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學些什麼?中文系對於人的思維能力有什麼培養?這些培養在未來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看了一些回答,覺得自己對問題的表述有點問題。
其實是想知道中文系能否改善人的思維,例如提升邏輯性和理性程度等等。如果能有這樣的作用的話,它對未來的生活(包括就業和為人處事方面)能有怎樣的影響?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沒有呢?不知道我是不是把過高的期望寄托在了大學教育上。
中文系在當代的價值不是應用啊。我倒是不同意匿名用戶的觀點。當你說到
所有用得到中文表達的地方都是中文系學生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做文案要不要寫中文?搞營銷要不要聽中文?搞政治要不要講中文?既然都要,何愁沒有應用?不僅如此,我還覺得,所有要和中國人打交道的地方都是中文系學生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文學是人學。學生讀的是文,看的其實是人。通曉文史,又何愁看不懂社會?不是死讀書,哪會混不到一口飯吃?
的時候,已經不是中文系的應用了,已經是能夠掌握中文這種語言進行讀寫的受過基礎教育的中國人所能進行的基本的語言應用層面了。和中文系大概是沒什麼關係的。做文案、搞營銷、搞政治的語言和文學語言是不一樣的。更不要說,漢字的演變、詞意的演變、語法之類的在這些里的應用,基本是可以忽略的。並且說真的,當習慣文學的語言系統的時候,跟公文應用寫作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的。中文系學習的不是面對大眾的東西,但公文應用寫作是,和人打交道也大多數是。
中文系所學的東西有什麼應用?沒有應用。一定要扯的話,大概古籍修復這種算是一種。大概語言學的研究這些也算一點點的應用價值。中文系下各種所學的,基本上都是純理論的東西。甚至連寫作都是沒有的。近幾年,復旦等大學開始創意寫作,但是貌似只堅持了三年就被並掉了。
中文系下大多數對當代社會沒有應用價值的。但是它有價值。說到價值的時候,大概用詞會很虛,但是我是認真的。
它是社會的反思與探索,是靈魂性的寄託,是美。是共鳴。不過照現在的社會看來,似乎大多數人都用不到這種寄託。這要看你的生命價值是怎麼定義了。之前一個老師告訴我們,他覺得生命的意義不是在幸福,(更不是物質),是認知。你可以從文學中找到信仰,不是消遣,找到寄託,找到寧靜,找到思考,找到美。而我們,總是免不了想想活著是為什麼。為了吃好穿好?為了消費?不是的呀,我們只是順便這樣做。說到底,要我們為了這些而活,好像白活。當我們表示我們活著真的是為了消費這些的時候,我們只是試圖說服自己去相信這個。相信錢是終極的信仰與奮鬥目標的不是一件壞事。當錢能成為最終目的的時候,我們可真真省去了許多的煩惱呢。可是我們不傻,我們保持忙碌的時候,我們難道沒有一點點懷疑?
文學在這個層面是個探索。可就跟哲學一樣,哲學尋找的終極意義,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不是每個人的需要都能達到這個層面的。但我們確實是需要的。文學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東西,是孤獨的,是審視的。當福樓拜用他的筆觸去描寫布爾喬亞社會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沉醉著呢。它冷靜的站在社會的裡面,又像是站在社會的外面。他不僅是對人意義的探索,也是對人本身的探索。現代主義的筆觸從現實主義的社會性、明視距離到內視角的審視,是對自我的審視。順便,雖然涉及到心理層面,但是這不是心理學可以取代的。它是表現更朦朧的東西,是未知的、精神性的風景,是未探測到的部分。它不追求呈現出來科學的解釋,他呈現現象、意象、印象。
所以中文系的研究,大概也是這樣的。它研究各種極限式的狀態,研究各種未知與可能性。文學青年優哉游哉?我還是想援用我們老師的話:我們做文學研究的,是一種痛苦的搏鬥。要深入作家的內心,然後崩潰、死去,又重生。而我最近有所體會,文學理論,大概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心靈史,不是靠社會史實與事件記載的,心靈史,也是指路燈。對於人來說,提供更全面的視角、更深刻的思索,還有美的享受。
說的比較混亂。雖然作為一個不入流的中文系學生,仍然三生有幸。
=============中文系現狀==========
@喵羽 說到中文系的現狀,的確不是想像中那麼理想。在之前一個回答中,我覺得是作為我們學生沒有好好學,愧對我們所學的。但其實,我真的覺得比起我們的責任,教育制度的責任是更大的。
我的觀點是,中文系是真的不需要那麼多人去學。文學是小眾的,文學研究是小眾的。文史哲都是小眾的。但相對哲學和史學來說,文學生的隊伍真的很龐大。導致水掉。怪學生也不好怪的,畢竟能有什麼選擇呢?中文的應用,看上去像是之前的答案所說的,和文字相關的好像都是我專業範圍內的。所以大批量的人去學了文學。所以中文系的水分真的也怪不了社會、怪不了學生,也怪不了老師。這種專業,不是應用性的,沒有實際效益的,那麼多人,也不是真心想學,學來幹嘛呢。
我還是覺得是教育制度的問題,高級性應用專業的缺失,基礎性學科代替這種應用學科做人才輸送,但是根本就不到位啊。老師教的,老師所學的,跟踏上社會其實幫助不大的。而大多數高校中文系老師,自己應該都沒怎麼踏上過社會。
高中畢業上來,理科生大量的都去了工科專業。這真的是個好現象,但是這種現象沒有進一步運用到文科。文科除了傳媒類的,就基本的文史哲。我真心覺得這是學科劃分和大學設置的問題。我要是真的學的好了,但不是去深造,而是踏上社會,我一口一個文學的本質,一口一個意識流,一口一個結構主義,我要被人笑死的。說實話,即使是在大學環境里,我一口一個這些,也是被人笑的。但是這個學術環境不好,真的也不能怪我們。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唐宋詩詞那麼好,真心是為了寫詩不是為了科舉的,少,寫滄浪詩話的,少之又少。而本身,又不需要那麼多。
大概就是這樣?
自己湊過來的,漢語言文學本科,文藝學碩士。
再次科普一下,文藝學的分支是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不是文藝逼的「文藝」。本人偏理論和批評。
題主的問題比較亂,可以說是3個獨立問題。
一、大學的中文系究竟學些什麼內容?設有哪些課程?
簡單的說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寫作等。詳情請去百度
這些課程其實分屬幾個不同類別:語言學、文學理論、文學、文學史、寫作,這些都在碩士階段得到細化。本科階段的中文專業是基礎性知識學習,分開類別,找准方向,一個學生才可進行深入研究。類似於剛進入高中什麼都學,後來才開始分文理科。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後,大家會在求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文學理論的人聊羅蘭·巴特,古代文學的人聊六一居士,就像在兩個星球了。即使同屬於文學理論,一個聊意圖謬誤,一個人聊氣韻生動,也是相隔很遠的。
二、中文系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有哪些?
幾個關鍵概念需要區分,「當代社會」、「價值」和「中文系」。
目測一些回答答成了中文/文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但是,目前高校的「中文系」本科人才確實是按照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在走的。演講口才、公文寫作、秘書寫作、寫作通論,這些課程應用性更強,目的是向社會輸出具備中文技能的人才。一個事實,無需褒貶。
我不知題主認為的「當代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求詳情。
「價值」,也不清楚價值的含義,賺錢?賺名聲?美的享受?心靈塑造?造福世人?關於「有用」,專業里會講到很多,無用大用,無目的合目的性。不過你得先告訴我們或者舉例說明你認為什麼樣的東西叫「有價值」。
能確定的是一個具備良好中文技能的人是可以在當代社會找到一份工作的。
一個文學學得好的人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人精,人情世故遊刃有餘。
逐漸學透文史哲的人,可以看到世界發展的脈絡,了解到社會變動的趨勢。
身邊也有不乏老師去參與社會政策規劃,比如提出城市發展理念。用一個不夠嚴謹的說法:這些人在塑造你的世界。
中文系的價值具體到每個人身上,會有巨大的個體差異。
三、會對人的思維有怎樣的作用?
不了解其他學科,就文學理論來說,需要嚴密邏輯,建構體系,具備敏銳觀察力,同時儲備大量知識。
就我個人而言,從一個滿腦子漿糊的人逐漸向體系化發展。對思維當然有鍛煉,但很大程度上是學科本身帶來的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的改變。
在頭腦中架構起一座大廈,了解其結構,了解其漏洞,不斷推倒重塑和完善。這種樂趣是難以描述的。
除了在精微中尋得快樂,可敏銳的感受到外物也是一種喜悅。
————————————————————
腦子比較亂,繼續加班了
我是來反對 @喵羽 的答案的,我覺得你的回答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商榷。還沒寫完,暫時匿名。
因為這裡講得不是特別清楚,針對 @葉茫 的反對,我再補充一下。首先,我的主修專業是德語語言文學,不是中文系。雖然不同,但是都是語言專業,我想很多應該是共通的。不過 葉茫 提到了中文系不是面向大眾的問題,這一點我完全沒有料到。我是按照德語系的學習來推測中文系的學習的,學習的主要重心無非是文本闡釋、分析和批評。這些我覺得是完全面向大眾的。當然,如果真的差別這麼大,那隻能當我是在胡說八道了。
關於文本,這裡的概念很廣泛。文學作品是文本,歷史材料是文本,新聞報道是文本,教材也是文本。當然,客戶跟你說的話也是文本。如果可以很好的分析客戶的文本,搞清楚他們在說什麼以及他們其實到底想說什麼,對營銷還是很有幫助的。這一點我在實習中深有體會。另外一個特別有用的就是質性研究了,算是文本分析的一個附加技能吧。田野調查或是訪談分析之類的方法,對於研究問題特別有用。而且相比於量化分析,工作量小了很多。最最重要的是,做調查問卷,可能發100份問卷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沒什麼科學性可言;但如果改成深度訪談的話,十幾個人就能挖掘出很多結論了。========================= 再次補充 ============================
基於評論區里的一些討論,我想再補充幾句。我覺得評論中有些人的觀點是對的,確實,突然拉一個中文系的學生出來和一個學廣告的同學比文案,恐怕沒法比過;營銷也是,組織也是,政治也是。但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也不應該是「我們不教這個」。畢竟這裡討論的是大學的中文系,不是職業技術學校的某個專業。大學的學科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本來就是有些「務虛」的,那麼務實教技術的應該是職業技術學校才對。所以「我們不教這個」不是沒有競爭力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我沒有學這個」,是個人的原因。
其實我在之前回答中想要強調的一點是,語言專業的學習就是一項屠龍之技。世上確實沒有龍,屠龍之技本身就是個雞肋。但是,換個角度想,能屠龍的人,學殺雞、宰牛還會難嗎?當然,如果連屠龍之技也學不好,或是學的時候不肯觸類旁通看點別的,那也沒辦法了。
========================= 補充完畢 ============================
至於 瞄羽 提的第二點,關於中文系沒有情懷的問題,顯然是偏題了。最後的吐槽:
一個學計算機的搞了個 Facebook,大家都說:「你看,搞計算機的就是牛X。」一個學英語的搞了個阿里巴巴,大家都說:「你看,這個人就是牛X。」從此獲得了重新看待世界的視角
對周圍更敏感,對現狀更不安,對好的可能更期待,對現實的落差感更大眼光不可逆地調高了,這件事有時好,有時壞,快樂時不一定更快樂,痛苦時加倍痛苦中文專業學渣,語言學方向尤其差,跨專業考研,之後沒有從事中文相關工作。家庭聚會時老有親戚問中文幹嘛用的,我最煩這個問題,每次都回答,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大家都投來「卧槽真高端」的表情。但我想說,大學中文系的學習,讓我接觸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我找到了心靈導師,看到了我永遠不會接觸到世界,開拓了眼界,增長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知識。在閱讀中,我變得勇敢,堅韌,充滿想像力,而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都是我不具備的。看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喜怒哀樂,起起落落,讓我能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成就,直視自己的弱點和他人的善惡。
於是,我意識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心靈的安寧。
呵呵,愛看好看的答案看去好了。
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 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大喜,遂於樹下仰望,欲覓螳螂伺蟬自障葉。偶見之,即緣而摘之,然不慎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乃掃取數斗歸,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楚人默然大喜,齎葉入市 ,對面取人物。 吏遂縛而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對於這些問題,我僅以自己對中文系的了解和各方面得到的看法加以歸納進行觀點整理,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或許能更好地幫助到其他讀者。一、中文系學些什麼?以本校為例,中文系學習的包括「文學」、「語言」兩個部分。除去每個院基本都要學的思修英語這些公共課,專業課主要包括:文學類:寫作、文學欣賞、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中 國當代文學、文學批評、民間文學、馬列文論、古代文論、中國現代文學經 典研究、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經典研究、美國文學專題研究、 西方文論、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研究、比較文學、美學、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 究、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應用寫作、文化學概論、歐洲文學專題研究、文獻 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專題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國話劇研究、心理語
言學、大眾文化與當代影視、中國古代戲劇研究、台港文學、亞非文學專題
研究、民俗學等語言類: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西方語言學史、語言與社會文化、應用 語言學、文字學、訓詁學、對外漢語教學法、中國語言學史、現代漢語修辭 研究等。以上基本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學習的課程,本人是漢語言專業,所以學習的課程相較於上述多了一些語言學類的課,亦即是漢語語法、漢語語音等語言類知識。課程主要是這些。那麼,具體「學」的是什麼呢?很簡單,正如其他人文學科學習的內容一樣,中文要學會的,是對社會文化的認識和運用能力。或許大家會有不解,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實在作用?我沒有答案,因為對於「有用」這個判斷標準,我不敢隨意下定論,匿名用戶可能說的直接一些。首先,在我看來,你所定義的「價值」實在是太狹隘了。按照這樣的思路,理論物理學、純數學也是沒有「價值」的。你看,搞哥德巴赫猜想能有什麼直接的應用?能造飛機嗎?能治療癌症嗎?顯然都不行。而且更要命的是,哥德巴赫猜想在現有的計算條件下都是正確的。管你最終的結論是對是錯,都不影響現在的一切。那搞數論幹什麼?於是,同樣的話我可以原封不都的拿來問問陳景潤先生:「你學一搞數論的,除了混一個教職還有啥能對口的?」。
曾有不少我的高中同學在進大學後仍然保持著之前在理科班對文科的輕視與不理解(當然這只是部分理科生),有時大家見面互相聊專業時就會談到:「你這個專業……究竟可以做什麼的?」我每次很想豪氣地來一句:「你知道我們在研究人類社會前進的指導思想么balabala?!」可是最後都是直接說:「學文化啊」,當然,一根筋的筒子們往往會憋著笑繼續問:「你們做的這些我也會啊,但是我們做的你不會呀。」我沒有辦法列舉我親愛的諸多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來為自己辯護,因為確實存在一些不需要解釋的社會慣例,我覺得起碼對得起自己就好。或許 @梁邊妖梁編的答案一個人總是偏執地認為航天科技最有意義,所有文科背景的東西都是完全虛無的,怎樣勸說他從偏執想法中走出來?是我們心底邪惡想法的展現哈哈。
首先,社會文化是什麼,法律、教育、文字、影視、語言、繪畫、政策等等都算是一部分,那麼,法學的、教育學的、文學的、美術的……各專業對維持整個社會運轉的文化都在做著自己的工作,為整個社會團體做事的不僅僅包括科技或是數理,文化是連接每個國家乃至每個人並保持他們與眾不同的特殊存在。如果我說「存在即合理」,肯定有很多人會嗤之以鼻,但是,至少至少,文學的存在不僅僅是寫幾個字給別人看大家都說好這麼簡單,文化認同感會讓人有「人情味」,越來越少的東西總是更加珍貴,我是這麼覺得。二、中文系對於人的思維能力有什麼培養?三、這些培養在未來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不知怎麼回答,就好像有人問我:「我買這個牌子的鋼筆會不會影響我成為頂級書法家?」或者是「我大學的專業會不會完全決定我十年以後的人生」一樣,中文系的專業性僅僅是督促你用文學的方法去看待和體會世界,你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高低取決於自己的價值方向,理科專業同樣有很多熟讀經史子集的,中文系中同樣有著算不出自己讀過哪些作品的。讀中文系(我是指能夠真誠地完成這個專業要求我們做的事情,很慚愧的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同學們都不算是真正「讀中文的」)會要求你比其他專業讀得更多,因為文學的涵蓋面是很廣的。讀得越多,你收穫到的是更多其他人(作者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價值觀念,從而幫助你更加全面地看待一個問題,也能少走更多彎路。中文系的往往被視作一群遠離社會的人,他們在大學中好像比較輕鬆,看「沒有用」的閑書,進行著自娛自樂的文本研究,畢業了也沒看見十分強悍的技術操作能力,可以去當文秘,去當老師,去當編輯,去寫新聞,看起來是個「萬金油」專業。但一切現象都有起源,正是大家對「現實實際利益」的絕對仰視,使越來越多的人青睞那些更具有實用性的其他專業,而把對中文的認識限定在了無病呻吟的小清新文字和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中。我沒有就思維能力這一塊專門和其他院的同學們探討過,但是文科生普遍存在的「物哀」感可能會讓中文系的學生更容易就事物的細節問題進行反覆思考與追問,不管這個問題是否「有用」。對於未來,看個人的方向而異吧,我身邊有不少熱愛古文詩詞的同學,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只覺得能夠長期堅持自己的喜愛很值得,所以以後多半會選擇當老師,能夠給學生們暢談自己對文學的感想,能夠把文學鐫刻在生活和事業里,執著地去和古人對話,很理想化,很詩意,很讓人羨慕。但是針對要投入快節奏的都市洪流的同學們,廣泛的閱讀經驗和中文專業建立起的分析習慣確實能夠給自己在人際交往與文案寫作方面帶來一些優勢,但有沒有這些優勢,仍然看自己的努力程度吧,這不是讀了中文系就能直接解決的問題了,以上可能是這個問題所要知道的「答案」吧。扯遠了……或許人們現在對漢字、文學又掀起一股學習熱潮,享受於說走就走的旅行和清新淡雅的文字中,對只想讀書不在乎賺錢的人有尊崇或是「表面」的羨慕,這隻能說文學已經開始遠離「實用主義」的社會,這些試圖挽留文學的舉動再次說明了它的珍貴。
文學不死,只是凋零。
知乎首答,請輕噴(∩_∩)我以為這篇文章可以解釋中文系學些什麼?中文系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答案較長,但是文字好讀,希望有人能耐心地讀完答案。感謝每一個給「贊同」的童鞋~ 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學而思高中語文教師 劉純一
2003年非典鬧得最凶的那個時候,我在理科實驗班參加高考,在我家那個地方,填報志願
是在高考以後,出分以前。我那個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大中文系作為第一志願——事實上,
在我看到北京大學招生計劃的時候,決定就早已經做好了。我把我的選擇告訴我的老師們,無一
例外地,他們都會白我一眼,然後冷冷地說:這個志願好,沒人跟你搶。
直到今天,依然會有無數的師弟師妹以及中學生一臉不解地問我:作為一名理科生,你為什
么要上北大中文系?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拾起自己久違的耐心,不厭其煩地講我是多麼熱愛中
文這樣一門學科。答得多了,我忽然想到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會對我這樣一個其實非常普
通的選擇充滿疑惑?後來我聽一個師妹跟我訴苦時,突然明白了問題所在。
那位師妹對我說,有一次,某位叔叔這樣問我那位師妹:「你學什麼專業的?」我師妹說:「中
文。」那位叔叔馬上條件反射似的說:「中文,培養作家的?」我師妹想了想,勉強說:「也算
吧。」——事實上,中文系並不是作家班,中文系和培養作家並無直接關係——然後那位叔叔就
又問:「那你出過幾本書了?」我師妹特別無奈地說:「沒有。」最後那位叔叔大驚失色:「啊?沒
有?沒有就讓你畢業了?!」然後我的師妹就很無語。
第二次,某位阿姨問我師妹:「你學什麼的?」我師妹說:「中文。」那位阿姨馬上條件反射似
的問:「那你寫詩不?」我師妹說:「不寫。」阿姨又好像很專業似的說:「哦,也對,現在不流行寫
詩了。那你寫小說不?」我師妹搖搖頭,說:「不寫。」阿姨突然做恍然大悟狀:「對對對,女孩喜
歡寫散文,就是冰心那種的吧,我特喜歡!」我師妹再次非常無語。這位阿姨比剛才那位叔叔好
一點,不過她依舊把中文系當成了作家培訓班。
第三次,我師妹在火車上遇到了某位大爺,大爺問她:「上學呢?」我師妹點點頭:「嗯。」大
爺接著問:「學什麼呢?」我師妹說:「中文」。大爺看了看她,滿意地笑了笑說:「學得不錯啊,我
都沒聽出來你不是中國人。」這回我的師妹更加無語,因為這位大爺把學中文的和老外學漢語劃
上了等號。
最後一次,我師妹的表姐問她:「你學什麼的?」我想這個時候各位已經可以替她答了:「中
文。」她表姐問她:「中文都學什麼啊?」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在中文系學了將近7年,也做不到一
兩句話給它解釋清楚。我師妹吧啦吧啦說了一通,她表姐想了想,就回了她一句:「哦,也就是
說你們還有比較專業的東西,是吧?」我想我師妹什麼反應,也不用再跟大家重複了吧。
總結一下這四次尷尬的對話,我們不難發現,前兩個問題告訴我們,長期以來大家對於中文
系的認識,就是培養作家——說得再難聽一點,就是培養出一大批多愁善感而又手無縛雞之力的
文學男女青年,這些人的公眾形象基本上就是矯情、無聊、空虛、寂寞,同時還不負責任,簡而
言之,三個字:「神經病」;後兩個問題則告訴我們,之所以中文系長期以來不受重視,很大程度
上就因為大家認為「中文」是大家都會的,學中文的沒有什麼專業的東西用來服眾,中國話大家都
會說,憑什麼要你們來教我們,學來學去學中文,有什麼好學的呢?我想,接下來,我必須向大
家還原出中文系的真相;也就是說,只有最後跟大家談清楚中文系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這些學
中文的人到底都在學些什麼,為什麼要吭哧吭哧一學就是四年,有的還要學七年,甚至十一年、
一輩子,我們講北大中文系的意義和價值,談選擇北大中文系的那些理由,才不至於流於空談。
二
從大的專業方向上分,中文系有三個方向:文學、語言和文獻。先說文學。文學專業對於學
生的培養方向並非讓他們日後成為作家,而是成為批評家和分析家,換言之,文學專業的學生學
習的並非文學創作,而是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所有那些神經兮兮的文學青年跟中文系文學專業
基本上都沒什麼關係。文學創作是要靠感性,可文學評論和研究更多的還是要靠理性和縝密的邏
輯思維,感性分析固然重要,可自圓其說、言之成理才是決定一篇論文好壞的根本所在。中文系
文學專業的學生並不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心浮氣躁,某種意義上說,為了對那些感情的文學作品
進行縝密細緻的闡述和分析,他們必須比一般人更加腳踏實地。
語言專業細分起來,又有古代、現代和應用之分。在徐通鏘、葉蜚聲先生編寫的《語言學綱
要》中,老先生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告訴我們:在人類尚未直立行走之前,嘴要承擔的任務很多,
比如吃東西,取東西,甚至還包括打架。等到人類終於直起了腰板,解放了上肢,進而創造出了
語言,人類的思維水平才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才有了我們現在的一切文明。因此,毫不誇張地
說,文字水平的高低,與人的思維能力直接掛鉤,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正的大思想家都能夠寫出一
手漂亮的文章。先秦諸子就不必說了,他們的著作既是哲學著作,又是文學瑰寶;就是那些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們自身的思想能力也為世人所嘆服。某種意義上說,語言學的研究,表
面上是與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語法現象打交道,而究其實質,卻是深入到人的思維層面,探究真
正屬於人類自身的奧秘。這裡,我簡單地對所謂「應用語言學」專業做一點補充介紹。由於我當初
進北大中文系的時候身份是理科生,所以就被默認歸到了這一專業,我們所接觸的工作,通俗點
說就是「金山句霸」,即利用計算機編程的相關技術,結合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討中文信息
處理的相關問題,這一專業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就業形勢也一片大好。
最後我們來談談文獻。文獻專業說好聽點就是搞國學的,說難聽點就是鑽故紙堆的。近年來
國學大興,連高考題也時不時與之掛鉤。但連季羨林老先生都被封為國學大師,這可能意味著國
學已經熱得過了頭了。所以我們寧可換一個低調一點的詞——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保存在哪裡?
保存在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文獻專業的任務是所謂「古籍整理與研究」,因為我們
知道,古人寫書是沒有標點的,用的又是古漢語,而且經過那麼久的年代,書籍在流傳過程中會
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今天的人常常看不懂,所以需要一些人經過專業訓練把這些古籍轉換為大
家能夠看懂的形式,讓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那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呢?說得誇張一點,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義務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知道,想消
滅一個國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它的文化。比如秦始皇滅六國,秦朝雖然很快崩潰,但六國
已經無法復興起來,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燒掉了六國的史書,換句話說,
六國的傳統文化被消滅了,六國也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新文化運動一度企圖徹底割裂我
們與傳統文化的聯繫,提出全盤西化甚至廢除漢字的主張,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傳統文化
對於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是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了獲得這種民族認同,我們除
了能夠熟練運用現代漢語之外,對於傳統文化也應該有起碼的了解。而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一
個傳統文化修養好的人,他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氣質、人格必有優於常人之處,因
為他們推崇和學習的,是中華民族青史留名的優秀兒女,而不是時下的明星大腕超女快男。
三
我在北大中文系學習了將近7年,我慶幸自己在這7年的時間裡認識了無數優秀的先生。我現
在清楚地記得邵永海先生給我們上古代漢語課時的場景,對於這位先生,我們所有人都尊敬地稱
其為「邵公」。有一次他在辦公室里給幾個同學講《詩經·豳風·七月》,講完之後順帶說起中國的
農民問題。他一臉嚴肅地甚至略帶些悲憤地跟我們講現在農民的負擔。後來我聽說邵公來自山東
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對於這個問題有著切身的體驗,從那時候開始我明白了邵公不是那種鑽進象
牙塔里不問世事的學者,以及什麼叫做活的學問和熱的學問。我還記得那位每次上課都穿著長衫
和布鞋的頭髮灰白的張鳴先生,用我一位師姐的話說,「張公是最認真貫徹『從大街上撿回來一個
破人就玩命對他好』這一北大道德準則的北大人」。那次我寫了一篇關於辛棄疾歷史觀的論文,張
鳴老師不但批閱得無比細緻,而且措辭頗有情致,有的地方甚至用紅筆標出之後,旁邊就寫兩個
字:「呵呵」。那次論文交上去之後,張老師特意給我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和我探討論文中的觀
點,其實我的那些不成熟的意見自己並沒有多在意。我還記得教當代文學的賀桂梅老師每次講到
得意處時嘴角都會微微一翹,眼神意味深長;我還記得吳曉東老師在現代文學史的課堂上背著手
踱著步在教室里朗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的同學竟然在前排哭得稀里嘩啦;我還記得第一
次見到陳曉明老師時,我跟他說正在讀他寫的《無邊的挑戰》,他馬上問我讀的是什麼版本,然
後他跟我說:我送你一本新版的,你改天來取,我取的時候發現封面上寫著「劉純雅正」,當時心
想真是情何以堪;我還記得教《詩經》的吳鷗老師聲音非常小,但整個教室鴉雀無聲,每一個字
都清楚地抵達了我們的耳朵里……
也許,在很多年以後,有一些細節會逐漸淡忘,關於某節具體課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不清,
但無論如何,結識這些先生,聆聽過他們的教誨,都必然是我一生當中無比寶貴的財富。同樣寶
貴的還有我在北大中文繫結識的那些朋友。像我的師兄叢治辰,高中時就拿過全球少年美文比賽
的一等獎,和別人平分十萬元獎金,在他擔任「我們」文學社社長的那段時間裡,我明白了什麼叫
做一個大學生的理想主義,他面對生活的那些激情與憤怒對我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也許是
想和師兄看齊,我在北大中文系也組建過兩個組織,一個是辯論隊,一個是表演隊,前者曾經在
北大最高水平的辯論賽上披荊斬棘,力克衛冕冠軍,後者已經成為北大最高水平話劇比賽上永遠
最有力的冠軍爭奪者,沒有之一。2010年5月22日,當表演隊的同學們為自己獲得話劇比賽第三
個冠軍和最佳編劇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不用太多的言語,所有人都對中文系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
的認同——事實上,這種認同從新生踏入中文系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當他們在中文系團學聯
文藝部的帶領下學習中文系系歌《新秋之歌》的時候,林庚老先生優美的詩句會將所有人帶入到
一種屬於中文系獨有的韻律之中。迎新晚會(中秋晚會)、新年聯歡會、K歌大賽、足球隊、籃
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志願服務隊……中文係為我們提供了太多展示自己的平台
和鍛煉自己的機會。中文系的生活不只是書卷氣息濃厚的圖書館,中文系的同學一樣可以活得精
彩。
四
每次參加北京大學開放日的活動時,我們無數次回答過家長這樣的問題:中文系的學生出來
能幹什麼?隨著我們答疑的逐漸熟練,我們給出的答案也越來越明晰:
本系90%以上的本科畢業生都可獲得免試推薦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華、復旦、南
京大學等名校研究生的資格。2008年本科畢業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比例達到68%,位列全校第
一。出國深造也是有興趣和有志向同學畢業之後的重要選擇之一,眾多同學去了哈佛、加州大
學、普林斯頓、康奈爾、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學,由於他們的知識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歐美等地的
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聲譽,許多國外大學都樂於接受北大中文系學生。
本科畢業後就走向社會的同學,近年就業率在98%到100%之間,高於全校平均水平,甚至
超過一些應用型熱門專業。同學在擇業方面也有較大的選擇範圍,可以去國家黨政機關、科研部
門、新聞媒體、出版機構、廣播影視機構、地方高校、軍隊、企業等等,中文系畢業生以其「名
牌」聲望,加上紮實的基礎和全面的素質,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和歡迎。隨著我國加入世
貿,中文信息處理、中國文化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人才急需,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為很多機構和
部門所看好。
簡單地說,在中文系,想繼續讀書,我們為你提供機會;想出國發展,我們為你提供平台;
想步入社會,我們為你提供無限的可能。中文系的學生是「萬金油」,哪一個行業不需要頭腦靈
活、思維清楚、文字功底強、社交能力好的人呢?如果再談吐文雅有風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無
論是哪一行、哪一業,中文系的學生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就我認識的師兄師姐,他們有的成為
了投行老總的高級助理,有的成為了極為成功的商人,更有人成為了非常出色的記者、編輯和教
師,當然同樣也不乏優秀的主播和編導。
其實,在我看來,討論「中文系的學生以後能幹什麼」,更像是一個偽問題。在當今這個看重
個人能力遠勝於學歷背景的時代,專業對於個人職業選擇的影響越來越小;而在這個越來越注重
人的內功修為以及發展潛力的時代,中文系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打開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
識,好的學生在中文系,學到的東西可以是其它院系的好幾倍。更何況,北京大學中文系是全國
唯一一個同時擁有6個重點學科的院系,前兩年還不分專業,最大限度地夯實學生在各個方向上
的基礎;同時,北京大學中文系還與其它若干高等學府有著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每年都有大量
的名額可以外出交流溝通。這是一個真正健康的、生機勃勃的平台。如果我說來北大中文系之前
只是對這個學科感興趣,那麼現在我想說的是,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北京大學中文系都為我7年
前的選擇提供了足夠的、且越來越多的理由。
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力量,使得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能夠腳踏實地地做一些實實在在
的工作,能夠不聲不響地在各行各業取得足以改變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成績,使得我們的畢
業生,在每年的畢業典禮上,都會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在所有院系的畢業口號當中,沒有哪個
院系的聲音能夠像中文系的那樣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說這話的人叫張載。這四句話,如果不來北大中文系,或許我一輩子都無緣得見。也只有在
中文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四句話所承載沉甸甸的重量。
2010年5月26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本人就是中文系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文系所學的東西不是具體實踐技能,是一種內在修養和文學知識量的積累。跟其他學科專業很大不一樣,中文系更注重內心世界形成,但是中文系的具體技能很缺乏,社會應用知識不足。
可以培養審美和洞見。雖然沒有火眼金睛,但不至於在一個疑似美女面前像八戒那樣分不清好壞吧。比如,看到《人生若只如初見》,《歲月是朵兩生花》,《陌上花開,可緩緩歸已》,《不負如來不負卿》,初看書名會覺得好像很文藝,有一個好皮相可以獲得好感,便容易喪失理智,人云亦云。讀高中的時候,沒少買過這類書籍。如果沒有學與中文相關專業,我會覺得自己的審美一直沒有問題,讀大學後才發現以前讀的很多看似文藝的書其實是一些裹著華麗外殼的糙肉,不僅不營養還嗝應人。後來不自覺的開始修正自己的審美,其實並沒有特別刻意,但是既然讀的是這個專業,多讀便是一門必修課,讀多了教科書上所提及的小說,就遠離了那一類乍看豐美,實則無價值的文字。感覺中文應該是很能體現潛移默化這個成語的。
我們領導幾乎都是中文系的
中文系以及歷史、哲學的社會價值,就是構建整個文明的根基。這是國家為什麼會在這些方面投錢的原因。數學、物理這些純理論科學,構建的是社會發展的根基,創新的根基。這就是國家為什麼會在這些方面投錢的原因。國家投錢,就會有崗位。但個人為什麼選擇這些崗位?是為了經濟回報嗎?非也。對有才智的人來說,有很多更賺錢的選擇。個人選擇這些崗位作為職業方向,就應該出於興趣。出於興趣,和出於經濟或其他外在回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取向。老大說,第一個扣子要扣對,就是這個意思。走上以興趣為主導的人生道路,就不要考慮其他什麼外在回報問題。結果就是,個人出於興趣而選擇的道路,與國家出於根基考慮的投資,形成了交叉點,使得這些專業和職業可以存在。反過來說,那些選擇了這些專業,卻說自己沒什麼興趣,或者說自己很重視外在回報的人,屬於第一個扣子就扣錯的人,應該趕快迷途知返。
二本漢語言文學大三狗,表示不愛文學的學中文就是憋屈。在生活中除了會特別注意一下別人的普通話說的是否標準好像沒啥特別的了。大學教育不會改變你的人生。課堂上學的都是理論啊 理論可以悶死人。
中文系學什麼課去看看課程計劃就知道了,不同大學估計也會有些不一樣。(中文應該分為語言學和文學,題主應該是指文學。)
至於中文有什麼用,我學的是漢語言文學,我覺得我學的是文學的歷史和鑒賞,同時文學不像物理化學是一域性較強的學科,研究文學開闊的是你的眼光和思維,可以增加你對於世界文化了解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我覺得中文系不是專門培養作家的,重點應該在於對文學的研究和探索。
或許文學的價值不如化學物理那樣能在較短的時間體現,但這是一種精神文化。中國語言文學
(中國的)語言學+文學基礎是下面四門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其他就看你學校的課程設置了曾問一個學長中文係為什麼開學長雲 為了培養趙元任那樣的大師有人就喜歡研究語言學古文字學音韻學啥的吧比如我:)學中文怎麼可能沒有用!!!!
先回答題主問題,作為一個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的大學生,我想我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不感興趣下面第一段可略過) 首先,中文系學什麼。中文系其實根據院校不同下分若干專業,如對外漢語等,個專業所學略有不同。但核心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就本專業來說,除了一些公共課,比較主要的有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美學,語言學,文學批評與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之類的,balabala bala。像我所學的漢語言文學又是師範類,又會加一些師範相關的科目如語文課程教學論之類的。 其次,學中文的意義和價值。拜託!某些人,語文都快180分了,你說學中文沒用?!!就算不從這麼狹隘的面上看,漢語言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語言!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從你老祖宗的祖宗在王八殼上刻字開始就已經和我們中文相關了好嗎!!!別說你現在嘴裡說的,手下寫的了!哼~(??`ω′?) 你逼你兒子女兒在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背的人之初,性本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弟子規 聖人訓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唐詩宋詞元曲。那個不跟我大中文有關!!! 媽蛋,竟然說我大中文沒有用。沒用就不要教你的孩子說話寫字啊。估計我噴了這麼多還是有人沒懂意義和價值在哪。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 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 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 貫徹愛與真實的邪惡, 學習中文的作用就是:傳承!最早的三個答案都有道理,也都不同程度的跑題了。這種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感覺心裡怎樣,每個人怎樣做怎樣學就是怎樣了。
推薦閱讀:
※報紙編輯需要些哪些能力?
※你們學校的中文系(文學院、國學實驗班、文科強化班等)是怎麼培養本科生的?
※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還要堅持中文嗎?
※為什麼大陸的中文系叫漢語言文學系?
※旁人如何看待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