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芒格盛讚德國的生產率?德國文化在德國發展中起到了何種作用?

在巴菲特股東大會上:

德國觀眾:美國公司和德國公司文化和表現有什麼不同?

巴菲特:德國企業在科技等方面做的很好。我們都很崇敬德國,尤其是工程方面。我預期我會在未來5年內購買一家德國公司。如果這筆交易沒做成,我會很意外。德國那邊的企業價格看起來比美國要吸引人。希望明年能買一家德國公司。

芒格:德國的企業傳統還有家庭傳統都非常不同。德國長期在科技和工程上的優勢非常強大。德國人工作的少,生產的還多。

德國製造業一直有很強勁的表現。德國文化在德國工程、科技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何種作用?


德國社會有一種其他國家難以學習的傳統(制度),就是其保留了幾百年並且已經高度現代化、優化了的學徒制 (wikipedia:Apprenticeship)。這種制度和大學教育齊頭並進,構成了德國高等教育的「雙軌教育系統」 (wikipedia:Dual education system)。

簡單的來說,他們的年輕人有兩種出路:愛讀書的去讀大學,愛工作的去做學徒。注意,與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在德國這兩種選擇沒有優劣之分,而且同樣每年都有國家層面的大規模招生。兩種教育系統的參加者最後都能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

德國的學徒制本質上很古典:年輕人18、19歲左右,中學畢業,進入公司,公司安排一個師傅帶;最開始就是個打雜的,一個月才幾百塊歐元, 幫年長的同事倒倒咖啡掃掃地;但是熟悉了環境之後,師傅會逐漸讓他做一些瑣碎的正事,並且讓他參與到工作討論中去學習;幾年後,不論學的是什麼,這位學徒已然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正式員工。當然現在融入了一些現代化的元素,比如公司付費讓學徒去大學短期進修,加深理論素養,但總的來說,這個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為德國的各行各業培育專業,熟練,精細的工人因為如果說高級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大腦,那熟練工人就是國家的軀體;一般國家都是強調大腦的重要,只有日爾曼系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將兩者放在了同等的位置

這個制度的合理性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一個搞網頁開發的公司真的需要每個程序員都懂大學物理嗎?一個山口山的副本團隊真的需要每個德魯伊把天賦平均點到三個天賦樹上去嗎?我們做一行愛一行行不行,術業有專精行不行,學學人東莞ISO行不行?

德國的學徒制如此之普遍,以致各行各業的精細熟練工的中堅力量都是來源於學徒制度。不光製造業有,高科技行業也有。例如,德國有大量的軟體工程師就是來源於學徒制度。從學徒程序員到軟體公司CEO,請看這個德國人的學徒故事: The Apprentice Programmer

關於學徒制的討論,歐美也有大量的文獻和報道,基本都是正面的羨慕的態度(因為這玩意學不來啊):

Why Germany Is So Much Better at Training Its Workers

Youth unemployment : Export of the German apprenticeship model

Can German apprenticeships fix Spain』s youth job crisis?

這種制度不光提升了中低層勞工的專業性和熟練度,還大大降低了德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因為在德國,90%的學徒最後都能在學徒期結束時獲得工作。

The Secret To Germany"s Low Youth Unemployment : NPR

然而在其他國家,對學位的強調使得社會認可學徒制相當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這種制度構成了德國製造業的獨特優勢。如英國也有學徒制,但是非常不系統化,而且學徒結束時只有50%-70%的人能獲得工作崗位,和德國的90%相去甚遠。

"Dead end" apprenticeships are failing to help young people find lasting work

所以說德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整個國家的工程師文化是有獨到的教育系統和就業系統支撐的。


以下是鄭也夫先生的文章

德國的教育分流與精細的職業教育

德國教育是如何分流的?德國的教育分流與精細的職業教育系統

————————————————

以下是薛涌先生的文章

《市場到哪裡投胎》:福利養素質

——————————————————

德國長期抑制房價的政策

德國長期抑制房價的政策--新聞中心

蔡慎坤:德國政府為什麼要抑制房價?國人不羨慕都不行

————————————————

以下是我的歸納:

一、社會的貧富差距要小,而且對工人有一定的保護機制,工人不能輕易被開除而且收入不低。

二、如果社會有匠人文化,推崇會動手做東西的人,那就更好。

三、進行教育分流,強逼沒有學術潛質的人不要讀(學術類)大學了,早點去鑽研一門手藝。

四、如果能夠適度抑制房地產投機等賺快錢的領域,那就更好。社會應該適度壓制那種投機取巧、油嘴滑舌的致富道路。


謝 @Zampeli Diana 邀。我把問題的每句話分開,說一下我的理解。

……巴菲特:德國企業在科技等方面做的很好。我們都很崇敬德國,尤其是工程方面。

德國企業確實在科技方面做得好,但我認為跟美國和日本企業比還是有差距,特別是在高端科技上。簡單的說,高精尖技術是美國和日本領先,次高端技術德國領先,中端科技里中國已經迎頭趕上。我們看德國最著名的跨國企業,比如汽車企業賓士寶馬大眾,化工企業巴斯夫,另外加上西門子,優勢都在高端機械、高端製造等,也就是說工程技術方面德國已經做到十分優秀,但在更高一級的尖端高科技上,比如航空航天、生命科學,以及機器人製造方面,德國都不如美國和日本(我這裡絕不是說德國的尖端科技水平不行,德國在這方面當然還是領先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我們從近些年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單就能看出來,雖然獲獎的德國人或德國後裔也不在少數,但如果仔細看他們的履歷,不難發現這些人大部分要麼在美國接受的教育,要麼是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2014年化學獎得主Stefan Hell貌似是個例外)。

……我預期我會在未來5年內購買一家德國公司。如果這筆交易沒做成,我會很意外。德國那邊的企業價格看起來比美國要吸引人。

金融市場不是我的研究領域,但據我所知,德國金融市場遠不如美國發達,或者說是相對保守,對於中小企業,上市融資並非首選。另外歐元對美元貶值的很厲害,不知道這是否也是一個購買德國企業的原因。

……德國的企業傳統還有家庭傳統都非常不同。

這個確實是,德國的中小企業(Mittelstand)很有特色,很多是家族企業,他們往往只將注意力集中於某個細分領域,精耕細作,許多幾十人的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可以佔世界市場上總份額的一半以上,這都很司空見慣。它們被稱為德國經濟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接著上一個問題,這類企業很多都不願意上市,規模也不願意擴的太大,如果不出現意外也不願意被別人收購。總的來說偏於保守(這裡的「保守」是中性詞,無褒貶之意)。關於德國中小企業的文獻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德國長期在科技和工程上的優勢非常強大。德國人工作的少,生產的還多。

前半句在第一個問題中已經回答。後半句說的就是生產率的問題,我想不少發達國家都可以達到,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不過,德國區別於其他發達國家的是,德國並未為了發展服務業而壓縮製造業的發展空間,比如英國金融業十分發達,而第二產業已經很少。製造業一直是德國經濟的頂樑柱,說是路徑依賴也好,說是認清自己的比較優勢順勢而為也罷,總之製造業的夯實基礎對於近年來德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而經濟危機的教訓也告訴我們,製造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還是十分重要的。

……德國製造業一直有很強勁的表現。

基本上是,「德國製造」是質量的保證。但這也僅僅是近幾十年的事。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產品質量差,仿冒品多,「Made in Germany」是在英國人的要求之下強制加到德國製造的產品上的,目的是將德國製造的劣等產品標記出來。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德國當時遇到的情況和中國現在的狀況類似。後來德國勵精圖治,提高產品質量,發展成了如今的高水平產品。

……德國文化在德國工程、科技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何種作用?

這是一個大問題。文化問題很微妙,文化的作用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特別是因果關係上。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認為文化影響制度,制度影響經濟體的發展形態。當然反過來文化也會受另外二者的影響。這裡我主要想強調製度的重要性。

有人說是德國人精神當中的嚴謹性起了作用。我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存在差別,但我不認為德國人天生就比外國人嚴謹多少,我覺得人生下來都差不多,關鍵是後天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如果生長在一個讓人幹什麼事都要講文明、守規矩的環境中,我想每個人都會很守秩序,例子就是在德國出生的移民後代、和後代的後代。

德國由於是聯邦制,各地文化都有差別,很難一概而論,但影響範圍最廣的應該可以算是普魯士文化。普魯士19世紀統一德國,算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統一,其影響延續至今,我能想到的特徵有「秩序」、「法治」、「服從」等,這些似乎對現在的德國經濟結構有些影響。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深受弗萊堡學派和基督教思想影響。弗萊堡學派秩序自由主義強調為維護市場自由和社會平衡的統一而立法是政府的重要任務,經濟政策的核心是為市場建立和維護競爭秩序。而吸收了基督教思想後引出了「社會國家」的概念(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 文化、制度與增長 - 大石頭路73號 - 知乎專欄)。

也就是說,一個嚴格的制度設置「迫使」人們去按照規定和秩序生產,我覺得「嚴謹」也是被逼出來的,但當整個社會都很嚴謹,時間一長當「嚴謹」成為一種習慣,那麼這個國家在製造業上的成功就順理成章了。

關於德國科技的問題,這裡我引用一段話來說明:

[從廣義的創新系統角度來看,德國的經濟和社會體制帶有「合作式的資本主義」(coordinated capitalism)特徵。德國的勞動力市場組織和產業關係的核心是基於集體工資談判的「社會夥伴」關係和企業與公司層面的共同決策制度,它有利於僱員在工作崗位穩定和待遇高的前提下對企業的忠誠以及有動力不斷改善自身的技能。德國的金融體系以銀行融資為主,採用的是「萬能銀行」制度,所以德國銀行業務範圍廣泛、抗壓性強,能夠向企業提供長期和穩定的投入。德國經濟的這種組織與制度安排有利於持續的、漸進性創新以及集成創新。相反,在英美式的「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間勞動力有更高的流動性,新知識和技能可以在靈活的形式下重構,這有利於支持企業從事更為冒險的創新行為和快速進入新興產業領域。與此同時,英美更為普及的、重視通識和研究能力(研究生階段)的大學教育以及發達的股票市場和風險投資,使利用分析性知識的顛覆性創新更易出現……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德國的經濟與社會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可以說「合作式的萊茵資本主義」基本上已經解體。德國目前的制度結構無論從勞資關係、企業治理還是教育系統都在向英美體制靠近。]

(史世偉:《從國家創新系統角度看集群的創新作用——以德國為例》,《歐洲研究》2011年第6期)

寫到最後好像也沒怎麼涉及到文化的影響,或者說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來說明文化的作用。但如果從制度角度分析,同時將文化與制度聯繫起來,那還是能找到些影響因素的。


據我在德國的觀察,國人對德國人的嚴謹性是個很大的誤解,德國人工作質量也是非常因人而異的。細心的人工作非常嚴謹,但「糙哥」也還是有的。我的觀察是總體而言,德國的文化比較尊重事實,德國人對主觀與客觀的標準相對分得比較清晰吧。無論在社會還是企業,往往都有一套系統的客觀標準或規則讓大家去遵守執行,大家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結果不會太差。同時,德國人工作的態度就我在企業和大學裡看到都是比較端正的,沒見過主動偷懶的,有時速度可能會有些慢,但認真的工作態度真的是沒話說。錯誤與疏忽是人肯定會有的,如果是重複的錯誤反覆出現,德國人往往會思考得比較深,在出現問題的主要節點上去解決。

優點說多了容易成德粉,德國文化缺點也是不少的,比如官僚主義在大企業都比較嚴重,比如走關係在德國也是司空見慣,比如德國同事之間關係相對比較冷淡,公私非常分明等。

一直覺得事物本身性質沒有優劣,它的好壞更多取決於客觀的地點與時間。堅持與固執,節省與吝嗇,果斷與武斷都是結果導向的性質。文化與企業管理之間的事是很難說清的。


把德國文化跟德國經濟增長掛鉤的人,我認為是先有結論再來找原因,其實也許德國經濟增長只是有很多偶然因素決定。

我們來分析德國出口產品的構成:

第一,汽車 佔二成 (寶馬 賓士 保時捷 大眾)

第二,機械 佔一成五 (西門子 Fresenius ThyssenKrupp等)

第三,化工 佔一成 (巴斯夫 拜耳 林德等)

就這三者就佔了將約一半的出口經濟構成。

再看中國:

第一 機電產品(手機、電腦等)

第二 傢具

第三 玩具

第四 紡織品(衣服,鞋子等)

注意一下總出口中有55%是加工貿易出口。

對比一下德國優勢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可以看到,德國那些企業,其實是很多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積累,剛好保存下來這些產業,只是一個偶然,跟德國文化並無什麼實質關係。從偶然性來講,如果德國很多年前就開始有大企業研究內存存儲和CPU的產業歷史,也許現在德國就是一個計算機和信息產業大國。如果德國很多年前就有大企業努力研究鏡片並成功大規模商業化推向普通人而不是專業玩家,也許數碼相機產業就不是日本獨美。

跟日本、德國、甚至韓國相比, 中國最大的缺失,就是汽車出口,如果中國搞汽車出口戰略,不合資或者全資收購外資汽車廠商,全國集中力量支持的大汽車集團是年一千萬輛以上產量的,年出口量至少500萬輛的,大量地影響上下游和機械配套產業,十五年以後,也許大家盛讚的就是中國的生產率了。

中國最大的產業政策失誤就是汽車產業政策失誤。


唉,德國文化也是個複雜體,現在揚善棄惡引來鮮花朵朵掌聲如雷,當年它這文化拿去搞破壞,威力有多大歷史也見證過了。

為什麼幹活特別守紀律講法制?人家當年是軍國主義的普魯士起家,公開喊著只有鐵血才能強國治國的;喜歡亂搞文化不正常上班打卡的,不是去別國就是被改造了,省得流毒後代。那個年代拿諾獎的都要按規定服兵役(雖然會分到近衛胸甲騎兵團之類的優待下,給你點繼續搞物理研究的時間,但是我大德意志皇帝出行或閱兵,你也得傻杵在馬上吹幾個鐘頭的冷風,該喊我軍無敵的時候也得喊兩嗓子,別以為你名氣大就不敢抓你坐監或發配去馬房洗刷刷)。學德國軍國主義曾經入迷的日本即使到現在也有點守法過頭了的味道。

其實法國的高職也乾的不錯,但是在培養方式上,要都玩這麼變態的學徒制,人家會繼續革命給你看的。


謝邀,但這個不是我的專長,雖然在幫一個德國戴姆勒與比亞迪合資的汽車做公關。

若從我淺薄的感受來說:專註,對細節的無限專註,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細節完全不影響汽車的日常使用,但是拼著延期交貨的罵名,也要把細節先弄好。

一邊在感嘆真的是沒事找事,一邊也只能感嘆難怪德國品質。


頂下@家俊桑 表哥在德國留學 確實如他說的 想讀書去讀大學 想工作的就去做學徒了 上那種專業技工學校(和國內的藍翔不是一個概念) 而且賺的不比在辦公樓里的上班族少 德國人也根本不會認為技工身份地位比較低。在他們看來專業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瀉藥。。但是我還只是個高三文科生。。這個問題超乎了我對這個知識層面的理解。。

不過這可是我在知乎收到的第一個邀請回答,帶著激動的心情說一點我能理解到的東西。

文化創新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材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一個國家想要綜合國力迅速發展,那麼文化創新是非常必要的,它會帶動文化,科技,經濟,勞動力素質水平等各個方面。

我們都知道的是,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展現出來的巨大的威力,而德國的工業也就是那個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工業是現在的德國的重要經濟支柱,曾經的重工業區,德國魯爾區,因為原料短缺,生產過剩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創新轉型。

在文化創新方面還有德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德國也是「戰鬥民族」,當一個民族投入精力去做事的時候,事倍功半。德國政府對於文化創新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中國也有,甚至比德國政府更加重視,但是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製造型的,乾的最多的事就是為其他工廠代工。

所以,德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創新了才會發展。


我看成了德國為什麼盛產芒果……摺疊我吧


人才培養方向就不一樣,德國的職高真的是職高


謝邀。簡言之,就是德國文化與德國生產率及其發展之間的關係。http://zh.m.wikipedia.org/wiki/%E5%BE%B7%E5%9B%BD%E6%96%87%E5%8C%96由此可見德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傳統極為深厚,由此推來可以認為德國的工人地位相對較高(許多德國人不讀大學而是去學一門技術),維權意識較高,另外也是整個社會對製造業或者技術的重視,並且,社會分工明顯,學術領域,工業領域,文化藝術領域,金融領域.....各個領域各行其是應該是整個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發展秩序井然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德意志民族精神里,嚴密謹慎,冷靜的工作態度也是德國製造業里一脈相承的重要精神瑰寶,就好比瑞士的精益求精態度也使他們的鐘錶業發展遙遙領先,精神促進產業發展,產業又穩固精神傳統,二者相輔相成。


謝邀,這個不是我擅長。(PS:貌似我也沒什麼特別擅長的!)


福山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里對民族性和歷史演進的關係有過專門的論述,去看看吧


芒格:德國的企業傳統還有家庭傳統都非常不同。德國長期在科技和工程上的優勢非常強大。德國人工作的少,生產的還多。

「工作的少,生產的還多」,我對這句話感興趣。


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節目有一期談到德國如何治通脹!好像這一期就叫"如何治通脹"!


德國牛逼的是製造業工業,不是高新技術產業


推薦閱讀:

計量史學對歷史學研究有什麼幫助?又有什麼局限?
有哪些適合普通人閱讀的經濟學論文?
價值是由效用決定還是由勞動決定?
如何評價「通往地獄之路,通常是由善意鋪成的」?
目前中國的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的發展現狀如何,發展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TAG: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德國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