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上聲字在今天念作去聲?

我查閱到的資料中表明「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已經在知乎看到過有關古入聲字的問題,那麼變為去聲的上聲字有哪些?是否也一樣可以像古入聲字那樣,有一部分入聲字可以通過今天的聲母韻母來判斷?

謝謝。


這涉及的是中古的後期出現的「濁上變去」的演變。「濁上變去」,就是濁聲母(除鼻音、l/j等邊近音)與上聲的搭配,在中古之後的各方言裏或多或少地批量地演變合併到去聲的演變(濁上合併到濁去)。

具體來說,可以在我們的《廣韻字音表》(excel表形式,下載鏈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0430939)裏進行這些字的查詢。

查詢時,先看「音系」表裏的中古聲母列表,其中標了濁+的兩列聲母就是濁聲母(並b/定d/澄?/從dz/崇d?/常d?/群g,邪z/俟?/船?/匣雲?)。

PS:中古是有聲母清濁對立的。在現代北京音裏,中古的濁聲母則已演變爲合併到清聲母(演變時,大致是平送仄不送;比如,亭定都是中古d-聲母,現代北京音裏則變爲亭是送氣的th-、定是不送氣的t-)。

再看「廣韻」表裏的各字的中古字音,在第AB列「聲紐」篩選出上述濁聲母,並在第AF列「調」篩選出上聲聲調,就能看到所有中古的「濁上」字了。

當然,其中還要留意一些多音字的中古讀音辨析。比如:「上」的中古音辨析是,表示動作時讀上聲,表示名詞或方位詞時讀去聲。「下」的中古音辨析是,表示動作時讀去聲,表示名詞或方位詞時讀上聲。對於這樣的多音字,中古是要辨析的,這對寫詩詞時的押韻用字是有影響的。

演變原理:聲調是超音段特徵,是在一般的輔音母音構成的音段之外附加的由喉部控制的發聲效果。「濁上變去」,可能要從喉部發聲態的角度去分析演變原理,這是尚待語音學實驗在測量上給予證明的,不是音韻學本身能解釋的了。建議對原理存疑,或可大致理解爲因爲兩者的涉及的喉部發聲態在中古演變爲近似狀態,然後就有利於合併。

演變面貌:「濁上變去」在中古之後的各方言裏是「或多或少地」「批量地」演變的。在北京音裏,「濁上」還讀上聲的較少,衹有中古聲母爲「雲」的(比如「有友矣…」等等,但「右」變讀爲去聲了)以及個別如「很狠/腐/…」(更多的例子大家來補充一下)的這些字還保留了上聲。

各方言裏的演變程度並不同。對於這些字,並無有規律的判斷方法,衹能硬記(可結合方言裏部分還保留了上聲讀法的情況來記憶)。

比如粵語裏,除了「很狠/有友」這些,也還有這些中古「濁上」字還保留了上聲(有些字總是讀上聲,有些字衹是在個別詞彙組合裏還能保持讀上聲):(被子)[phej]、有[phun]、[phow]、[phej]、[phuj]、蓓[phuj]、[pha?]、[ph??]、[tsh?j](白讀又音)、[thyn](形容詞)、[kh?w]、[kh?w]、妗[kh?m]、[h?w]、[haj]、[kh?n](形容詞)、[s??](動詞)、一[ha]、[tshi]、[tshi]、[tshi]、[tshi]、[tshi]、[si]、道[si]、[th?j]、[th?j]、[thow]、艇[th?j?][s?]、柱[tshy]、逐/漸[tsim]、[h?n]、[f?n]、[fu]、新[phow]、[tham]、[kh?y]、[kh?y]、[s?y]、[h?n]、[s?y]、黃[sin](黃鱔)、[tshin]、[tsh?](動詞)、[th?n]、[tshow?](重量)、強[kh??]、舐[saj]、娣[th?j]、駭[haj]、佇[tshy]、竚[tshy]、杼[tshy]、鰾[phiw]、牝[ph?n]、腎[s?n]、蜃[s?n]。


雖然不懂音韻,不過這個碰巧聽說過,隨便扯扯……

有個東西叫做「濁上歸去」。


推薦閱讀:

閩南語中"仔"字的使用?
如何看待《統一文字是保障主權防止分裂的千秋大計》文中觀點?
為什麼地名路名的羅馬化要用拼音而不是意譯?
為什麼在很多語言里,說問句的時候用的都是升調?
「新たな」和「新しい」發音為何如此相似?

TAG:語言 | 古漢語 | 漢語 | 讀音 | 漢字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