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固定資產折舊影響現金流量?


特此聲明:本來以為這種邊緣問題就是問問題的人看看而已。現在既然有人點贊。我鄭重搜一下出處。

1998年以來,我國企業開始被要求編製現金流量表,並且要求同時編報以直接法編製的主表和以間接法編製的補充資料。

固定資產折舊對現金流量表達影響,就體現在間接法編製的現金流量補充表。

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的內容就是以「凈利潤」為起點,通過加或減去若干調整項目的金額,最終得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

直接上一張平時用的空表。

游標所在地方,顯示的就是將各類折舊調整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

定睛一看,不僅僅固定資產折舊會影響,其他損益類,如各項攤銷,財務費用,公允變動,都會影響到現金流量呢。

這是為什麼呢,這得從這張表編製的本質說起。

++++++++++++++++此處應該有高亮!!!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轉:透析從凈利潤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調整邏輯

一、「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關係分解

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的內容就是以「凈利潤」為起點,通過加或減去若干調整項目的金額,最終得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如果只從「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兩者的字面上看,很難看出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也就無法探究如何做才能從「凈利潤」開始調整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便於理解,有必要引入「經營活動利潤」這一概念,作為「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兩者的中間變數,即將「凈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過程分解成兩個環節。其中,第一環節是將「凈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利潤」的過程,第二環節是在「經營活動利潤」的基礎上繼續調整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過程。這樣,「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之間的調整關係也就初步明朗。

二、從「凈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利潤」過程的解析

凈利潤來自利潤表,是根據「營業收入-營業費用+計當期損益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的損失」計算而來,也就是利潤表的設計原理。但是,在編製現金流量表的思維環境中,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凈利潤是由「經營活動利潤+投資活動利潤+籌資活動利潤」三部分組成,即「凈利潤=經營活動利潤+投資活動利潤+籌資活動利潤」(簡稱公式①)。這種組成劃分與現金流量表主表將現金流量劃分成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及籌資活動現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這是正確理解現金流量表主表及補充資料編製的共同假設。於是根據公式①變型,就可以獲得「經營活動利潤=凈利潤-投資活動利潤-籌資活動利潤」(簡稱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凈利潤」的基礎上,將含在凈利潤中的「投資活動利潤」及「籌資活動利潤」調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經營活動利潤」。

對於「投資活動利潤」,主要來自兩個內容,一是對外投資,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及長期股權投資這四大金融資產投資產生的投資收益(若虧損則為投資損失),也就是在利潤表項目中反映的「投資收益(減: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減:損失)」;另一部分內容是對內投資,即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及收益、固定資產報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及收益,其在利潤表中對應的項目主要是「營業外收入」與「營業外支出」。因此,「投資活動利潤=投資收益-投資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收益-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固定資產報廢收益-固定資產報廢損失」(簡稱公式③)。

對於「籌資活動利潤」,其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減去企業當期借款費用中費用化的部分後的凈額,其在利潤表中直接以「財務費用」項目列示(這裡假設利息收入小於借款費用中費用化的金額,下同),即「籌資活動利潤=-財務費用」(簡稱公式④)。因此,將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經營活動利潤=凈利潤-(投資收益-投資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收益-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固定資產報廢收益-固定資產報廢損失)-(-財務費用)」,經化簡可知「經營活動利潤=凈利潤+投資損失(減: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減:收益)+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減:收益)+固定資產報廢損失(減:收益)+財務費用」(公式⑤)。由於公式⑤中除「經營活動利潤」外的其他項目均可從利潤表中分析獲得,由「凈利潤」為起點調整得到「經營活動利潤」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從「經營活動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過程的解析

根據上圖所示,「經營活動利潤」=A+B-C-D(公式⑥);「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現金的經營活動收入,而E代表本期確認為經營收入的現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確認的經營收入」與「本期發生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還可知「C=G」。於是,令「⑥-⑦」可得「經營活動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 A+B-C-D)-(E+F-G-H)」,又因為「A=E」且「C=G」,化簡可得「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經營活動利潤-B+D+F-H」,即「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經營活動利潤-本期未收現的經營收入+本期未付現的經營費用+未確認為本期經營收入的經營現金流入-未確認為本期經營費用的經營現金流出」(公式⑧)。這樣,就完成了第二環節的調整,最終獲得「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

四、第二環節具體調整項目透視

根據公式⑧可知,第二環節將「經營活動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過程中,應調整加上「D」和「F」、同時調整減去「B」和「H」。那麼,這四項具體分別代表哪些調整內容呢?

1、關於本期未收現的經營收入(B)之透視

所謂「本期未收現的經營收入」,就是指雖在本期確認、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現金的經營活動收入,即因該經營性收入的確認所產生的現金流入是發生在前期或後期。如果以會計分錄的形式來表示該經營收入的發生,可以簡寫成「借:非現金項目,貸:經營收入」。這裡的「非現金項目」如果具體到用會計科目來表達,則可以是「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預收賬款」等。若以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報表項目的名稱來歸納這些借方科目,則有「B=經營性應收項目的增加」等。這樣,就弄清了為什麼這類項目在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中是減項及其包含的具體內容了。

2、關於本期未付現的經營費用(D)之透視

所謂「本期未付現的經營費用」,就是指雖在本期確認、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現金的經營活動費用,即因該經營性費用的確認所產生的現金流出是發生在前期或後期。如果以會計分錄的形式來表示該經營費用的發生,可以簡寫成「借:經營費用,貸:非現金項目」。這裡的「非現金項目」如果具體到用會計科目來表達,則可以是「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應付職工薪酬」、「其他應付款」、「預付賬款」、「應交稅費」、「遞延所得稅負債」、「累計折舊」、「累計攤銷」、「長期待攤費用」、「原材料」、「庫存商品」、「遞延所得稅資產」、「資產減值準備」等。若以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報表項目的名稱來歸納這些貸方科目,則有「D=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存貨的減少+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資產減值準備」。這樣,就弄清了為什麼這些項目在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中是加項及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了。

3、關於未確認為本期經營收入的經營現金流入(F)之透視

所謂「未確認為本期經營收入的經營現金流入」,就是指雖在本期獲得經營現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確認為經營活動收入的現金流入,即因該經營現金流入所產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後期才被確認為經營收入。如果以會計分錄的形式來表示該經營現金流入的發生,可以簡寫成「借:現金項目,貸: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預收賬款等」。若以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報表項目的名稱來歸納這些貸方科目,則有「F=經營性應收項目的減少」。這樣,我們就弄清楚了為什麼這類項目在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中是減項及其所包含的內容了。

4、未確認為本期經營費用的經營現金流出(H)之透視

所謂「未確認為本期經營費用的經營現金流出」,就是指雖在本期發生經營現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確認經營性費用,即因該經營性現金流出所產生的經營性費用是在前期或後期才被確認為經營性費用。如果以會計分錄的形式來表示該經營性現金流出的發生,可以簡寫成「借: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付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遞延所得稅負債、原材料、生產成本、庫存商品、遞延所得稅資產等,貸:現金項目」。若以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報表項目的名稱來歸納這些借方科目,則有「H=經營性應付項目的減少+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存貨的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等。這樣,即弄清了為什麼這類項目在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中是減項及其包含的具體內容了。

五、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調整過程的最終形成

將代表「經營活動利潤」的公式⑤及分別代表「B」、「D」、「F」和「H」的調整項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凈利潤+投資損失(減: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減:收益)+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減:收益)+固定資產報廢損失(減:收益)+財務費用-經營性應收項目的增加+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資產減值準備+存貨的減少+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經營性應收項目的減少-(經營性應付項目的減少」、「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存貨的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經化簡可進一步得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凈利潤+投資損失(減: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減:收益)+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期其他長期資產活動中產生的損失(減:收益)+固定資產報廢損失(減:收益)+財務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經營性應收項目的減少(減:增加)+存貨的減少(減: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減:增加)+經營性應付項目的增加(減:減少)+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減:減少)」,該計算過程正是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全部調整過程的公式化表現形式。

六、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調整過程總結

1、將「凈利潤」調整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過程可以折分成兩個了調整環節,即先將「凈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利潤」;再將「經營活動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

2、將「凈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利潤」的過程中,只需將投資活動損益及籌資活動損益調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及「財務費用」等科目核算的內容。

4、將「經營活動利潤」調整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過程中,只需要調整除現金類科目以外的經營性資產及經營性負債類科目的變化金額。其中,經營性資產的增加及經營性負債的減少在調整中為減項,經營性資產的減少與經營性負債的增加為加項。若要簡化記憶,則無論是經營性資產還是經營性負債,只要其變化應記在借方,即為調整的減項;只要其變化應記在貸方,即為調整的加項。

5、調整過程中必須牢記「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負債」與「非經營性負債」的區分。


剛看到這個問題,題目是「如何理解固定資產折舊影響現金流量?」最早的回答是2015年的,在我回答之前也只有5個回答。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個折舊影響現金流量的問題。

再看一遍題目:如何理解固定資產折舊影響現金流量?」,解讀下難道不是「固定資產折舊金額變化,現實中的現金流量變化嗎,影響金額有多大?」,延伸一點,也可以就是固定資產折舊變化,銀行里的存款、保險柜里的鈔票會不會變化?會讓企業從有支付能力(有錢)變成沒支付能力(沒錢),本來有錢發工資的變成沒錢發工資了,或者相反,從沒支付能力(沒錢)變成有支付能力(有錢)了,本來沒錢發工資變成有錢發工資了」。

現金流量表的間接法等演算法,只是算出賣出產品、採購材料、支付薪酬、採購固定資產等產生了流入或者流出金額,而不是銀行里的存款(保險柜的現金)會變化。

作為一名對老闆有用的財務人員,就要知道一項經營活動、各項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對公司的資產負債、損益、現金流的影響,並提前規劃或者建議公司採用更有利的動作。

舉個例子一:2015年2月,公司現在面臨一項決策,是否購買一項1000萬元的固定資產,內部對是否購買意見不一,甲主張購買,乙主張不買。(假定使用年限5年,每年折舊190萬元,殘值率5%,稅法和會計折舊年限和殘值率一致,假定是借款並且可以不還,也是無息的,這樣是儘可能將干擾因素排除,只考慮折舊的對現金流的影響)。

方案一:不買這項固定資產。

方案二:2015年2月購買這項固定資產。

請問,對比方案一與方案二,公司2017年的現金流量(銀行存款,假設現金都存銀行了)有變化嗎?變化金額是多少?

答案是要考慮固定資產折舊的抵稅效應,影響繳納企業所得稅的金額,也就是影響現金流量。

第一種,企業未購買固定資產時,假設稅務口徑下每個季度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都是50萬元,則每個季度交納企業所得稅12.5萬元(50*企業所得稅稅率25%),也就是企業所得稅2017年現金流出50萬元(12.5*4)。則企業購買固定資產後,每個季度折舊增加47.5萬元(190/4),每個季度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變為2.5萬元(50-47.5),則每個季度交納企業所得稅0.625萬元(2.5*企業所得稅稅率25%),也就是年現金流出2.5萬元

在此情況下,折舊增加190萬元,不購買固定資產比購買固定資產每年因為交稅現金流出增加47.5萬元。不扣除資產折舊時,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大於等於折舊額時,因為資產折舊有抵稅效應,扣除折舊後應稅利潤減少,需要交納企業所得稅也會減少(影響現金流),少流出的現金流量金額為折舊額*企業所得稅稅率金流。

第二種,企業未購買固定資產時,假設稅務口徑下每個季度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都是0萬元,則每個季度交納企業所得稅0萬元(虧損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也就是企業所得稅2017年現金流出0萬元。則企業購買固定資產後,每個季度折舊增加47.5萬元(190/4),每個季度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變為-47.5萬元(0-47.5),則每個季度交納企業所得稅0萬元(0*企業所得稅稅率25%),也就是2017年現金流出0萬元

在此情況下,折舊增加190萬元,不購買固定資產比購買固定資產每年因為交稅現金流出沒有變化。不扣除資產折舊時,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小於等於0時,扣除資產折舊後,應稅利潤也會小於0,此時資產折舊抵稅效應不起作用,不會影響現金流量。

第三種,企業未購買固定資產時,假設稅務口徑下每個季度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都是10萬元,則每個季度交納企業所得稅2.5萬元(虧損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也就是企業所得稅2017年現金流出10萬元。則企業購買固定資產後,每個季度折舊增加47.5萬元(190/4),每個季度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變為-37.5萬元(10-47.5),則每個季度交納企業所得稅0萬元(0*企業所得稅稅率25%),也就是2017年現金流出0萬元

在此情況下,折舊增加190萬元,不購買固定資產比購買固定資產每年因為交稅現金流出增加10萬元,不扣除資產折舊時,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大於等於0,但小於資產折舊額時,因為資產折舊還是有抵稅效應,扣除資產折舊後,企業所得稅變為不需要繳納(影響現金流),少流出的現金流量金額為不購買資產時的應稅利潤*企業所得稅稅率金流。

這實際上是固定資產折舊抵稅效應影響現金流的案例的一種,還有對固定資產選擇不同折舊年限,從而折舊金額不同影響應稅利潤額及現金流的案例,不再詳述,原理相同。籌劃固定資產折舊對現金流(或者企業所得稅應稅利潤)需要考慮稅法規定的資產折舊年限、凈殘值、擬選擇的折舊年限、資產原值,如果需要多折舊,就可選擇稅法規定的資產最短折舊年限、最低凈殘值率;如果需要少折舊,則可使用年限內選擇長於稅法規定的折舊年限、高於最低凈殘值率的合理凈殘值率。

完。

覺得對或者好就點贊。


我個人很喜歡知乎,是因為很多大拿會講一些有深度的問題,但有時候,通俗易懂很重要,一句話能講透,何必講兩句?

這裡可以理解,固定資產是一次性支出費用,但因為允許折舊,將這筆一次支出的錢,以分期的形式出現。從而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

就像你的信用卡額度是一萬塊錢,你買了一個一萬塊錢的電視,信用卡刷爆了,你沒辦法一次性歸還信用額度,怎麼辦?選擇分期,然後,你分十二期,每個月你需要還888元,那麼你每個月還完信用卡,你會發現你的信用卡又有了信用額度,你還可以進行消費,刷卡,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計提折舊確認本期的成本費用中,但企業本期並未因計提折舊而增加現金支出,所以應該加回折舊。
轉於百度,如有錯誤還請指正,共同學習!


這些會計們!

本來非常簡單的事,能解釋得這麼複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資產折舊,已經被你打包在售價里賣給客戶啦,所以它是現金流入;

反之亦然。


轉一個回答,來自:求教:為什麼折舊多了,現金流就多了 - 愛問頻道 - 經管之家(原人大經濟論壇)

「其實不複雜,折舊和現金流沒有本質的關係,只是在計算營業現金流時使用凈利潤倒推公式的時候要加上折舊。

本質上就是,折舊成本不是通過現金支付的,計算的凈利潤中已經扣除了折舊,你想是不是多扣了,所以要加回!」


折舊困擾我很久,剛剛想著要不上知乎尋求解答,太多答非所問 ,還是自己思考,用通俗解釋描述一下吧:(

何謂折舊:

假設,十萬買機器,只能用十年,難道第十年報廢,直接扣除十萬的固定資產嗎?很明顯是每年的損耗造成的,這筆開支不能讓最後一年全額承擔。所以,要折舊!

平攤下來,一年廢1萬。

所以,在不同地方,計入的科目也不同。有的計入生產成本,有的計入管理費用等等。

何謂折舊影響現金流:

雖然平分下來,一年廢一萬,但實際上,企業並未每年真正失去1萬現金。企業只是在最後一年失去了一台損耗報廢的機器而已。(這每年的一萬元,可以按比例分給股東和債權人,也可以保留,用來買以後的新機器)所以,內部的現金流要加起這每年一萬的成本錢。

所以:內部現金流量=留存收益+折舊


推導細緻,周密。學習了!有分解公式,問題答案一目了然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認為扎克伯格免稅轉移 99% 股份到自己新成立的公司是避稅行為?
計提專項儲備的情況下建造的固定資產為什麼一次性計提折舊,而使固定資產的帳麵價值變為0?

TAG:會計 | 固定資產 | 會計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