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新天地或田子坊開「後星巴克時代」咖啡館,定位高端且提供精品咖啡,並望於 3~5 年後連鎖化,靠譜嗎?


寫在最前面的話:

不太喜歡簡單粗暴地打擊別人,哪怕他是一個陌生的網友,即使,你是出於善意的規勸!

我不太懂咖啡,但現在80%的精力都在咖啡館的運營上,所以簡單分享下我的看法,供題主你參考:

首先,做一個好的咖啡館。

第一步:選好店鋪地址。

田子坊和新天地的租金的確高的嚇人,9月份聽說裡面有個鋪空出來,50塊的租金直接嚇尿了。咖啡的單位利潤雖然高,也是支撐不了這樣的高租金的。

所以就只能在租金與人流量上作出權衡了。個人建議,如果之前沒有咖啡館經營的相關經驗,最好是選擇一個租金相對比較低廉的地段,可以暫時性地犧牲一定程度的人流量。這樣可以緩解資金壓力,同時也給自己一定的時間去熟悉整個咖啡館的運營。

不過切記,暫時性地犧牲的,只是一定程度的人流量。還是要保證周圍有著一定的顧客群,否則開下去會很艱難。比如我們選擇了科技園,就是因為恰好找到了一個租金比較低廉的位置,而周圍人流量雖然沒有田子坊、新天地那麼大,但是背靠一眾五百強的世界名企,基本的客流量還是可以保證的。

第二步,用好人

好人,指的是至少要有一名行家裡手,得懂得什麼是好咖啡,怎麼做出好咖啡。咖啡師不僅僅是一個幫忙做咖啡的人,他更是一個幫你把控咖啡飲品品質、幫你做菜單設計、做飲品研發甚至是幫你做市場做文案做文化的人。某種意義上,他會成為一個核心。

還得有一個有經驗的店長,知道怎麼運營,怎麼管理人員。初期若資金有限,後一個職位可以考慮自己兼顧。不過得記住,這個位置很重要,咖啡師幫你做出了好的產品,接下來怎麼用這個好的產品,把咖啡館的營業額做上去,名氣做出去,這些可都是與這個人密切相關了。

第三步,用好豆,用好設備

不論是做精品咖啡,還是做一般的消費型咖啡,還是說要做咖啡文化,一切的基礎都應當是一杯好的咖啡。而這個基礎的基礎,就是豆子了。

豆子的好壞,關乎產地,關乎烘焙,甚至關乎運輸關乎貯存。剛入行,我覺得最簡單可行的便是找好的烘焙商拿貨。做完一段時間之後,對豆子越來越了解了,可以考慮從原產地找供應商。

當然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咖啡機了,好的咖啡機,才能將豆子最好的風味給激發出來。我想,如果你第二步找對了咖啡師,他應該可以幫你很好地完成這一步的工作。

第四步,用心裝修

這是一個大坑,沒幾家店的經驗積累下來,是很難一次性搞定裝修問題的。大到吧台位置牆壁地面設計,小到插座燈光位置,都會影響到之後的客戶體驗。找一個靠譜點的設計師,會幫你省掉很多功夫。如果自己很懂,那可以省下不少錢。

都搞定了,就開門營業吧。你有好的咖啡師,你有好的豆子好的設備,你有一定的顧客源,至少在咖啡這塊,你可以慢慢營運起來。

…………………………………………

看到這裡,題主你覺得你朋友可以做得怎麼樣?如果你覺得他沒有問題,從資金、精力、毅力、興趣各個方面都能夠堅持下來,那你可以繼續往下看,我們來談談文化。

很多人討厭總是提文化,為什麼?因為很多動輒談文化的人,往往並不怎麼懂文化。對一種文化的了解,是長期的體驗與積澱而來的,不是讀幾本書看兩個網站便能了解一種文化的。對咖啡文化的了解,我到現在,還只遇到了一個印尼人。

他第一次到我們店裡來,半天不到,指出了不下七八處我們的問題,刀刀見血,都是我們的陳痾爛疾。後來他說豆子,說烘焙,說設備,比任何一個之前我遇到的人,說的都要清晰明白。為什麼?從他祖父輩,就開始與咖啡豆打交道,他父親,也是做咖啡豆的,他自己,去星巴克工作過數年,之後從美國回去印尼,開始於咖啡莊園里的農民們直接打交道,向他們學習,也教他們去做出更好地豆子,他也自己烘焙,而後也自己開咖啡館。一路下來,數十年的積澱,才有了他現在的化繁就簡來給我這個小白普及咖啡文化,那才是我覺得真正的在傳播咖啡文化。(估計不少人得說那可能不過是個能說會道的豆子販子罷了,不過至少,他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的確傳播了咖啡文化,已經做得很好了)

咖啡在中國,終究是舶來品,儘管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但懂咖啡的人卻不見得增長得有多快,真正懂咖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對於那些說要做精品咖啡,要推廣咖啡文化的人,我是舉雙手贊成加鼓掌的。但是,文化的普及與輸出,絕非是貼幾張海報、寫兩篇文章、舉辦幾次沙龍那麼簡單的,怎麼將厚重複雜的咖啡文化,清晰易懂地傳遞給普通小白?又怎麼與真正的咖啡愛好者溝通探討?抑或如何與真正的箇中高手切磋交流?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咖啡館本身有著深厚的積累與底蘊。

不要輕易鄙視星巴克之類,在向普通人推廣咖啡上面,它已經做得很好了。在文化上,它的努力,也不見得比一般的精品咖啡做得少。

沉下心來做好咖啡,勿輕談文化,時間到了,你的一個拉花,你的一隻杯子,你的一個書架,都會來幫你做文化的傳播。

………………………………

看到這裡,題主你覺得你朋友能夠沉下心來繼續做下去嗎?如果你覺得可以,那我們再談談連鎖化。(如果考慮的是加盟連鎖的方式,那就不用再看下去了,我說的是直營)

我們店現在在開第二家店,剛開始裝修,這是在第一家店運營走上正軌之後的決定。

簡單說下第一家店的運營狀況,現在基本上是逐漸開始有一定的盈利(當然是沒有攤固定投入的)。所以我們不用再往這家店繼續投錢,所以才有精力開始第二家店。

有了第一家店的積累,我們在開店流程、團隊等方面都更加成熟,相對來說不那麼困難了。但是地段的改變,房租和競爭的壓力也增大了,牌照、有關部門的麻煩,更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其中。

假設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一切合規,各部門打點完畢,裝修完成,已經可以開始營業了,那我們就來談談多店的經營。

供應鏈的整合,豆子,牛奶,蔬果,耗材,(如果像我們一樣還做簡餐,那涉及到蔬菜、肉類、乾貨等等就更加複雜),你要選擇統一的供應商,還是各店各自為陣?大的供應商,訂貨量不夠人家不送,小的供應商,覆蓋範圍有限,質量還可能有問題。你如何去整合?得要一點點去調整摸索。

財務支持,多家店的運營,支齣劇增,人員、租金、原材料,加起來,備用金夠嗎?

市場推廣,你在一個城市還好,全國多個城市鋪點之後,如何統一協調這些店鋪,最大程度發揮其各自的優勢?幫你壯大品牌名聲,幫你傳播咖啡文化?

融資,到後來,是不是要考慮融資?其他資本的介入,會不會影響你精品咖啡、傳播地道咖啡文化的理念?面對資本的誘惑,你能不能堅持下去?

…………

到後面我就說不下去了,因為我也不懂,再說就是胡說了。

………………………………

看到這裡,題主你認為,你朋友三五年能夠搞定上面這些東西嗎?如果可以,有信心,那就是靠譜的,勇敢去做吧。如果覺得有點懸,那就再多了解下,多準備下,找到機會了再開始,這也算靠譜。如果覺得這太難太麻煩了,那就不靠譜,還是洗洗睡了吧。

寫在最後的一點:

很多人都說過,開咖啡館,與坐在咖啡館裡,看著午後的斜陽慢慢品味杯中的咖啡是很不同的。的確,開咖啡館,你得做一系列的dirty work,你還得關心營業額,你可能還得加班,甚至還要去某些地方賠笑臉,累啊,委屈啊,在正常不過。

有時候也想,我們好歹都是名牌畢業,好歹之前也有個還算湊合的穩定工作,幹嗎要作死過來鼓搗什麼咖啡館呢?

為什麼?因為這是一件讓我們快樂的事情啊,我以前拍片子,找選題啊做採訪啊剪片子啊,身心俱疲,過來之後,雖然一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我心裡舒服,我做的開心,看著顧客在店裡開心地聊天,聽別人誇讚你的咖啡好,瞄到有顧客給咖啡館拍照發朋友圈,周末的時候看窩在角落裡安靜地看書的女孩子,都會讓人覺得,這世界多美好啊!

有夢想挺好的,不論你的夢想是開咖啡館也好,是做攝影師也好,還是要重新定義自行車也罷,都挺好,都值得所有人為你點贊給你加油!但更重要的,是還要埋頭為你的夢想去耕種施肥,要對得起那些為你加油為你點贊的人們!

請不要,輕易地嘲笑與打擊每一個有夢想的人!


一個中午回來發現一千贊了都,嚇尿了,這下我更不敢取消匿名了。

看了看評論區,發現已經變成地域攻擊了,你們能再無聊點嗎?我說了我不是上海人,攻擊上海口音的人是啥心態?我只是在上海住了很長時間,我的上海話和四川話廣東話基本上都是母語水平。

「你地咁討論問題討論唔出咩有價值嘅嘢哦,再嘞個樣子下切我豆不來耍老,么勁,儂講對伐? 」

=======原答案在此======

哈哈哈我要笑死了,想快速虧錢迅速破產就去開吧。還新天地,還田子坊,還後星巴克時代,還文化意味,還連鎖,這些名詞整天聽,繭子都聽出來了。


=======分割一下=======


亮個身份吧,作為上海好幾家市場上還算成功的精品咖啡廳的房東,自認為還是很有些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首先,我們討論的是上海好伐?是精品咖啡好伐?在上海講精品咖啡是要講逼格的好伐?田子坊?覺得在那種毫無品位的農貿市場里能夠開好精品咖啡廳的,基本上不懂上海市場,堅持要在這裡玩的,走好不送。新天地是可以的,不過是要靠鈔票堆的啊旁友。今年上半年香緋檳的位子空出來,招商的人說不想再找連鎖咖啡品牌了,要找精品咖啡。某個增長勢頭很旺的精品咖啡廳去談了談,租金報出來,200平米的店鋪華麗麗的500萬一年,還不含物業管理費和推廣費,題主你朋友確定玩得起?野獸派倒是玩得起,反正amber小姐後面有的是投資人,但是9月份野獸派咖啡店開出來一看,人家不傻的好伐,才50平米的店好伐,人家不是賣咖啡產品的好伐,人家是賣門臉上那隻黑豹的好伐,賣店裡的仙人掌異域風情的好伐,賣咖啡杯上印刷的某人的畫的好伐,這生意從頭到尾都和咖啡沒關係的好伐?


其次,你專業伐?這個時代,最缺的不是想法不是創意,而是,跟我念:專!業!精!神! 你知道上海哪家咖啡廳能幫你提供豆子伐?哪家能按照你的要求為你拼配研發口味伐(當然很可能你根本就沒有要求)?他們價格怎麼談伐?哦對不起,我差點忘了他們都是沒有QS的,食葯監來一罰一個準。你要自己烘豆子?好的很好的很,再拿出一大筆錢來投資設備吧,誰叫你要做的是精品咖啡呢對伐啦?就算是原料的問題搞定了,你確定你和你的團隊能保持穩定的出品?一天沒有上幾百杯的量也好意思叫囂拳打星巴克腳踏科斯塔?你確定能做到在開咖啡廳的同時不在店裡給貓洗澡(不要笑)?你確定你能做到對店內環境高要求不會放不三不四的背景音樂比如backstreet boys?這些都是開咖啡廳最基本最基本的要求,不過很遺憾,上海能在這幾點上把持住的所謂精品咖啡廳,一家都沒有哦親。


最後,我們來談談咖啡文化。如果你覺得第三波咖啡的表現就是不加奶不加糖,那我連笑都懶得笑,出門左拐,你先花半年時間去至少50家咖啡廳喝完至少200杯咖啡,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我朋友在質館和老闆鄭老頭吵過一架,就是因為我朋友喝咖啡想加個糖,鄭老頭不給,對,真的是不給加糖。哎喲喂,一杯咖啡而已啊,一杯飲料而已啊,搞這麼多有的沒的幹嘛啦?加個糖又不會喝死人,你就讓客人加唄,莫名其妙對伐?不讓加奶的就更奇怪了,感情發明意式咖啡的義大利黑手黨們都錯了,原來真正咖啡的神之國度在遙遠的東方?搞笑伐?


如果還有心情,我還能和你聊聊開咖啡廳現金流的問題,不過,你要是真還有興趣,我反而怕了你了,所以還是不要有興趣比較好。


看到排名靠前的幾個回答,看上來說的都不錯,也是純打擊,我這裡只分享一些個人的建議,但和前幾個答案一樣,是對lz的問題的一個反饋,你的想法看來是投資人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咖啡愛好者,那麼得到這麼多反駁也是正常。

從大概兩年前知道手沖咖啡以來,就開始被這種觀念所吸引。因為五年前開過咖啡館,當時喜歡用虹吸壺煮咖啡,喜歡煮的很苦很濃的曼特寧和炭燒(炭燒據說是最深度烘焙的豆子,但近兩年再也沒喝過),當時覺得鍛煉味蕾挺牛的,咖啡么,就是要喝一個黑苦,星巴克什麼的,都只是pop類型,不值得一提。

後來接觸到第一批自己烘焙豆子,提倡品嘗果酸及各種風味的人,覺得這只是個概念,酸咖啡好難喝的。

經過差不多一年時間,終於可以接受並很深的喜歡這種有微弱變化的咖啡。

這裡想說的是,即使是我這樣不是偽咖啡愛好者,因為工作要經常接觸咖啡的人,培養對手沖咖啡,精品咖啡,第三波咖啡浪潮的認識,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咖啡館/咖啡師耐心的教育和培養,這個過程中,會因為咖啡師的水平和咖啡館的經營思路而快速的放棄或者跟隨別家。

也就是說,一旦你因為經營問題,放棄了執著的普及和教育這樣臟累的活,很多人就不會來你家喝咖啡,更不會相信你會把精品手沖第三波咖啡做好,而類似為這樣的消費者一旦認定則是第一波最重要的口碑和概念傳播者。

相信在田子坊和新天地這樣的地方,你是沒有辦法做到如此的耐心,很簡單,客人少了,你熬不住,客人多了,你的咖啡師有沒有耐心和時間普及,所以地點選擇是錯誤的。

第一條回復提到了質館,但不知道你們是否知道另外一家默默普及精品咖啡的店,叫魯馬滋,前者還是有一些過度宣傳的痕迹,比如只賣80分以上的豆子啊之類的,聽上去讓人怪不舒服的,不過最近還是專門拜訪了在陝西南路的小質館,一個女生店長對店內咖啡還是娓娓道來,質館的咖啡不錯,喝了兩杯,第一杯是個人比較喜歡的西達摩,質館烘焙的極淺,酸度很重,當然這只是一種風味,雖然不喜歡,但還是尊重他們的,所以當店長給我推薦店裡特色的時候,我還是嘗試了第二杯咖啡,中間跑去買了個丹麥酥。

魯馬滋則是每次去上海都要拜訪的店,很多人都喜歡魯馬滋低調的風格,不過度包裝,首家店極小,店主來自日本,據說只用從日本進口的豆子,也是極深的烘焙程度,所以整體咖啡偏苦偏濃,算是五年前我最愛的風味,但是最近兩年不那麼喜歡,不過每次去看到店內咖啡師專業的沖煮技巧,熟練的應對,簡直讓人敬佩的不得了,感慨怎麼每個咖啡師都有老闆娘的氣質,意思對自己的業務如數家珍,專業的手法一看就是好幾年的鍛煉,穩定成熟的服務風格讓人舒服的不得了。

說這麼多就是第二重要的就是你的人才儲備,一般精品咖啡館都會有自己的培訓學校,大量培訓普及精品咖啡知識之餘,為自己的門店培養了許多許多的優秀咖啡師,這些因為愛好而來學習的人本身就想蘋果店裡genius一樣,令消費者接受到意外好和專業的服務。而魯馬滋這樣不開培訓學校的店,可以被稱之為神店了。

不過第三波咖啡的浪潮還沒有正式開始,在我喝咖啡的時候,大部分的客人還是很想點拿鐵,卡布,還有很多土豪客人一上來就買很多杯子器具,相對一杯黑咖啡,製作/介紹/品嘗教育的成本太高了,回購率也太低,簡直就是在為未來做準備,三五年就想燒一堆連鎖出來,太難。

因為要開店,所以接觸了很多星巴克的店長/值班經理/店員,區經理的管理方式也聽了不少。

隨著認識和了解的深入,發現星巴克是一家十分值得學習和敬佩的企業,才進入中國的星巴克面對的是更加可怕的市場,通過數十年的努力,培養了大量可以接受咖啡的人,這無異是所有國內咖啡館的基礎鋪墊。

雖然這兩年鋪店太多,但是依然很努力的普及咖啡文化和員工培訓,雖然一家店裡,肯定有可以做tasting的店員,會教你先聞後嘬飲,品嘗咖啡的風味和香味,這很不容易好吧,他們那麼多店,這裡面的管理能力和制度也是可怕的精細。

還有星巴克的黑圍裙店也主打手沖,雖然豆子我不喜歡,但依然為未來在教育消費者。

另外星巴克的區經理會因為一個夥伴的操作流程不對,馬上開除這位夥伴,不知道有幾家咖啡館會做到這樣的程度。

同時每個星巴克的店員多少都會收藏自己家的杯子什麼的,也不知道幾家店可以做到這樣的企業文化。

一句話就否定星巴克,看來你連對咖啡市場還是個十分新的人,提出的問題難怪遭到很多同學的嘲諷。

要作死,請開咖啡館,要作死快,請立刻開一家第三波浪潮咖啡館,從各種情況分析來看,lz要做的事如果不砸進去數千萬保證三五年瘋狂挖人瘋狂買設備瘋狂開培訓瘋狂普及教育消費者作出奇葩店的話,那麼無異於自殺。

十分迅速猛烈的燒錢式的自殺。

以上。


新一醬對實現連鎖化沒有太多經驗,但是對於上海咖啡館的數量有一定的了解。這裡新一醬選取了另外一個咖啡館聚集城市台灣作為比較對象,題主可以自行分析下上海咖啡館局勢。

因為天然環境適宜咖啡樹生長,台灣在日據時期就已開始種植咖啡。受到日本咖啡文化的影響,台灣人很早就對咖啡有基本認知。1998年,星巴克進駐台灣,掀起一波商業連鎖咖啡店的潮流,台北的咖啡店也就越開越多。

剛剛結束兩年台北生活的新一醬回到上海後發現,上海的咖啡館突然爆發了,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在上海開起了咖啡館。

在統計了台灣愛評網和大眾點評上的數據後,新一醬發現台北擁有3271家咖啡館,上海擁有5296家。如果你去過台北,是不是感覺這個數字不那麼「真」——台北明明到處都是咖啡館。的確,看起來台北的咖啡館比上海少了很多,但別忘了,上海的面積是6341平方公里,台北的面積(271平方公里)連前者的零頭都沒達到。

如果以行政區的密度計算,台北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地方是被稱為文教區的大安區,台灣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都坐落在此。大安區每平方公里擁有62.93家咖啡館。在上海,名列第一的是靜安區(當然我們說的是老靜安),這個數字是44.09——在台北,這個密度只能排到第三。

如果用萬人擁有咖啡館的數量比較,上海同樣遠低過台北。2014年末,上海和台北的常住人口總數分別是2425萬和540萬,很容易就可以計算出,上海每萬人擁有2.18家咖啡館,而台北的這個數字是12.1家,接近上海的6倍。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相對於咖啡館已經趨於飽和的台北,上海的發展空間巨大。

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2015年發布的《中國咖啡市場報告》(Coffee in China)稱,過去幾年,不管是咖啡的產量還是消費量,中國市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市場的咖啡消費量增長16%。

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人均消費56杯咖啡。儘管這個數字和美國的265杯、歐洲的295杯咖啡的數字比還差很遠,但同樣說明了密度對比的那一點:中國的咖啡店發展潛力巨大。

不管是台北、上海還是其他城市,早期咖啡館的蓬勃發展都要感謝星巴克。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它改變了中國人的咖啡消費習慣,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咖啡消費族群。

儘管越來越多的獨立咖啡館在過去幾年出現,但因為能方便快速地滿足城市人的咖啡因需求,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商業咖啡館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選。

新一醬統計了連鎖咖啡館在台北和上海的數量,發現兩地最多的連鎖咖啡館都是星巴克,上海有464家,台北有93家。緊隨星巴克之後的連鎖咖啡館也都是大家熟悉的品牌:例如上海的上島、Costa、McCafé和太平洋咖啡,台北的丹堤咖啡、怡客咖啡、85度C和壹咖啡。

在上海,你似乎處處都感受到星巴克的包圍,真的是這樣嗎?新一醬嘗試對比了兩座城市連鎖咖啡館和獨立咖啡館的分布,發現不管是上海是台北,立咖啡量都星巴克樣的連鎖品牌——整個上海,一半以上的咖啡館都是只有一家店的獨立咖啡館。

商業化的連鎖咖啡館和獨立個性化咖啡館都滿足了人們不同狀態下的需求。GABEE.的創始人林東源就認為,「商業能讓更多的人輕易地接觸需要傳遞的事物。」如果你是咖啡的高頻次消費者,你會發現,整個咖啡行業都在變化,例如星巴克也開始做手沖咖啡。因為消費者的喜好在變,一些商業咖啡館也在慢慢朝精品咖啡的方向調整。

另一方面,精品咖啡館也開始參考連鎖咖啡館的經營策略。質館咖啡的董事長鄭松茂從2015年開始籌備質館咖啡館的加盟業務,在他的設想中,20平方米的質館加盟店主要做咖啡外送業務,這樣租金、裝潢和人力成本都可以減少。

如果從上往下看整張咖啡館的密度圖,你會發現咖啡館的數量從中心向外發散的規律,如果把地圖放大一些,隱約能看見幾個紅點集中的區域。

你想知道那些最集中的區域在哪兒?新一醬也是。於是新一醬吭哧吭哧在兩個城市的地圖上畫了幾萬個0.25平方公里的小方塊——500米為最舒適的步行距離計算,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範圍內哪裡的咖啡館最多吧。

沒錯,星巴克被"拋棄"了——包含星巴克的情況下,不動腦子想到的就是南京西路這樣的商圈,多沒意思。

上海的第一名還算常規,是外國人/朋友/同學/家人來訪上海必去的田子坊,0.2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50家咖啡館。田子坊不僅是熱門旅遊景點,也是上海有名的創意園區。

如果加上星巴克呢?田子坊仍然是第一,並且是唯一一家排名與咖啡館數量不受影響的區域。

接下來的密度排名分別是淮海中路、朱家角、文匯路,限定區域內都擁有22家咖啡店——除了商業中心,咖啡館還喜歡開在旅遊景點和大學區附近(朱家角的朋友們請告訴新一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好嗎)。

分割線在這裡——————聽一位台灣老闆談在上海開咖啡廳的感受。

新一醬:如何想到來上海開咖啡館?

林東源:2006年的時候,義大利有名的咖啡品牌illy在亞洲開設典藏杯巡迴展,我受邀在上海的開幕記者會上表演做咖啡,那是我第一次來上海,對上海的印象不錯。之後我常被邀請去大陸的不同城市授課和表演,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上海是咖啡產業最好和最能與國際接軌的城市。我希望GABEE.能有更大的發展平台,就選擇來上海開咖啡店。

鄭松茂:2005年,我在上海開廣告公司,偶爾會想念台北的咖啡,想喝的時候,就會去南京西路的凱司令點一杯咖啡和一個栗子蛋糕,再帶本書。那裡的咖啡很像早期台灣賣的藍山咖啡、哥倫比亞咖啡,就是那種帶有產地的咖啡,這成為了我的回憶。後來我就想自己開咖啡店,喝自家的咖啡。

新一醬:台北和上海的咖啡館文化和消費者有什麼區別?

林東源:這一兩年,台灣到處都有咖啡店,連便利店都提供現磨現煮的咖啡。台灣生活節奏緩慢,咖啡館就是休息放鬆時去的空間,很多人文藝術的事情都能在這裡發生。但上海生活節奏快、商業元素更多。

因為台灣咖啡發展的時間比較久,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比較高。上海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還偏向於早期階段,認為咖啡都是有濃郁焦苦味的。這會影響到我們呈現產品的方式——在黑咖啡的品相上不能太多元,比如,精品咖啡應該保留原本果酸的味道,但我們不會表現得很鮮明。

鄭松茂:2012年冬天,質館第一家店開店,那天下午還下著雨,好多顧客在風雨中排隊,我看了很感動,那時都是來自台灣的客人,那時候我發現原來質館還能幫人解決思鄉之情,台灣人會買掛耳包和咖啡豆回去。就這樣,我們的生意先在台灣人的圈子裡做起來。上海的消費者更像是一張白紙,所以後來我開始拓寬菜單的價目範圍,增加了12元到20元的咖啡,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不喝咖啡的人也能嘗試一下。

新一醬:在上海開店的成本更高嗎?

林東源:上海租房的價格比台灣高,但人事費用便宜。可是如果同時考慮房租成本和人事成本,上海的總成本還是高過台灣。這樣的情況下,上海的咖啡單價就會比台北高,我們花了10年來了解上海市場,建立人脈。當初在籌備Stayreal Cafe by GABEE. 這家店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原物料搜尋,我們沒辦法在淘寶上採購物料,因為無法辨認真假。後來好不容易拿到物料,發現同個牌子的東西產地不同,最後做出的咖啡口味不一樣,我們在這上面花了很多時間。

鄭松茂:來上海開咖啡館的台灣人越來越多,但他們大多對在大陸開咖啡館這件事沒什麼概念。我第一次開店的時候並不知道要辦執照,許多法令法規都和台灣不一樣。也遇到很多瑣碎的問題,比如二房東沒有把房租交給大房東,在第一家店裝修的時候被斷水斷電好多次。去年我們開始嘗試做加盟,希望就做20平米的店面,放兩三張椅子,大部分做外賣,這樣就節約了成本。我覺得很多咖啡店用簡餐來平衡收支的方式是錯的,正確的方式應該讓咖啡店落到各地,用O2O的模式打破距離與信息壁壘。

新一醬:會特別想堅持做精品咖啡館嗎?

林東源:從2004年在台北開店到現在,我沒開設過任何一家連鎖店。入行第三年,我就確定我沒辦法開連鎖,因為咖啡店最容易發生變化的是人,人是影響咖啡品質最重要的原因。在上海淞園路開設的這家店,也不是普通咖啡館的盈利模式,而是一個咖啡師的培訓和訓練中心,同時還向其他咖啡店提供烘好的豆子。這邊的座位以劇場座位的方式呈現,吧台像一個舞台,咖啡師是表演者。以後我們會更專註咖啡的沖泡方式和產地露出,這有點教育消費者的意味。我更想把咖啡館看作一個咖啡文化傳遞的空間。

連鎖咖啡有存在的必要,它滿足人們對咖啡因的需求,商業不是不好的東西,有足夠的商業獲利才能支持你鑽研咖啡。上海的模式比較好,做的事情有對等的價值,華南很多咖啡館很難經營賺不到錢。

鄭松茂:精品咖啡館和連鎖咖啡館兩者本身並不能相比較,連鎖咖啡館相對應的是獨立咖啡館,精品咖啡也可以做成連鎖的。質館想開成像星巴克那樣多的連鎖咖啡店,加盟店模式賣的就是如何開咖啡店。

以上。

新一醬 不只關心咖啡館,歡迎一起討論


到底是要「傳播」精品咖啡,還是要以「精品咖啡」做載體來盈利?

不管怎樣,開店總要先生存下來,才能談「傳播」或賺錢。

那就先談怎麼活下來。

一,租金。以上海新天地為例,目前的房租實際成交價格大致在50塊一天一平方左右,面積越小越貴,越大越便宜,這個價格大致是不會錯的。一般咖啡館的面積不會小於50平方,那麼月租金就是在7萬5左右。如果打算開一家「旗艦店」那麼應該不會小於150平方,月租金是22萬5千

二,原物料成本。精品咖啡館飲料出品普遍是以Espresso為基底的卡布奇諾或拿鐵,這兩種飲料點單率最高,占營收比重最大,做成本分析時通常以這兩種飲料為主(當然,單品咖啡毛利率會高得多,但單品咖啡出杯速度慢,而且單價通常較高,點單率低,占營收比重並不大)。卡布奇諾是以Espresso基底和巴氏鮮奶組成,就單分析這兩者即可。精品咖啡館如果沒有自己烘焙咖啡豆,那使用的咖啡熟豆通常不會低於160~180元/公斤,如果低於這個價位,那基本上談不上在做精品咖啡,因為目前SCAA 85分以上生豆的價格都在80~100元/公斤左右(生豆成本為什麼相對於國外6~8美金/公斤高出了這麼多,又是另一個話題)。1公斤咖啡熟豆可以煮出大概40份雙份濃縮(22克雙份粉碗),那麼以雙份濃縮為基底的卡布奇諾或拿鐵的Espresso成本為4.5元。業界普遍使用的巴士鮮奶為蒙牛現代牧場新綠源,價格在1到1.5元/100ml之間並且有上漲的趨勢。如以外帶為主那麼一套紙杯和杯蓋的價格在8毛左右。綜合以上,一杯8oz到12oz的牛奶咖啡,平均成本在7元左右。如果以30元一杯來算,毛利率僅僅為75%

三,人事成本。目前在上海,精品咖啡館裡資深Barista的平均薪資大概在3500元左右,如果要想把人留住,那至少要在4500元。這是業內對於工作兩年以上咖啡師的普遍待遇。

那麼,在上海新天地開一家咖啡館到底每天要賣出多少杯咖啡才能「活」下去?

假設開一家50平方米的外帶精品咖啡小店(這是凈利率最高的模式)僱傭5名資深咖啡師,以一杯10oz(300ml)的拿鐵賣30元來算,一天要賣150杯,才能談到生存,不持續虧損,但投資回報率為0!如果開一家150平方米的旗艦店,僱傭8名咖啡師,則一天要至少賣到400杯才行,投資回報率也為0!可能150杯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知道目前上海做得最好的精品咖啡館,單日出杯量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數量。

解決了活下來這個問題,才能再談要實現什麼理想或達到什麼目的,繼續往下走下去。希望有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認清現實。


自己編一個概念「騙」自己,中國投資人一大特色。

現在有人能稍微了解點星巴克咖啡嗎?哪裡來的後星巴克時代?

別說你在星巴克干過多少年,那我也能確信「你還根本不了解星巴克,更不知道他是怎麼做起來的」。


當然不靠譜。

精品咖啡成功實現(多個城市)連鎖的店,我見識太少,目前還不知道有。

Intelligentsia是有分店沒錯,但是目前只有三個城市。照搬來中國?別想啦。

另外你可以參考下這篇報道

誰泡的咖啡更好喝,人還是機器?

另,精品咖啡為什麼不能加糖加奶?

簡直不知所謂。

壽司飯還得泡醋呢。


想要連鎖化發展就要遵從一定的商業規律,其中相當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選址」「標準化」。題主雖然看不上星巴克,但是我們不妨先研究下星巴克目前在上海的發展情況。

一:選址

圖一

圖二

圖三

星巴克在中國的全面鋪開,離不開近幾年商業地產的高速發展,現在星巴克甚至成了很多商業項目的標配之一。目前星巴克在上海有260多家門店,圖一是星巴克上海門店大致的分布圖,圖二是上海的商圈分布圖,整體來看商業項目和寫字樓越多的地方,門店的分布密度越高,似乎很符合咖啡的開店規律。但是如此高的開店密度,很容易讓人產生星巴克對選址要求很低的感覺。再看看圖三,南京西路至南京東路沿線不到3公里的距離上分布了20幾家門店,同一個商圈開了這麼多家門店,這對任何一家連鎖品牌來說似乎都太多了。大家都知道,同一品牌門店的相隔的距離太近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分流原有顧客降低單店的銷售平效的。那麼星巴克的選址邏輯是怎麼樣的呢?

舒爾茨(星巴克董事長)開始著手一項別出心裁的大膽嘗試。如果他在距離現有的星巴克門店咫尺之遙的地方再開一家店,將會怎樣?對那些疑慮重重的僱員和投資者,舒爾茨從以下兩方面來解釋他的計劃。第一,兩家連鎖店毗鄰而設,這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必定能吸引眾人的眼球,從而產生不俗的新聞效應—星巴克店主居然會讓兩家店隔街相望,這種近乎瘋狂之舉無疑是在給捉襟見肘的公司免費做廣告。第二,他認為如果對兩家店的外觀設計下足功夫,從視覺效果上讓人感覺不是在十字路口立了面巨大的鏡子,兩家店不是活脫脫地在互相複製,而是風格迥異,那麼就可以吸引截然不同的客戶群。為此,舒爾茨在新店採用了全新的設計裝修風格,它顯得更為柔和低調,整體鋪陳暗紅、深綠和乳白的色調,以區別於老店的鉻黃色調及其鮮艷搶眼的義大利旗幟風格。1991年3月2日,星巴克雙子店正式對外開張營業。

星巴克隔著一個路口開兩家店這事兒已經夠奇怪了,不過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人們非但沒有笑話星巴克如此自以為是,而是顧客如潮水一般湧入新店,好像這家新店是育空的荒野一樣令人嚮往。舒爾茨預測這兩家店會彼此蠶食對方的銷售規模,不過這種情況根本沒有出現。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樣,這兩家店吸引的是不同的客戶群——老店的常客屬於穿著考究的高端消費群,新店的擁躉者是穿著更隨意的時尚消費群——他們都是大批大批地蜂擁而來。舒爾茨的這場賭博可以說是撞了大運——他在羅布森街的這兩家店很快成為星巴克所有連鎖店中業績最好的兩家,這可真是意料之外的事。星巴克兩家門店相距僅15碼(1碼≈0.9144米)——這在當時本是天方夜譚的事簡直成了街談巷議。

———《星巴克:關於咖啡、商業和文化的傳奇》

對於星巴克的開店邏輯,從這裡就能窺見一斑。現在同一個商業廣場出現2、3家星巴克已經司空見慣的現象了。相對於傳統的連鎖品牌,星巴克開店似乎太過激進,但是在精心的分析和設計下,反而產生了1+1大於2的效果。當然這是在已經有了一套科學的選址標準的前提下,星巴克的選址同樣要通過對很多方面的評估,其中星巴克最為關注的是:1、區域的消費水平;2、顧客流量;3、交通便利性;4、物業條件。

另外上海的星巴克門店數量全球第三

二:標準化

連鎖經營的最大挑戰,就是對不斷擴展的門店進行有效的管控和支持,保持品質和服務的一致性,中國大多數連鎖商業失敗案例的癥結都在於此

在星巴克之前,咖啡沒有統一的標準,它的口感取決於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咖啡豆質量、咖啡師的技術、不同成分的比例等),但是現在星巴克在咖啡行業里設定了標準,不僅僅有咖啡的標準,還有水的標準、溫度的標準、奶的標準,杯子的標準等。沒有這些對於產品的標準,就不要妄談連鎖化發展。

上面有知友提到咖啡陪你,咖啡陪你是韓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最近幾年由於國內的咖啡文化迅速發展,拓店很快。但是咖啡陪你的產品標準化就做的很差,不同的店同一個產品的口感差別可能會非常大,同一個店不同時間去口感都有可能有很大的差別,甚至不同的店的產品SKU都有很大的不一樣。你能想像同一家肯德基不同時間做出的烤翅一個很好吃,一個像一坨shit嗎?這種體驗是十分糟糕的。

說了這麼多似乎有點跑題,其實我想說的就是開頭那句 「想要連鎖化發展就要遵從一定的商業規律

以上


我來答一個,本人現為上海浦東某偏僻星巴克的員工,雖然入職不久,但是還是有些心得體會的。先說明一點,不贊成開所謂的高逼格咖啡館,當然您要是二代的那個圈子,或者就是一玩票性質的那另當別論。說說我們店吧,地方挺偏的,但好的是我們是在某大型民企的寫字樓一樓,所以來的客人大都是白領之類的,今年7月開店到現在總共盈利25塊錢(不包括房租),對你沒看錯,總共25塊錢。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你的朋友準備開的這家店。田子坊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你無法保證客源,說白了,我認為能喝得起你所說的那種咖啡的人不會有事沒有去田子坊。接下來,打消想在新天地開的念頭 ,(接下來我說的數字都是最少的預算)算了一下就在新天地這一家咖啡店沒有200W是基本不可能的,但就房子租金一項就夠喝一壺的了,前三個月,基本都是賠錢,這不用說,可問題是就即便你撐過前三個月,在餐飲行業,沒有客源什麼都是白搭。咖啡師從哪來,店內的工作人員的整體職業素質,以及薪資標準,這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你不可能賣這麼高逼格的咖啡,就給員工星巴克的待遇。

接著我們來說說咖啡文化,「相對星巴克那種不知所謂咖啡而言」特別不理解題主你的這句話,什麼叫不知所謂,難道就我一個人覺得星巴克一直都在默默的進行咖啡文化的輸出么,我們平時做飲料,寫在杯子上的飲料名稱那都是要用英文call的,員工飲料各種都必須是含咖啡因的,而且定期店裡還會邀請顧客參加咖啡教室,這一切都是為了感受咖啡文化,怎麼到你嘴裡就成了不知所謂呢?毫不誇張的說是星巴克對眾多國人普及了咖啡。

再說運營,你覺得你做運營能做過曾經的世界五百強?(此處絕對沒有嘲笑的意思)別鬧了,親。

你最後提到的「高端人群」,我不知道你這個是指擁有多高的消費能力,三位數一杯的咖啡?或者更甚?星巴克已經把這個咖啡的價格定到一個讓你無從下手的層面了,平均一杯30,(平心而論,這咖啡真值不了那麼多錢,但是運營成本太高了,每天打烊經我手報廢的原料有時候甚至超過一整天的營業額)這個價格本身就很巧妙,甚至可以說雞賊,以一個超出多數人心理價格一點點的價格帶給大多數人一種比較小資的感覺,(不知道我這麼說你能不能懂)這個價格再往上我敢保證星巴克客源絕對會急劇衰減。再者說,你不會真的天真到以為大家去咖啡館除了喝咖啡就是沖著你那勞什子咖啡文化去的吧,喝咖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就是一個交流過程,而你現在所作的這個理念你覺得受眾人群會有多大?退一步講就算真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咖啡文化感興趣,同樣代價的情況下,為什麼人家不自己在家邀兩

三好友一起品嘗,而非要去你那個貴死人的地方呢?

而一旦你因為上述條件不得不做出經營理念的改變時,你的咖啡館就只能是泯然眾人。

多說一句,題主有些狹隘,為什麼是做咖啡館的,為什麼不做理念更大的呢,例如標準的英式下午茶..........................


好想攔車拯救開咖啡店的創業者......


請看我公號的文章,世界精品咖啡現狀分析,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E3MzY4Mw==mid=402062975idx=1sn=af7d95d6b90da7a9f0a101d13675e105scene=0#wechat_redirect


中國滿街的各種茶飲料大都是甜的,你賣高端咖啡,賣給誰?二三十歲的小白領?小白領每天去星巴克刷會員卡刷的不亦樂乎,喝的都是提拉米蘇拿鐵抹茶星冰樂,哥倫比亞咖啡豆和印尼咖啡豆之間有什麼區別他們99%不懂,你新鮮磨了豆子用法壓壺沖了端到他們嘴邊他們也喝不出個所以然(真的,我就是那個磨豆子沖法壓壺的人)。跟他們說第三波,他們回你一句:法國電影導演么?

三十年前的星巴克原本也想走正宗高端意式精品life style路線來著,但是美國人民喝咖啡沒有糖不開心,拗不過消費者也教育不好,只能引入風味糖漿,發展到現在賣的貴的都是各種甜各種加奶油糖粒巧克力沙司紅茶啫喱。

那麼賣給中高層主管以上的有錢人?對不起,上海的有錢人社交談生意都去喝紅酒威士忌抽雪茄,貓屎咖啡館裡坐著的大多是劈情操的小年輕。還有很多人,有消費能力有學習熱情,但是說到咖啡他就來一句:咖啡因傷身,我過敏。你怎麼破?

要真的想賣情操賣故事,上海有一個現象很有趣:廣告業的高層人士出逃後都愛開咖啡館,不僅自己開還抱團開,這些人說故事講情懷都是超專業級別的,要不你多花點錢去跟他們合夥?

中國人連自己的茶都連鎖不起來,還談何普及高端咖啡文化?歐洲的咖啡館都沒這麼裝逼的,你憑什麼鄙視巨型戰車一樣碾壓過來的星巴克?

==================

最大的槽點是,你要是想找個高雅地段安安靜靜地開個一兩家抓住一群固定客戶,這是完全行得通的,但你非要開成全國連鎖跟星巴克叫板,人家星巴克艱苦奮鬥了三十多年才有今天,你只計劃用三年?這白日夢太美我不敢看。

==================

平心靜氣地說,如果常去的商圈出現了一家小而美的第三波咖啡館,我還是很願意嘗試的。質館在我家附近開分店的時候我第一時間去喝了一杯,可惜價格太貴,店面太小沒有座位,使得四五十起價的一杯單品咖啡基本沒有消費價值。然後這家質館開始賣涼茶,賣果汁,現在改名成小質館,賣馬卡龍和翻糖蛋糕。相比之下我還是寧願花錢去買本地烘焙師做的單品掛耳包。


自我的經驗而言,第三波基本在國外也是少數人玩的概念而已,前兩天正在和我的老師聊天,來了一個推銷精品豆子的女士,SCAA—80的哥倫比亞豆報價170(這是生豆的價格,並且品相比傳統的supermo差不少),題主可以算一下,如果做精品咖啡的話,這個豆子你烘好了要賣多少錢(題主的朋友應該不懂烘焙技術吧?這樣還要請烘焙師,薪水可不低哦!)

所以,精品豆子目前和將來都不會是主流,何必投入那麼大把非主流的事情商業化呢?我覺得還是做商業的咖啡店更加靠譜……


人不在上海。兩個地方相比較而言,新天地成功率高一些。

只想談談「精品咖啡」

到目前為止,星巴克依然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店,毋庸置疑。

星巴克在選址,定位,宣傳,運營等方面,都是值得咖啡從業者學習的。

行內比較有意思的是,一提起星巴克,便是一臉的鄙夷:那也叫咖啡?

精品咖啡是什麼?第三波浪潮是什麼? 對於這些概念,相當一部分咖啡從業者都不一定能解釋清楚,更何況普通消費者?

種植,處理,烘焙,萃取的革新,自然有助於行業發展,與時俱進也應該是咖啡從業者的必備素質。

85℃水溫,中粗度研磨, 12%萃取率,卡杜拉 等名詞,要求消費者知曉,掌握,私以為是勉為其難,從市場角度來說,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在中國,很多人對於咖啡的要求不過是一杯即溶咖啡, 稍講究的也是非藍山不可,非曼特寧不行。

對於這種情況,要求人們崇尚精品咖啡, 有些一廂情願了。

按照SCAA的說法,精品咖啡更強調產地,季節,氣候,來源,處理方法。

這些因素是針對咖啡從業者而言, 跟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人們不過是來吃個飯,你要求他懂得哪裡的豆腐好,哪裡的橄欖好? 煩不煩?

精品咖啡還有個誤區,喝咖啡不能加糖加奶,加了糖加了奶那就是不懂咖啡,那就是沒有bigger.

而且還把這種觀念強加給消費者, 我們出去吃個火鍋,會有廚師跑出來告訴你 先涮什麼,後涮什麼嗎? 真有的話,我肯定要掀桌子了。 勞紙花錢來吃飯,照顧你生意,你還要教勞紙怎麼吃?!

我們有三家咖啡門店,老外比例佔到20%,相當比例的老外也是要加糖加奶的。有個義大利人,喝ESP要加三包糖。

一個店的成功,包括不限於:位置,產品,定位,推廣,體驗。

就靠個大眾不知道的概念,能盈利?

咖啡店只賣咖啡?

PROUD MARY ,從未標榜自己是精品咖啡,提供美味的brunch,每天都爆滿,當然咖啡也是一流的。

MARKET LANE,都不敢叫囂「勞紙只賣咖啡」

精品咖啡的概念的流行,歸功於國內各咖啡培訓機構,還有Q-GRANDER等概念。,

私以為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咖啡業的虛假繁榮,讓每一個新入咖啡業的人都感覺形勢一片大好。

精品咖啡店巨頭 Stumptown、Intelligentsia 年營業額千萬美刀, 還不及星巴克的一個零頭。

什麼時候咖啡業不再強調「店主體驗」,「咖啡師體驗」,而是向互聯網學習,強調一下用戶體驗?

當然,你非要說,「勞紙就是這麼傲嬌,勞紙就是不許加糖加奶,勞紙就是只賣咖啡」

那我沒話說,畢竟有錢,就可以任性。


作為一個裝逼犯,我是自己買機器買豆子的。我想和我差不多消費能力的可能都會傾向於這麼做。

題主說的這種精品咖啡,我覺得基本就一個方向可走,就是高端會所。但一方面題主你財力頂得住嗎?進貨渠道靠錢砸,要每種豆子都配貨配齊,造成大量資金積壓。另一方面題主你有人脈嗎?你能接觸到什麼層次的人?這些高端消費者為什麼要來你的店?你覺得高端咖啡消費真的是奔著咖啡文化去的?老闆打麻將真的是去打麻將的?

PS我是COSTA鐵粉,COSTA哪兒哪兒都好。星巴克的話我覺得鮮調不錯。鮮調是filter,美式是espresso加開水,不太喜歡,說個裝逼的詞,太薄了~


看你投多少錢唄,有錢啥都能做,你不用三到五年,立刻馬上,一口氣開20家都行。


看題主如此鄙視星巴克,本人非星巴克粉,但是如果要做一個賣文化的咖啡館,我覺得可能有個最大的誤區還是存在的,就是咖啡店是為誰而開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咖啡店的夢想,很多人也會鄙視連鎖咖啡不尊重咖啡文化的行為,但這些都是想,具體到做,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能讓這個店活下去。

之前曾經在知乎看過一個想開咖啡店的問題,鏈接如下:為什麼很多人都想開咖啡店、書吧?有技術門檻嗎?盈利前景如何?

其中很感謝波旬的回答,但今天翻出來看的時候發現汪惟的回答,更讓我感興趣,尤其那篇《咖啡館經營指南》的文章,解開了我很多疑惑。

無論是第幾波咖啡館,其實都只是噱頭而已,說到底能開下來的咖啡館肯定是要能賺錢的,而題主最鄙視的星巴克,卻可以持續保持盈利,這個就是它的本事。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肯定希望品嘗最優質的咖啡,在一個充滿陽光的落地窗下,讀著一本悠閑的小說,看著來往的人群,享受屬於自己愜意的休閑時光。但如果作為一個咖啡店主,看著一個顧客,買著一杯咖啡,從早上八點坐到下午四點,我應該會發瘋,因為我的咖啡館在賠錢。

女孩在看完白雪公主後,都希望自己的白馬王子早日到來,但現實會告訴他白馬王子不一定會騎著白馬,同理我們都希望開一個夢想的咖啡館,有著自己的咖啡理念,而且還能輕鬆賺著錢,但現實會告訴我們沒有十全十美的可能,做生意肯定要捨棄一些東西。

所以開咖啡館是個靠譜的事,但是更需要靠譜的人,少談些概念,多想點現實問題吧。


沒有人知道seesaw嗎?我不知道他們能走多遠,至少現在不錯。


也許是題目描述的過於概念化,有種忽略了商業本身的感覺。不過,我是作為期待國內出現更多好精品咖啡店的咖啡愛好者來發言的 xD

前幾天我TL上有個茶館為何不能像咖啡店流行的話題,答案寫了一半我放棄了,當時想提一個事實:茶文化的先天屬性決定它無法像咖啡一樣可以被快餐化。試想,一家茶館如不講究茶藝茶道,用同一種茶具盛所有的茶,還能稱之為茶館嗎?連鎖咖啡店使用的器具簡單許多,卻並不影響其仍舊是咖啡。

因此,我不贊成將茶館與咖啡連鎖店相比,精品咖啡店與茶館更相似。從這個角度講,將精品咖啡店成功的連鎖,難度很大,不易急進,努力將第一間做好。

另外,我認為你們不妨野心大些,不要被Third Wave局限,做更精細更有個性的品牌,成為trend和icon。這自然需要實力,需要對咖啡文化及其演變有深刻的了解,需要探索如何在上海甚至國內推廣它。那個建議喝掉200杯咖啡的提議我認為有一定道理。如果有條件,不妨去香港紐約洛杉磯巴黎的經典咖啡店喝個遍,體會每家店的風格與內涵,觀察與cafe相關的一切,尤其是「人」的元素,與老闆、店員和顧客做咖啡話題的深入交談,與咖啡發燒友做朋友,聆聽他們的心得,把咖啡文化具體化、當代化、精緻化,糅合進你們的思考與心意

最重要的環節——做生意——我不懂,不妄言。

祝願成功。



推薦閱讀: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怎麼樣?
上海有哪些吃夜宵的好去處?
外地人如何獲得上海戶口?
看了上海挖掘機車震的新聞,想問挖掘機的空間能擠下2個人做動作那麼大的事嗎?
本幫菜是種什麼樣的菜?

TAG:上海 | 咖啡 | 文化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