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獨處的時候經常會回憶各種挫折、尷尬的瞬間,並自我貶低?
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尤其是在浴室里洗澡的時候,腦海里經常浮現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不好的事情,覺得自己做錯好多事,然後就控制不住的喊出自己的名字加大傻逼;或者在其他場合開小差是在腦海里罵自己。這是病嗎?
這和我們人類記憶的本質有關。
記憶的結構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有兩種成分——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所謂陳述性記憶,簡單來說就是能夠用語言描述的記憶。比如說,我們記得美國的首都是華盛頓,還記得第一個結婚紀念日我和另一半是在哪個餐館吃的飯。陳述性記憶構成了我們的知識體系、概念體系和經驗體系,對這個世界大部分的分類和推理過程屬於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又分為兩類,語義記憶——即我剛剛談到的概念體系(華盛頓);情景記憶——又稱為我們的自傳式記憶,包含對自己過往經歷的認識中能夠用語言抽象和描述的部分(結婚紀念日)。陳述性記憶構成了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對記憶的全部理解。可是這個理解完全忽視了我們人類還擁有的一種記憶體系——程序性記憶。
程序性記憶在某些時候又稱為內隱記憶,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或認知,它通常會非常自動化,並且和我們的身體、大腦和心靈的整體有關。比如說,我們「記得」如何騎自行車。這種「記憶」並不能用言語去描述出來,它刻在我們的「身體」中。
而生命中出現的一些創傷經歷,我們看似它存在於陳述性記憶中,因為我們能夠回憶起發生的那些糟糕的事情是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也可以大致描述其過程。但是我們忽略了,在創傷過程中,有許多記憶刻在了我們的「身體」中。我們會自動化地「回憶」起過去糟糕的體驗,這種「自動化」地想起,在創傷心理學上被稱為「侵入性反芻」(intrusive rumination)。
我們就像學會騎自行車一樣,學會了「在獨處時回憶著各種挫折、失敗、尷尬的瞬間,並一遍遍大聲喊自己的名字:xx大傻逼」
要如何「遺忘」騎自行車呢?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但在《喚醒老虎:啟動自我療愈本能》這本書中,彼得萊文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療愈的本能,即與創傷「重新協商」。- 彼得萊文描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事後當事人的回憶和描述,在心理諮詢師的引導下,進行了適當的回憶和想像。
喬發生了一場車禍,車禍發生之後他在車裡呆若木雞,嚇壞了。不過很快,他發現自己並沒有受傷,事故責任也在對面司機沒有遵守規則,所以對方的保險應該會賠償自己。然後他感覺到甚至有些興高采烈,因為自己很輕易地擺脫了這場交通事故。他想起來自己待會兒是要去開一個會議,為了這個會議他準備得十分充分,自己可以很好的呀應對。可是第二天,喬開始有些焦慮,並且感覺右邊肩膀、手臂和脖子有些僵硬,這讓他感覺到很驚訝,因為車禍發生時,對面撞上了車的左邊。喬再次回想車禍發生之前的事情,他和妻子爭吵了正在生妻子的氣,然後他開車出門去參與這個會議。他清楚的記得,當時他一肚子的火氣,所以在出門之後猛踩油門想很快趕到會場讓自己趕緊逃開和妻子鬥氣的感受。喬此時想起,當他沿著街道前行時感覺自己有點想回去和妻子談談。
於是,喬在想像中與回憶「再次協商」,去決定在路口調頭回去。他成功做到了,他感覺自己對妻子更加了解也更加欣賞了。喬再次把注意力聚焦到車禍發生當時的細節上,他看到了許多對面車輛開來時的路況細節,他注意到自己右邊的肩膀有些緊張,因為此時他正在試圖向右打方向盤,可是「沉重地」提不起來。隨後他聽到金屬的撞擊聲,感覺到車子撞到了一起。但同時,在諮詢師的鼓勵下,喬在知覺中完成了向右的轉向,「避免」了這場車禍。他有些微微發抖,但隨後感到十分放鬆——雖然他知道這場車禍的確發生了,但是他知道,他有能力去避免這一切。這就是一次非常形象的和過去「重新協商」。簡單來說,就是在深度的心理投入中,去再次體驗過去糟糕的事情,並在大腦中「重新設計」故事的結果——這一設計完全根據自己現在所記起的當時的願望,並完成這一願望。
這一過程的核心理念在於,重新獲得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感。我們之所以害怕這種不明所以的自我貶低,是因為我們感覺到自己有些失控——因為失控,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如此,不知道如何停下這個惡性的循環。
那麼這個循壞的開始來源於過往的糟糕回憶,而停下這個循環的關鍵在於和我們的記憶重新協商。 在創傷心理中這種重新協商有一個名字叫「主動反芻」(deliberately rumination)。
我自己最近就有一次深刻的體驗。我有一些一直耿耿於懷的憤怒和委屈是童年我家小區周圍的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欺負我。而這個月初在知乎上被人攻擊了一下後,我「自動化地」充滿了憤怒、恐懼和害怕。我不斷地在知乎上想找人幫助我、支持我,可是我又「自動化地」忽略了一些支持我的人,「自動化地」看到了那些攻擊我的言論。我變得更加狂怒和恐懼了。就像回到了過去,被眾人攻擊時一樣。
後來,知乎上的這件事情解決了,我正當的權利得到了保護。當我平靜下來,回去看自己的表現時,我發現自己在「無意識中」做出了很多攻擊的行為、拉攏他人幫助我的行為。這像極了當初我的表現。而當下這次事件的結果和當初不一樣,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力量。也在回憶過去時,去「重新協商」,我重新想像了當時的場景,我感覺自己非常有力量,有辦法,我猛揍了當時揍我的人,把他們都嚇唬到了。我成功地「復仇」了。獨處時我不再說「別人總是欺負我」,而是開始相信「過去欺負我的人現在都不如我,而現在有一些人是支持我的」所以「主動反芻」的根基在當下。去體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正是當下發生的故事和過去的傷害有類似的細節,我們才會自動化的自我貶低,自我傷害。可是當我們回到過去,和過去那段記憶中「自動化的部分」「程序性的部分」進行再次協商時,我們給那個故事一個如自己所願的結局。現在的故事,我們就能很好地完成了。
關於「反芻」(rumination)的一些討論,見:反芻——心靈的斷腸草 - 心理學的禮物 - 知乎專欄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謝邀。這是一種情緒的自動調節機制。
當一種強烈的情緒產生之後,它並不會迅速的消失,而是要經歷一個波浪式下降的過程,直至完全平息。若情緒無法平息,會暫時打包起來,形成「情結」,在被觸發時仍又會體驗到當時的情緒。
我們可以舉失戀的例子。當一段深愛的感情因為種種原因而宣告結束時,人會經歷一個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悲傷、後悔、憤怒、自責等等負面情緒會被失戀者反覆的體驗到,直到一定的時候,失戀者才能慢慢從情緒的牢籠中釋放出來,將精力重新投注於新的任務。這個過程最好不要加快,也不要減緩,順其自然就行。所以弗洛伊德曾說「哀傷不是病態,也無需治療」,它是應對失落時自然的情緒反應。
同樣,生活中人經常體驗到的情景就是自尊的失落,比如一場演講沒講好,一次會面不成功,或者表現不佳,競爭失敗等等,在這些情況下,人會體驗到沮喪、自責、尷尬、丟臉等情緒,這些情緒也需要經歷一個波浪式的過程才能慢慢平息。往往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或者如題主所說的一個人獨處時,自尊失落的情景自動冒了出來,與此相伴的情緒也再次被人體驗到。
這不是病態,是情緒的自動處理機制,此時,我們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讓情緒自然的浮現,去體驗它們,接納它們。按精神分析的術語,這是在整合自尊失落時的自體碎片,慢慢的,這些碎片就會與自體粘合,自體重新感到完整。而如果一味地想把它們壓抑、轉移、遺忘,反而干擾了情緒的自動處理機制,這些壓抑的情緒會成為內心不安、焦慮、抑鬱的來源。
題主會在獨處時想到這些事情並罵自己,那麼題主可以一邊罵自己,一邊體驗自己在罵自己,直到不太想罵了為止。也許罵了幾次之後,你會發現你還是你,然後,那種強烈的情緒能量便慢慢下降了。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有些人也會跟題主一樣,大腦里經常出現否定自己的話語。其實這是大腦的一個特點,喜歡關注負面的信息。這個是有功能的,就是提醒自己以後不要這樣,具有保護自己的作用。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野外,面臨很多的危險,比如洪水猛獸,為了生存不得不總是先去注意這些危險。但是到了現在,危險的對象已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洪水猛獸,而是我們會不會被別人接受承認、自尊、能力、面子等等。當我們在這些方面達不到自己要求時,大腦就回關注這些負面的信息。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咱們經歷一次失敗後,大腦就會記住它,並不斷的反思,時刻提醒我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大腦有時也挺笨的,它自己也會犯錯誤,比如它有時會把危險誇大、有時把不是危險的當成危險等等。 那既然這些想法有時對我們有用有時又是阻礙,我們應如何應對出現在大腦里的這些想法呢? 首先,不要把我們自己當成想法,不要被想法所控制。我們要去觀察和覺察想法,而不是透過這個想法看世界。比如,你帶個墨鏡,你會看到所有的東西都發暗,想法就是這個墨鏡,我們透過負面的想法來看自己和世界,你和這個世界都是負面的。所以要摘下墨鏡。其次,我們不要陷入到想法,而是跳出想法來觀察這個想法。有些負面想法之所以使我們難受,就是我們陷入其中,相信它就是對的。因此,當我們難受時,要停下來看看大腦里又出現了什麼想法。而對於這個想法我們不要去分析它是對還是錯,而是要看它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那些對我們造成嚴重影響、阻礙我們前進的想法就不要去相信它,而是去解離,具體解離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關注接納承諾治療。 一般來講,大腦中所關注的負面信息以場景(或圖)和想法出現。對於場景,我們的解離的方法是首先要覺察到,就是要知道自己又出現了對於自己做錯事情的畫面了,知道了就不要被它帶走。我們一旦開始評價它,就比如題主認為自己很傻逼,這就是相信了這個畫面,並被畫面帶走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看電影」,想像一下你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而屏幕上放映的恰恰是你大腦里出現的這些畫面,這就是對它們的覺察,而不是陷入其中。 對於想法,我們也是首先要覺察,知道它的出現,然後做一個小小的練習,就是在想法面前加上一個小句子:「我有一個想法「。或者用你熟悉的旋律把它唱出來,用可愛的動畫的形象的聲音把它說出來。 總之,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總是我們的朋友,要學會去覺察,解離想法。而不是把所有的想法都信以為真。歡迎關注我在知乎上的直播:
認識你的心靈地圖https://www.zhihu.com/lives/902140676341403648
失眠了?試試認知行為治療
Live 入口為 : https://www.zhihu.com/lives/835133619373756416
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
Live 入口為 : https://www.zhihu.com/lives/827846406650871808如何應對大腦中的消極思維。
直播入口:https://www.zhihu.com/lives/817047203079163904幸福的陷阱
本次直播入口:https://www.zhihu.com/lives/812019885352824832
這叫rumination,定義為長期反覆回放你曾經經歷過的負面情境。
據研究表明,此種傾向產生的原因是生理性的,遺傳造成的。後天無法治癒。但是可以通過自我訓練緩解。我看過的一部記錄片建議每天睡前喝2杯紅酒。如果你到網上去搜,可以發現很多教人自我調節的建議。點贊過10就更新
/*****************平凡的分割線**************************************************************/
先更正一下,有rumination傾向的人,大腦布線是異於沒有這種傾向的人(The brain is wired differently)。造成這種大腦生理差異可能是遺傳的,也有可能是童年期經歷了創傷性的事件而形成的。有這種傾向的人也不必太泄氣。人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plastic)。所以後天的訓練是有可能讓大腦形成新的構造。(It"s possible to rewire your brain)神經科學非我所學,所以開啟現搜+現讀+現賣模式。
文後附鏈接,方便想直接讀原文的。
神經科學依然是比較新興的學科。大腦究竟如何工作,目前仍然不能完全解釋。理論有很多,也未必都對。先假設一個場景。你半夜睡覺正酣,突然被狗叫聲驚醒。你起床查看,發現是看午夜場電影回家的人驚動了鄰居的狗。然後你放心了,回去繼續睡覺。這時大腦的反應應該是警報解除,生活繼續,該幹嘛幹嘛。但是有rumination傾向的人的大腦在處理負面的,令人焦慮的情境的時候,經常會掉入一個循環,反覆回放,不停的拉警報。
後面附的一篇文章中,有個理論來解釋產生rumination的大腦生理機制。
想了解自我訓練方法的,也可參看後面的文章。最近太忙(lan),如果有足夠多的人有興趣了解,點贊過50的話。。。我找時間翻譯文章吧。The Ruminating BrainRumination and the Brain/**********************平凡的分割線*******************/呃,已經過50了,欲偷懶而不成啊。。。浴室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地方,當你靜下來時,我們會先釋放心裡的不舒服情緒,比如對自己的指責,放完你如果舒服一點,可以再補充一個正面的感覺。比如馬上回憶一下你某件事上感覺到自己做對,很自信很驕傲的場景
我經常想起我吸鼻涕太用力,鼻涕混著鼻屎一起吞下去的感覺,這是不是病?
看到大家都這樣我就放心了。。。既然大家都這麼傻逼那我也無所謂了。。。
不知道答主想到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時,是何種態度?是覺得自己當時真沒用,好丟人啊,這真是我這一輩子的污點,而陷入你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
還是覺得當時好傻,怎麼會那樣做,如果用其他方式會好一點,不過錯了就錯了吧,人都會都會犯錯的嗎,然後又覺得自己犯的錯很幼稚,為之一笑。
前者與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會下意識覺得自己不夠好,下意識的否定自己,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模式差不多就是這樣。
而後者就持一個無所謂的態度,人非聖閑,當初錯了就錯了吧,沒事的。
如果題主是後者還好,如果是前者的話,就有些有些危險了,長期如此會導致低自尊,自尊降低,會導致你發現自己更多的傻事,更加的批判自己,陷入惡循環的怪圈。要消除這種批判的話,首先你要知道。1,你之前做的傻事,99%的事別人都已經不記得了。只有你自己還耿耿於懷。2,這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和個別幾個好友之外,沒人會真正關心你做了什麼,3允許自己犯錯,杜絕完美主義。
罵自己,這不是病,這是自己把自己逼急了的狠招,你特別希望那些挫折、失敗、尷尬的瞬間不再發生,實際情況卻是這些問題反覆發生,而你很清楚聰明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可就是知道做不到,所以你對自己有一種很無語的感覺,怒自己「不爭」,罵自己就是要把自己罵清醒,痛改前非。如果應該改正的行為不能改正,你的痛苦情緒和罵自己的行為在潛意識裡就不允許它們結束,它們就像是警報聲一樣,只有危機解除了才會停止。
你雖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很傻,但是卻不能夠改正,實際上你恐怕還有一些思維誤區存在,不能夠意識到改正行為、解決問題背後的阻力,就無法做到真正轉變自己。
謝邀題主這樣做也是有情可原的,我們所有的人有誰能打包票這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呢?所以你痛斥自己也是一種悔過的行為,但是悔過並不代表改過。如果你真的想不再想起這些自己做錯事的痛苦場景,你必須要改過。你可以把自己想到的自己的錯誤都寫下來,然後寫寫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舉例,假設曾經惡口傷人,就寫下來應該對人施以愛語,柔和語,對事對人應該寬容。這麼寫下來以後,激勵自己從當下開始做,以後每次對人說話的時候都先想到自己寫的解決辦法,因此謹慎的開口,柔和的開口。這樣自控日子久了,自然形成好的習慣,然後你也就會原諒自己原來的過失了,因為自己原來幼稚,不懂什麼是對的,現在知道了,去做了,就對原來不再耿耿於懷了。
如果我在玩遊戲寫東西發獃看書的時候情不自禁的脫口而出一句傻逼,嗯,那一定是我想起了自己的挫事,因為說別人傻逼的時候我一般都在心裡說
有的時候會在床上一邊左翻右滾一邊回想自己做過的錯事和尷尬瞬間,不停的對自己說『太傻逼了…真是太傻逼了…』但然後會覺得,我就是傻逼了又怎樣,來咬我啊……就滾去睡了
忘了是哪一篇文獻講過(原諒我懶癌晚期...其實只是缺乏咖啡因(?)),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更容易回憶起讓自己難堪的事情和自己的失敗,而在暢想未來的時候則正好相反,更容易產生樂觀積極的情緒。
所以事實說明題主回憶過去太多了,應該多暢想一下未來。現在的自己覺得過去的自己是傻逼,未來的我看現在的我也是如此。
家裡有攝魂怪。這個時候我會去廚房裡抽出龍鬚為芯的黑檀木魔(kuài)杖(zi),高呼Expecto Petronum!一隻銀色的大熊貓呼嘯著把這貨Pia飛,就沒事了。
我一靜下來就會發獃……尤其在晚上,各種悲傷痛苦的情緒都來了,從一件很小的事慢慢放大到之前做過的一些自認為很狗血的事,先是覺得可笑,後來難過傷心,再就絕望無助,最後不停的後悔和罵自己……
然後聯繫現狀,各種否定自己的做法,質疑自己的人生,總想 如果當初不那樣做,不說那些話,事情會怎麼樣,可能不會像今天這麼慘,但又想 那時候的所作所為都是自己沒法控制的,就情非得已那麼做了,再給我次機會可能還會那麼做吧……就是有兩個聲音,內心的對話?不停的糾結過往,拉扯現實,它們爭論凶了我就特別煩特別煩,就想喝酒或者想找事件當事人要答案,但又沒勇氣也沒理由找,所以內心其實很容易崩潰。有時候我也會妥協,想不出結果就逃避吧、沒有比現在更糟糕的了!那就什麼都不要做了,雖然現在千瘡百孔傷痕纍纍,但總有一天會築思銅牆鐵壁百毒不侵的。所以我覺得我現在需要的不是新的聲音,而是新的能量,不是注入,而是澆灌。吧啦吧啦吧啦,可能沒人懂我在說什麼吧……我也有這個毛病,從初中開始的。因為家庭教育的緣故導致個人比較自私,開啟寄宿生活的時候簡直成了各種段子里的宿舍人渣。然後被班上的人各種排斥,還被人拍照做顏表情什麼之類的。那時候沒什麼朋友,然後自己罵自己就成為了減壓的方式,同時最嚴重的時候上課都幻聽,沉迷於網路小說。現在算是逐漸改正過去的壞習慣了,重點是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怎麼樣成為讓別人舒服的人。感觸比較大的是,生活中總會存在一兩個靶子讓大家去吐槽,這已經成為維繫所謂情誼的一種重要方法。如果不想成為靶子,那就做到兩點,追求卓越和堂堂正正。這兩點做到了,基本做人的規矩算是入門了。
很多人都會這樣想,但完全沒必要悔恨,只要不是幹什麼缺德事。
自己的尷尬只有自己會記住,不信你試著想想你能記起別人的尷尬嘛、就算想起來你也不會覺得那個人在當時有多囧,多滑稽。
正是這些尷尬成為了以後的經驗不再做事那麼草率輕浮。後悔,說明你從青澀走向了成熟,你不應該否定曾經的自己。那個階段,你的想法與做法是真實的,受條件制約。受什麼制約?受你的思想高度。我們試著來模擬一個場景。有一個幼兒園小朋友,你走到他面前,然後蹲下來,眼睛與他在同一個平面高度,再向四周看一看,你會看到些什麼?建築物是那麼的高,馬路邊上的欄杆好像一堵高大的牆,你現在看行人,只能看到他們的大腿。這些還只是視野,而思想呢?也許我們大人一句不經意的半真半假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
曾經有,也想過是不是病。與神和好後就沒有了。今天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來,99.9%沒有了。有一段時間抑鬱症,也是神非常神奇地將我救回來。所以不管說什麼,我也不會再離開他了。什麼叫出黑暗,入光明,就是這樣從懊悔痛苦抑鬱的牢籠中被釋放出來。感謝主。 本人是基督徒,不是那種熱心傳教的類型,以上句句屬實。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媽被騙大家都說蠢,湯唯被騙大家都說純?」
※為何我周圍的女生都喜歡看《甄嬛傳》?
※在宿舍吃什麼宵夜實惠又健康?
※日本人真的像日劇中的那樣只專註自己的生活嗎?
※如何忍受裝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