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各種鎮痛葯的使用歷史、分類以及作用機理,有誰能全面解答一下?

又偏頭痛了,去藥店買葯,方向各種止痛藥,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什麼的,聯想到嗎啡、海洛因- -,這樣都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的會成癮有的不會成癮,PG抑製劑是不是都有鎮痛的效果?


老存草稿里也不是辦法,先發一部分出來佔位置吧,不保證我會填這種巨坑,因為我就是我,不負責任的煙火,想知道答案你先點贊啊!

==================自大的分割線===================

這個問題很值得回答,不過題目太大了。很難回答全面(尤其是使用歷史方面),加上在老家手邊也沒有資料,所以就從簡單的開始,先草率回答一部分。

分類:常見分類是這樣分的,1.非甾體抗炎葯;2.中樞止痛藥;3.麻醉性止痛藥;4.解痙止痛藥;5.抗焦慮止痛藥。通常我們老百姓說的止痛藥,更多是前三種。

1.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這幾類我們相當熟悉的藥物,就是非甾體抗炎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止痛藥,功效較多,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等功能,各種品種基本都有強弱不等的止痛功效,但有的品種沒有抗炎、抗風濕功能。NSAIDs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2nase,COX)影響花生四烯酸的代謝,使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從而抑制了發熱、疼痛和炎症反應。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想知道的話,NSAIDs通過其化學結構來分,大體可以分為六大類:

①水楊酸類:代表藥物阿斯匹林;

②苯胺類:代表藥物撲熱息痛;

③吡唑酮類:代表藥物保泰松;

④芳香烷酸類:代表藥物消炎痛、布洛芬、優布芬;

⑤滅酸類:代表藥物雙氧滅酸、甲滅酸、氧滅酸;

⑥昔康類:代表藥物炎痛昔康、美洛昔康。

非甾體抗炎葯的發展史簡直就是人類與疼痛抗爭的歷史,早在數百年之前,古埃及人用桃金娘科植物的干葉子煎藥塗於背部和腹部,緩解子宮疼痛;然後,希臘人用其白楊木樹皮/柳樹皮提取物治療眼疾;咀嚼柳樹皮提取物緩解分娩疼痛和退熱。NSAIDs的鼻祖是阿司匹林 :1899年,德國拜爾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Hoffmann)成功合成了具有抗炎和解熱鎮痛作用的乙酞水楊酸— 阿司匹林。到目前為止,阿司匹林已應用百年,成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葯,也是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藥物的標準製劑。至於其他製劑的發展,簡略的見下面的年史:

  • 1763年,英格蘭Edward Stone發現柳樹皮中起鎮痛作用的苦味物質水楊苷
  • 1830年,德國人設法從柳樹皮中提取了水楊苷
  • 1860年,德國Kolbe和Lautemann合成了苦味水楊酸
  • 1875年,德國拜耳Hoffman合成美味乙醯水楊酸
  • 1893年,撲熱息痛首次用於藥物
  • 1897年,Hoffman和Dressler從柳樹皮中分離出活性成分合成乙醯水楊酸
  • 1899年,阿司匹林正式由拜耳公司上市,一直使用到現在
  • 1949年,保泰松上市
  • 1950年,FDA批准撲熱息痛
  • 1963年,消炎痛(吲哚美辛)上市
  • 1967年,布洛芬上市
  • 1974年,萘普生上市
  • 1976年,雙氯芬酸鈉由日本藤澤公司最先發明
  • 1999年,賽來昔布(西樂堡)和羅非昔布(萬絡)上市
  • 2004年,萬絡因為心血管副反應正式撤市

所以NSAIDs的使用歷史可謂悠久,雖然止痛效果總體來說偏弱,但是應用廣泛,基本頭疼腦熱都能用得上。安全性在各個品種間也參差不齊,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都是兒童退燒的常用藥,羅非昔布卻因為其心血管副反應而曇花一現。現在臨床選用的許多選擇性抑制環氧合酶2(COX-2)的NSAIDs製劑,增強了藥效的同時也減少了不良反應,但這不代表這類葯就可以隨意使用,肝、腎損害,胃腸道副作用、隱藏著的心血管風險,在臨床上不難看到因為使用NSAIDs不當而住院的病人,基本是對乙醯氨基酚在劑量不當的情況下也可以有嚴重的肝損害報道。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國外研究表明,心梗、心衰的病人在使用NSAIDs後的五年內,心血管風險都比未用的病人高(回頭我把原文找找),而我感覺身邊的臨床醫生在使用NSAIDs的時候還是比較少考慮到它的一些長期心血管風險的。講跑遍了,最後說一點是這類葯不成癮,因為它作用的位點不引起戒斷反應,這樣說和沒說一樣,我還是直接承認這個機制我講不來好了。

2.中樞性止痛藥。以曲馬多為代表,它主要是抑制神經遞質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吸收,同時還促進5羥色胺的釋放而起作用。它的兩種對映異構體分別發揮不同的鎮痛作用,藥物本身是一種阿類結構類似物,對阿片μ受體有弱的選擇作用,但其代謝產物則對阿片μ受體有較之更強的選擇作用。所以,可以說曲馬多是一種阿片受體低親和性的中樞鎮痛葯,它有著與哌替啶、噴他佐辛類似的鎮痛效果,且口服注射兩相宜,起效快,作用時長與嗎啡類似。但是成癮性較麻醉性止痛藥低很多(正常人如每天服用曲馬多200毫克,大約半年後會產生藥物依賴,而如果每天服用300到400毫克甚至更多,可在短期內上癮)。

歷史的話,據說是這樣的:

1962年 K.Flick,Grunenthal 合成曲馬多;

1963年 E.Frankus,Grunenthal 說明曲馬多特性;

1973年在德國其注射劑及栓劑上市;

1981年首次出現口服劑型;

1991-1994年展開多項臨床前幾臨床研究;

1994年-至今,在世界更廣的範圍內註冊上市。

3.麻醉性止痛藥:要分類的話,可以分為:1)阿片生物鹼類鎮痛葯:就是嗎啡、可待因它們幾個啦;2)人工合成鎮痛葯:哌替啶、芬太尼之類的,還有題主說的海洛因現在已經從藥品淪為毒品了,在沒節操的百度百科裡可以看到這個傳奇的故事,如果你留意下的話,你會發現,研發出它的那位科學家的名字很眼熟,不就是我上面說的那個合成了阿司匹林的費利克斯·霍夫曼嗎!這故事總共就這麼幾個角色嗎?當然你也可以用別的維度來分類。

這類藥物的藥理機制是:激動阿片受體,與腦啡肽結合,激活腦內「抗痛系統」,阻斷痛覺傳導,產生中樞性鎮痛作用。

至於這類藥物的發展,講起來又沒完沒了的,隨便找一篇我同事老師的文章,有興趣的自己閱讀吧王卓:痛之選與選之痛——阿片類藥物的起源與發展

接下來說說「成癮性」,順便為這類止痛藥正正名。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不再使用「成癮性」這一術語,而是改稱為「藥物依賴性」。

過去,在WHO關於藥物濫用術語的定義中,將「成癮性」和藥物依賴性等同於軀體依賴性。定義忽略了軀體依賴性在癌性疼痛治療中普遍存在,也沒有考慮到軀體依賴性和「成癮性」在治療中是可以相互獨立出現的。在1969年,WHO的藥物依賴性專家委員會修改了藥物依賴性的定義,定義藥物依賴性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因其精神作用而導致強迫性用藥:因機體和藥物相互作用而導致的一種精神上,有時也是軀體上的狀態,以行為改變和其他反應為特徵,通常包括持續性或周期性強制服用藥物,服用藥物是為了體驗藥物的精神作用,或避免因不服用藥物而出現的不適。耐受性可出現可不出現。在這個定義中,精神依賴性是藥物依賴性的唯一必要條件,「軀體依賴性」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這是WHO的藥物濫用命名中的一個關鍵性的重要變化。

所以,引用這麼一大段是想告訴大家這麼一個道理——「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以止痛治療為目的,阿片類藥物在常規劑量規範化使用情況下,疼痛患者出現成癮的現象極為罕見,長期服用嗎啡和其他阿片類藥物的患者中,成癮的患者只佔0.029%和0.033%,也就是說成癮性非常罕見的。」我是否有必要強調一下,這個結論說的是「以止痛為目的」的使用,而非癮君子以獲得欣快感為目的的濫用。

即便是在醫療機構里,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患者,對這類止痛藥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和擔心,也正因如此,很多癌痛病人在止痛治療上沒有得到足夠劑量的藥物,這是很遺憾的。儘可能的減少癌痛病人、手術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不正是我們所應該努力的方向嗎?

4.解痙止痛藥最早多是一些植物中提取出的天然物質,後來就有人工合成的品種,通常我們不怎麼分類它們。而它們大都能夠作用於人體內的相應受體(譬如膽鹼受體),松解緊張的胃腸道、膽道、泌尿道平滑肌,所以主要用於治療胃腸和其它平滑肌的痙攣性疼痛,比如阿托品、顛茄、山莨菪鹼、溴丙胺太林、胃瘍平等。歷史什麼的也真沒啥好追究的,不說了。(任性臉)最後提醒一句,因為人體內的受體並沒有特異性的分開,所以這類葯通常在起藥理作用的同時,也會作用於不相干的地方的同種受體,惹一些麻煩,所以要謹慎吶。

5.抗焦慮止痛藥:改天再填吧,謝謝大家毫不吝嗇的鼓勵。


第八版藥理書的鎮痛葯,解熱鎮痛抗炎葯兩張有詳細介紹,可以上網找pdf版,現在已經開放嗎啡,常用的主要有撲熱息痛,芬必得,阿司匹林


疼痛分為12個等級。根據WHO的疼痛治療分級。但在治療時候,三階梯止痛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並向全世界推薦的用藥方法。它將疼痛分為輕、中、重3個不程度的等級,輕度疼痛治療藥物用非阿片類止痛藥+輔助用藥,推薦藥物是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抗炎葯,這類藥物有最大幾率會出現胃腸道反應,所以有胃潰瘍等胃腸道問題的患者慎用以及禁用;中度疼痛治療藥物用弱阿片類止痛藥+非阿片類止痛藥+輔助用藥,推薦藥物是可待因;重度疼痛治療藥物用強阿片類止痛藥+非阿片類止痛藥+輔助用藥,推薦藥物是嗎啡這類藥物有很強的成癮性,不能長期用一般用於特別嚴重的疼痛。

但目前國內偏頭痛的診療指南中,偏頭痛用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特異性藥物,另一類為非特異類藥物。 非特異性治療藥物包括:(1)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s),如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鈉等及其複合製劑;胃復安等。(2)巴比妥類等鎮靜葯;(3)阿片類藥物。後兩類藥物易成癮,應慎用,僅適用於其他治療無效的嚴重病例。

特異性治療藥物有:(1)麥角胺製劑。(2)曲坦類藥物。曲坦類藥物為 5羥色胺 1B /1D受體激動劑, 能特異地控制偏頭痛的頭痛。目前國內有舒馬曲坦、佐米曲坦和利扎曲坦。

偏頭痛用藥根據分階梯,首選是非甾體抗炎葯,只有對針對非甾體抗炎葯沒效的時候才會用特異性藥物。


有嗎啡,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吲哚美辛,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嗎啡有鎮痛,鎮靜致欣快,鎮咳,呼吸抑制,縮瞳,興奮催吐化學感受區,興奮胃腸平滑肌(便秘,尿瀦留,誘發哮喘,膽絞痛等),免疫抑制等藥理作用,臨床應用有心源性哮喘,止咳,止瀉等。


推薦閱讀:

阿片類藥物濫用在美國已經達到了什麼狀態?為什麼會因此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小孩子吃了諾氟沙星「不長個」嗎?
如何看待台灣當局想把毒品去罪化?
苦的葯大家都不喜歡吃,為什麼不把葯都做成甜皮的或者膠囊?
乳酸菌飲品和某些殺菌葯衝突嗎?

TAG:藥物 | 醫學 | 藥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