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本是中國土產,是什麼原因導致北方飲酒習慣從黃酒倒向白酒?

北方山西、山東等地還殘留有一些黃酒釀造老字號,目前南北方黃酒釀造工藝、原料選用、口感等是否已經產生較大的差異了?


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清初黃河治理,中下游「束水沖沙」,需要大量秸稈,導致了高粱種植面積增加。高粱作為食物口感差,但蒸餾出酒的品質卻比其他糧食釀造的更好,酒度也更高。於是釀製燒酒便成了消化這些雜糧最有效的途徑。在清朝乾隆初年嚴禁燒酒時,直督李衛就曾以此為理由上奏:「宣化府地方所產高粱,有味苦者,惟凶年乃以充饑,豐年宜聽其燒酒。」

在黃河治理投入最大的明朝隆慶年間到清朝乾隆中期這200年間,高粱為原料的北方燒酒獲得了巨大發展,有清以後,北方燒酒的產量迅猛增長,燒鍋遍布北方各省。史稱「且通邑大都,車載燒酒販賣者,正不可計數」。在穀食艱難的清朝,禁止燒酒的呼聲和措施始終沒有停止,從清初一直到乾隆年間,官方雖有弛於豐年、禁於歉歲的「燒鍋政策」,但是高粱釀酒已成為很多北方百姓獲取經濟效益的渠道,在高粱豐產的年景里,有些地方官員會主動上奏朝廷,要求解除酒禁,許百姓燒酒牟利,以充實地方經濟。

北酒中的燒酒的態勢開始超過黃酒,是在清代中葉以後,社會上的飲酒風俗也開始向燒酒全面傾斜,王賽時認為,其中最主要原因在於:「清中期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白酒的飲用經濟價值更合算。」具體講,就是黃酒的酒度低,但價格高,且大量飲用不易醉,因此總的飲酒成本很高。燒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飲用成本較之黃酒大為降低。

方苞文章中曾經寫過,黃酒除不耐放、不耐運輸的缺點之外,生產還受時間限制,春夏秋都不可以釀造,而燒酒一年幾乎所有時間都可以釀造,喝燒酒一二兩就醉了的人,喝黃酒要喝幾斤,所以一般的中人之產,「豈能用十倍之資而縱飲?」

與燒酒的擴張相對的,是這一時期的黃酒衰退。清末南北各省農民起義不斷,戰亂四起。紹興黃酒進京的運河線路與南下的陸路交通時常被戰事所阻斷,加之黃酒自身不便於顛簸與長時間存放,使得銷路嚴重受阻。燒酒因便於貯藏和遠途販運,酒業不發達的地區從外地買酒,便多會選擇燒酒。

清中葉之後,戰亂常常令作物收成雪上加霜,這時候,黃酒的釀造原料黍米和糯米為百姓食用尚且不足,是故黃酒產量隨之驟減。高粱不宜食用,釀酒反而能夠為百姓帶來額外的收入。光緒《平遙縣誌》卷一二記載:「晉地黑壞,多宜植秫(高粱)而栃,不可以食。於是民間不得不以歲收所入,燒造為酒,變易銀錢。或遠至直屬,西至秦中,四外發販,稍得潤余,上完錢糧,下資日用。」

燒酒經過數百年擴張,於是最終在清末達到了產量上的高峰。

從黃酒到燒酒,人們傳統的飲酒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最初,燒酒為國人所抵觸的酒度高這一特性,也逐漸被接納。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道:「既吃燒酒,以狠為佳。……余謂燒酒者,人中之光棍,縣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盜賊非酷吏不可,驅風寒,消積滯,非燒酒不可。」由此可見,「以狠為佳」成為清末很多人的飲酒選擇。很多人開始追求燒酒能帶給人的強烈刺激。

轉自《三聯生活周刊》754期《酒之道》


無論哪個國家哪種文化,烈酒都是底層體力勞動者的選擇。

金酒、伏特加、威士忌、朗姆酒都是這樣。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上流社會也是流行喝低度的葡萄酒的,中國士人階層的傳統也是以喝低度的黃酒。但是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中國,這種習慣都是在上流社會的小圈子裡流行的。

窮人喜歡喝烈酒是因為一天的體力勞動之後需要來點刺激,而且窮人缺錢,要的是買上一碗就能喝個爽,高緯度地區還需要喝點酒取暖,烈酒自然就更加流行了。

隨著世界進入工業社會,平民階層的話語權越來越強,他們的很多習慣也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主流。


忘記哪裡看到的,大概意思是:中國歷史上黃酒為上品酒。白酒曾經是屌絲酒,是近現代才走向殿堂。跟抗日戰爭有關,抗戰時期江浙受影響,百姓米都沒吃的,釀酒都是奢侈。相反,西南地區共軍根據地也是白酒主產區,逢戰喝酒自然就只能選白酒。抗戰結束後,這一情懷也好就地取材也好,白酒走向宴會大廳。我們的白酒歷史其實挺短的,非要附加歷史故事都是牽強附會。……………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今後慢慢學習。


樓上有點生活常識好不好,一個個不懂酒,在這言之鑿鑿的胡說八道。

原來這世界上真有人會說出肉比飯便宜,蛋糕比麵包便宜這種渾話。

我想到哪說到哪。

1.白酒比黃酒便宜,小學數學會么?

把8度的黃酒蒸餾成40度的白酒要多少黃酒?

3斤糧食出1斤固態白酒,1斤糧食出3斤黃酒,

會算賬么?您多大量,能喝3斤黃酒不醉?

威士忌是啤酒蒸餾後的酒,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

怎麼個便宜法,倒是說說,好賺怎麼不去做。

2.中國固態酒不是一年四季隨便釀的,自己去搜製作工藝,

制曲要在夏天,好了後還有儲存時間,

你要談液態糧食酒,那是近30年的事情。

3.黃酒可以用糯米甚至大米好么,什麼黍 栗,

還工業革命以前英國上層喝葡萄酒,你有出處么,

蘇格蘭高地一些上流人士,喝威士忌到了不知節制的地步,有人甚至一次喝掉

三四夸脫,老百姓也容易買到威士忌,因此常常酩酊大醉。

以上出自《威士忌流光溢彩500年p45》

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17世紀以前在歐洲都是在藥店出售,

是藥品,懂么,不便宜的,還底層人喝,

無根據不過腦子的胡說八道這智商不像精英。

4.什麼原因?

蒸餾酒利潤比黃酒高,耐保存,當然釀白酒。

早在明朝就有南茶北酒的說法,北方蒸餾酒就出名,

北方混濁的水質(其實就是水硬)卻能出好的蒸餾酒。

北方黃酒用黍米,南方用糯米,

"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下尊"


上周剛看過一位答主的高好評答案,現在找不到了,各位知道麻煩評論區提示一下,我修改答案置頂。

總的就是蒸餾技術被蒙古人帶到襄陽前線之前,中國人一直喝低度數的黃酒。

川渝有了燒酒之後,白酒也還是價賤量少,是貧民酒。

蔣公到重慶吃火鍋,於是國軍開始喝白的。毛公到遵義開會,於是紅軍開始喝白的。

這些人的情懷,傷不起啊~


成本和原料因素吧。白酒是蒸餾酒,消耗糧食更少,而黃酒消耗糧食很多,這在古代,尤其是在平民階層中,會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因素。黃酒需要使用的黍,栗等作物,漸漸不再是我國糧食的主流,這也是黃酒衰退的一個原因。


各國人,各個朝代的人,其實喝低度酒的是絕大多數,解放前也是黃酒的天下,南北方有各自的黃酒,這應該是人類的共性,解放後,天朝為了解決提高糧食產酒的經濟價值,就很多專家坐一塊研究,最終找出一些好白酒工藝的共性。等量的糧食釀酒,白酒的價錢更高,於是變成現在這樣了。計劃經濟的產物,剛才在想,老毛子的伏特加有沒有這方面原因呢?


推薦閱讀:

上聯:千里留車軌,茱萸白髮黃花酒。如何對下聯?
如何辨別黃酒的品質?
黃酒哪個品牌的最好喝?
代縣產的黃酒味道如何?
黃酒究竟是養胃還是傷胃?

TAG: | 酒文化 | 白酒 | 黃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