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段「主流經濟學的供需決定價格的理論的評論」正確嗎?

@李穎繁

感覺想不太通啊,先引用了:

「這裡順便評論一下主流經濟學的供需決定價格的理論好了。

效用學派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說清楚價格是什麼,同時自身存在著循環論證。

按照供求決定價格的理論:價格是供給需求曲線的交點,可是供給需求本身是價格與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函數,那麼問題來了,連交易都沒有,這個價格是什麼呢?均衡價格還是什麼?教科書沒有給出答案,反正就讓人們這麼接受了。

退一步,不考慮這個問題,那麼再來看看所謂的「價格理論」,按照教科書的說法,價格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但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本身又要脫離商品交易單獨存在,那好,我們分別來討論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

先說供給曲線,供給曲線假設的是廠商利潤最大化,而利潤由成本函數推導出來的,成本函數的推導需要新古典的生產函數。問題出在生產函數上,生產函數Q=f(K,L)中的要素投入被分為勞動L、資本K,生產量和勞動的量是可以測量的,但是資本K是什麼?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為生產工具的話,那麼廠房、機床、桌子可以加總嗎?他們根本就不是一種物質,而異質物質是無法加總的。即使可以加總,成本函數中資本的回報等於資本量乘以利率r,資本量是一種實物,而利潤率是利潤除以成本,資本和利潤率的量綱是不一致的,這種情況下如何相乘?如果這時候用資本的貨幣價格代表,那麼生產函數中的資本也必須用價格來表示,這樣就不是生產函數了。

再退一步,假設不考慮這些問題,邊際生產力理論也是不成立的,邊際生產力理論假定生產函數是一次齊次的,但是如果是一次齊次的,數學推導表明(《歐拉定律與邊際生產力理論》白暴力1 ,胡紅安2)這就不滿足利潤的二階導數小於零,如果生產函數非一次齊次,那麼總收入就不等於總成本,可是按照教科書的說法,勞動資本的利潤都已經分配完畢了,這就和前面「分配完畢」矛盾,也產生了問題總收入大於總成本時的收入怎麼分配?總收入小於總成本時如何分配?

綜上,供給曲線的推導充滿了矛盾。

再來說需求曲線,這涉及到效用學派。

需求曲線的推導需要在消費者均衡下才能推導,所謂消費者均衡,就是預算線約束下的總效用最大

即為:

maxU (q1 ,q2 , ?,qn)

Y=p1q1+p2q2+……

這裡問題有二:

第一,效用不可測量,並且效用函數對只有在很強的假定條件下才能使用,這不符合實際觀測。

第二,退一步說,即使假設效用可測量,那預算線的價格代表什麼?模型中價格是給定的,似乎只要給定一個價格就可以了,但是你是要用消費者均衡來推導均衡價格的,這樣消費者模型和市場價格就互為條件了,成了循環論證。

以上是基數效用理論,但是基數效用論無法測量效用是硬傷,所以後來產生了序數效用論,也就是效用不可測量,只可比較。需求曲線由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的交點的連線,可是問題來了,如果效用不能測量,如何能夠比較大小?很難想像什麼是可以比較大小卻不能測量的,並且可以證明,無差異曲線行為就是效用最大化的行為,二者事實上是一回事,基數效用理論存在的問題序數效用論也有,並且後者問題更多。但是這很用意思,如果基數效用論存在問題,為什麼經濟學教科書還要將還要用呢?

後來薩繆爾森提出來顯示性偏好理論,就是你的選擇反映了你的偏好,那好,按照這個理論,人的所有選擇都是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吃飯是偏好的反映,不吃飯也是偏好的反映,賺錢是偏好的反映,不賺錢也是偏好的反映。偏好本來是用來解釋人的行為的,現在卻被用人的行為來解釋。那我們用什麼來解釋行為?這也是套套邏輯。

綜上,需求曲線也不靠譜。

結論:主流經濟學的價格理論不靠譜。。。」

原帖地址:效用學派從哪幾個方面反駁了勞動價值論?以及效用學派自身的缺陷在哪些方面?

謝謝大家!希望高手指點~


謝邀。

這段文字寫的一塌糊塗,連經濟學的門都沒有入。

首先,沒有說清楚價格是什麼?循環論證?腦殘了吧。價格和交易量的確是同時決定的,需求曲線是給定價格,你想買多少,供給曲線是給定價格,你會賣多少。你可以想像雙方討價還價的過程,最後均衡的價格就是出清的價格,即你想買的和賣家想賣的數量相等的那個價格,邏輯十分清晰,沒有任何循環論證的東西。

其次,關於生產函數,他質疑資本是否可以相加。成本函數不是在於把桌子和椅子相加。這裡所謂的資本,最簡化的可以看成是長期的資金投入,資金是可以相加的,所以這裡才會出現收益率。當然,資本不等於資金,因為資金一旦進入生產領域會變成物質,物質就會有折舊之類。生產函數講的故事是,你花了10000塊錢買了個咖啡機,這10000塊錢是資本,還有你的工作時間,這個是勞動,看看你能做多少咖啡。咖啡機可能會折舊,勞動也會有熟練和不熟練的區分,所以這裡面具體細節蠻豐富,比如技術等,不展開敘述了。這個設定總比「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的概念好,什麼「簡單勞動」相加變成了「複雜勞動」,1000個我也變不成喬布斯,那個才是不能相加的典範。

至於他說邊際生產什麼的,不好意思啊,這個不是你說成立就成立,你說不成立就不成立的。有很多的empirical文章都已經在估計生產函數了,而且生產函數的估計是一個高技術的活,一般人還真幹不了。這個東西成不成立,是現實的數據來說話的,不是他的一張嘴皮子。

他說的利潤分配的問題,典型的屬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讀書讀傻的。他不知道那個結論是在假設了MPK=r/p之後得出的,這裡做了幾個假設,首當其衝的就是所有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如果生產函數非一次齊次,那麼就是規模報酬遞增,意味著多投入要素就可以獲得更多利潤,所以如果是完全競爭的話,理性的廠商會擴大規模。或者,如果打破了完全競爭的假設,假設壟斷競爭的話也是出現那種現象的一種情況。

至於他對基數、序數、顯示偏好的解釋,一看就是完全不懂,我懶得反駁。唯一一個好反駁的是,偏好被人的行為解釋?太搞笑了。他如果真的懂顯示偏好的話,就知道顯示偏好是一個可以證偽的理論,而且這個實驗也相當簡單。其實人的行為有一些的確不滿足顯示偏好的,所以choice理論仍然在發展,包括怎樣建模人的某些非理性行為等等。經濟學的確不知道你是吃飯還是不吃飯,但是顯示偏好、效用理論卻可以知道1塊一個的包子你吃十個,100快一個的包子你一個都捨不得吃。如果經濟學都可以準確預測你吃不吃飯了,那經濟學就不是經濟學,就是神學了。


首先,微觀經濟學是一門成熟的學科,雖然援引的文章作者其人在政治經濟學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不過顯然原po的理論無外乎高鴻業每一章最後那點批判的內容,整篇透著一股「論證有瑕疵所以是不成立的」的味道。顯然他不懂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道理,也不懂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看了一下他的回答,原來只是一個沒有經濟學背景的政治經濟學愛好者,對於這種票友,無需多說。


這人有沒有好好上過微觀經濟學呀.......

按照供求決定價格的理論:價格是供給需求曲線的交點,可是供給需求本身是價格與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函數,那麼問題來了,連交易都沒有,這個價格是什麼呢?

這話就像說「最小勢能決定球會停留在最低點,但是分析的時候運動都沒有,這個位置是什麼呢」

我突然理解為什麼那群公司喜歡抓有physics insight的人做經濟了

實踐上是對一段時間做平均的近似價格,因為這段時間內,如果需求和生產的性質沒有太大變化,消息已經足夠流通,理性人假設下面消費者會買所能買到的最便宜的,生產者會買所能賣出的最貴的。

如果對應到真空球形世界的話,就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知道所有人的效用函數時的一個的博弈的均衡點

並且如果學過壟斷競爭+博弈論的模型,你就會看到,壟斷者在知道他人的效用函數(也就是利潤)的時候,會根據對未來交易的預期來決定生產產量。

當然,實際中可能是從一個初態向均衡點附近靠攏

問題出在生產函數上,生產函數Q=f(K,L)中的要素投入被分為勞動L、資本K,生產量和勞動的量是可以測量的,但是資本K是什麼?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為生產工具的話,那麼廠房、機床、桌子可以加總嗎?

理論上說,可以。

目指機會成本

邊際生產力理論假定生產函數是一次齊次的

你真的上過課么?如果你上過,你真的做過作業而且通過過考試了么?

這就是再說:「微分假設所有可微的方程都是一階線性的方程」

退一步說,即使假設效用可測量,那預算線的價格代表什麼

繼續看一眼機會成本

但是基數效用論無法測量效用是硬傷

這個不怪他,這個微觀經濟學沒有講過。

我舉一個方法:

對於基數效用論的測量,古典的desicion theory中用的方法是,找一個足夠大的量,等效為一個概率

比如 A現在肚子很餓,A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得到一個包子,另外一個是以k%的概率得到100萬美金。

發現 k&< k0的時候選擇前者,k&>k0的時候選擇後者。

於是我們就可以定義這個人的一個包子的效用是 k。只要之後這人的偏好不變,我們就不用擔心之後會出現悖論的情況。

這個模型針對的是多次博弈守著固定策略的理性人。

就是你的選擇反映了你的偏好

拜託,就是牛頓力學的模型也不是能夠所有地方都能用的。在用模型的時候加一下檢驗不就成了。

以上


價格(1)是供給需求曲線的交點,可是供給需求本身是價格(2)與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函數,那麼問題來了,連交易都沒有,這個價格(2)是什麼呢?均衡價格(1)還是什麼?教科書沒有給出答案,反正就讓人們這麼接受了。

按照這個邏輯,我想他應該是沒有搞清兩個價格。第一個價格是指均衡價格。第二個價格是消費者的保留價格。這個兩個價格其實不一樣。


在了解之前就跳出來批判,是為「噴子」~


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指的是兩種產品交換的比率,和機會成本概念相關。注意,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模型都建立在「兩種商品」的基礎上,當然你可以想像一個是商品A,一個是除了A以外的全部商品,只是直線斜率會非常難看。

討論所有個別市場同時達到均衡,規定的那個「一般均衡價格」屬於直觀很好理解,但證明卻極度複雜的東西,那段話雖然混亂,但可能多多少少有提這個的意思。也不必太有優越感,覺得自己微觀學的好的可以試試證明一般均衡。

而我們一般語言上使用的價格(也是宏觀經濟學的價格)是指名義價格水平。


推薦閱讀:

大家如何看待「空軍飛行員為了避開民居而放棄跳傘」?
求通俗的解釋一下泡沫經濟?
2017 年,哪些經濟學論文讓你印象深刻?
沒讀過《資本論》經濟學不算入門嗎?
經濟史的研究會影響或修正經濟理論嗎?

TAG: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