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方言都沒有產生相應的文字?

比如粵語、閩南語都沒有相對應的文字,而是借用普通話作為中轉


閩南話:伊攏有各己兮文字,只係汝唔知影。。

普通話:他們都有自己的文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之前有個台灣交換生在我師講閩南話,於是就學習了學習,還是挺好玩兒的~


謝邀。

首先要提醒,漢語系語言的語文,牽涉到漢字使用的幾個基本的概念跟實際 ---

-- 漢字,所有漢語系語言共享的文字形式(script)。

-- 漢字,不是以北京這一地方的白話口語語言當底,經過篩選語詞音,

同時定漢字來對應,包括為所謂「有音無字」的音節/詞素定漢字來對應,

等等的標準化程序,所制定的國語/普通話的專用文字形式。

-- 有表意作用,跟語音不是扣得很緊,不跟某地語言的語音專門扣在一起的漢字,

絕非只能用普通話這一支漢語的語音來唸。

-- 漢字,當然能用同為漢語的閩南語,粵語,吳語,用其它各地不同的漢語來唸。

甚至也能用日語唸,用高麗/朝鮮/韓語唸,用安南/越南語唸。

以文言文為主流正式文體的時代是如此,

廿世紀後至今僅約百年的口語白話文時代,亦然。

接著,抱歉,粵語不熟,也不敢越俎代庖,粵語文方面,要請粵語母語朋友答覆。

而閩南語方面,

用漢字來寫閩南語口語,就現存可見的文獻,最早可追溯到1566年的戲本《荔鏡記》

→ http://taiwanopera.moc.gov.tw/taiwanopera/taiwanese/taiwanese-south/mirror/mirror-index.html

之後當然亦有以閩南語所寫的歌本戲本,底下是已經數位化的一部分/一斑

→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來到現代,

下列連結,是由政府出面整合,臺灣教育部邀集專業學者,不只有考校本字,還加上

對於整套現代閩南語語文種種的整體考量所編輯,要做為閩南語用字的標準/規範性辭典,

而且是公開放在網路上,方便眾人隨時查考的線上閩南語辭典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我亦提供在百度閩南語吧這帖→【會曉講閣會曉得寫 毋做閩南語青盲牛】閩南語相關學習資源

當中除了收列了不少有關於閩南語文的資源網站連結之外,也列出一些閩南語辭典,其中有幾部

也是在線辭典 -- 閩南語,是除了國語/普通話之外,諸漢語系語言裡,線上辭典資源最豐富者。

而單在該帖底下,便就也可以看到有朋友實際使用閩南語文在交流。

我另外提供幾則我最近在百度閩南語吧所貼,寫得較長,有關於歷史跟現代生活科技的幾個帖,

其下也有吧友以閩南語文交流;希望藉著多幾個例子,而能有助於多一些關於閩南語文的概念 ---

→ 「台灣」這個名的起源地+對17世紀的圖來看「大員」這個市鎮佮城

→ 關於「高雄」佮「基隆」這兩個地名的漢字寫法佮叫法

→ 郭華仁教授《基因改造作物》台語十二講+轉抄寫

而在百度閩南語吧,更可以看到至少從浙南一路往南,閩南、粵東、更跨海到臺灣跟南洋,

還有其它幾處,跨越省界跟國界,各地的閩南語人,在不特定的帖子當中,以閩南語文在交流。

以上是閩南語以漢字做為書面表達的文字形式的部份。

而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

當時是仍以講不同的漢語系語言的人,都可在書面上共通的文言文,

來做為少數人的正式文體的時代 ---

閩南語便就有由傳教士依據閩南語音系所設計,一套完整且就定型制式化的拉丁字母拼寫,

供漳州/泉州語言人(那時還不流行後來才有,較包納性的「閩南語」這個稱呼),來實際

使用於讀寫,做為文字。是從廈門開始使用,同時便擴展到漳/泉,同時或稍後也跨海到臺灣,

還有閩南移民甚多的南洋等地,用來編寫編印書籍雜誌,用來通信寫家書,等等等用途,

稱為「白話字/Pe?h-ōe-jī/POJ」。而且,特別是在臺灣,即便受到類如現下大陸的「推普」,

汲汲「推行國語」的權力機關的壓抑(前有臺灣日本時代後期的日本總督府,後有長達近四十年

戒嚴時期的國民黨一黨政府),但仍是有連續不斷使用,至今超過一個半世紀。

除了在上面所提到的百度閩南語吧那個資源帖所列,下列連結是十九世紀/廿世紀初,

以閩南語拉丁「白話字」所編輯的幾部閩南語辭典當中之一部1873年《廈英大辭典》

→ http://ip194097.ntcu.edu.tw/memory/tgb/thak.asp?id=115

名為廈門,但語詞詞條收錄,不僅侷限於當時面積頗小的廈門一地,是及於當時的泉州府

跟漳州府地界,該辭典後面那部份的增補/Supplement當中的語料詞條蒐集地域範圍,

也及於臺灣。

這是比廿世紀初才開始要推行以北京官話寫的白話文,還早半個多世紀。

而那套做為閩南語白話文字的拉丁拼音系統,

是比北京於1958年公布,為普通話音系設計,

在大陸運用國家之力推行的拉丁「漢語拼音」,

還早了一個世紀。

在那一個半世紀所累積的閩南語「白話字/Pe?h-ōe-jī/POJ」文本/文獻,臺灣已經有將

其中一部分數位化。在這個網站可窺其一斑 → http://210.240.194.97/memory/TGB/mowt.asp

另有十九世紀開始在閩南發行的《漳泉聖會報》內容→ cittolang_新浪博客

(這是由一位現代漳州的朋友,已以漢字閩南語文將白話字轉抄譯的漢字化版)

以上,是閩南語做為一套語文的梗概介紹。

在以國家之力推行單一支語言,臺灣之前的「推行國語」跟大陸仍在積極進行的「推普」運動

所掩蓋之下,導致多有母語為閩南語的朋友,甚至有所不知自己母語文的實存事物的梗概介紹。

閩南語,不只是有口講耳聽的 語。

閩南語,是一套語文,可在書面上使用的語文。


許多方言是產生了相應的文字的,但是都沒有現代白話文成熟。

用口語寫作自古有之,明清小說就有大量的官話口語,明清皇帝硃批也基本都是白話,就連學術著作王陽明的傳習錄也是大量口語對話,只會普通話不懂文言也能閱讀。

現代的書面語絕非新文化運動一夕產生。它是歷經數百年發展成熟、造出並成功推廣了各種方言字,並充分融合了文言和口語的書面語言。由於自元以來北方話的中心地位,現代書面語受到官話的影響是最巨大的。

現在至少吳、粵、客、閩都有書面語,但很多方言字是有爭議的,辭彙量不夠豐富,使用範圍不夠廣,各方面的成熟度遠遠不及現代標準的書面語。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講,跟沒有一樣。比如上個世紀是有少數作家寫過吳語小說,但影響力顯然比不過發展了好幾百年的官話小說。


漢字是漢語的文字,不是普通話專用的文字。甚至非漢語都借用了漢字。在北京方言成為普通話、甚至在作為官話之前,漢字已經出現十幾個世紀了。按提問的邏輯,普通話也沒有產生文字,而是借用文言文字作為中轉。這種說法顯然很荒謬。粵語閩語同為漢語,用漢字來記錄口語是沒有障礙的,只是大陸地區缺少官方規範,政府也只會推行普通話甚至打壓方言的使用,所以導致方言白話文不如普通話白話文發達。香港受這類影響少,活動也研究比較多些。警方和法庭記錄口供時,也要原樣記錄,不需要轉換成普通話。

粵語、閩南語不是在當地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是中原漢人遷入後分化出來的。在此之前,文字已經在秦始皇時統一了。方言都源自古漢語,不是先有現在這些方言再有文字的。這和日語韓語越南語借用漢字的情況不一樣。


粵語書面文字很發達的啊。

其他方言是缺少書面文字,是因為方言主要用於口語交際,書面交際的需求小。雖然學者可以考證出方言詞的本字,但當地人沒有意識到,即使寫字也是自然地換成普通話詞語。


世界上的語言只有約30%的才有文字,其餘都是沒有文字的。沒有文字才是語言的常態!所以方言沒有文字是正常現象。只是漢語情況比較特殊,漢字並不表音,所以可以拿來廣泛地標註方言。所以方言有沒有文字就比較難界定了。


漢字其實很有意思,首先秦始皇書同文屏蔽了字形的演化,其次古人說話近似白話,但是實際寫的書面語是文言文,不管你什麼發音和土話說話方式,寫出來都是一樣的模式。如果各地都按自己的模式和土語寫出來,類似粵語那種,而且書不同文,那麼幾百年下來肯定還是亂套。會變成歐洲那些長得差不多,語法差不多但又不同的外語。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是耍流氓。

幾乎每個方言都有相應的漢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從語言地位上來看,普通話也只是一種使用範圍最廣的人造方言。


文字和語言不可混為一談。


推薦閱讀:

用閩南話誦讀佛經是怎樣一種體驗?
閩南話里的親是什麼意思?
到台灣居住,正規學習台語(閩南語)的渠道有哪些?
海南島在地理上和兩廣接近,但是為什麼海南本地方言和粵語不一樣,反而和閩南語和台灣人說話類似?
粵語的「邊」和閩南語的「di」,其對應的各是什麼字?

TAG:語言 | 方言 | 漢語 | 文字 | 閩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