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中認知一致和認知失調概念是什麼?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最好了,謝謝各位

上新聞學課程時老師提出來的概念,還沒有接觸傳播學這個課程,想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認知不協調算是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同時也是傳播學)的理論之一,而且在說服領域,這個理論可以算得上是核心之一。

認知協調繼承了勒溫的場論,海德的協調模型等基礎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Festinger, 1957)首次於其著作 《當預言失靈》(When Prophecy Fails. A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y of a group that predict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中提出了此理論,其觀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員們對這種反直覺信仰的堅持,以及其領導人的預言失敗後,改信人數的增加。因為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預期落空」增加了認知間的不協調,結果使得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的成員們,為了減緩此一心理不協調而改去接受新的預言;亦即,外星人已經因為他們而饒恕了這個星球。他於1957年在其著作《認知不協調理論》(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中正式提出「認知不協調理論」。

首先,什麼叫認知不協調,他認為:when an individual holds two or more elements of knowledge that are relevant to each other but in consistent with one another, a state of discomfort is created.

簡單來說,就是信念間無法達成一致,比如,我覺得巧克力很好吃,但是又覺得又聽朋友說吃巧克力會變胖,那我就在吃巧克力這個問題上有著不一致。(一個吃貨只能舉出這種例子了)

除此之外,他劃分了四種不同的不協調:

1,邏輯不一致

2,文化習俗不一致

3,認知關係不一致

4,過去經驗不一致

解決了這個問題,咱們來看他的理論核心的兩大假設:

(1)是作為心理上的不適,不協調的存在將推動人們去努力減少不協調,並達到協調一致的目的;

(2)是當不協調出現時,除設法減少它以外,人們還可以能動地避開那些很可能使這種不協調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那麼怎麼減少呢,我們一般會使用3種方法:

  1. 改變行為,比如當我聽完我朋友說巧克力不好的時候,我相信我朋友的話,所以我不吃了。(一般吃貨肯定不會選擇這個選項.。。。)
  2. 改變認知,我就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是個胖子,所以該吃吃。(我一般會選這個。。)
  3. 引進新的認知元素,比如當我聽完後,覺得我朋友說的一定是假消息,所以吃巧克力肯定不會變胖。(網上撕逼的時候常見選項。。。)

好的,理論部分搬運完了。說點實際的吧,這個理論其實告訴我們了,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你也永遠說服不了一個不想聽的人!

春節快樂!

汪!


什麼叫做認知失調?我覺得我最近的一些經歷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

最近我寫了一個回答,說中國的古代詩歌被高估了,並非不可超越。很多人對此非常反感,在評論下面留言了幾百條言論來辱罵我。

一般的罵街我都不在乎了,但是有好幾個人,比如 @刀狂劍痴, @崇崇 等人說我,我的五萬多粉絲是買來的。

天地良心,在知乎關注我的人都知道,我在知乎上花了多少心血,怎麼可能去買粉。而且知乎的關注度本來就不值錢,哪裡有必要去買粉絲。任何人,只要翻看我的回答,都不會得到我的粉絲是買來的這個結論。

這個人,之所以會愚蠢地認為,我花錢買粉絲,就是因為認知失調。

在他看來,他是聰明人,因此反對他的人,就一定是愚蠢的。當他發現t反對他的人有五萬粉絲,似乎並不蠢。為了維護他的自尊,於是他就更改了對事實的認知,認為我的粉絲是買來的。

這就是認知失調的本質:當一個人發現某一事實違背了他的認知,他並不會改變自己的認知,而是扭曲自己對事實的解釋,由此來證明自己的認知沒有偏差。

人之所以出現認知失調,主要還是因為人自身的脆弱,重建自己的世界觀需勇氣,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認知失調是一種低成本的解決自己生活中遭遇到困惑的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並不可取。


費斯汀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一批被試干一件及其無聊的事情---繞線(沒有人覺得這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吧?),完成這個任務是有報酬的,報酬是有分別的,一組被試給20美分,一組被試給10美元(對不起,我忘了具體給多少錢,反正是一個給的錢多,一個錢給的非常少)。

結束實驗時,讓這些接受報酬的人,告訴後面將要來的被試「繞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事後再次詢問他們「你覺得這個實驗有意思嗎?」

結果顯示,那些接受了20美分報酬的人比接受10美元的人更覺得實驗有意思。

費斯汀格的解釋認為:接受20美分的人不認為20美分能夠作為勞動報酬,但是他們確實又做了這個事情,認知-行為出現了失調,因此改變認知,從「這個事情很無聊」轉變為「這個事情很有意思」

接受10美元的人認為,10美元能夠作為實驗的報酬,我做這個事情是因為我接受了10美元的報酬,報酬成為參與實驗的理由,認知-行為是一致的。

個人認為這解釋了 比如惡劣工作環境下拿很低薪水的人,那些奉獻的人,他們為什麼能堅持奉獻,為什麼能堅持,他們都能告訴你原因「我熱愛*。。。。事業」。

如有錯誤,請您批評指正。


其實認知一致並不是傳播學的概念。

在人際傳播中,才談到和心理學的認知失調有關。

前面很多回答解釋了「認知失調」,我反而想說說一個相似的,大眾傳播理論——選擇性接觸。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理論。覺得這個理論和認知失調很大程度沾邊。

說的是,人們接受大眾傳播內容並不是不假思索的,大眾傳播效力早就不是魔彈一樣,對受眾一擊即中。人們接受媒體上的新聞,知乎上的觀點,微博上的評論等等,都是暗和了自己早先的,即定的立場,認知,觀點。

如果和自己原本認知相差千里,人們不會點開,消化理解,可能看都不會看。

所以,認知失調是一個鋪墊,我們之所以認知會失調,會給自己找無數個理由,心安理得的借口。其中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我們的「選擇性接觸」。接觸符合自己觀點,價值觀的理解,難以接受,甚至排斥異質性的信息。

——所以,人真的大部分都是脆弱的,不能接受價值觀的挑戰。明白人的既定認識不會改變,就算最後認知失調,也一定會裹緊舊有觀點,緊抓不放。


初中高中的時候明明很喜歡一個女生卻喜歡欺負她或者裝高冷算不算認知失調


大致是傳播雙方是否有共同的意義空間,信息在受傳雙方之間都有受到拒絕的可能,認知一致和認知失調都是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干擾因素~


推薦閱讀:

因瘦而自卑怎麼走出來?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你有哪些給新婚夫婦的建議?
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喜歡聽著歌寫代碼?
聰明且有思想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孤僻不愛社交的人嗎?
如果打算重回職場,自由職業者需要做出哪些心理調整?

TAG:心理學 | 傳播學 | 認知失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