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為什麼會漲跌?
我的老師說過一句話,"People trade because they disagree."
下面是舉例詳解如果有人認為公司A的價格高了,而另一個人認為公司A的價格低了,那麼他們就會在某個雙方可以接受的價格進行交換。賣出者叫做空方,買入叫做多方。理論上說,如果市場上有足夠多的投資者,那麼他們在某一個時間對於某個公司的估值決定了公司股價的高低。空方力量大,股價就下跌;反之多方力量大股價就上升。然後簡單介紹一下自動撮合成交和做市商成交的方法:自動撮合成交以紐約交易所為典型,所有的投資者自由報價,如果買價和賣價相符,那麼就自動成交。以A公司股票為例,假設當前價格為10元,且不收任何手續費和稅費:
多方:9元100手,9.5元200手,9.75元100手空方:10.25元50手,10.5元100手,11元100手那麼不會有成交。股價維持10元如果此時發生了如下變化,多方出現了10.25元25手多方:9元100手,9.5元200手,9.75元100手,10.25元25手 空方:10.25元50手,10.5元100手,11元100手其中10.25元達到撮合交易條件,25手10.25元成功出售。此時成交價變為10.25元。即我們在股票軟體上看到的當前報價。做市商成交方法和撮合方法不同,由具備一定實力的券商作為中間商,同時作為買方和賣方的對手,因此雙方並不直接交易。美國NASDAQ是做市商制。以公司B為例,當前價格為10元,不收任何稅費:一般在做市商報價是這樣的:買:10.05
賣:9.95也就是說做市商低買高賣,賺取一定的價差作為流動性風險的回報。如果買入或賣出大量增加,那麼做市商就可以順勢提高/降低相應的買/賣價格,那麼參考的中位價格就相應提高/降低了。這是我在台灣的CMoney投資網誌上找到的一篇文章,股市運作原理當然比較複雜,在這裡我認為從認識股票的漲跌原理開始比較好入手——就是這篇了「回到最初,了解股價漲跌的原理」
股票市場
是提供投資人股票買賣的場所,
讓想買或想賣的人,
可以有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來交易。
買賣的價格怎麼決定的?
難道是像菜市場殺價?
不是的。
要了解股價是怎麼決定的,您要先了解什麼是 "成交價"所謂的 "成交價",
就是買方和賣方 "剛剛好" 願意買 與 願意賣 的價格
今天我去文具店買一支筆,
老闆願意用 50 元賣這枝筆,我也願意用 50 元買這枝筆,
於是 50 元就成交了,
50 元就是這支筆的成交價。問題來了,
如果我想要買鴻海(2317) 的股票,難道是郭台銘賣我股票嗎?
一張股票多少錢 也是他決定的嗎?當然不是!
其實,股價的決定 是按照所謂的 「集合競價原則」。圖 鴻海(2317)盤中報價上圖是鴻海(2317)的盤中股價走勢圖。
所謂盤中,就是證交所在星期一到星期五 (國定假日例外)
早上 9:00 ~ 下午 13:30 開放交易的這段時間。
以上圖為例子,
鴻海(2317)一股的成交價是 88.3元 (藍色圈圈),
也就是一張股票 8 萬 8 千 3 百元 (一張股票是 1000股 )。
這時候有兩派人馬,一方是想買股票的人,一方是想賣股票的人,
想要買股票的人,當然希望買的價格愈低愈好;
想要賣股票的人,當然希望賣的價格愈高愈好。
由於每個人願意出的價格不一樣,
所以證交所的成交原則為 價格優先、時間優先,
我們來看鴻海(2317)的例子,右下角紅色框框圈起來的部分。
買方願意出一股 88.2 元 的人目前有 172 張,願意出一股 88.1 元 的人 目前有 115 張,
願意出一股 88.0 元 的人 目前有 359 張,
以此類推....
賣方願意出一股 88.3 元 的人目前有 257 張,願意出一股 88.4 元的人 目前有 394 張,
願意出一股 88.5 元的人 目前有 668 張,
以此類推...
所以想像現在所有買方會排隊,
而願意出高價的人排在前面 (目前出價 88.2 的買方排第一位),
相反的,所有賣方也在排隊 ,
而願意出低價的人排在前面 (目前出價 88.3 的賣方排第一位)
這就是所謂的價格優先原則,
若是有兩個買方都是以 88.2 元 出價
那就是看誰先下單,誰就先排在前面。
這時候,買賣雙方開始對峙,
當有買方願意用 88.3元 買一張,這時股價就會成交在 88.3 元,
88.3 元 就是成交價,賣單就會從 257張 變成 256張,
然後繼續對峙...
當有賣方願意用 88.2元 賣一張,這時股價就會成交在 88.2 元,
88.2元 就變成了新的成交價,買單就會從 172 張 變成 171 張,
然後繼續對峙...
所以,假設現在很多人都想買鴻海(2317)的股票,
賣方的第一順位 88.3 元 的賣單,就會一直被成交,
直到 88.3 元 的賣單全部都成交完畢,
就會輪到 88.4 元 的賣單變成第一順位,
如果還是有很多人要繼續買,就要用 88.4 元 的價格買,
那 88.4 元 的賣單就會開始成交 88.4 元 就會成為新的成交價。
當然如果還是有很多人要繼續買,也願意用更高的價格,
買賣單就會一直被成交,成交價就會從 88.4 → 88.5 → 88.6 ....
這就是股價上漲的由來。
事實上每一個時間點,
都是有買方和賣方兩大勢力。
只要買方的力量大於賣方,成交價就會一直往上推,
股價就上漲了。
反之當賣方的力量大於買方,成交價就會一直往下推,
股價就下跌了。
兩方勢力互相有強有弱,股價就會時漲時跌。所以股價的漲跌 就是買方和賣方兩股力量拉扯的結果,
也就是經濟學上的供需原則。
最後,
我們常常聽到的 總市值,就是股票的股價乘上總發行股數。
這個數字越大,表示這是一家越大,以及越重要的公司。
純粹技術上看,且不考慮吃分紅的保守投資者和獲取控制權的產業資本,以股價上漲為例:股價上漲的唯一原因,是主動性買單持續吃掉上一價位所有賣單。主動性買單持續的吃掉上一價位所有賣單的首要原因,是交易者看多股票,並認為其他交易者也看多該股票,從而搶先提價買入,或觀望提價惜售。讓交易者放心的堅定的搶先提價買入或觀望提價惜售的原因,只能是某種公認邏輯和場外事實,否則不足以形成一種自願條件下的分散決策和群體互動,而變成一種純粹的觀念驅動,自我實現的遊戲(如擊鼓傳花)。這種公認邏輯和場外事實,可以是公司未來現金流折現,可以是某個預期到但未實現的業績驅動因素(即概念),也可以是主力散發誘導信息,也可以和業績無關,僅僅是剛上市,盤小价低,籌碼集中,底部調整充分。但必須是公認的邏輯和場外的事實,才能引發中長期的大級別的行情。也可以說,這就是凱恩斯的選美理論,我基本認同它。衍生一個問題,股價為什麼要反映基本面?答案是不一定要反映,只有市場內長線資金,保守資金,責任資金佔主流時,基本面與價值投資的公認邏輯佔主流時,股價才會比較的反映基本面吧。
股票是有其內在價值的 。
股票的內在價值是由其公司預期盈利多少和估值水平決定。
公司的盈利本身就是波動的,盈利的波動就是在產業和宏觀環境的波動的背景上。
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或投資活動會對公司盈利有影響,比如接了個大單,或者是原材料漲價,或者是新產品或生產線投產。
公司的日常信息是要按法律法規的要求披露。
公司的日常信息會有不同的解讀,會影響其預期盈利的判斷。
不同的判斷就會有買賣,由於股票交易撮合的機制,就會產生股票價格的波動。
股票交易者的心理也會波動。
利率水平會影響估值水平
市場資金充裕程度也會影響股票價格的波動。
有資本雄厚的大戶或機構會認為操縱股價從中獲利。
1、股票漲跌是二級市場的操作。
2、簡言之,買的人多就漲,賣的人多就跌。(舉例表述,因為我剛才的形容有偏差,例一隻股票當前10元價位,有人賣有人買則10元,如有人出11元買,卻無人賣,則為11元,依次類推,是為上漲,反之下跌)
3、個人感覺,公司業績好壞對股票漲跌影響不大,股票漲跌主要由題材及政策消息面主導。例如,奧運會前可買北京旅遊。熊市時絕大多數都跌,牛市時,絕大多數都漲。政府一個信號就能主導股市漲跌。
宏觀:國家政策,經濟環境,市場走向等;微觀:公司經營,消費影響,投資心理等,平時多看看財說上的投資熱點和受益股
你手上有十斤芒果 我想買 出價10塊錢買你的芒果 你賣給了我 我拿在手上 別人覺得好 就要出高於十塊 我才會賣 同樣的 一直都沒人覺得好 我就得賤賣 變成9塊或者更低
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分為兩種,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的主要包括國家政策、戰爭霍亂、宏觀經濟等;微觀的主要是市場因素,公司內部、行業結構、投資者的心理等。
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器。短期漲跌是由參與者的心理決定,長期是由公司的價值決定。
影響股價的直接因素是供求關係,資金面,消息面比價值更重要,遊資所佔的比例仍然很高,它們的理念不是價值投資,這些年來瘋狂發行基金,為的就是一方面吸收不理性的投資者的資金,一方面基金的理念往往都是價值投資,對股市會起到很好穩定作用,並且引導價值投資,但是價值投資仍然是非主流,基金比遊資的資金差遠了,基金髮行的還很不夠啊!
供求
現在的股市漲跌,幾乎完全被股指期貨的程序化交易所操縱,期指大莊家採用無數股票子賬戶程序化自動買進賣出股票。拉升期指時,無數子賬戶程序化自動買入標的股 票,股價跟著期指漲。做空期指時,無數子賬戶程序化自動賣出標的股票,股價就跟著期指跌。達到期指莊家操縱股市指數的目地。所以現在股市齊漲共跌現象越來越明顯,絕大多數股票的股價波動,都被期指大莊家牢牢控制,讓股市失去了自我調節的能力。 歐美成熟股市早就掌握了股指期貨助漲助跌的特點,股市漲的時候,股指期貨可以隨便玩。一旦股市暴跌,立刻暫停股指期貨,避免期指做空助跌。 A股幾年來一直縱容股指期貨,期指助漲時,讓A股過早的漲到了5000點,而管理層卻以為是配資的原因而粗暴干預,造成股市暴跌。現在期指助跌時,管理層卻依舊無視,繼續縱容期指做空,導致救市花費了極大的力氣,成效卻不佳/ 所以要救市,必須認真學習歐美股市,立刻暫停股指期貨。並設立股市暴跌時自動暫停期指的科學機制,每當股市跌幅較大時,自動暫停相應的股指期貨。 也許暫停股指期貨,並不能改變某一時期的下跌趨勢,但至少也會讓股市保持陰跌模式,而且中途會有若干次像樣的大反彈。不暫停股指期貨,那麼只能不斷重演千股跌停,連個像樣的大反彈都沒有。
如果股票不漲不跌,那麼就是牛頓意義上的平衡或者動態平衡,前者猶如在浴缸裡面注入水,水位不變,後者猶如打開龍頭,同時拔掉浴缸塞,但是水位仍然不變。
以上的物理邏輯被在相當時間運用到各個學科,並且認為供求終平衡,所以最終股票應該類似不漲不跌或者微張微跌,達到均衡,我想你的問題的根就在這裡。
但是實際上近幾年的科學已經越來越質疑以上的類物理定律,物理定律很多時候可以解釋上到宇宙,下到原子,但是對於某些結構難以解釋,這些結構比如社會群體,大腦組織,龍捲風等,而股票也是屬於這類結構。學術上管這類結構叫做複雜結構,他們通常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自組織,一個就是自適應,簡單來說,你可以認為股票就像一個人一樣,可以從小孩長到成人然後衰老死亡,再次循環,而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也有負面的如傷病,或者正面的機遇在裡面。
如果你把他看成一個活物而不是死物,那麼是否可以理解波動了?股票交易就好比古董行業的博傻理論是一個道理。 假如有一隻股票賣5塊,當大家都對後市看好時,很多股民想買入,等待其升值,但是持有股票的股民5元不肯賣出,就會把價格提高。當到達一定高度,大部分股民都覺得不能再漲時就有很多股民會賣出股票,此時,大家都不開好後市,買入的人少了,就只能低價處理,股價又跌下來了。股市就是這樣,漲漲跌跌,沒有一張上漲的股票,也沒有跌個不停的股票。 影響股民對後市的看法,有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1、政策面,國家發布對於該股所在上市的好壞消息。 2、基本面,公司本身的運營狀況已經一些重大改變。 3、莊家大資金的操控市場。 4、權威人士對股市的分析。 等等。。。
我把參與市場交易的投資者分為四類來解釋股價漲跌的關係。
A類投資者金額億元以上,通常稱為機構。
B類投資者在一千萬到一億之間,通常稱為遊資。
C類投資者在一百萬到一千萬之間,通常稱為精英投資者。
D磊投資者資金量在100萬以下,通常稱之為散戶。
-------------------------第一類股價上漲的原因是A類投資者主導。
當A類投資者通過一系列渠道包括研究,行業分析,甚至人脈圈的消息,對上市公司X的股價未來形成上漲預期,於是進行買入操作,因為資金量大,於是這個過程呈現逐漸放量攀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形成以後B類投資者就會對X公司進行研究,這時候他們會有兩個判斷,認同和不認同,當B類投資者對A類投資者的預期產生認同,於是X公司的股價就會出現暴漲,通常體現在走勢上就是漲停板,C類投資者中由於有些專業人士對X公司情況了解,也開始認同買入,股價呈現出一個明顯的上升通道,而這個時候D類投資者是沒有任何渠道得知X公司上漲的邏輯,他們唯一的判斷就是市場上股價的趨勢走勢而不是公司內部傳導出來的信息。在經歷過一段時間後A類投資者當初預判的影響X公司股價上漲的因素成功兌現了,於是A類投資者就不再有持有X公司的理由,因為A類投資者是以X公司上漲預期為前提買入的,這時候會開始集中賣出,但D類投資者對X公司出的消息認可,於是公司的股價呈現波動,股票在A類投資者和D類投資者之間進行換手,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雙方博弈的過程,B類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通過價差參與博弈,這就是股價形成震蕩的原因。
這個上漲過程也分成兩類,一類是A類投資者有強大的行業分析能力,能對X公司的業績和股價產生的影響進行預判,而提前買入,另一類是A類投資者有某種消息渠道得知未來這種消息會對股價產生影響而買入。無論哪一類都會導致公司股價的上漲。
這一類的股價上漲是由A類投資者進行主導的,他們的優勢是資源和人脈。
第二類股價上漲是由B類投資者主導的。
B類投資者資金量適中,他們的操作模式和漲停製度密切相關,他們並沒有A類投資者的人脈和資源,但是他們對市場的靈敏度是四類投資者中最高的,這和他們的資金量有關。於是B類投資者都會形成獨特的操作方式,就是炒題材。
在某個股票X出現新概念,或者新消息後B類投資者會迅速買入,D類投資者產生認同,於是在漲停關口進行博弈,但B類投資者的買入預期是短期預期,不是和公司業績掛鉤的長期因素,於是在漲停第二天會順勢進行出貨,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會有B類投資者進行博弈,就是此消息對X股價的影響力理解的偏差,於是會造成短期股價的連續漲停。這一類股價的上漲是由B類投資者進行主導的,他們的優勢是對消息的判斷力。
第三類的上漲是由C類投資者主導的,這類公司往往是細分領域行業公司。
C類投資者都是社會精英,他們對某個行業有巨大的優勢,無論是科技、醫藥、資源等等,這種投資者集群化投資就會產生私募,集中投資某個股票就會主導某個股票的上漲,而這個股票往往是細分行業的龍頭股,對該公司上漲的因素需要專業的判斷和理解。
這一類股價的上漲是由C類投資者主導的,他們的優勢是專業理解能力。
第四類就是由D類投資者主導了,很遺憾,這種主導通常都只有大牛市。
D類投資者相比上述三類投資者沒有任何優勢,唯一的判斷力就是市場的公開信息對股價產生影響,如果要D類投資者認可,往往就不是一個消息對一個股票的影響,而是一個消息對一群股票的影響,通常這種消息有降息、政策紅利等等。
這一類股價的上漲看上去是由龐大的D類投資者主導的,實際上是A、B、C、D四類投資者同時認可共同推動的,所以D類投資者永遠都只是市場的邊緣投資者,因為相對於上面三類投資者他們沒有任何優勢。不同的人對於股票的估值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的基礎,則是人們對於信息的掌握程度。因此,個人認為,是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股票價格的漲跌。
股票的價格從定義上來說,就是該支股票未來所有現金流的折現(很多估值模型也是基於這個定義來做的)。簡單的說,是反應了投資人的預期。當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或者是出現了新的利好或利空的消息時,人們的預期就會發生變化,因此股價也會跟著變化。
股價說到底還是由交易來體現的。如果大家都覺得一支股票未來會下跌,因此要將自己手中的貨出手。如果當前的交易價格沒法成交(比如沒人願意以現在的價格接盤)的時候,就會願意以更低的價格來成交,這就促使了股價的下跌。反之亦然。股票可以比喻成一口無敵大水缸,賣出的人把水舀走,買進的人把水倒進來,舀走的和倒進來的水會決定水平面到哪裡
股票價格上漲歸根結底是由資金的推動來完成的。通俗地說,只要有錢不斷地以更高價格買進股票,股價就會不斷上漲。而其他的基本面的利好,技術面的支撐,只是股票炒作的一個由頭而已,沒有大資金的參與,這些由頭都是扯淡。
股票圍繞價值波動,但價值是人給的,而人心是會變化的,股票的波動反應的是人情緒的波動。
推薦閱讀:
※高級金融從業人員應具備哪些素質?
※對於擁有12%年收益投資小白,有沒有必要學習股票投資?
※為什麼最近不少上市公司都在設立融資租賃公司?
※美國加息會對美國經濟及世界其他經濟體各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5個月可以改變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