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奶農為什麼選擇殺牛和倒牛奶?

先看新聞圖片。

問題:

一、奶農為什麼殺牛?為什麼不等著其他奶農殺牛?或者等著協會、政府組織殺牛,這樣至少也會補償奶農一定損失?

二、除了倒牛奶,就沒有其他辦法處理過剩的牛奶?他為什麼不選擇?

問題回答說明:

一、如果您想用中學政治課的意識形態和宏觀經濟學來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必了。這種調調我看得不比你少。建議您搜索知乎內網《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為什麼奶農不惜把牛奶倒進.........》來滿足您的求知慾。

二、建議您用微觀經濟學和博弈論來回答這個問題。

奶農可以代表一個企業,難道一個企業,當看到市場供過於求,真的有如此大的情懷,不惜殺自己的牛以減少市場供應量?他不一定懂宏觀經濟學吧。當然我不會以此來諷刺奶農學識不高,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奶農選擇殺牛,要比賤賣止損程度較高,獲利較大。這是他諸多選擇中較好的選擇。

以下內容為網上所找到,內容為我國對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的描述與解讀,觀點僅供閱讀。

還有一種從人性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的,值得借鑒。有時候,經濟學處理的就是人性的問題。


最近比較關注奶農倒奶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發生比較嚴重的一個地區,有河北。家裡也有親戚干奶牛場,據說也受影響。央視財經頻道就奶農倒奶、殺牛問題專門做了一期《經濟半小時》,農業部也下發緊急文件,部分略有作為的地方政府部門主動出面幫助奶農聯繫收奶方,網上的網友們更是腦洞大開、群策群力,甚至有人曬出做奶豆腐的教程,給各地奶農出奇招,盡量減少損失。

但是,能夠有作為的地方政府部門畢竟是少數。牛奶滯銷、無人收購問題,不是做做奶豆腐、開闢綠色通道讓奶農可以到附近城鎮銷售就能解決的。歸根結底,這是農業發展滯後性的問題。上中學政治課時,老師講過一個關於農業的重要理論:由於農業生產的周期較長導致市場調節的滯後性。這次倒奶問題的前因和背景是,2013年左右牛奶價格大幅度上漲,各地出現奶荒,原奶收購價格在2013年底曾一度衝鋒到將近5塊錢/公斤的高位。加之政府鼓勵規模養殖,政策較多傾斜規模牧場,奶企對奶農要求也不斷提高,導致大量奶農將養奶牛、然後把牛奶交給奶企當成一項主業來做。養殖場規模的擴大、硬體的提升,都是投入,但是這樣一窩蜂衝上去的後果就是:9個月後,新增的小奶牛成大並成為媽媽,也開始產牛奶,於是2014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奶「澇」——請原諒我生生造了這麼個詞出來,但這對於奶農來說,不就澇災么?

如果再往上捋,就會發現:為什麼奶製品企業收不了那麼多奶了?一方面因為原奶供應的增加,企業庫存量有限,收不了那麼多,另外一方面,很多奶製品企業效益也不太好,甚至部分企業不得不關閉一些廠,導致這個廠周邊的奶農斷絕了交奶源。自從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以後,中國奶製品如今啥名聲,相信你我都清楚。就連奶粉,身邊也是越來越多的人寧願花高價去買進口貨了。我是不太愛喝牛奶的人,曾經有一段時間為提高睡眠質量,晚上睡覺之前都喝一袋某品牌的巴氏奶。但是自從巴氏奶從1.7元/袋漲到2.3元/袋以後,我也不怎麼喝了。反正也不太愛喝。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是我們普通人的消費力降低(無論是主觀的,還是被迫的),讓奶農的奶賣不出去了。可是,這到底怪誰呢?就像前一陣的《武大頭傳奇》事件,大家都在說:這到底怪誰呢?好像整個鏈條上,每個人都很無辜。同樣的道理,在奶農倒奶事件上,政府說,我們已經很努力去協調企業,讓他們多收奶了啊;企業說,我們的庫存實在容納不了那麼多奶了啊,而且有些廠確實效益不好,不得不關掉啊;奶農說,之前政府鼓勵規模養殖,我們花錢擴規模,奶廠收奶制定了嚴格的品質標準,讓改設備改設備,讓換飼料換飼料,資金都投裡面了,如今奶企說不收就不收了,我找誰哭去?消費者說,中國奶是不放心啊,喝著也不如以前好喝,添加劑還多,本來中國人的體質就不適合消化牛奶,算了,不如改喝豆漿吧……

大家都很無辜,好像形成了一個怪圈。可是,奶牛有奶,是沒辦法憋的,所以奶農只能擠出來;擠出來又賣不掉,所以只能倒掉;每個月賠好多錢,奶農心情很鬱悶,所以網友說的那些個「用牛奶泡個澡也是極好的」,估計人家也木有這個心情。

奶牛沒辦法憋,我們卻可以憋,而且憋功天下第一。中國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中國經濟不好,大家收入受影響,我們可以憋著不消費或者能不消費就不消費,可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前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出口早都受影響了,投資都奔著基礎設施去了,民間投資都跑到那些小額貸啊、隱形高利貸去了,那麼,消費呢?房地產也不行了,以前中國人把攢了一輩子的錢都一股腦消費到房子上去了,買了房子,裝修啊、家居啊,自然都成了不得不消費的大宗,可現在,我們的消費呢?

如果有錢,誰不想消費?但是,我們為什麼憋著?還不是為了孩子上得起學,老人看得起病,自己有個天災人禍的,能有點兒家底來救急。我們的生活,一直都這麼如履薄冰的過著,過了幾千年了。可是現在,繼續憋著不敢消費,已經影響到我們自己了。

今天噼里啪啦的寫了這麼多,可能有些邏輯並不嚴謹。我不想說誰的問題、誰的責任、誰應該怎樣。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知道,中國經濟現在很困難,但是我們不應該泄氣,因為中國14億人口,任何一個民生領域都有無比巨大的潛能。我們一直憋著,是因為一直缺一個可以快樂消費的理由,缺一個沒有後顧之憂盡情消費的理由。這不是多幾個嘀嘀和快的土豪請全民打車就能解決的事,但是大家都在努力激發中國市場的各種巨大潛能。我想傳播一點兒正能量:雖然我們面臨的問題很多很嚴重,但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當我們的人口是別人10倍的時候,按照幾何學原理,出現的問題的複雜程度是以10的十次方的倍數出現的。所以,我們要看到正向的一方面,不要整天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在批評的現狀問題的時候,也請多一點兒理解和包容,為中國減少一點兒負能量,也為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堅守一點兒暴戾之氣。另外,能消費就多消費吧,你過的不好,那總還過的下去。而且人生幾十年,錢不花在自己身上,可能就花在別的地方了……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賣文的鉛筆————————————


我終於找到美國倒牛奶的原因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導語:近日,中國多地發生奶農「倒牛奶」事件,許多人由此聯想到中學教科書中提到的「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事實上,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可能和教科書描述的、和你想像的都不太一樣。


1929年大蕭條重創美國農業,具體到奶牛養殖,大蕭條頭5年,全美最大的產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價由4.79美元降到3.48美元,奶農在零售價中收益佔比由46%降到30.5%;紐約州情況也類似

和其他繁榮的行業所不同,在1929年大蕭條開始之前,美國農業就已經經歷了長達10年的由農產品過剩等原因導致的衰退。而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從1929年到1932年,農產品出售價格下降了近50%,農民需要購買的日常消費品價格卻只下降了32%左右。

技術進步提高了全美的產奶能力,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它們受大蕭條影響最大。

根據美國商務部下屬網站http://census.gov的數據,在1929年,威斯康星州63%的土地是農場,農場中有71%是奶牛養殖場。威斯康星州的脫脂淡奶零售平均價格,從1927-1929年間的每100磅(約合45.35千克)4.79美元降到1930-1933年的每100磅3.48美元,奶農在零售價中的收益佔比,則由46%降到了30.5%。在1932年,全美每100磅豬肉平均價格為2.5美元,每100磅糖為3美元。

而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


在1930年代早期的紐約州,提供次級奶品的「獨立」奶農無法受到價格保護,損失慘重,教科書中所稱的「萬惡資本家」其實就是瀕臨破產的「獨立」奶農

在1920年代早期,紐約州主要的奶農合作社就已經開始對牛奶進行分類定價從而干預奶價。奶牛養殖場生產的牛奶分為不同等級,有品質好稍微經過加工就可飲用的一級品液態奶(Class I, fluid milk),還有品質差的用來加工成乳酪和黃油的二級品奶(Class II, manufactured products)。

到了1930年代早期,紐約州三大牛奶巨頭——美國乳製品公司(the United States Dairy Products Company)、博登煉乳公司( Borden"s Condensed Milk Company),、謝菲爾德農場牛奶公司(Sheffield Farms Milk Company)佔據了紐約州三分之二的一級品液態奶收購市場。

在大蕭條之前,三巨頭為了彌補秋冬季農場產奶少導致供不應求的情況,建立了「過剩乳」機制,並把零售價格定得很高,以維持運行「過剩乳」機制需要的成本,而且三巨頭還與奶農合作社簽協議。例如博登公司與奶農聯合合作社(Dairymen"s Leagu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 DLCA)達成唯一收購協議,後者擁有當地8000個農場奶源中的5000個。儘管大蕭條波及奶業,由於博登公司只從合作社收購一級品液態奶,這樣就使得在這些組織中的奶農受到高價格保護。

而那些小經銷商卻恰恰相反,他們沒有「過剩乳」機制,可以降低零售價格,反而陷入了與巨頭經銷商的價格戰中。那些沒有參加上述組織的奶農,往往是生產質量較差的二級品奶的奶農,他們給小經銷商提供牛奶。當大蕭條導致收購價格下降以及小經銷商不斷降低零售價格(包括收購價格)時,將近1萬名「獨立」奶農損失慘重。中學教科書提到的「萬惡的資本家」不是牛奶公司,也不是零售商,而是這些生活窘迫、無法償還貸款的「獨立」奶農。


由於「獨立」奶農面臨無法償還貸款即將失去奶場的危機,在1933年,紐約州一牛奶協會組織奶農罷工,他們為了抗議奶價太低還傾倒了6000加侖牛奶

1933年4月,由阿爾伯特?伍德黑德(Albert Woodhead)與西部紐約牛奶生產者協會(Western New York Milk Producers Association)領導的「獨立」奶農,在紐約州中部和西部進行了為期4天的「牛奶罷工」,以求州政府立法實施價格管制。1933年8月,由於不滿州議會制定的牛奶價格控制法案,阿爾伯特?伍德黑德組織了一場更大的罷工,在8月9日一天內,他們為了抗議奶價太低而傾倒了6000加侖的牛奶,在與警方發生的衝突中,200人被捕,數百人受傷。

在1931年-1934年,大部分其他州發生的倒奶事件並不是奶農自己倒自己的奶,中西部罷工奶農強行傾倒其他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美國中西部「牛奶罷工」發生得更頻繁,早在1931年,愛荷華州蘇城(Sioux City)就爆發了幾年內最大的「牛奶罷工」事件。國家農民假日協會(The National Farm Holiday Association)組織1500名憤怒的奶農設置路障,強行封鎖了前往蘇城的公路,他們攜帶手槍和步槍,篩選過往人員——運輸牛奶者將被要求原路返回。他們爬上不返回的牛奶運輸車輛,將牛奶傾倒在高速公路上。這也是人們容易誤解的一點,在這次倒奶事件中,並不是奶農自己倒了自己的奶,而是罷工奶農將其他奶農的奶給倒了,罷工奶農的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這場罷工同樣收效甚微,只是將牛奶收購價格由每夸脫2美分提升到了3.6美分,零售價由每夸脫8美分增加到9美分。1934年1月,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上千憤怒的奶農封鎖了公路,通過「攔車倒奶」法,傾倒了超過10萬磅其他奶農的牛奶。加利福尼亞在同一時期發生了類似倒奶事件。

而在1933年,產奶最多的威斯康星州同樣在2月、5月、10月爆發了一系列「牛奶罷工」,除了「攔車倒奶」,罷工奶農很快發現無法阻止牛奶運輸,就開始四處搜尋運輸車輛,他們這回不倒牛奶了——而是在牛奶里加汽油甚至是放炸彈。暴力逐漸成為了罷工的主題,2月一個牛奶護送隊成員向100名罷工奶農投擲硬物,5月拉辛郡(Racine County)一個罷工奶農開槍打死一個運輸牛奶的青年。


而在1933年羅斯福上台之後引起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則是因為: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以上這些都與「資本主義」無關

1933年羅斯福上台,《農業調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AAA)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隨即出台,試圖提高牛奶價格與奶農的收入。《農業調整法案》規定牛奶和奶製品是基本商品,準備收購過剩的乳酪和黃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聯邦政府共撥款4300萬美元收購了6000萬磅黃油,想要提高黃油價格,結果過剩比起之前更加嚴重。基於同樣的理由,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在《詭辯與真相》(Basic Economics)一書中指出,「聯邦政府僅在1933年就購買了600萬頭豬,然後將其毀滅。數量巨大的農產品葬於耕犁之下,就是為了讓其退出市場從而把價格維持在官方所規定的水平上,因為同樣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歸根結底,價格高於市場出清價格,就會產生過剩。無論如何倒牛奶,都只是成本最優選擇。倒牛奶與「資本主義」無關。

來源:網易另一面

鏈接:關於「倒牛奶」,政治書一直在逗你

以下是對該問題的另一個解答,方便各位理解吧。

[一種聲音]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喝,是因為壞嗎?

作者:吳顯昆

我國的中學教科書曾經論述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至今讓很人對書中舉的經濟危機中西方國家的一個現象記憶猶新——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意給窮人喝,一般學習較為認真的學生都會在這句話後面加上一個註解: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就算堅定地加上註解的中學生也不免生出疑問,為什麼一面是窮人喝不上牛奶,一面又有人把牛奶給白白倒掉呢?如果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還可以理解,但牛奶明明是產量巨大的,難道真的是因為資本家專門為了讓窮人過不上好日子,所以有豐余的食品寧願倒掉也不願意給窮人嗎?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傾倒牛奶似乎並非資本主義國家的特色現象,前幾年我國牛奶產業過剩,也出現了奶農大量傾倒牛奶的現象。那麼,資本主義國家的倒牛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倒牛奶有何不同呢?

倒牛奶的,真的是資本家嗎?

在說明資本家為什麼把牛奶倒掉也給窮人喝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看看當時這些所謂的「資本家」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其實,課本里所謂的「資本家」大多都是獨立的奶農。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大型乳製品公司由於體量較大,並且組成了產業聯盟,能夠通過通過一定的手段自我保護,所以損失遠遠沒有獨立奶農慘重。在與大型乳製品公司有合作的奶農也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是處在大公司體系之外奶農卻沒有這麼幸運了,1933年紐約州議會發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因此發起倒牛奶的「牛奶罷工運動」的「資本家」大多數都是這些生活窘迫、瀕臨破產的獨立奶農。

所以我們發現,「資本家」其實和窮人處於相似的生活境地中,這些人雖然有大量的牛奶,但是總歸不能一日三餐都靠牛奶生活。奶農也需要將牛奶放到市場上交易換取收入,以獲得其他生活資料。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說,這些「資本家」並不是自己享受著衣食不愁的生活而不管不顧窮人的日子了。

為什麼要倒牛奶?

說清楚了「資本家」到底是誰,我們接著來剖析一下「資本家」為什麼要倒牛奶。20世紀20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美國的乳製品行業的產量逐漸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牛奶。當大蕭條拉開序幕時,乳製品行業的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不可避免地被暴露出來。

根據供求規律,當需求一定的時候,商品供給的增加會降低產品的價格。也就是說,在美國人民對牛奶的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牛奶供給量越多,牛奶的價格應該越低。大蕭條時期嚴重過剩的牛奶產量大大壓低了牛奶的價格。1930-1933年,每100磅牛奶售價為3.48美元,而且從奶農手中直接收購的牛奶價格更低,根據記錄,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在1933年4月為每100磅0.99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姚明的體重是300磅左右,收購一姚明體重份的牛奶在當時僅需2.97美元。

市場經濟中參與者,總是會遵從一個簡單的規律,那麼就是在進行市場活動時,其獲得的收益必須要大於付出的成本。對於大蕭條時期的農民來說,隨著牛奶價格的降低,他們逐漸發現似乎沒有在進行牛奶交易的必要了。

在市場中,想要完成一筆交易的所花費的成本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成本,而且還需要付出運輸、搜尋信息、時間等成本,在經濟學中,我們把這些為了達成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稱之為交易費用。我們將用這個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

誠然,牛奶已經產出,而且不易儲存,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就會壞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奶農可以接受牛奶的任何價格。因為,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存在著交易費用。具體到牛奶的交易當中,牛奶的運輸費用、奶農找收購商花費的時間等都可以計入到完成牛奶交易的成本中去,而且這個成本並不是固定的或者說一勞永逸的,而是每進行一次交易都需要花費的。

所以,當奶農發現把牛奶全賣了所獲取的收入都比運輸牛奶花的費用少的時候,奶農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交易的動力。另外,奶牛也不是想產奶就產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到點兒了奶農就得給奶牛擠奶,否則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而且牛奶儲存又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所以這時候奶農除了傾倒牛奶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1934年1月,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上千走投無路的奶農封鎖了公路,傾倒了超過10萬磅的牛奶。加利福尼亞在同一時期發生了類似倒奶事件。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市場上商品的價格低於商品的物流成本時,對生產者來說,該商品就失去了交易的意義。因為交易費用的存在,才會導致一面是窮人喝不起牛奶,而奶農還會同時把牛奶給倒掉。

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窮人喝」這個命題到底能不能嚴格的成立呢?如果你是1933年的一個窮人,作為個人,你去拜訪一些獨立奶農,並且詢問他們是否能夠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你一些牛奶飲用,我相信你可以找到不少願意賣給你牛奶的奶農的。因為你上門去主動購買牛奶,節約了他大部分的交易費用,這樣的話,交易就是合算的了。甚至,碰上沒有太過憤怒的奶農,讓你免費喝個夠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意給窮人喝」這樣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社會主義國家也倒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奶農倒奶這種事件居然也在我國這種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2015年初,據中國之聲報道,中國多個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不僅是青海、山東、河北、內蒙古等主產區,就連江蘇、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在山東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裡的礦泉水貴。

當然,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畢竟宅心仁厚,很多奶農也覺得白白倒掉牛奶、暴殄天物著實可惜,於是向周邊居民宣布牛奶可以免費領取。很快,街坊鄰里提著瓶瓶罐罐都來領牛奶了。然而,善舉帶來的往往不僅是感激,還會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一位知乎的答主這樣描述自己家宣布送牛奶後的狀況:

既然善舉並不能達到最初的目的,反而讓人徒增煩惱,有心行善的奶農也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在鄭州,名噪一時的免費給環衛工送饅頭的小店也遭遇了種種意想不到的糾纏,最後終於宣布暫停善舉。

不僅牛奶行業如此,像白菜價格過低,菜農無奈扔菜等事件也曾出現過。「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看來老祖宗早就知道這個經濟學道理了。歸根結底,不論是「倒牛奶」還是「扔白菜」,都是市場的參與者根據現實情況做出的收益最大化的選擇,跟什麼「主義」沒有關係。

當然,以上見解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在考試中被問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倒牛奶和資本主義國家有何區別」,請一定按如下答案來寫:

來源:@人文經濟學會


購買力不足碰到生產過剩


一、奶農為什麼殺牛?為什麼不等著其他奶農殺牛?或者等著協會、政府組織殺牛,這樣至少也會補償奶農一定損失?

奶牛生存的每一天都是需要成本的,奶農必須有錢挺到你設想的哪一天,否則奶農不殺牛,牛也會自己餓死.

二、除了倒牛奶,就沒有其他辦法處理過剩的牛奶?他為什麼不選擇?

需要初始資本來啟動,說到底沒錢.

奶農可以代表一個企業,難道一個企業,當看到市場供過於求,真的有如此大的情懷,不惜殺自己的牛以減少市場供應量?

縮減生產規模,處理掉生產設備,解僱不需要的工人,這和殺牛有本質區別么?不是殺牛減少供應量,而是殺牛減少損失罷了.題主到底怎麼看待"看不見的手"的,難道你以為這東西是有人格有智慧的?


殺的牛,肉吃不完扔的時候要摻毒藥; 倒的奶,奶喝不完倒的時候要摻毒藥……


當地時間2016年3月14日,比利時布魯塞爾,農民噴射牛奶抗議農產品價格過低


推薦閱讀:

牛奶是怎麼變成大眾飲品的?
牛奶褐色是怎麼回事,是否可以食用?
蒙牛、伊利、光明單純牛奶來說,你們更願意喝那個牌子?
為什麼酸奶瓶蓋上的酸奶很好吃?你們會吃么?
越新鮮的鮮牛奶越容易壞?

TAG:經濟 | 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