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是指三種不同的本體論嗎?

遍及所執性和圓成實性的位置很好區別,遍及執一定是凡夫所認知的自性,圓成實一定是聖者的本體論,可是依他起性的位置就很難擺,依他起性理應算佛陀的本體論,也就是萬物緣起性空,可是這麼算,它和圓成實性有什麼差別呢?還是說這又是大乘對小乘的一種貶低,認為依他起性是小乘羅漢的本體論,因為小乘不否認極微的存在,所以萬物可以緣聚緣散,也就是依他起性,可是大乘卻認為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外境根本沒有,也就是圓成實性。我對依他起和圓成實的位置不是很理解。希望可以得到解答。謝謝


依他起性是實種所生之法,遍計所執性依之而起。依他起性,即是實種所生,就是非有非無,非有是說種子與所生之現行果,都是即生即滅。說其非無,是說其在生的一剎那,畢竟是有作用可得。所以唯識里,一般說依他起性是如幻有。而圓成實性,是說在依他起性上,不起遍計所執,而所顯之性。如幻化師,用樹葉等,化做蝴蝶紛飛。這個蝴蝶紛飛,即是遍計所執,因為其本來是無。這個樹葉即是依他起,因為他是本來的樣子。而圓成實性,即是說這個樹葉本來樣子上不起遍計所執的這個狀態。其實就是說遍計所執其性為空。在這個樹葉上所顯之無實蝴蝶相性,即是圓成實性。當然是唯識中這個樹葉是即生即滅。意識所起之分別妄想相,不是無根而有。而是取外境而來。而外境,即是八識所顯之相分,這個相分即是依他起性。意識取境之後,安立名相,執為實山為實河為實大地,然後隨之起種種妄想分別言說。這個取相執實就是遍計所執性。而如果取境之後,不分別,不謂實有山河大地,不隨之起種種妄想。這樣於依他起上,不起遍計所執,即是圓成實自性。


三性說,更接近一種認識論,與其直接相關的就是後來的佛教認識論——量論。認識與認識的對象,都是緣起的,這是依他起自性。認識中誤以為存在的東西,誤以為超越認識以外還能獨立存在的東西,實際上不存在,比如上帝等,這是遍計所執相。了知,這些東西都畢竟無所有的道理,就是了知了圓成實相。

從存在的角度來說(不一定能稱為本體論、存在論),遍計所執相是假說的存在。依他起相,是帶有欺騙性的存在(約染分說),或者事物(通染凈)。圓成實相是了知依他上都無遍計(或者單純說遍計所執性都不存在)而認識到的道理。

所以依他是事,圓成是理。依他有生滅,而圓成也就是遍計永無之理永遠不變,因為遍計確實是永無的。遍計永無,但是對遍計的執著卻是有的,也就是無明。


圓成實性是描述第八識具有圓成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功能。依他起性是指第六識意識須依他而起,遍計執性是指第七識遍緣一切法的特性。

唯有第八識是世出世間萬法的本體,是萬法的生因。緣起法須以第八識為生因方能符合「有因有緣世間集」。否則就成無因唯緣了。


三自相(性)說,是認識論。

這點從認繩為蛇的比喻來看很明顯。


好難得,知乎裡面真的有教理上的問題。

@憨山門下 說的是對的,我來舉舉例子吧。

兩根長度相當的細長木頭,並排擺在桌子上,這時候一個美國人走過來,會看到,「oh,there r two sticks on the desk」。

但是如果一個中國人走過來,就不是了,會第一時間在頭腦中形成這樣的觀念:「桌子上有一雙筷子。」

在這個簡單的例子裡面,應當說「兩根木頭」是依他起,「筷子」是遍計執。那麼有沒有筷子呢,應該說是「有的」。在哪?在這個人的心裏面,而不是客觀外境上。

所以說,遍計所執是認識論,而非本體論。遍計所執的東西,從來沒有在客觀上存在過乃至一剎那,遍計所執的事物生滅好壞,全部都是發生在無明者自己的內心裏面。

但是在剛才的例子裡面,難道外境上真的什麼也沒有嗎?其實不是的,外面是有兩根木頭的。按照同樣的道理推論下去,你會了解,事實上連「木頭」都是存在於自己心上的,所以糾正一下題主的說法,不是大乘認為沒有極微,而是事實上真的沒有極微。

不是我一定信仰佛教才這麼說,也不是我是信仰唯識才這麼說,而是,事實真的這樣。

事實如此,我只能如此承認。

所以禪宗到最後會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便是此理。話極簡單,理極深刻。僅僅「無遍計所執」就是「圓成實」的含義,並沒有另外一個什麼圓成實。

再來總結一次。境上難道一無所有嗎?並非。境上有什麼可以對象化的事物嗎?也並非。

於是「非有非無」「勝義有」「依他起」,類似的詞,都是為了描述這樣的:諸法實相。

當然,依他起也是心識所現, @憨山門下 已經提到,這裡也不再論證了。


。。。

感謝D兄的邀請。不過我讓您失望了。

這題,您應該邀請 @許晉師兄,許師兄是教理高手。

於教理的學習上,我比他差很遠。我要向他學習。

實在愧對您的厚愛。感恩!感恩!

慚愧!慚愧!


楞嚴經里彌勒菩薩簡單的介紹了一下:遍計執及依他起是兩類錯誤的認識。遠離遍計執及依他起,是圓成實。


把自己當成網遊裡面的人物就行了,不用糾結了。


推薦閱讀:

現在的佛弟子還需要修習禪定嗎?
什麼樣的機緣開始接觸,了解,學習心理學和佛法的?
釋迦牟尼佛前世的名字善慧童子,善慧是不是就說明了佛法的核心?
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但是來世我已經沒有這一世的記憶,那麼來世我過的再好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釋迦摩尼佛沒有形成自己佛國凈土?

TAG:佛教 | 佛法 | | 佛理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