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媒體報道新聞是不是也只是報道【一半真相】?

有一個笑話說:我最痛恨那些批評新聞聯播的人,新聞聯播從來不說假話,

當然,他只說一半真話。

我想知道美國主流媒體(例如CNN等)所謂的新聞自由是不是也只是報道【一半真相】?


1992年洛杉磯市發生的震憾全球的黑人大暴亂事件,就與新聞媒體報道羅德尼·金(Rodney King)被毆案時對原始錄像畫面的剪裁取捨有直接關係。

一年後,以白人為主的陪審團判決「被告無罪」。判決一出,當地黑人群情激憤,聚眾鬧事,燒殺搶劫,引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暴亂。短短几十小時內,54人「陣亡」,2328人受傷,1000多棟建築物被焚毀。瞅著那濃煙四起、滿目瘡夷的景象,令人整個兒感覺是置身於剛剛遭受過猛烈空襲的中東古城巴格達。

實際上,當得知無罪判決結果時,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深感驚訝、意外和憤慨。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4名警察野蠻毆打羅德尼·金的錄像畫面經ABC、NBC、CBS全美三大電視新聞網和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反覆不斷地播映,已經深深地印在了美國人的腦海中。民意測驗表明,在看過電視錄像的觀眾中92%的人認為白人警察有罪。得知判決結果和爆發種族暴亂的噩耗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Bush)大發雷霆,他叮囑聯邦司法部一定要以違反聯邦民權法的刑事罪重新起訴4名白人警察。

要說這事可真是有點兒怪了,既然看過電視新聞的絕大多數美國人,包括老布希總統,都認為警察惡跡昭彰,那為何以隨機抽樣方法從洛杉磯地區居民中挑選出的陪審團會一致裁決被告無罪呢?難道由10位白人、1位亞裔和1位拉美裔組成的陪審團那天全都吃錯了葯嗎?難道陪審團在法庭上看到的錄像畫面與其它人在電視新聞中看的不一樣嗎?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陪審團在法庭審判時看到的錄像的確與絕大多數美國人在晚間電視新聞中看到的錄像畫面不一樣。在法庭上播放給陪審團看的證據錄像中有羅德尼·金在拒捕過程中攻擊警察的鏡頭,而三大電視新聞網播放的電視錄像卻把不利於金的鏡頭和畫面全給掐掉了。換言之,新聞媒體用偏離事實真相的「司法新聞」誤導民眾,在法院做出判決之前,媒體已用被刪剪的電視畫面預先提供警察有罪的證據,致使絕大多數民眾在法庭審判前就已認定涉案警察惡貫滿盈,罪責難逃。因此,無罪判決一出,空前大禍從天而降。

—————————————————

人們自然會產生一個疑問:美國新聞媒體歷來標榜追求事實真相,其中司法新聞更是強調以事實為生命,即然如此,KTLA電視台為何要用偏離事實真相的「司法新聞」誤導民眾呢?

這個問題相當複雜,一言半語恐怕很難說清。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局限,新聞報道實際上不可能包括事實真相的全部細節,它只能接近事實,或者只能是一種有選擇性的事實。在新聞報導過程中,每一家媒體都會有自己「選擇事實」的標準。從新聞理論角度而言,美國新聞媒體比較注重新聞的所謂「客觀性」,強調大眾傳播媒介對新聞的報道應是一種不加分析和解釋的具體事實報導,力求使事實真相與新聞媒體自身的傾向性有所區別。

但是,在美國這種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裡,大眾傳播媒介選擇新聞的標準通常具有嚴重的市場化趨向。為了提高收視率和在激烈的競爭中擊敗對手,新聞媒體特別重視新聞的刺激性和戲劇性,對一些有「市場價值」的新聞詳細報道,大加渲染。有的時候,新聞是什麼並不重要,新聞會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也並不重要,只有以聳人聽聞的獨家消息贏得讀者或觀眾才是頭等大事。以金案為例,警察打一個拒捕的假釋罪犯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聞,而白人警察無緣無故地野蠻毆打一個無辜的黑人才會成為頭號新聞。


且不談政治,單說新聞。

2012年北京721水災的時候沒在國內,看CNN的報道簡直以為整個北京都淹了,鏡頭裡一片狼藉滿目瘡痍人們無家可歸。打電話回去才知道至少城區沒什麼大事兒,就有些積水。。CNN專拍房山那些受災嚴重的地方然後說這就是北京了。

新聞嘛,不新鮮還有人聞么。。誇大其詞不完整客觀呈現事件全貌也算是報道一半真相吧。很多無知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都是看主流媒體新聞來的。。

其實也還是政治。


就算是一半真相,至少你可以從不同渠道看到每一半。


媒體偏見是必然存在的,美國媒體不在於他們沒有價值傾向,而在於這麼多的價值傾向彙集在一起,有很大可能演化出一個全面立體的事實真相,但是越發達的媒體,越會spin,所以大家也要小心。

「從意識形態去理解偏見是不合適的。全球視野下,總體上存在兩種媒體偏見。

(1)意識形態:指的是媒體為了影響受眾的觀念。

(2)操縱(spin):媒體為了能夠生產出令人難忘的報道。

「媒體競爭會消除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不過卻會進一步推動操縱性偏見。」因此,在當前的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媒體偏見未必會減少。「」

(以下乾貨)

------------------------------------------------------------------------------------------------------------------------

例如美國媒體對華報道有如下五個角度的特徵:

1、報道立場:

立場中立的報道佔比最大(比例近半或過半);負面報道比重略大於正面報道。

在特定固有話題(如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武器出口、艾滋病問題等)的態度上存在明顯偏見,不再尊重新聞事實。

站在本國、本媒體立場,選題時有「國際新聞國內化」傾向,重點報道與本國相關的新聞。

存在「框架建構」,通過版面設置、引語使用、標題語氣等方式隱蔽表達傾向。

2、信息來源:

針對報道「引語」的研究表明:報道對於中國政府聲音的習慣性「屏蔽」,對於中國獨立個人或評論者消息源的相對重視。

3、消息采寫:集中的少數駐華記者完成了大比重的涉華報道。

4、稿件來源:自采新聞和四大通訊社新聞報道比重大,中國的報道(如新華社、人民網新聞)引用率低。

5、報道特徵:涉及衝突性主題的新聞稿更易獲得使用。

例如,上海大學邵靜對《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這兩份美國主流報紙的 2009年全年的涉華報道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五個中國的概況。你認為客觀嗎?

但是從意識形態去理解偏見是不合適的。全球視野下,總體上存在兩種媒體偏見。

(1)意識形態:指的是媒體為了影響受眾的觀念。

(2)操縱(spin):媒體為了能夠生產出令人難忘的報道。

「媒體競爭會消除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不過卻會進一步推動操縱性偏見。」因此,在當前的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媒體偏見未必會減少。「——引自優秀老師馮丙奇的書《政府公關操作》 。

在中國具體解釋起來,

1、新聞理念的表現

重新奇的新聞價值觀;「揭開事實真相」的媒體角色與責任感。

2、文化背景的差異

西方的個人主義;先進國家的「使命感」與「單路徑」思維;中國文化知識的缺乏

3、商業利益的驅使

4、意識形態的影響

歷史因素,使西方判斷別國「好壞」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該國是不是「自由、民主」的國家;長期冷戰思維的影響,又使美國人視共產主義為「自由、民主」制度的對立面。

意識形態應該放在最後來考慮,這一趨勢正在淡化。

對於對華報道而言,有幾個點可以關註:首先,駐華記者的作用是很大的,全世界駐華記者大概一千人的人數,完成相當大比重的報道,他們的觀點直接影響報道的觀點;國際編輯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吳旭指出,駐華記者發回的稿件首先到達編輯手中。「發回的消息如果不符合國內情緒或側重,則會被編輯添油加醋、戲劇化,或者加一個不合原意的標題。」

以上談了這麼多,感慨就是我們學公共關係的早就跨越了媒體偏見的認知,早沒有當年的」新聞理想「,我們研究如何新聞建構、如何影響媒體,這也許是從孩童到成熟的轉變吧。


關於媒體的政治立場問題已有人答了,我就不多說了

告訴你一個故事

我一個阿拉伯語教授在阿拉伯新聞看到美國政府派人殺害了個中東的宗教頭領和他14歲的兒子。這兒子啥都沒幹啊。然後她很氣憤。但更氣憤的是這新聞在中東媒體是鋪天蓋地,但美國一則新聞都沒有。為啥?因為在美帝的童話里,中東這幾個fundamentalists是壞蛋,而美帝自己是英雄。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自己的祖國啊?但這種知而不報的是少數。美國的媒體是很喜歡dramatic的,這就是為啥美國媒體在美國也老被美國人噴。硬要把一件很普通的事塑造得特別離奇。哎,凡事個媒體都有這個傾向,這就是為什麼媒體的公正中立是那麼重要,不止因為媒體有不報的嫌疑,更多的是扭曲事實。


先上結論:是的。

美國的媒體都是有其政治傾向的,而且很強烈。比如fox是右翼,基本上其它都是左翼。媒體一旦有了政治光譜,報道就難以做到客觀中立。甚至不用撒謊,只要有選擇的報道部分事實就可以為其政治陣營服務。


媒體是資本控制的。你說呢?

FOX NEWS和紐約時報的報道傾向可能天差地別,這都很正常。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客觀事實這碼事。


你報一半我報一半他也報一半,加起來就比較全了。更何況在其他人也報道的時候,你報得太少生意會變差。要知道,包括中國人在內是可以在美國自由辦報的,信用值不高僅僅是你騙不到別人。


我在美帝留學五年。回來以後新聞報道有人被打死在北門我常去的麥當勞。White Texas AM Students Beaten To Death By Black Mob Outside McDonald』s . . . Race Hustlers Nowhere To Be Found…

我本來看了一個很長篇的報道,找不到鏈接了。裡頭提到這裡過了半夜就是黑人黑幫聚集,警察常常來處理案件,治安案件頻發。問題是我們那麼多留學生從始自終都不知道這裡這麼危險!我們小鎮尤其學校周圍算是最安全的範圍,我們一直這麼以為。

這麼多年來發生這麼多案件從來見不到報道。你說美帝的媒體都在幹啥呢?哎哎哎,看到這個白人青年被打死的新聞,真是無限後怕。因為我也常常加班到很晚,而且餓了想去麥當勞夜宵,只是最後都懶得去直接回家了。


美國的不同媒體對同一件新聞的報道會有明顯不同的傾向性。所以,自己要懂思考辨別。


不評價,只說對美國媒體印象較深的三件事。

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還是嫌疑人身份的Dzhokhar Tsarnaev 和 Tamerlan Tsarnaev照片被公布。Dzhokhar 是弟弟,學生。媒體公布的第一批他的照片用的是學生照,很乖巧可愛的男孩子,下面美國人民評論的時候都不相信是他乾的,說擁有這麼一雙像小鹿一樣純潔的眼睛的孩子怎麼可能是罪犯。相當迅速地,媒體立馬全換成了他躲避追捕時蓬頭垢面鬍子拉碴的照片。嗯,恐怖分子怎麼能是可愛的模樣呢。

看他們評論中國的文章多一些,有一次看到一篇比較神的,滿篇都是China should do sth /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be blabla/ Chinese should be doing blabla. 腦袋裡的第一反應就是作者你是誰有什麼資格在這兒用should這個詞你們主流不都用may/might的么。

對了,忘記聽誰說的了,一人有一次跟他幾個美國同事講當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事,人家表示震驚不可能絕對沒有發生過他們都不知道。

前一陣子白人警察槍殺黑人孩子引發全美遊行暴動,媒體一邊倒的要為黑人孩子「伸張正義」,我只是隨手點隨機看相關報道,只看到一篇質疑的文章When a Non-White Cop Killed an Innocent White Man in Utah, the Press Was Silent

所謂的「一半真相」,是否應該成為判斷一個國家新聞自由的標準之一,涉及方面太多,難講。

中國的話,這一半真相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你可能連一半真相都得不到。

美國的話,個人感覺可能political correctness才會是他們新聞自由的一個瓶頸吧。


如果是針對中國的報道,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西方媒體連一半真相都沒有,99%是荒謬到近乎滑稽的污衊,這就是為啥說,西方媒體看得越多,就越會變成自干五。

舉個例子,前些年國內新聞報道大城市裡的無照民工幼兒園,結果在西班牙的電視頻道里,那段視頻就被掐頭去尾,然后冠以中國孤兒院餓殺孤兒的房間,聲稱在中國,孤兒院不撫養孤兒,而是把他們集中在一個房間里活活餓死,那個民工幼兒園的報道視頻則被抹去聲音,謊稱為某人冒險潛入中國孤兒院拍攝的秘密影像,我在新聞評論里澄清說這是民工幼兒園,不是孤兒院,你看那些孩子胖乎乎的哪像營養不良,居然還被刪帖了,誰說只有本朝做這種控制輿論的勾當。

另一個國內新聞,南方哪個城市,某個在當地湖泊開汽艇的被客戶投訴,吊銷了執照,後來恰好在城裡遇見那個客戶正在街頭麵館吃麵條,當場拔刀相向,新聞里有個圖片是那客戶沒吃完的麵條擺在血泊里,結果在這邊的報道就成了中國的某人不願與他的鄰居分享一碗麵條,所以被後者殺死,言外之意,自然是中國人都在挨餓,以至於一碗麵條也成了攸關生命的東西。

還有什麼中國婦女沒有任何法律權利,包括去銀行開戶都不行,什麼中國飯館裡嚙齒類(也就是老鼠)是最常見的菜肴,什麼按照中國風俗,在飯桌上打嗝喧嘩是對主人的尊敬,按照中國風俗,乾杯後應把杯子扣在頭頂上,如此等等,全都是在大媒體上公然刊登的,不折不扣的妖魔化。


報一半真相、報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真相都無所謂,關鍵是媒體之間存不存在競爭、有沒有某個團體能夠壟斷所有媒體。

不喜歡FOX News你還可以看CNN,但不喜歡新聞聯播的你…有別的選擇嗎?


得看問題,涉及到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比如誰家的貓英勇的保護主人啥的,報道會比較全面。涉及到在美國國內有爭議的問題,比如移民,醫療保險等會按左中右站隊,當然這沒什麼,多看幾家媒體也可以獲得還算全面的觀點。最慘的是涉及到政治地緣利益的,例如關於敘利亞,俄羅斯,中國等問題所有媒體會一起腦殘,此時從媒體上得到的消息不僅偏見嚴重,還經常互相矛盾。比如在關於敘利亞問題上,雙方都火拚了半天了NPR還在報道說和平示威者被政府鎮壓。然後哪天實在掩蓋不住了就突然成了敘利亞內戰。在烏克蘭問題上,對自己在烏克蘭搞顏色革命的事情隻字不提,也很少提到克里米亞長期是俄羅斯一部分的事實,集中所有報道強普京從烏克蘭搶走了領土。觀眾得到的印象就是普京突然發飆了然後開始到處亂搶領土了。

作為一個金融行業從業者,必須要對重大國際事件的走向有一定的把握。而在這方面長期只看美國媒體,對國際局勢的了解會非常殘缺和片面,甚至會看不懂。還好就是我還可以用中文媒體對沖一下。其他的反派媒體像今日俄羅斯等也是不錯的消息來源。我一直有點想學點阿拉伯語的衝動,就是想開闢一個新的消息開源。

美國媒體最的害人之處在於它自稱客觀。中國媒體的政治立場是公開鮮明的,消息有多可靠讀者可以自辨。而美國媒體則完全相反,明明是有強烈偏見的報道,還偏要偽裝成自己是中立的。一般沒有額外消息來源的人可能也就直接把媒體的話當真理了。


其實每個國家都差不多,說美國自由的是因為人家言論控制的手段高明而已,不像我們這麼吐槽本國政府。想當年小布希準備打伊拉克時,國內一片反戰遊行,結果幾乎所有大的媒體都和政府的態度保持一致,支持出兵伊拉克。人家言論控制的手段比我們高明多了。還有一些落後國家的言論自由看起來比我們好一些,其實他們政府不是不想,而是沒有能力罷了。想想以前的民國政府就明白了


西方有香農,東土出壞球

吳澧 2013年10月10日

國內有份奉行商業民族主義的主旋律報紙,天天要造美國的謠,造日本的謠。舉個明顯例子。8月29日,這家報紙登了篇題為《支持對敘動武,美輿論理性在倒退》的文章。文章未舉任何具體言論,即說,「美國輿論正一邊倒支持當局。當年美國政府在討論是否對伊拉克『先發制人』時,美國媒體尚有理智之聲,支持和反對者大致相等。現在,……美國輿論卻已大幅支持動武,可見這個國家理性的倒退。」注意,國內見報日期為8月29日。因為時差關係,該作者S先生至多見到美國8月28日的言論。而美國媒體在這一天開始報道奧巴馬準備有限打擊敘利亞,他在當天接受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採訪時,表示確有此考慮。美國媒體的反應和評論要到美國時間8月29日才出來,這位作者寫文章時根本見不到。而8月29日的美國輿論,過半反對轟炸敘利亞。後來,多數美國議員表示,如果表決,他們將投反對票。這證明該作者造謠,美國輿論不可能「一邊倒支持當局」;S先生在美國有關輿論上市之前就造這種謠,證明他是蓄意造謠,明知不是事實而故意胡編亂造。

其實,美國與中東關係常年都是國際政治熱點,對此注意的人,一看就知道S先生在胡扯。奧巴馬在今年6月17日的另一次PBS採訪中,宣稱要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輕武器(因為美國情報機關有證據表明敘利亞政府軍小規模地使用了化武)。就連這一步,也引得美國輿論擔心會悄悄滑入又一場中東戰爭。

就是這麼一份天天造謠的報紙,有時卻顯得對「求真」很感興趣。他們在一篇題為《求真,中國社會打了多少折扣》的社評中說:「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應當把『真』放在善和美之上,不能把價值判斷作為觀察一切社會問題的出發點。」在一篇題為《對信息失真做一次集體反思》的社評中又強調說:「我們主張的是,把『真實』放在所有利益和價值之上,讓求真永遠處於中國社會至高無上的位置。」當然,你不能指望他們在講過漂亮話之後,會檢查自己的失真慣性。

信息失真的問題,在理論上,其實六十五年之前就已經被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農解決了。香農被尊被資訊理論之父和信息革命之祖,前年是他去世十周年。1948年,香農發表了一篇論文,《關於通信的一種數學理論》,就此奠定資訊理論基礎。論文的主要設想,後來被稱作「香農定律」的,用大白話講是這樣的:即使傳播渠道雜訊很大,信息通過時很容易被歪曲,幾乎沒有失真的傳播仍然是可能的——關鍵是提供一些「冗餘信息」,讓接收者可以核對復原真實信息。

比如,要傳播英文大小寫字母和標點符號,用七個比特(信息單位,取值0或1)足夠了。但實際傳播時一個字母用一個拜特,即八個比特。這第八個比特就是冗餘信息,表示另外七個比特之和的奇偶性,用作校對。如果接收方發現那七個比特之和為奇數,但冗餘比特指明和數應為偶數,接收方就知道這個拜特表示的字母在傳播中失真了,立即要求發送方再傳一次。

嚴格地講,香農定律所關心的,只是信息的形式,而不是其內容。不過,具體計算與選用語言的統計性質有關。美國科普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在《信息簡史》(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有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年版,譯者高博) 一書中,舉了個用冗餘信息準確傳遞內容的有趣例子。

紊革時有個舞劇《赤道戰鼓》,表現非洲黑兄弟在毛擇東思想指引下和殖民者作鬥爭。非洲黑人部落能用鼓聲在叢林中傳播信息。當地人的語言和漢語一樣,是有音調的。但他們只有兩種音調,高音和低音。所謂鼓語,就是擊鼓打出口語音調。沒有母音,沒有輔音,只有高低音調,信息失真如此之大,怎麼傳達語意?——加冗餘信息。丈夫在森林中打獵,妻子要他回家,單說「某某你回家吃飯」,鼓語太模糊,其音調有多種解釋。但是,如果妻子打成很長的句子,「某某你啊部落的雄獅回來吃飯吧吃飯吧回到蓋著鋁皮的小屋裡美麗的妻子在等你回來啦回來啦」,丈夫聽到就回家了。平均而言,鼓語要打成口語的八倍長,聽者就能相當準確地知道鼓語的意思。

香農定律可以啟發我們改善人際關係技巧。電話有雜訊,對方沒聽清你的意思,很多人會重複一遍。重複到第三次,喉嚨就高起來了。更好的做法,是提供可以互相印證的更多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講述同樣的意思。比如,將一個關鍵動詞換成同義詞。這樣,對方通過拼湊校正,就比較容易提取真實信息。同時,你也可以把心思放在尋求更清晰的表達,而不是發火。

如果你是沒有聽清楚的接收方呢?可以要求對方再說一次。另一個辦法是作個大致猜測,讓對方解釋,令對方提供冗餘信息。

認真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運用資訊理論的思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西方媒體在世界上有這麼廣泛的欺騙性。就連國內也有不少人,從小受的革命教育,卻寧願相信立場錯誤的西方媒體,也不肯相信政治正確的主旋律。如果像那份商業民族主義報紙所講,「把『真實』放在所有利益和價值之上」,那麼,科學地講,西方媒體確實信息失真比較小。

原因有三。第一是多家報紙競爭。美國人講笑話,說統治美國的人(經濟精英)讀《華爾街日報》,自以為統治著美國的人(政治精英)讀《華盛頓郵報》,認為自己應該統治美國的人(文化精英)讀《紐約時報》。即便真是如此,這三家報紙和形形色色的其他報紙,提供了足夠的冗餘信息,讓讀者自己參照校對。

第二,即使只讀一家報紙,報道里也有多種角度。按《紐約時報》社論的立場,他們可算是民主黨的報紙。但是,如果共和黨的「茶黨」右翼在華盛頓舉行反對奧巴馬政府的集會,《紐約時報》的報道里,會有政府方面的反應,也一定會有「茶黨」的理由。對於轟炸敘利亞,《紐約時報》上既有支持的言論,也有質疑或反對的時評。《華盛頓郵報》8月29日報上與網站上的六、七篇評論,有贊成轟炸敘利亞的,但多數認為轟炸不解決問題或顧慮事態擴大。來自不同角度的大量冗餘信息,方便讀者比較分析。

第三,西方媒體的報道通常比較詳細,包含大量細節。下一個結論很容易;細節是否支持結論,則是另一回事。冗餘細節間的相互連鎖,使得讀者易於得出自己的判斷。

減少信息失真的關鍵,還不是強調傳送方和傳播渠道的高保真度——雖然這也很重要,這減輕了接收方的解讀負擔——因為傳播中的失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美國當代媒體研究的鼻祖沃爾特·李普曼,對記者常常陷入的誤區有大量討論。信息不失真的唯一辦法,是提供冗餘信息。

認真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從冗餘信息的角度,什麼時候信息最容易失真?出了點事,下道通知:一律刊登新花社通稿。而這類通稿又往往語焉不詳。缺乏可供驗證的冗餘信息,如果通稿文字不幸失真,那就全國都失真了。

後果是什麼?那份被網人謔稱為「壞球」的商業民族主義報紙,在前文提到的《對信息失真做一次集體反思》的那篇社評中,說得倒很對:「以往中國官方試圖壟斷信息,付出了公信力下降的沉重代價。」


要區分報道內容,比如是國內新聞還是外國新聞


「大概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什麼完全客觀公正的報道吧。」——陀思妥耶肯德基

儘管在大學校園中,未來的記者們接收的都是關於堅持客觀、正義,為了全人類福祉,為了宇宙的和平這樣散發著芬芳的信條,但作為普通的人類,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認知條件難以支撐起一個完全客觀公正的敘事。我們看到的只能是「我認為這是客觀公正」的。

想想看,嚴肅的記者其實也是歷史學家,用自己的鍵盤敲擊著當下的歷史,向後人傳達著當下的思維方式、社會意識以及正在發生的歷史。

一說到「一半真相」,正常人都會想到那些只報中國負面形象的西方媒體。下面我要分享的案例,已經很難是「一半真相」,而是赤條條的新聞界的不公正對待呀。

八月以來,路易斯安那州又接連遭遇幾場暴雨,這是卡特里娜颶風之後,路易斯安那州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至少13人死亡,至少85000人申請了聯邦災害援助,30000人需要營救,40000人已經轉移。路易斯安那州官方稱這是桑迪颶風後,該州面臨的最大一次住房危機。

奧巴馬總統在任期的最後一年與11年前時任總統小布希面臨著相近的難題——當災情來臨的時候,兩位總統都在度假呢!

當年小布希是如何應對的?能不能給奧觀海一點啟示呢?

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摧毀了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區,正在得州農場度假的小布希趕緊縮短假期返回華盛頓,在災害發生的第三天就抵達墨西哥灣沿岸視察災情。

三天的時間,並不算短,畢竟我們溫總理可是在汶川地震兩小時後就坐上飛機前往災區了啊!

小布希的表現讓美國的媒體們非常不悅,大家大加討伐,不惜使用頭版頭條大寫加粗:

你沒帶同情心來災區啊,總統!——今日美國

華盛頓郵報則將小布希在災後的表現直接差評為其總統生涯的七大敗筆之一,且排名靠前。The 7 worst moments of George W. Bush』s presidency

在傳為美談的「卡特里娜」颶風賑災音樂會上,坎爺痛批小布希根本就不關心黑人的死活。

CBS也發聲,質疑布希政府的救災不利與種族歧視有關。

舊金山紀事報標題也很厲害——卡特里娜將種族與貧窮推到國家層面,在重壓下小布希和國會才不得不應對

洪山淹了路易斯安那,唾沫星子淹了白宮。小海,前車之鑒呀!

下面我們再看看奧巴馬的應對:

繼續度假,歐不,上周一晚還中斷休假出席了希拉里的一個籌款會。

小海,你這是不想好啦?我們趕緊去看看各大門戶網站是怎麼評價的:

美國人民好像跟喜歡看奧運會呢。還是有一個奧巴馬和洪災的新聞的,標題是「奧巴馬將會在周二前往路易斯安那視察災情」。什麼居然不是「奧巴馬在災情發生1、2、3……好多天後還沒來災區」?!我替小布希鳴不平啊!我們點進去看一下。

好的,文章說明了奧巴馬雖然人在度假村,但是還是在加班了解著當地的最新情況。而有共和黨人指責奧巴馬為什麼還在度假打高爾夫啊,不是應該麻溜的去災區么?《今日美國》很特別友好地指出了攻擊奧巴馬的是共和黨的~黨派分野嘛,可以理解的。

做媒體,要中立,我們再看看其他人怎麼說。一位路易斯安那州前民主黨議員歡迎川普的到訪,並敦促奧巴馬和希拉里快來災區(泥萌還想不想選總統了?!)當然,這位議員還是客觀指出奧巴馬已經派出了他的頂尖團隊前往一線了。

華盛頓郵報: 主要關注的是2016大選、奧運會、路州大水。關於路州大水的新聞主要講的是當地面臨的問題,並沒有針砭奧巴馬。

再來看看福克斯新聞怎麼說:

「我們可不是在說總統應該來哦,我們很高興他來。我們不是來拿誰第一個來說事兒的,這些領導人呀我們都歡迎的。 」——Kovacs

這個會說話不得罪人的Kovacs是哪家單位的呢?難道是統zhan部的么?!

Kovacs是路易斯安那州本土報紙Advocate 編輯部的,而這家報紙可能是水災後全美唯一一家強烈催促奧巴馬結束假期,前往路州的媒體。(標題為Our Views: Vacation or not, a hurting Louisiana needs you now, President Obama.)但在白宮方面宣布奧巴馬即將到訪後,這家報紙的態度……科科也就是說,一直到今天,奧巴馬仍然沒有去路州,但是並未引發全國性的媒體大規模討伐。想想2005年的布希政府……

好啦好啦,這件事情上還是我們中國媒體最客觀!統統都該罵!


媒體,只是政治的工具!無外乎是!


中國的傳媒全部是國家壟斷的,所以上第一堂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時候老師就對我們說:「在我們國家,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首先是黨,其次才是人民。在天朝,所有的新聞從業人員要想發出正義的公平的公正的聲音,第一就是要不違背黨和國家的利益,原則,政策,然後你才能去想辦法怎麼在不違背這些的情況下發出一篇真實的新聞,這是在中國。

但是老師也說了,其他的國家難道就不是這樣了嗎?他們表面是自由的,但其實也還是被控制的,只是他們有黨派之爭,在夾縫裡求生存不比我們完全被控制好得了多少。像美國,看過紙牌屋的應該都知道,有些媒體他們即便不受國家掌控,卻也還是需要看國家臉色的,貿貿然沖在最前鋒,很可能被槍子掃的千瘡百孔。

所以,大家其實都一樣,權衡權衡再權衡,該說的說一半,不該說的說一半的一半。


推薦閱讀:

新媒體時代,文學作家的出路在哪?
如何看待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特朗普的飛機起飛後,連發兩個重磅新聞?
為何各大網站都漸用特朗普而棄川普來稱呼trump,跟拿破崙二進宮的報道有何區別?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關於烈士羅昊的報道?
近年來,外國的哪些優點被中國社會過分誇大?中國的哪些優點未被媒體報道?

TAG:媒體 | 新聞 | 政治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