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小時候沒重視,所以現在是一根筋思維,不會舉一反三。
請問如何培養發散思維?有沒有類似的書或者是一些具體方法呢?(覺得自己有點懶散,思維定勢,不太願意思考其他可能的答案,即使願意去想,也絲毫沒有方向和頭緒)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

大學看過的一本鍛煉發散思維的書上寫的

經常想想周圍普通的事物都有哪20種用途

比如:

鉛筆

寫字,兇器,墊桌腳,挖蟲子,栓到線上做鉛垂儀,定情信物,燃料,發簪,教鞭,扎氣球,捏橡皮泥的工具,纏毛線,測重力加速度,大便乾燥摳**......

經常練習會鍛煉你的思維發散性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懶,就是舉一反三的最大敵人。我相信舉一反三的能力是有天賦存在的,有些人可能就是思維比較活躍,有些人則比較慢,但思考是一種習慣,如果一直去練習,就可以提高。舉一反三,就是要不斷聯想,不斷思考,不斷聯繫。想了一下,可能有兩個辦法,一是勤于思考,二是增加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否則無法實現。


首先,舉一反三不過是對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抽象。

當你掌握了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法時,不要就此止步。繼續深入思考下去,根據該問題所屬的專業範疇,使用該專業的術語把解決方法高度抽象化,使其更具有一般性,這是個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也就是說,舉一反三首先要從該問題所屬的專業領域出發,在你了解了一種特定問題的解法時,把解決方法用該領域的「構建塊」進行拆解、重構,以形成一種抽象工具用於日後解決相似問題。

抽象工具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東西,使用抽象工具,我們不必關心它的實現細節,只需知道它的應用場景以及它的功能就可以用它來解決問題。比如說,我們用銀行可以方便的存款取款,而無需知道銀行的運作細節。

舉例來說,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

  • 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 個頭,從下面數,有10隻腳。問籠中各有多少只雞和兔?

對於這道問題,我們大家都知道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

如果我們不會二元一次方程組呢,我們或許會用窮舉法。對於這道題,可能的情況很少,所以用窮舉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如果把頭和腳的數目分別改成35和94呢?恐怕窮舉一時半會是得不出結果的。

對於這道題,二元一次方程組就是一種適用的抽象工具,變數x、y是一種基本的「構建塊」。通過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個抽象工具,我們就能很輕鬆的解決同類問題。這就是舉一反三。


對如何東西都進行抽象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舉一反三,如何鍛煉舉一反三的能力?因為被學霸們舉一反三的能力驚呆了!

平時做題,只有我們做的同一題型足夠多,我們就能夠掌握他得任何變化形式,但一個問題是我們消耗了很多時間。那如何做到做盡量少的題,而能夠解決同一類型的題呢?

其實就是進行抽象化題目。對於做完的題,進行反覆思考,對他進行抽象,就像是你冰凍一個冰塊,當冰塊成型了,你還用冰塊盒嗎?其實題目就是冰塊盒,你要做的就是打造利用冰塊盒打造冰塊,也就是用題目打造抽象的概念。

有人說我做題就是這樣做的啊,通過題目達到訓練,但是你忘記了最後一步,做完題進行抽象,而不是做完就做完了,在他之上進行總結概括。這才是最總要得一步,而大多數人都是冰塊還沒有成型,就放棄了。

那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這就是向去了圖書館,你隨便了閱讀一本書,這時候你回家了,準備下次來看,那如何再找到這本書比較快呢?無非就是看下這個書是屬於哪一類別的,比如『中學生科普』,這就是抽象,那這樣下次來是不是快很多?然後看到類似的書,你也知道要從這個地方找。這就像碰到類似的題,你就知道是這裡,有什麼概念了。


我覺得不能很好的舉一反三本質上是你的大腦過擬合(overfitting)了,也即對一件同樣的任務,你用了過多的參數(神經元連接)來完成。聰明的人抽象能力強,就是能用較少的參數(連接)來完成相同的任務,從而拿到一個新的任務時,能完成的更好,或者說模型泛化(generalization)能力好。

根據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察, 那些舉一反三能力差的人,對於那「一」往往做的更好。比如考試前有些同學就把模擬卷的題目背了下來,考試時候考了原題,雖然他並沒有完全理解,但是答滿分穩如狗。而真正理解了那個問題的聰明的同學卻有更多犯錯誤的可能。這些例子也更驗證了前面的觀點,因為過擬合的模型在原始任務上表現好(bias小)。

舉一反三的能力,也許就是bias和variance的一種tradeoff吧。所以有些人適合做重複性工作,有些人適合創造性工作。

基於以上原理,要鍛煉這個能力,我覺得你需要validation set。也就是,再多做類似問題/任務。不能舉一反三,就舉三反三,還不能,就舉十反三。對一個數學概念,Terry Tao可能看看定義就通了,我等多做幾道題也能達到類似的理解吧。

-------------------------------------------------------------

以上理論僅為自己YY,無科學依據。


比如在中學做題的時候,舉一反三,不光是看出的是什麼知識點,以及類比其它也能用此方法解決的問題,還需要分析出題人是如何考察這個知識點的,設置了哪些條件。然後將這這三點思考記錄下來,等再遇到這個知識點新的考法時,再做同樣的步驟,常常總結自己積累的知識點考查形式、解題方法以及出題形式。這樣就可以進入下一步,遇到新題,在看穿了出題人的思路之後,就會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設置條件?哪些條件變動了就需要新的解題方法?出題人的條件設置是否有需要優化的地方?等等等...

所以我現在對舉一反三的理解就是,舉一個例子,反一:得出該例子的結論,就是自己的理解;反二,類比到其它也能用這個辦法解決的情況;反三,歸納總結案例,對元知識、常出現的問題形式、常出現的變化以及解決思路進行分類匯總;反四,代入式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反五,如果出了新變化也能解決;反六,預測結果,比如又是類似的情況,那就可以立刻得出結論;反七,統籌全局,將一些優化類比應用的時候,怎樣做到全局的和諧,比如設計PPT時。當然還可以反更多,想到再更。


抽象事物,不同層次上的抽象,不同深度上的抽象。然後抽象實際生活中具體現象化。


推薦閱讀:

暴雪有哪些成功方法論、經驗值得學習?
任天堂有哪些成功方法論、經驗值得學習?
你打天下的方法論是怎樣的?
一個人做事情太注重技巧,你覺得是利還是弊?這是一種強迫症嗎?

TAG:教育 | 思維 | 方法論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