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到底對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九年義務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實際成果怎樣?是單純的教人認字懂規矩嗎,還是為了不讓成長階段的未成年人過早流入勞動市場擾亂市場秩序?一個僅僅只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大眾水平的普通人會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層次?如果說義務教育是為了掃盲,那麼由此而產生的「半文盲」和「民科國師」之流是否又是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呢?


我想大概是為了讓一個人知道——

地球是圓的,世界很大,宗教信仰可以有,可以沒有,也可以有很多,而不是只能從子宮裡去繼承一個神。

讓你在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時候可以說——「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而不是「安紅,我想你想得想睡覺!」

九年義務教育或許還不能告訴大家今後發展的方向,但至少能夠知道,有哪些路是不能走的

不能讓人止於至善,但至少能明辨善於不善

題主的在問題中的描述我感覺是功利的、實用的,這裡沒有貶義和批判,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但除了那些在短期內可以看到的政治成就外,9年的教育,對人的意義也很大——

一個願意繼續求學的人,在這九年里可以得到基礎,一個不再求學的人,在這九年里,至少也可以知道白菜多少錢一斤,多少錢買不吃虧了。

----------

寫完回答,問到一股雞湯味,而且我竟然沒有膜!


提高不止一點姿勢水平。

回答了一個微小的回答,謝謝,

——————————————————————

身邊有很多同學。

很多人上了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這很好。

但很多,初中畢業以後,就沒了音信。

可能是回家務農,有的去和家裡做一點小買賣。

這些同學,看起來好像是義務教育對於他們只是驚鴻一瞥。

他們在學校並不優秀(一般都會去上高中上大學),上課看小說,曠課上網吧。成天被老師說教,找家長。

家長也並不是太想讓他們學習多好。

可是,小說和網吧裡面,蘊含著一個重要的因素。

識字。

識字率,義務教育的卓越貢獻。

感謝這個,至少以後簽訂合同,人們都可以認得條款,明白自己的名字怎麼寫,能看看小說,看看中央八套俗套的韓國譯製片。

不僅僅是識字率,他們進貨的時候,能使用簡單的四則運算,能用函數求一些問題。知道世界的基本狀況,知道化學反應而不是神跡,知道這是物理定律而不是碰運氣,知道世界還有外國,那個叫美國的國家很厲害,知道什麼是我國國情,粗略明白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即使他們早已經忘記這些古詩詞如何背誦即使他們從家也會背誦朝代更替表。

這就夠了。

義務教育,從來不是教育高等人才的制度。

那個是大學來做的。

它是功利性的,沒錯。

可是這個投入,即使是那些叫囂著 你國 趙家人 的人,也沒辦法抹黑的。

它能夠維持著我國人口的知識儲備差距,在一個水平之內,不至於我們在跨越這種差距像是望向清朝。

它能夠給受教育者最基礎的知識(從未指望掌握全部知識),讓他們理解這個新時代,而不是囿於自己的一寸天地。9年,就算是成天讀課文,榆木腦袋的腦袋裡,也足夠發一點芽。


先談談九年義務教育的優點。

①的確如樓主所說,九年義務教育的優點之一,是控制「為了不讓成長階段的未成年人過早流入勞動市場擾亂市場秩序」。讓小孩子接受義務教育,優點之一是讓其從小就接受「黨和國家分配的一套學習方針」,雖然聽起來像「洗腦」的感覺,但這樣能讓群眾的思想統一納入某個整體,形成凝聚力,所以這是好處。比如對於很多威脅到我們國家的政治話題,我們的意見可以保持一致,有著一股眾志成城的凝聚力。這也有義務教育的功勞在裡面。假設A國的某個小孩從出生時就被B國掠奪走,並在B國的教育制度下成長,那麼可能在他長大後,會有很大可能為B國效力(如果他意志堅定還想家的話)。如果B國的教育制度還有一些獨特的宗教思想,或者非人性化的制度,那麼小孩的心理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和改變,或者變成戰爭武器。那時候就算他還記得自己的祖國,然而B國的教育制度養大的他,或許他更加在意養大自己的是誰,這不是小說劇情。人的思想是建立在對事物的認知上的,思想又是因教育而逐漸成長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從內在來看有沒有思想,從外在來看要穿不穿衣服。

②另一方面,義務教育可以盡量改善國家一個整體的文化水平。就拿前些年的新聞「某小學生直播LOL月入上萬」來說,從小就被這種高額報酬吸引而荒廢學業,從某方面來講這對自己並不負責。雖然能掙錢是好事兒,但接受義務教育也是為自己以後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而做的準備工作。仔細想想,一個人的情商太低,素質很差,即便他的腦前額葉再怎麼發達也無濟於事,這樣的人你願意與其同處一個車廂,座椅,甚至成為朋友?或者只因為對方是土豪,你就可以說出「我們做朋友吧」?

所以說義務教育也是為了提高國民整體文化水平,之所以強調為盡量,因為就算義務教育再怎麼好,也總有一大堆無進取心的人流入社會。總而言之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減少低素質人大量流入社會,造成社會動蕩與不安。

③然後就是加減乘除,生存必備技能,數錢

然後談缺點:

①義務教育是機械式無腦的強制教育。通過多年觀察發現,九年義務教育似乎只教會了人們學習老師教的東西。比如,在大眾的觀點中,評價各國語言時都一致認為英語是最有用的,所以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開設英語課程。所以身邊如果出現了自學其他語種的人,那麼就會被嘲諷與譏笑。比如「英語都沒學好就想學日語」。這是一種奇怪的話,語法上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邏輯上說不過去。這些錯誤的觀點都是人們在義務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沒有什麼明文規定需要學好英語才能學習其他語種。人們之所以會認為學好英語最重要,是因為九年義務教育讓人們只學會了學習教育局規定的科目。所以對於其他文化元素,人們會出現排斥心理。

②缺點之二就是,強大的組織肯定有強大的腐敗。不只是義務教育,軍隊,醫院,小公司等都會有。義務教育的背後,有著很多黑心的交易以及教師背棄本職從事著非法謀利的事情。

③另一個缺點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更多是為了高考,學那麼久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是現在很多家長與小孩的想法。關於高考的負面新聞就不說了,太多。雖然高考對於人們來說很重要,但缺點太明顯,太明顯!人們為了高考甚至捨棄了其他應有的東西:情商,健康,興趣愛好等……為了一次高考辛苦多年,結果一張試卷就決定了人們的命運,而之後,這多年寒窗苦讀學來的東西則慢慢被忘的一乾二淨。好在這種教育制度並不會持續到大學。只能說:熬過義務教育,外面就是天堂。

對於問題「一個僅僅只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大眾水平的普通人會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層次」,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是最底層水平。初中畢業的跟高中畢業的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也就是初中生跟高中生文化水平相差不大,這點很容易觀察到。能明顯把人們文化層次分隔出來的是大學。由於興趣使然,我好奇地觀察了三年不同層次大學裡學生的差異。現在上大學的門檻放低之後,這裡也成了生態各異的動物園。差的大學,比如職業院校,三本等,聚集的是一群素質依然不高的人。而這之上,二本的學生則要好一點。對,也只是好一點。比起這些,一些出眾的二本院校和一本院校,則能明顯感覺到學生素質的不同。當然,再怎麼好或者差的學校都會有一兩個異類。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說學習好的素質就好。根據我本人的感受是,讀的書多,看待事物也就更加理性,處理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會更多。另外我的想法是:在義務教育的煎熬之中順利完成學業,這個過程或多或少會慢慢磨去自己的戾氣。學習是枯燥的,煩人的,能熬過這些的人,說明面對某些事情能夠更加冷靜與沉著。這是學習帶來的好處。

=================================

2017年9月18日12:59:26更新

關於為何說「讀的書多越多越好」這個問題做一些補充,來自於我近幾個月的理解。某次我在跟別人討論這個問題時突然想起來的。現在做一些總結。

首先,讀書不一定是為了學習裡面的東西並用於實際生活的發展。強調「不一定」是因為,通常我們就是去學習技術然後拿去工作的,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個「不一定」的範圍在於:學習技術之外的必修之課。何為「技術之外的必修課?」比如,《高數》,工作中用的多嗎?《英語》,對你做?《毛澤東思想與教育》,工作中用的多嗎……

或許回答是用的不多,雖然偶爾也會有用的上的時候。但這裡主要是講述為何讀書很重要。

首先,讀書重要的是鍛煉一個人的思維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拿高數來說,或許一開始拿著書本覺得沒有基礎是否能學好。但之後聽課發現自己竟然能完全聽懂,證明自己有不錯的能力學習新東西。或者自己聽不懂,但問同學問老師,熬夜自學竟然也補上來了,證明自己有著能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然後期末考試後你發現你考了個不錯的分數,這個分數證明了你一學期的努力。反觀你的同學,分數很差。證明了你的同學沒有解決「學好高數」這件事情的能力。你們出發點、條件、教學質量都是相同的,但你取得了高於你同學的成就,這實際上就是讀書帶來的好處,鍛煉了你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之所以喜歡高等級院校出來的優秀畢業生,因為那一張畢業證就足足證明了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為了獲得它而付出了何種努力,或者有先天性的優勢等,都足以刻印在一張畢業證上。再補充一兩句:實際上學好在班上發的書上的知識還真有用處,比如高數,雖然平時買菜用不上,但對於一些技術領域的人來說,高數只是基礎而已。比如:遊戲編程需要精通演算法、航天工程需要精通軌道和其他方面的計算等……英語有用嗎?可以跟老外好好對話,加強文化交流。唱英文歌也更加自信。一些文學方面的書對工作有幫助嗎?肯定有,至少對語言的組織性以及辭彙量的增多,說話更加流暢,甚至關鍵時刻編句子都不會暫停思考一下,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說出的一句話被對方突然表揚:這傢伙很文藝。至少我目前做到了(#自信的笑容)。

其次,人在讀書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以高數為例子。當一本新書拿到手上之後,你會在課上聽老師講授並學習知識。發現問題時,求教別人或者自己獨立解決,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都是在鍛煉自己的身心。一個野孩子,如果在期末前學好一門課,可能自己也會發生一些性格上的變化,比如變得喜歡學習,變得很友善,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這都是通過讀書帶來的變化。一學期、一本書就可以讓人成長一小步,更不用說大學四年的成長意味著什麼。有這樣愛學習的人,企業怎麼可能不要?

=================================

由於特殊情況,對於語言組織能力也就這種程度了。忘見諒


看成九萬年義務教育了


就像喝了不幹凈的水,解渴但是不衛生啊。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一部分是為了

消除文盲,21世紀的今天如果不識字,練基本的英語和加減乘除都不會,被社會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

還有初中畢業的中考

是為了高考。用分數將人劃為三六九等人目前最廉價也是最公平的方法。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向上流動的渠道,從古代科舉到現代的高考,它的影響不僅是教育那麼簡單。


拼音識字,不然與人交流會有障礙,

識數算術,最基本的算賬會呀,

小學不學習。

你指望自己高中開始學習?

別回讀個小說都看不懂,

你懂哇?

基本文化,你來問有啥用處握草。

有的家庭真的會因為孩子學習不行就不讓孩子上學的,

義務教育也在普及受教育的思想觀念,

如果沒有義務教育,

真的可能會有許多孩子不是學生,而且去干別的事了。


提高整體公民素質,同時給那些具有潛力的人一個可以繼續深造,改變自己的機會。


如果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同學有一半會不讀初中直接出去打工,字認不全,數不會算。如果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的姐姐現在應該帶著幾個孩子了,我姐現在才23。 如果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也許我的兩個妹妹應該在上一年已經嫁了。


知乎首答,居然獻給了教育事業QAQ......

【作為一個已經接受完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准高三黨(背景)】,我深切地為一些義務教育無法解決的問題悲哀,我也不迴避有很多接受了義務教育的人知識素養並未提升到理想的水平。但我認為這九年如同一個相對公平的窗口,讓人在意識健全之前接受一種社會希望或者說我們應該擁有生活狀態的體驗。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狀態,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繼續這種狀態,但它畢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一個讓我們明白【咦,人生還可以這樣】的機會。

這種機會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知識輸入使我們獲得的,【但最終最終的目的絕對不應只是知識】,而其意義更不應該僅憑出現半文盲等現便予以否定。從人文的角度出發,它應有更高層面的意義,即我反覆強調的引導意義,即使我們常常忽略。

其實,更重要的是,如果九年義務教育被取消,我們無法想像貧困與地域差異將挾持教育走向何方。

但是現在,我和我大部分選擇了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的同學都很感謝義務教育,而且如它所引導,我們都基本堅定了人生方向。

所以,不要懷疑辣辣辣(=,=),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絕對是積級作用大的多哦。

一切從人文和古典角度出發理想主義者有感而發(^。^)

重點已加框,不喜勿噴

[為什麼只能一個一個字碼不能打片語,瀕臨崩潰ing]


買菜用的上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歐洲是第三世界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
為什麼客家話、粵語中的一些詞語發音和日語很像?
民國時期有什麼好文案?
為什麼娛樂圈吸毒的那麼多?
藝術從古典到現代,究竟是審美能力的提升還是審美關注點的轉移?

TAG:文化 | 教育 | 學校教育 | 社會問題 | 義務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