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國富論》但是有一短話始終理解不了,所以想請對這本書有興趣或者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幫忙解決下?
原文是這樣:「如果品質同樣優良,富國小麥在市場上的售價,未必都比貧國低廉。就富裕和進步的程度說,法國遠勝於波蘭,但波蘭小麥的價格,與品質同樣優良的法國小麥同樣低廉。與英格蘭比較,論富裕,論進步,法國可能要遜一籌,但法國產麥省出產的小麥,其品質之憂良完全和英格蘭小麥相同,而且在大多數年頭,兩者的價格也大致相同。」
疑惑:我的通常理解是,國家的經濟,技術越先進,它所生產的商品的成本就會越低,而為何這裡說法國的小麥和和波蘭的小麥價格同樣低廉?
閱讀國富論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到它的寫作背景。本書首版是1776年,同年美國發生獨立戰爭,中國正處於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農業生產基本還處於自然狀態,不存在今天所謂的工業補貼農業對外傾銷的情況,當時的主流經濟思想,還受到重農主義和重商主義的深刻影響中,普遍認為金銀才是真正的財富(其實今天的我們,大多數人也還這麼認為)。
當時的歐洲主要食物,除了肉、禽、蛋外,植物性的食物主要就是麵包,而麵包的原材料是小麥,小麥應該是當時的民生大宗商品。我們知道,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下,市面上的商品價格信息相當透明,而交易雙方對價格也非常敏感,因此,品質差異不大的商品,其價差不可能太大,否則就會出現套利行為,套利行為的結果,就會抹平價差,最終還會達致價格相等。所以,無論窮國,還是富國,品質差不多的小麥,在市面上長期交易下來的結果,就是大家的價格幾乎一樣。
而法國在1789年爆發了著名的大革命,大革命的根源就是社會底層被國王教士等貴族特權階層盤剝得無法承受了,而之前的1756年-1763年英法之間又有七年戰爭,在連年對外戰爭中,法國國力大損,根本就是歐洲的一個大農業國,不可能有技術來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
波蘭更是如此,1772年,波蘭被沙俄、普魯士(德國前身)、奧地利三國瓜分部分領土。1795年,波蘭被這三大強權徹底滅國。因此,在1776年國富論成書之前,波蘭也不可能有什麼科技力量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所以,當時的國家富裕程度是無法讓農產品價格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上有什麼優勢的。就像今天的石油國際貿易一樣,你的報價低了,且供應充足,那麼其他產油國的報價必須跟你一樣,否則就賣不出油去。而你想提高報價,就不會有人買你的油。後來就出現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要產油國抱團來決定石油產量和價格(但價格主要還是在石油期貨市場上體現,其實華爾街有相當的主導權)。
如果是在今天的話,情況就不會像國富論里那樣了。因為今天的發達工業國可以利用利潤豐厚的對外工業品貿易來補貼本國農業生產,加上科技水平的進步,農業產量可以使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少,而產量更高。這樣,就可以把大量的農產品很廉價地在國際市場上拋售。別國如果工業水平不夠,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那麼就不可能補貼農業。因此本國的農產品成本相比發達國家會居高不下,這時如果該國沒有進行農業保護,本國農業就會受到外國農業的衝擊,農場主就會破產。
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時候,當時的中國農村就已經開始出現這樣的破敗情況了,那時候的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還沒怎麼開始。像今天的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它們對本國農業的保護相當厲害。比如美國牛肉要進口,就相當不容易。本國都有相應的農業協會,利用農民等利益相關者手中的選票進行政治上的干預,達到保護本國農業的利益。2005年底,世貿組織在香港開會,兩千多名韓國農民聯盟和韓國婦女農民協會的成員包機赴港,在街頭抗議。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本國農產品市場被行業壟斷,成本和價格已經不在那麼敏感了,農產品的價格會居高不下,最終要全社會的消費者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韓國的肉類價格非常昂貴,逢年過節才能吃點肉,韓國烤肉價格更是令人乍舌,日常只能吃泡菜,喝海帶大醬湯就白飯,根源也就在這裡。作者其實後面說的很清楚:
- 製造業因為分工,所以生產率提高了很多。同樣的品質,分工程度高的地方(法國英國)售價低,分工程度低的地方(波蘭)售價高;
- 農業在當時因為很難分工,所以生產率沒有多少提高。同樣的品質,法國英國和波蘭的售價都差不多,因為大家在農業上的生產率都差不多。(富國之所以富,在當時是因為製造業而富起來的,跟農業關係不大。)
作者通過這個例子來證明分工的作用。
一樓的解釋很專業,但是貌似有些跑題。我更贊同二樓的觀點。富國和窮國的差距,在亞當斯密看來,主要就是製造業的差距,而問題句子是在論勞動分工的時候提出的,他當時主要是為了對比勞動分工在小製造業和其他產業上都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只是在其他產業上的提高不如製造業來的明顯罷了。原因是,富國的製造業分工更加精細和明確,同時分工也導致了機械的產生,從而富國的製造業產品價格要比窮國更有優勢,但同時,受限於農業本身的特殊性,其無法進行嚴格的分工,同時也不可能每一個工序都交由專業的人員來從事,從而使得分工在農業上的影響不大,進而是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也不大,這樣,富國在勞動分工上的優勢在農業上就並不突出,也就導致了富國窮國的農產品價格差別不大了。
國家經濟發達,技術先進,不代表資本要流入農業。農業歷來投資大,收益低,不受人尊重。
農場主如果有剩餘產物,就回去投資收益高的產業,而不是把資本用於改良土地上面。資本的流出,土地得不到改良,那麼大家的土地年產物一樣,品質一樣,自然木有競爭力,價錢自然不相上下了。
這都是書上所說的,你把書看完,自然就明白了。你忽略了資本溢價
窮的更窮,富的更富,富國不會因為已經處於優勢而採取仁慈(劣勢)的態度。
優秀的人也是,優秀的人往往會有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資產來跟別人競爭。不公平下的極度公平。
這是我讀到的這句話的意思,僅代表個人觀點。。因為資金投入到土地里,和資金投入到工廠里,收益不同,前者再怎麼投資收益也和沒有投入差不多,不會隨著資金增長而增加,製造業卻可以隨著投入增大產出增長,同時製造業可以精細分工,而農業不可以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仍需要重新翻譯經典著作?
※除了 Peter Hessler(何偉)和 Richard McGregor,還有哪些作品對當代中國描繪極為準確與傳神的外國作家?
※看了很多書,為什麼語文閱讀理解題還是做不好?
※如何喜歡上閱讀小說?
※如何培養6歲男孩獨立閱讀?
TAG:閱讀 | 書籍 | 經濟學 | 亞當·斯密AdamSmith | 國富論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