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對人有哪些影響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

知乎有很多討論貧窮的問題,但是都是主觀的討論。

貧窮有多可怕? - 調查類問題

想了解一下,有哪些論文用實驗或者統計數據或者神經科學等方法,確認了貧窮對人的相關影響?也包括,貧窮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貧窮的相關辦法。

希望大家能在自己所知的領域,介紹一兩篇你所熟悉的研究,不僅介紹一下研究結論,如果可以也請介紹一下得出這一結論的研究過程。

比如,貧窮是否會降低人的冒險精神,或者追求長期回報的意志力。社會很難提供較好的風險分擔系統是否也是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原因?等等。

希望不是個人的主觀判斷,而是真正被研究證實了的結果。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經濟學思維,更多經濟學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Science期刊2014年5月23日出過一期特刊,名字就叫the science of inequality。雖然大部分文章是講不平等,但也有兩篇和題主的問題直接相關。另外,如果真的很關心不平等問題,其實可以把這一期Science看一下,每一篇文章都挺好的。此外,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程度和困難程度我們都很清楚,這些研究只是一個視角,我們的路還很長。

第一篇是Haushofer和Fehr的On the psychology of poverty,主要綜述貧窮對心智的影響的相關研究,也有結合他們自己的新成果(Haushofer and Fehr, 2014)。其實這一塊 @陳茁 已經答得非常清楚了。首先,貧窮會導致個體明顯風險厭惡,他們引用了在美國、衣索比亞和印度做的幾個實驗,說明窮人顯示出更明顯的風險厭惡。其次,窮人會有比較高的貼現率,這裡也有在越南、尼泊爾和非洲幾個國家進行的研究來做支持。再次,窮人會有更高的焦慮程度和更低的幸福感。雖然曾經有研究顯示高收入下幸福和收入相關性很弱,但他們用更新的數據發現:幸福和收入是嚴格正相關的。最後,在貧困狀態下個體更可能按照習慣來行動,而非按照目標來決策。兩位科學家指出,窮人面臨的一些負面情緒可能能夠解釋他們在風險承擔和貼現未來時的決定。他們在實驗中發現,負面的情緒會導致體內的皮質醇(Cortisol)含量升高,而後者又與更保守的風險態度和更不耐心的決定相關(見下圖,詳細信息見原文)。他們的發現與過去的許多研究都是吻合的——比如工人在發薪日前後決策的變化,等等。不過,我們不應該把這項研究的意義推得太遠,還有很多相關的問題有待解決。兩位作者在最後也討論了一些開放的問題,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是:貧困陷阱真的存在嗎?。雖然以上四點都有可能導致貧困在個體身上自我強化,但這不意味這貧困陷阱的存在。這篇論文後面列舉了89篇參考文獻,基本將近年來研究貧困的重要文章囊括進去了,有神經科學的,有經濟學的,也有社會學的。有實驗室實驗的,有做田野實驗的,也有研究理論的。我想可能這篇文章本身就是題主尋求的答案。

第二篇是Aizer和Currie的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equality,主要考察不平等對下一代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Aizer and Currie, 2014)。雖然是講不平等的,但其中關於貧窮的代際後果的研究也很多,文中很多地方都在強調貧窮(poor)或者經濟弱勢(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對後代的影響。兩位作者使用的主要指標是收入和出生體重,他們發現,低收入在很多時候都和更低的出生體重聯繫在一起,而這樣的影響可以通過下面的途徑實現。首先,研究顯示,低收入常常和吸煙、酗酒和使用管製藥品聯繫在一起,而這些因素都對新生兒體重有負面作用。其次,低收入人群的住所附近常常有更多的污染因素,她們在生活中也更可能面臨暴力的侵襲。尤其是低收入的母親,她們面臨者更高的家庭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風險。與此相聯繫的則是更高的焦慮水平,此處同樣發現,孕期時暴露在較高的皮質醇含量下對個體以後的智商水平和接受教育年限都有明顯的不利影響。此處還有一項研究佐證皮質醇的這一不良影響:911恐怖事件後,加利福尼亞地區的阿拉伯裔產婦產下的胎兒體重明顯偏低,其中較高的焦慮水平是主要因素。第三,低收入人群常常更難得到合適的衛生設施和衛生服務。此外,在經濟上處於弱勢地位的產婦也更缺乏對未來的規劃。她們的許多懷孕和生產的決定都不是有計劃的,這也可能導致新生兒的處境更加糟糕。第四,出生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和他/她的母親會面臨更糟糕的健康狀況,遭受肥胖、流感等侵襲的可能性都更高(見下圖,詳細信息見原文)。此外,他/她們更加可能面臨營養不良的處境。最後,家庭越貧窮,孩子可能得到的投資相對就越少,這也可能限制他/她們未來的成長。作者在最後考慮了一系列干預項目(主要是美國的)的效果,指出這些項目是必要的。兩位作者也說明,儘管已有很多研究,但很多基本的問題仍未解決,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改善項目的效果。作者同樣在最後提供了大量文獻,很有參考價值。

個人看來,Science把這兩篇文章放在特刊的壓軸和大軸是有深意的,其中一篇綜述了貧困可能的在個體身上的強化作用,另一篇則強調了經濟地位的弱勢對下一代的不良影響。這樣的研究確實很沉重,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探索,解決貧困問題很艱難,但也很重要。最後,兩段中提到的觀點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參考文獻,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查閱原文。

參考文獻:

Aizer A, Currie J.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equality: Maternal disadvantage and health at birth[J]. Science, 2014, 344(6186): 856-861.

Haushofer J, Fehr E. On the psychology of poverty[J]. Science, 2014, 344(6186): 862-867.


這個問題下面已經有很多優秀的回答(例如@陳茁的回答,@白詩詩的回答),分析了貧窮對「成年人」的影響。我從兒童早期發展的角度補充一下,貧窮對人的影響從生命開始的第一刻就發生了,深刻而持久。最後,我會提供一個例子,說明對低收入兒童的早期干預方面,有過怎樣的努力。

1. 貧窮威脅兒童生存

眾所周知,嬰幼兒的生存依賴於是否得到充分的照料。每年,全球有1100萬兒童夭折,其中70%的死因是貧窮造成的醫療衛生資源缺乏:痢疾、瘧疾、新生兒感染、肺炎、早產或分娩時缺氧。半數的兒童死亡可以追因至營養不良和水源不潔凈。不難想像,貧窮地區的兒童更容易夭折。例如,衣索比亞的孩子相比西歐的孩子,在5歲以前的死亡率高30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 Goal: Reduce child mortality)

所以,如果你生於貧窮,很大的可能性是你根本活不下來。就算活下來了,隨貧窮而來的長期壓力(chronic
stress)、飢餓和疾病分分鐘威脅孩子的健康(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233439)。

2. 貧窮改變兒童大腦結構

就算窮人家的孩子命硬過了生存關,貧窮依然嚴重限制了其發展。不必等升學就業時拼爹,兩三歲時家庭經濟狀況就能對孩子的大腦結構帶來明顯的差異。人的大腦在生命早期發育迅速。隨著神經元的成熟,建立起大量神經突觸,大腦體積在三歲左右達到成年大腦的80%。大腦在生命頭幾年的發育就像建房子時打下的地基一樣,長遠而深刻地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包括身體健康、學業、社會關係、工作、組建家庭、精神健康……(http://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science/key-concepts/brain-architecture/)。貧窮對大腦發育的影響,相關研究很多,我不打算做系統綜述。例如,Hanson等人(2013)的研究(N = 77 )發現,貧窮家庭的兒童大腦灰質(神經元和突觸密集的部位)體積顯著低於來自富有家庭的兒童,差異達0.4個標準差。不僅如此,腦灰質體積的差距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大(見下圖,X軸為月齡,Y軸為腦灰質體積,綠色為高收入組,紅色為中等收入組,藍色為低收入組)。(資料來源:http://www.plosone.org/article/fetchObject.action?uri=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80954representation=PDF;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4661308002635)。

3. 貧窮影響兒童學業

貧窮與低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有大量研究支持(Dur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iming of Poverty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Birth Through Third Grade)。貧窮家庭的孩子有更高的輟學風險、更差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更多的行為問題。不難想像,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往往也從事收入低下的工作。放眼世界範圍,家庭經濟水平與孩子學業之間的高度正相關不受國籍、年齡和學科的影響(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77/147794e.pdf)。

4. 貧窮影響成長環境

如果貧窮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是孤立的、單向的,事情就容易了——對孩子開展早期干預教育,及早補救貧窮帶來的不利影響就行啦。然而,貧窮存在於兒童生活成長所在的家庭和社區之中,如果只為兒童一人提供支持,不足以保護其免受貧窮的影響。簡單地說,如果只在幼兒園保證孩子一日三餐營養豐富,甚至讓孩子帶上周末的食品回家,但是家裡的大人個個都在挨餓,那這些食物是否應該分享呢?即使大人都願意挨餓讓孩子吃飽,餓著肚子的大人又能有多好的脾氣和精力給孩子提供有利於成長的家庭環境呢?研究指出,如果不改變貧窮造成的不利成長環境,僅僅對孩子一個人進行干預,事倍功半(Guralnick,
M. 2011. Why early intervention works: a systems perspective. Infants
Young Children, 24(1), 6-28.),如果不是一事無成的話(http://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building-adult-capabilities-to-improve-child-outcomes-a-theory-of-change/)。

既然貧窮對兒童發展各方面甚至整個環境影響深遠,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干預?

解決方案舉例:美國開端計劃(Head Start)——打破貧窮的代代相傳

1964年,美國約翰遜總統宣告「向貧窮開戰」,其中一項舉措,便是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兒童發展服務。在這個方針指導下,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了開端計劃,宗旨是幫助社區滿足高風險幼兒的發展需求,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育兒所需的情感、社會、醫療、營養和心理支持,打破貧窮的代代相傳(cycle
of poverty)。這個宗旨,即使在50年後的今天讀來,也相當振奮人心,而且仍然符合今天的科學成果所建議的最佳做法。2014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給開端計劃的撥款為86億美元,全國共計92.7萬兒童或孕婦以及他們的家庭受惠。

這個「打破貧窮代代相傳」的宏願,效果如何?開端計劃是個很大的項目,半個世紀以來也經歷了很多變革,包括普遍影響美國公立學校的經費削減。因此,對開端計劃的效果評價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畢竟,一盞燈因電壓高低不穩而時明時暗,我們不能怪電燈本身質量不好。不過,對開端計劃的研究從來就很熱鬧,提出了不少支持其效果的證據(http://www.acf.hhs.gov/sites/default/files/opre/executive_summary_final.pdf;
http://home.uchicago.edu/ludwigj/papers/NYAS-LudwigPhillips-HeadStart-2008.pdf)。

總結

最後,我想談談對我國低收入家庭兒童發展的擔憂。有報道指出,我國兒童16.7%也就是4000萬生活在相對貧困線以下(中國貧童仍有4000萬人 占兒童總數16.7%_政經頻道)。與美國相似的是,貧困的比例在兒童比在其他人群中要高。目前,我國剛剛通過了「二孩」政策,該政策對不同人群的生育率有怎樣的效果,尚需觀察。但從世界各國的經驗我們得知,經濟越發達,生育率越低。因此可以合理預期,貧窮家庭也許更願意響應政策生第二胎,也就是說將來兒童中貧困的比例也許會提高。從事早期干預這一行,我特別贊同Dr. Shonkoff (http://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people/jack-shonkoff/) 在其著作、講座和白宮早期發展政策研討會上倡導的:我們對如何改善發展不利兒童的發展結局,已經有了充分的科學研究。我們有把握讓面臨各種發展風險的兒童獲得最大程度的成長,成為社會上有能力的成員。但是我們的努力註定白費,如果社會各方面不聯合起來對抗貧窮的話。


我寫一個全面一點兒的吧。

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貧窮對人的心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抬杠地說,貧窮會讓人買不起好東西……這也是影響。

貧窮對人心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貧窮降低了人們的判斷力、貧窮是人更厭惡風險、貧窮使人更沒有耐心。

一個一個說。

1. 貧窮與判斷力:

這個結論是我最不願意提的,因為可能很多生活不那麼富裕的朋友看到這個結論會覺得被冒犯。不過這方面的研究近幾年非常火,比如哈佛大學的Mullainathan領導的團隊。

兩個有趣的田野研究,一個是Mullainathan團隊走進印度農村,他們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實驗:去測同一群農民在豐年和飢年時的智商,結果顯著地表明了農民們在飢年時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下降。另一個團隊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但對象是1191個家庭年收入在四萬美金以下的美國貧困家庭。相比於發工資之前(before payday),發工資之後(after payday)這些人的思維能力顯著提升。

這方面的最經典的解釋就是Mullainathan的心智資源稀缺假說,在差不多七八年前有一系列的數學模型解釋這個問題。我用白話翻譯一下:如果我極其貧窮,那麼意味著我要無時無刻擔心家裡的水管漏水、自己手機欠費、孩子在學校會被欺負、父母生病了怎麼治病。這些事情牽涉了我太多的「心力」,讓我心力交瘁。那麼導致的結果是,我可能工作時心不在焉,投資時容易衝動。而富人不同,比如馬雲,可以直接雇一個秘書解決一切問題,父母生病了一任性買下一家醫院都可以。所以那些事情富人根本不用擔心,每天精力充沛地投入賺錢的事業中。結果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另外一種解釋是認知失調,我打算找另外一個問題詳細說。簡單定義就是,因為我貧窮的身份本身讓我非常痛苦,我必須找一些方式來合理化這個結果,推卸掉自己的責任。發展經濟學家跑到非洲去,發現非洲人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信宿命論,十分天註定零分靠打拚,走在中國的農村,特別是北方,信帶有邪教色彩的偽基督教,還有XX功的大有人在。否則怎麼辦呢?實證研究告訴我們,這種信念會導致人用非常偏激甚至是憤怒的觀點對待社會,很多人也開始相信一些童話裡面諸如阿拉丁神燈似的東西。

2. 貧窮與風險態度

識別這個問題其實很困難。表面上,世界各國數據都告訴你,越窮的人股票市場的參與率越低,一過顯示性偏好,總能識別出一個相對風險厭惡係數遞減的效用函數。但是很多人並不認為這就是因為窮人更厭惡風險,因為窮人有很多看不見的風險是無法被金融市場保險掉的,比如窮人更容易受到信貸歧視、窮人買不起醫療保險、窮人的子女更難獲得成功等等,所以,手裡有充足的現金是面對生存壓力自然的反應。

為此,經驗實證經濟學家們卯足了勁兒找各種工具變數、設計各種精巧的實驗、用了包括腦部核磁共振在內的各種方法(各種燒錢),就是想看看到底是偏好還是約束決定了這個特徵。結果是,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貧窮直接使人厭惡風險的證據。比如一個實驗讓控制組在做各種風險投資決策之前多看一部恐怖片,發現這個恐怖片讓人的風險厭惡係數大幅提升。

用Mullainathan的心智資源稀缺假說是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的,因為冒險本身需要我們不停地去擔憂一些事情。我連今晚睡哪兒還不知道,哪有心思擔心股票去?更進一步,大量經驗研究表明,如果風險的結果是逐漸揭露出來的,相比於一次直接披露,人更厭惡風險。而窮人不能像富人那樣把錢扔進股市就可以不管,他們隨時隨地都需要考慮是不是賣出股票以彌補手頭的現金虧空,這導致他們不得每天盯著大盤看,風險結果的披露的方式非常不痛快。預期到這種不痛快,窮人乾脆不參與股票市場。

這種解釋的優越性在於,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彩票,因為彩票的開獎就是「直接來個痛快的」。

3. 貧窮與耐心

中國的研究我還沒見到過,但是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窮人都特別不耐心。經典的別拿那顆糖的例子足以說明問題。在之前的回答:有些事明顯對自己有益,為什麼卻無法去做? - 陳茁的回答當中,許多讀者在下面的回復中說道:「越是沒複習好,越不想複習」,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這方面的研究也是五花八門,跟上面那個恐怖片類似,有人給控制組被試看了一段兒苦情劇,他們的儲蓄意願就下降了。包括風險態度在內,很多學者也在探尋心理健康和風險態度、時間偏好之間的關係,因為窮人迫於壓力,心理健康肯定不如有錢人,這也沒辦法。這種方法對於心理學家來說再簡單不過了,找一個科學設計的量表一測量就好了,大概的結論也是,負面情緒諸如焦慮、壓力、悲傷,讓人厭惡風險、失去耐心(筆者當年在焦慮指數上爆表過……)。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但是結論都是相同的。

這個結論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解釋,根據Becker的內生時間偏好模型,人們的貼現因子是用終止概率刻畫的,如果我預期我明年去世的概率是0.1,貼現因子就是0.9。那麼,人可以通過對自己的健康進行投資來提高自己的耐心,但是越窮的人越沒錢這樣做。另外,上面提到的aspiration failure來解釋也可以,為了逃避現實,很多人不敢去想如果自己這樣下去會怎樣,於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這是很多影視作品裡的亡命之徒的真實寫照。2014年的一篇文章的題目乾脆就叫Closing eyes to the gloomy future。

說了這麼多,這裡聲明一下,這個答案只是客觀轉述了一些科學研究,並沒有說貧困就如何如何。事實上經濟學家們研究這個問題的初衷也是想幫助低收入群體,而筆者關注這方面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經常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中國過去幾十年靠著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普及、高考制度和市場經濟讓很多人脫了貧,近幾年的社會階層板結也是制度因素第一。用這些東西解釋中國的貧富差距拉大,純屬耍流氓。

就醬。


美國民權律師Gary Haugen:貧窮真正根源是日常暴力,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在於法律的實施。這個問題在【TED】貧窮的真正根源中已經說的有些明白了,真是古老又現實的問題。具體研究報告可以尋找演講者的相關著作。翻譯如下:

說實話,從性格上來講,
我並不是一個容易流淚的人。
但考慮到我的職業,
能有這個性格是件好事。
我是一名民權律師, 我見過一些發生在 全球各地的可怕的事情。 我的第一份職業是在美國 處理警察濫用職權的案子。 後來,1994年,我被派往盧安達, 領導聯合國種族滅絕調查組。 我發現,當你調查種族滅絕的慘案時,淚水派不上多大用場。
那些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那些令我感觸深刻的故事,
都難以名狀。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們的是:
盧安達種族滅絕是
缺乏同情導致的 全世界最慘的慘案之一。
"同情"這個詞
來源於兩個拉丁辭彙: cum和passio,
其含義是"同甘苦"。

目睹盧安達的慘案,
我感受到了那裡的
人們所承受的苦難,
這讓我落下淚水。
我多麼希望, 我,以及整個世界, 可以在一切發生前就投以同情不單單是落下同情的淚水, 更要切實阻止這場慘案。

註:盧安達種族大屠殺(Rwandan Genocide)又稱盧安達內戰,發生於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圖族對圖西族及胡圖族溫和派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占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大屠殺得到了盧安達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

與之對比,我也經歷了
同情帶來的最美好的碩果之一。
這就是全世界範圍內拯救貧困的運動。
這場運動或許跟在座的每個人都相關。我不知道是什麼讓你們初次了解到世界貧困問題, 是"天下一家"這一合唱曲, 還是你們家冰箱門上貼著的受到救濟的兒童的照片,還是你把過生日的錢拿去 捐給了水質凈化項目? 我不記得是什麼讓我 第一次了解到貧困問題,但我記得給我留下 最深刻印象的一次經歷。

那一次我見到了Venus,
她是來自尚比亞的一位母親,
她是一個遺孀,有三個孩子。
她走了大概12英里
才到了我們碰面的地方,
她穿著唯一的一套衣服,
來到首都,向我講述她的故事。
她坐著跟我聊了好幾個小時,
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貧窮世界究竟是何等模樣。她向我描述著一幅幅貧困的畫面:
煮食爐火的煤燒盡、涼透,
最後一滴食用油消耗殆盡,儘管她極力節衣縮食,依然耗盡了
最後一口食物。 她不得不眼睜睜地 看著小兒子 Peter 遭受營養不良的折磨, 他的雙腿漸漸萎縮, 喪失了行走的能力。 他的眼睛變得黯淡無光, 直到最後,他的身子變冰冷了。

過去的五十多年間,
這樣的故事激起了我們的同情心,
同情那些吃不飽飯的孩子。
我們不只是在心裡
默默關心全球貧困問題,
還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讓貧困的人不再受苦受難。
有很多方面我們做的還不夠,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效果還不夠顯著,
但事實是: 抗擊世界貧困的運動很可能是人類出於同情心而發起的 有史以來涉及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為長久的運動。 我會給你們分享一些我的見解, 或許會永遠改變大家對這場運動的認識。

但首先,我來談一下你們大家已經知道的一些事實。 35年前,我快要從高中畢業的時候,
有數據表明每天有四萬個兒童死於飢餓。今天,這個數字下降到一萬七千。
當然,還是很多,
但這確實表明,每年都有八百萬名兒童不會因飢餓而離開這個世界。 而且,全世界生活在極度貧困狀態的人數 ——極度貧困的定義是每天用於糊口的錢不超過1.25美金—— 已經從世界人口的50%下降到只有15%。 這是卓越的進步, 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我認為我們所有人, 說實話, 我們應當為此而感到自豪, 能夠見證同情迸發出的力量 如何解救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們。

但後面這個數據 你們可能沒聽說過。 如果把貧困線稍稍上移, 設為一天2美金, 你就會發現世界上仍然有20億人 生活在極度貧困的狀態下, 我上高中時有這麼多人, 35年後的今天依然是。

為什麼呢?為什麼有好幾十億人
深陷貧困的深淵?
讓我們再回到Venus的故事。
數十年來,我的夫人和我出於同情
幫助孩子,資助小額貸款,
慷慨地支持國外援救行動。
但直到我親身跟Venus攀談後,
我才知道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切中要害,
以致於她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她的孩子死去
本來我們過得挺好,」 Venus告訴我, 」直到Brutus開始惹麻煩。「 Brutus是Venus的鄰居, 」惹麻煩「是指 Venus丈夫去世後的第二天, Brutus將Venus 和她的孩子們趕出了家門,
掠去了所有的土地,
搶走了值錢的東西。
是暴力讓Venus陷入貧困

這讓我突然間意識到,
我的兒童資助、小額貸款、
傳統的抗擊貧困的運動,
都無法阻止Brutus,
因為所做的一切都沒切中要害。

當我遇到Griselda後,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這個問題。
她是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
住在瓜地馬拉 一個貧困不堪的社區。 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 我們認為讓Griselda和她的家庭走出貧困的最有效的辦法, 或許就是確保 Griselda能夠完成學業。 專家稱之為「女孩效應」。 但當我們遇到Griselda時, 她並沒有上學。 事實上,她幾乎走不出家門

在我們遇見她的幾天前,
當她離開教堂, 跟家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時, 光天化日之下, 她所在社區的幾個男人 把她從街道上拉走, 強暴了她。 所以,Griselda並不缺少上學的機會, 只是上學的路上太不安全了
Griselda並不是唯一
面臨這個問題的孩子。
全世界,在15到44歲之間的貧困的婦女和女孩中,
因日常家庭暴力和性暴力侵犯而喪生或殘疾的人數
要超過因瘧疾、交通事故、戰爭
而死亡或殘疾的婦女數量之和。
真相是,全世界的窮人
都深陷暴力的牢籠。

比如說,在南亞,
我開車駛過一片稻田,
看到這個男人用他瘦弱的後背
駝著100磅重的米袋。
但當時我根本就沒想到,
他原來是一個奴隸,
在我上著高中時,
他就被迫碾米作坊勞作。
數十年來,他所在社區的
抗擊貧困的運動 都沒能解救他, 也沒能解救作坊中其他 遭受毆打、強暴、酷刑的 百餘名奴隸。 事實上,相對於 人類歷史上其他任何時刻, 近半世紀以來的抗擊貧困的運動, 讓人類歷史上淪為奴隸的人數達到了頂峰。

專家告訴我們,世界上目前大概有三千五百萬奴隸。 這大概相當於加拿大 整個國家人口的數量, 這就是目前的狀況。 這就是為什麼, 我將這遍布的暴力稱之為 「蝗蟲效應」。 因為,窮人們就像遭受了一場瘟疫般, 家庭支離破碎,生活慘不忍睹。 事實上,如今當你跟 那些極度貧困的社區居民交流時, 他們會告訴你 他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暴力 注意,他們恐懼的暴力 不是種族滅絕或戰爭, 而是日常暴力。

因此,對我而言,作為一個律師
我的第一個反應理所當然是,
我們必須要修正法律。
我們必須以法律作為武器
嚴懲暴力行為。 但我隨即發現, 相關法律條文已經有了。 問題不在於 沒有保護窮人的法律條文, 而在於法律得不到實施。 在發展中國家, 踐行法律的機構系統腐朽不堪, 聯合國最近的報告顯示, 」絕大多數窮人 得不到法律保障。「 說實話,你我都想像不到, 沒有法律保障意味著什麼, 因為我們都沒有切身體會過。 在我們心目中, 法律的踐行完全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給我們吃定心丸的 就是那三個數字: 911, 不用說,這就是加拿大和美國 通用的緊急報警號碼, 撥打911的警方平均響應時間 大概是10分鐘。 我們認為這完全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果沒有法律保護你,
會發生什麼?
俄勒岡州的一名女子 最近就有過這樣的切身經歷。 在一個周六的夜晚, 她獨自呆在燈光昏暗的家中, 此時一名男子試圖撬門而入。 這是她一段噩夢般的經歷, 因為就在兩周前, 這個男子襲擊了她, 讓她受傷住進了醫院。 驚慌失措中,她拿起電話, 像所有人都會做的那樣: 她撥打了911—— 但卻發現她所在的郡縣為節約資金, 周末並不提供警力援助。 請聽。 話務員:這邊沒有人可以過去。 女子:好吧。 話務員:嗯, 如果他要闖入你家侵犯你, 你能跟他說,讓他走嗎? 或者,你知道他是不是 喝醉了之類的嗎? 女子:我已經跟他說不要進來了。 我已經告訴他我撥911了。 以前他就闖入過我家,侵犯了我。 話務員:呃,嗯。 女子:呃,這樣,那麼......
話務員:你有沒有辦法
安全地逃出家門?
女子:沒有,沒辦法,
因為他堵在我唯一的出口。
話務員:好吧,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給你一些建議,
明天我會報告給警官。
當然,如果他闖進來,還拿著武器,
或試圖給你造成身體傷害,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也知道,警局今天休息,
我沒法派人去救你。「

不幸的是,這名女子在自己家裡
被殘暴地毆打,窒息,強姦,
這就是生活在法律保障之外的情形。
這就是數十億窮人所生活的環境。
具體是什麼樣的呢?
比如,在玻利維亞,如果一個男人
對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性騷擾,
從統計數字來看,他被逮捕的概率
還沒有洗澡跌倒致死的概率高。
在南非,如果你奴役一個窮人,
你更可能遭到雷劈,
而不是被逮捕。 日常暴力如瘟疫般席捲著窮人的世界。 這讓我們為幫助 數十億窮人脫離貧困線 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化為泡影。 因為數據不會說謊。 你可以傾盡所有,為窮人提供 救濟品和服務設施, 但如果你不遏制搶走 這一切的暴徒, 你所付出的努力會讓你失望透頂。

因此,你們會覺得抗擊全球貧困的頭等要事是解決發展中國家最基本的法律實施問題。但並不是這樣的。國際援助的審查者發現, 窮人的援助金中, 用在幫助窮人逃脫暴力方面的部分 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當我們談論窮人面對的暴力問題時, 狀況卻奇怪得讓人匪夷所思。 一個純凈水援助組織先是講述了一個揪心的故事, 女孩們在打水的路上遭到強暴, 然後便為在她們家附近修建了水井,解決了她們長途取水的問題 而沾沾自喜。 一切就這樣到此為止了。 壓根兒就沒有提到活躍在她們社區的暴力分子。 如果我們這有一個女大學生 在去圖書館的路上遭人強暴, 我們絕對不會讚揚將圖書館移到宿舍附近的解決辦法。 但是出於某種原因,對於窮人而言, 這種辦法卻是可行的。

事實上, 傳統的發展經濟和抗擊貧困的專家並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那要怎麼辦呢? 他們只好對此保持沉默。 但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得不到法律援助的現狀如此遭人冷落,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發展中國家的富人們根本不需要法律援助。 不久之前,在一個世界經濟論壇上, 我與幾位跟發展中國家有廣泛商業往來的高管們交談,我問他們, 「你們這些人怎麼 保護家人和財產不受侵害?」
他們面面相覷,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我們拿錢買保障。

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私人保衛力量是公共警力的 五倍、六倍,甚至八倍。 在非洲這片大陸上,目前最大的生意就是私人警衛。 富人可以用金錢買來安全, 並能不斷積累財富, 但窮人買不起, 只能深陷在危險的環境中,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這種無處不在的醜聞簡直讓我怒不可遏。
事實完全不必這樣發展下去。
腐朽的法律實施系統可以修復。
暴力可以被停止。
幾乎所有懲治罪犯的系統,
起初都難免會有漏洞和腐敗,
但不懈的努力和堅定的決心可以讓系統走向完善。

前方要走的路非常清晰。
第一,我們必須讓抗擊暴力成為抗擊貧困鬥爭中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事實上,如果在談論貧困時
不涉及暴力問題,
那必然就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

其次,我們必須大力
提供資源和專家援助,
為發展中國家建立新的公共保障系統,
而不是私人保衛,
這樣才會儘可能保障每個人的安全。
這種轉變是切實可行的,
並且已經在進行中了。

最近,蓋茨基金會資助了
在菲律賓第二大城市的一個項目,
當地的積極分子和法律工作者
成功地改革了腐敗的執法系統和
不作為的法院, 在短短的四年間, 針對貧窮兒童的 性暴力事件就有效地減少了79%。

有了前車之鑒, 最說不過去、最令人無法容忍的事實 就是同情心的喪失。 因為,歷史之鏡會照出我們的良心, 我們的子孫後代會質問我們,
「爺爺奶奶,你們那時在幹什麼?
爺爺,當猶太人逃離納粹德國,
卻在我們的海岸線遭到拒絕時,
您在哪兒? 奶奶,當他們踐踏日裔美國人, 將他們關押起來時,您在哪兒? 爺爺,當那些非洲裔美國人 只是因為想要獲得投票權 而遭到毆打時,您在哪兒?」
諸如此類,當我們的孫輩問我們, 「爺爺,奶奶,
當世界上最窮的二十億人遭受日常暴力
卻得不到法律保障時,
您在哪兒?」 我希望我們可以回答說:
我們賦予了同情心、發出了呼籲,
我們這一代人都為之動容,
也儘力去制止了暴力行為。

關於貧窮的研究書籍:

貧窮的本質 - 〔印度〕阿比吉特·班納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

貧窮的本質 (豆瓣)

最底層的10億人 (豆瓣)

貧窮的終結 (豆瓣)

貧窮文化 (豆瓣)

關於貧窮的電影:

為什麼貧窮? (豆瓣)

女子宿舍 (豆瓣)

歡迎來到印度 (豆瓣)

預祝你對貧窮有更好的了解。


個人鄙見,貧窮對人的影響,要麼讓人患上習得性無助。要麼成為動力助推器,使人更上一層樓。當然對他的以後,可能造成個人性格和人格上的某些缺失和變異,朱元璋嗜殺成性,多有忌諱的癖好,甚至大興文字獄就可能源於年少時當和尚的貧困經歷。貧窮也可能因此而演化成一種傳染病,父傳子,子傳孫。

(據說在美國歷史上曾有這樣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其始祖愛德華是位滿腹經綸的哲學家,他8代子孫中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和一位副總統;另一個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個缺乏文化修養的賭徒和酒鬼。他8代子孫中有300多名乞丐。7個殺人犯和60多個盜竊犯。)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萬世師表的孔老夫子也不會說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我亦為之的慨嘆。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戰國時期的蘇秦就就不會懸樑刺骨,就不會被父母惡妻嫂嫌,就不會有前倨後恭這個成語流傳到今天。

(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慐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一統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就不會在大宴群臣,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刁難自己的親生父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產業所就孰與仲多?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就不會有苟富貴毋相忘的苦盼和希冀,就不會有輟耕之壟上的悵恨久之,就不會有大楚興陳勝王的揭桿斬旗。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歷代農民暴動就不會把穿暖吃飽作為起義的誘導,就不會喊出有衣同穿,有飯同吃,有地同耕,有錢同使的起義口號。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馬加爵就不會這麼自卑,一次次遭人欺負,直至釀成慘劇。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就不會有這麼多出身貧寒的貪官污吏。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我們國家就不會遭受一百多年的蹂躪和拷打。

(題主問有哪些被證實的貧窮帶來的影響,以上的人物,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的所作所為在那個時代都不能算屬於正常,或者符合主流價值觀。但是都因為貧窮,讓他們作出了驚世駭俗的行為。這些難道不是已經被證實了的么?)

如果不是貧窮,門當戶對和貧賤夫妻百事哀的觀念就不會在中國這麼深入人心。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就不會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現實。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劉姥姥就不會三進大觀園的賣老演出,攀親結貴。

中國那句古話說得好: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這些難道不是貧窮造成的社會現實么?

如果一輩子貧窮就一輩子被人傲慢對待,被人看不起。或寄人籬下,或仰人鼻息。

你以為誰想鑿壁偷光?

你以為誰想懸樑刺骨?

你以為誰想囊螢映雪?

你以為誰想斷粥劃齏?

如果他們能買得起哪怕一根小小的蠟燭?

誰不想發出一陣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誰不想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誰不想做不因貧困而改節君子?

但是人在長期的貧窮下會患上習得性無助。在這種狀態下,人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思想停頓,意識混亂,目標唯有食物。此時給他說,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簡直就是扯淡。那些出身優渥,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趙太爺們可以閉嘴了。

貧窮給人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扼殺他全部的關於未來的希望,消弭他全部的鬥志,迷濛他清澈的雙眼,麻醉他不服的天性,冷徹他所有的熱血和激情,直到他匍匐在生活的重擔之下,唯唯諾諾,苟且乞生。

—————————————————

貧窮雖然不一定會導致強者永遠曳尾於塗,但是年少時貧困的經歷會成為他以後對人對事反應的參考藍本。貧困的經歷會讓他更加確信人性本惡的正確性,使他們更傾向於經濟人假設。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只有低一級的需求在滿足的時候才能產生高一級的需求。如果一個人起初的低級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因為貧窮遲遲沒有滿足,就可能扼殺他高一級的需求,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暴發戶即使有錢也會讓人覺得粗俗不堪,沒有素養,這樣的形象和貴族式富豪的形象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出身比較低的馬上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給人的印象與出身比較高的趙匡胤和隋文帝有所差別的原因。

歷史術語里有一個辭彙—階級局限性。洪秀全領導太平軍攪亂了大半個清王朝,可是為什麼遲遲落實不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治國綱領《資政新篇》,我想也多半因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一群窮頭百姓追求到吃飽穿暖有地耕種就停止了。

就好像忽然有人給了乞丐五百萬,他不是想著用這筆錢投資賺錢,而是拿這筆本可以改變命運的橫財買下更大的地盤,趕走其他乞丐,從而更方便自己乞討。

如今公布的貪官污吏們很多都是貧苦出身,年輕時貧苦挨餓的經歷導致他們窮怕了,一朝權在手,一定要搜刮個夠才肯罷手。

貧窮不一定會影響人的命運,尤其是機會更多的現代社會。但是它會把那時的一些思維方式和三觀認知鑲嵌進你生命的歷程里。

還記得那個採訪放羊娃的新聞么:

這是中央電視台記者在採訪中與一個西北放羊娃的對話:

「你每天幹什麼?」

「放羊。」

「放羊為了什麼?」

「掙錢。」

「掙了錢呢?」

「娶媳婦。」

「娶了媳婦呢?」

「生娃。」

「生了娃,讓他幹什麼?」

「放羊。」

...............................

貧窮會遮擋人的視線, 就像這個孩子的世界裡只有放羊。貧窮是一口井,會讓你安坐在井裡,無法發現更大的世界。

還記得愚公移山么,貧窮不僅會遮擋人的視線,還會固化人的思維。

愚公一輩子崇尚百折不撓,堅持下去終會成功的人生信條,以為就算自己有生之年移不走太行王屋,子子孫孫終會成功。為了出行方便,可是為什麼一定要移走兩座大山呢?移走其中一座不更省力省時么,或者直接在山中間鑿開一條通道也能減少很多無用功。

貧窮會讓人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韌勁和勇氣,但是也會讓人丟失翻牆而過的智慧和聰明。貧窮會讓人的努力多了一分盲目衝動少了一分瞻前顧後。

貧窮還會讓人失去判斷力,把吃苦和吃虧當成金科玉律。

誰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年輕時所吃的苦,遭的罪,都會轉化成病痛潛伏在你的體內,在年老時一股腦還過來,使你痛不欲生。

能吃虧並不代表你大肚能容,只能說明貧窮造成的弱勢和無力使你佔了下風。

貧窮還會縮小你的選擇面,在機會和利好面前,巨大的無力感留給你的只有望洋興嘆和無可奈何。

貧窮往往使你想的太多,擔憂太多,顧忌太多,而做的太少。像一根繩索捆綁了你的雙腿,光生存都已耗盡了全力。

貧窮造成的苦難,還會阻礙前進步伐的連貫性。同樣的收穫會比富有者走更多的彎路,付出更多努力和時間。

貧窮會給人造成錯覺,讓他們以為苦難就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其實苦難不是,對苦難的總結反省才是,人生追求成功的法門在於裁彎取直,舍遠取近,在於千方百計的繞開苦難的藩籬,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


Science上的那兩篇文獻已經有人說了,我就不贅述了。

直接說一篇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文獻的結論,窮人或者說佔有資源比較少的人,相對佔有資源比較多的人,在面對有可能帶來傷害的行為的評價更嚴苛(如因為特殊的宗教,在母親死後,殺掉一個路人,並吃掉)。對不能帶來傷害的行為評價無差異(如,因為特殊的宗教,在母親死後,把她的屍體吃掉)。可能的解釋是因為窮人面對風險的能力更差一點。。而富人在面對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能很快的彌補。。

而簡單的操縱,讓被試在隨機呈現的兩組年收入選項中選擇自己的收入。

如:您的年收入是1 :低於年收入10萬美元;2: 10W--20W美元......5 :高於100萬美元每年。

您的年收入是 1 :低於年收入1000美元;2: 1000-2000美元......5 :高於一萬美元每年。

選擇數字比較小的被試,認為自己更窮。對能帶來傷害的行為也是有更嚴苛的評價。。。

憑藉記憶寫下來的。如需要文獻名字我再找。。

其實,我更想說Science上的那篇文獻。窮,或者說個人主觀上認為的窮...

希望所有窮人獲得幸福。

------------------------------------------------------------

Sciecnce上的文章是排名第一的答案里里說的Mullainathan(二作)的文章《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個人更關注的是,對於同一批人,在甘蔗收割前(有經濟壓力)和甘蔗收割後(一般無經濟壓力),瑞文測試和認知測試的結果是顯著差異的。


貧窮對於人們在經濟行為決策方面有無可爭議的巨大影響,其中最為公認的現象之一就是,不耐心。

有個經濟學名詞叫做economic impatience.比如在同樣一筆錢,在可以做收益率相對高的長期投資(long-term investment)或者收益率相對低的短期投資(short-term investment)的時候,收入較低的人群壓倒性地傾向於短期投資。換句話說,貧窮讓他們沒有資本去多等待那部分多出的收益。

這也是為什麼日常生活中,低收入人群更加容易顯得目光短淺,或者一定要把錢拿到手中才覺得安心的一種體現。


我來說一個有切身體會的。

窮的人看不起心理醫生。

比如我,想到每小時200-300的諮詢費用,會覺得比較肉疼,而如果到了每小時1200…算了我還是吃藥吧…

而我的收入,在中國大環境下肯定是前50%那一半的,我無法想像還有剩下的另一半遭遇心理問題他們會怎麼辦。

如果抑鬱了,只能扛著?或者吃藥?或者嚴重的話,死?

如果不幸父母不擅長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

作為窮人,跟富人相比,已然被剝奪了治療的機會。

所以現在回想起來,「不汲汲於名利」…這種所謂的「高尚品質」在某些情況下還真是像個笑話…


貧窮限制了大部分人的眼界。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就跟我同學她爸爸一樣,典型農村的農民,自己不大有文化,但是就認一條理,多讀書肯定沒錯。

說一下身邊的例子,因為貧窮,所以身邊大部分人都看中錢,和人脈。認為有人脈就是有本事,認識什麼人就是牛。有錢就成功了。

我想考博,我表姐就說學歷高沒用。大體就是誰誰誰嫁的好多有錢,誰誰誰大學生畢業也當工人不當領導,因為工人掙錢多。

學歷不用論,或者女生學歷無用論,總是很聖行。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轉錢多少。這樣一個快遞小哥的工資可能和大學講師的就差不多,然而大學講師的教育投入還多,這就是他們為啥一直在說學歷無用論。

貧窮限制了他們的眼界。除了錢,還有社會地位,等等衡量人的標準。

我本科的時候有個男朋友,一直告訴我,讀書沒用啊,他家庭算小康,但是經不起生病的那種,已經不算貧窮了,依然覺得人脈很重要。不如進社會鍛煉鍛煉,說什麼一切靠人脈什麼的。今天和這個喝酒明天和那個一起唱歌。所以我考研前一周跟我鬧分手,老天有眼,我還是考上了,所以就真分了。

讀了研究生,周圍很多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真的是用自己的知識,或者說學歷改變了祖輩的階級。

我導師,在我們入學的時候就說:一個單位不能都是關係戶啊,總得有幹活的,你們好好學吧。本領過硬了總能找到工作的。

我覺得人脈固然重要,但是你毛用也沒有,誰願意和你做朋友呀。除了自己兒時的那幾個死黨,根本沒人願意幫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人。相反,你有能力了,很多人願意主動來幫你。我解釋不了為什麼,但是周圍都是這樣的例子。看不起不努力的,敬佩那些拚命的。


-

爛牙齒。

-


貧窮不會影響人,影響人的是貧窮這個觀念本身,觀念本身的反身性才是要命的。

我知道你會覺得這是廢話,不過我還是想講個小故事。

小學的時候,課本上各種對貧窮的小故事,包括但不限於「地主家的熊孩子和窮人家的小天使」之類的系列讓我產生了錯覺:各種品德高尚、勤勞勇敢、名利雙收的主角似乎都是出身於那種從小餓肚子或者死了爹媽、沒穿過乾淨衣裳、家裡兄妹多人負擔又重的家庭,一個貧窮的家庭簡直就是電影中男主角的自帶bug。相反,我的家庭就比較「一般」,出生以來沒餓過肚子也沒死過人,唯一可取之處就是小時候媽媽經常給我縫補壞的褲子——勉強算是沒什麼好衣裳穿吧,不過90年代初期大家都沒啥好衣服穿。看來我這輩子人生無望了。

直到高中,遇到一個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極度自私自利的窮人家小夥伴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課本上原來真是騙人的。本科,去了一所號稱有三分之二的貧困生的某知名工科大學(暴露學校了),看上去敦厚老實的同學們在爭奪幾百塊獎學金的熊樣時,深深體會了什麼才是貧窮帶來的可怕。

到這裡,似乎一直都是知乎范兒。

現在,我經歷了事業發展的跌宕,親身體驗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兒,談了幾場深刻的戀愛,認識不少不錯的朋友之後,我才意識到:之前對貧窮的觀念都是胡扯

貧窮影響論也好,富裕優勢論也罷,不過你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跟已經發生的現實沒有關係。但是理論的反身性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世界與自身的看法,這才是要命的

本科時同學們爭奪獎學金的原因不在於貧窮,而在於地區信息與經濟上的落後,至於人本身,表面上的貪婪和深層次的自我存在追求本身無二;各大投行、基金、券商中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同樣回去不擇手段爭奪客戶,他們經濟上何來貧窮之說?

高中時班上家境一般的小夥伴也不少,但是像那個同學無恥的不過一個而已;更何況,那個小夥伴除了對錢著迷,不知恥字,說是貧窮的影響,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這種家庭教育的缺失,富人家的子女也不鮮見,天生財富帶來的人生過早迷茫最終走向歧途真是一點也不罕見。

至於小學課文里那些被我們視為笑話地主子女與窮人家子女的故事,核心無非是「養尊處優的地主兒子最終沒有好下場」,這種現象並非不存在。巴菲特的兒子在自己的自傳里提到,美國富人家的子女40%患有抑鬱症,甚至無法有效參與社交,這裡金錢帶來的是一種詛咒。老巴自己對財富傳承的態度是:給子女錢,防止為生計發愁(貧窮的負面影響),但不能多到無所事事(富裕的負面影響)。

知乎上之所以貧窮可怕論盛行,總體上還是因為自欺欺人的loser多而已。很粗暴的結論,也許真的會誤傷少數知友,但是你這樣想,永遠比貧窮可怕論帶來的無力感強。也只有這樣想的人,才有機會超越貧窮,乃至超越富裕。

所以整天談社會階級差異的,不管貧富,表面上客氣骨子裡我都不太瞧得上;至於整天大談社會階級差異可以超越的....呵呵,不管貧富,我都會躲遠一點。

你看不懂我的態度?沒關係,反正我也沒想搭理你,因為不懂在黑白間起舞的人一定很無聊。


宋朝的司馬光是國家的大臣,很多人剛進朝廷的時候總是先去拜訪他。

他跟對方聊天的時候常常問一個使人很難堪的問題。他問:你家裡有沒有錢?你的開支夠不夠?你有沒有欠人家的錢?諸如此類。被問的人出來以後都很奇怪,說司馬光這麼了不起的國家大臣,怎麼問我有沒有錢這種小問題啊,怎麼會問這種怪問題後來大家再打聽,才知道是什麼原因。

司馬光的標準是:你這個人有沒有錢,能不能維持生活,能不能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有這個本領有這個錢以後,他才認為你有獨立的人格。

隨時可以丟掉烏紗帽,為了我的原則可以不做官。為什麼呢?因為我不會餓死,我有錢可以保護我的自由。所以,有沒有錢才可以決定一個人有沒有獨來獨往的人格。這就是司馬光的一個標準。

美國的富蘭克林講過一句話,他說,兩個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為什麼呢?因為你會求人。你說我不求人,我就是說不出,我願意。好,你小孩得了盲腸炎要開刀,要救命,你沒有錢,你要不要為你的小孩去求別人?你會求人。 為了自己可以做好漢,可是為了救小孩你會求人。

美國的總統里,有兩個總統不領薪水,為什麼?老子有錢,老子願意完全義務地為國家服務。一個就是胡佛,一個就是肯尼迪。胡佛的太太會講中文。1900年,胡佛和他太太在中國開灤煤礦做工程師。他那時候就發了大財,在中國賺了100萬美金。他講了一句話:人生最難賺的就是第一個100萬。

這是我的平民化,所以我們不在乎這個,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講這些,證明了一點:我們要有一個生活的物質基礎。我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有點錢來保護自己的獨來獨往,保護你隨時可以跟老闆說再見,隨時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點點錢,把這錢藏起來,保護你的自由。

要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才能夠說,我一輩子的志願不是吃飽了穿暖了就算了,我還有更高的更偉大的志願呢。


窮人:能花時間絕對不花錢。富人:能花錢絕對不浪費時間。


感謝知友們的關懷,祝大家都好!

原文已經改了,不過貌似大家挺喜歡這般赤裸裸的話,留著時不時點醒自己。

貧窮的人生是不會有什麼精彩的,貧窮會讓人得精神上的疾病,只需要金錢就可以治好。

————其實原話是碼頭工人哲學家霍弗的書《狂熱分子》里的。

我要好好努力工作賺錢,好好學習進步,早日脫貧致富。


同意「貧窮對於經濟決策的影響」。

但懦弱,懶惰,目光不長遠等等這些,是貧窮導致的么?

因果關係反了吧?把原因當成結果,還一本正經的說了那麼多。


總的來說,貧窮會在代際之間遺傳,而這個遺傳機制有幾個步驟。

貧窮導致家庭高度壓力,而貧窮所帶來的壓力,和父母在物質、學歷上的不佔優勢,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再加上底層家長和中產家長在教育策略、教育重視程度上的差別,導致貧困孩子和富裕孩子成長過程中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的差異越拉越大,從而讓底層孩子更加難以逆襲。

具體研究如下。

一項由Johns Hopkins大學主導,記錄了790個孩子的跟蹤調查,向我們揭示了家庭出身遺傳的秘密。在將近25年的調查中,這份研究跟蹤了每個樣本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至就業在各方面的表現以及他們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他們成為28、29歲的年輕人。

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就整體階層流動而言,被試兒童中50%的孩子,依舊與父母的處於同一社會階層。即沒有實現階層的超越或下滑。窮者的後代依然貧窮,富者的子女仍舊富足。

只有33位出身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實現了底層逆襲,在二十多歲時步入了高收入群體。而那些家庭本來就比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後掉入了貧困階層。

現在的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辦公室的白領們自以為自己的表現優於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過是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誤會而已。

「那些在公司的格子間裡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網上流行的某段子

芸芸眾生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

如何跳出命運的藩籬,成為那人群中的1%的黑羊,從兒童到成年,如何培養出一個優秀的青年,我們得出黃金培養定律如下:

貧窮是靠什麼遺傳的?

1)學習成績與父母培養策略密切相關——「中產階級協同培養」

研究團隊收集了被試孩子多年的考試成績,發現當處於學校中時,貧困孩子和富裕孩子的成績可以相差無幾,而一過暑假之後,他們的成績就會拉開較大的差距。

差距的原因,就在於不同收入階層家庭所採取的培養策略——經濟緊張的家長日夜為全家生計奔命,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情況,更沒有耐心和精力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

這種被迫採用的「自然放養策略」,也是工人階層和貧困階層家庭中常見的教育方式。

孩子們自由安排玩耍時間,自己發明玩樂形式,並習慣於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平時鮮有機會參加有組織的活動,比如足球訓練鋼琴培訓,一是因為沒錢,二是因為父母缺少培養孩子多重能力的意識。

所以學校成了唯一可以讓他們讀書學習的地方,家庭則與學習知識和成長能力無關。整個暑假,被父母長期「放養」的貧困孩子都在自由玩樂中度過。

而那些出生於富足安逸的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對孩子的培養也是有目的、有計劃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協同培養」的方式

他們為孩子設定目標,與學校老師聯繫緊密,關心孩子的學業發展和心理成長,在家中則依然注重與孩子交流、陪孩子讀書。暑假來臨時,這些家長仍為孩子安排學習、培訓等有組織的活動確保他們的時間得到有效利用。同時,他們也更明白怎樣指導孩子讀書充電。

因此,兩種階層孩子的成績、能力和認知差距,也就這樣拉開了。

2)父母的沉默,帶來的是孩子認知缺陷

有研究證明: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越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就越強。

如果談及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可以發現:父母高學歷、高收入的家庭,與孩子的互動就越多;而父母低學歷、低收入的家庭,互動就越少。

這兩個研究發現結合起來,就可以間接得出:

父母高學歷、高收入的孩子,因為親子間的溝通交流機會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就更強。

反之,父母低學歷、低收入的孩子,會由於父母疲於奔命,與孩子缺乏溝通互動,也會影響孩子的這些能力發展。

數據顯示,在不同收入層級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平均聽到的父母單詞數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政府救濟的底層家庭中,這個數據是600個單詞;工人階層家庭中,是1200個單詞;而中產家庭、精英家庭中,孩子每小時則可以聽到父母的2100個單詞。

在三歲前,貧困家庭的孩子,要比中產家庭孩子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這也證明了,收入越高的父母,越願意與孩子交流。

早就有神經科學家發現,孩子與父母擁有越多交流的機會,他們的智商水平就會越高,學業能力也會越強。在孩子0-3歲時,這種頻繁的溝通互動更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看電視會使孩子停止思考,所以並不能包括在「聽到的單詞數」中,只有人與人、面對面,且有互動的交流才算數。

而且研究者還發現,家長與女兒交談的次數,要多於與兒子交談的次數,在貧困家庭中更是如此。這也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很多貧困家庭背景的男孩更容易犯事,且學習成績更不好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學歷高、更富有的家長更喜歡和孩子交談,但我們也許並不知道,為什麼親子互動還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相關。

一位學者這樣解釋:

貧窮、學歷低的母親,通常並不了解兒童發展所必需的要素,而且也沒人告訴她這些知識。這些母親的育兒知識,通常來自於同樣知識陳舊的家人和朋友。

而中產家庭的母親,通常有大學學歷,並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也更為關心孩子的發展規律。她們會主動通過讀書、上網或諮詢醫生來獲取最新知識,所以「多與孩子交流」,越來越成為高學歷中產父母的一項必備技能。

看起來,與孩子頻繁交流是他們直覺行為,然而事實上,這是學歷水平、經濟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仔細想想,「與孩子交流」這件事,其實也可以與父母的收入和學歷無關。因為如果一個低收入、低學歷家庭的父母,學習能力較強,也更為關注孩子的發展,他們也會很注重與孩子的經常溝通。

正如前段時間刷屏,令國人驕傲的哈佛學子何江,即使他來自農村家庭,可他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發展,鼓勵孩子學習、讀書,並與孩子頻繁交談,這些表現正是恰如其分的「中產父母培養策略」。

所以如果你將我們今天的結論誤解為「教育背後最關鍵的,只能是錢」,那就有失偏頗了。

之所以將家庭經濟水平和父母學歷背景著重強調,只不過是因為,當今中美社會中,「貧困家庭的父母學歷更低,更容易給孩子傳遞壓力,以及更少願意與孩子交流」這個事實,是更為普遍的現象。

而且父母學歷高,就意味著父母對教育更為關注,也掌握了較多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黃金培養定律中,我們將」父母學歷「,作為衡量孩子發展程度的關鍵指標。

3)親子關係與家庭收入

Johns Hopskins的研究還發現: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親密程度,與他們的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有較密切的關係。

研究樣本中,大多數貧困家庭的親子關係疏離,父母或者疲於維持生計,或者沉溺於賭博和酒精,無暇或無意與孩子溝通交流。哪怕一同在家的時光,也通常是父母看電視,孩子自己玩,家庭氣氛冷淡緊張,雙方之間鮮有交談。

而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則能夠得到父母更頻繁的關注父母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心理感受,經常詢問他們關於某事的看法,儘管這些家長工作也忙碌,但他們依然認為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聲音是必不可少的功課。

親子關係的緊密程度,對於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本文的前一部分已予以解釋。

也正是基於這種親子交流方式的迥異,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被試孩子,都會很樂意與研究團隊成員聊天,哪怕是最私密的個人往事,他們也願意毫不掩飾地向團隊成員傾訴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研究他們的大朋友,甚至比自己的父母還要關心自己。

生活中太少的人願意傾聽他們內心的故事,這些孩子內心有不為人知的孤獨。

4)窮孩子更容易被邊緣化,使他們的求學之路異常艱難

教育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階層上升通道,但對很多貧困孩子來說,教育的作用十分有限。他們當中大約有25%沒有高中畢業,只有12%考進了大學,而最終只有4%的人順利拿到大學文憑。

除了這項Johns Hopskins的研究,還有很多專門研究大學畢業率的學者也發現:全美絕大多數大學文憑,都落入了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手中

大學對貧困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同學之間家庭背景差異過大,使得貧困學生感到被邊緣化。有的人會因為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出現心情抑鬱而選擇主動退學。

在整個生涯中,拿到大學文憑的人,會比只有高中學歷的人多賺100萬美元(該數據適用於美國1982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實際情況需考慮地域、通脹等因素)。從而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如同馬太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貧窮將怎樣制約人的能力?

1)貧窮制約大腦發育

談到能力問題,我們的習慣是研究社會經濟原因的同時,有必要探查一下是否有神經科學方面的因素。

美國的九所大學和醫院聯合做了一次研究,以探查家庭收入、父母學歷與孩子大腦發育情況的聯繫。他們的研究結果被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關注。

研究實驗通過對1099名兒童和青少年腦部溝回和褶皺的表面面積的掃描,得出結論:

大腦皮質的溝回面積,的確是和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聯的。

大腦皮質掌控著人類的高級思維和認知過程,關聯著人的閱讀、語言和自控能力,常作為智力和能力的衡量指標。

早前有研究發現,隨著大腦的發育,皮質中的溝回是會在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逐漸增加的。與此同時,人的智力和認知能力也會一同提高。所以,溝回面積的增加,也意味著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就可以作為衡量智慧思維水平的標準。

2)父母教育、財富水平與孩子大腦溝回面積的關係

父母教育水平與孩子大腦發育情況呈線性關係父母高中學歷的孩子,其大腦皮質中溝回面積,要比父母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孩子,少了3%。

而父母收入與孩子大腦發育情況,並不存在線性關係。家庭收入越低的孩子,財富增加一單位,對大腦溝回增加的作用越大。而隨著家庭收入增加,這種財富對大腦的加持作用就會減弱。

也就是說:想要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逆襲,僅僅有錢的暴發戶是不行的。

家庭越貧困的孩子,如果給他換一個相對富裕的生活環境,那麼他的大腦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長出更多的溝回。而一個本來就生活富足的孩子,家長即使再掙更多錢,也無法顯著增加他大腦中的溝回。

從數據上來看,家庭收入水平對大腦發育程度的影響,要高於父母學歷水平的影響。

家庭年收入25,000美元以下的孩子,大腦溝回面積要比家庭收入150,000美元以上的孩子小6%。總的來說相比於父母高學歷、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來自父母低學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大腦發育較為遲緩。而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並沒有大腦發展上的差異。

簡單地講:

富裕並不一定給你聰穎過人的大腦,但貧窮的確抑制大腦發育程度。

3)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壓力

壓力改變大腦結構。

在這一項「貧窮與大腦」的科學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了同樣的結論。

貧困家庭中瀰漫的壓力,比如飢餓、擁擠、喧鬧、糟糕的居住環境、與父母長期分離,以及暴力風險,會使大腦產生神經毒素,從而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

而研究團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Kimberly Noble教授發現:

擁有高收入父母的孩子,他們大腦中的海馬體體積要更大所謂的海馬體,就是對學習和記憶很關鍵的大腦部位。即父母收入高的孩子,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很可能更強。

論及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學歷高的孩子,他們大腦中的杏仁體體積要小一些。杏仁體就是大腦中處理壓力的部位。已有研究表明,長期承擔壓力的人,其大腦中杏仁體體積更大,比如長期輾轉於收養家庭的孤兒,杏仁體體積普遍要大於穩定家庭中的孩子。這也就表明,父母學歷高的孩子,承擔的生活壓力相對較小,所以杏仁體的體積也就更小。

綜合這部分的結論,就可以得出一個邏輯關係:

父母高學歷、高收入的孩子,生活壓力更小,大腦的記憶和學習能力發展更好。

父母低學歷低收入的孩子,生活壓力更大,大腦長期受到壓力壓迫,所以學業能力發展較弱。

但這個結論很快就遭到外界質疑:

難道家庭貧困的孩子,就一定比富家子弟更笨嗎?

家庭財富和父母學歷,對於孩子大腦的影響,當然不是這樣簡單。我們知道,要想孩子得到好的發展,就要由父母給予他正確有效的認知刺激,而且情感上的溫暖和關懷也很重要,多和孩子交流,帶他們去圖書館,認真傾聽他們的內心都很關鍵。哪怕沒有高收入,這些依然是可以做到的。

學歷和收入這兩個方面,任何單獨一方面都不是改變大腦結構的關鍵,這需要兩者的共同作用。

父母的壓力程度,是影響孩子大腦發展好壞的重要因素錢可以緩解緊張,也可以買到孩子學習發展需要的物質。

但是,錢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而父母的行為和思維才是。因為有的父母即使有錢有學歷,也並不一定會給孩子最必需的關愛。

「貧窮影響孩子大腦」這個結論,只有在「父母學歷低導致貧窮,而貧窮帶來生活壓力」,以及」父母高學歷帶來高收入,富足家庭生活壓力小「的假設下,才是成立的。

而那本叫做《稀缺》的書里也提到:稀缺感會降低智商和自控力。

針對這個研究結論,我們對家長的建議是:

無論經濟水平如何,也別忘了和孩子交流,並給予溫暖的關懷。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父母的學歷和經濟地位都不佔優勢,孩子的發展也要好過充滿高度壓力的家庭。

不論是嚴格要求子女、要求孩子做題練琴的母親,還是帶著孩子享受快樂童年、偶爾出逃遊戲山水間的父親,只要父母在一定經濟水平保障下,保持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與交流,都將使孩子受益。

結語

梳理一下今天的研究,我們可以從第一部分里Johns Hopskin大學的研究中窺探到貧窮的宿命理論。但通過第二部分中「制約貧窮的因素」,你就會明白,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的,其實是貧窮背後時刻緊逼家庭的壓力。

父母收入低不可怕,學歷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這樣那樣的壓力佔據了大腦的「帶寬」,減少了對孩子發展的關注。

即使在父母高收入、高學歷的家庭,如果父母依然被這樣那樣的事情佔據了頭腦,從而對孩子怒火相向,並因為自己的忙碌而不吝與孩子溝通,那麼孩子的大腦依然得不到健全發育。

這一切的結論,背後都是父母的自控能力、學習能力和耐心程度的比拼,富裕的暴躁家長,遠比不上清苦的耐心家長。父母怎樣看待自己,孩子就會將怎樣的形象映射到自己身上。

父母怎樣在壓力下管理自己的情緒,加上父母怎樣調節家庭的氛圍。雖然這都和父母的階層差異、學識水平和教育方式息息相關,但你仍然可以用清醒的頭腦找到最佳方式。

父母注意自己的修養,孩子才能得到正向影響。我們將通過不同的學科視角加以闡釋,目的只有一個:幫助家長看清自己的職責所在,並明確孩子的未來取決於自己的行為和思維。

如果本文能對各位讀者的教育理念有所建設性的幫助,那麼我們的目的也達到了。

以上。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高冷、嚴肅、名校控,一個致力於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區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在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這些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後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他們和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他們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是極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國家主義派⑴和國民黨右派。

中產階級。這個階級代表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中產階級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對於中國革命具有矛盾的態度:他們在受外資打擊、軍閥壓迫感覺痛苦時,需要革命,贊成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當著革命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於其欲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其政治主張為實現民族資產階級一階級統治的國家。有一個自稱為戴季陶⑵「真實信徒」的,在北京《晨報》⑶上發表議論說:「舉起你的

登《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中國青年》

左手打倒帝國主義,舉起你的右手打倒共產黨。」這兩句話,畫出了這個階級的矛盾惶遽狀態。他們反對以階級鬥爭學說解釋國民黨的民生主義,他們反對國民黨聯俄和容納共產黨⑷及左派分子。但是這個階級的企圖——實現民族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是完全行不通的,因為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兩大勢力作最後鬥爭的局面。這兩大勢力豎起了兩面大旗:一面是紅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國際⑸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集合於其旗幟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國際聯盟⑹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於其旗幟之下。那些中間階級,必定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沒有他們「獨立」的餘地。所以,中國的中產階級,以其本階級為主體的「獨立」革命思想,僅僅是一個幻想。


我不知道貧窮會給人帶來什麼影響,反正我知道,窮人的孩子,煩了錯,連重新再來的機會都沒有。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這是我本人的親身體會


很多時候,將就著解決了瑣事就已經精疲力竭了,無力追求其他。


推薦閱讀:

大家自己或身邊有什麼被騙子騙的例子?有什麼教訓分享嗎?被騙後如何平復心情的?
2016 年,心理學領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研究?
異性間「政治傾向」的相似程度能夠用來預測他們未來的親密關係嗎?
有哪些經濟學理論直接應用在了心理學領域中?
當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強加自己身上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