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影視劇涉及朝鮮王室的故事都是朝鮮國王被大臣脅迫左右呢?

比如《成均館緋聞》《雲畫的月光》《花郎》古裝的《我的野蠻女友》《君主:假面的主人》,電影《思悼》等。但是中國的歷史劇里很少臣子和皇帝作對。


-

因爲手頭有些事情要做,所以先簡略答一下,過些日子再做補充。

宗室全州李氏的祖先出身卑微,元是蒙古軍頭,後來在太祖王皇祖考時帶兵歸順高麗,此爲李氏家門之始。儘管太祖王弱冠時便以騎軍大破紅巾賊和元寇,得以進爵。但在根基深厚的高麗貴族眼裡不過是依附王權和軍功的小家族。而後雖然全州李氏取得天憲,依舊在財力和土地上比不過開京公卿和地方豪族。這也是為什麼太祖王要遷都漢陽的原因。

接著又是兩次王子之亂導致宗室和勳貴(軍功貴族,出身多數低微,靠戰功上位,是宗室最大的支持者)力量被嚴重削弱,不得不依賴儒士和舊貴族的力量。而儒士和舊貴族又聯合為兩班階層,一個根基土地的學術菁英階層,控制了中古社會兩大力量來源—知識和田產,宗室就此徹底在權力鬥爭中失敗。

此後終朝鮮一朝,都是一派兩班打擊另一派兩班。國王只是圖章而已。

-


李氏朝鮮終其一朝都沒能消滅門閥世族

朝鮮的兩班貴族是世界上最穩定的貴族階級之一

日韓合併後日本人對兩班貴族的普查顯示

朝鮮全國一千六百餘個兩班家族中

超過一半的歷史都有四百年

其中很多都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這樣穩定的貴族統治階級在宋以降的我國是無法想像的

事實上在魏晉南北朝的門閥世族鼎盛時期

我國的政治和朝鮮頗有幾分相似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說的就是門閥依靠九品中正制控制朝政的情況

統治者都要依靠地方大族維持統治

宗室和地方世族的關係幾乎是平等的

蜀國無法完全激活益州世族僅僅依靠劉備帶進來的荊州精英是其短命的重要原因

魏國更是發生了司馬氏篡位的事情

司馬氏得國不正 許多地方大族對其並不是真心服從

這使得西晉必須仰賴宗室司馬氏的力量,代價就是宗室內部激烈的權力鬥爭(八王之亂)極大地削弱了西晉的國力,而地方豪族對司馬氏的不滿也使得西晉政權在永嘉之亂後迅速崩潰

衣冠南渡之後宗室進一步撲街

東晉朝政由南渡世族代表琅琊王氏和地方世族代表陳郡謝氏把持

最終終結我國門閥世族的是晚唐以及五代十國亂世中殘酷的社會環境

大批門閥世族或死亡或流離失所就此衰敗

譜系湮滅、宗祠被毀、祖墳被挖等等都不在話下

門閥世族作為一個階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宋朝我國才得以擺脫貴族化的門閥世族

以科舉產生的士族以及由其組成的官僚系統成為皇帝統治依靠的力量

士族權力來源於皇帝,皇權絕對高於官僚,自然很少有被大臣脅迫的情況

此時社會已經是以官位區分士族與平民而不再看血統了

科舉成功就可以進入士族階層

回到問題本身

朝鮮半島在十世紀高麗統一新羅和後百濟之後再也沒有經歷過標準意義上的亂世

五六百年的和平不利於權力結構的打亂重組,徹底固化了兩班這一貴族階層

李氏朝鮮雖然也有科舉,但是其明令正統科舉只有兩班貴族子女才能參加,因此科舉在朝鮮成為強化兩班勢力的工具,使得其更為強大

在這樣的制度下,就如前面的答主所說的,朝鮮宗室李氏的出身問題使其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之後更是再無力挑戰兩班。


李氏朝鮮的王權沒有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集中,王室只是全國最大的封建地主,但是社會上絕大多數要職是被兩班所壟斷的。兩班的田產名義上是由國家授予或回收,但實質上已經成為和西歐封建制度一樣的世襲貴族,有自己的封地和奴隸,這些都是朝鮮國王所無法干涉的。再加上經過燕山君的暴政和中宗反正以後,王室的威信進一步下降,黨爭開啟,國王更加無力控制兩班。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壬辰倭亂宣祖號召大臣把各家的奴僕編入軍隊抗倭的時候下面一片「靠夭誰要理你」的態度,因為在兩班眼裡抗日只是你國家的事,但我的奴僕是我自己的私產國王你管不著。

朝鮮雖然在文化上被稱為「小中華」,但其社會結構更接近日本和歐洲的封建君主制,不能用天朝的思維去代入


太宗紅兩次王子之亂後,宗室力量已大不如前,至世宗以前,國王基本還能完全掌握權力,世祖時期王位再次不正常更迭。那以後王室再被削弱已無還手之力。但至此儒家尚未完全脅迫國王,成宗因年幼繼位,儒家得以完全從頭開始打造聽話的國王。到燕山君,只是殺了部分大臣便引發了中宗反正(中宗據說是被反正大臣迎立,即位第三天王妃被迫廢除)。至此,兩班文武開始掌握王位廢立。

後幾位王無嗣,王位從宗室中選擇,繼承人毫無根基,肅宗時南人黨北人黨爭激烈,甚至動搖國本,壬辰倭亂後,棄國而逃,後又收復兩京

但經仁祖反正,丙子胡亂,王向清朝乞降,至此,王室失去在百姓中的神聖地位

英祖時期老論少論當政,英祖本人即位是靠了老論,但思悼世子卻是少論代表,掛書事件後,父子矛盾開始激化,老論甚至逼英祖活活餓死了世子李煊。

正祖繼位後雖追殺了陷害世子的人,但並未追究黨人,後正祖本人也是死的莫名其妙,純祖繼位後安東金氏上台,從此開始!注意從此開始!國王几几乎完全成為黨爭的傀儡!

此情侶經歷幾代國王之後,至高宗時日本人入侵朝鮮,至此名存實亡

手機碼字好累,有不對請指出


中國周邊的國家裡,幾乎沒有能順利完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日本一樣,朝鮮也一樣。究其原因,實際上還是生產力的發展沒跟上時代。

用蘇聯式史觀來說,日本直到大化改新才慢慢開始褪去奴隸社會的影子,然而此時的中國已經到了唐朝,距離中國封建王朝的盛世——盛唐只差了不到一百年。而朝鮮半島早一些,大概在中國南北朝中後期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

平安時代的日本天皇和同時代的高麗國王類似於中國的東晉君主。魏收評價東晉君主時說「晉主雖有南面之尊,而無總御之實」。此時高麗和日本的朝政和東晉一樣控制在一個或數個大家族之中。

高票答案所說的李成桂出身低微,靠武力奪得王位,這實際上和宋武帝劉裕的發家歷史相同。不過劉宋建立與朝鮮的形勢不同。東晉末年爆發的孫恩起義消滅了很多貴族世家。這也是劉宋崛起的一個重要條件。而李成桂是親明派勢力的代表之一,當時元退居漠北,明朝不斷對遼東施加影響。親元派逐漸失勢。再加上此時高麗王室全都或多或少和蒙古人有血緣關係,親明派要鞏固勝利,必然要擁立一位新主。從這個觀點看,實際上李成桂並非新主最佳人選。但他頭腦最靈,做出類似宋太祖奪位的事情,瞬間控制了首都全部軍隊,才得到了王位。

此外我也不同意兩次王子之亂使得宗室力量削弱,導致王權衰落的說法。宗室對王權強化的促進作用是短期且不可控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是個例子。強化專制主義君權關鍵還是在於有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朝鮮太宗李芳遠之所以把王位傳給十歲的兒子世宗,自己退居幕後,就是害怕自己早死後,年幼的兒子沒有經過錘鍊,無法獲得眾心。這一點和卡佩王朝早期國王及德川幕府最初兩代將軍的選擇一樣(雖然秀忠並不年幼然而他確實魄力不足)。

朝鮮世宗去世後,崇佛的文宗和端宗相繼即位,這種做法是必然會使得王室衰落的(李朝以儒家立國就是為了排斥高麗的崇佛貴族),這種情況下世祖登場,奪得王位。然而世祖本人卻積極強化王權,在朝中扶植他本人的勢力。本來李朝的君主集權會朝著有利的形勢發展下去的。

可問題出在後來人身上。

世祖去世後,即位的睿宗既沒有魄力,也沒有高壽,更沒有繼承人,這就給了大臣削弱君權的機會。自古以來扶立幼主就是臣下專權的手段。於是大臣們扶立了睿宗侄子,年僅十三歲不到的成宗即位。

成宗去世後,燕山君即位。他為奪取君權,一方面崇信佛教,以表示與信奉儒家的士大夫決裂;一方面又以母親當年被大臣讒言害死為行動借口,大規模打擊大臣勢力。並且通過儒家對「孝心」的尊崇來加強行動在輿論上的合理性。然而燕山君依仗的大臣們顯然不如世祖的那些能力出眾,而且他又崇佛,所以激起了反對派大臣的反撲。於是燕山君被迫退位,大臣們擁立年輕且無主見的中宗即位。而李朝國王的君權強化行動便到此為止了。此後的大多數李朝國王要麼被大臣控制要麼被外國勢力控制,一直沒有獲得絕對獨裁的權力。朝鮮正祖曾經對君權強化做出一定努力,然而他的繼承人是個小孩,他一死他的努力全都付之東流了

所以題主你可以看到,你所列舉的韓國文藝作品中描述李朝國王被大臣脅迫的情景都發生在中宗以後。事實上李朝每一場激烈的大臣黨爭都發生在中宗之後。或許這就是原因了


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陸上長期只有宗主國一個陸地鄰國,海上基本上也只有日本來騷擾過幾次,還讓宗主國打回去了,所以在近代以前,除了日本,幾乎可以說沒有幾次外來入侵,是東亞少有的相對穩定的政權,李氏朝鮮足足熬過了中國明清兩代,熬過了日本兩個幕府,而之前推翻高麗王朝的過程也更多的集中在高層,沒有發生全國性的戰爭,這導致朝鮮缺乏一個類似中國五代那樣紛亂的時期,可以徹底摧毀世族門閥的時期,讓朝鮮的政治生態依然停留在類似中國南北朝及以前的狀態,世族門閥坐大,貴族集團極其穩定,王權不彰是常態。而中國彼時世家大族早已消亡,科舉深入人心,明清時期,尤其清代皇權達到封建時代的巔峰,中國的大臣更多的是技術官僚,既無實力,也無膽量與集權皇帝叫板。


在朝鮮半島的歷史當中,宰制半島的國家一般都稱為朝鮮。意思是說,在一般人眼中,朝鮮半島的正統統治者應該叫朝鮮。上世紀50年代朝鮮南北分裂,分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在國號的承續關係上,北朝鮮接續了朝鮮最後一個王朝李氏朝鮮的國號,而韓國這承續得是中國隋唐時期的三韓,就國號的正統性而言,朝鮮是優於韓國的。正是這種不正宗性,會讓人懷疑韓國立國的合理性。於是,它的官方文宣必須要扭轉世人的這種想法。

設置朝鮮王室被懦弱的大臣所左右。這裡有兩種內涵,

首先是否定朝鮮王室統治的合理性,一個昏庸的國王是沒有資格當好一個好的統治者的,這就是在否定朝鮮國號的合理性。

第二重內涵就是韓國依然承認朝鮮國號的正統性,但是它卻對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號朝鮮提出了懷疑,認為它們是一群宵小竊取了朝鮮國的政權,北朝鮮其實正是這些大臣的後代,它們才是國內的逆賊。而大韓民國則是不願與這些大臣同流合污,是匡除時弊,力挽狂瀾的英雄們所建立的,所以它們的統治是合理且合法的。

這裡可以參見孫中山辛亥革命時提倡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裡孫中山提出的是華夏的江山的正統是漢人的,滿清是侵略者,所以反抗是合理的,而不是叛逆。

而中國的歷史劇為什麼很少是臣子跟君王作對。這和我朝的正統歷史史論認為中國王朝二十五史都是正統,我朝是接續的民蔣的正統的,是合理的。而不是逆賊。表現大臣和君王作對,就是否認王朝的正統,就是在鼓勵作亂,否認我黨的統治的唯一合法性。會導致思想混亂。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韓國演員柳演錫
劉亞仁是一個怎樣的演員?
豆瓣TOP250裡面最被高估的電影是不是《陽光姐妹淘》?
如何比較韓國電影《新世界》與香港電影《無間道》?

TAG:韓劇 | 韓國電影 | 韓國文化 | 朝鮮王朝李王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