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名路名的羅馬化要用拼音而不是意譯?

有些地名、路名是有含義的,而不僅僅是個聲音,翻譯成拼音的話,只有聲音沒有意義,文化涵義就丟失了,外國人看地名的時候就不能體會到背後深遠的歷史背景。

補充:還有公交站、地鐵站英文名。比如:中大站(廣州)——Sun Yet Sen University


其一,

如果不這樣,如果不是用拉丁字母拼音轉寫本地語音、只轉寫語音,

那麼外國人在問路時,只聽得懂本國語言的本地人,

會聽不懂外國人是在問哪條路、哪個地點了。

那是方便外國人來到本國作客,跟做為主人的本國人在這方面溝通的一個工具跟方式。

本國人是看漢字,本國本族自己的文字形式,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在裡面的漢字。

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的本地人,

沒有必要知道自己土生土長的土地上的無數街道名、地名,其意義是該如何用

某一種或某幾種外語(而 外國人 是有使用無數種語言),來簡單化稱呼的道理。

沒有這個道理。否則,會是主賓反置,家鄉有若他鄉了。


知道嗎,我一直以為春田步槍是在日本生產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才是美國貨。


地名翻譯的目的是辨認地方。

使用音譯會有唯一性。

使用意譯就不一定。

比如地名叫Everlight。那他可以音譯艾弗萊特。

如果意譯,那可能是億光、恆光、恆明、永光、永明、恆亮…………

知道對應規律還好,但不知道對應規律就會很麻煩。


給道路命名的目的是將其與其他道路加以區分,同時便於我們去查找這條道路。文化內容有,但賦予道路文化意義並不是道路命名的主要意圖。你翻譯一條路的名字首先要遵循的原則是簡單、易識。漢語拼音肯定比英語意譯直接。第二,畢竟老外是在中國,你問一條路用漢語發音肯定會比用英語好使。畢竟音譯直截了當。用英文的話一是要考慮對象會不會英文,二是受眾還得根據英文意思去猜。再說有些路你就算把它的文化表意翻譯出來了,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老外不一定會明白。你要是加以解釋就是一長串了,相信你自己寫著這個地址都會蛋疼的……

正如我們在國內,有時對一條路名字感興趣,會去查證背景資料(比如「六尺巷」)。如果老外對路名感興趣,他肯定會問「Why」,這時你再解釋就可以噠。


感受下...

圖片來自度娘,侵刪。


題主有沒有想過,地名羅馬化的最大作用是什麼?

是方便地名更容易被使用其他語言的人士定位啊!

如果地名意譯,外國人在中國問路的時候要如何表達?中國人能理解英語意譯之後的地名嗎?

中山路寫成「zhong shan road」,外國人發音出來中國人猜到不難;如果寫成「sun-yat-sen road」,外國人能明白是紀念孫中山了,可是有多少中國人明白「sun-yat-sen」是什麼意思?

賦予地名文化內涵的是本名,而不是譯名。譯名重要的是讓外國人定位,而不是傳遞文化內涵。題主可以告訴我「紐約」這兩個字體現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嗎?

這麼簡單就能想明白的問題,還要上知乎開一題?


其實很多中國的地名,先是有純粹的音(音譯外語,漢語方言音譯漢語方言,非官話漢語的奇怪辭彙……),或者說比較俗氣的名字,然後在書面語的體系里美化的……

此外,使用拼音不僅僅是拼音的問題,拼音的拼寫是特殊的,這是對中國國族統一語的強調,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最後,音譯也有聽從國際慣例的意思……(其實中國古代也經常音譯地名,只是漢族的書面語複雜,所以可以安排出音外之意…)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不懂中文的人只是少數,從實用性來說,拼音應當是更好的選擇,寫外語的話資源分配也不合理吧,中國人有時還一頭霧水呢。


一句話:國家規範標準如此。詳見:GB17733-2008《地名標誌》國家標準,於2008年4月23日批准發布,2008年8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為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了地名標誌牌的分類與型號、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包裝等,明確了街牌、巷牌、樓牌等標示的漢字名稱、漢語拼音要求,特別是對地名中漢語拼音的拼寫做出了規定。


我覺得用漢語拼音來標註不如學香港台灣用威妥瑪式拼音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很多語言里,說問句的時候用的都是升調?
「新たな」和「新しい」發音為何如此相似?
明朝與朝鮮的語言文字是否相通?
為什麼德語總是被黑成是發音最難聽的語言?
現代漢語的捲舌音是怎麼來的?

TAG:英語翻譯 | 語言 | 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