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三十年到底做了什麼,變化如此之大?
三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半輩子,但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卻是滄海一粟,但這一粟的時間,卻是一個宏大的時代,這是一個巔峰外國人三觀的的時代!
如今的中國與八十年代相比,差距甚大。2012年一個倫敦大報的記者來中國乘坐一次高鐵之後,當即驚呼:「中國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家。」想知道中國這三十年到底做了什麼?
秋天人們到底做了什麼,能這麼豐收?這個問題不能割裂地看,而要先把共和國的歷史捋一遍。秋天的豐收不能忘了春天的播種和夏天的汗水。
一、中國經濟的大歷史節律
中國經濟的大歷史節律,是三十年一個周期。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是第一個30年,師從蘇聯,經濟發展採用蘇聯模式。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是第二個30年,這個周期,中國經濟發展,師從美國,採用美國模式。目前所處的,是第三個30年大周期的開端,在這個階段,蘇聯模式和美國模式,都無法再適用於中國經濟的現實和發展,中國需要走出一個既非蘇聯模式,也非美國模式的中國模式。
第一個三十年,相當於給中國經濟建了個混凝土框架,打了個大形。第二個階段,是中國經濟的砌體階段,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用素描來說,結構都交代清楚了。第三個階段,是裝修和細節刻畫。經常有人說,為什麼中國經濟這裡不如歐美,那裡也不如。這是不在一個階段的比較,歐美的經濟都是已經完成好的作品了,掛在畫廊裡面展覽,怎麼看怎麼光鮮,而中國經濟,不過剛完成第二個階段結構造型,細節和上色都才開始。
新中國剛成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上,炮兵方陣還用毛驢拉著大炮。可見,工業的底子有多麼貧弱。中國社會混亂了幾百年,終於天下太平,可以不用打仗安心搞生產了。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上面,有一百多年的欠賬,另一方面,百廢待興卻一點基礎和技術積累都沒有。這便是新中國開國之後最基本的經濟現實。
這麼低的起點決定了,中國要發展經濟,必須得向先進國家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美國和蘇聯。問題是,中國想給他們當學生,他們憑什麼要教給中國發展工業的技術呢。除了利益置換,作為農業國的中國,並沒有更好的東西能拿得出手,和美蘇交換工業技術。
對美蘇兩強而言,中國繼續混亂下去是最符合它們的利益的,其次是中國劃江而治。一個統一的中國,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中國的統一,尤其是國民黨的失敗出局,讓美蘇都感到意外。它們都得重新權衡一個統一的中國,作為一支龐大的地緣力量,對美蘇的冷戰格局,意味著什麼。
斯大林的如意算盤是,中國需要出讓東北的利益,置換蘇聯的工業技術援建。毛澤東的原則是,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概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意味著,斯大林要拉中國加盟入伙,對抗美國,雅爾塔協定的既得利益,東北這一塊大肥肉就要吐出來。這筆生意,斯大林認為自己做的吃虧了。中國在東北主權問題上的寸步不讓,其實已經讓表面上親密的中蘇關係名存實亡。
斯大林失去了中國東北的地盤,在他的冷戰全局裡面,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他需要在東北亞重新經營一個據點,朝鮮半島。一個完全受蘇聯控制的朝鮮半島,不僅是美國和日本的惡夢,也是中國的惡夢。毛澤東訪蘇期間就很明白了,美國人不是好東西,蘇聯人也不是好東西。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全面控制朝鮮半島,都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所以毛澤東曾勸金日成不要冒險,會招來美國人,不過金日成聽斯大林的指揮。果然美國的反應很激烈,很快加入了戰局。斯大林按兵不動,它和美國馬秸稈打狼兩頭怕,把美國這頭狼引來了,然後讓中國去打狼。
中國顯然知道這是一個坑,所以遲遲拿不定決心,打還是不打。但最後還是為了自身的地緣安全,不得不往裡面跳,蘇聯不打可以,但是中國不能不打,拿下朝鮮,美國人的戰鬥機離中國的政治心臟太近太危險了。朝鮮戰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更不是朝鮮半島,而是斯大林。中國遭受莫大的犧牲,使他出了吐出東北這塊肥肉的一口惡氣。美國在朝鮮被中國狙擊,也打破了美國對在東北亞進一步擴張的妄想,這讓斯大林在冷戰全局中,又往前邁了一步。
斯大林這個一點虧都不能吃的人,找回來了便宜之後,真正的開始對中國進行工業援建。這是中國和蘇聯進行的第二次利益置換,第一次是入伙加盟幫蘇聯對抗美國,從蘇聯手裡要回了東北和一些不痛不癢的援建項目。朝鮮戰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置換的利益是蘇聯對中國的大規模工業技術援建,以及一些核技術的輸出。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一度對中國進行核訛詐,一個核大國,跟一個無核國家說要扔核彈,跟威脅說殺人全家是一個意思。理論上,這個被人殺全家的可能是存在的。中國只能寄希望於蘇聯對中國進行核保護,跟賭命一樣,把命交到了別人手上。為了能把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必須得擁有核武器。蘇聯遮遮掩掩輸出過來的核技術,再加上海外歸來的科學家的努力,中國算是初步掌握了核武器技術。
斯大林之後,赫魯曉夫掌權,這個人比斯大林還粗暴,但是沒有斯大林的才能。是個比較平庸的人。他的傑作是看美國種玉米的農業效益很好,就強行在蘇聯全境大面積種植玉米,因為地處寒帶光照不足,很多玉米連個穗都結不出來。玉米小王子對斯大林進行了鞭屍清算,也停止了政治經濟方面的一切斯大林主義。
他停止了輸出革命,還打算讓蘇聯經濟,從過於偏重軍事工業,調整經濟結構,這個調整,使得蘇聯國力開始下滑。從種玉米這件事來看,他並不是發展經濟的一個好手,而是個搞經濟的臭棋簍子。蘇聯國力下滑,為了拉攏中國制衡美國,玉米小王子只得再次對中國進行技術援助。
在美蘇爭霸中,蘇聯最大的瓶頸是人口太少,他們有資源有技術,但是人口短缺。人都用來搞軍工國防工業,搞重工業,那麼輕工和農業,就沒人幹活了,所以這導致蘇聯雖然作為一個強權國家,但是國內卻經常因為鬧饑荒餓死人。蘇聯如果要贏得和美國的爭霸賽,它需要得到更多的工業人口。
作為當時蘇聯盟友的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口。但是在蘇聯看來,中國是一個民族主義國家,只講現實利益,不講意識形態,不好哄。把中國人工業化了之後,一個強大起來的中國,反而比美國更可怕。所以蘇聯的歷任領導人都批評中國的領導人,太熱愛自己的國家了。這是他們的底線,中國如果不讓渡部分主權,蘇聯不可能全面工業化中國讓中國變成強國。中國顯然無法和蘇聯人做這種利益置換。
蘇聯去哪裡獲得更多的工業人口呢,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受曾經的沙皇彼得大帝的指引,定下了南下戰略。控制阿富汗,再向南衝破巴基斯坦,擁抱印度洋,控制波斯灣的產油國,然後和印度連成一片,這樣蘇聯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人口了,而且不用擔心強大起來的印度,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土安全。這看上去是個好主意。雖然印度人口很多,全要素生產效率卻很低下,但蘇聯如果能佔有了這麼多人口,對贏得冷戰總也可以有個盼頭。
勃列日涅夫有個怪癖,特別喜歡強吻別人,不分男女。連他的下屬和同志,都被他親的敢怒不敢言。熱吻狂魔一改玉米小王子收縮的對外政策,再次開始向外擴張,恢復了斯大林主義,他看到中國的核工業開始有了初步的成果,他的不安全感爆發了,弄出來了珍寶島戰役,使得中蘇戰爭惡化到了歷史最低點。
熱吻狂魔和美國談判說,趁著中國現在核武器技術還沒成熟,我們一起去殺他全家吧,不然以後再也沒機會了。美國被熱吻狂魔咄咄逼人的擴張,搞的壓力很大,所以它需要中國幫它來化解掉蘇聯的一部分壓力。美國不同意做這筆生意,無形中,美國和中國做了一筆利益置換,以核保護來置換中國制衡蘇聯。這也給後來的中美關係正常化,做了鋪墊。
繼朝鮮戰爭被美國人威脅殺全家之後,中國人再次被蘇聯人核訛詐。為什麼建國後的前三十年,中國人都顯得那麼亢奮呢,因為那種被殺全家的涼透脊背的恐怖感覺,讓人不時刻枕戈待旦的,就沒法活下去。中國甚至連做日本韓國這種附庸國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這麼大的國家,即便做附庸國,也會造成宗主國的不安全感,依然還是會被肢解成很多塊才行。
肢解完了,還會再讓不同的傀儡國之間互相不停的打仗,以消耗掉中國過多的人口。如此一來,中國人建國前幾百年的戰亂,又要重演了。近現代中國的命運就是這麼艱難坎坷,不站起來不強大,連跪的資格都沒有。很多中國人羨慕日本人被美國奴役了,能有那麼好的生活水平,口水吧啦的認為中國也能被美國奴役就好了。這種想法太天真,中國如果變成傀儡國家,中國的參照樣本不是日本,而是伊拉克。
在被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熱吻狂魔的帝國夢破碎了。蘇聯無法南下,印度被巴基斯坦擋著,也無法北上,得不到印度的人口,冷戰這盤棋,蘇聯已經算是輸掉了。當時蘇聯加東歐,總人口3億出頭。而美歐日加起來,工業化人口是蘇聯的三倍左右。隨著工業化的技術越來越複雜,體系越來越龐大,美國可以有足夠的人口來進行全生產分工,但是蘇聯不行。蘇聯因為人口所限,只能偏重於發展保命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結構缺陷導致,蘇聯的經濟問題,越來越嚴重。
讓蘇聯真正解體的,不是美國人的和平演變使然,而是經濟崩潰所致。美國在兼顧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的同時,因為工業人口規模上的優勢,其他的工業生產,可以照常運行。但是蘇聯不行,隨著冷戰軍備競賽的升級,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所佔據的蘇聯人口與資源越來越多,其他的工業部門,就更加無法兼顧,這樣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就難以為繼了。先是東歐劇變,然後接著就是蘇聯解體。
自從中蘇關係全面交惡,中國的經濟建設,也只能在有限的技術積累和儲備中,自己摸瞎瞎了。得不得技術和資本的支持,中國巨量的人口,只能休眠在一畝三分地上,並不能形成人力資本。美蘇都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封鎖。為什麼日本可以在二戰後快速的成為發達國家了,因為它要錢有錢,要技術有技術,戰後日本的工業技術,90%都是從英美引進的。中國呢,除了跟斯大林與赫魯曉夫利益置換的那麼點有限的技術儲備,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技術來源。資本上,和技術一樣貧窮。在工業文明時代,光靠賣大蘿蔔,換不了幾個錢。
蘇聯陣營的技術援助枯竭,中國要想獲得新的技術來源,只能倒向美國陣營。但是和蘇聯對中國變強大的擔心一樣,中國也會給美國帶來不安全感。所以中國向美國尋求技術支援,無異於與虎謀皮。中國1978年宣布改革開放,意思就是說,我不跟蘇聯玩了,美國,我要來跟你玩了。美國人說,我為啥要和你玩啊,你那麼窮。所以,還是得要利益置換。這次和美國的利益置換,也是一場戰爭,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
打敗「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越南後,既給美國人在越南的失敗報了仇,也和美國一起抗衡了蘇聯的全球擴張,中美關係迎來了蜜月期。在這段短暫的蜜月期里,美歐像擠牙膏一樣,向中國進行了有限的技術輸出。美國和蘇聯一樣,對中國採取的策略也是喂幾口,馬上就再勒脖子。因為在80年代末,中國未能向美國預期的那樣,發生東歐式的的劇變,所以中美的蜜月期結束了。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不再需要聯合中國抗衡蘇聯,和中國也就沒了什麼可置換的利益。
蜜月期結束後,整個90年代,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鎖喉勒脖子動作。勒的最嚴重的一次,是台海危機,差點勒斷氣。中國和美國之前的蜜月期,讓台灣很難受。隨著冷戰結束,中美關係開始降溫,台灣認為它又可以邀寵了。95年中國成為關貿總協定觀察員國家,這次突破,刺激到了台灣,他們自稱皇民的李縣長,開始用訪美和台獨等問題,離間中美。
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的復關談判,黑頭髮談成了白頭髮,依然沒談成,隨著關貿總協定升級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復關談判也就變成了入世談判。為了入世這件事,中國用了15年。橫向的對比下,日本入世,用了兩年半。香港只用了一天。社會主義國家波蘭,在67年申請,當時就加入。可見,這不是人權問題,跟是不是市場經濟也無關,也不是社會制度問題,只是個單純的勒脖子問題。
台海危機最大的受益者是台灣。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國。中國的復關申請,眼看著勝利在望,被李皇民縣長這麼一攪局,隨後世貿組織成立取代了關貿總協定,復關變成了更艱難的入世談判。門檻和加碼再次抬高。劍拔弩張的台海危機,使得中美關係,也一度降至冰點。甚至險些釀成一場戰爭。
從全球格局看,蘇聯解體,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從此它可以橫行天下。其次是歐洲,隨時都會被蘇聯碾壓和吊打的軍事風險解除了。第三是中國,不用再承受來自北方的巨大威脅。這時候的世界格局,美,中,歐,俄,幾支力量的心態十分微妙。美國想一超獨霸,中俄歐當然不服氣,認為一個多極世界更符合大家的利益,畢竟,大家都受夠了冷戰那種枕戈待旦的日子。
美國想要一超獨霸,它就得除了勒中國的脖子,還要勒俄羅斯和歐洲的脖子。俄羅斯,直接被勒的斷氣了,國民經濟陷入癱瘓。中國呢,雖然被勒的很難受,但是還能憋的住。歐洲這時候心思最活絡,它認為蘇聯一解體,歐洲就可以恢復二戰前的輝煌,通過政治和經濟一體化,讓歐洲成為世界的一極。歐洲一體化運動,開展的如火如荼,最後在東南歐的地方,南聯盟這個釘子拔不掉。因為那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雖然蘇聯分裂了,歐洲在軍事上依然無法和俄羅斯抗衡,在戰略上,歐洲既然無法接納俄羅斯進入歐盟,那麼俄羅斯就不是朋友,就無法在拔釘子這件事上,和俄羅斯進行利益置換。這時候歐洲認為,可以借刀殺人,用美國的力量,扒掉這個釘子。哪裡想得到,借刀殺人,演變成了引狼入室。科索沃戰爭,是冷戰後中美俄歐國際四支力量的大匯演,此戰過後,多極化世界格局的肥皂泡被美國刺破。
中國在科索沃戰爭中,大使館被炸,死了三個人。這裡面不僅是鮮血,更是屈辱。俄羅斯在這一局中,也極其的屈辱,軍隊開過去準備干預,美國對葉利欽說,你敢動一動,我就不貸款給你了。人窮志短啊,葉利欽馬上乖乖的打道回府,這麼窩囊的回去估計葉利欽能憋出一場病,還得蒙著被子哭幾天。歐盟呢,也被揍醒了,想恢復二戰前的輝煌,沒有獨立的軍事力量,那麼就只是個幻想,歐洲總算弄明白了,它只是美國的附庸,不能想太多。
經過科索沃戰爭的教訓,中俄歐要想實現多極世界格局,除了抱團沒有其他出路。不然大家都得永遠被美國勒脖子。對美國來說呢,他的全球統治戰略,是防止出現另一個強權國家。他的更大的戰略,是防止歐亞一體化,歐洲有資本和技術,俄羅斯有資源,中國有人口。這麼一整合,美國就被邊緣化了。航母再強,也不能開到陸地上和中俄的陸軍打仗,這對於海權興國的美國,如果歐亞一體化了,它的航母編隊,也就再無用武之地。
為了防止中俄歐抱團取暖,美國需要分化中俄歐。它要和中國再做一次生意,進行利益置換。這個生意是,美國放中國入世,換中國和美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美國認為,通過這一招,它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消除中俄歐對多極世界格局的幻想。柯林頓是怎麼想的呢,放中國入世,中國有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強大。不放中國入世,只會把中國逼向歐亞大陸一體化這條路上,整合起來的歐亞大陸,比一個單獨強大起來的中國,更可怕。兩害相權取其輕,雖然他忌憚中國的潛力,但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把中國和自己的利益綁在一起,另一邊讓歐洲和俄羅斯去互相掐脖子。本來美國需要不停的勒中俄歐脖子才能維護一超獨霸的格局,現在美國可以翹起二郎腿什麼也不幹,就能維護它的全球霸權了。這個構想美不美?不得不說,美國人的這步棋下的真漂亮。中國入世,標誌著多極世界格局的破產,美國終於實現了它天下共主的霸權夢。
入世對中國經濟有多重要呢,從一個數據可見一斑。1990年-2000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的餘額是5000億美元。2001-2010年,中國FDI的餘額是1.8萬億美元。入世的十年,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活力和能量,甚至可以說,超過了建國後的前50年的總和。這十幾年裡面,中國地表以上的建築新增加量,可能超過了中國過去5000年的總和。資本,人力加技術,工業化的魔力,讓中國經濟,從只有骨架,變得血肉豐滿。
在美國人的設想里,中國只是一個大號的馬來西亞。如果中國只是用褲子換飛機,那麼如論如何,中美經濟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失衡。入世後的十年中美蜜月期,為中國經濟帶來了瘋長。出乎美國意料的是,中國的產業升級太快,競爭優勢太強大,只不過用了十幾年時間,中國的出口導向戰略使得中國商品,所向披靡,中國從一個大號的馬來西亞,變成了一個工業強國。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加速,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越來越嚴重。08年次貸危機宣告,美國主導的現有的全球貿易格局,已經崩潰。如果出現了超出掌控的意料之外的狀況,那麼顯然說明,美國的這盤棋中,它一定漏算了什麼。它漏算的是中國的人口規模效應,以及中國人可怕的全要素生產率。
二、人多真的力量大
光有人口規模,沒有全要素生產率,即便有了資本和技術,也是無法成為工業化強國的,這個例子是印度。光有全要素生產率,有資本和技術,但是沒有人口規模,也是無法成為工業化強國的,這個例子是韓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具備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口規模優勢的國家。所以只需要資本和技術條件齊備,中國經濟就會爆發。
全要素生產率是什麼呢,用三句話可以概括,物盡其用,人盡其能,花錢花在刀刃上。舉個例子來說明下中國人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可怕程度。一隻雞,作為要素資源,國外人可能把大腿肉吃了,雞胸肉吃了,其他的就都扔了,或者乾脆做肥料。
而中國人則不然,不光雞肉吃光,腿骨頭裡面的骨髓還要吸掉,雞頭吃了,雞脖子吃了,雞雜碎吃了,雞毛也要用來做雞毛撣子,以前還經常用雞毛裝在風箱裡面拉風箱。這種近乎本能的可怕的資源利用高效率,是中國人幾千年進化出來的生存智慧,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短時間能學會的。
前面已經說到,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短缺。它不缺技術,也不缺資本。但是隨著工業技術的升級,生產鏈變的越來越長,技術變的越來越複雜,分工就要求越來越細。到了後來,一輛波音飛機的零件總數,可以多達幾百萬個。沒有足夠的人口來支撐,那麼就無法完成生產分工和協作。
工業化發展到這一步,美國心知肚明,即便它不放中國入世,讓中國加入到美國陣營,那麼對人口同樣如饑似渴的歐洲等發達國家,也會把中國納入他們的生產和分工體系,進而形成一個新的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和貿易標準。事情到了那一步,美國就被涼一邊了。中國加入全球分工和貿易體系,是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美國出於自身的地緣考量,曾嘗試使用東南亞等國的人口來參與分工,但是並不成功。
再來看蘇聯是怎麼因為人口短缺而失敗的。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熱吻狂魔勃列日涅夫出訪埃及。安瓦爾·薩達特總統請求蘇聯提供三筆經濟援助。第一筆是100萬噸煤。說沒問題給給給。又還要20條遠洋貨輪。給給給。最後埃及總統想要一輛自行車,送給他的孩子做生日禮物。熱吻狂魔一聽自行車就癲了,你要啥自行車啊,我們的同志,波蘭人不生產自行車。
蘇聯和它的盟國,為什麼不生產自行車呢,因為輕工業的門類太多,分工也太複雜。他們有限的人口,只能用來發展重工業,重化工與國防工業這種保命產業。自己不生產,就只能靠進口,進口拿什麼跟別人換呢,不可能拿自己保命的技術和產品,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貿易。只能用資源,來和西方世界換輕工產品。這也正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落入資源陷阱的根本原因。自己不生產自行車,又不能拿導彈去換自行車,只能拿石油天然氣來換自行車了。
民國的經濟結構,和蘇聯相比,則陷入了另一種很極端的結構性失衡里。在民國的黃金十年,中國並沒有優先發展保命的重工業,重化工和國防工業。而是選擇了發展麵粉和紡織日用商品等輕工業。這十年的機遇一閃即逝,等到日本人打上門來,不要說坦克飛機和大炮了,連個槍都造不出來。
一個國家,要成為大國和強國,首先,得有足夠的工業人口來進行重工業,重化工和國防工業的生產。其次,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又需要有完備並發達的輕工業體系。等工業生產和分工越來越複雜,那麼就需要一個為生產做服務的第三和第四產業,這又得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口來支撐。這也就註定了,韓國日本這種國家,技術再發達,也不可能造出來波音大飛機這種產品。因為工業化人口沒那麼多。
中國的規模巨大的人口,在變成工業人口之前,一直都是處於休眠狀態,主要的人口都是作為農業人口,被低效率的空置著。在工業社會,人力只有與資本和技術相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人力資源要素的價值。中國作為後進國家,先進國家喂點餅,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就往前拱一步卒,再喂一口,再拱一步。雖然國內的科技研發,也在自力更生的奮鬥著,但是沒有技術儲備情況下的自主技術創新,很難追上和超越發達國家。
而當入世的閘門一開,不光資本蜂擁而至,技術也跟著資本一起進來了。這些餅大部分都可以敞開吃,如饑似渴的中國經濟,向餓狼一樣的撲了上去。十幾年時間,資本積累完成了,產能積累完成了,技術儲備和積累基本完成了,農業人口轉變成工業人口,產業工人隊伍有了,工程師隊伍也在生產的鍛煉中,成長了起來。這進一步提升了中國人口的人力資源的價值。
更具長遠價值是中國經濟活動生態化了。中國經濟先是出現了區域產業集群生態,然後這些產業鏈縱橫交織,連成了網,規模經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降低了成本,它更神奇的地方在於出現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它會自組織,自適應,自迭代,自創新,自實現。連成一體的中國經濟出現了一體化現象,它有了生命,開始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而存在,並向前自我驅動。至此,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後工業化的階段。
三、從活命經濟到發財經濟的轉型
看中國近現代經濟的歷史,事後用後來的一套,會老覺得以前的經濟模式,這裡不對,那裡也不對。跨歷史周期,跨階段,如同在大宋的審美觀評價著大明朝的風情,對於經濟分析來說,穿越是一個大忌。中國經濟在第一個三十年,之所以會那樣,是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比如說,為什麼中國科技不如美國,因為中美兩國當前的經濟現實,各有個的周期,不在一個階段,沒法比。
中國經濟在第一個三十年,最大的主旋律,不是繁榮富強,而是保命。在這個階段,重工業,重化工,國防工業,才是永恆的建設主題。而且,為了擔心工業太聚集,擔心被美蘇一鍋端了,又要搞大三線建設。
因為不能寄希望於美蘇的仁慈,他們要是真來殺全家了怎麼辦呢,為了不被一下子把人都殺光,還要挖防空洞,還要鼓勵生育。整個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基調,都是如此。有限的資源都用在發展保命工業上,那麼輕工業就比較落後。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和輕工業商品來發展國際貿易,很多時候,農業就得反哺工業。
一直到70年代末期,中國的核工業,和導彈技術等國防工業基本成熟,這條命算是能掌握在自己手裡了。如果還像50-60年代那樣,連命都保不住,一打仗就被人威脅殺全家,跟美國人談改革開放,沒資格談。第一個三十年,枕戈待旦的活命經濟,為第二個三十年叩開國際市場,打下了基礎。
第一個三十年,中國的保命經濟,使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從實力上,真正的站起來了。第二個三十年,保住命了,站起來了,才可以談謀求變得強大,才能去闖世界。以中國的人口規模,和全要素效率優勢,只要世界敞開了懷抱歡迎中國,中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上,肯定會表現的一騎絕塵。
可是,這並不是一個友好的世界,它不僅不友好,而且很強硬很冷酷。80-90年代,中國只能做點小生意,掙點小錢。這滿足不了中國,因為窮的太久了,中國想發大財,中國為了發這個大財,已經準備了很久。出口導向戰略,早早的就制定與籌劃好了,無奈,世界只給開了個門縫。而當入世的那扇大門一開,接下來,就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得住中國人了。
和美國利益捆綁在一起,使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貿盈餘,和資本賬戶盈餘。外匯占款,是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加了美元槓桿的中國經濟,使得信貸狂潮湧入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裡,它在消費層面,造成了房價等資產的暴漲,在出口方面,摧垮了發達國家的需求市場,在投資方面,擴張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基本上,國內外的所有問題,都是來自中美之間的一次蜜月。
這次大歷史周期的經濟轉型,內外部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難。在第二個三十年大歷史周期中,頭十年美國跟中國蜜月了一把,接著的十年,美國勒了中國十年脖子。第三個十年,又蜜月了一把。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中美的蜜月期,又要結束了。
四、從發財經濟到老闆經濟的再轉型
中美關係有著很強的規律性。十年一個大周期,蜜月期,勒脖子,蜜月期,再勒脖子。不過目前所處的這個十年,美國想重返亞太勒中國脖子,可能沒法再像90年代勒的那麼隨心所欲。90年代,第七艦隊可以大搖大擺的開到台灣海峽耀武揚威。現在,估計能開的進來,不一定還能開得出去。
如果床破上台,繼目前這個勒脖子周期過後,中美關係,可能降迎來下一個蜜月期。瞎使勁也勒不出來個什麼所以然,除了自己累半死。所以,美國不會這麼無畏的空耗在和中國的鬥雞式纏鬥上。中國關係,降進入下一輪的利益置換。
中國的開價,不外乎是人民幣國家化,一路一帶整合歐亞大陸。中國現在有錢有技術有產能了,要從發財經濟向老闆經濟轉型。而美國的開價將會是,保持台灣現狀,維護東北亞現有秩序。接下來的十年,台灣問題應該不會出現破局,東北亞也不會出現破局。中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讓自己變的更強大,這時候在台灣和東北亞強行突破,並沒有絕對的把握和勝算,風險是很大的。
而美國在下一輪利益置換中,能得到什麼呢,它得到的是,一個沒落帝國再多十年的虛幻的安全感。美國人喬治·凱南認為蘇聯是個瘋子,還專門研究了蘇聯人的行為根源,得出的結論是,蘇聯人之所以這麼喪心病狂,是因為他們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其實美國也和蘇聯一樣,也是一個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國家,他們自己也非常喪心病狂。
再多十年的安全感,對美國來說,即便它虛幻,也很受用。安全感對美國人來說,和多蘇聯人來說一樣值錢。中國的國力,將在下一個中美蜜月期的階段,再次大幅增強。等結束下一輪的中美蜜月期,大概要到2030年,台灣問題,東北亞格局,都會迎來巨變,因為要換天了。
對於台灣,和東北亞的那些國家來說,他們的心態,現在很微妙。美國需要再多十年的虛幻的安全感,但是這些傀儡國家和地區不需要。它們感受到的是驚恐,日本想要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並不是信口開河的玩笑話,而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地緣驚恐的外現。這種驚恐,韓國和台灣都有,朝鮮也有。
中國經濟,從目前形勢看,將勢不可擋的從發財經濟,向老闆經濟轉型。這個老闆經濟,包括一整套的全球貨幣體系,全球貿易體系,全球政治體系和全球安全體系。十年時間,應該夠用了。我們當前所看到的國內國際的大動靜,大熱鬧,都是這個大歷史周期,轉型和切換的關口,所帶來的難以避免的牽動,和舊秩序的碎裂聲。
五、美蘇派的終結與中國派的鼎盛
歷史上中國人向來厭惡打仗,打仗的目的也是以戰止戰,根本目的是為了天下太平,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不過呢,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令人哭笑不得,不是你想好好過日子,別人就會給你送來一陣春風。中國一建國,身邊就站倆瘋子,蘇聯和美國。這個歷史現實,決定了我們的政治現實,政治現實,又決定了我們的經濟現實。
如果中國不理這兩個瘋子,那麼就會被他們聯手殺全家。所以,中國必須得靠著在倆瘋子中間找平衡來保命。在一開始,中國幫助一個瘋子打另一個瘋子。後來又幫著後一個瘋子打前一個瘋子。好不容易,幫著一個瘋子把另一個瘋子打死了。剩下來的這個瘋子還想勒死中國。看勒了十年沒勒死,又攤上瘋子家裡活太忙,人手不夠用的,這瘋子便悻悻然的讓中國去給他搬磚了。
和蘇聯那個瘋子站一起打美國那個瘋子,中國的國家利益就要和蘇聯捆綁在一起。那麼,中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跟蘇聯這個瘋子接軌。後來,為了打蘇聯,中國又不得不和美國這個瘋子站在一起。和美國站在一起,也同樣意味著,我們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跟美國人接軌。
和美國進行利益捆綁,那麼之前和蘇聯捆綁在一起的利益,就得進行利益解綁。無論是利益捆綁還是解綁,都會造成社會上的大動蕩。尤其是人們思想上的大動蕩。現在,中美關係的上一輪蜜月期結束了,中國要對之前和美國捆綁在一起的利益,進行解綁。從思想到文化,再到經濟與生活,方方面面的都要進行解綁。
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思想震蕩,中國和美國利益解綁,一些人覺得,那豈不是要回到和蘇聯捆綁的老路上去了呢。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二極體思維,非此即彼,非美即蘇,理解不了第三種可能性。蘇聯那個瘋子,早就被打死了,和美國利益解綁,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回滾到蘇聯那一套。中國和美國利益解綁,是為了徹底擺脫瘋子的淫威,真正的做回自己。當初和美國捆綁在一起,不過就是為了利益,這是一樁生意買賣。現在生意做完了,大家各數各的錢,也該各回各家的散了。
做生意,最忌諱的就是感情用事。國與國之間的生意,更是如此。在和美國捆綁的這些年,很多人難免會對美國產生感情,甚至認為美國對中國有恩,還有人認為,蘇聯對中國也有恩。這就是感情用事了。中國什麼也不欠這兩個瘋子的,中國得到的來自美蘇的一切技術支援,都是用血與屈辱跟這兩個瘋子換來的。都是等價的交換,所以恩情無從談起。
朝鮮戰場上的英靈,越南戰場上的英靈,被炸大使館的英靈,南海撞機的英靈,他們都是因為美蘇的霸權淫威而犧牲。並不是說中國主動的要拿鮮血做籌碼和這倆瘋子做生意,而是這兩個瘋子認為,中國你這麼窮,你除了命和屈辱,沒有其他的東西和我交換。國家如此,人也如此,當一個人落魄窮困的時候,除了命值錢,除了尊嚴值錢,其他的都不值錢。沒有人會願意和窮人談理想談人生。
中國沒有左派,也沒有右派,用法國大革命的那一套政治譜系,套用中國的社會現實,是十分幼稚的做法。中國只有蘇聯派、美國派和中國派三派。在和蘇聯利益捆綁的時候,蘇聯派佔上風。在和美國利益捆綁的時候,美國派佔上風。在和蘇聯利益解綁的時候,蘇聯派失勢,在和美國利益解綁的時候,美國派自然也要失勢。等和美國這一輪利益解綁完畢,中國派,將橫掃蘇聯派和美國派。
中國派,在文化,政治,經濟,金融,軍事,等各方面,都將全面的體現中國利益和中國意志。中國不再需要低頭哈腰的為了能和別人接軌,從黑頭髮熬成白頭髮。中國派,要走的是中國道路,要體現的是中國精神,要建立的是中國標準,未來不再是我們求著跟別人接軌,而是別人求著和我們接軌。這便是中國派的中國道路。
現在所看到的很多經濟現象,比如股市異常波動,房價異常波動,就是眼下正在進行的和美國利益解綁所導致的動蕩。尤其也包括,一些人思想上的動蕩,和情緒上的歇斯底里。和美國這個瘋子捆綁在一起久了,很多人內心裡也把自己也當成了瘋子,產生了感情,不願意解綁,經濟利益上,也更是如此。
思想上與美國解綁,很多人會覺得普世價值護體很好,不能丟。普世價值論,跟基督教的福音書一樣,都是無稽之談,它是新版的福音書。如果熊貓統一了地球,不要懷疑,吃竹子也會成為普世價值。所謂的普世價值,不過就是地球統治者的私人性的,強行推己及人的惡趣味。自己喜歡吃竹子,就讓全地球的人都吃竹子,自己喜歡尿炕,就讓全球人民都熱愛尿炕。中國人認為,只有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這樣才能大家都過的好。
等這兩個瘋子都死了,天下也就真正的太平了,想好好過日子的人,才能有條件好好的過日子。好好過日子,才是真正的中國道路,美蘇那種基於精神深處的不安全感導致的瘋狂行為,與各種歇斯底里的思想,對好好過日子,並沒有什麼現實好處。對於個體的人來說,想更好的過日子,就要與這些瘋子思想解綁,重塑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經濟現象,就像一隻插在水盆里的溫度計。如果擋住下面的水盆,把水盆變成一個黑箱。那麼只盯著溫度計看,一會看它呼呼呼的溫度上漲,一會看又呼呼呼的溫度往下掉。只盯著溫度計,能預料溫度計上的刻度下一步是漲還是跌嗎,顯然無法做到,甚至連溫度計的溫度為什麼漲跌,也無法解釋。
脫離下面的水盆研究溫度計的溫度變化,那麼這就是一門類似占星術的學問。同理,脫離經濟現象下層的政治與軍事博弈來理解經濟,也是一門神學。為什麼經濟學家無法預測經濟危機?因為他們的思維訓練和經濟學系統教育,教導他們只需要盯著溫度計看就行了。
目前比較令人們普遍感到焦慮的是,中國經濟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房價和股市為什麼這麼異常,未來又會怎樣,等等問題。要理解中國經濟現狀,就要弄明白中國經濟為何會演進到現在這樣,它背後的推動力又是什麼。推動中國經濟演進的深層驅動力,並非經濟規律,而是大國博弈的血火奔流。
如果只盯著中國經濟來理解中國經濟,看到的無非是股市和房價波動,進出口數據,GDP數據,CPI,PMI,等等,這些指標和數據的上下浮動與變化。而真正的要揭開中國經濟這個溫度計下面的黑箱,看中國經濟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演進,會發現真正驅動著它的,不是經濟規律,而是更底層的全球政治的大國博弈,這個驅動力,從建國到現在,它一直都像血與火一樣的在奔流。未來,也仍將繼續向前奔流。
中國經濟的血火奔流六十年 - 至道學宮
三十年前,就是1987年,我們敬愛的根據知乎的規定、部分內容不顯示開始調研國內危機,準備出山
88年,價格闖關失敗
不久,蘇聯解體
接著,三大恨
98年,根據知乎的規定、部分內容不顯示親政,開始重啟科研,重啟軍工重返非洲
而隨著重啟軍工,大陸的海空軍壓制住了灣灣之後
上海終於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要知道,長江流域就是一把弓箭,上海就是箭尖
當時因為灣灣海軍的壓制,我們直到68年才溝通南北海運,還是繞到菲律賓
換句話說,南北是割裂的
於是皇考在調研開放什麼地方的時候,只能放棄上海了(雖然以前都是上海)
只能選擇深圳,選擇珠三角這個小弓箭了
隨後,加入世貿
接著開始噗噗噗噗噗往前沖
攔都攔不住
80後應該還有印象,03年以前感覺整個世界是靜止的,沒多大變化
然後突然就開始井噴了···
我們看太湖神威就知道,98年立項,去年才見到成效
隨著根據知乎的規定、部分內容不顯示當年立項的越來越多的見效慢,本屆見不到成果只能繼任才能見到的各類項目逐漸開花
還能更快的······
改開沒那麼神,不然這個世界辣么多國家開放了六十多年怎麼還趕不上咱們這個才開放了三十來年的??
我先說結論:前三十年為中國經濟騰飛鋪好了遍地的乾柴野草,但是真正的燎原之火卻是1978年才點燃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意識的,幸運地點燃的。
是的,摸著石頭過河,恰好幸運地摸到了那塊關鍵的踏腳石!
要詳細解釋這個結論,需要較大的篇幅,我盡量從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開始,所以長文預警。。。沒有耐心的讀者可以直接看粗體的重點部分。
首先,為什麼工業社會能夠比農業社會發達得多,有高得多的產出?
關鍵在於「規模」!大規模生產和勞動分工是工業化生產比農業社會勞動有高得多的效率的關鍵。
打個比方,紡織業是自古就有的行業,在農業社會,紡紗織布做衣服一般都由一個人全程完成(或家庭成員分工完成),假設做一件衣服需要100個人日工作量。如果利用簡單的機械(比如人力驅動的木製珍妮紡紗機),可以減少到10個人日,但製作這些簡單機械本身需要耗費1000個人日工作量。
那麼,如果只需要做1件衣服,用手工完成只需要100個人日,但用機械卻需要1000+10=1010個人日,人工完成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需要做10件衣服,用手工完成需要100*10=1000人日,機械需要1000+10*10=1100人日,兩者相差已經不大,但手工仍然是更有效率的。
如果需要100件,手工需要100*100=10000人日,機械只需要1000+10*100=2000人日,每件平均只有20人日,已經遠比手工更有效率。
如果需要1000件,手工需要100*1000=100000人日,機械1000+10*1000=11000人日,每件平均只有11人日,成本比100件又再低了近乎一半!
這就是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魅力所在,當規模小的時候,工業化並沒有效率優勢,但當規模增大時,大規模生產是極具成本優勢的!
再比如,現在如果有更先進的生產設備,可以讓每件衣服只需要1個人日,但這種設備非常昂貴,相當於100000個人日(比前面的簡單機械貴100倍)。那麼,請問企業何時會有動力更換這種更先進的設備?
前面已經算過,1000件衣服時,用簡單機械只需要11000人日,平均每件11人日。如果用先進設備去生產,則需要100000+1*1000=101000人日,平均101人日,比手工還貴!
10000件衣服時,用簡單機械需要101000人日,平均每件10.1人日,先進設備110000人日,平均11人日,成本已經接近,但仍然用簡單機械才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100000件衣服時,簡單機械需要1001000人日,平均每件10.01人日,先進設備200000人日,平均每件只有2人日!在這種情況下,先進設備才是最有效率的,成本不到簡單設備的1/5!比起手工更是只有1/50的成本!如果發達國家是使用先進設備生產,而我們是用手工生產,哪怕我們的工資只有他們的1/10,他們的成本仍然只有我們的1/5!規模,而不是人力成本,才是成本的最大來源。
通過這些計算,主要是想說明:
1)在需求量小的時候,比如中國古代那種自給自足環境下,工業化並不會天然帶來更好的效率,所以人們並沒有工業化的動力,這也是中國古代雖然有過無數先進的科技發明(相對當時),但卻一直沒有真正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原因。
2)只有形成了市場,並且市場規模達到某個臨界點,使用簡單機械的工業化生產才是有利可圖的,這時科技的發展才是有意義的,能幫助生產者大幅增加效率。是市場需求推動了科技發展。事實上,早期的珍妮紡紗機是人力驅動的,結構簡單,發明者是從來沒有上過學的紡織工人,跟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物理學,熱力學等)毫無關係。但這絲毫不影響珍妮紡紗機為英國帶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
3)市場規模繼續增加,使用更先進,但一般也更複雜,更昂貴的設備生產才更有利可圖,所以設備並不是越先進越好,適合當前階段需求規模的設備才是最有效率的。這一點很多人並沒有充分意識到,想當然認為就是應該直接引進最先進的設備,但這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會導致低效率。當然,這個的前提是不同設備的產品是可替代的,如果先進設備的產品是更先進的,那結論自然不同。但對於大多數消費品如服裝和家電等,不同生產線的產品本身基本是可替代的。
回到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是當時最高大上的設備了,但只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期,隨著紡織業大發展,規模不斷增大後才登上歷史舞台。當年蒸汽機工廠的老闆對瓦特說,如果只是為鎮里幾家工廠造蒸汽機,那是划不來的,但如果是為整個英國所有工廠造蒸汽機,那才是值得的。這充分說明了規模對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性。
用這個思路去看人類社會的幾次工業革命,其實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個國家經濟騰飛的關鍵在於工業化,而工業化的前提是有足夠規模的需求,更高階段的工業化的前提是有更大規模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需求不一定是市場需求,計劃經濟一樣可以有需求,只是這個需求是被計劃的。實際上,工業化跟國家採取什麼制度,甚至企業是私有的還有公有的並沒有什麼關係,沒有規模,什麼制度也不能產生效率!只有有了規模,效率才是有可能的。(當然,只是可能,需要有適當的管理才能真正實現效率,管理是個大話題,在本文不做展開,只提一句,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內部,管理也是非市場的)
我知道很多人被制度經濟學家帶溝里了,認為沒有完善的民主制度國家經濟不可能騰飛,即使騰飛也是假象,這裡只要求他們回答一下兩個問題:
(1)為什麼世界各發達國家在經濟騰飛時都沒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民主制度?英國工業革命時,整個社會還是野蠻生長時期,法律只停留在紙面,80%以上犯罪是由私刑來懲罰的。制度經濟學家的論點跟真實的經濟史完全不符。因此,西方的經濟史學家都是不屑於制度經濟學家觀點的。
(2)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市場經濟,都是私有制,相反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只是很小部分,但為什麼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能夠成功實現經濟騰飛?這裡最需要解釋的,是1800年前後的荷蘭,無論科技,制度等,荷蘭都遠超當時的英國,議會制的民主政治制度,銀行/股票/期貨都已經在當年的荷蘭發明,市場自由度遠遠領先英國,而且在造船等領域已經率先實現了分工化生產,技術領先全球。但工業革命卻是在英國發生,荷蘭甚至遲了100年才復刻了英國工業革命,比歐洲諸國都晚。荷蘭悖論,是制度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難題。
因此,工業化,絕不是說簡單的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就會自動帶來的。真正的工業化,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主動為它的國民創建一個有規模的市場!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的歷史中找到印證,也同樣可以從那些工業化失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如拉美)那裡找到印證。
還是以英國為例,當年英國坐擁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國的軍艦保證了它的工廠可以把產品賣到世界上每個角落。大清不願意,結果就是兩次鴉片戰爭。規模化生產的洋布遠遠比手工製作的土布便宜,輕易摧毀了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沒有皇家海軍的幫助,英國工廠是沒有辦法獲得如此廣袤的市場規模的。當然,皇家海軍的軍費也是來自於這些工廠所賺取的利潤中的稅收。這樣相輔相成,戰爭和貿易是英國的發家之本。
美國同樣如此,幾乎從剛一建國,就開始推動國家重商主義,對進口收取重稅,鼓勵出口。南北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北方企業主不允許南方棉花種植園作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從美國脫離出去。後來的馬歇爾計劃和美國主導的關貿協定等都是為了把美國貨賣到全世界。
中國現在所做的,幾乎也是一樣,一帶一路說白了,就是給中國製造找到更廣闊的市場。
而拉美那些弱勢政府,幾乎都沒有能力拓展自己的市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奇怪的。。。
好了,拉扯了那麼多基本原理,現在說回題目。。。
在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仍然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人民平均收入極低(1978年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是的,百分之一,還不如非洲人均GDP),所以,絕大多數人的消費需求也極低(能吃飽都不容易了),這就導致了,沒有什麼產業能有足夠的需求,來保持工業化生產對規模的追求。
這就是最重要的:沒有規模,工業化生產就沒有效率,收音機/自行車也就變成了奢侈品。甚至按照名義價格看,當年的收音機和自行車都比現在還貴。。。而且還要憑票購買!買衣服更是需要布票,西裝之類更是必須憑出國護照和單位介紹信才能到特定工廠去定製。。。
這一切,都是因為極低的消費能力導致的需求不足,從而使得任何工業化生產都缺乏效率,甚至還不如手工(以前服裝廠基本都是人手一台縫紉機,基本就是手工製作)。缺乏效率導致單價成本過高,更循環導致消費能力不足,需求更加不足。。。這種惡性循環不破除,中國經濟就難以騰飛。
所以,雖然前三十年我們的確建立了基本的工業體系,卻始終在低水平低效率上循環,無法發揮工業化生產的真正效率,這才是前三十年最大的經濟問題。鋪完了乾柴野草,就缺乏一個火種,來點燃燎原之火。就如習所說(大意):我們這個民族已經積蓄了太多太久的能量,是時候爆發一下了。
說到這裡,就自然會帶來一個問題,那麼1978年後,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麼,導致火種終於被點燃呢?
很多人說是市場經濟,是私有制,是引進外資。大清也是市場經濟,也是私有制,甚至對私有產權的保護比今天的中國還要完善還要嚴格,怎麼洋務運動失敗了呢?當年大清引進了幾百家當時最先進最現代化的工廠,也生產了不少鋼鐵和漢陽造,也建立了當年的基本工業化體系,各種洋行更是不請自來,怎麼經濟就是無法騰飛呢?
說制度的,不說紅旗變不變色,辛亥革命可是比英國光榮革命更徹底的,直接推翻帝制,但民主制度有給中國帶來騰飛么?民國黃金十年的鋼鐵產量還不如大清!
一切變革,內因才是最重要的,外因只是輔助。
1978年後,最重要的改變是,雖然可能是無意,國家把廣大農民的力量真正發動起來,通過大量的集體所有制的鄉鎮企業(大部分從事輕工業,尤其是紡織服裝業),完成了原始工業化,積累了中國經濟騰飛的第一桶金。
這個套路幾乎跟當年農村包圍城市是一樣的。。。甚至跟大躍進時代的公社工廠是非常相似的,都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從事工業生產。
但是,與毛時代的公社不同,鄉鎮企業是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擁有對利潤的支配權。就是這一點,真正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任何從80年代走過來的人,都會對當年漫山遍野的鄉辦企業印象深刻。我母親曾經在一家國營服裝廠工作,高峰時她們廠有200家以上的聯營廠,所謂聯營廠其實就是一些鄉辦工廠掛靠在她們廠的名義下進行生產,借用她們廠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她作為工廠的質檢,一直要跑這些聯營廠,為她們提供技術輔導和質量監督。
在80年代,整個中國的GDP平均增速只有10%不到,但鄉鎮企業增長速度超過28%,可以說是野蠻生長。鄧後來也評論說,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鄉鎮企業會這樣蓬勃發展,這也是我說,為什麼這塊石頭可能是幸運摸對的原因。
也就是80年代這一段,真正讓農村有了原始工業化,有了原始積累,不再是一窮二白,有了購買更先進設備,更多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從而啟動了中國工業化列車的壯麗旅途。
在工業化啟動後,中國經濟逐步走上了一個「需求規模大-&>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價格降低-&>需求規模更大」的良性循環。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本身國內市場規模就足以支撐大多數產業自主發展,而後期加入WTO以及現在的一帶一路,更是不斷為國內產業拓展新的市場,不斷增加市場規模,不斷壓低成本,從而實現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這裡,要提到的還有一個關鍵產業——紡織服裝業。
是的,今天我們都覺得紡織業不是個高大上的行業,似乎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做苦力掙不到什麼錢。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紡織業是所有發達國家走向發達道路的奠基石。
簡單的幾條分析理由如下:
(1)紡織業是人類基本需求之一,衣食住行之「衣「,是任何時代都有的需求。
(2)不同於食品,一個人能吃的有限,吃飽後食品的邊際作用迅速降低,所以食品的彈性係數極小,而衣服的彈性係數很大。當窮的時候,一個人甚至可以一輩子就穿一件衣服,如歐洲中世紀黑死病的流行就與人們太窮,搶死人的衣服穿有關。而富裕後,參加一次晚會都可以換幾件衣服。所以,衣服的收入彈性係數很大,需求可以大幅增長。
(3)通過製造流行,可以輕易地人為折舊服裝,讓人購買新衣服,人為增加對服裝的需求。女人永遠缺一件衣服。。。
(4)紡織業可以通過手工生產,也可以通過升級設備加速工業化生產。因此,在社會經濟和產業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前,可以靠堆廉價勞動力完成原始積累。當有一定積累和需求後,可以通過購買和升級設備來完成更高效率地大規模生產,可以說是產業升級的標準樣板。而其他產業很少具有類似屬性,比如荷蘭當年的漁業,雖然發達,卻始終受制於魚群總數和漁船總數,難以大規模升級。而且魚類需求有限(食品彈性係數低),不可能大幅提升需求。這也是荷蘭悖論的一個合理解釋。
(5)歷史上,英國就是通過紡織業實現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把印度和北美都變成了棉花產地,美國的黑奴當年就是在種植園裡種棉花的。美國獨立後同樣重視紡織業,把南方種植園的棉花運到北方工廠里做成布和衣服,一直到1995年,美國仍然是世界紡織品第一生產國。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民間就開始大規模發展紡織業,戰敗後第一個恢復的產業也是紡織業,70年代初期日本紡織品出口世界第一。歐洲諸國同樣復刻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在當年大力發展紡織業,德國義大利都曾是紡織品出口世界第一。當年英國甚至有禁令,禁止熟練的紡織工人出國。再近的,四小龍(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在發展初期(50-70年代),都曾大力發展紡織業,才完成原始積累。
所以,當80年代初期,中國明確提出發展紡織業,靠紡織業出口創匯完成原始積累,僅僅幾年,就擺脫了短缺局面,布票成為歷史。1995年,中國成為世界紡織品第一生產大國。這其實也標誌著,中國原始工業化基本完成,積累到了第一桶金。
走過90年代的人應該還有印象,當年中美兩國每年都要談判,最重要的議題除了台灣,就是紡織品貿易摩擦,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美國還是會給中國最惠國待遇。。。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這才結束。
這裡又要說到2001年入WTO的時間點是多麼幸運,再早,中國沒有完成原始工業化的積累,產業普遍幼稚,僅靠低廉的人力成本無力與世界各國競爭(前面已經分析過了,規模才是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再晚,中國企業只能靠國內市場發展,規模有限,發展餘地有限,效率難以提高,2001年哪怕從現在事後來看,也是相當好的時間點。膜。。。+1s
自加入WTO後,中國製造的發展勢頭就再也難以抵擋,巨大的規模化效應使得在許多領域,中國製造的價格可以低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很多人一直把中國製造低價歸因於廉價勞動力和低質量,這不能說不存在,但應該不是主要原因。
比方說,越南人力成本比中國還低得多,但越南製造為什麼火不起來,因為缺乏中國這樣的市場規模。在中國的一個小廠,由於有淘寶和極其便宜的物流價格,實際上它面對的是整個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模具和設備這樣的固定成本可以被大幅攤薄,所以才有九塊九包郵這種變態的低價。那麼中國的物流價格為什麼能做到那麼低?也是因為它面臨的是整個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任何買貨車買飛機建機場建自動化物流中心這樣的固定成本,都可以被數以億計的包裹攤薄。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你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中國製造的低價現在更多的是來自於規模效應,而不僅僅只是低工資。其實這幾年珠三角長三角普工的工資都漲了不少,但商品價格沒什麼大的變化,就是因為規模實際上也更大了。
再順便提一下印度。
印度跟大清、民國的問題是一樣的,有人口規模卻無市場規模。當大多數人的生產目的是自給自足,而不是用於遠距離交換,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印度連語言文字都不統一,也沒有強力的中央政府可以推進真正統一的國內市場。
相比之下,中國不僅有統一的國內市場,一帶一路更是在為中國企業開拓更大的海外市場,歸根到底市場規模決定了效率。
當然,要警惕印度,萬一他們出了毛鄧這種級別的領袖,強力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基礎設施,並正確地選擇紡織業作為突破口,就很麻煩了。所以,上樓抽梯,最好中國永遠用低價的紡織品源源不斷在印度傾銷,扼殺印度完成原始積累的能力。
總結一下,改開前的中國工業體系雖然完成了基本工業化,但由於需求有限,一直在低效率低水平的循環上運行,沒有能充分發揮工業化的高效大規模生產。改開後,由於大量鄉鎮企業在紡織業上的努力自主發展,使得中國完成原始工業化和原始積累,從此點燃了燎原之火,走上了「需求規模大-&>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價格降低-&>需求規模更大」的良性循環。而在規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自然形成對產業升級的需求,推動中國製造走向更好的質量,更大的規模和更低的成本。而這,就是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的最重要助力,也是越南和印度之類目前完全無法企及的。
不要忘記前三十年,所以應該是這六十年做了什麼才能有長足的進步,那答案不就是革命建國了?
如果不讀歷史,也沒有基本知識,只知道人云亦云的鼓吹後三十年的成就,最後甚至用以否定前三十年的奮鬥,那麼很遺憾的是:
大部分今天在收拾的各種流毒亂象,才是所謂「究竟中國這三十年做了什麼,才能有翻天覆地的改變」真正的答案。
照搬鎏金歲月大神的,
有使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目標:2020全面小康,2050中等發達。有規劃:「十X五」發展規劃等等等...有基礎:建國後初步完成工業化。有保障:兩彈一星核潛艇,聽黨指揮子弟兵。有行動:改開,稅改,醫改,房改,教育產業化,各種工程基建修修修...有策略:軍隊忍耐,韜光養晦,先富帶後富,特區嘗試,小步快跑等等...有文韜:和平崛起,一帶一路,特色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等等等...有武略:打贏現代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軍改,戰略防禦轉能攻能守,各種武器不細表。有刺激:四大辱,溜駟。有案列:毛熊千古,顏色革命,拉美,腳盆,東南亞。有定力:任你百般撩騷,我自填海造陸,忍忍忍。有絕招:自古以來。本人水平有限,未能全列出,理解或許也有偏差,以上能理解的自然會點贊,噴黨扣帽黨請繞道。
人跟國家一樣,上面這些都有了,房子、車子、女子、票子都會有。現在的土共
別扯什麼理論,扯什麼主義,扯什麼制度。你們各盡其才我們找個地方試點行就上不行就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先中國一直是在世界的巔峰
後來宋朝末期是遇到蒙古這個bug
而明朝開始閉關鎖國,清朝繼承其想法
但總體來講,其還在世界的前面,即使清朝中期
但因為國家大,問題多
於是整整一個民國到新中國建立前30多年,一直在打仗
民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許多人說民國經濟不如清朝,其實是對的
比如鋼鐵產量一直在下降
戰爭非常摧毀財富,歐洲就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就沒了世界中心的位置
何況中國國內整整打了30多年了?
其實前三十年我們做的也許多
1抗美援朝,確定國威
2全方面的工業化
3兩彈一星,這個在後面貢獻非常大
4基礎教育普及,解放婦女
5基本解決人吃飯
6進入聯合國
這些事情,對人民幫助很大,為後面奠定基礎
比如兩彈一星,讓中國可以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減少軍費,大力投入經濟建設中去
如基礎教育問題,讓中國可以有工業化人口
而且由於50年代,60年代大量嬰兒,且基本受過基礎教育的孩子長大,這都是大量勞動力
而工業化讓我們國家有自己基礎
其實這些幫助中國後30年建設非常大,比如教育問題,前10多年就是投入花錢,後面才可以看到成效的。
而抗美援朝讓中國樹立國威,真正的站起來,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地區大國。
還有越南戰爭,當時也消耗中國一定國力。
前30年的貢獻一點都不小,許多是為後30年打基礎
而後面中國其實有點運氣
因為蘇聯解體了,這樣中國可以大幅度減少陸軍,減少軍費,其次中國得到一些技術,交易也獲得一些資源。
而911讓美國把其重心轉移,中國從2000年到2010年之間基本可以權力搞建設,免得中美衝突和美國打壓
要知道,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先是對抗美國,接著是和蘇聯有矛盾,這對國力消耗非常大
而有了前30年的基礎+少了外部壓力,良好的國際環境
中國騰飛就很自然了
因為中國這個民族本來就很優秀
吃苦耐勞還聰明
其中據調查,中國男性工作時間全世界前列
而女性工作時間又是遙遙領先。
很明顯,中國人非常勤勞
配合上中國人的聰明,中國的崛起自然就很正常了
要知道勤勞工作積累的財富是巨大的,後面還可以變成生產工具間接創造財富
軍隊要忍耐,韜光養晦,解決溫飽,搞試點。
悶聲發大財,三大辱後軍工上馬,國企改制,奔小康,擴招。
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全面奔小康,取消農業稅,義務教育免費,初步建醫保、養老保險,全國電網,全國通訊網,全國高速路網,村村通,大幹高鐵。
擼起袖子加油干,打老虎,中國夢強國夢,一帶一路,種島,安大鍋,下餃子,串珍珠鏈,走向深藍,雖遠必誅。大boss都說了,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不能切割看,所以,不是問三十年做了什麼,應該是六十年做了什麼
就做了一件事,開放了部分權力
中國就像一匹駿馬,套緊枷鎖,黑屋子裡拉磨,騎手最放心,最安全,但是得益並不算多,這樣的日子,地主家過了幾千年
後來看別人策馬揚鞭,飛騰天下,就也把馬拉出來溜了溜,不關小黑屋了,結果發現好屌,隨便跑跑就全場第二
以後是枷鎖更少,還是勒緊韁繩,還要看騎手的能力和自信
你覺得是會勒緊韁繩呢?還是放開手任由駿馬奔騰,哪怕可能會摔下來,也絕不再約束駿馬了?瀉藥:
這個問題不僅大,而且真的不簡單。隨便說說,很容易就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
說實話,三十年前我碩士畢業回國,轉行做貿易。我是抱著一定信心的。如果我相信中國永遠那麼落後,我也就好歹留在歐洲了。
但是說實話,誰也沒有,至少我沒有想到,中國現在居然能發展到這樣!要說強大,或許還早,但是至少在某些方面已經很有進步,甚至超前了。
就拿高鐵來說,高鐵投入應用(包括動車)不是一、二年了。但是剛有高鐵的時候誰知道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幾乎就是在一件一件事情做起來之後,在統計數據里的國家GDP名單出來,我們才忽然意識到,我們好像發展的很不錯了,甚至再往遠幾年看看,未來或許我們會更加不錯。
其實按照中國的人口,GDP的結果不難想像。但是誰也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如果只有一個GDP,沒有強大的工業,沒有強大的軍工,那也沒有多大意義。畢竟我們的人均(包括GDP,消費力等)還很低。
所以我們還需要消化,需要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是怎麼發生的。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我們默默地努力,那些看起來遙遠的目標,並不難達到。
就拿我們的咖啡技術來看,幾年前就已經超過了國際咖啡行業的發展水平,把歐美人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而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我們有可能超越外國人,所以心理上無法接受。首先,中國有強大而智慧的基因,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其他國家或文明,在遭受強大攻擊後,往往分崩離析,難以重現輝煌,而中國雖然也遭受了多次亡國的危機,但要麼把強敵打敗(匈奴、日本等),要麼把入侵者同化(如蒙、滿等),文明得以延續。現在,只不過是在「復興」中國在歷史上應有的地位而已。「友邦驚詫」,那是因為他們只了解中國清末後衰落的歷史,不了解中國的整個歷史。
其次,之前已經打下了良好的政治、軍事、經濟基礎。政治上進入聯合國五常委,與前蘇聯僵而不破(從站穩腳跟到政治獨立),與歐美日建立了關係。在江湖上混,從成天被欺負到五常委身份,這地位是打出來的,因此軍事方面功不可沒(應感恩前人的流血犧牲,特別是朝鮮戰爭打美國陸戰一師,經歷了無法表述的痛苦),與正邪兩派都混得好,既要有令狐沖的劍法,還得有韋小寶抓住機會的能力和圓滑。經濟上有自給自足的獨立體系,為市場換技術的談判提供了籌碼(你不給技術,我自己雖差點,也能生產,典型之一就是這們倫敦記者坐過的高鐵,估計有人會恨得牙痒痒)。
雖有好的基礎,但數千年的興衰說明,要亡國容易,要強盛則難,韜光養晦更難。
漢高祖白登之戰失敗,被迫以公主和親換和平,這些公主基本上有去無回,整整70年,才換來打敗匈奴的機會。赤白匪互殺十多年,一個統一戰線成了戰友,日本人犯下滔天罪行,一聲投降就能全身而退,其中有多少的屈辱和無奈。公主嫁國外,使館被炸,家門口飛機被撞,作為一個大國,韜光養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再次證明軍事的重要。
三十年大變化,有復興的原因,也有與國外差距縮小的原因。
如果中國是個封閉的國家,按歷史規律,一個朝代的復興,只是略微超過前朝,生產力的變化有限(中國的治國理念不強調物質,生產力與國民的幸福感也無關,如現在的美國與唐朝貞觀對比)。復興的關鍵,在於讓每個人都有事做,且都自願積極地努力工作,叫釋放生產力,調動個人積極性。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又叫無為而治,接近自由經濟。唐朝貞觀之治,每個人分塊土地,自己為自己勞動,土改效果類似吧。
更大的變化,來源於與國外差距的縮小。世界上比歐美日落後的國家很多,中國能縮小差距,除了上述原因和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也與仿製能力和技術獲取有關。
仿製是被逼出來的傳統,早在TG時期,對繳獲的好東西,總要想辦法研究仿製。剛開始用大刀長矛小米步槍,中原決戰時大炮已佔優勢。
前述與歐美日建立外交關係,成為好朋友後,更為技術的學習創造了條件。想想湖宗南的秘書,委員長高級會議上的速記員,不過是多年前下的閑子。焉知動輒數百萬的留學生和交流學者中,是否有特意安排的余則成,又或是純粹的愛國?即使是申請政治避難和紅通上的人員,說不定50年後,檔案一解密,又會出現忍辱負重的「漢奸」,再次刷新人們的三觀。
一隻經過數千年連續進化的兔子,已經接近於妖了。不過,這隻兔子也有天山童姥一樣的弱點,每隔一段時期,又會返老還童,這時,誰都可以欺負。這也是本文要提醒的重點,雖然現在正走向復興的道路,鼎盛就在不遠處,接近於漢武帝初期(隨後擊敗匈奴)、1800年的英國(隨後打敗大清)、1880年的美帝(隨後超越英帝),但繁盛過後還是會衰落,還會有先輩的流血犧牲。
參考:
唐有東,《利潤與私有制經濟問題——對兩千年中國封建經濟和五百年資本主義經濟大興衰的研究》,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網頁版:利潤與私有制經濟問題
濃縮版:利潤的來源與經濟大興衰,及世界經濟形勢
鐵甲洪流!!!大下崗
Oops! That page can』t be found.
It looks like nothing was found at this location. Maybe try one of the links below or a search&<&<憶秦娥.下崗&>&>
西風烈,減員下崗彷徨月。彷徨月,悲壯心碎,群淚欲咽。人生漫道真如鐵,而今五旬從頭越。從頭越,桑田滄海,殘年如血。我期盼著有一天,有人會對我們說:「下崗失業工人們,國家沒有忘記你們,人民沒有忘記你們!」
但願我不會帶著這個企盼去見馬克思千萬公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
下崗決業,確乎是當代中國曾經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1997年與1998年之交,零點調查公司的訪問人員就中國民眾普逼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入戶走訪了全國十個城市的5000餘名市民,傾聽他們對時局的看法與評價,以期通過調查揭示民眾的心態。調查表明,「下崗失業」、「貪污腐敗」、「國有企業虧損」、「犯罪」、「環境污染」等被認為是民眾最為關心、也是當前中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在受訪群體中,92.7%的人認為「下崗失業」問題在中國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排在所有社會問題之首;對於「國有企業虧損」、「貪污腐敗」、「國有企業虧損」、 「環境污染」、「社會保障不足」則分別有92.1%、88.2%、84%、77.2%和66.5%的人表示關切其嚴重性。
又,1998年一份由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會同CCTV中國財經報道對北京329位市民所作的問卷調查顯示:多達60.8%的被調查者回答「家人或親戚中有下崗人員」;當問及「下崗對家庭經濟帶來的影響」時,分別有42.6%和37.5%的人回答帶來了「很大影響」與「有一定影響」,兩者合計為80.1%。可見,由於下崗失業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生計維持,故而成為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嚴重社會問題。
儘管在「2001年影響中國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排序」中,「失業下崗人數增加」已由2000年的首位而略有下降,但仍居第二位(65.9%,2000年為88.9%),並且,「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在2002年將繼續推進,會有相當部分職工走進失業(下崗)行列。2002年將有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離開再就業中心,其身份由下崗者轉為失業者,這會構成極大的心理衝擊。一些下崗者以各種方式迴避這樣的選擇,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就業前景,而領取基本生活費和領取失業保險金對這些人來說,不是簡單的轉變,而是表明他們已經是沒有單位(依託)的職工。因為目前失業保障機制的不完善,還一下子無法完è為這些人建立起心理上和生活環境上的保障屏障」。(參閱汝信等主編《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總之,這些年來,在「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等名目之下,數以千萬計的原公有企業職工下崗,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勞動權益,構成龐大的失業大軍。據有關統計資料,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從1985年的239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835萬人,登記失業率從1990年的2.5%上升到2005年的4.2%。僅國有企業下崗職工,1998-----2004年就達3000多萬人,其中在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再就業的1900萬人,仍然待崗的尚有1100萬人,待業率達36.6%。
人們普遍關心的是:這些下崗職工的生活狀態怎樣?有什麼樣的利益訴求?是如何看待包括改革舉措在內的當今社會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的?對他們自身的未來又有怎樣的想法?讀了下面的材料,當能從不同側面略略有所了解:
據湖南省湘潭市總工會對6家中央(省)直屬企業和7家市屬機械、軍工、有色、紡織、電子企業的調查統計,截至1997年6月底,13家企業下崗職工6396人,占職工總數的18%。下崗職工絕大部分生活困難。號稱江南電子行業龍頭的湘潭電視機廠,其電爐分廠1998年有775人下崗,占職工總數的70%,下崗職工連每月人均90元的基本生活費都拿不到,有的只能靠到市場撿菜葉維持生活。江南機器廠(軍工企業)三分廠一位丈學分剛分進廠不久就下崗了。他下崗後還要照顧年幼的妹妹,自己每天只能吃一餐稀飯。識廠一位下崗職工說:「下崗職工現在還不如農民,從房租水電到衣食住行、孩子讀書,哪樣不要花錢?把原攢下的那點家底子搞完了,就只能上銜乞討了。」在市總工會召開的部分下崗職工代表座談會上,有人說:「這哪是下崗?簡直就是把我們推進了火坑!國家不管,企業也不管,讓我們無法生存,最後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選擇死亡,就是選擇揭竿而起。可這兩條路,都不是我們願意走的啊……」
2000年10月,學者嚴元璋在網路上發表了對東北地區下崗工人採訪錄。據其述,瀋陽市44歲的下崗司爐工甲說,下崗時工廠未辦下崗證,從未發過最低生活費,大部分下崗工人都和我一樣,家有3口人,月均家庭收入350元,住父親的房。目前最大的壓力是孩子的學費和家庭生活費。生病後去藥店買低價葯治病,不去醫院。只有10%的下崗工人重新找到工作,20—30%的做小生意,1—5%能掙1000元/月,其餘都是沒活乾的。近幾年下崗的沒有當老闆的,因下崗導致家庭破裂的很多,女性作別人情婦的、賣淫的很多。他認為,現在我國反正不是資本主義制度,這跟美國可不像。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家裡7口人,父親45元/月工資,全家夠用。今天也不像社會主義,有可能是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不都在學習美國嗎?他說,號召群眾反腐敗,他會跟著干;人橫著是死,豎著是死,餓著也是死,怕什麼?他說,集體上訪事經常有。遼寧某市煤礦下崗工人丁說,礦上沒辦下崗證,但發最低生活費179.4元/月。
夫妻兩人賣小吃,400—500元/月收,租房150元/月,水電費30元/月,其餘全花光,無積蓄。他認為,現在我國不是社會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毛主席的社會主義好,那時生活有保障,現在什麼也沒有盼頭。黑龍江某市下崗工人己說,家有三口人,家庭收入600元/月,不夠開支。丈夫患腦血栓,單位不能報銷醫藥費,這個壓力最大。他認為,現在有點像資本主義,因為舊社會的東西都有了。她贊成毛主席的社會主義。上訪事件是常事,她單位上訪也參加過。
瀋陽市某搪瓷廠下崗工人乙認為,現在是資本主義制度,因為現在跟舊社會一樣。他贊成毛主席時代的社會主義,那時沒有貧和富的差別。他說,他接觸到的人都會跟毛主席走。
遼寧某市屠宰廠下崗工人丙認為,現在是資本主義制度。現在是誰有錢,誰光榮,窮人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負,舊社會的東西都回來了。還是毛主席那個時候好。他一個鄰居老人是個老革命,給國家幹了一輩子,今天得了大病沒錢看病,差點死了,是朋友寄來500塊錢救了一命!
嚴元璋的所見所聞得到了下面這份材料的證實:
產業工人的雙重困境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吳曉東、梁冬撰文說,下崗失業、生產就醫、子女入學、沉重的生活壓力使一些城市產業工人陷入困境,淪為特困階層。經濟上的貧困與無助,加上精神上的苦悶與無奈,他們的狀況亟須社會關注。
1、新的特困階層
記者在黑龍江省採訪調查時發現,產業工人中已形成新的特困階層。近日,記者來到了中國裝備工業基地——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工業區,這裡聚集了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北滿特鋼集團、黑龍江化工集團等多家大型骨幹企業,是典型的因廠而興的工業區。在偌大的工業區里,記者再也尋覓不到昔日的喧囂和繁華,街頭寥寥的行人與街道兩旁集堆的賣菜、賣水果小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攤主們說:「下崗就面臨著貧困,工廠效益不好,管不了我們了。
沒有保障,只能靠做小買賣,一個月掙三百元,混口飯吃吧!」
在北滿特鋼集團的家屬區里,記者看到大片低矮的平房。該廠工會的同志說,目前工廠仍有500多戶職工住這樣的房子。在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不屋裡,陰暗、擁擠的棲息空間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用木板支起的「閣樓」是房主聶師傅夫妻倆的卧床,一台沒錢修理、因而也無法使用的黑白電視機是屋裡唯一的家用電器,殘破的天花板上吊著一盞15瓦燈泡。聶師傅告訴記者,通常為了省電,他家只開小燈。貧困成了產業工人的影子。現在聶師傅愛人患有肺病,兒子又得了心肌炎,全家就靠他每月500多塊錢的工資度日,「工廠從2000年起,連續15個月停工,欠工人工資達10個月。沒有了收入來源,我只有靠四處借錢來維持這個家。現在,工廠雖然恢復了生產,但其這些年外欠了1萬多元,靠工資讓我怎麼還呀!」
黑龍江華安集團工會主席說,目前就醫看病已經成了產業工人生活支出的難點,直接影響了這一群體的生活質量。一人生病,全家貧困。在職工人如此,下崗工人更是如此!
齊齊哈爾市中天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一名30多歲的女工泣不成聲地告訴記者,她的父親2001年從工廠退休時得了直腸癌,先後兩次手術花了5萬多元。她把自己結婚時的房子都賣了。「我和丈夫都是工人,每月掙的錢加起來也只有600多元,還要養活一個年僅三歲的孩子。除了賣房子賣地,這錢,讓我們到哪去弄?」
由於效益不好,富拉爾基區的多數企業目前已無力為在職職工繳納醫療保險,而對於那些下崗人員更是只能由他們自己交納保險,自費看病。據調查,多數下崗職工家庭沒當按時交納醫療保險。一些下崗工人說:「日子維持都成問題,哪有錢交醫療保險?將來得了病,能治就治,治不了就等死唄。」
許多工人家庭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高額的教育費用支出又使他們難以招架。北滿特鋼集團一名退休老工人說:「富拉爾基是出了名的窮地方,但教育收費卻一點也不低。我孫子上初中每年的學費就2400元,這還不算每月300多元各種名目的學雜費。我們一家都是工人,如今兒子和兒媳都下崗了,找不到工作。我每個月退休金才500多元,連生活都緊緊巴巴,但咱就是不吃不喝也得想辦法讓孩子上學!」
2、「心上全是自卑與無奈」
從原來受人們尊重的主人翁到如今的社會貧困群體,產業工人們的失落心態不僅來自於其政治地位的下降,更皆於其整體經濟收入的偏低。
華安集團一名老工人說,80年代前,人們都管我們產業工人叫「工人老大哥」,我們的平均工資在各行業中也算是高的。每當別人介紹咱是產業工人時,心裡總有一種自豪感,干起活來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一個三級工的工資足可以養活四口之家。
但眼下,這優越感卻早已被自卑和無奈所取代,看看身邊大手花錢的老闆和個體戶門們,心裡只有左澀。
齊齊哈爾中天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一名男工說:「去年一次同學聚會,看著人家是不是大老闆就是政府公務員,家中錦衣玉食,出門還有專車迎送,聊天的內容不是賺錢就是陞官,而我每個月幾百元的工資,連孩子上初中的2400元還是向親屬借的,夾在其中科是活受罪,恨不得當時有個地縫鑽進去。」
哈爾濱水泥製品廠一位下崗工人說:幹活幹活,干著才能活著。我們這種人,就像被社會淘汰了,活著沒盼頭,把孩子養大了事。
3、再就業的危機
據了解,在龐大的產業工人下崗隊伍中,絕大多數為35—45歲的中年人,其中75%的人文化程度僅僅為初中,加之勞動技能單一,使這部分人的再就業困難重重。
2004年2月6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的第一「就業走廊」——哈爾濱市撫順街,這裡目前已形成了13家人才勞務市場。那天正趕上規模最大的失業下崗職工招聘會,記者隨意走進一家,發現那裡已經黑壓壓地聚集了有上百名求職者,眼中充滿了渴望。
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同類的招聘會每周日舉辦一次,前來找工作的多數是下崗工人,目前已有600多名求職者在此登記,但只有30%的人求職成功。
哈爾濱第一機械製造廠一位下崗工說,他在這時轉悠了兩天,一直沒找到滿意的工作。他曾是廠里的鉗工,年年是先進工作者。六年前下崗後,一直靠在外打零工度日。
面對再就業的嚴峻形勢,許多下崗工人認為他們所隨的壓力要比農民工大得多。他們說,農民在城裡混不下去還有個退路,回到家裡還有地可種,起碼吃飯不成問題。可我們下崗工人找不到工作,靠什麼生活?
目前,東北許多國有大廠都紛紛走上了改制之路。但對於改制,產業工人卻普遍存在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企業通過改制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也擔心改制使自己丟掉飯碗。在剛剛被遼寧特鋼集團重組的北滿特鋼集團,工人們的疑慮和擔心遠遠超過了欣喜。
許多工人面露骨難色地告訴記者:「目前企業還沒有減人,但由於鋼廠工人過剩,減員是不可避免的。產業工人為國家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過多了,承受了生活上的苦還好說,現在最怕被人瞧不起。產業工人的思想狀況應該引起重視!」
(摘自中組部黨建研究所《黨建研究參考資料》第2037期,2004年5月19日)
如果說下崗失業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工人的生活造成了直接影響,那末,在這些年來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地區之一的江蘇省,主要因下崗決業而造成職工生計困難的狀況同樣很嚴重。
該省總工會工運研究會曾撰文反映了江蘇省困難職工群體的主要情況:儘管江蘇省經濟長幅大,亦已過了1996、97年這兩年的下崗高峰期,職工下崗浪潮有所回落,但實際失業率仍呈逐年攀升態勢,並已遠超過國家控制失業警戒線。
截至2000年10月全省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有19.41萬人,加上在「中心」的28萬下崗職工(扣除50%的隱性就業者),全省約有33萬再就業困難的人員,這成為江蘇省困難職工群體的首要來源。目前該省困難職工相對集中在徐(州)、淮(安)、鹽(城)、連(雲港)地區,那裡有相當部分職工既進不了「中心」,又領不全工資,滯留於企業內部,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困難職工隊伍。
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職工下崗後再就業於私營企業,在這類企業中,僱主與僱工之間收入大都差距很大。許多私營企業主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對職工實行當地職工工資最低標準。他們任意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功強度,不顧勞動保護與生產安全,有的甚至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野蠻方式實施管理,使用童工等等。不少私營企業中僱工的生活、勞動環境頗為惡劣,工傷事故時有發生。
可見,受雇於私營企業的職工勞動、生存及其合法權益保障狀況不容忽視,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樣是困難職工。困難職工們一般正常生活都難以維持,而若遇大病,則更是雪上加霜。鹽城市困難職工群體中患癌症、尿毒症、肝腹水、肝壞死等大病的就有831人,他們一年所需醫藥費少則二、三萬元,多則10餘萬元,而且基本上都因其所在企業無錢繳納保費而未能參加醫療保險。患有重病、大病的職工只能一靠親戚朋友接濟,二靠單位零星扶助,三靠工會幫助募捐,四靠社會借貸,但所有這些辦法均非長遠之計,不少人借貸無門時只能「望船沉」。
濱海縣97個特困職工家庭中,患大病、重病的有85人,他們的巨額醫藥費分文沒有報銷,導致債台高築,生活極端困難。(參閱江蘇省工運研究會:《讓沉重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載《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以勞動作為自己生存基本手段的普通工人群眾,一旦下崗失業,實即失去了那維持基本生存手段的勞動資格以後,便立即會陷入到貧困的生存境地。有位下崗女工曾悲泣地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訴說其令人心痛的經歷:
6年前,我從電器廠下崗後,沒有任何收入,後來我丈夫也下崗了,每月只有210元生活費,家裡有一對10歲的雙胞胎兒子。前年底,我申請了每月100元的低保。
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的苦,從不亂要東西。學校讓學生訂課間吃的奶,要幾十元,孩子低著頭不敢舉手。「雙胞胎,吃不起奶」,老師有意無意的一句話,傷孩子的自尊心。回到家,孩子轉述給我聽,我們娘三個哭成一團。學校組織春遊,每人每天要8元,家裡拿不出;幾年了,他倆一次也沒去,老師和同學對孩子都有看法。這學期學校組織秋遊,每人要交18元,我心想這回說什麼也不能讓孩子被人瞧不起,一咬牙,掏出36元給孩子。沒想到老師給全班做動員的時候,又把孩子作了典型,說:「你們看人家雙胞胎,住單身宿舍,還是低保特困戶都去了,你們怎麼能不去呢?」
去年初,我丈夫每月的下崗生活費減少了,加上父親去世,家裡背上了3400多元的債,生活雪上加霜。我聽說,家庭收入低保的補助金可以調整。去年5月中旬,我去了居委會,當諮詢我們是不是可以申請143元的全額補助和重新核算收入時,居委會的一位副主任沒好氣地說:「你想申請全額補助?那只有父母雙殘的人才能辦!」她斜了我一眼接著說:「看你不短胳膊少腿的,能申請嗎?」我解釋說,家裡真的很困難,兩個兒子要讀書,我父親剛去世,母親得到癌症。
「困難?沒錢的人多著呢!像你這樣四肢健全的人撿垃圾也可以活!」我再次鼓起勇氣問:我家的收入少了,可以重新核算嗎?「再說吧!」她很不耐煩地回答。聽完這番話後,我從頭涼到腳,強忍住眼淚出了居委會。
說實話,我真害怕那些幹部的眼光和臉色。困難職工享受低保原本是國家的政策,到了基層幹部的手裡就變成了施捨。領了低保後,感受的是別人憐憫的目光,甚至是嘲諷。每次走在街上,彷彿背後總有人指著我的背後說:「吃低保的!」平日,我不敢和人交往,沒事就呆在家裡。
有一次一位幹部說:你孩子那麼胖,營養肯定不錯,還吃低保?「我聽著這話,心裡說不出的酸痛啊」你想,孩子胖有什麼錯啊?!如果不是困難得生活過不去,誰願意申請低保?有時基層的幹部上門來安排一些買鼠藥滅鼠之類的事情,我說家裡困難能不能免了?他們就說:「那你今後就別求我!」
去年底,街道辦事處的幹部來我家,見我家裡有電話,就質問我:「你家吃低保,怎麼還用電話?」我說,這是我媽給我裝的,她當初生病,怕萬一病發作找不到我,就裝了這部電話。我跟媽媽、姐姐約定,如果我有事找她們,先把電話撥過去,響三下就掛斷,她們就知道是我的電話,再打過來,讓我省錢。你不信可以到電信局調查我的通話費啊……沒等我申辯完,幹部又責備我說:「你多少也是高中畢業,怎麼就不去找個工作呢?」
我真的不是好吃懶做,要賴著吃低保。找工作難啊!我們就像沒人要的孩子,被人推來推去。下崗這幾年,我也試過十多次,招工單位不是嫌你沒技術,就是嫌你沒文化;不是嫌你「老」就是嫌你丑。怎麼瞧都不順眼。有的答應了,卻又要交這個費那個費,最後折騰下來,還是被人踢了回來。
我們生活有多難啊!一家四口每月吃飯要300多元,水電費30元,煤氣50元,房租20多元,這看得見的支出每月就要400多元。去年兩個孩子開學,一次要交1000多元,大部分是我患癌症剛去世的母親墊上的。下個學期,我還不知道怎麼辦呢?平時一天三頓飯四口人就買點酸菜、蘿蔔乾、霉豆腐湊合著吃。
這樣熬終歸不是個辦法。眼下,我丈夫打算去考個駕照,找個給人開車的活;我也準備向親戚借點錢開個快餐店,也不知道手續能不能辦下來?只要能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我會有退出低保的那一天!
(俞儉、沈虹冰:《別再往傷口上撒鹽了——一位下崗女工的訴說》,載2003年1月22日《中國青年報》)
我們可憐的勞工,下崗失業了,因為種種因素,不得不依靠國家政策的規定而「吃低保」,卻還要時時處處遭受基層幹部的冷眼,其在學的孩子也因之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即使如此,我們可敬可愛的工人,還是在忍受著自身及其家庭生活艱辛的同時,想方設法地要「靠自己的勞動維護生活」;——他(她)們實在是盼望著「退出低保的那一天」啊!
為了能夠獲得點生活費以維持最起碼的生存,甚至還釀生出慘劇!山西省太原市蔬菜副食公司下崗女職工難能桑潤玲因多次索要下崗生活費未果,於2004年3月31日在公司會議室當著總經理呂福臣和許多幹部職工的面服毒自殺身亡了。
面對這人生慘劇,總經理呂福臣竟拂袖而去。死者桑潤玲生於1954年,1972年參加工作,1978年調入西山菜站,2001年併入原原市蔬菜副食公司下屬的西山菜市場,2002年7月辦理了下崗手續。按規定,應由西山菜市場代發下一崗生活費,但自她下崗二十多個月未領到一分錢的生活費,企業共欠其5300多元。
桑潤玲的丈夫趙建國因過度悲傷而說不出任何話了,他的姐姐趙引弟說:「桑潤玲生前曾多次找西山菜市場經理張立珍和市蔬菜副食公司總經理呂福臣索要下崗生活費,但二人總是踢皮球,一直不給解決。後來,桑潤玲還到有關部門上訪和申請仲裁,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這件事對桑潤玲來說,不僅意味著5300元錢,而且還將影響也能不能正常辦理退休手續。」
太原市蔬菜副食公司下屬16個大型菜市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衰落,目前勉強經營的不到5家,許多菜市場所在場地被市蔬菜副食公司出賣或租賃,大部分職工下崗自謀生路。據市蔬菜副食公司一位知情幹部透露,3月31日,四鮮菜市場職工因為場地出讓而到市蔬菜副食公司上訪,公司召集上訪職工在會議室開會,包括總經理呂福臣、書記許峰在內的幹部和上訪群眾共計七八十人在場。
當公司書記許峰因故走出會議室時,桑潤玲突然闖入會議室,坐在呂福臣身邊,向其討要下崗生活費。呂福臣嚴辭拒絕,並要求她立即出去,但此時有職工看見桑潤玲突然口吐白沫倒在了呂福臣身邊,呂福臣見狀馬上離開了會議室。後來,一位副經理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待到醫院,桑潤玲已不治身亡了。據趙引弟介紹,桑潤玲一家三口,其夫趙建強身體有病已退休;兒子趙彪在山西焦煤集團當經警,一個月掙三四百元錢。
桑潤玲本人幾年前曾做過一次大手術,醫藥費一直未能報銷。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難,下崗生活費成為她及其家庭的唯一生存指望。桑潤玲身亡後,在她身上發現了一份遺書,但這份遺書和死亡證明至今也沒難家屬看,家屬和親戚朋友對蔬菜副食公司長期拖欠下崗生活費以及呂福臣見死不救的行徑,感到非常氣憤!當然,慘劇發生後引起了黨組織和政府有關部站的高度關注。
太原市組成了由副市長韓儒英任組長,公安、勞動等7個部門為成員的聯合調查組。4月3日,太原市蔬菜副食公司與桑潤玲家屬達成協議,由該公司補發下崗安置款、經濟和精神補償款計15萬元,一次性發放家屬困難補助費4萬元,一次性補助桑潤玲生前醫療費7萬元。
4月7日,呂福臣被停職檢查。(據《國內動態清樣》第1292期,2004年4月25日,記者張羽、陳忠華:《太原一下崗女工在總經理面前自殺身亡》。)
但這一切是不是來得太遲、太無多大意義了,因為下崗女工桑潤玲畢竟無可挽回地付出了其最寶貴的生命代價!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下崗失業都是件痛苦的事,而伴隨女性職工下崗就不僅僅是收入驟減,還有家庭與婚姻生活等一系列問題。偏巧這些年下崗分流中「女士優先」成了普遍現象。1998年已下崗的1150萬人中,女職工就有680.8萬人,為全部下崗人員的59.2%。據致公黨婦女工作委員會和全國婦聯1997年下半年對深圳、武漢、鄭州、瀋陽、大連、哈爾濱六城市女工下崗再就業狀況的調查,下崗女工月均收入為245元,下崗男工月均收入為423元,女性工資低於男性178元,可見下崗使男女的收入差距拉大。
下崗女工年齡多在三、四十歲,她們的丈夫也大多處在青壯年時期。為了家庭、為了再就業,有的下崗女工不得不打破原有的生活規律而出外打工以謀生計,這就自然會改變習慣了的夫妻生活節律,但有些丈夫並不能理解要子的生理及心理的變化,遂使難以啟齒的夫妻矛盾更加不可避免。下崗女工黃某訴苦道:「我下崗後,在丈夫和親友的幫助下,經營一家小雜貨店。經半年努力,漸漸有了點起色。但要操持小店的進出貨和丈夫、孩子的一日三餐,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晚上一躺下就入睡----但有時又要考慮丈夫的需要,否則第二天丈夫就要給我臉子看,還摔盤砸碗。
男人就不能剋制點嗎?我想離婚,又怕影響到上初中的孩子,而與丈夫這樣繼續生活下去,又很難給孩子一個溫暖、安定的家。我甚至擔心丈夫會去找其他的女人而讓我沒臉做人。」
另據相關資料稱,瀋陽市鐵西區法院1995-----1998年,三年間受理的離婚案件1655起,其中因下崗收入低而造成生活困難,無法維繫家庭生活而起訴的離婚案就達30%之多。絕大多數的下崗女工普遍記不得丈夫誇自己的時間了。婚姻的基礎是男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平等,而隨著下崗,女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正在逐漸喪失。有人認為老公也是「鐵飯碗」,但現在連在國企工作這樣的鐵飯碗都被砸破了,老公這個「鐵飯碗」還能保多久?(參閱張左偉:《改革的地雷陣----下崗與失業》,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這能僅僅怪罪於男性嗎?造成這種給婚姻亮起紅燈、使家庭發生危機的根源,乃是下崗。
下崗,受連累的更是下一代。
1995年以來,下崗職工不斷增多,下崗職工的子女也在不斷增多。如1998年一季度末,全國下崗未再就業的職工有8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1萬,佔全國企業職工總數的8%;其中,國有企業下崗末再就業的職工650萬,比上年末增加了16萬人,佔全國國有企業職工總數的9.2%。若以一家一名下崗職工計算,則其時全國就有860萬戶家庭有下崗而末能再就業的職工,與此相應,也就有近860萬個下崗職工的孩子面臨著嚴峻的蟲活與失學的痛苦選擇。這些年學校收費日高,致使子女教育支出在職工家庭總支出中的比例節節攀升,而職工下崗不能再就業,使得他們難以承受負擔子女教育之重荷。
安徽省總工會曾對全省困難企業和下崗特困職工作過調查,1998年該省42萬下崗職工中,家庭人均實際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特困職工有7萬餘人,其中有1萬餘人無能力負擔自己子女的上學。溝北省保定市先鋒機械廠一位下崗職工的女兒說:「爸爸下崗後,我每年用的書中有一部分買的就是便宜的舊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確是事實,下崗職工子女中有許多懂事的孩子,一聽說學校又要收費了,禁不住眼淚花花,他們知道開口向父母要錢,等於是往父母心窩捅刀子,增加他們的負擔和壓力。
這樣的狀況,帶來的就是下崗職工們將陷入「家庭低收入------無錢投資子女教育-----子女教育水準低------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的低收入者」這樣一個怪圈中。如果沒有一種外在的社會力量來打破這個怪圈,那末,下崗失業的低收入者及其家庭就永遠不得翻身。
生活上的困難尚可熬過,精神上的苦痛和心靈上的創傷卻難撫平。面對下崗,有些屬於「4050」大軍中的下崗職工說:「我們這輩人,飢餓趕上了,上功下鄉趕上了。年輕時少拿錢多幹事作貢獻,中年了遭下崗付代價;結婚時讓晚婚,如今孩子還沒拉扯大就失去了工作,怎麼這麼生不逢時呵?」「過去苦幹的是我們,現在下崗的又是我們,憑什麼讓我們承受這『改革』的代價?」「說改革會有陣痛,那是指國家,而對我們下崗職工來說,不是陣痛而是長痛啊!」這些下崗職工對自己流過汗、流過血,作出過貢獻的企業依依不捨。那熟悉的廠房、那熟悉的機器、那熟悉的同事,更有那熱愛而又熟練的崗位,是他們難捨的眷戀之因。他們人下崗心在廠,不願輕言「再就業」,總盼「枯枝發芽」、老廠復甦,以待早日「打道回府」,以主人翁的身份重操舊業,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做番貢獻。「生是國企人,死做國企魂,誓死與社會主義公有經濟共存亡」,是部分下崗職工的心聲。
不少下崗職工認為當前社會生活中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太大,這並不是公平競爭產生的結果,也不是令人信服的原因造成的,而自己下崗失業了,確確實實是被人為因素強制剝奪了「主人翁的權利」。有個下崗女工說:「下崗對我們來說,如同蓋上了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章,每月發的那點基本生活費是企業不得不背的包袱。而一旦找到了新工作,有了點新的生活來源,原企業就可以認為我們與新企業建立了新的勞動關係,就可以甩掉包袱,不再管我們了。這樣,幾十年的工齡,付出的青春和熱血,醫療、養老保險……這一切,不都打水漂了嗎?」
更有很多下崗職工根本不同意那種國有企業效益不好,工人就得下崗;只有工人下崗減員,國企才能脫困振興的說法。他們從親身實踐中真切感受到國有企業效益不好都不是由工人的原因,而是那些領導幹部經營管理不善或自身不廉浩、貪污腐敗造成的。
「廟窮方丈富」,大批國有企業虧損,而不少虧損國企的廠長經理卻富得流油。有的國企虧損了,工人下崗失業,而撈足了錢的領導卻換個地方照樣當官。
下崗職工們對這種現象非常不滿,他們心裡窩火,憤怒地說:「我們的技術並不落後,我們的生產產品也有市場銷路,要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讓我們下崗倒也認了,但無能之輩和腐敗分子把企業搞垮了,卻讓我們下崗回家,這實在讓人想不通!」
他們大聲詰問:「憑什麼一定要讓我們下崗,讓我們為那些敗家子做犧牲?為什麼要讓我們做企業虧損的替罪羊?」重慶市統計局等單位的調查發現,67.5%的下崗職工認為只有整肅貪官,加強企業領導建設,而不是讓工人下崗減員,才能搞好國有企業,下崗者也才能重新「回家」。
第三節 再就業困難重重
儘管政府實施了「再就業工程」,但下崗失業工人要想實現再就業是很困難的,而且即便到找到活兒干,實現再就業了,工作之辛苦姑且不說,作為僱傭勞動者,其合法權益更每每得不到保障。下崗失業工人生活得實在太艱難了:
「找個工作難 找到工作拿錢更難」——哈爾濱下崗工人就業狀況調查新華社哈爾濱訊 記者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採訪時發現,下崗失業直接威脅著產業工人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由於下崗失業工人普遍年齡偏大、技能單一,使他們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劣勢。
「只要能掙錢,啥活咱都干」
日前,記者來到黑龍江省最大的「就業走廊」一一哈爾濱市撫順街,這裡已形成了13家人才勞務市場。這天正趕上下崗失業職工招聘會。記者隨意走進一家,發現那裡已黑壓壓地聚集了上百人,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渴望。這家市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同類的招聘會每周日舉辦一次,前來找工作的多數是白合爾濱市一些工廠的下崗工人。
目前已有600多名求職者在這裡登記,但遺憾的是用人單位不多,只有30%的人能找到活兒干。
在眾多求職者中,記者注意到一位中年模樣的人正拚命地撥開人群往前擠。當他終於來到前排,在厚厚的求職登記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後,才緩緩地走出人群鬆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已經在這裡轉悠了兩天,一直沒找到滿意的工作。此人叫王永林,今年48歲,是哈爾濱第一機械製造廠的下崗工人。他曾是廠里的鉗工,年年當先進工作者。6年前下崗後,一直靠在外打零工度日。
他愛人也是下崗工人,因找不到活兒干,只有在家呆著。「春節後就一直沒找到象樣的活兒干,眼下家裡就快揭不開鍋了,你說讓人著急不著急。」王永林愁著臉訴說著。
「這年頭活兒不好找,只要給錢,啥活咱都可以干。」一位姓陳的哈爾濱水泥製品廠下崗工人說,幹活幹活,干著才能活。我們這種人,就像被社會淘汰的人,活著沒盼頭,把孩子養大了事。
「僱主拖欠工資,找到工作拿不到錢」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即使有些下崗工人找到了工作,多半是以打零工為主,連續工作時間最多不超過半年,而且還要時常遭受僱主剋扣或拖欠工資等不公正待遇。
今年50多歲的哈爾濱車輛廠下崗職工趙陽說:「下崗了,就別想再找個穩定的工作。」他6年前下崗至今,前後已換過了10多家工作單位。他說:「咱沒啥本事,歲數又大,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又多是一些實力小、待遇差的私營企業。這些私企老闆總足想剋扣我們。
不是讓你交抵押金,就是拖欠工資,我到工作拿不到錢是常有的事。遇上這樣黑心的僱主,你除了走人,別無選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趙陽的經歷在許多再就業的下崗工人中比較普遍。在龐大的工人下崗隊伍中,絕大多數為35歲到45歲的中年人,其中75%的人文化程度為初中水平,加之勞動技能單一,使這部分人的就業困難重重。
自身的窘境使這批人對社會上的其他群體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咱是普通人,沒有啥社會關係,比不了那些政府官員和老闆們。」許多被採訪者都將拮据的生活歸結為自身地位的低下。
「下崗工人比農民難,失業後吃飯發愁」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客觀上造成了就業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由於技能比較單一, 及長期形成的惰性和傳統擇業觀念,使一些工人在與農民工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哈爾濱市人才市場總經理趙樹智認為,工人就業難一方面是當前勞動力供大於求造成的,另一方面與下崗工人傳統的擇業觀念有關。他說,一些下崗工人愛面子,怕辛苦,不屑於干簡單的體力勞動,因而主動將機會讓給了農民工。先就業後擇業,工人只有面對現實,才能儘快擺脫就業困境。哈爾濱電纜廠48歲的下崗工人徐建偉說:「我們與農民工本來就無法相比。我們在工廠一輩子只會幹生產線上的一道工序,下崗後,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種。」
面對再就業的嚴峻現實,許多下崗工人認為他們承受的壓力明顯要比農民工大得多。他們說:「我仍比不上常年種地的農民。農民在城裡混不下去,還有個退路,回到家裡還有地種,起碼吃飯不成問題。我們下崗工人找不到工作,依靠什麼生活呢?失業後經常為吃飯發愁。」
(《國內動態清樣》第1300期,2004年4月26日)
這就使得「就業難,難就業,業難就;掙錢難,難掙錢,錢難掙」成為下崗職工普遍的人生感嘆。
下崗職工在再就業過程中不僅困難重重,而且還屢遭侵害。有些「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中心」、「職業介紹所」在「急下崗職工所急」的背後,打著「為下崗職工排憂解難」的幌子,騙下崗職工口袋裡僅有的那兒張票子。湖南省長沙市勞動監察大隊1997年6月成立後即著力整頓職介機構,一個月內查處了5起違法違紀事件,取締了16戶經營「黑戶」,為求職的下崗職工挽回1萬多元的經濟損失。家住北京市石景山楊庄小區的劉榮華,從北京市名特優食品公司下崗後,跑遍了月壇、陶然亭等處開設的職業介紹所,希望能找到個適合自己的工作。
1998年3月2日,某職介所一個姓蘭的工作人員收取了她55元介紹費後即將其與其他4人一起推薦給自稱是京京肉聯廠三產經理的李某。李某對下崗職工的處境深表同情,但在取得了這些求職者信任,向他們每人索要了1000餘元的風險抵押金後就逃之夭夭了。
更有一些私營企業法人代表在下崗職工安置中,鑽國家有關政策的空子,取得安置費(如上海1997年規定,經安置一名下崗職工可得3萬元安置費)後即捲款匿逃。1998年,上海市原毛麻公司96名下崗職工和上棉十九廠46名下崗職工被分別安置到浦東「勝盟」公司和楊浦「恆品」公司,這兩家公司的企業法人代表在得到政府的下崗職工安置費後就不僅不安置下崗職工,而且捲款逃匿,至今不知去向。
報紙上也登載了一些下崗職工自主再就業成功而致富的事例,但這樣的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佔少數。而河北保定電機廠一對夫妻於1995年雙雙下崗,他們自謀生計開了一個小飯店,面積約10平方米。經營這樣一個小店鋪,首先需要給環衛局繳納佔地押金2650元,付月房租300月,每月還要繳納工商管理費250元、地稅80元、水電費140元。結果,他們經營一個月,虧損了500元,只能歇業不幹了。像這樣的遭遇,在下崗職工中是普遍存在的。
為什麼還要將手伸向下崗職工們?
下崗職工們,何時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1,變化之前提:物極必反的樸素辯證法道理。
50年代中後期開始,和美國為首的西方繼續為敵、與昔日盟友蘇聯關係惡化,同周邊國家(東南亞、日本等)關係較差,後還與印度發生邊境衝突;國內建設受挫,在wg達到頂峰。總結:國內國際環境的惡劣促使全民思變2,前三十年的基礎
完整的工業體系(比蘇聯更完整一些);獨立的國防(兩彈一星)以及科研體系等等3,外交先行
與美國、日本改善關係;重返聯合國——70年代中國從西方,尤其是日本引進了大量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等4,中國式「實用主義」
主要經驗在於「試點」、「特區」等等鄧公的「貓論」、「摸論」雙軌制改革(當然副產品是腐敗、官僚主義)5,中國傳統社會帶來的獨特性
重視文化教育;家庭觀念;小農生產方式6,一批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教授」在這個時代被污名化,但是真正有一批人踏實肯干、埋頭硬幹。7,長期政治穩定以及民眾的認可(目前tg的支持率會相當高)
8,在國際舞台「韜光養晦」,抓住戰略機遇
2001、2003年,小布希發動兩場戰爭給中國帶來黃金十年!9,中央政府的意志、決心、執行力;地方適當分權、部門利益分配恰當(此處仍是改革方向)一個人智力較高,勤奮刻苦,成績不會差到哪裡去。
一群人智力較高,能勤勞能吃苦,起不來才是怪事。
大中華文明圈就是以上這群人,日本,韓國,台港澳,新加坡,當然包括我們,能差到哪裡去。
即使不是大中華文明圈,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也是佔據所在國的中高階層。
這是種族和文化優勢。把一群中國人扔在任何一個國家,兩三代之後,憑著自身的聰明才智勤勞吃苦,大多數人能過上所在國中等或者中等以上的生活。與其他比如制度等等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折騰。只要自己不折騰。從統一的思想到五花八門的思想,只有想不到不敢想,沒有做不到,解放思想真的可以創造一個新世界
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
無數青年女工的血淚成就了深圳,然後,你們回老家吧,這裡不提供安家落戶。
本地人別急,新三座大山,一視同仁。別的答案也都是歌功頌德,他們怎麼沒被封。
咱對我黨也是歌功頌德,怎麼就被封了。看來這是個技術活,搞不好就被馬踩死了。說穿了,共產黨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鄙夷漢服?
※台灣人罵大陸人支那人該怎麼回復?
※中國南方、北方人口之間是否存在較為普遍的歧視現象?來源是什麼?
※如何看待《曹德旺 10 億美元換來辱罵遊行,投資美國處處都是坑》一文?裡面描述的情況屬實嗎?
※東正教在前蘇聯以及新沙俄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