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君主怎麼都坐小馬扎?

我在很多日本戰國時期的電影和動漫中,甚至一些日本史書的配圖上都會看到在戰場上這些君主都是坐小馬扎(至少在我看來是小馬扎)的,作為一方霸主為什麼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小馬扎呢?


這個「小馬扎」叫做床幾,簡單來說就是個可折疊的椅子。

武將在戰場上坐這個東西的原因……第一,全副盔甲重達數十公斤,站著很累。

再者,日本在明治時代之前椅子都沒有普及,大家都是坐在地上。當然也不會搬個椅子(中國的板凳或是有靠背的椅子)到戰場上去。

但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無論是要逃要進要戰,迅速的站起來是第一件事。坐在這種東西上要比坐在地上起身容易而不花力氣(要算上身上盔甲的重量啊),又方便攜帶不費人力,所以……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這不是君主,這是德川家的本多平八郎忠勝==

那馬扎用日語講叫折りたたみ式の攜帯用腰掛,簡稱腰掛け(kosikake),戰國時期日本領軍的武士要穿很重的鎧甲,而日本的馬不好,久坐傷馬,而且武家的武藝更重視步戰,所以臨陣時坐馬扎比騎馬上有優勢。


推薦看馬未都著的《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馬未都 其中第二講:床前明月——交椅。

不僅日本是這樣,中國古代也是,從游牧民族打仗到皇帝圍場狩獵。

主要是長途奔襲的戰場休息用。

搬個椅子明顯浪費資源。

席地而坐不方便快速起身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長期坐馬上又容易痔瘡。


高馬扎他們上不去_(:з」∠)_。


樓上關於馬扎的描述似乎不夠準確。

按照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研究》中的介紹,胡床俗稱馬扎,學名交杌,約在東漢時由西北的少數民族傳至中土,在應劭《風俗通義》和《後漢書?五行志》中都有靈帝好胡床相關的記載。《波士頓美術館藏支那畫帖》的《北齊校書圖》中也繪有交杌的形象。

交椅是在交杌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分為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直觀看就是交杌沒有靠背,交椅有靠背),尤以後者是顯示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設在中堂顯著地位,有凌駕四座之勢,俗語中還有「第一把交椅」的說法,都說明它的尊貴而崇高。入清以後,交椅在實際生活中漸少使用,制者日稀,成為被時代淘汰的一種傢具。


這個「馬扎」為什麼叫「馬扎」呢?


平時在戶內都是席地而坐,坐木地板或者榻榻米上,在戶外不方便只好坐胡床。


馬扎和交椅的區別不僅僅是有靠背和沒靠背,兩者的座高和座面面積也有很大區別。

普遍認為馬扎在中原的出現是垂足坐的開端,也就是唐代,而交椅是北宋才出現的,最早的目的是為了在行軍途中區分將領的尊卑。

而唐代往後,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就比較少了,從傢具來說,兩國也從唐代開始出現差異,到後來的硬木傢具,高坐的傢具都沒有在日本普及。

這麼看的話,日本的武士們行軍的時候,馬扎確實是最合適的選擇了。


推薦閱讀:

國家和階級哪個更重要?
海外讀純文科或藝術類(Humanities and Arts)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拉美國家走的是和巴西不一樣的獨立道路?
為什麼日本的軌道交通發達?
對古建築保護,是應該修繕還是保留原貌?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