底是登陸地點,諾曼底至多是佯攻。

大勢不可逆,局部行為則完全可以利用狡詐掩蓋行蹤。級別越低的博弈,越可以充分利用詭詐的計謀。這時,與其完全信任情報,不如信任直覺。

當然,也要熟悉對手是誰。比如小說《三國演義》之中,同樣是在華容道設伏,如果對方是董卓、袁術之流,那麼諸葛亮絕對不會讓關羽點火釋放信號。正因為對手是曹操,所以諸葛亮讓關羽放火,增加曹操上當的概率。

直覺歸直覺,直覺不能作為總參謀部制訂作戰計劃的依據。

現代戰爭,多方位,立體全面的情報收集,才是更重要的。

最後,以當時德國的國力,即使選對了諾曼底又如何?

裝甲部隊與登陸盟軍決戰灘頭陣地,即使能全殲登陸的輕步兵,卻難免被大口徑艦炮消滅殆盡。

再說,就是把盟軍從諾曼底趕下海,也不能扭轉戰局。

現代工業國的戰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不應過度誇張奇襲的效果。

事實上,諾曼底登陸之後,也沒有一帆風順。德國是在國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逐漸敗亡,而不是瞬間倒台的。

再說,以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即使發生諾曼底登陸失敗,盟軍也會在重整旗鼓之後,在法國南部、荷蘭或者其他地區再次登陸。畢竟,盟軍對戰損裝備和人員的補充,比德軍相對容易得多。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不能說知道,也不能說不知道,隆美爾一定想到過這個可能性,但一定不止想到這一種可能性。情報分析是一種對可能性的判斷,永遠不會有唯一精確的答案,任何戰略家或軍事家對安全形勢或戰爭走向的判斷都是一系列可能性的組合,因此戰略決策或戰爭決策至今仍是一種介於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行為。從本質上說,這是由於戰略問題和戰爭問題涉及到人性問題,在自然科學沒有把人腦的運行規律研究透徹之前,凡涉及人性的社會學科還不能叫做科學,只能停留在宏觀較準確而微觀不精確的狀態。德國戰敗是德國將軍們可以預測的,所以才有了刺殺希特勒的陰謀,但如何敗敗在哪,則是無法精確預測的。簡而言之,猜得到這個結果,卻猜不到這個過程。


情報這東西除了有或者沒有,更多的是真真假假都有。

對於盟軍來說,掩蓋登陸作戰本身(準備工作和規模都能夠很容易被偵察到)是不可能的,能夠掩蓋的只能是地點和時間。下面僅談地點。

盟軍經過分析,只能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噴火式(續航力比較低的戰鬥機)航程內,要麼登陸條件不適合。所以選擇了諾曼底之後,為了偽裝,就將加萊作為欺騙地點。

為了掩蓋實際不可能被完全隱蔽的英國第21集團軍群的作戰準備,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所以德軍得到的情報是有兩個集團軍群,第21集團軍群的情報較少,駐地靠近諾曼底,第1集團軍群的情報較多,駐地靠近加萊。這個偽裝集團軍群的行動一直持續到巴頓在法國正式露面指揮第三集團軍,此前巴頓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為的就是維持偽裝集團軍群的存在,以繼續牽制德軍。

對於德軍來說,情報當然是很重要的,但軍事理論上,敵軍能做什麼,和敵軍要做什麼,兩者不但是不同的,而且是一樣重要的。所以德軍同樣會在可能登陸的諾曼底部署相當的兵力。然而由於盟軍的情報欺騙作戰,德軍一是分配了很多的兵力在加萊,二是很多部隊因此長時間不調動至諾曼底。

至於隆美爾本身,他是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整個法國北部以及比利時(包括加萊和諾曼底)。然而在他的防區內的六個裝甲師,他只對其中三個裝甲師有調動的權力,分別是第2、21和116裝甲師(這三個師距離諾曼底都不遠),離諾曼底比較近的12SS和教導師卻屬於OKW預備隊,需要希特勒本人的命令才可調動。第21裝甲師在登陸第一天便投入到反擊中,然而第2裝甲師卻要到7月才投入戰場,116裝甲師就更遲了。雖然也有說法隆美爾在盟軍登陸後便認定諾曼底為唯一戰場,然而這兩個裝甲師的動靜,給我的印象是,至少在諾曼底登陸後一兩周的時間裡,隆美爾仍然對盟軍在加萊登陸抱有戒心。


加萊還是諾曼底?這對德國本身就是賭博,誰也說不清情報是準確的還是欺騙,印象中希特勒登陸前曾認為諾曼底是目標,因為元首」直覺「地認為當所有的情報都指向加萊時,恰恰說明這是欺騙,然而這完全可能是在左右搖擺時偶然的表述,否則就無法說明為什麼諾曼底登陸後元首仍不讓動用主力裝甲師。

在各類資料里,印象中龍德施泰特是傾向於諾曼底的,隆美爾傾向於加萊,但這都只能說是賭博式的猜測,誰也沒真正確信,龍德施泰特並未力勸元首轉向諾曼底,隆美爾同樣增強了奧馬哈的防務,但這都屬於兩面下注,從結果分析,隆美爾事先並沒有特意針對諾曼底登陸做出針對性部署,說明他並不確信諾曼底是真正的登陸點。

總的來說,德軍防務確以加萊優先,一方面因為加萊離英國最近,另一方面是由於英美的欺騙行動,如以巴頓為首的英國南部集團軍群(假目標)、精心設計的轟炸德軍雷達方案(留下來幾部以便」偵測「英美部署)、在加萊德投彈量是諾曼底的兩倍、大量雙面間諜、真假情報、游擊隊活動等等,登陸日當天還進行大規模的假入侵模擬(用干擾箔條、角反射器和少量艦艇飛機模擬大部隊入侵、空投假傘兵等),同時英國雙面間諜竭盡全力向德國發送假情報,要讓德軍相信諾曼底只是佯攻,真正的方向在加萊。


紀錄片《二戰中的指揮官》認為隆美爾不知道。


請允許我引用元首對約德爾將軍的講話.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絕對不會用常規的辦法來做的,英國人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無恥的偽裝罷了,我建議把全部兵力調往諾曼底!

,?。。

隆美爾在諾曼底真的被入侵後.依然懷疑這是佯攻,並且稱希特勒是蠢驢,最明顯的例子,德國裝備強大的第十五集團軍一直防守加萊地區,一直沒有投入諾曼底的反攻,直到八月份盟軍徹底控制諾曼底它才來增援,黨衛軍帝國師在法國南部打游擊打的不亦樂乎


人所經歷血的教訓所獲得的經驗無疑會對一個人的思維定勢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已致於根本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我想說的是人的經歷會影響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會左右人的選擇,從最終的結果上看一連串的命運軌跡是那麼有跡可尋。

隆美爾毫無疑問是一個名將,從他的留下的文章來看,他最大的特點是善於機動奇襲,取得勝利後趁敵人立足不穩,士氣擴大自己的戰果、連續性的攻擊不會給敵人時間喘息,善於偽裝欺敵等。也正是這些因素使他在北非戰場上面對兵力數倍於己的情況下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但是後勤補給的問題嚴重限制了他在軍事上的想像力,原本打過蘇伊士運河的宏偉藍圖永遠成為海市蜃樓。盟軍強大的空軍部隊不僅讓他失去大量的石油而且讓他機動的戰術優勢不復存在,因為他的主要敵人已經不再是地面而是空中。這些給與他是繞不過的心結,因為這些讓他的進攻機會大大受挫。經歷和教訓帶給他的是思維角度的根本改變,正是如此決定了他的命運。那就是在聞名遐邇的大西洋壁壘中擔任總指揮官的隆美爾對盟軍登陸地點的判斷失誤。這個錯誤如此嚴重,以至於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程。

一:他從自己的經歷,也就是困惱他在北非戰場的後勤補給問題的角度上認為盟軍實施大規模遠洋渡海作戰,肯定是會選便於後勤補給的船碼頭距登陸地點最短的索姆河口以北為登陸點,結果他的防禦重心毫無疑問是那裡。二:按古德里安的說法盟軍的空中優勢讓他在北非戰場吃盡苦頭,使他認為在失去制空權的條件下實施他慣用的機動戰術是不可想像的。對此對於古德里安夜間運用機動預備隊的建議置之不理。結果由於兵力布置的不當,使德軍反應遲鈍,喪失了寶貴的時間。這位將軍在北非戰場之後再無神話。

人的經驗是來源自己的血淚之疼,有很多好得一面但是不可避免帶來了對問題固有看法極難更改。於是左右了人的選擇,接著命運的軌跡就愈發清晰,好像很多東西是冥冥之中上蒼註定,人只不過是被命運排布的提線木偶。說白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認知也還是有他的極限,用有限的認知去理解無限的事物就好像不完全歸納法一樣總有它的繆誤之處,而這些繆誤的結果卻又往往是人不可承擔之重。 * * * * *** ** * ** * * ** * * * **************************************************

前面有知友說按戰場規模的劃分出理性分析和直覺判斷等分析工具的選擇,但從字面意思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隆美爾以前在戰場上的軍事判斷和軍事活動的指導依據都是在偏感性的直覺所主宰的?依據客觀數據的反饋按照邏輯進行慎密的計算得出的結論並以此為依據做為行動的指導方針,這個就應該和理性分析的偏差度不大吧。似乎這樣的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對事物的風險性有很有效的控制。具體運用在平常生活也很有用。但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上,尤其是在地理環境大開大闊和以機動戰為主流的北非戰場上,依靠不完全的信息下的軍事行動通常要求將領的是更加迅速的反應能力和更快行動力。客觀環境如此只能要求他這樣做。換句話說隆美爾在非洲的所作所為已經大體在客觀環境制約下達到了最優解。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而且戰爭的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四分之三的不確定性,這話是克勞塞維茲說的。我們不必鑽牛角尖來確定這個比例對不對,但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戰場本質是一個對雙方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在以速度為主的機動戰下我想戰機的變化速率應該遠超以往,所以感性的直覺分析本身就是抽象的且難以用具體量化並精確描述吧。我認為戰場規模的大小並不能拋棄直覺分析,某種程度上不過是個更高程度的「直覺」罷了。


D日,那麼強大的十五集居然按兵不動,有陰謀論說,將領們想坐視希特勒失敗,我覺得這是借口,雖然我喜歡隆帥,但是事實就是他完全判斷錯了,雖然特意加強了諾曼底防務,但是,諾曼底直到7月,仍然被認為是次要方向…………十五集的官兵肯定過得挺開心……


具體的誰能知道,登陸地點就是諾曼底加萊那一帶,希特勒本來是認為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後來就被帶到加萊了,可惜了隆美爾不是西線總司令


隆美爾並不知道,誰特么知道啊,大家都是靠直覺來猜。

最先猜到諾曼底登陸的是希特勒,然後隆美爾表示支持,但是倫德斯特認為是加來,這也是多數派的意見。這是賭國運的判斷,誰都無法說服對方,最後希特勒只好折中,留下機動部隊做預備隊,能同時支援兩方面。

雖然如此,隆美爾還是在諾曼底加固了防禦陣地,但是德國已經喪失了制空權,由於折中使得倫德斯特沒有了統一指揮權,最後支援的時候浪費了時間,而聯軍的空軍又大肆破壞道路,德軍只能晝伏夜出,最後還是晚了一步。


盟軍剛毅計劃,讓德國人認為主要進攻目標是加萊海岸與挪威,那裡分別有著德軍復仇武器V-2中程彈道導彈與德軍潛艇基地,是德國人最敏感的地區。剛毅計劃利用雙重間諜、超級機密、佯攻士兵等方式迷惑了德國人,讓他們以為盟軍的兵力是實際兵力的兩倍並搞錯防禦地點。其實隆美爾要是知道哪裡登陸那麼戰爭結果可能就不是如今這樣了。


推薦閱讀:

二戰德軍與希特勒的關係?
假如拿破崙希特勒不進攻俄國,而是在之前佔有的領土裡大搞建設,十到二十年後可能形成什麼樣的局面?
如何評價《帝國的毀滅》中戈培爾所說「德國人選擇了元首,就要付出代價」?
希特勒在中國當代青年中受到熱捧嗎?
在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中,希特勒犯了哪些戰略錯誤?

TAG:軍事 | 納粹德國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埃爾溫·隆美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