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聯儲要設置 2% 通脹目標?零通脹不好嗎?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經濟數據面面觀,更多「經濟數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不光是美聯儲,歐央行也是2%,而且是從1998年開始就嘗試定量目標了(quantitative definition),美聯儲是定性(qualitative definition)。當然,最早的要屬紐西蘭的央行,1990年就採用通貨膨脹作為調控指標。所以說,我覺得談這個2%,歐央行更有代表性一些。

純學術角度的討論樓上已經不少了(無論是菲利普斯曲線,或是@Richard Xu回答中的博弈論角度),正好前些天聽了個歐洲央行的講座,關於歐洲貨幣政策和金融危機的,通俗易懂,放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

首先一點是區別,美聯儲的主要任務包括有效促進就業,穩定價格以及適當的長期利率水平;歐洲央行的首要目標則是維護中期價格穩定。這個目標有兩個關鍵詞很重要:

  1. 中期
  2. 價格穩定

設定中期為目標是因為央行的貨幣政策無法在短短几個月內微調價格或通脹水平,同時短期通脹的波動又是無法避免的;而價格的穩定主要是針對於通貨膨脹這個指標。歐央行採用的是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盡量使這個指標接近但是低於2%,確保比較充足的可調控邊際來防止通縮風險。其實畫出圖來很好理解:

簡單一句話就是:零通貨膨脹限制了中央銀行的調控能力,尤其是當出現市場負向需求衝擊的時候(negative demand shock)。

這裡放張圖,可以清晰看到(藍線和綠線),自1998年末歐央行提出具體的量化通脹目標後,通脹的走勢一直圍繞在2%的區間波動(除了金融危機那段時間):

當然,不同國家會多少採用不太一樣的指標,央行選擇的政策目標也會略有區別

  • 美聯儲的目標屬於定性目標(qualitative definition)
  • 歐央行和瑞士央行採用的都是定量定義(quantitative definition)
  • 英國的屬於點目標(point target),即2%這個點,不像歐美央行 – 低於但是接近2%
  • 瑞典,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是區間目標(range target)

題外話,很多年前德國一些官員曾建議歐央行考慮採取類似英國的點目標,但最終被歐央行的管理委員會(Governing Council)否決。

各國具體指標和方法選取等見下圖總結:

最後,說一下這個2%: 我們前面說到,央行需要盡量留足調整的空間(邊際),也因此歐央行基於大量的學術研究(研究領域主要是:設定不同通脹目標而導致名義利率觸零的可能性),最終確定大於1%是理論上相對安全的(very low likelihood),也就是說通脹目標設在1%以上使得觸零的可能性極低,也因此接近但低於2%對於歐央行來說被認為是充足安全的邊際(sufficient safety margin)。同時,對於極低通脹率零容忍也是因為要考慮通貨膨脹指標的估算偏差等。

歐央行解釋原文如下:


中央銀行面臨著如下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它希望保持較低的通脹水平;

另一方面,它也有激勵用額外的通貨膨脹(surprise inflation)來刺激GDP增長和就業(根據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但根據Lucas的理性預期理論,如果民眾預期到這種額外的通貨膨脹會發生,也就不再是額外的通貨膨脹了(而是預期內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無法刺激經濟的。

因此,中央銀行即使將通脹水平設定在0,民眾也會意識到中央銀行要刻意造成額外的通貨膨脹而不會根據通脹水平實際為0的情況進行決策。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可以使用2階段的靜態Barro-Gordon模型:

模型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司(方便起見假定為一個代表性公司)選擇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Pe

第二階段,中央銀行根據觀察到的通貨膨脹Pe,決定實際的通貨膨脹P

這種先後順序的設定希望表現出中央銀行相比公司來說能夠觀察到更多更好的數據。

公司希望最大化它的效用函數

Ue=-(P-Pe)^2

因此在預期和實際的通貨膨脹相符時效用函數最大。

效用函數如此設定的原因是存在粘性工資和粘性價格,工資和價格在一定時間內不能改變,因此如果實際通貨膨脹水平和預期不符將會導致公司對工資和價格的設定過低或過高。

中央銀行的效用函數更加複雜

W=-cP^2-(y-y*)^2

其中y是指經濟體實際的GDP,而y*則是完全就業的產出(full employment output)。

中央銀行要最大化效用函數,則希望P=0而y=y*,但這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先定義y的值 y=by*+d(P-Pe)

一方面,完全就業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存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所以一般只能達到by*的產出,其中0&另一方面,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控制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即d(P-Pe)的部分(其中d&>0),但這樣一來P就不可能為0。

因此,中央銀行就面臨著經濟和通脹之間的tradeoff。

現在我們來解這個模型,假定公司已經設定了其預期通貨膨脹水平為Pe,那麼中央銀行應該如何選擇實際通貨膨脹水平呢?簡單計算可知最優反應函數為

P^*(P^e)=frac{d}{c+d^2}[(1-b)y^*+dP^e]

所以,即使公司預期的通貨膨脹水平為0,中央銀行的最優反應也是選擇高於0的通脹水平。

進一步地,公司知道下一階段中央銀行的決策,則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潤,應當設定Pe=P*(Pe)

這樣就解得均衡時預期通貨膨脹水平和實際通貨膨脹水平都是

P^S=frac{d(1-b)}{c}y^*,是一個大於零的值。

到目前為止的部分大概回應了題主的問題,但是這個模型還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空再更~

(來自博弈論課件)

@王晗 抱歉之前想重新編輯答案手賤點了刪除……所以評論沒了……我不是很清楚你說的菲爾普斯和普利斯科特的模型是指哪個,簡單搜索了一下也沒發現結果0 0望告知,非常感謝~


新貨幣主義,或稱,新威克塞爾主義(Woodfood,1997)關注的就是最優貨幣政策的設計,這一學派結合了RBC理論與新凱恩斯主義的思想,在90年代後期影響了美國與歐洲央行關於貨幣政策的實踐,"通貨膨脹目標制"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參考準則。

簡而言之:起初,人們認為零通脹確實是最優貨幣政策的目標,在這一目標下,產出回歸自然水平,利率也將制定在自然利率水平上。但是如果想知道自然利率,則面臨很多困難。比如,它要求我們必須獲得經濟的真實模型,所有結構性參數的取值,對經濟有明顯影響的所有衝擊的實現值。這些條件妨礙了以零通脹為目標的政策操作。學者們隨後在關於相機抉擇VS可信承諾這兩種貨幣政策實踐的研究中認為,允許通脹和產出對其自然水平的偏離將更有利於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權衡取捨,貨幣政策的彈性空間更大,可操作性更好,代表性消費者的福利損失也將更小。因此,零通脹不再是央行必須追求的目標。

當然,這些結論是建立在DSGE模型的嚴格推導與大量經驗數據的實證檢驗上面的。


剛剛去教室準備上中宏 結果老師生病了…那我就用這個時間來回答一個這方面的題目好了…翻翻課本…

2%的通貨膨脹是溫和的通貨膨脹。支持溫和通貨膨脹的論證開始於名義工資的削減是少見的這樣一種觀察。企業和員工都不願削減名義工資 。那只有通貨膨脹代勞了咯。零通脹世界中名義工資2%減薪與5%通脹率下的3%加薪相等,但工人們會覺得畢竟是加薪啊…所以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可能使勞動市場更好地運作。

另一個論證是正通貨膨脹允許負實際利率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Macroeconomics(Seven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因為作為央行行長,對於普通通貨膨脹其實也很多辦法。歷史上看到的大的通貨膨脹(貨幣崩潰)大部分時候要不是國家財政崩潰,要不是央行不獨立,為了刺激經濟而不管通貨膨脹。

但是另一方面通貨緊縮卻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一是zero bound,原來覺得利息降到0就是頭了(這個歐洲已經給大家開了個頭,說明在這個紙幣系統下,lower bound可能不是0,瑞士央行做的研究說-150bps的情況下,人們才會考慮提錢)

這種情況下導致通貨是個很skewed的問題,一個是上去了只要想總可以拉回來,一個是下去了,可能很多年都拉不上來,因為遇到zero bound,遇到liquidity trap各種問題。所以這種情況下,如果你target0%,那不是玩火么?

其實只從上次危機,開始有很多人說要不要target higher inflation,這樣經濟下滑的時候餘地大些,不過這兩年說的人少了點,因為負利率證明是可行的,所以從2到-1.5其實有350bps的空間,也可以了。


2%的目標就是一個大概的約數,沒什麼硬道理。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那就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有趣的歷史吧。

世界上第一個設置通脹目標的國家,是紐西蘭。

讓我們把時鐘調回到1988年。當時的紐西蘭央行行長叫做Don Brash。在上世紀80年代,紐西蘭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據Don Brash自稱,他的叔叔是個果農。到了退休年齡,把自己的蘋果園賣了,然後把這些錢都去購買了紐西蘭政府國債。結果當這些國債到期時,由於飛快的通貨膨脹,其購買力損失了90%。因此Brash行長對通貨膨脹深惡痛絕。

1989年,Brash行長開始推動立法,來確保紐西蘭中央銀行有足夠的獨立性,可以在貨幣政策上不受政府的干涉。這部法律叫做the Reserve Bank Act of 1989(1989年中央銀行法)。

因此在這部法律中,被加進了一條「通脹目標」。就是說,央行有責任將本國經濟的通脹目標維持在某一個區間內。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就不必考慮政府的想法,一切以那個政策目標為準。這樣的話,央行的政策就能夠獨立於政府干涉之外了。

這個「通脹目標」,在當時引起了引起了很大爭議。反對方認為,通脹目標束縛了央行和政府的手腳,限制了靈活性。也有人擔心,受低通脹目標的影響,央行無法在經濟衰退時推出激進的貨幣政策,因此經濟增長可能會遭受損失,失業率會增加。

對於中央銀行法的國會投票在1989年12月進行。由於臨近聖誕節,一些議員沒有出席投票。一位反對派領袖恰好住院。這樣中央銀行法案被僥倖通過。

通過以後,紐西蘭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開始討論:我們應該把目標定在什麼區間?是0%,1%,還是一個其他水平?

這時候又一個偶然事件對歷史造成影響。在早先時候,時任紐西蘭財政部長Roger Douglas在接受電視採訪,被問到他會定什麼樣的通脹目標時,他隨口說:0%-1%。這個數字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論證,就是那位財政部長「約摸」的感覺。因為大家都已經受夠了70-80年代高通脹帶來的痛苦,因此部長覺得每年通脹0%-1%是一個不錯的目標範圍。大家都知道,如果通脹太快,群眾的財產不斷貶值,老百姓不樂意。但是也沒有人願意看到通縮和衰退。因此把物價增長穩定在每年0%-1%的水平左右,似乎是一個大家都樂見的狀態。

以Douglas前部長的0%-1%為基礎,紐西蘭央行行長Brash和財政部長Caygill將這個目標稍微擴大了一些,改為0%-2%。因為範圍大一些,對他們來說有更大的靈活性。有時候通脹率偶爾在目標範圍外的話,也有更大的應對空間。

所以這就是紐西蘭央行通脹目標2%的由來(精確的講,是0%-2%的區間)。

在1989年該行確立了0%-2%的目標區間後,紐西蘭的通脹率確實大幅下降,後來也再也沒有起來。

當然,同期其他一些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等)的通脹率也都大幅下降。因此紐西蘭通脹率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在紐西蘭央行率先推出通脹目標這個做法後,不斷有其他國家央行依葫蘆畫瓢進行效仿。這些國家包括:加拿大,瑞典,英國等。

下面講一下美國央行,美聯儲的2%目標是怎麼來的。

1996年7月,時任美聯儲主席阿倫·格林斯潘在聯儲政策會議上指出,設立通脹目標的目的是為了穩定物價,因此應該把通脹目標設在0%-1%。這個目標範圍和上文提到的紐西蘭財長Roger Douglas提出的0%-1%不謀而合。

但是格林斯潘的說法遭到了另一位美聯儲董事會成員的反對。那位反對者,就是現在(2017年)的美聯儲主席,珍妮·耶倫。

耶倫反對的理由是:通脹目標區間如果定在0%-1%,那麼這個區間離0%太近了。從央行制定政策的角度來講,她很難把利率變為負數。因此央行的利率,有一個零底限(zero-bound)。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發生經濟衰退,央行就沒有多少空間可以通過降低實際利率(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以刺激經濟發展。

就是說,如果經濟的通脹率在2%,那麼當央行把名義利率降到0%時,實際利率為-2%。這個負的實際利率,對於經濟來說是有刺激作用的。但是如果通脹為0,那麼即使央行把名義利率降到0%,其實際利率也還是0%,達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根據美聯儲公布的1996年7月會議紀要顯示,耶倫女士說到:在我看來,把通脹目標定的稍微高一些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在車子跑不動時,你需要在其輪子里加點油這個理由。言下之意,就是央行在自己的政策工具箱里,需要留一手以備不時之需。當經濟衰退發生時,央行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給經濟打強心針。

在這場央行內部辯論中,耶倫的意見佔據了上風。最後央行行長格林斯潘宣布:我們一致同意,將通脹目標設為2%。

下面再講講另外一個大央行:歐洲中央銀行(ECB)。

歐央行一開始建立的時候(1999年),其通脹目標為低於2%(below 2%)。這個目標,其實和格林斯潘在1996年提出的1%目標更為接近。到了2003年,通脹目標給改為低於並且接近2%(below but close to 2%)。

雖然歐央行和美聯儲都把2%作為通脹的目標,但其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歐央行面臨的挑戰要遠遠大於美聯儲。因為歐元區的成員國各自都有獨立的財政政策,但他們又都使用同一個貨幣。這種弊端在2011/12年的歐債危機中被完全暴露了出來。

根據歐央行現任(2017年)行長德拉吉的說法,將通脹目標設定在2%,主要是為了便於成員國內部的價格調整。

Quote

To rebalance these disequilibria, since the countries do not have the exchange rate, they have to readjust their prices. This readjustment is much harder if you have zero inflation than if you have 2%.

Unquote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歐元區各國內部價格指數以及通脹率是各不相同的。舉個例子來說,德國的通脹率,和義大利的通脹率,可能就很不一樣。由於他們共用一個貨幣,因此成員國內部會有一個價格調整機制。這個價格調整機制,在通脹率為2%時,比通脹率為0%時運行起來更加順暢。因此歐央行傾向把通脹目標設定在2%。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美聯儲要把通脹目標設在2%?無他,歷史巧合爾。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的作者。在京東,淘寶或者噹噹搜索書名或者作者名,都可以購買到該書。

數據來源: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iles/FOMC19960703meeting.pdf


把圖放出來,是博弈論中動態不一致與承諾的問題,理解了這個,你也可理解為什麼反通脹選一個保守黨人當美聯儲主席有特別意義。下面的圖裡,i是表示通脹,y是產出,曲線是美聯儲的無差異曲線,pc是菲利普斯曲線。美聯儲一開始定在A點,但明顯D點優與A點,如果民眾不相信美聯儲,則最後演變到B點,這比A的結果還差。所以民眾相不相信會處於A點,出於過去長期同美聯儲博弈的認知,所以美聯儲的聲譽尤其重要。


如果是想看玄虛的經濟學範式答案的,就沒必要繼續了。

以下是正文:

把視角拉長一點,到幾十年的尺度來看的話,不難發現,通脹對不同產品/服務的影響差別是非常大的:一部分產品由於生產效率/技術的大幅進步,價格在十年甚至數十年變化不大,甚至會降低(典型的是家電和電子產品);一部分產品儘管生產效率/技術有所進步,價格還是處於長期上升狀態(典型的是農副產品);大部分服務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相對而言微乎其微,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

換言之,隨著不同產品/服務生產效率的變化,以及供需的變化,這些產品/服務間的價格會發生變化。而通脹,則提供了價格相對變化的環境。

至於你們問為什麼不通過升價和降價雙向調節,很簡單,價格提升-擴大生產更符合經濟學促進繁榮的直觀邏輯,而且,真的沒有人願意自己的收入降低的啊!(笑)

-----------------------

再留一個思考題,30年前世界還沒有普及PC,普通人是如何能夠逐漸都賣得起PC的,生產效率增長很小的服務業從業者,又是如何能賣得起的?


《經濟學人》的解釋:The Economist explains: Why the Fed targets 2% inflation


耶倫今年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

下面是具體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vpR81M4KdBQuE852344epQ


不好。

1,溫和的通貨膨脹刺激投資,有助於經濟增長。

2,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每降低一定百分比的通貨膨脹率,就會有一定比例的失業率上升。

3,美國債務龐大,通貨膨脹可以"沖淡"債務。


這個回答主要從3個方面來解答「通貨膨脹」:

  • 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總體物價水平的持續性上升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是「總體物價水平」,二是「持續性上升」。「總體物價水平」是指一個經濟體中的總體物價水平,如果只有一種或者幾種商品的價格上漲,不能稱之為通貨膨脹。而「持續性上升」,是指物價上漲需要持續。如果物價水平突然上漲而並不持續,亦不能稱之為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一般用物價指數來衡量。

衡量物價指數,最常見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而CPI的構建,主要有拉氏價格指數、帕氏價格指數、以及費雪指數等。

如果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即物價上漲越來越快,稱為「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如果通貨膨脹率持續下降,但是物價依然上漲,稱為「反通貨膨脹」(disinflation);

如果通貨膨脹率小於零,即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稱為「通貨緊縮」(deflation)。

對於一個經濟體來說,適度的通貨膨脹對於經濟有益處。了解這一點,需要首先了解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 通貨膨脹的產生及其經濟學意義

通貨膨脹一般由兩種條件產生:成本推動及需求拉動

成本推動,簡單地說,即由於工資增加及其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提高的結果是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

分析師判斷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壓力,一般通過對於工資水平及勞動生產率的數據來評估通脹壓力。而對於美國來說,一般可以用通脹保護債券(TIPS,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的收益率與沒有通脹保護債券的收益率來比較,判斷未來的通脹預期。

就目前的數據而言,通脹保護債券的收益率約為0.5%;而10年期美國普通債券的收益率約為2.5%;當中2%的差值,即表示對於未來10年的通脹平均預期。
(上述數據來源,請參考文末鏈接)

需求拉動,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導致市場上的需求量不斷提高,在總需求的刺激下,物價水平不斷上漲。

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可以理解為不斷增加的貨幣供應量對於較少量的商品而造成。所以,如果貨幣供應量超過GDP的名義增速,則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相反地,如果貨幣供應量小於GDP的名義增速,則可能會造成反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衡量貨幣供應量,一般用「廣義貨幣供應量」,即常見的「M2貨幣供應量」來判斷。廣義貨幣供應量,由6個部分組成:流通的現金、活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及證券公司的保證金。

通貨緊縮對於經濟的影響是致命的。在通貨緊縮之下,貨幣的購買力不斷增強,人們會傾向於儲蓄貨幣而非消費,物價持續下跌。長期的通貨緊縮會抑制企業的投資及生產活動,導致經濟衰退及蕭條。

  • 中央銀行的策略

對於中央銀行來說,為了維持經濟的平穩增長,既要維持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避免通貨緊縮,又要防止惡性通貨膨脹。所以,設置一個較低的通脹目標(例如債券息差約2%),是一個合理的策略。

TIPS及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TRADEWEB:美國通膨保值債券(TIPS)收益率升至1月來最高水準-外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網站 全球債市血洗 10年期美債收益率跨過2.5%關口 - 華爾街見聞

以上。


這裡有個誤解,通貨膨脹本身不是目標,是測量目標的一個指標。真正的目標是經濟發展。(比如說人們追求高工資,其實高工資本身並不是目標,大多數人們追求的是獲得高工資後可以享受的生活。)

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通貨膨脹是一個自然的副作用(因為有更多的需求)。如果美聯儲刻意把目標定在0,那經濟就不要發展了。而且,通貨緊縮危險是很大的,一不小心低於0,後果很嚴重。


從成本-收益來說,與2%這種溫和的通貨膨脹相比,零通貨膨脹的好處並不大,但實現零通貨膨脹的成本是巨大的。

這裡有一個犧牲率的概念,簡單的說,短期中,減少1%的通脹的代價是gdp 5%的減少(根據短期菲利普斯曲線,面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權衡取捨,通脹率低了,失業率自然高,產出也就少了),這對央行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通脹的皮鞋、菜單成本和其他成本在低通脹時看起來並不大。

所以維持溫和通脹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以上。


零通脹怎麼搶劫你?怎麼稀釋你的財富?


說的都很有道理,我就補充一點。以歐洲央行為例,總的通脹目標如果設定在0,如果完成總目標,意味著有的國家在0以下,是通縮,這樣是不能被接受的。設定在2,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會在0到4之間,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情況。


題主,他們說的太複雜,我說簡單點:通脹是為了賺錢。

通貨膨脹可以使國家賺到錢。

通縮國家會賠錢。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是2%而不是其他數字:首先通脹目標是變數,不是常量,這個目標是可以調整的。過高的通脹會導致政局不穩定(起義造反),過低的通脹會少賺錢。

我舉個簡單而直白的例子:你是國王,你沒錢花了,於是印了一沓票子出去花,你買到了喜歡的物品。於是你經常這麼做,但討價還價太麻煩,說了一個讓商人不會拒絕的價格,下次為了快速交易又提高了價格,商人很滿意。但這時你買的這個商品價格被提高了(為了避免討價還價的麻煩),通脹就開始了。


泰勒規則


主要的作用是為了避免 Deflation Trap

央行調整經濟主要的工具就是使用利率,實際上是用來調整人們對於通貨膨脹的期望,也就是移動前面有人所說的菲利普斯曲線。就像圖中所顯示的,在面對一個Demand Shock的時候,央行會通過調節利率的方法來逐漸讓經濟回到均衡。

但是這個利率調節機制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根據 Fisher Equation i = r + pi^E , 同時 i >= 0 (即沒有負利率存在),r 是有下界的 ( -pi^E ),所以一旦有比較大的負的 Demand Shock ,擊穿了這個下界,那麼貨幣政策就會失效。像下圖所展示的,菲利普斯曲線卡住了,於是經濟就會陷入持續的通縮,而且此時央行無能為力,就像日本曾經經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 Deflation Trap

總而言之,零通脹目標其實是符合 Friedman 的理想的,但在現實中太危險了,所以一般都會有一個正的通脹目標。


貨幣也是一種貨品,且是最為特殊的一種貨品。該貨品只在各國央行和市場之間流通。

任何的貨品都會隨時間流逝而貶值/增值,而貨幣這種貨品通過大量的歷史經驗堆積,其貶值速度大約為2%能夠帶來進步的影響。而這2%並非是固定值,長期來看相對好處大於坏處罷了。


推薦閱讀:

就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狀況來說,需要的是怎樣的監管?
如何看待2015年10月23日央行雙降?
為什麼日本央行允許民眾持股?這樣都有怎樣的好處和壞處?
一種貨幣和美元掛鉤是怎樣實現的?
2014 年 6 月初,中國央行「降准」的概率有多大?會採用「全面降准」嗎?

TAG:通貨膨脹 | 宏觀經濟學 | 中央銀行 | 貨幣銀行學 |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美聯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