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英語教育為何如此失敗?
中國大陸學術類雅思考生的平均成績一直低於全球平均成績,自2000年以來一直徘徊在全世界主要國家考生倒數幾位:
2006年,平均成績為5.53分,全球倒數第二;僅比阿聯酋考生分數高,口語平均5.39分,倒數第一;
2007年,平均成績為5.45分,全球倒數第三;口語降至5.26分,再次位列倒數第一;
2008年,平均成績為5.46分;全球倒數第六;
2009年,平均成績為5.47分,全球倒數第七;超過了卡達、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利比亞等六個國家;
2010年,平均成績為5.6分,全球倒數第六;在40個考生最多的國家排名34;?
2011年,平均成績為5.53分,全球倒數第二;說和寫的均分全球倒數第一,口語平均分降到5.36分,蟬聯全球倒數第一。
中國人學英語,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學起,一直學到大學,可是他們一般就是留學生中英語最差的那個群體,比其他非印歐語系國家出來的留學生還要差。在讀完大學出國讀研究生和博士的人群中,以我個人觀察,95%以上都無法或者很難和native speaker進行稍微深入的交流,聊天的時候,只要對方進入正常聊天模式立刻就歇菜。很多男生到英國多年,一個「真正的」英國朋友都交不到。中國人,作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勤奮民族,為什麼它的英語教育失敗到了這個程度?
求你們別瞎分析了。
數據在這裡:IELTS Performance for test takers 2015。真相就是,中國不是在200多個國家裡倒數第二,而是在2010年主要的40個國家裡倒數第二。
而到了2015年的數據,在主要的40個國家裡,中國得分5.7,超過伊拉克5.6,科威特5.3,阿曼5.2,卡達5.2,阿聯酋4.9和烏茲別克5.4,至少只是中下游,不是倒數。
就算英語是第二母語的印度,平均分也只有5.9,真不知道你們哪裡來的信心說中國是倒數第二?
還有啊,在中國考雅思的很多人,都是有錢又不愛學習的學渣,所以很多人交錢不準備就裸考、考五六次雅思刷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一個裸考五六次的學渣,能拉低五六個認真準備的學霸的平均分,你覺得這個平均分演算法真的公平?
其實,國內的英語教育一直在進步,尤其是中小學的英語教育,師資有了長足的進步。很多小學的英語老師也是英語碩士學位才能夠任教了。而且稍微大點的城市的英語教育更不用說,諸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一類的城市,很多中小學都有外教了,孩子家長的投入也多了,動不動就有什麼國際夏令營。
當然,區域差距也是巨大的,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有比較大的差距,資源的分配上差距就很大。至於你所說的平均分的問題,我覺得也不能只看平均分來判斷中國的英語教育就差。
最後,我不是在否認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英語專業及英語應試確實是一直以來的問題,不過全民總體的英語水平還是有了較大進步的。
謝邀!
1. 從考試本身而言,那是因為太多的英語學習者相信了那些雅思托福培訓班的忽悠,把上這種考試培訓班當作了 學習 英語的最佳途徑。問題是那是 考試預備 班,不是英語教學班,它們的實際功能是在你已經基本具備了考雅思的水平之後,教你一些如何考試的竅門。你見過誰跳過小學、初中、高中,直接闖進高三或各種高考補習班,準備直接參加高考 ----- 「因為我讀書就是為了高考」? 所以英語水平根本就沒到考雅思的水平,他們「直接進入考試模式」,能考好的話那也真是沒天理了。
有些人的英語讀聽說寫能力實際上不過關、但依靠雅思培訓班等傳授的套路「混」過了雅思或托福考試,結果一到了國外的真實學習環境里就原形畢露了,不得不重新花大錢在國外上語言班。出來混,真的是「早晚要還的」。真不如在國內上這些考試預備班之前,就踏踏實實把英語學好。
2. 更嚴重、更加根本的問題:從教學體制、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法來說,就是太陳腐、太過於重視所謂的「英語知識」,尤其是無窮無盡的語法知識,根本無視社會、就業市場上迫切的實際需要 ------- 那種讀聽說寫過關、藉助於學習英語的過程開闊了眼界和思路、因為懂英語而消息比旁人快半拍、在任何涉外商務科技等交往上一有問題就能馬上自己上國際互聯網(不是「大陸區域網」)尋找答案、做市場推廣。。。。。的人。這個問題中短期內我絲毫看不到解決的希望,因為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 ------- 大中小學教師全部重新培訓、讀聽說寫不過關的英語教師不得上講台、適應不了「重在讀聽說寫實際能力的新教學法」的教師不得上崗、大中小學英語教材全部推倒重來、。。。。。。 而且,要從根本上改掉這個問題,前提是「全國英語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必須 1)一人一票; 2)大多數成員必須來自各行各業的用人單位 + 在「象牙塔」外從事了多年實際工作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因為只有這些人才知道「究竟應該教、學什麼樣的英語、不該學什麼」;而不能讓英語教學專家、英語教師、英語學術專家、各種英語補習學校代表等占多數。否則決議案會寫得比今天還要好看動聽,可最終還是換湯不換藥。
3. 英語專業鋪天蓋地,被搞爛了。我看到的數字是每年本科和大專畢業生在 40 ~ 70 萬之間(博、碩士另計),以每個人工作 40 年算的話,全中國的就業人口中要有 2 ~ 3 千萬的英語專業大學畢業生、比整個北京的人口還多?開國際玩笑! 至少需要裁、撤一半以上的英語學院/系/專業,才有希望把英語教學質量搞上去。否則象現在這樣爛辦英語專業,是人力資源、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
對於每個人,中國英語教育都是失敗的嗎?
提主用2000-2011年中國雅思考生的成績來指摘中國的英語教育的失敗,可這能涵蓋現行應試教育下的每個人嗎?在中國,能夠考雅思的人怎麼也是家庭條件相對優渥,衣食住行無憂之上,還有能力交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學費出國讀書的家庭。這能代表那些掙扎在溫飽線上,寄希望與個人努力改變一家人生活狀況的家庭嗎?能代表那些沒有能力送孩子出國的家庭嗎?
中國人對英語好壞的評判標準,從來都只有兩項:流利的口語和純正的發音。題主在問題中描述,留學群體中的中國人無法和native speaker進行深入的交流,就是將英語水平和口語能力完全劃等號。還有,每過一段時間,全民就要周期性地陷入對名人發音的冷嘲熱諷中,遠有奶茶妹妹,近有趙麗穎,可見中國人對口音的執迷有多深。除去這兩項,在國人眼裡,似乎閱讀和聽力能力都不能代表英語水平的高低,常常有人帶著輕蔑的語氣說:「中國人就是閱讀和聽力還成」。
唯口語和發音為準的評判標準本身就有失偏頗。為什麼?因為和全體人相比,出國黨,外企黨和「發音崇拜人群」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在現行英語教育之下的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大概都不需要出國生活和學習,甚至不會進入外企和老外打交道,那麼也就不需要有一口流利的發音和口語。他們需要的反而是較好的閱讀能力,保證能夠在工作中有基本的能力查閱英文資料,在閑暇時候上網看看資訊,擴大眼界。
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中國教育資源的極度不公平也不為過。應試體制至少在制度上保證了中下階層的孩子能夠接受最基本(但可能質量很差)的英語教育,掌握最核心的2000-3000辭彙,學習基礎語法,讓他們今後在和大城市孩子的競爭中,保持最起碼的競爭力。
現行的應試體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考核標準可以科學化地調整。實際上,國家正在做這方面的調整,例如高考,四六級,考研等都在加大主觀輸出題,減少機械性的選擇題等客觀題。朝著偏向考核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而非應試能力的方向努力。
現行的英語教育有點像家門口路邊的早餐攤,味道一般,沒有亮點,但也不會出大錯。對於食不果腹的人,可以保證生存,但對於小資們,就多有不足。但是你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嚷嚷著關店歇業,也得考慮考慮那些困難群眾的需求不是?
有些人稀爛的英語水平也不能全怪英語教育。明明知道語言學習要多閱讀,多背單詞,但是自己平時有時間也不學習,只顧著擼農藥,等到出國了發現兩眼一抹黑,於是就開始把鍋都推給學校和老師。這是把個人能力的問題,歸因於教育體制。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要特意區分出來這批人。
——————————————
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請關注我的公眾號「賽門喵Simon」
我是Simon,一位英語老師,也是一位工科博士。
在我的大學裡,寫作課上中國學生的語法水平和本土學生相差無幾。一到改語法的課,我們基本可以甩一些本土學生一段距離,什麼並列句否定句虛擬語氣固定搭配,一改一個準,絕對不犯錯兒,還能把道理講的頭頭是道。但更大的問題是:只能改句子,自己真的沒有辦法寫出流暢的句子來。
我記得我來美帝剛開始寫essay的時候,我旁邊幫我改essay的哥們兒端詳了我的paper許久,然後幽幽地說:「你到底是為什麼每句話都要寫這麼拗口……」或者是「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不過我們一般不這麼說……」然後霹靂巴拉開始essay改造大業。長句拆短句,名詞改動詞,被動改主動,怎麼「簡單」怎麼來。改完我一看,跟我原先寫得基本沒什麼關係了。。
就這樣磕磕絆絆寫了一年多essay上了一年多的寫作課,有天我妹QQ上小窗問我高中英語題。我高中的時候,做什麼題目還不是手到擒來,就信心滿滿地讓她把題目拍來。結果一看,特別尷尬。當然題目是都能做對的,但是閱讀理解那個文章,讀的竟然比高中時讀吃力了幾分,有的句子竟然讀著讀著又回過去掃了一遍。。當年不覺得,現在看就是很奇怪,文章針對同一事物前後指代不明,然後就莫名其妙來來個花式比喻,和整體行文極為不搭調,通篇還算挺流暢的,結果時不時語法難度突然陡增,還是故意為難人的那種……我說妹這個文章哪來的?我妹說,英語報啊。然後我幽幽地說了一句:」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要把文章寫這麼拗口……「
因果輪迴,報應不爽啊。╮(╯_╰)╭
我覺得我們學不好英語的原因,是因為學習的英語資源和真實的英語是兩個世界的。但凡是學習語言,無不是學習當地的說法方式,但是中國英語太強大了,它可以把英語和英語考試變成兩個東西。一個接受中學英語學習的學生,他所接觸到的英語, 全是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老師寫的閱讀理解題,中國老師寫的英語報,中國教育局編的英語考題,中國人編的備考教材。然後老師的英語水平能有多真呢?有多少英語老師真的能和老外談笑風生呢?可能自己的口語還是什麼徽派川派出來的。而且,考題和現實英語差別有多麼的大,看過GRE/SAT題目的都有體會,考試本身就是為了考驗人的,都是怎麼不正常怎麼來。就像 授人以漁,考人以魛魢魨魷?魴鮋鮊魺鮃鮁鯰鮍鮓鮒鮐鱸鮑鱟鮺鮜鱠鰂鮳鮦鯗鮫鮚鱭鮮鱘鮪鮞鮭鯀鯒鮶鯽鯇鰹鯊鱺鰱鯉鯁鰣鰷鯴鯕鰺鯝鯰鯧鯪鯖鯢鯤鯫鯡鯔鯛..就說這句話,後面這堆中文我看著都眼花。結果我們從小到大為了應付後面這堆字,反而沒學到什麼真正的」漁「的方法。因為學語法我會寫很多很長很難的句子,卻忘了寫文章本身是為了表達思想,不是為了秀我卓越的語法技巧的。
而且,在我小學剛學英語的時候,我的小學英語老師自己都從來搞不清楚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區別。我在我大學旁聽過中國語入門第一節以及自己本身也在上日語課。老師上來就會講清楚,學繁體是台灣用的,簡體是大陸的,北京腔這個詞兒該帶兒化音,南方就不帶。日語老師第一節課也自我介紹自己是大阪人,但是後來做老師學了東京腔的日文,然後說單詞也會說 這個詞東京人怎麼發音的,大阪是怎麼發音的。我從小到大學計程車都是學的taxi和police,都沒人告訴我cab和cop在美帝是如此常用。學了很久的coffee,也沒幾個英語老師教過latte和mocha該怎麼發音。還有很多單詞,同樣的中文解釋,英國和美國翻譯過去的表達是差了很多的,我剛開始也從來沒意識到過。結果學校上課時,老師甚至一會兒是美腔英語,一會兒是英腔英語。我要感謝我的中學英語老師,她的美語是如此標準,把我小學時學的mix版英語扭正了……但還有許許多多的學生並沒有像我這樣幸運遇到一個好英語老師,只能大坑貨教小坑貨,一代更比一代歪。語言本身是如此多元化的東西,但因為考試,卻變得如此刻板和單一。任何要學習的東西,歸根到底是要拿來用的,如果長期不用,那麼最終是要退化的。
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英語好,是由於兩方面的原因:
1.教育:他們的大學以上課程都用英語授課(因為本國科研落後,沒有本族語的教材),甚至中小學都用英語,這樣不好好學英語能行嗎?2.生活:這些國家地區,有很多外國遊客,勞工和商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外國人,英語說多了也就好了。你看香港回歸後,港人普通話不也越來越好了嗎?相比之下,中國那麼大國家,大部分人難得遇到幾個外國人;中國又有自己的學術體系和學術名詞庫,不必借用英語,大學授課也用中文……總之,大部分是用不到英語的,那麼哪怕你學的再好,也會慢慢退化的。
有人總說這是應試教育的鍋。但是大家不妨想想,就算我們用素質教育,英語的現實使用環境就能改善了么?如果大學裡不用英語上課,大學錄取不看英語成績,你的英語就能學好了?
看看我們隔壁的日本人,韓國人,英語也是一個比一個差,原因無他,不用罷了。事實上普通中國人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的水平更差,英語也是一樣的,只要中國沒有使用環境,那麼英語都好不了。
別說英語,現在中國農村,普通話不好的人一抓一大把,為何?沒有使用環境,都是說方言的鄉親啊。城市裡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綜上,英語差,無非是不用而已。
謝邀。
其實打下了字,又刪除了,來來回回反反覆復好幾次,不知道怎麼回答好。還是老習慣,洋洋洒洒想到哪,寫到哪吧。
正確的教育引導缺失,絕對是第一位的。
其實說起來,中國學生有著卓越的勤奮程度和聰明程度。但是教育體系本身將英語進行了錯誤的定位。
其實從我第一天開始學習的時候,一直思考的方向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學生會討厭英語。在開始教學以後,大部分諮詢的學員第一句話也是,老師,我學了十幾年,還是沒有學懂;我過了四六級,可是我感覺自己還是什麼都不會;我已經年過三十了,我還有學會的可能嗎?
我說出這些是因為我曾經就是一個英語非常渣的人,也是老師眼裡的差學生。
但是後來我又想過,是否在很多問題上,教育體系給我們的方向本身就存在著問題呢?如果不是?為什麼在十年寒窗的基礎上,有人依然發音不準,有人依然無法理解語法,有人甚至無法寫出一個簡單的句子。那麼我們曾經學習的那些東西又是什麼呢?
我想我們聽從了老師家長的安排,聽從了那些考試方面的建議,卻唯獨沒有思考,我們學的到底是什麼。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這種悲哀導致十幾年後,我們要花時間和精力重新去學習那些我們本來熟悉又陌生的知識。
如果將英語作為一個應試的手段,那麼接下來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會圍繞這個點展開。所以學生更多關注的是怎麼去拿高分,拿分就意味著,和這個焦點衝突的部分都會被省去,比如關於思維方面,關於發音,關於單詞記憶的方法等等。只要能拿分,誰還在意這些東西呢?所以在某些視頻上,更多的是講解拿分的技巧,原因極為簡單,當東西固化以後,技巧方面的東西極為容易總結分類,但是實際應用方面變數又比較多,以固化框架應對變化,難免捉襟見肘。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同學一般會問的問題是,學習應該看哪個教材好,而不是學習單詞,語法,應該看什麼書好的真正原因。
感覺上好像學了很多,但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
第二個部分,就是學習資源的匱乏。
有人可能會說,學習資源怎麼會匱乏,報紙,電視,書籍,網路。不是應有盡有嗎?可是真的如此嗎?
市面上英語學習的書籍是不少,但是分類和針對的方面不是很成體系。最起碼,我個人最開始選擇書籍是很吃力的,無法自己去判斷哪本書是有效的,哪本書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英語書籍的市場如同英語培訓行業一樣,都是以宣傳語和口號來吸引學生。當你買完之後閱讀,發現有效的部分真的是很少。一般都會標榜,多少天解決什麼問題,學什麼看這本書就對了,多少天脫口而出,等等。
難免有過度營銷之嫌。書真的太多了,但是到後來卻發現有用的就那麼幾本,如同自己玩一張大拼圖,勞心費力。
看似多,但實際上是將知識點進行割裂,以次充好,以擴大銷售量為目的。可用資源不多,實際上就是一種匱乏的表現。
英語角也有必要拿出來說一說。每到周末都會有類似於這樣的活動,如果真的有正八經的外教參與,對提升水平十分的有益,但是卻不是每一個英語角都這麼幸運。大家認為只要感受氛圍就可以真正感受水平的提升,但是分為並不能代替環境,僅僅幾個小時的交流並不能判斷你所說的是對還是錯,是有效還是無效。
如果要感受氛圍,我認為參加個在線培訓,和外教一對一的交流會更加的實在。
不過還是感謝這些真誠開辦英語角的夥伴,正是因為這樣,大家的學習英語的熱情才不至於被熄滅。
以上就是我本人這些年的體會和感悟了,中國的學生對英語有著火一般的熱情,只是環境制約比較多。但是我也不想這成為大家接受所謂現實的借口,如果想學會,辦法總是有的。此文希望同學們看清誤區,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要勇往直前,在學習路上更加平坦。
祝生活愉快。2015年雅思各國排名,德國排名繼續第一,加拿大第三,美國只比中國高一名,排名第三十二,我覺得按照題主的邏輯,加拿大和美國的教育可以說是非常廢物了。
數據來源:https://edu.sina.cn/foreign/wyks/2016-08-01/detail-ifxunyxy5942476.d.html?HTTPS=1學而不用
你有沒有想過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家基礎教育目的是培育合格的勞動力!勞動力!勞動力!理工科勞動力只要會讀寫說明書和資料就可以了!憑什麼國家要培養你們口語聽力?一輩子有什麼機會和歪果仁談笑風生?到今天才知道經濟學的資源優化配置什麼意思都去讀讀帕累托最優
因為「陽春白雪」,卻又「下里巴人」
陽春白雪,是因為以前洋人在華橫行霸道留下的後怕,使得人們認為會講洋文就是厲害,造成的一種洋文膜拜。那麼為什麼又學不好洋文呢?因為我們只是把洋文當成了「四書五經」一樣的死學,就好像,有一個聲音在說,老祖宗都寫好了四書五經,照著背就行了。於是在英語學習裡面,也是彷彿有一個聲音在說
前人都總結好了,照著背就是了
於是很多人糾結著這個動詞後面要接to do還是doing,這個短語那個短語要怎麼記。的確,英語的動詞+介詞短語是非常豐富的,需要花費一些力氣記憶。但是問題在於很多人是死記硬背,沒有理解到底為什麼用這個介詞。
比如希臘語裡面εν要接與格(也就是間接賓格)而不是賓格,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理解為「表示存留的介詞,一般要接與格」,就比較好記了。
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少人使用也是一個問題。我相信外國人英語好絕對不是因為歐洲語言與英語相近。希臘語的母音類似日語,可以說希臘人的日語很好嗎?比如日治時期的台灣,真正會日文的也就是極少數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很多是要去帝國大學留學的)我一個英文四級60分勉強低空飛過的人都已經在外企混了十年了(只是客觀評價中國大學四級及格線的水準已經足夠參加外企工作)。
以我多年電話會議的經驗,對大多數非英文專業的技術人員而言,工作談話中語法什麼都是扯淡(畢業了我唯二用的句子就是I am doing跟I have done,had跟was這輩子沒再用過了...),關鍵時候你能說對單詞老外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看不出中國的英文教育哪裡失敗了.......
普及性教育的預算是得不到精英教育的服務的。
國家讓絕大多數人學英文是為了能看懂技術文檔,在中國創造經濟價值。不是為了讓大家個個出國去跟老外談笑風生.....
老外那麼想跟我交朋友的話,請自學中文,我用英文是為了掙錢謝謝,夠用就行。
另外歐洲人學英文比中國人好很了不起嘛?我一個上海人看看電視也照樣能聽懂廣東東北四川話。真要比拿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英文來和中國人比啊....
順便吐槽一下,出國留學你起碼得過雅思吧?
如果你雅思過了去了國外還是啞巴英語,那這口鍋別讓中國英文教育背,你找雅思背去....
再順便吐槽,某些小朋友們在發言前能不能別偷懶先百度一下四級的歷史……好替你們尷尬………
因為英語在中國不是用來用的,而是用來區分層次的。
更複雜的句式在中國的考試中可以說明你有更高的應試水平,這也是一種個人能力的體現,但是在外國這是在裝逼...
比如做essay,講求的是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你用語法的水平。
設想一個呆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叫個報告還非用漏洞百出的文言文寫,我覺得也是搞笑的不行。因為在中國傳統英語教育里:閱讀>>寫作≥聽力>>口語……同時 單詞>語法>>習慣用法……同時絕大部分出國考生還是依賴傳統學校英語教育,靠一年左右的口語訓練怎麼可能練出來。何況托福口語也有固定套路,我是不想按模板答,可是十五秒準備真的不夠……--------------------從個人層面來說,的確很失敗,這點沒什麼疑問。但是從政策制定層面,起碼在當時沒什麼問題……在當時,或者說現在也是,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在生活中絕對接觸不到外國人,那麼口語的作用是什麼呢……跟我爸媽說嗎……即使是旅遊,我覺得高中那點英語也夠了,之前去美國十多天,我只遇到兩次問題無法溝通,1 護照找不到了 2 取款機不出錢了……最後靠谷歌完美解決……我當時英語水平四級都沒過……那麼英語學習的目的是什麼,讀懂一些相關的英文文獻和說明書即可,更複雜的有英語專業來負責。那麼能讀懂比能聽懂,能寫出來,能說出來重要的多……剩下的部分保證能遇到外國人連蒙帶猜交流即可,所以中國英語教育就是背單詞……即使研究生考試,複雜單詞也要比用法正確重要的多,聽女友考研課,老師直接說:「我們只有用別人不會的單詞才能拿高分」「見到名詞就要加定語從句」……這種事情,早起肯定影響不大,但是隨著全球化發展,交流的深入,影響越來越大……
時過境遷,下面又多了很多答案,主要是說英語教育只是為了考試得高分,但是這個觀點有誤區。
目前,考試仍然是唯一的區分辦法,無他,因而考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什麼呢?那就是考試的方法。我們仍然是高考,仍然是高分為王,但是我們的方法變了:能不能跟外國人直接交流?能不能聽懂BBC?能不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能不能閱讀英語新聞和訊息?這樣的考試,我倒是歡迎他多來幾個高分!所以,讓我們看一看清末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試題,是如何完爆如今的高考,這也是正是為什麼那個時候的狀元探花能夠成為國家頂樑柱,而我們的高考狀元竟無一人真正出頭人地。當然,除了命題本身偏頗外,高考制度本身也並非是科舉制的真正選拔有用人才出相入將。這一切都可以歸結於體制問題,不再贅述。
而就題主所言的問題,也存在爭議。中國的留學生群體,已經是中國的精英階層了,一般英語學習條件和水平都是不錯的,應該沒有題主羅列的那麼不堪,所以不能服眾。但是如果推廣到整個中國人群體,則一定是慘不忍睹的,所以我下面的回答,是從整個中國人學習英語來談的。
中國人先天存在英語學習障礙,無非兩點:
其一,英語和中文的體系完全不同;
其二,中國人沒有英語的使用環境。
第一點是老生長談了,不再贅述。
第二點是個很好的視角,具體從香港回歸後香港人英語水平的降低,再對比新加坡、馬來西亞人的英語水平,可見使用環境之重要性。
後天方面,其實也很簡單的幾點:
第一,我們的教育以應試為主導,脫離生活實際又追求分數,啞巴英語由此而來;
第二,老師教學水平實在太差,包括大學英語專業教師;
第三,我們有閉關鎖國的政策傾向,阻斷了普通民眾和外界的交流,完全不知英美之流行文化、事物。
總的來說,英語是一門機械性的語言,因為它是一種低級語言,導致單詞量非常龐雜,非長期反覆訓練不能,而在缺乏實用導向的中文母語的中國環境中,學英語必然是效率很低的事情,就要求學生加倍努力。
學英語沒有什麼方法,只要你能聽說讀寫中文,英文也是可以掌握的,只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即可。然而,我們的應試教育又逼迫你出分,必然索然無味,也讓暫時跟不上的人更加痛苦,從而自暴自棄。
日語像Javascript,英語像Python,漢語像C++,我這個觀點程序員朋友應該會明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實吧,我覺得把國內中考高考英語按托福雅思那種方式考,中國的英語教育水平會比現在好很多。
比如口語佔1/4的分數,比如作文主要考議論文,比如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狗屁不通的文章來做閱讀題。
中國義務教育課堂學的英語,和英美使用的英語完全是兩個語言啊!!!
至於口語,大多數人的發音完全是錯的!!!完全是錯的!!出國之後也糾正不過來,因為在國內錯誤的使用習慣很難更改。對辭彙的理解往往只是對應到中文意思上,沒有理解辭彙在英語體系的含義和內生邏輯,因此寫作也是一塌糊塗。提高英語水平,只能說從刷推特臉書看劇,不要把國內英語課當真開始,針對國內考試的閱讀寫作聽力教材基本都是誤導_(:з)∠)_。。
具體中國式英語到底彆扭到什麼境界,可以參考國內一些官方機構的的英文版網站。
所以我國學生努力學英語也學不好,學英語的目的不是應試!!到底為什麼要浪費這麼多年輕人的時間做這麼錯誤的事!!(一直覺得中國的企業難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就是英語水平差的令人髮指)在國外留學中,感覺是挺失敗的。我是中年人了,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年輕人那一代裡面,中國人的英語在所有的非英語母語的留學生裡面,也還是最差的。和智商沒有關係,因為來的中國人的其他成績都很好。
我看到有人回答「閱讀和寫作」,我覺得很對,還有對話太少了。
語法什麼的,其實沒什麼大用。那是大概從生活英語向商務英語升級時,能派上用場。不過我們一般在生活英語就已經落後了。
之前遇見過這邊的一個華人前輩,
我就不提名字了,他十幾歲來的加拿大,最開始英文也不純正,後來自己總結了一套規律,再後來他還做過幾年call centre manager,現在主要教授新移民口語,也到處演講教學。聽他說的一句話,我覺得最點此題:「中國人說英語的最大毛病,還有中國人教人學英語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知道應該把舌頭往哪放。」羅子胥 回答的才對啊,英語科目在中國真不算失敗,作為一種上升通道的篩選手段,運行良好而且順帶讓學生學到點外語知識,很成功啊。
很多答案糾結在教育的問題上,但重點就不在教育或者考試,因為很簡單一個道理:如果我要驗證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考試內容是不需要這麼難的。大家也無需爭取高分,而是爭取及格。
就跟游泳有沒有學會,是看你能不能游到對岸,而不是比你多少秒最快完成。
而能換取畢業證的那個畢業考試,那才比較接近驗證知識的考試,因為那不涉及影響大學學位。所以這裡根本不是教育領域或者英語的問題,甚至把科目換成克林貢語都完全不會影響這個體系,大部分大學生本來也不用英語不是么。這是這個國家很長時期的單一化個人上升模式與其王霸天下的官僚統治模式結合的後果,而這最大的好處就是公平與效率。
但這不代表說篩選出來的學生不好,考試體系恰恰也的確篩選出了學生中有邏輯、有耐性、勤奮努力的那些人。只是詭異的就是,克林貢語能用來說么?也就是說當一門知識被拆解打散來方便考試的題目設計與評分方便,學生學到的還是原來的知識么?就例如學生看到了大量的「in」「on」「at」這類相似的選擇題,難道不會干擾學生的認知么?為什麼不是強化正確的那個詞反而用更多的相似詞來使得學生本來就脆弱的基礎更加脆弱?
所以我們英語差是沒什麼好檢討的,因為學到的本來就不是英語,而是一種虛幻的、只為考試而有價值的知識,在現實世界裡沒有什麼意義。推薦閱讀: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有哪些差別?
※學區房對孩子的教育成長到底有多重要?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相比其他省份,廣東的教育資源是否很差?為什麼?
※如何評價南航代表的大學社會實踐的功利化?
※為什麼中國學生母語還沒學好,卻用花很多功夫學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