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真的奴性大於西方嗎?(大背景處於明末時期,中西方的比較)

在明末清初時期,西方相繼發生人民起義,資產階級與新貴族要求改革,追求自己利益,如英國的克倫威爾領導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舊貴族的內戰及後來的光榮革命,法國的三次革命等,都使他們走上了相對光明的民主道路。而中國,在明朝末年,棉紡主等商人明明發展非常好,卻遭到政府的各種剝削,經商日益艱難,萎縮不前,而農民更是苦不堪言,各種賦役使名不聊生,雖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但為何,這些起義沒有使中國改變封建統治,像西方一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拋開清軍入關這一問題)


單就奴性來講,地球上怎麼也輪不到中國人民。

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信奉造反有理了,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案例層出不窮。《資治通鑒》擼一遍就能發現,農民起義平均一下幾乎每年都有。雖然本質上講所有農民起義都失敗了,但從現象上看,有兩次推翻了前一個王朝,有很多次對當時的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並導致王朝的覆滅。

對比於西歐,有什麼像樣的農民起義?造成了什麼後果?據我所知是沒什麼知名的,一個斯巴達克斯也就十幾萬人炒了多少年,最後還被人削了。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是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跟被統治階級有什麼關係?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削來削去,被壓迫的農民和工人可從來沒有形成自己的反抗意識。很多革命勝利以後,還得從外國弄回來個國王或女王。對於沒有主子非要給自己找個主子的行為,作為中國人我是非常呵呵的。

而明末的亂象實際上是統治階級集體背叛了這個政權。滿清八大皇商就不說了,國民對國家最重要的義務就是納稅,而江南那幫土豪一個個富得流油,卻不納稅。納稅不等於盤剝,不納稅,就沒有錢賑災,沒有錢平遼。於是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跟士人抽過來抽過去,為的就是能多從商人手裡挖出點稅收來。崇禎被東林黨忽悠的弄死魏忠賢以後,江南的土豪終於解放了,再也不用交稅了。而遼響不能斷,那隻能從農民身上刮,於是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什麼的就都出來了,殺也殺不幹凈。造反的越多,能收稅的人越少,最後沒錢丟了北京城,官老爺們辛辛苦苦攢的家當都便宜了李自成。

明末的江南商人官方定義是「資產階級萌芽」,實際上他們多數都是大地主,本質上還是屬於地主階級,沒有資產積極的覺悟,也沒有資產階級的意識和理論,全部眼光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爭取到不納稅的權利對他們來說就是巨大的勝利了,指望他們提著腦袋鬧革命造反是不現實的。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課本上都說到了,無非是小農思想,只知道造反,不知道建設,最終被地主階級篡奪了勝利的果實。

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是因為沒有像樣的資產階級。連資產階級都沒有,就別奢談資產階級革命了。而中國的被統治階級向來是不缺反抗意識的,說造反就造反,根本不磨嘰。「奴性」這個詞還是請西方人民收好。

……………………………以上2015.06.09……………………………………………………

……………………………2015.06.10補充……………………………………………………

以前我也一直覺得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溫順的,只要有口飯吃就不會造反,後來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中國的生產力是長期高於歐洲的:

來源: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pdf

那麼中國常年「人相食」,那麼西歐不可能沒有饑荒。於是查了一些資料:

來源:cnki.net 的頁面

但就反抗情況來看,兩者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那麼很顯然:如果說中國人吃不上飯才會造反,那麼歐洲人只能說吃不上飯也不造反。

對評論裡面的有些同學我想說幾點:

1.注意邏輯:題目是「比較」,不是說絕對數量,我沒有李嘉誠有錢不代表我一分錢沒有。

2.關於東西方資產階級的論述是針對問題描述裡面題主提的問題的

3.中世紀歐洲所謂的「自由」「憲章」,不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是王權向貴族的妥協。然而中國在這方面走的更遠,雖然沒有成型的文件,但爭取到了更多的權利。「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魏晉時期,門閥的權利一度凌駕於皇權至上,長期來看,兩者是相互制衡的。到了明末,士大夫連稅都不交了,相比之下歐洲的貴族弱爆了。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再自由也是統治階級的自由,跟被統治階級沒有一點關係,兩邊的農民照樣都吃不上飯。

為什麼明末沒有產生資產階級革命,我的觀點如下:

英國搭上了大航海時代的班車,掠奪了大量的殖民地,擊敗西班牙後,又奪取了海上的霸權。有了大量的殖民地,就可以通過掠奪原材料——製成工業品——傾銷的
方式獲利。通過傾銷的方式掠奪,其獲利要大於通過地租的方式剝削。在利益的驅動下,英國的地主開始自發的向資本家轉變。有了資本家,有了共同的利益訴求,
就形成了資產階級。隨著資產階級的壯大,革命不可避免。

而中國沒有殖民地,小農經濟的生產效率又比較低,農民階級可被剝削的財富有限。所以地主階
級通過地租已經能達到剝削的極限,經商可以獲得一些財富,但並沒有質的變化。因此,他們的利益訴求僅僅是不交稅,保證剝削的成果都歸自己所有。沒有進一步的利益驅使,地主不會自發的向資本家轉變,自然無法形成資產階級。沒有革命的核心,資產階級革命也有無從談起。


從微博上看,中國人基本上沒奴性了,對政府對國家全看不順眼,個個都是一副要造反的樣子。這點甩西方几條街了。

有些答題的人,從他口中,香港,台灣,澳門……總之不在大陸的中國人都沒有奴性,說的這麼鏗鏘有力,你也沒有奴性了,恭喜!

補充:倒是有些中國人,跪舔美國,對西方有著病態的奴性。只要你說愛國,馬上會跳出來指責說:看看,這就是奴性。

中國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愛國=奴性的國家吧?

荒謬之極!

6月23日補充:看見有朋友說偷換概念,不是這樣的。在答這個問題之前,看了一些其他的回答,比如「你國」,比如「大陸以外的華人都沒有奴性」……讓人很是氣憤,所以才這樣回答,確實有些偏題,抱歉。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有很多不足,謝謝大家的贊同。


在明朝末年,棉紡主等商人明明發展非常好,卻遭到政府的各種剝削,經商日益艱難,萎縮不前,而農民更是苦不堪言,各種賦役使名不聊生,雖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

不要腦補,明末農民起義是因為明廷對商業徵稅太少甚至沒有徵稅的緣故,魏忠賢死後,整個朝廷都是東南富商的代言人,談何政府剝削壓榨他們,他們哪裡畏縮不前了,他們個個財富急劇膨脹,一個東南富商的家產很有可能就比整個大明一年的中央財政收入還高了,他們才是整個國家的蛀蟲階級,他們在剝削出賣整個國家而國家卻沒有壓迫他們,晉商把糧食運到東北給皇太極,晉商把邊防的守衛情況都出賣給滿清,題主你需要注意的是東南富商及晉商不是資產階級而是地主階級。明末農民起義反的就是他們,而最害怕農民起義的也是他們,你看他們組織的南明政權「聯虜滅寇」政策,即是聯合滿清打起義農民軍,顯而易見他們最害怕的是農民階級…

當時的農民和地主都能清晰認識到的事情,你反而被蒙蔽了雙眼,農民階級起義會團結在資產階級周圍,幫資產階級實現資本主義?聞所未聞。

你腦補了農民階級聯合資產階級一起起義反對政府,可是當時的所謂「資產階級」的東南富商、晉商等,在政府下活得極爽,前所未有後所未見的爽,他們才不會起義反政府呢。。。

西方相繼發生人民起義,資產階級與新貴族要求改革,追求自己利益,如英國的克倫威爾領導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舊貴族的內戰及後來的光榮革命。

誰在起義?不要濫用「人民」這個詞,這些起義可不是底層農民起義,那是上層統治階級在重組權力中心。說到底還是他們底層奴性太重,要不是有個《共產黨宣言》帶來的工人運動,底層的暴動還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才開始呢。


老問題還是老回答。我的萬能答案來也——「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是由其地理環境影響下的人決定的。拋開地理環境的歷史問題都是耍流氓。」先說答案,歐洲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必然的,從地中海形成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商業文明是歐洲的主流。中國沒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是奴性大,是農業社會不推崇商業發展以及中央集權制使中央權力過強可以壓制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說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起來,既沒有政策支持,也沒有強大的市場需要。

那麼,歐洲和中國究竟差在哪呢?先看兩張圖。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在事實上是一個封閉的地理環境。向西是高原,向東是封閉的海域且文明程度比大陸文明要落後的多。向北是荒漠,向南過於濕熱。整個文明幾乎都集中在東部季風氣候的平原丘陵上。外在威脅相對較小,連片的平原可以帶來充足的生產。這帶給了中國人的是典型的農業文明——小農經濟以及其重土安遷的文化特性。小農經濟特點是什麼?男耕女織,精耕細作和自給自足。中國今天的農村很多還是這三個特點,我吃的穿的自己來幹嘛要交換?這是中國商業的軟肋。在古代,實現巨富夢,就只有鹽,鐵,茶,絲,其中,只有絲是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關鍵,其他這三個往往會被官府壟斷。但是絲不是生活必需品,它是奢侈品。(普通百姓穿的是麻和棉,棉還是元代以後才普及,元以前葛佔據了棉的地位)奢侈品消費受眾少,受經濟波動影響大。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建在沙灘上的房子,是根基不牢的,力量也薄弱的。力量薄弱又遇到了嚴密的君主專制政體中央集權制以及最壞的思想環境。至於為什麼,則是在這個地區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黃河。

在這個頻繁改道的河流的影響下,中國人不得不需要花大力氣去治理,而能保證集中力量去治理的政體就是中央集權制PS如果中國像雅典一樣一人一票來解決黃河問題,恐怕不知道要何年哪月才能討論完了。

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保障的是小農經濟以確保徭役和丁稅賦役的徵收,所以對資本主義萌芽是打擊的。這就是重農抑商政策。

重農抑商編輯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中文名

重農抑商

地 位

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

主 張

重視農業、以農為本

表 現

獎勵耕戰

目錄

1簡介

2李悝思想

3范氏思想

4反應

5產生原因

6表現影響

1簡介編輯

在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王朝政策相關,而政策的變化,也與不同時代的政治形勢相關聯。

商鞅變法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規定:土地可以買賣;家裡有兩個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粟帛生產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優待。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為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通過發展農業,封建國家可以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來保證財政收入,還有利於社會穩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統治者認為,發展工商業不僅不如經營土地那樣使生活有保障,還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因此,重農抑商、以農立國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治國主張。

2李悝思想編輯

李悝,約生於公元前45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曾相魏文侯、武侯、使魏國富強。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經6篇,對後世的刑律產生了重大影響。李悝還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李悝重農是毫無問題的。李悝在魏國治國有兩項重農的措施:第一項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設法增加農業產量。其辦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澤邑居叄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①。李悝的"盡地力之教"就是要讓農民"勤謹"耕作,爭取好的收成。為了提高農業產量,李悝主張播種時"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穫如寇之至"②。這就是說種植要多種經營,有的作物受災害,其他作物還可以收穫;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鋤幾次;收穫時要像防備盜寇那樣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損失。第二項是,創"平糴"法。為防止"糴甚貴傷民(非農業居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李悝創"平糴"法。"平糴"採取的辦法是把年景分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飢、中飢、大飢7種;計算出7種年景下,一戶耕田百畝的個體農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種年景下向每戶農民收購糧食的數量,而後在大飢、中飢、小飢年景時把這些糧食平價糶出。這樣便收到"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的成效。李悝由於把以上兩項政策"行之魏國"所以魏國"國以富強"③。

值得注意的是李悝不僅重農,而且還是輕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來,農業幾乎是國家財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說:"農傷則國貧"。接著他又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工商業的發展會損害農業,會使民人饑寒,國家貧困。所以他說: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飢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①。

十分明顯,李悝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工商業危害農業會導致"國貧民侈(奢侈)"。雖然李悝這裡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針對手工業而言的,並未提到商業,然而由於手工業一般都是商品生產,生產的目的為了賣。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勢必包含著"禁技巧"產品的銷售,包含著對商業的歧視和限制了。所以,李悝是重農、輕工商、賤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說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不過,在歷史記載中李悝重農實行"盡地力之教"、"平糴"兩項政策是有卓著成效的,至於"禁技巧"具體採取了什麼措施卻無記載,也許這方面還停留在思想上,並未落實到實際的政策和措施上。

從春秋時期管仲等人的農、工、商並重的思想到李悝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我們可以看到重農抑商思想產生的軌跡。

①《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②《太平御覽》卷八二一,轉引《史記》。

3范氏思想編輯

【原文】

慶曆①中,議弛②茶鹽之禁③及減商稅。範文正④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⑤分減商賈之利耳,行於商賈未甚⑥有害也;今國用⑦未減,歲入⑧不可闕⑨,既不取之于山澤及商賈,須取之於農。與其害農,孰若取之於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餘,當先寬賦役⑩;然後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寢。

【注釋】

①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1041—1048年)。

②弛:解除,免除。

③茶鹽之禁:文中指對私營茶鹽的禁令。

④範文正:范仲淹。

⑤但:只,僅。

⑥甚:很,極。

⑦國用:這裡是指國家的用度。

⑧歲入:指每年的稅收收入。

⑨闕:通「缺」,缺少。

⑩賦役:田賦力役的合稱。封建時代除地租外,還要調用民力若干天,稱為力役,後世也可另收丁稅代替勞役。清代以後,賦役則成為田租的專稱。

寢:停止,平息。

【譯文】

宋代慶曆年間,有人提議要放寬鹽和茶葉專賣的禁令以及削減商人的賦稅,范仲淹認為不可行。因為徵收鹽和茶葉稅,僅僅是分掉商人的一部分利潤而已,對商人徵稅,並沒有(對商人的利益)造成多大損害。如今朝廷的各項開支沒有減少,每年的稅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鹽池和商人徵收,就必然要向農民收取。與其損害農民(的利益),倒不如還是向商人徵稅。當前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如先節省國家的各項開支;國家的用度有了盈餘,就應該先寬減對農民的稅收和勞役;然後才可以考慮到商人。因此,開放私營茶葉和鹽的禁令,減免商人的稅收都不是眼前急辦的事情。於是為商人減稅的議論也就平息了。[1]

4反應編輯

商周時期 :國家曾採取鼓勵政策,支持商業發展。後來社會上出現日益嚴重的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等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於是出現重農抑商思想。

戰國時期: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於是出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國實現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

西漢初:經過長期戰亂,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並嚴禁商人購置土地,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對恢復經濟造成阻礙。漢武帝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及加重徵稅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參考:《漢書·食貨志》

中唐以來,重農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種鬆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明清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國家財政收入也從商業稅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補充。但統治者認為商品交換不能夠創造新的財富,對商業發展並不採取鼓勵政策,還經常以各種方式對商人進行盤剝,破壞了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至於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註:「重農抑商」政策能長久得到實行的原因:

1.適應了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需要。(根本原因)

2.中國一向重視農業的傳統思想(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

3.有利於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5產生原因編輯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舍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此外,最新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6表現影響編輯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主要表現在:一、統治者反覆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二、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採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一、戰國時期,秦國獎勵耕織;二、明清時期,統治者極力強化本末意識,實行專賣制度,等等。

影響:一積極: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消極:「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薄弱,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思想壓制再加上強大的君主專制政體和中央集權制下,能走資本主義道路那真的是奇蹟了。

討論完中國的情況。我們來說說歐洲。

這張地形不明顯,可以看看下一張

從圖上可以看到,整個歐洲是一個地形分割度高,平原少,高原和山地多的文明。還有一個是緯度——歐洲的同緯度地區是中國的哪裡?東北和蒙古高原哦。熟悉農作物熟制的同學肯定記得吧——

溫度帶和氣候區 範圍 ≥10℃積溫 作物熟制

寒溫帶 大興安嶺北端 <1600℃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中溫帶 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豆、玉米、穀子、高梁等

暖溫帶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3400~4500℃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冬小麥、棉花等

亞熱帶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4500~8000℃ 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稻等

熱帶 滇、粵、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一年三熟。水稻等

高原氣候區 青藏高原 <2000℃ 青稞等

所以,地少,又不肥沃,熟制是一年一熟,種莊稼一不小心就不夠吃餓肚子。咋辦?

那就種經濟作物用商品買賣來換吃的——最重要的是埃及是小麥倉哦。所以歐洲是典型的商業文明,主要依靠經濟作物支撐起的商業文明,商業文明的內核是什麼?是平等,進取和自由。這些正是民主的前提。另一個最重要的重要的地中海是一個內湖,破碎的地形使小國寡民的城邦製成為必然(這也為查理馬特的封建制改革提供基礎,為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思想提供了保證),內湖使各個地區的人們交流不會太困難,思想和文明的火花是在不斷碰撞中產生的。這種思想碰撞有多重要呢?歐洲的文字都是相似的,因為它們的來源都是拉丁文,拉丁文來自哪裡呢?來自伊特魯里亞文明。伊特魯里亞文明來自哪呢?來自兩河流域。今天我們使用的日曆叫格里高利曆,格里高利曆來自羅馬儒勒歷,羅馬儒勒歷來自埃及的太陽曆。整個地中海,孕育了思想交流,孕育了文化碰撞,孕育了今天的歐洲文明。

---------------------------------------------------------------------------------------------------------------------------------------

近代歐洲文明為什麼可以有自由民主人權,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關於資產階級革命,有太多敘述。我們今天單單談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有需要的話再說其他的經濟和政治方面。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來源來自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和盧梭都具有統一歐洲的思想,這一思想最終得以實現的事件是1993年《馬約》生效,歐盟建立。

啟蒙運動的思想來源來自薩拉曼卡學派。簡介

編輯起源

包括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多明戈·索托(Domingo de Soto)、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等自然法和倫理學的學者,建構了一個以神學和法學為基礎的學派,試圖將托馬斯·阿奎納的學說與新出現的經濟秩序相融合。學派研究的重點在於人類以及個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道德、經濟學、法律學等等),但學派內部在不同議題上也經常產生分歧,有時則導致相當激烈的爭議。

發展史

依據時間先後,薩拉曼卡學派又可以被分為兩個主要流派,薩拉曼卡派(Salmanticenses)以及孔布拉派(Conimbricenses)。薩拉曼卡派開始於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1483~1546年),並且在多明戈·索托(1494~1560年)時達到最高峰。孔布拉派則是源於耶穌會信徒,當時耶穌會已經逐漸取代多明我會成為天主教會的主流教派。來自耶穌會的成員包括了路易斯·摩里納(Luis Molina,1535~1600年)、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1548~1617年)、以及吉歐瓦尼·波特羅(Giovanni Botero)。孔布拉派的名稱是來自於葡萄牙的孔布拉大學。

2法律和正義編輯

薩拉曼卡學派提出的司法原則,劃時代的以自由作為理論根基,這也象徵了歐洲中世紀司法概念的終結。學派主張人的自然權利包括了肉體的權利(生命的權利、經濟的權利—例如擁有財產的權利)和精神上的權利(思想自由的權利以及人類尊嚴)。

3自然法和人權編輯

薩拉曼卡學派重新闡述了自然法的概念:法律源自於自然本身,所有存在於自然秩序中的事物都有這樣的法則。依據這個概念,所得到的明顯結論是:所有人類都擁有共同的本質,他們也都擁有共同的權利,例如自由的權利。這個結論直接駁斥了當時西班牙和歐洲盛行的一種概念——亦即美洲原住民是不成熟的或較低下的人種。薩拉曼卡學派因此承認了他們的權利,例如免於被迫改變信仰的權利、擁有他們土地的權利,這在當時的歐洲都是相當新奇的概念。

由於人類都活在社會裡,而非自行孤立生存,自然法也並不只限於個人。也因此,正義是社會中所實現的自然法。對於神學家Gabriel Vázquez(1549~1604年)而言,自然法代表了一種依據正義採取行動的義務。

4主權編輯

薩拉曼卡學派區分了兩種權力的領域:自然的或人間的領域、以及超自然的領域,中世紀時超自然領域經常被用以作為君權神授說和教皇統治權力等理論的依據。薩拉曼卡學派區分兩種領域的直接結果,便是使得君王或皇帝不再具有統治靈魂的合法性,教皇也不再具有合法的世俗權力。伴隨這種概念而來的還包括了主張政府的合法權力有其一定限制。也因此,依據路易斯·摩里納的說法,一個國家就彷佛一個商業社會一般(就好像現代的公司),那些統治者也是權力的掌握者(有效的主權),這種權力是由全體人民結合而成的,統治者自身也包括在內。然而,在摩里納來看,社會統治個人的權力是遠遠高過公司統治其成員的權力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政府的權力是神所授予的,而不是僅僅是個人在進行商業往來時控制自身主權的權力。

在這個時期,英格蘭的君主專制政體擴展了君權神授說的理論,這種理論主張君王擁有神授的獨特統治權威,並宣稱人民們應該聽從君王的命令,否則便是違逆了神的旨意。為了駁斥這種說法,薩拉曼卡學派的成員主張「人民」本身是神授主權的媒介,只是在各種不同情況下,權力才流到了君王手中。在這方面進行最多研究的是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他在Defensio Fidei Catholicae adversus Anglicanae sectae errores(替天主教信仰辯護兼駁斥1613年聖公宗派之謬誤)中強烈的替人民主權辯護。依據他的說法,人出生以來便是自由的,不屬於其他人的奴隸,並且可以在一定情況下違抗甚至推翻一個不正義的政府。然而依據摩里納的說法,他認為政治權力並不附屬於任何人身上,他主張這種權力是授予給人民「全體」,而不是單獨的個人主權以及所有個人的結合,這也類似於後來讓·雅各·盧梭提出的人民主權理論,將人民們視為是一個結合了的集體,而這種集體的地位要高過全部個人相加起來的整合。

對蘇亞雷斯而言,社會的政治權力在本質上是源於契約的,因為社會共同體是由各種自由意志所集合而成的共識。而這種社會契約理論所得出的結論便是政府的本質形式必須是民主的,而寡頭政治或是君主專制都只被視為是第二流的制度,在後兩種制度中,統治者的統治根據僅在於宣稱他們是由人民所挑選出的(或至少是經過他們同意的)。

5人民法和國際法編輯

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或許是第一位提出了ius gentium(人民的權利)理論的人,也因此是奠基現代人權概念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將社會的合法主權的理論進一步推展至國際層次,總結認為這個層次的統治者也必須要尊重並且對向全體成員的權利負起責任。世界的公共利益在層次上要優於每個國家各自的利益,這也表示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能用武力來正當化,而是必須以法律與正義作依據。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也因此提出了國際法的概念。

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也將ius gentium的概念進行分類,他區分了ius inter gentes與ius intra gentes之間的差異。Ius inter gentes就相當於現代的國際法,並且有時可以套用至大多數國家(雖然屬於一種實體法而非自然法,它也不一定是普世的)。而ius intra gentes就相當於民法,在各個國家都是獨特的。

6正義戰爭編輯

由於戰爭是人類在世上最嚴重的罪惡之一,薩拉曼卡學派的成員總結認為只有在為了避免甚至「更為」邪惡的事物產生時才有理由發動戰爭。為了避免戰爭,外交的手段是較為理想的解決方式,即使是較為強大的國家亦然。薩拉曼卡學派所提出的「正義戰爭」例子包括了:

出於自衛,只要這樣的戰爭有勝利的可能性。如果失敗顯然是無可避免的,那麼這樣的戰爭只是犧牲寶貴人命而已。

為了擊敗即將展開攻勢的暴君而先行發動的戰爭

懲罰一個有罪的敵國的戰爭

而一場戰爭的正當與否並不只是基於戰爭的動機而已,還必須符合一系列的必要條件:

為了避免邪惡而發動的戰爭的程度不應該超過邪惡本身;不必要的使用暴力將會使之淪為不義之戰

政府可以發布「宣戰」,但他們的命令並不足以構成展開一場戰爭的理由。如果「人民」反對戰爭,那麼戰爭就是不正當的。人民有權利推翻一個發動了或正要發動不義戰爭的政府。

如果戰爭展開了,軍事行動仍須受到道德的限制。舉例而言,不能攻擊或殺害無辜的對象。

在發動戰爭之前必須要嘗試所有可行的對話和談判機會;戰爭只能保留作為最後的解決手段。

在這些原則下,擴張主義的戰爭、掠奪的戰爭、為了改變異教徒信仰而發動的宗教戰爭、或是純粹為了追求榮耀而發動的戰爭,在本質上全都是不正義的。

薩拉曼卡學派的思想來源文藝復興。

起源

絕大部分歷史學家相信,對文藝復興這一概念的闡述源於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薩,特別是在但丁(1265年-1321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的著作以及喬托(1267年-1337年)的繪作誕生的時代。有的學者非常明確地給出了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其中一位提出,應以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標誌。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是藝術家和博學家(包括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多那太羅和馬薩喬等人)為獲得藝術品創作委託的普遍競爭,激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創造力。

發展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表面上是要恢復古羅馬的進步思想,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在精神上的創新。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朝著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歷史影響

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當時西歐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運動包括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興起,藝術風格的更新,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發展,印刷術的應用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等等。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與其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說是「近代文化的開端」;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創新」。「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標誌著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是新文化,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要求的反映,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思想和文化領域裡的反封建鬥爭。簡單來說,文藝復興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10]

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起源於14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其後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讚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巨人指文藝復興三巨人:達芬奇、莎士比亞、 但丁】

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慾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鬥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其次,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反對權威,在當代人中間喚起了對天主教會及神學的懷疑和反感。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諷刺、揭露天主教會的腐敗和醜惡。

第三,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衝破了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文藝復興思想來源於東羅馬文化。

起因

但對於文藝復興興起於義大利、發生於當時的原因,學界至今仍有著諸多爭議;相應地,也有多種理論用於解釋文藝復興的起源問題。

  • 絕大部分學者認為,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拜占廷)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該說法被史學界廣泛認同。

  • 也有人說:是十字軍3次東征(儘管第三次半途而廢)帶回來的紀念品,他們在路上發現了這些書,就搬了回來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後被人發現,驚嘆古羅馬的藝術,文學等,就開始極力傳播,意圖達到古羅馬那時的成就。

  • 又有 1295年由威尼斯商人出身的馬可波羅出版的在當時歐洲社會看來十分荒誕卻又充滿誘惑的《東方見聞錄》。由此引發了歐洲人對高度文明,富饒的東方世界強烈的探索慾望,最終開闊歐洲人的視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導致了文藝飛速發展。

東羅馬思想來源於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思想來源於幾乎整個地中海及周邊各個文明區。

說白了,某種意義上說,資本主義道路是歐洲文明的必然。在歐洲地形形成導致其產生商業文明為主體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只是早晚問題。某些商業文明強的快一些如英國。有些商業文明弱的慢一些如法國。


成績好的學生一時考差了整天要死要活,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從不說話。

好像沒多少外國人說咱奴性吧,大多是中國人說自己。其中有危亡時期希望喚起民族信念的前輩,也有後悔自己投錯胎的別有用心者。

資產階級遠遠不能代表人民,中國的資產階級廢柴是出了名的。不然也不會由TG代勞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封建本來該資產階級完成的!

你懂我意思不?


盜跖庄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你國人民奴性最重要的體現是,當有人說你國人民有奴性時,你國就會有一大票人千方百計論證你國人的奴性。


歐洲最為黑暗的中世紀時期,逃亡的農奴為避免莊園主的迫害可以到城市法院為自己辯護,封臣覺得領主的法庭判決不當,可以去王室法庭上訴。

自古歐洲農民維護權利,主要是法庭鬥爭和貨幣贖買的手段,所以歐洲的農民起義很少,而即便有,也不是要推翻王室、領主,而是為了爭取權利。

而中原人自古建立的大大小小數個國家,都是爭奪權力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從未見過權利的調整和妥協。

所以中國人只懂得「彼可取而代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卻從不懂的圍繞權利進行鬥爭、討價還價。 所以古羅馬、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等曾經的歐洲大國都分成若干小國。

而中國人建立的國家,則不斷的傳承、殘喘,一臭就是幾千年。原因在於沒有權利概念,只認得權力,所以可以在這一畝三分地上血雨腥風。 大家也樂於認同別人的權力,這樣可以安心的做連狗都不如的豬羊。所以才大一統,殘喘至今。


不是, 奴性不是任何一個民族的必備屬性, 不要對自己心理暗示了。


我小時候上歷史一直有個印象最深的現象,就是所有的成果都是勞動大眾的努力,都是歷史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時是歷史第一節課,說的是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蓋房子,說這些人都是神話編的,都是人類長久發展自然發現的。

可是這樣解釋不對啊(⊙o⊙),總有那麼一個人先發現了鑽木頭會有火然後人們才會爭相模仿啊。如果照這個思路那愛因斯坦,牛頓也不偉大嗎,勞動人民的發現必然結果,馬克思也算不了哪根蔥嗎。

這就是一個推崇集體主義國家看待事物的思考,然而事實是,沒有牛頓,沒有愛因斯坦,我們真的不知道當今的物理會變成什麼樣,可能第二個牛頓會遲一百年出現,那麼我們現在還會停留在沒聽說過相對論的時代,沒有量子力學,沒有電腦,汽車是奢侈品,馬車是二級奢侈品,咱窮苦老百姓只能靠雙腳,一輩子走不出方圓一百公里。

醒醒吧,中國沒走上資本主義就是解放中國的是毛澤東,解放美國的是華盛頓,美國在弄費城會議立美國憲章,中國在搞人民民主專政。都專政了還民主個屁啊。(民主也是缺點多多)

高票通過的答案通過中國的各種起義來說明中國人沒有奴性,這是不成立的。起義的是陳勝吳廣,是李自成,是太平天國,剩下的人只不過是權衡利弊後覺得可能跟著這些人會有好日子(注意是可能)就跟著走了。從甲奴變成乙奴說明不了什麼。就我個人觀點來看高票答案就存在著集體主義色彩,覺得一堆人聚在一起起義就是每個人都想反抗。其實集體主義很空,我假設即使一堆人什麼事情都不幹聚在一起,人人都會想要站在最中間,因為最中間時最有權力的位置,最中間的人說的話每個人都能聽到。所以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階層永遠消除不掉。所以別說奴性了,這個世界就是個要不然奴別人,要不然被別人奴的世界。

那這個世界豈不是太丑了嗎?所以才有法出現,有法約束,法讓人們無需用起義來爭取利益,而法的一步步修正,改善也可以看作一次次微小的起義。歸根結底,不是法讓一個國家穩步發展,讓國家穩步發展的,是人民和政府存在博弈,存在著不需要起義的博弈,人民覺得政府不好,就要求政府改,讓政府改的聲音足夠大,政府就會改。美國用選舉,共和黨不好人民就會選民主黨,民主黨不好人民就會選共和黨。如果共和黨和民主黨覺得刁民太煩人了想合夥壓制住刁民,請參考囚徒困境。(我和同學討論時提出過一種想法,美國每次大選就會鬧得風風雨雨候選人各種演講發傳單,是不是在這一次次大選對沖了周期很長的起義行動)

而中國,人民和政府博弈。。。都專制了還博弈個屁啊,縮卵保平安吧,親身經歷農村裡的人甚至不敢討論政府的壞,說這樣會有人逮(不是說真有人逮而是人民都政府的印象)

當然不是說中國就要選舉,13億人選舉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人民和政府的博弈這個思路卻是不變的。

這篇文章不是來批判毛有多混蛋華盛頓有多好。正如我一開始說的,歷史的大趨勢雖然是發展的必然,但關鍵的節點卻依賴少數人推動,沒有毛中國有沒有解放都存疑,但是中國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人民到底好不好,望這篇回答能使諸君有所思考。


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指出來此概念,於是引出了成群的跟風狗。


中國歷史上造反的人從國人之亂算起。前面的什麼神話故事就不說了,到最近的農民起義為止,光名單就夠你看一上午。哪一朝,哪一代沒有人造反?除了建國初期就遇到農民起義的宋朝,哪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以造反掀起的序幕?


主要是奴隸主力量太強大。

西方君主的權力和東方帝王的權力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如英國的克倫威爾領導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舊貴族的內戰及後來的光榮革命,法國的三次革命等,都使他們走上了相對光明的民主道路"

你說的光明是誰的光明?想想清楚,想明白了再回來提問。


通病,得治。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政教每次上課基本都是說中國人怎麼怎麼樣,如何奴性什麼的。當時就尋思一個有正常判斷的成年人應該不會這麼偏激吧?人性之中的善惡怎麼能只放到中國這塊土地上?


一批慣用你國貴國這種詞語的逗逼即將到達戰場,痛罵國人,還會有一群傻逼點贊,請注意觀察記錄


看了樓上的答案,比較反對吧,中國人要是沒有很大奴性是不可能有現在的中國的,可以說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民眾是把官員當作大老爺來看待的。更不要說一些媒體,把最高領導人叫做xi(dada),大,大在一些地方的意思我也不必多提。更不要說,我們在拿到人大,代表,選票時候填寫選票的態度。在我看來,奴性就是民眾對政府的妥協程度的多少,而我們在很多權利上,向政府是無條件妥協的,很遺憾,作為中國人(這樣說或許會傷害自身所謂的尊嚴),我們的奴性,至少比西方人多。我也相信,隨著時間,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我們能讓中國成為偉大的國家。而民眾也將如國歌里唱的一樣,真正站起。


資本主義最重要的東西,不是什麼織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而是確認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中國搞了兩千年的家天下,全天下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這種不尊重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土地,又怎麼可能孕育出資本主義真正的萌丫呢?

對於奴性這個問題,根本沒必要討論啊。評論區那麼多張口雲雨的,你覺得這討論有什麼客觀性么?


整天痛罵中國人奴性的,你倒是去行動啊,結果不還是一個鍵盤俠?

與其說中國人有奴性,不如說中國人沒有什麼公眾意識,只有自己利益被侵害的時候才會反抗。

沒有公共意識,中國人永遠不會達到現代文明國家的高度。只有達成這樣的共識,愛國的行為才不會有那麼多異議,公知五毛也自然就少了


一不小心把答案寫的太長了,不過重點部分加粗了,或者直接拖下去看結論,造成麻煩,敬請諒解。

———————————————我是答案和廢話的分割線—————————————————

首先,不知道題主講的奴性指的是什麼,我來順著我的思路理解一下。

1.如果說,奴性是指願意給自己找一個所謂「主子」,那顯然中國人和歐洲人是比不了的,歐洲人簡直就是天生的奴才命啊~

我國的反封建精神那是已經多年了,而之所以答主你也許沒有聽說過,是因為我們把封建主義抄過來就直接混用了。我們先科普一下啥叫封建。顧名思義就是分封制,要有封地有貴族的~就是歐洲一直到資本主義革命之前的那種狀態,相對我們呢,就是我們的先秦狀態了。從秦始皇同志大一統開始,就破除了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政權。這個歷史課上我們一起背過的哈~(這是我們對世界政治體系的重大貢獻,沒錯,現在大多數國家就用了這個體制)秦末的時候,我們陳勝吳廣喊了經典的一嗓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奠定了我們堅決和所謂「主子」作鬥爭的基礎哈,歷朝歷代我們農民起義一波又一波,甚至還建立了明王朝那麼強大的政權,你能說我們的農民安於給自己找主子?楚漢之爭項羽的敗亡就徹底結果了我們的先秦貴族血統。然後我們又幹了什麼事兒呢?開科舉,廣招人才。從這個時候起我們就開始破除門第了,貴族神馬的,那是什麼鬼。勞資就可以自己考了。當然漢唐時期還不夠完善,到宋朝的時候就出現了「朝為田舍漢,暮登天子堂」,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出身神馬的,我呵呵你一臉好不好(全球現在主要國家都學了這種體制,不分出身的科舉和文人政治。)。

然而我們看歐洲,尼瑪有什麼成氣候的農民起義么?然而並沒有。有什麼正兒八經的改朝換代么?然而也並沒有。貴族永遠就是貴族,流淌在血液里。偶爾出現神馬起義抗爭神馬的,那個王座由也只能從外面請回來的流著某某某的血的某隻「貴族」來坐。直到法國大革命,他們才開始努力建立中央集權制政權(看到木有,跟我們差了上千年啊~啊~啊~),才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英國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君主立憲制,貴族血統永遠流淌(你還記得前兩天出生的小公主么?咱不說遠的,尼瑪溥儀的後代的事情難道你還知道么?或者老朱家的某某和某某?)。奴性二字歐洲人民拿穩貼臉,走好不送。

2、如果說,奴性是指願意把人分級分層並對其中一些層級抱有歧視觀念,那也完全得不出中國人奴性強的觀點啊~

還是先說說我國。對,我們的某些國人總是對我們身邊的另一些或貧窮或潦倒的國民抱有深深的惡意和歧視,比如說新聞里說有些無良乘客不讓農民工坐在身邊的座位上啊巴拉巴拉。但是我們要承認一點,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偏見和歧視,多數人還是友善的(我知道有人跟我吵,說其中還有一批人是表面功夫,其實內心還是歧視的,那即使再分出兩撥也是一樣的。反正我不歧視農民工,不知道題主是否歧視。)。而歷朝歷代,除了元朝給人直接劃分等級推行官方歧視之外,我們是沒有什麼官方歧視的(沒有戶口的那種叫偷渡犯,不在這裡討論。且,所有的政權都歧視偷渡犯吧。。。)

然而我們來看號稱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國。白人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屠殺和歧視。我相信大家可以不費力的想起歷史課本上寫南北戰爭的重要意義——解放黑人奴隸,給黑人爭取平等權利。(三百年前還是這樣簡單粗暴給人分級分層並歧視的呀~好可怕~~)而黑人的人權運動在現在也還存在。我印象中有一個州還是幾個州,法律明文規定公交車是分區的,黑人是不可以和白人坐在一起的。(現在好像可能是廢除了,這個我不太記得了)一直到現在,在民眾心中對黑人的歧視依然沒有完全去除,黑鬼依然是經典罵人辭彙之一。

來,我們對比一下,這兩種分級分層並歧視的區別是啥呢?大概是美帝人民的歧視更加好分辨和赤裸裸吧,畢竟膚色這個東西太顯眼了,比刺字都好用。為了對美帝示以我天朝的友好,這方面我馬馬虎虎算大家半斤八兩吧,天朝人民和美帝人民奴性一樣重(如果這算奴性的話)。

3、如果說,奴性是指在選擇上的趨利避害性,不用多說,全球人民一個德行。

我還聽說過的舉例是我國當時學歐美、靠蘇聯,從技術到政治框架。我去,當時中國那麼大問題,不學沒出路啊,而且大家都互相學啊。而且事實上我們還是吵有骨氣的,老毛子們撤技術撤資金的時候,我們不是照樣咬著牙做了兩彈一星?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上不夠硬氣,那是韜光養晦,偷摸的先搞發展,是策略,我們就不多談。

我們對比看看全球各國的選擇。小日本是常年跪舔美帝黨,學學學、抄抄抄,把他家老大一切奉為真理,不就是要資源求發展嘛;大英帝國更慫,原先還是宗主國呢,現在跪舔自己的原殖民地毫無壓力,臉都不要了。要說超硬氣的國家,我還真能想起來一個,前蘇聯,尤其是斯大林時代的前蘇聯,人家咬著牙自己干,不逢迎、不媚俗、不抄襲,生生殺了一條血路出來,然而後來解體了。你看,其實所有的藍星人,恩,應該說藍星生物,有天生的趨利避害性,誰也不比誰高級

4、如果說,奴性是指在遇到低谷時候能夠更加忍讓和背負苦難,我去,這怎麼能算奴性呢。。。

之所以加這一條,是因為我看到過這種論調,說中國人民特別善於隱忍,被欺負了不吭聲,這就是奴性巴拉巴拉。前半條其實我是同意的,這是我們的民族美德叫吃苦耐勞精神,(啰嗦幾句,中華大地一直屬於人多地少,王朝在大多數時候又比較平穩,大家的生存基本就是靠自己努力跟土地要,也就養成了我們民族這種精神,也是所有的華裔能夠取得更好成績的重要源泉)後半條我是不大同意的,因為我們也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這種論調的支持者給出的細化證據就是抗戰前期人民的不反抗。我去,你現在上帝視角看,當然知道這是深重的災難,然而當時的人民怎麼知道,你以為他們是先知么?而且他們不是不反抗,是沒有立即反抗而已。不然新中國是怎麼來的?小日本幫忙建的么?還不是靠廣大農民勇敢反抗流血犧牲拼出來的。所以,其實這條根本不能稱為奴性。

其次,這和資本主義萌芽有什麼關係呢?

題主最讓我迷茫的就是這點,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很不好發芽有很多原因,諸如重農抑商的傳統啊、官商勾結致使大地主大資本家不分家的不良官場風氣呀、多年集權政治發展構建的穩固社會風俗的禁錮呀、自然發展進程被打斷呀等等等等,然而沒有一條是和所謂奴性有關係的。非常不能理解題意。

綜上,我們證實了中國人的奴性並沒有比別人多,但是這種說法總還是塵囂日上,我總結了一下原因,無外乎三點:一是國人數量太多,同等比例下我們的數據看上去就大得嚇人,就會形成一種多數有奴性的人都是中國人的印象,變種為中國人奴性強;二是人云亦云,魯迅先生在特點情境下說過,中國小盆友又都學過,在他們還沒能很好地捋清思路的時候就跟著說(當然,有些人根本不想捋清思路);三是中國現在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需要學習看齊甚至彎腰低頭的方面還是有那麼一部分的,所以造成了一些額外的錯覺。

就醬。(好吧,這麼長不應該這麼講哈~總之看完答案的都辛苦啦~)


推薦閱讀:

鴉片在清朝是怎樣流行起來的?
為何西方歷史書中描繪的中國古代地圖偏小?
中國的崛起對西方而言是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嗎?
中國還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貴族或世家?
按照清朝宗室的繼位規則,現在愛新覺羅氏哪個人可以算當家人?

TAG:明朝 | 歷史 | 資本主義 | 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