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視頻分享一下,有哪些小眾的手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小時候能看到的手藝人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謝邀,這裡給大家介紹兩門手藝以及相關手藝人的故事,第一門是榫卯,大家可能聽說過,不過真的了解不多。第二門是溫州當地的玻璃銀光刻,比較小眾。

《榫卯,隱藏在木頭裡的靈魂》

榫卯結構 | 中國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被譽為中國傳統古典傢具的靈魂。

? 中式古典傢具VS歐式傢具

說句實話,在做這個選題之前,連「榫卯」這兩個字的音都讀不出來。而對於榫卯的主要載體—中式古典傢具,也是止於欣賞,美則美矣,感覺離生活非常遙遠。我們所追求的都是諸如宜家這樣的傢具,簡約、方便,還有舒適。對此,慈溪傢具榫卯技藝傳承人—沈建江苦笑著連連搖頭:「我們的客戶全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不喜歡這個。」

在沈建江看來,40歲以下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崇尚自我,住宅裝修採用歐式風格的居多,這也決定了大多數人都不會選用中式古典傢具。而歐式傢具推崇以人為本,注重舒適性。

中式古典傢具則暗含著儒家文化觀念,追求器以載道,講究清雅端莊,從某一個角度而言是傢具在制約著人們坐卧行走的儀態。對比之下,年輕人的選擇不問自明。

而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中式古典傢具以紅木為主,成本較高。而歐式傢具更多的是選用較為廉價的木料,但兩者售價卻基本相同,這也決定了歐式傢具擁有更大的利潤空間。而最讓沈建江感到痛心的,是國內古典家具行業的亂象。

一直以來,榫卯結構被視為古典傢具的標誌,可謂「無榫卯,不紅木」。但因榫卯結構暗含在傢具內部,不是業內人士很難分辨。因此有許多標榜是榫卯結構的傢具,內部採用的都是膠水和釘子。

從這一角度而言,榫卯可謂是古典傢具的「良心」。還有少數人用血檀冒充紫檀,或是用大葉紫檀冒充小葉紫檀,追求高利潤。所以,在多方因素的制約下,傳統古典傢具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 榫卯,兩塊木頭的天荒地老

相傳魯班在教授弟子的時候,做了一套簡單的榫卯結構扔到水裡,三天後弟子撈上來拆開一看,內部結構居然還是乾的。這就是榫卯,一凹一凸間,緊緊咬合,造就了中國流傳了數千年之久的傳統工藝精粹。

在古代,人們不用一顆釘就能建起一座城,無論是建築或是傢具,全憑榫卯結構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髮,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天津薊縣獨樂寺內的觀音閣,高23米,始建於遼代(984年),歷經28次地震而不倒。清康熙十八年發生了8級以上強震,「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倖存,觀音閣獨不圮。」

1976年唐山大地震,薊縣民房多有倒塌,觀音閣安然無恙。其關鍵就在與無數榫卯結構的連接組合,可允許一定程度的變形,能有效緩解地震能量。

? 有了市場,才會有傳承

時代發展到今天,榫卯已經遠離了建築。只有在傳統古典傢具的身影中,我們還可以看見這項精絕技藝,而傳統古典傢具,也已經漸行漸遠。

「榫卯的傳承我一定要保住,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工廠立業的根本。」沈建江的語氣很堅定,對此他有種夾縫求生的感覺,「按老思路去做,我們的企業會開不下去。我們的產品,既要有傳承的文化,又要有創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爭取市場,有了市場,才可以談傳承。」

除材質外,榫卯結構作為一項古典工藝,也是紅木傢具具有增值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象沈建江這樣的一代又一代的傳統傢具人一直在傳承著這樣一種傳統,把一生都傾注在這上面,只為能將這樣的傳統工藝一直堅守下去,那便是他們一輩子的事情。

《這扇帶鏡面畫的衣櫃,曾裝著上一輩的愛情》

玻璃銀光刻丨浙江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由於玻璃銀光刻是在制鏡基礎上進行的美術創作,即在玻璃上作畫,故而又稱「鏡畫」,又因其在鏡畫中的線條都是銀色的,所以通稱「玻璃銀光刻」。

我還清晰地記得,自個家裡曾有過一扇老式衣櫃,上面的鏡面刻著龍鳳圖案,聽父親說,那是母親的嫁妝。在溫州拜訪過項之華先生之後,才知道這原來是一門有著諸多講究的傳統手工藝——玻璃銀光刻。

這項在民國初期形成於上海興盛於溫州,作為具有裝飾效果的日用民間工藝,曾經走進了千家萬戶,風行一時。可流傳到現今時,市面上基本上看不見它的身影了,它的形成與萎縮僅在百年之間,可謂曇花一現。

逆市入行

對於70後的項之華來說,他自從藝初始,這一藝種正滑向末路,能給他提供的發展空間顯得十分狹窄。但他卻在這方寸玻璃上孤獨地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園地,這裡面不僅僅是他的一種愛好,更是他的一種執著與追求。

傳統的玻璃銀光刻在溫州地區的運用,僅限於楹聯匾額、中堂畫及傢具上欣賞、裝飾等,算是比較實用的民間工藝品種。

而今實用的空間在逐年減少,怎麼去傳承,怎樣去拓展,怎樣尋覓一種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作品,成了他最大的困惑。

匚 對傳統的猶豫與突破

百年時間的沉澱,為這一藝種積澱了豐厚的底蘊,其中的技藝也日臻稔熟,只是社會的發展,時光的變遷,讓人們審美的理念有了很大的變換,原有的方式與題材,自然是過時了。

傳統技藝在過去基本上都是手耳相傳,缺乏系統的資料和具體的可查考的文字,對這門手藝來說,其中很多原料的選用、配比,因季節不同、天氣變化都會有所影響,因此只能在實踐中反覆摸索,不斷實踐。

然而,一旦掌握了這樣的工藝技法,習慣了這樣的製作流程,很容易又陷入傳統工藝面臨的現代困境中。

匚 從傳統中走出來,創作新時代的作品

憑藉日積月累的經驗及通過對市場和年輕人審美取向的調查分析,他努力創作出更為簡潔、更具現代感的作品。

在材料的遴選上也進行創新:首先,在材料上他選擇鋼化玻璃製作,解決了傳統作品易碎的弱點;其次,在外觀上,他大膽改變傳統的裝框形式,採用了更為簡潔、而有現代感的裝飾釘,從而達到與現代化的家居裝飾相協調的效果。

在他的玻璃銀光刻作品,尤其在黑白銀光刻作品中,靈活地融合進版畫、鋼筆畫、剪紙的一些藝術元素與表現形式,使之具有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也能為更廣泛的受群眾歡迎。

在項之華近期的作品裡,入畫的內容似乎更多了,無論人物、山水、花鳥,甚至書法、卡通圖案、更具實用性的果盤,皆在他的作品裡有所呈現,一改傳統程式。

手藝的創新從來不是閉門造車,那些守著小作坊,願意走出來看時代的手藝人,能否真正將手藝傳承下去?如今項之華先生的女兒也加入到這項手藝中來,在她身上,我能看到這門手藝傳承發展的希望。


春節在汕頭,曾經去過澄海,為了買澄海的紙燈籠。

「正月點燈籠」,潮汕農村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從除夕夜開始一直到元宵節前後,各鄉各村各家各戶選購傳統的竹製燈籠,掛燈籠祈福、提燈籠游燈。

油紙燈籠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清代初期,前美村下底園陳氏先祖繼承了這一傳統工藝,並一代代傳了下來。如今的下底園,能操這一門工藝者有近十家,被譽為「燈籠村」。

從編織燈籠到糊紙再到寫字,都由手藝人自己獨立完成。很好看!

我們去拍了一些照片,但是沒有拍視頻~找到了一個做燈籠的爺爺,他說,他們家的燈籠有些是出口給日本的,有些是送到香港去的。

以下圖片來自網路,超好看:)


扎紙匠。專做靈屋紙馬之類,燒給死人。

鋦匠(不是焗匠——廚子),修復盤子,碗,缸等陶器瓷器。

釘掌,給馬蹄驢蹄騾子蹄鏟去多餘的角質和修整合適的形狀。

這些行當快消失了,拍視頻也不好找。


沙畫,可能不算特別小眾,但確實生活中不常見的吧。一般用於婚禮、企業宣傳片等用途展示,在現在視頻製作乃至VR技術越來越成熟,這種以平面展現的藝術方式可能會越來越少。


傳統的手工裝裱、修復字畫,感興趣的話有時間錄一下。


看視頻,請搜我簽名里的公眾號,我們一年時間在農村跑了2萬多公里,主要就是做民間傳統手工藝短視頻。


瀉藥

插花應該算比較小眾的手藝了吧


【大黑雜貨鋪】每逢過節,送妹子什麼最特別(手把手教你手工木梳製作)_野生技術協會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恕老衲打飛機的獨特手法不能與你分享


改天等我回家,看看有沒有同村的人做草編,不過現在很少有人做這個,費時費力,原材料也沒人種


瀉藥……

我那點破東西,手藝都稱不上,就不發出來獻醜了吧,等其他的大佬展示


推薦閱讀:

紙牌屋為何採用非主流屏幕比例?
誰看過一個很治癒的烹飪螃蟹的美食視頻?
如何看待羅輯思維、宋鴻兵鴻觀、曉說、今晚80後脫口秀、財經郎眼、老友記這些節目?
如何做出YouTube等視頻網站的壓縮強度及畫質保證?
能否用視頻分享一下,有哪些烹飪牛肉的好方法?

TAG:藝術 | 視頻 | 生活方式 | 老手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