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公然辱華,多次稱中國為「支那」?
Sina Visitor System
【日本右翼政客記者會公然辱華 稱中國為「支那」】日本右翼政客82歲的石原慎太郎周二在日本記者俱樂部演講,以健康狀況為由,正式宣布退出政界。當天的記者會有約150名記者參加,鳳凰記者以平常心提問,但沒想到聽到是華文媒體,石原立即眉頭緊鎖,面露不快,公然辱華,多次稱中國為「支那」。
一個中國人民真正的老朋友。
作者:Mrtn鏈接:從對大陸的稱呼說開去 - 一個夜遊魂的閑言碎語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如果從詞義上來講,「支那」一詞並不含輕蔑意。「支那」和英語、德語的「China」、法語「Chine」、內陸斯堪的納維亞語[1]「Kina」等等的詞源一樣,都是梵語Ci^na的譯稱。英語因為歷史音變的緣故,開音節的i讀成[ai]音,造成不讀「支那」而讀「拆拿」極為特殊的讀法[2]。對梵語Ci^na的由來學界說法不一,可能源自波斯語Chin。再追溯下去,起源於春秋時秦國國名的音譯。「秦」,得號於地名,《說文解字》釋曰:「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從禾,舂省。一曰秦,禾名。」甲骨文的「秦」字形上部是雙手持杵,下部為成堆稻穀,造字本義即打穀脫粒,造詞作「五穀豐饒之地」,如「秦嶺」。
「支那」這個詞正是中國人自己首先創造和使用的,首見於唐玄奘等僧侶將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Mahachinasthana」音譯成「摩訶脂那國」、「摩訶至那國」等。《大唐西域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唐玄宗有詩曰:「鶴立蛇形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梵語「Mahachinasthana」中「Maha」是「大」的意思,「sthana」即「斯坦」,地名後綴,「china」則轉自「秦」的發音,「Mahachinasthana」意譯為「大秦國」[3]。另一個對中國的稱呼「震旦」就是音譯自這個「chinasthana」。這些音譯詞此後在漢語典籍中雖不時露面,但出現頻率不高,大都作為歷代中國的統稱使用[4]。歷代中國佛教徒使用這個名詞來稱中國,如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藕益智旭在《楞伽經玄義》中自稱為「支那藕益沙門釋智旭」。 「支那」一詞由中國傳入日本可追溯到九世紀初。日本文獻中「支那」之名最早出現於唐朝日僧空海的《性靈集》。在鎌倉南北朝僧虎關師煉《元亨釋書》等佛教典籍中,皆有使用「支那」一詞的記錄,但並不普遍。江戶末期和明治初期,隨著日本的對外開放,受荷蘭語等西歐語言中對中國稱呼的影響,喜歡標新立異的人不再稱中國為「漢土」,而是按外文音譯改以「支那」。相傳由朱舜水傳入日本的拉麵,當時被稱為支那面[5]。但使用「支那」之名,仍以佛教典籍為主,如日僧大玄的《凈土頌義鈔探玄鈔》等[2]。 明治維新後,日本書籍傳入中國,「支那」之名在中國復興。嚴復在其《國富論》、《支那教案論》等譯作中,以「支那」來譯「China」,也曾以「支那」入詩。與林紓同譯《黑奴籲天錄》的魏易,在序中以「支那」自稱。林紓稱「支那」一詞並無貶義[2]。在義和團運動前後去往日本的狄平子認為,使用「支那」這一名稱並不恥辱,比「中華民國」等國號更廣義、更恰當。佛經中「支那」可解釋為「邊遠之地」、「思想之國」,狄平子以為佛教典籍中「支那」意為「深思」,在國家邦交之中有讚美之意[6]。日本官方歷來以當朝的國名稱呼中國,晚清時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國」。但在清末民初,稱呼「支那」是對中國漢人的尊敬,「支那人」一詞甚至還是美稱,正如現在一些網友互相禮稱「你國」一樣。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一時間成了中國革命家的樂園。那時很多漢人到日本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借用日式稱呼自稱為「支那人」,拒絕承認自己是「清國人」。魯迅在日留學時登記籍貫,當時中國的國號還是「清」,魯迅本可在籍貫一欄填上「大清國」,但魯迅大筆一揮,寫上「支那」二字。魯迅所住旅館的店主見是中國人,認為是貴客,免費給魯迅升級了房間。 不僅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秋瑾、章太炎等革命黨人稱「中國」為「支那」,黃遵憲、陳寅恪、魯迅等知識分子也自稱「支那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提出「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誓詞(「支那亡國」指明亡於清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成為後來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即使是提出「少年中國說」、政治觀念更保守的的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作為筆名[7]。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自誇稱「我是支那第一人」,並得到毛澤東的讚賞。另如孫中山的革命夥伴,日本人梅屋庄吉,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日本發起成立「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敦促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2]。 辛亥革命以後,日本不能再稱呼中國為「清」,故沿用了「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稱呼中國,直接譯自「Republic Of China」。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1914年,孫中山給日本首相的密函中即自稱「支那」、「對支政策」、「支那革命黨」、「支那國民」、「支那人」等,共計34次。彼時「中國」這個稱呼尚沒有流行,這個稱呼是在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晚清民族主義初步形成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民國時期才得以流行。1925年,詩人聞一多在其詩歌《我是中國人》中自稱「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1929年,柳亞子寫詩讚揚孫中山與毛澤東,有「並世支那兩列寧」詩句[2]。再如,魯迅十分推崇美國傳教士明恩溥所著《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書,將其譯名定為《支那人氣質》多次引用於自己的文章當中。在魯迅逝世前,還向友人寄信表示希望此書能被譯為中文,稱想必對中國人有所警示。 1919年五四運動反日熱潮之際,愛國人士提出一個抗日話題,就是日本稱呼中國為「支那」。有人上書政府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的說法。1919年11月留日學生王拱壁在國內出版的《東遊揮汗錄》是當時極具煽動性的代表著作,書中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一事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寫道: 「假扮[8]雖繼承了中國體統,讀漢文、朗佛經,卻朝野上下不把『中華民國』四字、甚至『中國』二字當成回事;並且蔑視我國,連『摩訶震旦』也不照用,只稱切掉前面二字後剩下來的語音支那。報紙、著述、講演都只稱支那。在政府公文中拋棄『中華民國』四字,特意使用『支那共和國』五字。不僅不符合國際禮儀,而且簡直不把我國看成國家。中華民國成立已經八年了,倭人至今還不承認。尤憶當民國肇造之初,倭人聞我將以『中華民國』民我國,即由著名浪人某固請我民黨領袖,易之以『大漢』,希冀離我五族,從可知堂哉皇哉之『中華民國』四字早為島國君民所不喜矣,推其用心,直不願地球有中華民國之產出也。」 《東遊揮汗錄》里說「倭人易之以『大漢』」或許不假,但說「希冀離我五族」就很荒唐了。「希冀離我五族」不是別人,正是革命黨。滿清覆滅前,革命黨人的口號是「驅逐韃虜」,一致主張「漢地十八省建國」。民族主義者希望用「中國」而不是「支那」的一個原因也是在於此。前面提到,民族主義者用「支那」一詞對抗「清國」一詞,正是因為「支那」是漢族聚居區超越朝代與政權變遷的稱呼。辛亥革命後,資產階級突然意識到了繼承清朝統治下的滿洲、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益處,於是搞出一個「五族共和」、搬出來一套「中華民族」的概念,變成了各民族共同構成「中國」這個民族國家。這個時候,如果日本再以「支那」相稱,在中國方面看來自然就是不合時宜的「倭人易之以大漢」了。在留日學生紛紛表示不堪忍受被日本稱作「支那」之時,中國國內反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尤其是北伐成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之後,這種呼聲可謂達到了頂端[4]。1930年日本官方在中華民國政府的要求之下,開始改以「中華民國」代替「支那」在官方文書的稱呼,但1937年的七七事變仍被叫做「支那事變」[2]。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在受汪精衛政權請求後,承諾今後分階段停止使用「支那」這一稱呼[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應中華民國政府之要求,發布《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通告,通令全國官民,媒體、教科書、公文、公務員禁止使用「支那」,改以「中華民國人」、「民國人」、「華人」等稱呼[9]。日本本州島西南部自古以來被稱為「中國地方」,如果將China稱為「中國」,在日本國內易造成混亂。為此,「中國地方」也被改稱為「山陽地方」和「山陰地方」。現代日本民間已不再使用「支那」一詞,但在談論「中國」一詞時有時仍會產生歧義。一些日本的右翼分子,如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則繼續使用該詞[10]。有時日本右翼政客也用英語China的日語發音チャイナ作為折中說法。可以看出,「支那」一詞就跟「小姐」一樣,原本沒有任何歧視性詞義,甚至曾是一種敬稱,然後就被好事者玩壞了,其中的演變不妨視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主義發展的一個觀角。然而事情還沒有完。「支那」和「China」,按理來說是一個詞,只不過翻譯不同,「支那」被視為歧視性稱呼,「China」卻被貼金。好事者可能會辯稱,歧視性稱呼只是針對「支那」這一翻譯。事實卻並非如此。印尼曾稱中國為Tjina/China/Cina,來源於荷蘭語,當地華人認為這個詞就是「支那」,有侮辱意,直到去年在華人要求下改成了Tiongkok,閩南語「中國」的音譯。同一個詞,美英德法翻譯出來不是歧視,印尼翻譯出來就是歧視,甚至印尼的鄰國馬來西亞仍在使用Cina一詞[11],也未見大馬華人有何不滿,還真是耐人尋味。反倒是日本的稱呼由Nippon改成了Jepang。 可能許多人都注意到了,英語中用構詞前綴Sino-表示「中國的;漢族的」,同樣也很常用。如,中國石化——「Sinopec」、《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甲午戰爭——「Sino-Japanese War」、漢學——「Sinology」、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國際漢語教師聯合會——「SINO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Sino-的詞源當然和「China」一樣,轉借自拉丁語「Sina」,也可以被翻譯為「支那」。我想有些人大概很不樂意知道這一點。五毛不是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么?那也該用「支那」而不是「中國」一詞啊。「中國」一詞自《尼布楚條約》起才用作中國國家的代名詞,「中華」一詞更是1912年以後才被用作代稱中國政權和範圍,這兩個詞被廣泛接受就更晚了。「支那」一詞可是源於大秦帝國,自產自銷,用了上千年了。真正有歧視意味的,反而是「中國」一詞,這個詞明示使用該詞的政權乃華夷秩序中的天下中心,別國別族都是「蠻夷」。歷史上「中華」、「中國」是為了與周邊異民族相區分的用詞。中華和夷蠻的關係不是對等關係,而是上對下的朝貢關係,是「文明」與「蠻夷」的夷夏之辨。日本人認為中國人自稱「中國」,含有天下至尊、文化優越的驕傲感,改稱「支那」為「中國」,有承認自己是「東夷」的被侮辱感。這也是日本當年不願意稱「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原因之一,畢竟扶桑國也是儒教的好學生啊。刻意強調自己的半殖民地身份,用刻畫被殖民歷史的方式喬裝成道貌岸然、人畜無害的受害者,自認為是殖民遺產的惟一繼承者,反過來行強盜之實,是中國、朝鮮/韓國、泰國、印尼等東亞國家慣用的「國恥政治」手段。為了裝成受害者,不惜妄想受迫害,前面列舉的留日學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昨天的民族主義者說資產階級革命先烈自稱的「支那」是蔑稱,今天的民族主義者又不斷製造「日本人把煤買去藏大海里」、「第二代身份證由日本製造」、「韓國人不用日貨」這種轉發過500也不用擔責的謠言。20世紀上半葉共產國際指導殖民地各國共產黨附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運動,結果這種民族主義也變成了共產黨的政治正確,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後來成了各國共產黨與其國內資產階級尋找「共同敵人」以便妥協時的良好切入點。大概2000年的時候,網上流傳說新浪的外文名「Sina」就是「支那」,新浪拿了日本人的錢歧視中國人云雲。這事要擱在今天,共青團和軍方在媒體和網路上一衝鋒,人民網批個親日媚日,中宣部喊個意識形態鬥爭,非逼得當時規模尚小的新浪改名不可。《東遊揮汗錄》里王拱壁雖願意中國被稱作「震旦」,但倘若現在的五毛知道了「震旦」這個詞含有穆斯林國家常用的「斯坦」詞尾[12],可以譯為「支那斯坦」的意思,恐怕也會把「震旦」引為對中國的蔑稱吧。 注釋
[1] 在語言學裡,原則上互相之間不能通話的應被定性為語言而非方言。之所以稱是「原則性」的,是因為這一理論並未被徹底執行。如瑞典語、挪威語、丹麥語三種語言可互通,葡萄牙語與西班牙語亦能互相理解,但由於政治因素卻被劃分為不同語言。漢語的方言甚至次級方言間都不可相通,卻被稱為同一種語言。阿拉伯語、德語、日語方言間亦不都能互通,但仍被視作統一的語言。這裡將瑞典語、挪威語、丹麥語統稱為「內陸斯堪的納維亞語」。[2] 中文維基百科:支那,https://zh.wikipedia.org/wiki/支那 中國大陸境內需翻牆訪問。[3] 方漢文:《關於「支那」名稱的來源》,鄭州,《尋根》,2003,3,第51-57頁。[4] 周程:《「支那」與「sina」》,「支那」與「sina」[5] 另有說法,支那面的名稱起於日本昭和年間。[6] 日文維基百科:支那,https://ja.wikipedia.org/wiki/支那[7] 林思云:《「支那」問題縱橫談》,「支那」問題縱橫談[8] 留日學生除使用「倭人」一詞外,因英語中japan的意思是漆器,而且日本想脫亞入歐,故音意合譯,蔑稱日本為「假扮」。[9] 中文維基百科:支那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支那人 中國大陸境內需翻牆訪問。[10] 環球網:《石原撰文鼓動野田「視察」釣魚島 稱中國為「支那」》,石原撰文鼓動野田「視察」釣魚島 稱中國為「支那」
[11] 同注釋[1]所述情況相同,印尼語和馬來語實際上是同一種語言,印尼語可視為一種規範過的馬來語。[12] 「斯坦」詞尾其實與伊斯蘭教沒有關係,而是源自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中表示地名的詞尾,意為「人或物聚集之處」。「斯坦」和英語中的stand、stay、state等詞同源,共享st詞根,由「站立」延伸出「立足之地」的意思。
百度百科回答:支那 [zhī nà] 支那_拼音_釋義基本釋義對中國的古稱詳細釋義
古代 印度 、 希臘 和 羅馬 等地人稱 中國 為Cīna,Thin,Sinae等,或以為皆是 秦國 的「秦」之對音。佛教經籍中作 支那 。也寫作 至那 、 脂那 等。
近代 日本 亦曾稱 中國 為 支那 。
百科釋義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查看百科英文翻譯China
文章來自天涯問答。支那是什麼意思?在明治時代,日本人侮辱中國人的綽號有「豬尾巴」、「豚尾奴」。甲午戰爭後,支那這個稱號。便開始流行起來了。在《畫報·近代百年史》第6集第483頁,關於甲午戰爭之後的情況,有這麼一段描述「小孩子侮辱留居日本的中國人的情景,使外國記者也大皺眉頭」在一幅畫上,有兩個中國人為日本小孩子所侮辱,旁邊雖然有日本警察,並不加以制止。
這幅畫的附加說明如次:「日本勝利!支那敗北!」——清國人走到街頭,總是聽到日本小孩子這類侮辱性的叫嚷,而日本警察卻總是視若無睹,袖手旁觀。 從這時候起,日本人所稱的「支那」這個名詞,似乎另有含義。 當時的首批留日學生十三人中有四人中途退學歸國,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豬尾巴!豬尾巴!」之類的嘲弄。 這時候,中國人對「支那」或「支那人」之類的詞,還沒有產生太大的反感。留日學生所發行的《大陸》雜誌的發刊詞,有這麼一句話,「善哉!我支那之大陸乎?…………陋哉!我支那之大陸乎?」
支那這一稱謂,不但出現於中國人的文章,甚至用做書名。 例如: 《支那三百年史》,三宅雄太郎著,上海開明書店發行; 《支那史要》,石春攢次郎著,陳毅譯,上海廣智書局發行。同書的另一譯本是《支那四千年開化史》,支那少年編譯,上海支那翻譯社出版。 梁啟超的筆名之一即為「支那少年」。他的著作《李鴻章》封面上用「支那之怪傑」為題籤。 黃興等人所創辦的雜誌,題名為《二十世紀之支那》。 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藏好幾冊畢業紀念提名錄,稱作《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筆提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支那,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25人不附國號。在這裡,使用支那這個國號,是含有否定清政權的革命意義的。 1911年版的《普通百科大詞典》所收「支那」和「支那語」多條,並不含有任何厭惡的含義。 由以上可得,在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初期,「支那」一詞似尚未成為問題。但是,以「支那」為國號,由於不知道日本人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中國人心裡畢竟還是有那麼點不舒服的。 聽到日本人口稱「支那」而感到不快,是在二十一條、出兵西伯利亞、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等事件,日本的野心接二連三暴露之後的事了。 在王拱壁《東遊揮汗錄》(1919年11月初版),收錄了《日本外交之概略——對支那的根本政策》一文中,有下面這樣一段話: 倭近五十年來之外交真相,舍對華而外實無外交價值之可言。蓋倭人戰勝前清以來,即稱我華為「支那」,垂為國民教育。且多方解釋支那二字如無意義適可代表華人之蒙昧者,於是支那二字乃風行三島,以資倭人輕侮華人之口實。每逢形容不當之行為,則必曰支那式,藉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輸入其國民之腦海。時至今日,雖三尺小童,一見華人,亦出其一種醜態,曰:「支那人」「支那人」。恍若支那二字,代表華人之萬惡也者。此皆由倭人「對支那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況現在倭人正事推廣此種教育,以增長其國人之侮華程度。 在這段文字之後,王拱壁做了注釋,指出支那二字從印度而來。「支」即為隋,而「那」是語尾。本來是「摩訶至那」(大隋)之意。他這樣說: 縱有人稱我以外號,亦當稱「摩訶至那」。今假扮[日本]以宗承華夏之族,吟哦漢文之種,講誦佛經之地,不惟中華民國四字、中國二字為彼邦所不齒,即摩訶震旦亦不我稱。稱我支那又將冠詞「摩訶」二字削去。報界及著作均用「支那」二字,政府公牘則舍「中華民國」四字之簡,而用「支那共和國」五字之繁,是對我不但無國際敬禮,並不以國家視我也。是我中華民國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認也。尤憶當民國肇造之初,倭人聞我將以「中華民國」民我國,即由著名浪人某固請我民黨領袖,易之以「大漢」,希冀離我五族,從可知堂哉皇哉之「中華民國」四字早為島國君民所不喜矣,推其用心,直不願地球有中華民國之產出也。 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對出自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一詞,非常反感。 若從文字的立場來看,「支那」這一辭彙是中國人用漢字音譯印度語而來的,千百年來,沒有變化。不過,在尊敬和鄙視的場合下,其音調完全不同。因此,出自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一詞,其音調也有變化。後來他們從明治時代對所謂「豚尾奴」的態度來對待「支那人」,故使中國人反感。故此,在明治時代使中國人覺得無所謂的「支那」一詞,後來卻成為了大問題。 1930年,中國政府對1919年以來國人所關心的國號問題作了反應。據同年5月27日《東 京朝日新聞》報道: 今起禁用「支那」稱呼——國民政府訓令外交部- [南京26日電]日本人稱呼中華民國為「支那」,素為中華民國所厭惡,今日國民政府對外交部發出訓令如下,
- 以顯示其禁絕「支那」稱呼的決心。
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係,故敦促外交部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大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十日後,在6月5日《東京朝日新聞》的角笛專欄(讀者來函)中,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 「支那」與「中華」 據南京電訊,支那政府已決定不接受一切來自日本政府而使用「支那」一詞的公文。今後的公文往來,一律使用「中華民國」。 但是,「中」及「華」之語,是自古以來支那對夷狄傲慢的自稱。然而,在支那境內的東夷西戎及南蠻北狄,久以統屬所謂「中」或「華」的版圖內,故對內部而言,早該沒有中、華、夷、狄之別。 今日對外擬用「中華」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支那」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文字,取代「中華」二字的稱呼。 況且,支那政府並不能判明「支那」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並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支那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支那。惟堅決拒絕一切習慣使用之稱謂,態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其中的China,敢問難道不是支那嗎?(士朗) 同欄在6月8日刊出《中國之稱呼》為題的短文,駁斥上文。 正如士朗氏在本欄(5日)所指出,國民政府決定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一語的公文,同時自訂英文名為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確不免有些自相矛盾。不過,對方希望改稱為「中華」或「中國」,我國是沒有理由置琢的。 人的姓名,即使不符合其本人性格,誰都不會因此而不稱其姓名的。國名既然是專屬名詞,不管它是否傲慢無禮,大概亦不應去之而後快吧。准此而言,我國「日本」之個名稱,在外國人看來,也許亦會認為是個自尊自大的名稱啊! 「支那」一語,即使不含侮辱的意思,但究竟不是正式的國名。若仍堅持用之,就好比以綽號稱呼人家,難免招惹人家的不快。我們不但不應該責難其國名過於美麗,要求改易,反應該承認彼等所認為正當的名稱。這才是民族間交際的正當禮儀。 有關此次遠東大會的報道,多數新聞報章已改稱中國為「中華」,本人甚為高興,新聞界走在社會的前端,今後的報道,極應做如是的改革,是所至祈。(實東②) 1930年底,雖然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及口語,仍然沿用「支那」名稱。對此,雙方一再反覆辯駁。總之,日本人並無決心放棄「支那」一詞的使用。 1940年,當中日戰爭之際,大眾作家菊池寬以國民使節的身份訪問佔領區後回來,在《文藝春秋》雜誌撰文,主張日本「此時似宜改掉對支那人的稱呼」,頗引起社會關注。1941年,大政翼贊會為了「宣撫」佔領區人民,呼籲停止使用「支那」一詞,該用中國稱號。雖然改變稱號的問題在新聞雜誌上熱烈討論過一陣子,但最後還是沒有效果。 而日本人喜歡使用「支那」拒絕使用「中國」的心理,直到戰後依然繼續保存下去。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以從事中國研究及與中國有關係的人為多,其他人士對這類問題大體上並不關心。下面讓我們舉津田左右吉和谷崎潤一郎二人的作品為例吧。 我一直稱支那為支那,用日本字母寫為シナ。支那這個名稱,並不是自古以來支那整體的地理名稱、民族名稱、或我們所指的國家名稱,而是秦漢唐宋等不斷變化的王朝名稱而已。當我們考慮把自古以來的支那視為一歷史整體時,以「支那」一詞稱其最為恰當,而且此亦為世界所通用。中華民國這個國名,是該國成立之後的名稱,並非從古至今的通稱。秦漢唐宋等實為王朝之名,其名互異,但同為支那則一。故在正式場合及政治意義上,須以中華民國作為今日之支那的國名,但不能同時以之指稱昔日之支那。特別在指稱古代文化的時候,我們斷不能用此。又,「シナ」一詞寫成支那,原無任何含義,有人寫成「至那」或「脂那」,亦有人寫成「震旦」或「振旦」(震、振兩字互通),我則寫做「シナ」。此名雖然由秦而來,但其意義卻與秦迥異。(津田左右吉) 甲午戰爭時,吾人稱中國人為「Chanchan"(豬尾巴豬尾巴),又稱之「bozu」(禿子)。此於歐美人士稱吾人為Jap之意義相同。然而,稱Chanchan時,其音色尚帶有許些好感,Jap就完全不是滋味。Chanchan是因當時日本小孩子覺得有趣好玩而來的,至於連著bozu一同稱呼中國人者,皆為幼童。不過,這個對中國人甚為無禮的稱呼,到了他們廢除蓄辯之後,我等亦漸漸不再使用。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約在1946年左右,報載郭沫若氏的談話:「日本稱我們中國人為支那人,這個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這個他們輕侮中國人的證據,今後宜加改正。」——正確字句我已記不起來,但的確是讀過這樣內容的新聞報道。像郭氏這樣精通日本事情的人,也作如是觀,真使我感到意外。戰後,我們不再使用引起中國人不快的支那一詞,盡量使用「中國」來代替,這都是事實。我輩文人,有些人使用支那一此,其心理與歐美人士使用China一語,並無二至,故不得謂此詞在戰前含有輕蔑之意。(實藤註:對於古代來說,或許如此,對於現代來說,則不無可疑之處)又,日本內地自古便有「中國」這個地名,用起來容易與支那引起混淆,故不得不以「支那」代替,其情形於稱「露西亞」為「蘇維埃」(soviet)一樣。(谷崎潤一郎) 大正時代(1912-1926)以後四十餘年間,日本人拒用「中國」這個稱呼,大抵有四種理由: 1、「中國」是個傲慢的名稱; 2、作為歷史上的通稱,除「支那」之外,便無更好的名稱; 3、「支那」,亦即China,是世界性的名稱; 4、日本國內有「中國地方」這個地名。 以下讓我們仔細分析這四種理由可否成立: 1、中國是個傲慢的名稱——這是通曉中國古典的漢學家的意見。他們認為支那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是極其傲慢無禮的事!「中國」是一個自高自大的稱號。古代的中國,自以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而稱東鄰為東夷,西鄰為西戎,南鄰為南蠻,北鄰為北狄,四周都是野蠻人,唯我獨尊,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這不是傲慢是什麼,要使日本人接受這一傲慢的稱號,豈非是一種侮辱? 日本人中也有承認「中國」這個稱號而視為理所應當的。古代日本確實是以上述意義看中國的,因為事實上中國是東亞文化的中心。直到與中國接觸之前,日本文化尚未發達。日本過去非常崇尚中國文化,派人到中國留學。這一點,只要翻開日本歷史便會明白。在室町時代,中國錢幣成為日本的貨幣,足利將軍雖受屬國待遇,磕頭向中國要錢,依然感到榮耀。故此,在古代的日本,不但從中國輸入精神文化,而且亦有過接受中國的物質援助的時代。 不過,光看古代事物自然是不夠的。中國對自己的古代容或感到驕傲,但在鴉片戰爭以後,已痛感國勢衰弱。這種衰弱不但是在國力方面,連學問方面也承認了落後。這一點,中國人在五四運動之後,知道得更清楚。與西洋比較之下,總覺得事事不如人。故此,中國人已把中國這個國名看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在中國二字下面,划上了一畫「專有名詞線」,除了表示是一個名稱之外,別無其他的含義。 若不明白上述的演變便貿然說:「你的名稱好得可以,不許講!」——就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即使個人命名,大都取個好聽的名字,既是專有名稱,當然字字都可用。更何況是國名!「日本」這個稱呼又何獨不然?所謂「日本」,即指太陽的出處,既意味著世界上最偉大的地方。其實,當地球是球體的事實已成為常識的今天,我們根本就不能再說什麼日出之國之類的話。但是,日本一詞現在還不是照用不誤?漢學者流所指「古代支那自高自大」,這一點誠然沒有說錯,但他們忽視以後的變化,因而犯了錯誤。 2、作為歷史上的通稱,除「支那」之外,便無更好的名稱——對東洋史學者來說,這是個不可變動的結論。他們認為支那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便是「易姓革命」的國家,王朝老是變動,不象日本那樣「萬世一系」。秦、漢、唐、宋、元、明、清等不斷改朝換代。要稱呼總體的支那,沒有比支那更好的名稱了,這似乎是言之成理的說法。 但是所謂「中國只能有支那這一個稱呼」,到底是什麼時候和在什麼地方說起來的呢?時間這個問題容後討論,讓我們先看看支那一詞究竟是先在什麼地方說起來的。這似乎是在日本,因中國人通常是不會用支那這一詞的。 那麼日本人所用支那一詞,是何時開始的哪? 我輩在明治時代出生的日本人,是在一片「支那、支那」聲中成長的,自幼便以支那去看待中國。但稍微翻閱古籍,便可知道,支那一詞,從前叫做「唐」或「唐土」的。 然則,支那一詞何時傳入日本?如何萌芽?又如何發育起來的哪? 關於支那一詞的由來,大抵有五種說法。至於這個辭彙在日本成為學術上和歷史學上的問題,則是在甲午戰後的事了。日本人在此時喜用支那一詞是有其原因的。一說謂此時的支那是指「印度支那」;另一說謂支那在印度語中,表示智慧之義,而中國人具有優越的智慧,故得支那一名。最易被人接受的一說是:秦始皇聲威遠播印度,而秦字的的發音是chin,印度人在chin之後加上了母音,向東流入中國,向西流入歐洲。在歐洲,中國的讀法做Chi-na、China或Chine。而對中國人來說,則就成了支那二字。 在日本古代,支那一詞不過是偶爾一用罷了。例如,在1106年出版的《東大寺要錄》扉頁,有「印度支那未嘗見聞」一語。在《今昔物語》中,有支那國。空海大師在其詩集《性靈集》中,有「支那台岳曼殊廬」之句。而在此時,或稱中國為漢土、為中國,而支那一語,多為標新立異之舉。 必須指出的是:《東大寺要錄》、空海《性靈集》之類的著作,僅為學者所誦讀,一般人無從問津,故支那一語尚未成為日語辭彙。 一直到1713年,在新井白石的《采覽異言》中,才正式成為日語辭彙。 而支那一詞在日語中生根成長,似是明治時代(1868~1912)以後的事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舞台劇本推測而知。順著默阿尼的劇本及其他書籍的寫作年代,便可知在明治以前並不使用支那一詞。1869(明治2年)的《遺失的葯》卻有「支那」一詞,附上「morokoshi」(唐土)的發音,但也只在「從支那(唐土)到天竺」一句中出現。劇中仍稱唐人而非支那人。 而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10月,在竹柴其水的劇本《會津產明治組重》中,支那一詞出現二十七次,而且Chanchan也不時出現。很明顯,上述語彙在這裡是充滿輕蔑意味的。 1895年(明治28年),李鴻章到馬關議和,結果日本獲得了二萬萬兩白銀賠款及割讓台灣。日本因此洋洋得意,對中國的態度也開始變的輕蔑起來。「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而且很快地邊融混了輕蔑之意。 從歷史發展過程上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日本所使用的「支那」一詞,在日本原來是無根的。日本用支那去取代二千年來沿用的中國,只是近六十年光景的事。關於這一段歷史,歷史學家本身是曾想過的,和一般人也當談論過的。但正如前言所言,由於好惡的感情先入為主,學問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但只要我們一翻開史籍,事實就擺在眼前。從前我們說「唐土之唐帝玄宗」;1895年以後,改說「支那之唐朝玄宗皇帝」。在過去的五十餘年間,硬不肯說「中國之唐朝玄宗皇帝」。 3、支那即China說。有人以為China一詞是世界性的名稱,故可接受。所謂世界性的名稱,亦即學術性名稱。這一說,咋聽似乎無什麼大問題,其實也難成立。理由很簡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並不自稱「支那」;也就是說:支那並未形成世界性名稱。事情很明顯,世界性者云云,並非那麼的學術性。 4、不稱中國為支那,就會和日本國內的「中國地方」引起混淆。這就是說:完全是為了避免玷污日本語的純潔性!很多人都相信這一套,我也不例外。是故,才認為必須改支那為中國。這不但是為了敦睦友邦,而且是為了改正日本本身不合理的地名。日本國內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哪?原來古代官吏往來於京都和九州太宰府之間,「中途之國」的中國地方是必經之路,「中國」因此得名。現在,太宰府早已廢除,京都也不再是首都了,「中途」的意義也早就失去了。因此,為了日本語言的純潔性,我希望廢棄這個名字。日本國內早就了「中部地方」、「東北地方」這些地名,因此我想,將「中國地方」改成「西部地方」。不僅在地理上貼切,而且從國際關係的考慮上也是應該接受的。 除了上述四說之外,還有以下的奇說。即支那人厭惡支那二字。「支」有分布之意,而「日本」有本家之嫌。因此,如不用漢字,改用假名,當可無事。 簡直是小兒之見。今日中國人所討厭的,並不是字面問題,而是支那一詞的讀音——包含著輕蔑感情的讀音。該詞在清末並未混入此等感情,故相安無事。該詞之所以必須廢除,並非是為了文字問題,而是該詞的讀音令人憎惡的緣故。 總之,日本出現多種多樣反對改變「支那」一詞的論調,完全違背了中國人的意願。直到戰敗投降,才有轉機。 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發出《關於避免使用支那稱呼事宜》通知,下達各新聞雜誌社、出版社;同年7月3日,教育次官將通知轉發各大學和專科學校。 通知內容如下: 往昔通常用支那二字作為中華民國之國名,今日應改用中國等稱號。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要言之,除不再用支那一詞外,不妨使用: 中華民國、中國、民國、中華 中華民國人、中國人、民國人、華人 日華、美華、中蘇、英華 至於在歷史性、地理性或學術性敘述之場合,例如:東支那海、日支事變等,萬不得以時方可破例使用。 又,現今之滿洲即稱滿洲,不得稱為滿洲國,附帶通知如上。滿街的支那麵店,每天換一家吃絲毫不厭,不錯。
意料之中,他不說支那才怪哩,就是一個反中分子。沒什麼意外的。還支持分裂中國。
一個古稱謂而已
因為現在是右翼掌權,所以要表明右翼的立場來演給一些人看現在的日本多狂,多強,刺激一些人讓這些人覺得日本很厲害,很瘋狂,然後利用這種心理,讓這部分日本人去努力奮鬥去追求屬於「強大的日本人」的地位,然後做出一些成就,為國家效力,提升黃種人在世界的地位,
日本再怎麼說也是人均GDP曾經超越過德國的國家,後來被動漫荼毒太深,大家太過溫和,需要些激進的思想來刺激經濟發展,現在看起來效果不錯,
其實我們也是受益者......如果你放寬心的話......
但是日本政府自從12年右傾以後經濟上為什麼倒退了好多........--------------------------------現在更流行進巨、鐵甲城的世界觀,而不是屍鬼之類的世界觀,推薦閱讀:
※日本社會現在右傾嚴重嗎?普通民眾怎麼看待右翼的呢?
※日本的右翼分子真的只是如新聞上說的少數嗎?
※從軍事、法律、民意三個方面看,日本有沒有可能滑向極右翼?
TAG:日本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