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年報?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學一點財務分析,更多「財務分析」討論歡迎關注。
在學校學會計學了有五年了,理論知識接觸一大堆,到頭來發現年報都不太會看。先說下自己能從年報中看出來的,三張表會看,各種比率和分析也會,找出當年造成該公司某些情況不佳的經濟行為也會,能看出年報里避重就輕的問題。然後就不會了,求教以下幾個問題。1。除了上面那些,還能從年報中看出啥?
2。能看出年報有造假的么?怎麼看?3。看完一個公司年報大概能得出哪些大方向上深層次的結論?4。以上問題如果一時半會教不了,能求推薦書或者課程自己看么?
年報是本故事書,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沒事的時候看看年報,挺好玩的,你不光會發現新聞報道的奇葩事件,還能從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我來針對外行簡單說說如何看年報吧。
1。從哪裡看年報
可以通過官方渠道,主要有
上交所官網
深交所官網
另外,如果不想按照交易所去查的話,可以直接去巨潮資訊(巨潮資訊網),注意:這是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
2。怎麼看年報
很多人看年報,還停留在打開PDF,戴上老花鏡,一行行去翻來翻去,其實沒必要這麼麻煩,現在,財報都能直接看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
在交易所的官網上,都提供這種格式的數據,可以直接點擊就行了。
打開後,年報是這樣式的:
注意,右上角,能夠選擇同行業的5家公司進行對比,
好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財報了。
3.財報都有什麼?
從構成上來說,都包含兩部分:正文、摘要。
一般來說,正文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構成如下:
摘要,和我們理解的摘要沒有區別,是對年報的精簡而已。
如果想快速閱讀,不妨先看看剪報,有個大概的了解。
4。從股東裡面看出什麼信息來?
從這裡面重點看兩個信息 :
4.1 限售情況
4.2 實際控制人
我們先看看限售情況:
4.1 限售情況
限售情況是絕對絕對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這裡主要是這幾種情況:
- 股改股份,也就我們經常聽到的「大小非」
- IPO發售的限售期
- 董監高等人員購買的限售期
- 協議轉換讓等情況
讀年報,我們不光要看股東是誰,更要看他們的限售情況,這個對市場供應量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如果限售期臨近,增加證券供應量,會直接影響股價的。
例如萬科的限售情況如下:
這是公開的數據,大家可以去官網、交易所、巨潮資訊查看具體情況。由於截圖沒有具體時間指示,為了避免誤導大家,我把限售情況作了塗抹。
看到這個情況,對未來股票供應量應該就比較了解了。
4.2 實際控制人
實際控制人是一個關鍵因素,決定了企業的發展。
實際控制的自身實力直接決定了企業發展以及日後走向,當前的發展是一時的,巴菲特講價值投資,如果這樣,更要看實際控制人 如何了。
實際控制人可以挖掘的信息非常多,通常需要對背景進行深入的調查才行。
以格力電器為例,去年的發展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看看格力電器的實際控制人: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一定注意,高管和實際控制人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堅決不能忽視的因素。
我們在分析財報時,一定注意實際控制人與高管是否能夠和諧共處,將這個作為一個考核因素。
一般來講,除此以外,還要考慮實際控制人的具體身份。
上市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可能是個人或者政府。可能是私企、個人,還可能是地方國資委、或國資委。
這些數據彙集可以去官網查看,另外一些 投資類網站也有編輯記者、熱心的吃瓜群眾整理的,總之多分析實際控制人對於了解企業的內涵還是很有幫助的。
5 董監高看什麼?
管理層可以看的看點也很多呀。
1。看他們的簡歷情況,總體情況是否穩定,董監高的歷史寫得很明白,可以看看他們的過往情況,不難判斷未來發展。
2。查看薪酬情況,這個可以在同行業內對比一下,看看有多大的差異。當然有的董事會主席是拿一塊錢的。
3,看看股份變化情況
高管都在買買買,那情況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高管都在賣賣賣,即時真的是改善生活,也值得好好看看吧。
6 看看是不是鐵公雞
這不是硬性規定,但一般來說,在年報里都會有所體現的。
7 公司的錢,去投資了嗎?
有的上市公司沒錢,有的上市公司有錢。
沒錢的公司要借錢。
有錢的公司要花錢。
花錢怎麼花?
建廠房,上產能?呵呵,過時了!
買金融資產呀,買房子呀!
你說,我一半的錢都用在了買金融資產上,我是什麼公司,大家就很清楚了。
我是傳統企業,佔比太高是怎麼回事?
這部分,
一般財報中會有詳細的介紹的。
在上述表格裡面有一項:會計計量模式。
哪種模式其實無可厚非。但是有的是「成本計價」,有的是「公允價值計量「,你說到底是他精神分裂了,還是當你是精神分裂?
另外在非流動資產內也有相關的項目,注意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投資性房地產。
上市公司靠賣房子扭虧,你要看看他賣的是哪部分?
如果是這部分,那說明人家至少也算人生贏家 。
如果是固定資產,那,情況不妙呀!
8.關聯交易
入門級的造假,就看這裡吧!
劉能把一個包子賣出了1萬元的高價,你要問是什麼包子?霍霍,好傢夥,那可真是了不起,那是有秘方的的,可口可樂級別的配方。
不過你要是知道他這個包子是賣給他閨女劉英了,你就知道,這個一萬塊,其實呢,呵呵呵呵了。
對,這就是關聯交易 。
也許,後面還有一筆交易,劉能花1.2萬元從劉英那裡買的配方。
這個配方就用了一次,結果算下來1萬塊錢的包子賣出去,虧了2千塊。
對,這就是關聯交易呀。
所以呀,年報裡面對於關聯交易,要有記錄。
這個部分,值得我們在讀財報的時候看看。關注一下具體交易數量、交易金額等等是否合理。
9.股權質押與擔保情況
質押作為比較受關注的問題,要仔細看看。
當然,首先看清楚,使用什麼進行的質押。
股權質押,值得額外受關注。股東肯定不希望被平倉,那他就不希望股價下跌到某個點,一旦臨界他會有非常多的辦法保證處於這一風險線上。當然,努力能不能成功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質押值得關注,另外值得關注的則是:擔保。
擔保也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別忘往後翻呀,後面還有:
擔保問題有明確的規定可以參考:
上面啰里啰嗦說了很多,其實都是我們平時不怎麼看的,我們經常將注意力停留在「財報」上,覺得那個才是關鍵。確實,財報很關鍵。
推薦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開課:企業財務報表分析_全8集_網易公開課
這是網易視頻的公開課,是免費的,張新民老師講的,深入淺出,非常透徹。沒有任何基礎的同學聽起來應該也不會有任何絲毫的壓力。
張老師曾經任格力的獨立董事,因此課程對於格力的情況作了重點分析。
其中有一個例子,他列舉格力電器在上下游都具有優勢。上游企業願意把原材料都賒欠給企業,下游企業願意預付貨款。他說有人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出懷疑,認為這樣的企業毫無社會責任可言。他說,如果沒有企業都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企業和社會肯定都是良性發展的。而且,判斷企業的社會責任還要從提供就業等更多維度去考量,不能僅僅從一個維度去考量。
另外在:
企業財務報表分析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張新民 -資源共享課詳細頁 - 愛課程
也有共享資源,都是免費的。
兩頭吃的能力,在上下游都有優勢:
張老師的課很精彩,不容錯過,(注意,課程是免費的)。
當然,看完本企業的,不要錯過同行業比較呀:
用風趣幽默的話告訴我們,什麼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當然,看財報沒有什麼技巧和訣竅,「我亦無他唯手熟爾」。要想看得明白,無非要用心、無非要看得多。想速成、不怎麼靠譜。速成只能看個大大概,基本問題能夠請清楚,但是如果想要看明白、看內涵,還是需要花功夫在上面。
參考資料:
1.明明白白看年報,袁克成,機械工業出版社。
2.看懂股市新聞,袁克成,機工出版社。
3.財報分析(第10版)、人民大學出版社
4.輕鬆讀懂財報,勝間和代、中信出版社
5.輕鬆讀財報,張新民、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遠目,ID:yuanmu8,獲取更多內容 。
歡迎看其他回答:
如何看出財務報表是否做假賬? - 知乎
如何通俗易懂地理解財報中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三張表的關聯? - 知乎
一份好年報的可讀性是非常強的,可以為投資者完整的描述一個企業方方面面的內容。建議上網找一下台灣統一集團披露的年報看看,讀下來後絕對可以使你對統一的戰略方向、商業模式、盈利能力等有全面的認識,甚至主要商品的生產流程都能略知一二,信息量是非常大。
首先談談為什麼需要年報。會計目標是決策有用論,為投資者了解企業未來現金流的大小、時間和分布服務,這是投資者運用現金流折現模型進行企業估值的基礎;而年報作為信息披露的產物,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列報與披露」的最終環節。從投資者的角度,不僅要了解企業的市場地位、盈利狀況、資產質量、經營風險,更要結合企業的現狀和發展戰略,分析其未來的增長潛力,當然,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寫在年報里,它會告訴你企業的過去和現在,可能會包含未來的計劃與方向,至於以後實際會怎麼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但是不管怎樣,年報是進行分析預測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
從上述目的出發,讀懂年報的起點不是三張報表和報表附註,而是前面的MDA,從這裡入手,你可以了解到企業經營的整體環境、企業自身的行業地位、企業的願景與戰略、當前的業務與盈利模式等等諸多有用的信息,有了這些信息,不管做宏觀環境的PEST分析、套用BCG矩陣或生命周期理論,還是聚焦到企業進行SWOT分析、運用波特的競爭力模型,都有了大致的基礎;記住一點:研究行業、分析戰略、分析盈利模式的目的不僅僅是著眼現在,更是要預見未來;這是整個年報分析最考驗經驗閱歷,也是主觀性最強的部分。
當然,上述分析還是太粗糙的,只有MDA略顯蒼白,投資者需要數據去佐證一些結論。比如MDA中談到了企業的戰略與業務模式,我們就可以結合資產負債表及附註來看一看企業的資產配置,結合損益表及附註分析企業的利潤來源,理論上,財務數據應能支持前面的戰略分析,而且應該基本與行業特徵相吻合;舉個例子,提到中興這家公司,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但是如果我們用高新技術企業的「三高」特點去衡量它,卻會發現它基本不符合高現金、高毛利率和高研發支出的特點,無論是資產配置還是利潤結構與傳統製造業的特點更接近,只有找准一家企業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對其未來發展進行判斷。
上述工作基本可以歸類為商業分析的範疇,接下來就是做財務分析,這是財務人員最擅長的領域了;可以用到的指標很多,以下幾組財務指標我覺得都是有必要的:增長情況(各種增長率)、盈利情況(毛利率、凈利率、成本費用佔比等)、運營效率(各項資產的周轉率)、風險情況(負債率、流動比率、經營槓桿與財務槓桿比率等)。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分析結果更有意義,既要縱向和企業自身的歷史數據對比,又要橫向和同行的可比數據進行對比,這樣才能找准企業自身的定位,判斷企業自身的發展趨勢。
綜以上述,拿到企業年報,應從商業分析入手,以財務分析作為支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對於題主提到的從年報發現造假的問題,我覺得難度很高,有時年報可以指出一些疑點,但是你沒法得出是會計造假的結論。比如將調整後的經營活動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進行對比,可以分析企業的盈利質量,如果盈利質量持續降低肯定會引起投資者警覺,有可能是因為企業的賒銷政策發生了變化,或者客戶違約大幅度增加造成的,不一定是會計造假。而且,所謂會計造假本身我覺得也不好界定,比如某企業年底有幾筆對損益有重大影響的合同實質已經執行完畢,但是企業採取「合法」且「合理」的手段使收入確認的條件未完全滿足,從會計準則的角度看,損益推遲到次年確認是完全「合法」的,你只能說這是一種盈餘管理,而不能界定為會計造假。所以,與其糾結是否有會計造假,不如分析盈利的質量,分析其是否有可持續性。
正好今天翻了幾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順便來談談。
############################
# 聲明先擺在前頭,以下內容並不違反法律和會計準則,都是在準則範圍之內的調整。為了效果,採用了春秋筆法,並不完全是我經歷的,很多是同學、朋友公司的經歷。初衷是分享一下報表人員的視角,讓知友們有另外一個看年報的角度,以及如何從中讀出異常並能做出自己的判斷。本人已脫離財務崗位7年,不爭辯這些做法的對錯,只是提供一個客觀現狀。也相信知友們的高素質,所以覺得沒必要匿名,請勿以此為依據去按圖索驥本人所在公司的年報。#
############################
利益相關:在某世界五百強中國前三強國際上市公司一級分公司做了十年的大表哥(做報表的通常被戲稱為「表哥」)。
看到前面眾答友不太重視三張表隱藏的信息,我想這是不精確的,附註固然重要,但是我填附註通常也就是十分鐘到半小時,而三張報表可是要苦心修訂,雖然通常幾秒鐘到幾分鐘就能自動計算出來,但為了得到一個滿意的數據,通常要通宵達旦數天來粉飾原始數據。
從報表人員的角度,根據管理需要,可能會修飾以下指標(排名不分先後,想起哪個來就說哪個):
1、壞賬。可以從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它應收款的附表中逐一分析,報表裡的年份很可能是修飾過的,也就是說,實際超過3年應該大額提取壞賬準備的應收賬款很可能被我擺到了一年內,但是如果你看的足夠仔細,可以根據其業務情況,大致判斷長期應收款項占的比例。尤其是應收賬款遠遠大於貨幣資金的時候,裡面必然藏著大量壞賬,沒得跑。
2、存貨。對於零售行業來講,存貨是個深坑,而且三張表裡根本看不出存貨的太多東西,因此當報表上的存貨金額巨大的時候,就要仔細分析其構成情況、庫存周轉率等指標。通常企業會把大量的潛贏或者潛虧藏在這裡面,比如當我需要報表多體現一個億的利潤,就可以把當期銷售成本減少一個億,相應的把存貨抬高一個億。絕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倒推出公司的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成本的,可以拿期末存貨總額去匹配一下利潤總額,然後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很可能就重新認識其利潤情況了。。。
3、其它應收款和其它應付款。說不清楚的藏污納垢的科目,莫過於這兩個科目了,簡直是什麼都可以往裡塞。違規提取的工資,給高管購買的房產,暫時無法列支的費用,統統塞進去。所以當這兩個科目金額過大的時候,就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了。看年報的時候,尤其是結合費用情況。附表的那些避重就輕的其他應收應付款明細披露,不要過於相信,我可以把一筆大額的拆成若干筆小額,然後披露的時候只披露確實沒問題的幾筆大額。
4、預收賬款和預付賬款。除了正常的預收和預付,很多企業在報表調整的時候,會把應收應付的反方負數放在預收預付,而有的企業則是只在報表裡體現該科目的餘額。第一種情況會導致預收預付的增加,在看年報的時候,可以先在大腦里抵掉再說。
5、現金流量表。比較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機構還是事務所,都極度重視現金流量表,但實際上在出具現金流量表的時候,我通常都是「倒行逆施」的,也就是為了得到相應的數據而倒推出來。我司每月超過300萬張憑證(包含人工和自動集成),用T型賬戶法的話,就算累死也做不出現金流量表,依託erp的話,相當一部分操作用戶在編製憑證的時候根本不會選擇正確的現金流量標籤,自動生成的現金流量表沒法看,所以這張表,只能靠編。當然了,編不能毫無依據。現金流量表的數據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比如經營性流入的現金如果遠小於利潤表裡的主營業務收入,那就要小心了,這家公司賒銷比較嚴重,想必有很多壞賬。
6、主營業務成本。即便是最嚴謹的國際事務所,也無法真正搞清楚一家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為了展示更好的效益,這個指標成了修飾的高發地。作為吃瓜群眾,連續看N年的毛利率是比較簡單的判斷主營業務成本合理與否的方法。通常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大的方向性的變動,他家的毛利率變動不會太大,那麼主營業務成本就比較接近真實情況,反之,如果毛利率波動比較大,那主營業務成本很可能被人為修飾過了。我轉成本的憑證用小型機跑都要跑兩個小時,具體怎麼轉的你能看明白?呵呵......
7、說一下附註。上市公司附註往往幾十頁甚至上百頁,所以看到我說十分鐘到半小時做完的時候,很多知友表示疑問。其實原因是這樣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是集團企業,通常幾十甚至幾百家分子公司,一家分公司寫一百字附註,幾百家匯總起來到你看到的時候就幾十頁了。我是分公司的大表哥,分公司業務相對單一,所以附註不會特別多。
8、在建工程。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遇到了沒有實操經驗的會計專業畢業的選手都很難理解的一件事。某次去下級分公司檢查,受邀大吃大喝,還要給我送海參鮑魚,被我婉拒。我掐指一算,對他們財務負責人說,這麼個吃法,這個月的費用不夠用吧?他嘿嘿一笑,說領導您別操心了。檢查結束後,我回去到系統里仔細查,最終發現請我吃飯的這筆賬竟然進了在建工程。在建工程轉資後,很多前期費用都被淹進去了,所以會成為某些費用管控嚴格的企業的避風港。除此之外,在建工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提折舊,因此很多利潤、費用比較緊張的企業,有可能通過在建工程做文章。如果你看他的歷年年報,都趴著幾個億幾十個億的在建工程,而利潤又不高,那很可能是通過不轉固定資產的方式來減少折舊。
9、短期借款。一個企業信譽的好壞,可以從短期借款讀出端倪。銀行的錢是最乾淨、成本最划算的,如果從其他金融機構獲得大額(流動資產)短期借款的時候,可能它在銀行的信譽不怎麼樣。另外,短期借款也能體現大型集團公司對資金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可以和貨幣資金對照著看。我看了一家公司的短期借款金額巨大,動輒幾十上百億,但貨幣資金也不小,銀行存款餘額數百億,基本可以懷疑這家集團資金的管理能力比較差,它無法快速的歸集分子公司的資金集中使用,體現在報表上就是閑錢比較多還不得不借錢經營。仔細看了年報披露的說明,果然如此。我司十幾年前也有類似情況,銀行到月底因為存款餘額考核壓力,會壓著款不讓走,現在已經通過財務公司與各大行的系統對接實現了當日上劃資金,節約的財務費用是非常巨大的,在經濟不景氣、效益不好的時候,財務費用幾乎是最大的成本。
10、無形資產。十幾年前,我在某分公司的無形資產賬上翻出了幾台手機(當時手機價值比較高),後來發現有些企業在採購軟硬體的時候,會把伺服器、交換機等硬體和軟體捆綁打包列入到無形資產里。我司執行國際會計準則,計算機類折舊年限只有四年,而無形資產攤銷就可以長的多,減少了當期費用列支。因此如果有企業的無形資產比較大,而且這個企業不是高科技企業,不以知識產權為主,那麼在看無形資產的時候,儘可能的看到明細,很可能藏著固定資產。
11、長期待攤費用。這個科目如果金額過大,十有八九是把應該進入當期費用的修理費放這裡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經常發生大額修理費的企業來說,長期待攤是調節利潤完成進度的一個輔助手段。可以連續幾個季報對照著看,如果變動劇烈,就是人為調整導致。
12、費用表。看報表的時候,我們只關心財務費用、銷售費用、製造費用和管理費用的總額,通過費用在成本中的佔比以及與利潤的對比可以分析出這家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但是在編製報表中,最有意思的一點是其他的其他。根據審計要求,費用其他是需要單獨列示明細的,而其他的其他往往最能說明問題,如果這個金額比較大的話,則說明這家企業內部管理略混亂。
=====================================
以下是回答疑問區:
「聽的直打寒戰,號稱500強的公司財務集團管控、合規方面就像豆腐渣工程... 」。
答:我預料到會有知友這麼想的。需要注意的一點,會計的「真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比如發生一筆業務,是入費用還是進投資,還是進無形資產或者是待攤費用,儘管會計準則有規定,但很多業務具體操作起來都是模稜兩可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對該項業務的理解,這樣就會導致會計入賬的情況和所謂的「真實」情況有脫離。我以上舉的例子,都沒有明顯違反會計準則的情況,比如壞賬的調整,我可以理解只要一年內和這家公司發生業務往來,那麼對它所有的應收款都可以視同是一年內的,就不需要按照3年以上計提壞賬準備。對會計準則的拿捏是每個會計人員必備的技能,如果我明目張胆的違反準則處理業務,那畢馬威和普華永道也不是吃素的,只要是四大審過的會計報告,理論上就是真實可靠的。。。我完全沒有提到也從未操作過如何偽造收入、偷漏稅款、篡改銀行流水等非法業務,因為公司內控嚴格幾乎無懈可擊,能夠調整的只是在法律和準則之內的範圍,所以我把這種手段叫「修飾」,而非「造假」。
「 再深入些,辟如存貨配比利潤總額 」
答:不同的行業,這個比例是很難拿捏的。所以如果你覺得這家企業的存貨存疑的話,可以找一下這個行業的龍頭的年報對比一下,看一下他家的比例,如果比例差異巨大,那就可以視同有問題了。
「 附註那麼簡單,呵呵你們公司有故事 」
答:沒那麼多故事,我是分公司的表哥,業務相對單一,等總部的表哥把幾百家分子公司的報表匯總出來,附註差不多就幾百頁了,他還要在四大的配合下,根據重要性刪減大部分,然後再披露。
「這是回答怎樣看財報的問題,答主一隨意曲解準則,二不以為恥介紹經驗,私以為不妥。」
答:我的初衷是站在報表人員的角度來看年報,並非是介紹曲解準則的經驗。我本人已經脫離財務崗位7年,已經沒有財務人員的心態。這些操作手法都是客觀存在的,我覺得放在陽光下讓大家掌握一種監控上市公司的手段,並無不妥。
「 非財務專業,目前編年報很吃力,會計章節都是財總編的,我想去考會計證,請問要達到能自己編製年報的水平,大概要拿到什麼級別的會計證? 」
答:考證和實際業務是比較脫節的,我建議多做業務。我是上世紀末的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算科班出身,但報表基本從頭學的。參加工作第一年恰逢公司在海外上市,經歷過7天6夜吃住辦公室後,就對上市公司報表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後經歷過每個月至少兩個通宵後,半年下來,就慢慢掌握了。報表人員必須熟悉業務,可以把業務、憑證、報表想像成一個脈絡,比如看到資產負債表的銀行存款,就倒推回去看相應的會計憑證,然後倒查到原始憑證,看看這張憑證對應的原始單據是什麼,再通過原始憑證還原具體業務,多練習就掌握了---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報表不應該是簡單的數據,每個項目都應該是業務的合集。因為我本身又是ERP的KeyUser,幾乎設計了全公司所有涉及財務的流程,所以對每項業務都比較熟悉。
======================
2017年7月8日更新,最近深挖了幾份年報,在此放上一篇範例,請大家按照上述要點進行對比:
更多年報分析請關注我的財報專欄:年報那些事兒 - 知乎專欄
ST摘帽大法之瞞天過海
最近A股流行投資ST和剛剛摘帽的ST,尤其是剛摘帽的ST,F10里煞是好看。但是,事實真的如此么?我翻了幾家摘帽的ST,發現都是財務人員和中介機構聯手赤裸裸的秀財技。讓我不禁想到2000年左右的一次經典案例。
1997-2000年,財政部下發了一系列會計準則,第一次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2000年我在某財經院校會計專業讀大四,畢設老師講準則的時候舉了泰山石化惡意利用「公允價值」準則並倒逼財政部修改準則的案例,痛心疾首的說:這是中國會計準則的倒退呀!後來畢設老師去了財.政.廳當廳長,再後來去青島當市.委.書.記了。
上大學的時候我只是看熱鬧而已,沒想到當年畢業後,就成了該公司母公司的一名員工,與參與操作該案例的財藝高手成了同事。每次見到她,我都會高山仰止。
這個案例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非貨幣性交易的入賬金額可以使用公允價值的「漏洞」,在符合準則的情況下,通過中介機構虛評公允價值,惡意做大了和關聯公司的交易額,實現了巨額利潤。第二年財政部被迫修改準則,把公允價值改成了賬麵價值。
這種通過財藝而非改善經營獲取的利潤,是可以通過年報看出來的。今天就講講我看到的靠財藝摘帽的一家公司:珠江控股。
打開它家的F10,乍一看,感覺2016年各項指標都不錯(F10里只有主營收入和主營利潤,看不到實際毛利率,正是我等「表哥」們展示財技的地方啊),這帽子摘的完美。
但是,打開年報,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它家的「表哥」在瘋狂的秀財技。作為一個做了十年上市公司報表的老「表哥」,當然不會錯過這麼精彩的表演。
如何在十分鐘內快速看完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報,參見我寫的另一篇文章:十分鐘看年報 - 知乎專欄
一般情況下,不靠經營而靠歪門邪道摘帽的公司,通常會有眾多關聯公司,所以必須看一下它的後台。
於是在年報里看到了它的股權構成以及實際控制人,原來是糧食集團的三產。我有遠房親戚在某糧油公司下崗,所以對這類三產有警惕心。北京糧食集團跑到海南投資酒店、房產。嗯,可以產生很多聯想。
看一下高管構成,基本都是做糧食的,沒有看到有搞房地產履歷的,考慮到蔡振華指導中國足球,對這家公司的經營方向也就大體有了了解。
特別關注了下關穎女士,高山仰止的「表姐」:
還發現他們請了一個很有來頭的獨立董事(敲黑板!!!這個獨董還給漢王科技當董事!!!):
1、風平浪靜的基本面。經過連續兩年虧損,被掛上ST的帽子後,2016年盈利7000多萬,精彩摘帽。報表粗看還算不錯,基本面基本正常,似乎經營改善,終於扭虧為盈了。
2、離奇的中介機構費。等等,為什麼會有一個億的管理費用?作為一個年銷售收入800億的企業的曾經的「表哥」,深知一個億的管理費用意味著什麼,它家只有9.6億的營收,仔細一看,裡面竟然有2000萬的中介機構服務費。即便是畢馬威普華永道等四大,也不過是按照利潤的百分比收費的,這兩千萬差不多接近三分之一的利潤了。怎麼肥事?然後定睛一看,原來主營業務其實是虧損的,靠2億多的投資收益彌補了虧損。
這個手法很面熟啊!我想起了高山仰止的同事!!!初步估計投資收益十有八九是從關聯單位取得的!
3、現金流一般,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很高啊!隨隨便便改一下壞賬準備就是上億的水分,不夠那點利潤彌補的啊!畢竟改這裡是我的強項啊... ...看了應收款明細分析,基本可以斷定壞賬準備少提了--也就是說,儘管有2億多的投資收益硬是把利潤做成了正數,這利潤也是水分十足的。
4、報表技巧。先是把三亞一家酒店在北京某交易所掛牌出售,以2億多價格成交,一切似乎公開公平公正。只是年報里雲淡風輕的提了一句,競標單位一家。咦,怎麼會只有一家競標單位呢?於是我順手百度了一下這個中標單位,一口老血噴了出來---竟然是珠江控股的前最大股東,大家都不是外人啊!也就是說,這2億多的投資收益是完全為了報表利潤做出來的,我估計這筆交易一定是年底確認利潤完不成的情況下操作的。果不其然,查了下交易記錄,2016年12月15日成交。
綜上,一家連續三年經營不善,主營業務毫無改善業績不斷下滑的公司,不去思考如何改善經營,不去聘請業界頂級的管理人才,反而依賴「財政部領軍會計人才」和巨資聘請中介機構聯手秀財技,編製出華麗的報表來「取悅」投資人,這樣的行為,對得起嗷嗷待割的韭菜們嗎?
港股美股看看管理層討論,財務報表附註。所有的上市文件都值得看看。A股的年報基本上沒啥好看。
推薦本書《年報是本故事書》
以前在firm里做稅務審閱,一般基於審計報告出發點調整後計算exposure。本來稅會就有差異,後來從奧迪特底稿發現複雜的會計分錄和相應的底稿解釋,有時也是雲里霧裡要找奧迪特。最後報告出來可能是合併後的簡單分錄,或者有時連解釋都沒有了。
現在做基金投資,考慮客戶的會計和稅務處理,發現生澀的會計準則就是給了美化報表的空間,而且解讀也是因人而異。實際上每年需承擔費用通過預付款走掉,如果不詳細披露合同條款安排,你壓根看不出來。又比如股份支付的安排,前期預計費用支出進利潤表,但實際沒有現金流支出,後期實際發生可能沖減權益。我覺得還是要了解客戶行業和業務模式,才能儘力去識別報表是否存在偽造的情況。以上是我的感想,依然在學習過程中。我有7個億,幫樂視還了7個億,樂視現負債剩餘993億
額,我來晚了.......更新在最下面
-----------------------------------------------我是分割線-----------------------------------------------------------------------------------------------(⊙o⊙)…,感謝大家不斷提醒我這還有個大坑沒填,這幾天飯都沒吃好......為了保持連貫性,更新在最下面(*^__^*) 嘻嘻……
-----------------------------------------------我是分割線-----------------------------------------------------------------------------------------------大家讓開,讓我來!雖然我還沉浸在福爾摩斯的搞基劇情中,看到這個問題毅然而然的放棄yy準備摩拳擦掌答一下,看了幾個回答,要不就是太教科書,要不就是沒啥用。
年報這麼重要的東西竟然有人說沒用?!
來來來,讓我深入淺出講一講啊,年報三張表,也就是會計製造的這三張表,號稱企業的三駕馬車,要知道這三張表不是數字,不是數字,不是數字,這是一個企業的運營語言,嗯,可以把這個稱之為企業語言。
怎麼看,一張一張看,然後在放一起來回看。
題主問的幾個問題,我很愁啊,學了五年的會計啊,竟然會計邏輯沒搞清楚。先從簡單的說,關於幾張表之間的邏輯關係應該是懂得吧,現金流量表展現的主要是現金流的分析,這個分析很適合分析個人財務狀況,看企業的話資金鏈斷裂啊,是不是合理利用資金了,應付是不是合理啊,等等,所以這張表是最重要的,不用著急算比率。
接著說~~~這公司三張表充分反應的是這家公司的整個運營狀況。
是不是做假賬不用你看財務報表,這是審計的事,如果審計沒有審計出來,那是他們失職,你很難從三張表上看出來,做假賬很容易的,但是你看不到實際無從比對所以那是不可能的。
要看什麼,看的是公司未來,現在。當然如果你炒股的話這個很重要。
這牽涉的是橫向比較,就是同行業公司數據。沒有比較你再看也沒用。之前為什麼要先說現金流,就是這個表比較特別,從這個看起,這個表其實不太需要比對,不是說不需要,只是相對於其它兩張表來說這張不太需要。看清楚了現金走向,未來存活時間。
那麼就是利潤表,這張表可以看清楚這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看個三年大概就知道未來幾年,這業務會不會有好的結果。當然大環境很重要,尤其一些新興產業。
而資產負債表則是看這個企業的資產狀況,槓桿、資產、比較適合實體經濟。
而簡單來說,三張表就像三個從各個方便橫向縱向的三維公司立體圖,你可以從裡面知道任何你想知道的任何事情。任何事情!!!!
不行,餓了,等下我再來回答。。。。。。
----------------------------------------------我是分割線-----------------------------------------------------------------------------------------------
繼續,說到哪了,繼續圍繞三張表來講~~~~
記得早年寫會計論文的時候,有個要求,不可以用數字,不可以用數字,是不是很震驚,呵呵,我當時也默默的詛咒了一下professor,特么的沒數字那叫會計嘛。
後來,經過我認真勾搭教授揣摩其精髓,終於搞懂了,這就是讓我做翻譯啊,誒呀,這事簡單,早說嘛,非搞得那麼高大上。
翻譯啥,就是要把數字翻譯成語言。我可沒跑題,我非常認真的在答這個問題。
那麼作為一個專業會計,也不能把所有的報表翻譯出來,沒啥別的原因,字數限制.......一個公司方方面面消息太多,而且三張表是由無數個小表組成,比如三張表之前就是TB,trial balance,這個表由無數個account組成,嗯,這就是萬惡的會計體系。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是很難了解這個會計體系的,而要是了解了這個會計體系,就會很清晰這個是跟現階段運行的經濟體系的根基。信息化~~~
點到面的延續。
那麼首先要知道自己想看什麼,這樣比較簡單,呼嚕呼嚕一堆東西,都想看那不現實,飯都要一口一口吃不是嘛。
雖然現在有很多很多書籍,大概說了什麼行業看什麼指標,嗯,這個很重要,可以自己研讀,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加準確的問問題。
那麼對於行業內的top10問題問完了之後,該怎麼辦?
這就要有一顆八卦的心......要有調查男友一樣的福爾摩斯精神對這個公司進行各種盤問偷偷研究。
找男朋友都知道問房車收入。公司也一樣。
先看看凈資產。。。。。這個很重要很重要,輕資產公司多半沒啥值錢玩意兒,就像喜歡個空有一身抱負卻沒啥換錢能力的男人,這玩意未來賭注太大,在沒有炒作之前還是少入手為妙。而具有強大資產的公司,瘦死駱駝比馬大,機會還是有的。
但是看凈資產的時候就要認真看,是不是認真的把每一個賬目記對了,比如你有台80年代的破電腦當時很貴買的,竟然在幾次攤銷遞減值之後還偷偷的爬在賬上。。。。。。再比如儀器、廠房等等,都有這個可能。裝高富帥騙小姑娘的事情,會計部可是一把好手........尤其已經脫離偷稅漏稅極大壓力的上市公司。
------先到這吧,回頭繼續更,來快遞了。
-----------------------------------------------我是分割線-----------------------------------------------------------------------------------------------
好吧,更新的有點晚,我承認我把這個問題給忘了......o(╯□╰)o簡單點說啊,年報這玩意兒不要搞得太神秘,從最簡單的個人銀行卡賬單說起,其實那大概是年報的最初形式。
說到這裡不得不吐槽,這信用卡賬單的設計者太不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財務基礎了,竟然用T-account的形式記賬,而且還是用銀行自己的賬單形式,因為跟個人相比是反的!銀行的入賬=自己的出賬,一點也不人性化。
那麼年報就不一樣了.......除非我們跟這個公司有直接的業務關係,否則我們要完全從第一人稱角度去看這個年報。
我之前說了,三張表核心是現金流量表,這個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但是想要看公司業績請注意看P/L這張表,就是利潤表,名稱有點繞嘴簡單來說就是一年能賺多少錢的表。
而這張表的核心並不是最後的那個凈利潤,那個除去苛捐雜稅等亂七八糟以外的東西剩下的錢的金額。
核心是看比率!
何為比率,就是兩個數值的比,而在這張表上的所有重要的比率,基本上就是這張表上的任何科目和收入的比。
比如成本/收入,毛利/收入,等等等等,看錶的人沒必要去計算這些毛利亂碼七糟的,反正已經算好了,算的對不對都是電腦幹的,外加一堆會計、審計看過的,不用懷疑。
需要懷疑的就是這個比率數值,這樣你可以用同行業同類型公司進行比較,也可以用自己的常識進行判斷。
比如在表上突然出現員工福利占收入的80%(誇張一下),那麼這就是非常有問題的事情值得去懷疑。
這只是縱向的檢查。
當然這張表還要多看幾年......所以看年報講究看三年的。
橫向比,收入橫向看,為什麼某年突然低,突然高?為什麼比率出現波動?尤其是比率出現波動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只是收入出現波動但是比率正常,那可能是大環境的問題,或者遇到了行業風險,但是比率出現波動那很有可能是管理層「作~」,調整了運營標準。
等這些都看完了,可以再往裡面看月度差異,因為很多行業會有季節性周期,所以再去看其波動是不是符合這個季節性周期波動.......
不論是橫著比還是豎著比,這些中最重要的風險大概就是overtrading(過度擴張),當然會計學裡還有無數個風險名詞等著你去看,但那都是毛毛雨。因為如果你是風投或者其他投資者看這個行業的時候這個風險尤為重要,因為,大部分公司死於錢多燒的......(*^__^*) 嘻嘻……
嗯,就寫到這裡吧,請聽下回分解....如 @Robert Wang 所提,一份好的年報有很強的可讀性,可以了解公司過去一年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風險和公司戰略等,通過兩期對比了解業務變化、財務狀況變化。如果是第一次閱讀,可以對公司整體業務、股權結構有個初步概覽。
由於會計準則和監管層要求披露的事項等的差異,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上市公司的年報內容和結構有所不同,但核心內容大同小異,不影響精華提取。以下根據國內的年報結構逐一展示:
董事會報告
這部分通常客套話比較多,套路都是能不說盡量不說,非說不可的有藝術地說,但恰恰是這部分會展示一些有概覽性的東西。萬科15年年報這部分就比較詳盡:
表1:
表2:表3:
可以簡單看看有哪些問題或亮點,並思考這些變化背後的邏輯,可能是什麼原因所致,帶著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報告內容中尋求解答,前後勾兌。
表1: 15年營收同比增長33%,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5%,是成本增加(具體是拿地成本、開發成本或是其它)、投資收益變動、費用增加(哪一項)、特殊的營業外收支、稅費還是少數股東權益變動?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動?
表1: 公司營收1,955億,房地產就達到了1,931億,佔據支配性的比重,並且房地產營收同比增長32%,等下要好好關注這一塊,是什麼在拉動這一塊的增長,房價在漲?還是銷售的面積更多?主要在哪些城市?
表2:四個大區結算面積相當,但營收成都地區明顯少了(可以理解,成都房價沒有北上廣深高),再往下看,上海區域凈利潤佔比總凈利潤的40%,而成都區域只有7%,除了房價可能還有其他因素,等下看看。
表3:公司有息負債近800億,有息負債率(考慮到房地產有部分是預售的,雖列在負債中但實際上是預售款,沒有利息支出)在行業內屬於什麼水平,這些錢都用到哪裡去了,償還能力怎樣?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達266億,對下一年的現金流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於萬科官網年報下載:http://www.vanke.com/upload/file/2016-07-04/ec1e12e0-2b0f-41e4-9799-a94f4a39f09a.pdf
重要事項
一般是一些重大訴訟、重大收購和資產重組或出售、股票贖回、關聯方交易等,其中,收購和資產重組往往可以透析出公司戰略層的東西。
股本變動和股東情況
標題已經很清楚了,不多說,第一次讀公司年報的可以多了解下股權結構。
董事和高管情況
可以解讀下董事會背景、構成和高管履歷。
治理報告、監事會報告和內控情況
基本沒啥好看的,瀏覽下即可。
財務報告
重要的部分,下次更新。
先碼一句話:附註很重要,脫離附註和公司業務而單看三張表,意義有限。
以上,個人淺見。年報最重要的看管理層一些未來規劃,你是否認可,這些規劃在未來是否可以帶來應有的回報,前幾年的部署進展的如何。除此之外,大都看一些基本指標,年報大部分是在印證你之前的判斷,而不是讓你去當柯南,你去查造假,大多數人沒有那個本事。所以最好就是買一些管理層相對忠誠,口碑比較好的公司,造假跟粉飾有差別,歷史上的造假股票通常都在農業股。但是,最近年報化反,有一家公司因為6666,且被出具非無保留意見,你就最好遠離這種公司。公司的價值並不完全在於年報數據,重要的是它如何規劃,發展,未來有沒有潛力,報表數據是否印證它。
不侵淫在一個商業實體或行業內,不了解本實體的歷史數據變化和相關行業的指標,只盯著三張表想看出什麼。
主要看的是附註,你老盯著三張表看算怎麼回事?
財務信息必須要與非財務信息結合解讀。
對非財務信息了解不充分是無法準確了解財務信息所揭示的問題的。如果不了解企業的戰略意圖,是很難理解企業的投資策略籌資策略的。關於年報造假。。。。你光看錶就知道問題所在的話,還要審計師幹嘛?審計師得出審計結論是需要多方印證的,很多信息外部人員很難接觸的到,也就是說,外部人員無法根據年報判斷有無錯報。
財務報表的解讀必須基於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了解(至少也是對行業了解)如果不了解,請研讀附註,企業想要表達的信息,審計師認為必須要表達的信息,都在附註里。這個問題太寬泛!
假設看年報的對象為投資者或者潛在投資者,這應該是大多數情況。那麼,看年報較重要的無非是幾個部分:董事會報告,財務報表,以及一些標註等。如果泛泛而看,可能幾分鐘就可以看完。要仔細看,研究幾小時或幾天都有可能。至於題主說的財務指標那些,很多財經網站都幫你算好了,只不過是些加減乘除法而已。如果你想把多隻同行業股票財務拿來對比,最好用wind諮詢,效率比你手動計算高多了。
至於報表造假,這裡的東西夠寫幾本書的。本人從事相關行業,對財務報表粉飾略知一二。建議你多看這方面的書,多看歷史上的中外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慢慢能積累。
但是,作為投資者必須懂得:企業財務指標不是影響股價的唯一因素,你把企業財務研究透露了並不一定就能獲得好的投資收益,特別是在2014-2015年的A股市場。話又說回來,能長期穩定獲得較好收益的投資者,在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方面大多數會有所建樹(依靠內幕消息長期穩定獲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說了那麼多其實都是廢話,一句話,多花時間研究,多與牛人交流自然就有收穫。
祝你成功!上MOOC學院找課聽,最近剛開課一個星期【財務分析與決策】。我也是剛開始聽這門課,題主要是有興趣可以聽聽看,覺得講的挺好的
能這麼容易被你隨便看出上市公司年報造假,那審計也真是別混了。
光看三張表是然並卵的,題主不妨舉個栗子,說說你都能從這三張表看出點啥來?然後我來反駁你好不好?
我認為財報只是財務數據,真想了解財務數據,首先必須了解行業,了解業務,了解上下游關係,資金來源,公司運營情況。了解了這些之後,回去看三張表及附註,才有可能看到重點。當然,想要熟悉一個行業,僅從理論層面入手,不外乎霧裡看花。轉載。版權歸上交所所有
僅僅三張表,說明不了太多問題,需要結合附註的重要披露事項去理解數字背後的實質。另外,找出企業以前年度的報表,分析對比數據縱向上的明顯變化,以及結合附註和網路去理解這些變化背後的商業實質也是必要過程。最後,最好能找出企業所在行業內其他代表型企業的財務報告去橫向對比本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行業內競爭力。做了以上這些似乎還並不足以全方位了解企業,通過網路去了解和分析本企業上下遊行業的狀況,了解本企業與供銷方之間的談判地位以及對他們的依賴度,甚至是去研究企業將來可能的發展和經營方向都很有必要。只有做了這些,才能算初步全面的了解了企業。上面所說的都是方法論上的東西,上班時間匆忙,以後看看有沒時間繼續補充點~
你對公司年報的基本分析已經掌握,但如果想深度解讀,還有幾個方面可以操作:一是比較分析的時候不要拘泥於一家公司的情況,要進行橫向的行業公司經營數據和指標分析,以及縱向的公司歷史經營數據和指標分析,判斷主要財務數據是否合理,是否有異常波動,發現暗藏的業績雷區;二是關注年報中披露的重要事項,比如重大關聯交易、未結訴訟等影響公司未來經營的事項,判斷公司潛在的經營危機;三是有條件的話進行現場調研,可以參加公司的投資者活動日,近距離觀察公司,當然這只是輔助,無法做到像機構現場調研的效果;四是明白年報是公司編製的,可以想像在披露之前已經充分做好了美化和隱藏,光看一個年份的年報信息量不夠,要多方面留意公司新聞、券商深度研究報告(公司和行業)、臨時公告,研究同行業上市公司,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做到對公司和行業整體的把握,才來教容易的判斷年報內容。以上是簡要分析,也可關注我的專欄文章:http://zhuanlan.zhihu.com/p/21302800?f3fb8ead20=20a161e0d737d690160ba90dfbbe8b91年報解讀篇還在撰寫中,歡迎關注。
看來,沒有人做過審計,估計也不知道報表怎麼做出來。
看董事會報告的內容。某些特定行業看特定賬戶,比如說,房地產企業要開預收賬款,因為那是它無成本使用的資金,是企業信譽的體現
推薦閱讀:
※普通大學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畢業,想去投行,現在有立信的offer和證券營業部股票經紀人的offer,選擇哪個?
※開一個普通公司,實際總稅率超過50%?
※公司每年有幾千萬的凈利潤,為什麼還要和銀行長期借款幾百萬?
※自學財務,有哪些好的書籍可以推薦?
※不用信用卡可以在無形中節省開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