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讀西格夫里·薩松《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這首詩中的名句?

《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西格夫里·薩松

最後三句該如何解讀?

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

審視我的心靈吧,親愛的朋友,你應戰慄

因為那裡才是你本來的面目


這三句里,真正好的,就是第一句。後兩句讀不讀無所謂的。我甚至覺得最後兩句很多餘。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這句有一個很好的譯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我甚至覺得這個譯文,要比原文更好。原因在於rose的s音,當讀這個音的時候,語音被剎住,不能拉長聲(閉音節),感情隨著聲音而斷。而薔薇的薇字沒這個問題。

讀原詩時,由於這一句處在中間位置,就我的閱讀體驗來說,這一句很難引起讀者的重視。往往要到第二遍第三遍閱讀的時候,甚至在仔細剖析詩意的時候,這一句的好才顯示出來。所以我覺得不如把這句放在結尾。結尾總是受人重視的。

這句真的很好,好到什麼程度?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我會自然地審視自己,發掘我內心的猛虎和薔薇。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最後兩句,我依然會看向自己的內心。

——————————————

就我的閱讀範圍來說,表達類似意思的詩詞,在中國詩歌里是找不到的。古人往往說好言語都被古人說盡,今天的網路詩詞,也不脫古人窠臼,陳陳相因,而熟語爛調,俯拾即是。眼光向外看一點,好言語多的是的。

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內涵來說,下面余光中先生的解讀很好,我稍微總結一下,就是人是有多重面目的,有猛虎之暴烈,也有薔薇之婀娜,「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項羽動輒烹人,深寵虞姬,武后婉轉奉上,人彘蕭妃。愛之深,卻不妨責之切。

————————————

這種解讀是就單句的解讀,脫離了全詩。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To hold long chiding conference.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My loves leap through the future』s fence

To dance with dream-enfranchised feet.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譯文就不給了,百度即可。

詩中有兩個in me,是並列的結構。從look in my heart起,應該是總結上面的in me,同時收束全詩。從這個角度來說,look之後的句子並不是多餘和浪費,而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也不是那麼不醒目。

第一段是對現實中我的心理的描繪。前三行寫我的困境,慾望多,理智無。後兩行,作者意圖不明確,總的來說就是在寫現實和理想的衝突。

第二段兩個in me,第一個用典頗多,不是基督教文化下浸潤很久的話,理解很難不出現偏差。穴居人clasp先知,是野蠻戰勝文明?美女和亞伯拉罕,是誘惑?總之,這個in me,是用奇特的想像,勾連互不搭界的人物形象,創造出一個迷濛玄幻的世界。至於作者意圖,這種問題還是不要問了。

第二個in me,見上。

look之後,就是說要我們面對真實的自我。挺無聊的結尾。

————————

總結一下,作為一個基督教文化和歐洲文化的外人,我對這首詩的理解很難如同歐洲人那麼準確和豐富。在我看來,這詩只有一句好。

不過,有這麼一句就夠了。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

詩歌愛好者評論,歡迎專業批評。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 Sassoon1886——)曾寫過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強把它譯成中文,便是:「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如果一行詩句可以代表一種詩派(有一本英國文學史曾舉柯立治「忽必烈汗」 中的三行詩句:「好一處蠻荒的所在!如此的聖潔、鬼怪,像在那殘月之下,有一個女人在哭她幽冥的歡愛!」為浪漫詩派的代表),我就願舉這行詩為象徵詩派藝術的代表。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國現代畫家昂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 44——1910)的傑作「沉睡的吉普賽人」。假使盧梭當日所畫的不是雄獅逼視著夢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細嗅含苞的薔薇,我相信,這幅畫同樣會成為傑作。借乎盧梭逝世,而薩松尚未成名。

  我說這行詩是象徵詩派的代表,因為它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出許多哲學家所無法說清的話;它表現出人性里兩種相對的本質,但同時更表現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的調和。假使他把原詩寫成了「我心裡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會顯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強了人性的內在矛盾。只有原詩才算恰到好處,因為猛虎象徵人性的一方面,薔薇象徵人性的另一面,而「細嗅」剛剛象徵著兩者的關係,兩者的調和與統

  原來人性含有兩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蒼鷹,如飛瀑,如怒馬;其一如夜鶯,如靜池,如馴羊。所謂雄偉和秀美,所謂外向和內向,所謂戲劇型的和圖畫型的,所謂戴奧尼蘇斯藝術和阿波羅藝術,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大江東去」,一句話,姚姬傳所謂的陽剛和陰柔,都無非是這兩種氣質的註腳。兩者粗看若相反,實則乃相成。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種氣質,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東坡有幕上,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他顯然因此種陽剛和陰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實東坡之詞何嘗都是「大江東去」?「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這些詞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聲低唱吧?而柳永的詞句:「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以及「渡萬壑千岩,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機高舉。」 又是何等境界!就是曉風殘月的上半闋那一句「暮靄沉沉楚天闊」,誰能說它竟是陰柔?他如王維以清淡勝,卻寫過「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詩句;辛棄疾以沉雄勝,卻寫過「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詞句。再如浪漫詩人濟慈和雪萊,無疑地都是陰柔的了。可是清囀的夜鶯也曾唱過:「或是像精壯的科德慈,怒著鷹眼,凝視在太平洋上。」就是在那陰柔到了極點的「夜鶯曲」里,也還有這樣的句子。「同樣的歌聲時常——迷住了神怪的長窗——那荒僻妖土的長窗——俯臨在驚險的海上。」至於那隻雲雀,他那「西風歌」里所蘊藏的力量,簡直是排山倒海,雷霆萬鈞!還有那一首十四行詩「阿西曼地亞斯」(ozymandias)除了表現藝術不朽的思想不說,只其氣象之偉大,魄力之雄渾,已可匹敵太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也就是因為人性裡面,多多少少地含有這相對的兩種氣質,許多人才能夠欣賞和自己氣質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人。例如在英國,華茲華斯欣賞密爾頓;拜倫欣賞頂普呂夏綠蒂·白朗戴欣賞薩克瑞;史哥德欣賞簡·奧斯丁;史雲朋欣賞蘭道;蘭道欣賞白朗寧。在我國,辛棄疾欣賞李清照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平時為什麼我們提起一個人,就覺得他是陽剛,而提起另一個人,又覺得他是陰柔呢?這是因為備人心裡的猛虎和薔薇所成的形勢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幾朵薔薇免不了猛虎的踐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園,園中的猛虎不免給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氣質近於陽剛,而後者氣質近於陰柔。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梅村,子山晚作悲涼,薩松在第一次大戰後出版了低調的「心旅」(The Heart"s Journey)。

  「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人生原是戰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腳跟,在逆風裡把握方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創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業;涵蔓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懷,才能做到孟郊所謂的一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同時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隱顯幽,體貼入微;有薔薇才能看到蒼蠅控腳,蜘蛛吐絲,才能聽到暮色潛動,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在人性的國度里,一隻真正的猛虎應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於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的深思。」完整的人生應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種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紀人一樣的複雜,也能像亞當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裡已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摘自余光中《猛虎嗅著薔薇》

- -!知道這篇文章是因為好久之前考試,解析這話結果老師狠狠畫一個大叉。


都說這個詩是因為這一句: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而出彩。

這一句是因為強烈的畫面感

讓我不需要刻意去背就已經記在心中

剛強與溫柔。

粗狂與細膩。

高達與柔弱。

陽剛與陰柔。

只是我這個女生的角度...

這太有壁咚的畫面感啦o(*////▽////*)q

我是認真的,等我想想再來 ≧ω≦


要知道這三句的含義,

建議把上面幾句連起來看。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我的理解是,虎嗅薔薇與上面的兩個短句其實是排比關係,用來加強語氣。

讓我們從穴居人 Cave-man這句開始解讀。余光中譯文是:穴居者攫取了先知,這個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穴居人出去覓食,然後遇到了個先知,就生擒了帶回來,準備做燒烤。
可是看看後面的句子,無論是阿波羅讚頌亞伯拉罕還是老虎聞薔薇花,雖然荒誕,但都是充滿愛的。所以這個第一句的翻譯是不是有別的可能?
Clasp 這個詞也有緊緊抱著的意思,有沒有穴居人把先知給抱緊了,畫面感很強是不是?

穴居人有語言,是最近幾年才被證實的,在薩松的年代,人類穴居人了解還十分有限,預言家對穴居人是看似對立的存在,野蠻與文明抱在一起,這情形八成是穴居人一廂情願撲倒了先知。

然後是阿波羅對亞伯拉罕示好,也是同樣的那種非現實的愛。

阿波羅頭上的花環,是月桂花環,他的花環是有來歷的,他當年惹了丘比特,遭到報復,被丘比特之黃金箭射中,痴迷上河神女兒達芙妮,試圖彈小曲兒表達愛意,而丘比特用鉛箭射中達芙妮,叫她憎惡阿波羅,最後河神看不下去,把女兒變成了一株月桂樹,於是倒霉催的阿波羅用這棵月桂做了花冠,象徵著永恆的愛。

亞伯拉罕是何等虔誠的基督徒,他並不是真的眼瞎耳聾,而是他可以撇下一百多歲父親他拉的哀求,去順從神的召喚,故說他的眼睛瞎了,他的耳朵聾了!他聽不見別的了,只聽見神的呼召。

這樣一個無比忠誠的基督徒又怎會接受阿波羅這個異教神。而阿波羅這個倒霉催的痴心漢又要碰一鼻子灰了。

綜上所述,其實上面三個排比句子都是用來表達了一種愛的衝突,跨文明的愛、跨宗教的愛、跨物種的愛,而唯有老虎薔薇那句畫面感最唯美,也最易讓人通曉其含義所以成了流傳最廣的金句。

當然這要得益於余光中造了個妙句子,「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但是經他手翻譯,薩松的詩成了襯托他造句能力的素材了。詩人過於精於修飾的研習,卻在翻譯中沒能表達出整體性的氣韻。

所以一個好的詩人和一個好翻譯是兩個概念。

當然,會批評別人也不代表自己就能創作出好東西來。

能理解也不代表能還原再現。

於我,會怎樣翻譯這首詩呢,我想,翻譯詩最重要的是通透,讓人能看懂,先掌握整體的氣韻,再酌字酌句地還原出來,詩若不能一氣呵成就不是好詩。我對音律一竅不通,因此自譯自看,拋磚引玉。

------------------------------以下本人習作-----------------------------------------------------------------------------

在我的心裡,過去、當下、將來濟濟一堂,

他們互相指責,爭執不休。

我的慾望們劫持了當下,

順手把理性也勒死在座位上。

我所熱愛的一切得以越過未來的藩籬,

與夢想相擁起舞,步履輕盈。

在我的心裡,穴居人把先知抱個滿懷。

頭戴月桂冠的阿波羅痴心不改,對著亞伯拉罕的聾耳把那心聲吟唱。

我心裡可是有頭猛虎在細嗅著薔薇!

看著我的內心,親愛的朋友們,顫慄吧。

從今往後,你的人生方才完整。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2415904/


說點比較偏題的話……

研究了一個月的薩松,感覺他最出彩的就是戰爭期間寫下的詩,每一首都向我揭露了真實的戰爭時期的社會、戰場和人與人間的關係。

但是這首Past present future meet我忘了是他什麼時候寫的了。戰爭結束後薩松就寫起了哲學性宗教性的詩,但大多數西方學者都認為薩松最輝煌的依舊是他的戰爭詩,而他的轉型(?)後的的詩歌偏平庸。

所以我想說的是……這首詩,要麼是很深刻地在批判戰爭,要麼……就是他後期的作品。毋須過分解讀,這首詩里的這一句話只是詩人寫的一個偶然。

感覺國內大多數人都過分解讀了這句聽上去很有哲理的話。我覺得薩松應該沒有想得那麼深……(也只是我覺得而已)。所以這句話可能就是作者對人性的靈機一動的解讀而已,毋須去作長篇大論,他最著名的詩不是這首……這只是在國內比較火……

而國內有關薩松的信息大多數離不開這句話。其實薩松的戰爭詩詞真的很出色,很想把他安利給其他人~薩松不止有這首詩而已_(:з]。

以及薩松還有過轟轟烈烈的同志的愛(題外話了)))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怎麼說呢老虎的脾氣都知道,你心裡住著一個猛虎你還有耐心聞薔薇,這是多麼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境界啊


推薦閱讀:

《羊脂球》如果改成中國古代背景會是什麼樣的?
《冰與火之歌》裡面你最痛恨的人物是誰?為什麼?
偶然碰見的 他到底在寫什麼 ?
怎樣看待沈浩波對余秀華詩作的評價?
如何抑制自己寫半文半白的文章的衝動?

TAG:文學 | 思想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