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這種植物叫什麼?

葉子是油光面的,有香味,請問有誰知道學名叫什麼嗎?


這是廣西人很熟悉的一種可食用的香草,我們叫假蔞。它有很獨特的香氣,但不習慣的人可能要過很久才能適應。

六年前,我在《南方都市報》開了一個講嶺南植物的專欄,去年結集成書,題名曰《花花果果枝枝蔓蔓——南方植物志》(花花果果枝枝蔓蔓 (豆瓣))(抱歉忍不住安利一下)。賣得尚可,加印了一次,可惜只收錄了四十篇,下面這篇寫假蔞的,一是本來材料就少,二是認識它的人不多,就沒放進去。現在貼出來:

聽說對食物的喜惡是極其私人的事,拿出來說是不會有聽眾的,不過我還是在這裡交待了吧。對三種氣味辛烈的的香菜,我分別持三種不同的態度:茴香自小討厭,紫蘇一直愛吃,至於假蔞,則由初時的排斥到今日的嗜食。可惜假蔞只在我的家鄉廣西才見得多,在廣州從來不曾遇上,出了嶺南更是無人知曉。雖然書里寫著廣東也是它的生長地,因此我頗疑心假蔞在粵地已經退回野外,從人們的飯碗回歸自然了。

我的疑心得到了佐證。假蔞在《廣州植物志》里被寫作「假蒟」,這種歸屬於胡椒科胡椒屬的基部匍匐、花枝攀援的灌木,原來是「廣州不常見的野生植物,有時或可見於蕪地上」。它的用處也只記載著藥用一途,果然是不上檯面的。

假蒟也出現在文革時期風行全國的《常用中草藥手冊》之中。它的別名包括蛤蒟、蓽撥子和豬拔菜。

鍾庸在《食療藥物》里談到青蒟有甜蒟與假蒟之分,「所謂假蒟,可能就是山野自生的山蒟」,又說「民間作為食用或藥用的,就是這種甜蒟,而不是山蒟」。語氣既不肯定,結論也不正確,可見就連老廣東也未必了解它。

但是在廣西,假蔞是很受歡迎的。清代的汪森編輯了一部《粵西叢載》,收入了眾多關於古代廣西的記載,其中說到:「今俗所常食者,皆蔞之葉。」就是很好的說明。就是現在,人們仍然習慣於在炒田螺時放入幾片呈心形、巴掌大的假蔞葉,那種特殊的香味想起也讓我垂涎欲滴;或者用來包肉餡,再入油鍋煎,一口咬上去油滋滋的。據說假蔞在越南也是常用的香草——去過越南菜館的人應該會知道,越南菜會放入各種各樣的香草,包括薄荷、香茅等等。

之前在談蒟蒻時,我說到蒟即蒟醬。不過對於蒟醬究竟是一種植物還是一種用蒟製成的醬,爭論一直沒有停止。贊同前者的認為,蒟醬就是蔞葉;明代的鄺露則贊同後面那種意見,他寫的《赤雅》有「蒟醬」一條,就說「以蓽撥為主,雜以香草」,還解釋道,蓽撥就是「吾家蛤蔞也」。這證明,不管如何,假蔞與蒟醬都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粵西有芳草,此處知者少;名假質卻真,香遠氣自高。

圖片就是文章提到的包了肉餡下油鍋煎的吃法。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則刪。


假蒟 Piper sarmentosum


看到一篇寫貴州榕江美食的文章,說榕江本土做香料的植物有蔓蔞、魚蓼、山賴、棰油籽、野花椒。

估計蔓蔞應該是假蒟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植物的拉丁學名也會有異名現象?
植物會被摔死嗎?
圖中這種五片粉色花瓣是什麼花?
世界上最稀有的植物是什麼?
如何製作簡易的植物標本?

TAG:植物 | 植物辨識 | 植物學 | 花卉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