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記載里預言經常以童謠的形式出現?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中對這個問題恰好有解釋,可看作是明代人的理念:

…太史伯陽父奏曰:「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做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凶,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變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

這話是從神秘主義的宗教觀點來闡釋的,如果以現代的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其原因也不難理解:

  • 古時市井之人一般不許妄議軍國大事,民意要上達朝廷或者廣為散布,藉助小孩子為媒介是最合適的,畢竟童言無忌,兒童不會被因言治罪
  • 童謠既以兒童的視角寫出,就不會有人深究其邏輯性和細節,謠言肇始人可以把想表達的東西進行模糊化處理,使信息變得亦真亦假,這樣即使謠言落空也不算失敗——同樣的,傳播這種模糊化的信息的另一常見方式是假借神仙、預言者之名,寫得雲山霧障、撲朔迷離。其目的都是為了不讓謠言徹底破產,縱使錯了也可以別作解釋。(相比之下,西洋原教旨主義者往往將世界末日精確預言到某年某月某日,故而一再淪為笑柄,可算是手段拙劣了。)
  • 童謠有朗朗上口的優點,利於迅速傳播。詩歌也朗朗上口,但詩歌比之童謠,不夠淺近明白,如果傳播者面對的受眾是一般民眾,無疑選擇童謠更合適。
  • 童謠傳播消息或者預言,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即:童謠往往無可追溯。兒童多不記事,即便找來詢問,又誰能說得清是哪個教的,從何時何地開始的?這樣便給了那個最初的傳播者以保護,使之不容易被逮到。

以上。


話說的多,總有一兩句會應驗,就變成預言家了


描述不準確。不是所有預言都是童謠,也有類似石人、狐狸之類的東西。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看作是預言,有當事人鼓吹的情況也有記史者作偽的情況,無論那種情況實際上都是人的史觀問題。我國一直都是自然主義國家,成因很多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農耕社會,主要產業依靠天氣。所以我國的君主都是「受命於天」,能得到「天」也就是自然的支持就能保證農業的繁榮,也就進而會得到國民的支持,像黃巾軍起義也會打出「黃天當立」的旗號。童言被認為是天真無偽之語,間接的反應了自然的旨意。


為了造反


當小孩兒哄


好傳播


推薦閱讀:

中國其他民族怎麼評價白族(謝謝)?
李香蘭有著怎樣的身世,她到底是不是漢奸?
中國數學史上為什麼沒有建立起分析學?
中國古代哪個皇帝的思想最超前?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很牛逼的布局事件?

TAG:中國歷史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