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年人碰到不明白的事物,為什麼很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大多數都不懂裝懂,繼而慢慢忽視、遺忘?
不是大城市
一般這些人混的比較好;相反,一些富有求知精神、看起來很積極、聰明的人,卻不如前一種混得好?勇於追求知識、學習、不恥下問的人,應該更優秀才對啊,為什麼現實生活卻相反?
我這裡有一個簡單的問題:
假設,有一條溝,有一定寬度,橫亘在你前進必經的道路上,現在,在你真的實際嘗試跳過去這條溝之前(可能有掉下去的風險呃),問你,能夠跳過去嗎?這時候,有兩種給出答案的方式:1. 量下溝的距離,然後找個平地,在地上按照距離畫好線,然後試著跳,可能還多試幾遍,然後給出答案2.直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給出答案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二種做法,為什麼呢?因為第二種做法簡單,而且對於非嬰兒期的人來說,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機能的判斷經驗是很豐富的,通常信任和依賴這種經驗。
而對於大多數問題,我們通常都有這兩種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
對於中年人或者老年人來說,問題恰恰出在這個地方。中老年人,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以後,積累了大量的人生經驗和知識內容。一般來說,選擇或者依賴以往的經驗和感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會成為潛移默化中的首選途徑,因為這種途徑更快捷,更簡單,雖然有時候不是那麼靠譜。這種取向如果發展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就會喪失「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因為他們潛意識中排斥通過更費勁更麻煩的方式去獲得新知識,新經驗來解決問題,盡量都想依賴以往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去解決問題。一旦這個成為生活習慣,那麼事實上,老經驗,老知識,總有不靠譜的時候,因此不懂裝懂,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甚至忽視事實都會成為現實狀況。
這種潛移默化的演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必然存在的。問題只是在於,只有少量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在主觀層面意識到這個問題和變化,從而去修正他,約束他。
至於什麼樣的人能夠更優秀,一般不是取決於你的知識和經驗的增量速度,而是取決於你的存量大小。
當年華漸老去,人生苦短之感覺到來之際,如何去約束和修正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是一件非常有深度的事情,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因此所謂的約束和修正,並不是放之四海,而是有的放矢了,在有必要的領域,聰明的中年人必定會保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而大多數領域,就放任好了,這正是修正和約束這種變化的智慧。
正像答案開頭所列舉的那個問題那樣,如果你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無論大溝小檻,都採用看似最具求知求真的方法一,那麼你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遠的。而如果每一道溝坎,你都採用方法二,那麼基本上摔死的可能性就大增,這是個選擇智慧。怒答.
前幾天前同事聚會。一同事分享一段親身經歷:他們公司的投資人是一個美籍華人,50多歲。對現代互聯網技術並不了解,開會時滿腦子裡都是購買小型機之類的產品和方案,使得溝通起來非常的吃力。
但後來的接觸這個人的行為把他們公司的人都震撼了——此人對彙報的沒一個細節都刨根問底,從數據圖表到技術實現。自己可以不懂,但必須要問個明白。知道他最終理解彙報的結論是如何產生的,數據的疑點被解釋清楚了才肯罷休。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勁頭使得我朋友公司的人再也不敢自視更懂得互聯網,每一個彙報每一份數據都含糊不得,拿PPT「忽悠人」的想法再也不敢產生了。
所以我覺得「知道什麼該懂什麼不該懂」是在忽悠自己。真正優秀的中年人知道把握細節才能瞭然於胸,不斷學習才不能讓忽視的細節和新生力量威脅了自己的存在,不因為「知道什麼該懂」而觸及了天花板。從這名投資人到喬布斯,從周鴻禕到李嘉誠身上,都有這種對細節的把控的和永遠不停止學習的精神。
所以對於問題只能說:現在看到他們混得好是暫時的,早晚被年青一代輕易的超越。如果眼界放寬一點,在很多行業他們都不是成功人士。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是那些做事比年輕人還認真,學習比年輕人更快的中年人。數據說話,樓主沒有調查過,不要輕易說不懂裝懂的會混的更好。
我也沒有調查過,純靠推測,我覺得樓主說的情況應該是不準確的。先說混的好的問題:
什麼算混的好?有錢有勢?功成名就?那麼從有錢有勢或者功成名就的角度出發,只要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達成就算是「混得好」。混的好一般是指工作上的,那麼現在我覺得對於「不恥下問」這個性格特質的適用性上做一個討論了:工作種類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1.交際型(政治、服務業等)————2.技術型(高科技行業、操作員之類)這兩個只是我的大致分類,其中還會出現非常複雜的情況,比如:技術型里也會出現交際型人才等等,很多技術達人後期會轉型到行政方向....具體說明「不恥下問」在行業里的作用1.交際型。這個類型的工作,本身對技術含量要求不是很高,大部分靠的不是IQ而是EQ,很多銷售達人不是因為掌握了某種「技能」,而是因為他們有敏銳的洞察力或者親和力等等...這些特質是無法通過「不恥下問」得到的,所以他們沒必要「不恥下問」,而且在服務業里,被服務的客戶常常是不懂他們購買的服務是什麼含義,你不但不能問他,還要引導他...你老問客戶,客戶會認為你不專業的,所以「不懂裝懂」常常比「不恥下問」好用。
2.技術型。這個類型的工作對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科學家」就算是這個領域的,這個領域講究的是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大部分工作都是非常有邏輯性的,一是一,二是二,糊弄不了,不懂的時候裝懂,只能耽誤事,人無完人,不會有人天生什麼都懂,這個領域大部分出人頭地的人物肯定都具有「不恥下問」的特點,起碼在他們出名前肯定是有「不恥下問」這一特點,因為提問是他們進步最快的方式。所以我推測,樓主可能是一個交際型工作的參與者,或者技術型工種里的交際型部門,如果樓主的EQ成長速度很慢,那麼您可能會很悲催的在未來十年看著你身邊的人一個個爬到你的頭上去....而你只能抱怨,為什麼他們不懂裝懂...
他們只是比你明白,應該在什麼時候「不懂裝懂」。1.因為你設定的大環境,那裡的主題就是混。勇於追求知識的人呆錯地方了。2.你所說的,勇於追求知識的人可能只是知識的愛好者,還不夠優秀。
因為他們終於明白了:(1)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2)理解一個問題的意義和產生的背景,很多時候比這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
(3)如果你實在找不出問題的答案,或者不知道怎麼去找答案,那很有可能,是你提的問題不對。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提合適的問題。
(4)生活有更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去追求和享受,有更多無奈的事情,需要消化和處理;所以你說的那些「不懂裝懂」的人,很可能發展出了一種成熟的人生哲學和智慧。如果非要從哲學理論上靠,他們的世界觀是實用主義、建構主義和後現代的。而你那些「不恥下問」的人,他們的人生哲學和認識論還停留在機械唯物主義和二元論階段。樓主,你還有什麼想問的嗎?1,你一定是從年輕人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而沒有從年長/成功者角度去看問題。2,嚴格講所謂答案是沒有止境的,每一個答案都會帶來新的問題,所以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句話本身並不嚴謹。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4,一個成熟的人,會懂得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問題上,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或者時髦點時間管理什麼的。所以,當你的閱歷足夠,就會明白什麼問題該弄清楚,什麼問題不必耗費精力多了解,什麼問題則根本不需要理睬。而且,這種閱歷產生的經驗,很難向年輕人解釋並且可以歸為不需要理睬的問題裡面。
「勇於追求知識、學習、不恥下問的人,應該更優秀才對啊,為什麼現實生活卻相反?」
覺得這個觀念有點問題。試討論您的邏輯。
「勇於追求知識、學習、不恥下問的人」等不等於「更優秀的人」?咱們從什麼角度,去評判人是優秀or不優秀的?您似乎是從經濟成就、事功的角度去看的,好,就算是「有能力取得經濟成就」才算「更優秀」,那麼,這種優秀,多數是來自資源整合能力,社會網路的運營能力,或者簡言之,來自管理能力,而往往不是創造能力。
「有能力取得經濟成就」也不等於「能混好」。混好,在很多領域(也許是絕大多數領域),目前靠的是社會基礎和資源優勢(至少這是先決條件吧),這個不多說了混得好不代表就是正確和智慧的,圓滑的人一般都能混得不錯。依我看,真糊塗假智慧的人多,真智慧假糊塗的人少。
富有求知精神、看起來很積極、聰明的人,往往更敏銳,更能發現問題,但發現問題是一種能力,解決問題則需要更多的素質。圖方便省事本就是人的本能,加上中庸文化幾千年的浸淫,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學,各種似是而非的智慧語言,糊塗麻木和不求甚解者更大行其道。這些人雖不願或不擅發現問題,但如果以利己目標來衡量,他們卻更擅長解決問題。因為他們不願或不擅發現問題,所以他們往往會製造一堆問題,半真半假,糊裡糊塗地,像泥鰍一樣把水攪渾了,然後又在他們製造的混亂中憑著糊塗不求甚解無原則的「智慧」安然脫身。而那些富有求知精神,看起來積極聰明的人則在那一灘渾水中不堪忍受。
想混得好,方便的途徑是向那些人學習,鈍化自己的感覺,降低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費勁的途徑是保持敏銳感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繼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溝通上的問題往往需要雙向考慮和多角度分析。
一般正常情況下,只有談話內容方向偏離軌道,或者無法維持基本冷靜和客觀探討的情況下,才作罷。經驗很重要,但是是有限的,因為經驗往往是個別人在特殊時間的有限環境下所經歷的個別事件,是多分歧和難以完全普遍的現象或案例的集合。其經驗可以作為參考幫助後來人分析問題,但一般無法成為在理論和本質上決定性的判斷,即便依靠這種經驗有很多成功或者帶來便利的案例;畢竟我們始終處在一個發展變化的環境里。所以,一次有意義,有價值和有情趣的探討是由各種經驗的延展組成,而不應該是建立在"經驗主義"上。學校里,導師會提醒學生在論文中盡量少用第一人稱,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吧。雖然理論上是這樣。當人的經歷不同,所堅持的方向不同,必然導致分歧。不過,希望更有經驗的人應該更加寬容、有勇氣和擔當責任,而不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經歷變得越來越狹隘。大家都聽過"我不同意,但我會支持你"這樣的故事,說明了經驗上的矛盾和對本質上的可能性的尊重可以並行,也體現出一種讓人尊敬的豁達與冷靜。有時候,這也不失為一種處事的技巧,不過不要變成功利性的伎倆才好。
Paypal被收購前的文化氛圍,youtube的成功等例子都是基於對問題本質刨根問底的思考,對經驗的客觀借鑒和分析。這種情況下,爭取財富、驕人的成績和個人的地位好像從來不被看成是件要命的事,還收穫了坦誠相待和共同專研帶來的樂趣。本來對於這個問中的"為什麼"碎碎念了很多看法,但覺得這已經不重要。只要真誠對待自己,學習、工作和生活,擴散更多的正能量,比去糾結過往的原因更有意義吧。我的理解是,哪些混得不錯的人,處於高層的一部分人要面子,放不下身段來問問題,因為問題問出來了,有可能顯示自己的無知;
1.因為有些人混的好,很多問題可以用金錢解決,而不需要自己去花費時間和精力,而另一部分人暫時混的不夠好,對他們而言自己花費時間去研究解決一個問題性價比高於花錢去解決——不是懶了卻混得好而是因為混得好所以更有資本去懶2.有些人不關心一些事情,比如我爸不會關心電腦,不會關心手機,更不關心互聯網~但是自從去年迷上彩票以後就整天研究排列組合還有歷年來彩票的規律~——他們不是不積極,只是對一些自己本不關心的事情不積極
綜上,我認為這個問題相對含糊和片面了,當然我的這條答案同樣只能針對部分情況
高曉松解釋的「四十不惑」:就是到了中年,不懂的事就不想搞懂了。
1、有些問題永遠無解無答案2、知道什麼是值得知道什麼是不需要知道的3、該深入的深入該淺出的淺出4、懂得察言觀色,不該挖的就別挖,傷人又害己5、打破沙鍋問到底會打破潛規則,會傷害別人和自己,但是不深入問題 不會造成大傷害,所以保底的做法就是不知怎麼辦的時候不要往裡問。6、安全感的需要
有一些人,活到一定年紀,後面的生活就都是對前面的重複了。他們消耗著一個個今天,努力把明天改造為昨天。哪怕是世界已經從工業時代進入到了信息時代,哪怕是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哪怕是世界已經有了70億人口,世界的這些飛速的發展,對他們而言,不過是一些「新聞」。
有的人可能活著,但是我們可能找不到太多他是智慧生命的證據。
察見淵魚者不祥。為什麼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問清楚了又能怎麼樣?
其實也不一定,我爹58歲開始用電腦,很快就會日常操作,裝系統,備份,拆內存條(燒過一次)……等。退休了還不閑著,到處去玩。
你的問題價值何在呢?既滿足不了吃飯穿衣,也提高不了工作成績。除了表示疑惑和發泄不滿之外,對自己、對他人都毫無稗益。
你說的也僅僅是好問好學而已,又不是努力和付出,也沒產生工作成績和經濟效益。再說了,投入產出比對大多數人來講,本來就是不成比例的,要不然財富名望怎麼向少數人聚集呢?
另一方面,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講,現實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他無睱去關注這些,而精神和身體的衰退,讓他也沒多少能力去思考了。世界在小孩子眼裡是彩色的,充滿了新奇。而對於大人來講,則是一個個小格子。看到上面的答案,很大一部分引用了這樣一個觀點或者理由,就是年長者由於社會閱歷的豐富,能夠判斷出一個問題對自己是否有意義,是否重要,是否需要去花費時間。那麼這一理由成立的前提是,對這一問題已經有充分的認識,明白了這一問題的含義,重要性等,那麼,他其實已經明白了問題的很大一部分了,要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要明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意義,那既然如此,這還是一個問題嗎?或者說一個不明就裡的提問者怎麼可能會完全知曉這個問題的意義在哪裡,那些自以為明白了一切,其實什麼也不懂的案例,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這些人應該很大一部分都是那些所謂閱歷豐富的中年人吧。再者,一個閱歷豐富的人應該懂得一個道理,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迎接挑戰,不斷地增加自己的閱歷,這才是積累閱歷的方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否則又怎麼能積累閱歷,成為你發現問題意義的必備基礎呢?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老於世故,為了規避許多不必要的風險而明哲保身,不願暴露出自己的弱點,要知道,所有的知識或者情感的缺失都可能成為弱點而受人挾制,而如果大部分人都不懂裝懂就可以集體防禦這種被挾制的可能性,就好比皇帝的新衣,誰都不說,不就沒人知道了嗎,但是如果偏偏有那麼一個小孩子說出來真相,那麼不僅是皇帝丟臉,其實那些所有圍觀的大人們也是被打臉的,所以這個以中年人的價值觀為主要價值觀的社會不斷教導新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要如何的謹言慎行,如何的明哲保身,並且美其名曰「長大」「成長」,實質上是精神上由健康進入病態的過程。有點上綱上線了,就此打住。
孔子「四十不惑」不是白說的……
我也快四十了,快進入中年了。感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家庭和小孩身上,不像以前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時間充裕了。所以我對工作來講,自己管的這塊弄清楚弄明白了就可以了,自己愛好的東西、吃飯的本領著重花時間去深入了解,其他的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涉獵了。知識真是太廣太多了,學不過來。還好,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懂裝懂的人,不懂就不做聲。但做領導的其實需要不懂裝懂一下,因為他不可能了解到自己管的這塊工作的每個細節,所以有時候要問手下人細節問題,大致領導還是行政工作為主,技術為輔,所以他們對技術不懂也不會特別要求自己去懂。
最怕的是家裡的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容易固執於已有的生活經驗,還想指導年輕人,這就和年輕人的觀念和知識發生了衝突。不過畢竟是家裡人,可以包容吧。推薦閱讀:
※生活中,善良、忍耐和軟弱,如何分辨?
※如何理解中國百姓信佛?
※笑點很高,好像不合群的樣子,怎麼辦?
※你是什麼時候對社會失去希望的?
※中興 42 歲員工墜亡悲劇發生後,你如何看待 30+ 職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