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聯合艦隊為什麼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在太平洋戰場失敗得如此迅速?
自從珍珠港後,聯合艦隊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可以說未贏一場,這是為什麼?
太平洋海戰的詳細過程看老冰的「浩瀚的大洋是賭場」。
日本海軍在1941年開戰的時間點,擁有航母、戰列艦(含巡洋戰列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驅逐艦、潛艇任何一項的數量不少於布防於太平洋地區的美英艦隊之和。珍珠港以後本來實力就佔上風的日軍借著先手取得的優勢足足威風了半年時間,半個太平洋上追著美軍打。
珍珠港以後的半年裡,日本海軍在馬來海戰、爪哇海戰、菲律賓登陸、蘇門答臘海戰等一系列戰役中所向披靡,配合陸軍輕鬆剷平美英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美英及其殖民地軍隊的俘虜幾萬十幾萬地抓。直到整整半年後的珊瑚海戰役,雖然戰略目的沒能達成(未能在大洋洲建立立足點),戰術上仍然取得了勝利(自身實力較弱的五航戰對陣背靠澳大利亞的美軍主力,一隻輕型航母換了對方一隻重型航母),到這兒為止是日軍的完全優勢期,海戰全勝不敗,自我感覺良好,哥天下無敵。
接下來的半年是互有勝負的均勢期,中途島海戰吃了虧,索羅門群島登陸受挫,但轉回頭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擊沉擊傷美軍最後的航母,讓美軍一時無航母可用,日軍還有五艘。
不過也就到此為止了,進入1943年,開戰後美國開始建造的新航母一艘接一艘下水,美軍外掛一開,隨便什麼忠君愛國精神不滅都是浮雲,之後就是日軍的步步敗退了。馬里亞納海戰,日軍集結了9艘航母為核心的艦隊企圖一搏,被美軍15艘航母外加日軍一倍以上規模的護航艦隊當頭一棒。最後在萊特灣海戰中美軍拿出了史無前例的大艦隊:30+航母、1700架艦載機、海量護航艦隻,鋪天蓋地地衝過去把聯合艦隊送進了歷史裡。實力輾壓不需要任何理由。
總起來講,單就作戰而言,能在海上騎著美國海軍打半年、一年以後才劣勢的這一百來年裡沒出過第二個,日軍已經表現得相當不錯。但就算強到這個程度,妄圖以武力改變國際秩序者,仍然只會自取滅亡。日本的錯誤,在於沒有想到怎麼結束戰爭。
日本大體還是賭,海軍很清醒,陸軍的馬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比美國弱很多
但是,對於美國和日本的仗打到什麼程度結束,發動者是沒有預料的。
日本唯一的希望就是決戰打疼了美國以後,美國和俄國一樣,放棄鬥爭,簽一個失敗條約。
美國放棄掉在亞洲的殖民地,也許再賠上點錢。
日本不懷疑美國的實力,但是懷疑美國的戰鬥意志。而二戰時期已經是總體戰了,不打到油盡燈枯是沒有結束的。
日本除非打掉美國艦隊,再到美國本土登錄,佔領美國工業,然後在美國本土打仗。
否則是必然失敗的。
歷史上,日本是中途島受挫,瓜島消耗完畢,就喪失了衝擊力。
假設上帝再眷顧一下日本,中途島贏了,佔領了。瓜島贏了,佔領了,面對美國的軍事工業,也不過是再晚失敗一年而已。
日本當時最優戰略是消化東北,蠶食華北。下克上發動全面侵華就錯了
然後進入泥潭,用一個更大的錯誤彌補前一個錯誤,最終毀滅。
日軍兵力的極限,也就是保護住東北,在華北部分地區肅清有組織的反對。如果日本當時穩住,二戰中立發戰爭財,恐怕現在東北華北還在說日語。
題主問的是「這麼快就失敗」……快不快?確實快,太平洋上42年8月美軍就開始反攻瓜島了,歐洲那邊德國人的攻勢才剛到頂點呢,日本人就走下坡路了。
其實戰前的歷次美國陸海軍會議以及英美之間的ABC會議,包括到42年1月阿卡迪亞會議定下來的作戰方針是「先歐後亞」。具體而言——以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在41年11月27日陸海軍聯合委員會定下的方針——就是在歐洲取攻勢以儘早開闢第二戰場,在太平洋取守勢,直到歐洲戰場騰出手來再反攻。甚至到42年制定的大概計劃都是「44年底打敗德國,隨後用24-36個月打敗日本」。雖然42年3月繼任海軍作戰部長的歐內斯特金想要堅持雙線攻勢,但當時的太平洋艦隊實力明顯不如日軍,跟聯合艦隊玩航母決戰就是自尋死路,埃塞克斯要到43年底才能大規模入役,所以金也只能搞搞形象工程,比如連累了幾十萬中國平民的東京上空30秒啥的。
結果中途島一戰聯合艦隊送掉了三分之二的大型航母,實力瞬間跌倒了和美國人一個檔次,歐內斯特金抓住機會於42年8月在瓜島開始反攻,把日本海空軍拖入消耗戰,讓聯合艦隊,尤其是日本海軍航空兵長期得不到休整,最終以半殘狀態在馬里亞納被美國人乾淨利落的knock out。
所以你就知道山本五十六為啥罪惡滔天了——日本對美唯一的優勢戰前攢下的大規模常備艦隊以及那支身經百戰的精銳飛行員隊伍,「對美七成」、「漸減邀擊」的基礎都是這個。結果在43年底美國的真正反擊之前,這兩樣東西都給山本敗光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不自殺確實是臉皮太厚。
美國人把日軍拖到和自己一樣的低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美元擊敗之。
其實日本輸的已經很慢了,硬是拖了4年啊,現在誰和美國進行全面戰爭能拖1年就會受到全地球膜拜了。日軍還是古典式的軍人想法,戰略決戰色彩很濃,珍珠港,錫蘭島,中途島都是這樣,即使不能做決戰,也要用戰術層面的勝利逼迫美軍退出這個地區。早期雙方的裝備區別不大,日本的航空技術還稍稍佔優。戰術層面看日本更好。兵員和將領的素質看上去也是日本好一點。
中途島日本也沒有受到毀滅性打擊,只是沒有戰略進攻能力了,但是戰術層面還是比美軍強的。這從瓜島幾次海戰可以看出來。
從瓜島開始,情況開始變成單純的消耗戰。戰線離日本本土太遠,日本的補給能力和後續人力都不足,被美國拖在瓜島。美國的後勤能力保證陸基航空兵和陸戰兩方面有優勢,實際是在用島嶼作為航母來用,一點點往西推進。
到了43年,美國在技術和人力方面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尤其是海軍航空兵,碾壓式的戰役開始多起來了。日本物資上暫時還能保證,但人力消耗這點是無能為力的。日本的高水平飛行員是靠長期訓練和作戰經驗培養出來的,就算兵源人口很多,但是兵源文化水平和訓練設施這兩條不能和美國比,美國人蔘軍前起碼已經會開車看地圖了,而且國內到處是訓練場和飛機,如果兩邊花同樣的時間訓練1個飛行員,美國的素質肯定要好一些,何況美軍飛行員絕對數量還多。
進入44年之後,就什麼都別說了,技術差一代,裝備數量絕對劣勢,兵員素質下降,海軍是個純粹的技術兵種,這種情況肯定要輸。
總體看,日本的戰略推進總會遇到一個節點,使得日本和美國陷入消耗戰。而雙方國力相差懸殊,日本是生產力緩慢增加,物質力量線性增長,美國是生產力線性增長,物質幾何式的爆發,拖得越久,戰爭對日本越不利。這也是為什麼山本一直強調要儘快打垮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趁機和談。山本的理論是當時最靠譜的,可惜還是錯的。
其實美國如果展開侵略,也會遇到戰略極限,不過這個距離要大於地球周長,進入43年以後,美國一家就能爆全世界,英中蘇德日加起來都不是美國的對手,日本能逼美國動用原子彈已經是雖敗猶榮了。何況戰敗後,泡沫經濟的果實又是這樣的甜美……- 國力差距實在太大,開戰時美日國力各項指標對比網上隨便搜一下就有。美國參戰後,一開始太平洋戰區的重要度是不及歐洲和北非的,分配資源大概只有30%,就是這樣,日本就有點頂不住了。從物質上說,日本是被美國給活活平推死的。
- 思想僵化教條。日本在之前和中國、俄國的戰爭勝利來得有點太容易,形成了許多奇怪的觀點。儘管後來有一些人意識到了,但是因為沒有類似蘇芬戰爭這樣足夠讓人清醒的失敗,一直得不到扭轉。而美國是個實用主義很盛行的國家,犯錯後吸收教訓很快,此消彼長就逐漸拉開差距。
- 體制不良。日本的改革其實不徹底,之前是靠維新元老的超凡素質在彌補。等元老紛紛凋零後,體制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嚴重阻礙了日本的進步。比如山本權兵衛搞了一些有利於獨裁的制度,被認為是軍國主義鼻祖。但你要知道,山本當年搞的時候,這些都不是問題,像伊藤博文就可以穩穩壓住他。但是人一死,就麻煩了。說實話,如果日本體制改革徹底的話,會不會有9 18都很難講了。
首先,珍珠港後日本海軍未贏一場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能因為一個中途島就埋沒了聯合艦隊的光榮,你可以自行wiki--錫蘭海戰、珊瑚海海戰、聖克魯斯海戰 、薩沃島海戰。
聯合艦隊失敗的原因根本在於國力的差距,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年產鋼58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
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131艘(主力航母40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山本能拖這麼久已經是奇蹟了推薦看看這篇:冰冷雨天-搜狐博客 的「浩瀚的大洋是賭場」。很長,但是很詳細,數據資料都很豐富,而且也不枯燥。
看完後總結一句:反人類的制度,決定了得不到人類的幫助。廬山升龍霸(IJN)VS裸雙兵營(燈塔國),就殺1個不朽,4個追獵,三礦沒打掉。讓人家守住了,然後人家直接黃金艦隊,讓你莽蟑螂。
先說結論:國力差距。
先看日本的情況:
1.《浩瀚的大洋是賭場》中提及,美國對日禁運之前,日本從美國進口的石油就不說了,即使是鋼材也佔到一半,日本戰略資源進口所佔比例高達48%。
2.到了武漢會戰時候,日本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打虧本仗了。
佔領地區的基建設施低下,同時中國礦產開採成本和難度較高,除了煤礦和鎢礦能用萬人坑開採之外,銅礦,鐵礦伴生礦多和品位低,已經不適合這種原始而低成本的開採方式。TG的敵後戰場又把農產品截流了大部分,還要額外分兵打治安戰。換言之,日本在佔領區獲取的戰略資源遠遠比不上投入。3.到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全國的外匯儲備只有幾萬馬克,這個時候即使美國不禁運日本也買不起戰略資源了。而美國對華的租借法案,又狠狠地奶了常公一口。
到了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意味著日本只有兩條路:要麼等死,要麼找死。
美國的情況
嗯,只說幾個側面
山本五十六在美國的時候最震撼的是白糖可以放開供應。
底特律的汽車產量比其他國家總和還多。
到戰爭結束美國的航母(含輕型航母)的在役數量是100多艘。
同學啊你丫,不用看上面那些答案啦,就自己想想嘛不管別的什麼你就算無傷推掉了別人第一個塔,也不見得你就贏定了啊。
既然是探討「為什麼如此迅速」,那我也就不說為什麼會敗這樣的問題了,大家心裡應該都有底。
那麼,為什麼會這麼快?
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用人的失敗。
沒錯,就是那個倒霉的山本五十六大將。他聯合艦隊司令的職位其實本質上是一次政治性的任命,而他本人在做司令之前只做過一年艦長,如無意外的話本來山本是應該以此為跳板步入政壇的,怎奈何給他趕上了......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各方戰史,就會發現,山本作為艦隊指揮官是有多不稱職。計劃總是漏洞滿滿不說,更致命的是溝通不利,部下都無法領會其戰略思想,中途島的悲劇就是因此而起(假如南雲在一開始就知道山本是沖著航母來的,又怎麼會浪費時間去給攻擊機換裝?)。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善於和稀泥的山本,在珍珠港之後就徹底再無勝績了......
其次是戰略戰術指導思想太過僵化。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大和——這個融合了日本的一廂情願和大艦巨炮主義理想的玩野兒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這不僅僅是因為她是航空戰力終結戰列線時代的戰列艦絕唱,更悲劇的一點在於本來本子們滿心期待著——只要能過巴拿馬運河的船就打不過大和這種美夢在最後也被美國人冷眼戳了個對穿——誰說美國就不能造只在太平洋用的戰列艦?
而最致命的是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去贏。說出來也許你不敢相信,雖然那時美日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假想敵。但除了幹掉美國人的艦隊之外,日本人對於如何戰勝美國基本沒有想過更多......作為一個沒能建立戰爭戰略哲學的國家,日本在對戰爭的認知上的匱乏是致命的。
連努力的方向都模模糊糊,做不出像樣的抵抗也就沒啥好奇怪的了吧~
對美戰爭如是,對中戰爭亦如是。
說點題外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個遊戲,獵殺潛航這款遊戲寫實度很高,對於二戰中美軍潛艇作戰,可以感受個大概。對於潛艇作戰,珍珠港和中途島重要嗎?相當重要。沒有這兩個跳板,美艇只能以低航速慢慢來到日本運輸隊活躍的航線上,匆匆進行一番巡視和打擊之後,必須趕緊返航,一艘潛艇絕大部分時間講浪費在往返途中。有了珍珠港和中途島之後呢?
從澳大利亞出發的潛艇可以不顧燃料全速前進,中途與從珍珠港基地出發的補給船匯合再次補充燃料。往返路程大大縮短。完成任務之後不必返回基地,只要在美軍設置的補給點重新補充淡水油料彈藥即可重返戰場,作戰頻率極度提升,傷病的艇員,損壞老化的設備也可以就近維修,艇員可以放開手腳。1944年之後的大洋,美艇如狼群沖向不設防的牧場,在日軍船隊中大快朵頤。
有一件事很有趣:早期美艇的魚雷觸發可靠性極度不佳,對不起,不是不佳,是爛
有一艘美國潛艇對著日本商船射出13發魚雷,魚雷卻只留下13道劃痕,戰戰兢兢的日本商船還是安全到達了目的地。憤怒的艇長帶魚雷回去理論,把魚雷射到山崖上,都撞不響。然而這耽誤美國人獵殺日本商船了嗎?絲毫沒有。有一部德國電影,叫做《從海底出擊》裡面德國艇長小心翼翼地帶領潛艇伏擊英國艦隊,卻屢次遇上英軍護航驅逐艦,數次險些喪命。與悠閑的美艇大相徑庭。這其實並不是電影誇大其詞。英國人當年砸鍋賣鐵攢齊了幾十艘驅逐艦,保證航路的暢通。即便性能參差不齊,即便不能保證真的安全無憂,英國人的努力還是極大遏制了德國潛艇的活動。被反過來獵殺的u艇也不在少數。日本人呢?護航跟沒有區別不大。
連主力艦隊都在巴拉望水道折損嚴重。
有鋼造大和武藏,有鋼造雙龍雙鶴,沒鋼造點睦月秋月?日本人的表現像極了現在很多急於求成的廠家,求大,求好,不知腳踏實地,不知雕琢細節。以為一次厚積薄發巨大的成功可以扭轉局面,殊不知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與毫末。企圖以賭徒思維左右嚴肅的戰爭,其失敗結局是從開始就註定的實際上日本曾經有機會戰勝美國,舊日本海軍的作戰思路仍停留在艦隊決戰時期,戰列艦隊仍然是主力,雖然航母機動艦隊在戰爭初期戰果顯著,但是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缺乏有效的支援,中途島戰役,南雲忠一的機動艦隊既要擔負轟炸中途島的任務,又要負責搜尋美國航母特混艦隊,而主力的戰列艦隊則在後方坐視機動艦隊覆滅。瓜島戰役,以艦隊決戰為建設思路的舊日本海軍的弊端暴露無疑,重視炮擊戰和雷擊戰的IJN輕型艦艇難以擔負起護航任務,第一次所羅門海戰與塔薩法隆加海戰雖然取得勝利但是卻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坐視瓜島的美軍基地一步步加強,海軍將領因為保艦避戰而坐視戰機的事時有發生。可以說,由於日本在戰略戰術上的失誤,將戰爭進程拖入到消耗戰,同時也給了美國足夠的時間來啟動他的戰爭機器。中途島之後就能明顯看出,舊日本海軍的艦艇補充能力遠遠跟不上其消耗速度,實用價值最大的秋月級丙型驅逐艦拼死拼活才建造了20多艘,而美軍的護航航母的數量就已經比舊日本海軍的一型驅逐艦還多來,其工業製造能力在全力開動後根本不是日本所能比的,如果戰爭初期舊日本海軍能夠出動其主力的戰列艦隊參與海上作戰,即便是無法協同航母艦隊作戰,依然可以擔負相當多的作戰任務,緩解機動艦隊的壓力,這樣也可以使機動艦隊集中兵力以閃擊戰的形式迅速消滅美國海軍主力艦隊,即便是不能戰勝與美國議和劃定當前各自佔領的領土還是可以的。日本海軍其極端保守的發展思路和作戰思路,將開戰初期的優勢自己葬送,盲目擴大戰線將整個戰爭拖入消耗戰,這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日本海軍用人上的失誤,海軍內部的盲目自信(著名的宇垣推演),註定了其失敗的命運。------------------------分割線-----------------------上面的是早上用手機打的,下面的是補充實際上中途島之後,舊日本海軍依然取得了不少勝利,但是僅限於戰術上,對於大的戰局沒有任何影響,日本過於注重小的得失,第一次所羅門海戰,三川軍一取得了相當的戰果,卻並沒有擴大戰果,放任美軍運輸船對瓜島上的美軍進行支援,最後的結果就是坐等仙人掌航空隊做大自己卻毫無辦法。而IJN的戰列艦隊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幾乎可以說是碌碌無為,特別是在前中期,一直在本土和特魯克泊地之間來回跑,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而機動艦隊和水雷戰隊則四處出擊,馬來戰役,泗水海戰,印度洋海戰,一直到中途島和瓜島,長期的大範圍出擊嚴重分散了兵力,多點出擊看似取得了很多戰果,實際上及拉長了戰線,也不利於部隊的集中使用,中途島戰役就是典型,其後的瓜島,山本五十六甚至連航母艦隊也不願出動,完全靠水雷戰隊撐局面,這種保守的作戰思想實在是難以有什麼作為。整個日本海軍一直在期待著和美國海軍爆發一場像對馬海戰一樣的以戰列艦為主的艦隊決戰,這也使日本海軍自對馬海戰後一直到珍珠港戰役爆發前一直將戰艦對決作為海軍建設的重點,從九三式魚雷的研製到重裝雷艦的產生,從扶桑級到大和級,無不體現了這種思想,但是當整個日本海軍徹底意識到海軍航空兵將主導戰場的時候(少數派比如山本五十六和井上成美在戰前已經意識到了海航的重要性了),已經徹底來不及了,自41年之後,IJN新建的航母屈指可數,而美國海軍則完全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在日本海軍在前期沒有一次性擊垮美國海軍之後,他們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PS:實際上山本五十六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果不能一次性擊垮美國海軍,戰爭必然被拖入消耗戰,而日本是消耗不起的,但是當戰爭爆發後局勢已然無法控制了。PPS:南雲忠一是水雷戰隊出身,擅長的是炮擊和雷擊,山口多聞其實比南雲更適合指揮機動艦隊,但是因為南雲是海兵36期,比山口資歷老,所以。。。。。。上次在微博上和老冰討論過山口多聞,雖然他本人也並不是多麼厲害,但是總比南雲靠譜。PPPS:日本海軍的內部矛盾非常嚴重,軍令部和海軍省,戰艦派和航空派,並且直接導致了日本海軍畸形的發展思路。
前面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就再補充一點吧。
日軍在海戰中比較重視裝備和艦隻,而美軍在海戰中比較重視士兵。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每一次戰鬥過後,美軍的艦隻被毀和被損壞的數量都要多於日軍,而人員的傷亡數量卻少於日軍。這當然也是由於兩國不同的國情決定的,日軍的船隻炸沉一艘就少一艘,生產能力和美國實在沒法比。所以日軍戰鬥總是很英勇,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棄艦,特別是艦載機飛行員,為了保護航母不被炸沉,和美軍真的是拚命三郎的節奏。可是這就導致很嚴重的戰鬥減員,以至於中途島海戰後,日軍的優秀飛行員出現了短缺的情況。
到了後來日軍沒有足夠的具有戰鬥經驗的飛行員參加戰鬥,只能去招新兵不加訓練直接開神風戰鬥機去進行自殺性攻擊了。有的時候,艦隊司令覺得愧對皇恩,非要與艦同沉,有的士兵還要好說歹說才肯上救生船,還有一些士兵還非要把船上的天皇畫像帶下來才肯走。日軍也比較重視士兵的意念,覺得士兵只要對天皇保持忠誠,一心為帝國著想,敢拚命,臨陣英勇殺敵就能贏得戰鬥。所以日軍士兵和指揮官在戰鬥中損失比美軍要嚴重得多。
而美軍則不同了,人最要緊,船沉了沒關係,再造就好了。美軍一般採取比較穩妥的打法,不像日軍那麼拚命和冒險,通常都是以多欺少(這裡指的是艦船多,飛機多),所以美軍的士兵和指揮官損失較少。有很多人經歷了整個太平洋戰爭,特別是很多優秀的指揮官,所以到後來就是美軍老手打日軍新手的局面了。
PS:後來山本五十六於1943年被美國戰鬥機襲擊身亡對太平洋戰爭也有一定的影響。-
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力差距,一是決心高低。
一、先簡單來說「國力問題」。
最好的例子,南雲忠一的聯合艦隊,從出吳港,偷襲真珠港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日本國,先是跑土魯克修船,然後是跑新加坡,就再也沒回國了,新加坡成了聯合艦隊的駐紮地,一方面疲於奔命,除了整太平洋面戰火不斷,打不完的仗,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找不到「重油」。
到新加坡,無非是想離那婆羅洲的產油地,近一些。
而另一邊的美國,則是戰爭機器全開,生產各式各樣的航母,跟下水餃一樣。
日本海軍別說造軍艦了,連補給船都造不出來,更別說「海軍航空兵」了,日本的戰爭武器,只求速勝,因為它沒有打持久戰的本錢,連面對中國的二流部隊都上氣不接下氣,更別說比自己還要先進的美國了。
不是了求速勝,日軍也就不會冒險挑起「中途島決戰」,活生生落入美國的陷阱,雖然大家都知道,日軍的電報密碼早被破解,美國打中途島勝之不武,但我認為,日軍就是打贏了中途島,戰爭大勢,還是一樣會走下坡。
國力、資源、技術能力,那是不為人力改變的現實。
二、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所謂的「決心」。
山本五十六在戰前,任日本駐美大使館的武官,曾經自已掏錢,帶著乾糧,把美國的重要戰略要地給逛了個遍,尤其是南方州一帶,包括產油區、包括造船廠。他是最知道兩國國力差距的日軍軍部高層。
偷襲真珠港,也是他一手策划出來的,不偷襲,要像對馬海戰一樣,堂堂正正打贏俄國海軍?太不可思議了,美國不同於腐敗的俄國,和美國正面對抗,日本焉有贏面?
可在御前會議,面對陸軍求戰的高調,作為海軍代表的他,只說了一句,「跟美國開戰,要有在華盛頓簽城下之盟的決心。」,這,就是美國另一個制勝之要點。
別人都沒有看出來,但,山本五十六卻是堅信的,他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看法,如出一輒。
美國人的「決心」,不可小覷。
根據丘吉爾留下的日記,他在美國宣戰後,曾經寫下一段感言,大意是,「沒有人知道美國人在戰爭方面的決心,不開戰則已,一旦興戰,不達目的,絕不終止。」丘吉爾在二戰後寫的名著「二次大戰回憶錄」中,也多次提到這個觀點。
他的主要論證,就是美國內戰。
在他眼中,美國內戰太過荒謬,興戰理由太過薄弱 ,但,美國人就是非打出個明白,非打出個勝負不行,這種「開拓者性格」「移民性格」 ,一般的老牌歐陸帝國主義(包括日本),根本不能想像。
用中國話來形容,帝國主義者,是求利。而美國人打仗,多有大義名份。
「為真珠港復仇」,那大義名份,有如天火一般,啥神仙水也澆不滅。
換言之,日本對付的美國,有第二項制勝利器,那就是「戰爭決心」。
日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很多人在後來的角度思考日本為何開戰,往往覺得迷茫,日本怎麼可能戰勝美國呢?在當時看來,日本一直未嘗敗績,日俄戰爭,打疼了俄國(也僅僅是打疼而已),就取得了勝利簽訂了協議,對於日本來說,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打疼美國就達到類似的目的,日本是基於過往的擴張經驗判斷的。珍珠港美國疼嗎?當然疼了,但是就像當年打疼俄國一樣,離徹底戰勝俄國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更別說美國了。
他們最蠢的一點是…覺得這是日軍和美軍的較量,而不是日本和美國的較量。
我認為,珍珠港戰役就是失敗的,所以為之後的日軍失敗埋下伏筆。雖然在戰術上,日軍戰果輝煌,以損失31架飛機和幾艘袖珍潛艇的代價,基本癱瘓了美軍太平洋艦隊,但是,日軍並沒有完成完整的珍珠港計劃。日軍在珍珠港戰役中,計劃對珍珠港進行三波攻擊,前兩波以消滅美軍港口的艦隊和機場為目標,第三波攻擊計劃摧毀珍珠港的重油庫以及修理廠。行動中,除了因為美軍航母不在港口未受到攻擊以外,日軍的前兩波攻擊達到了完美的效果,日軍航空兵們已經開始準備第三波的攻擊。但是,此次行動的指揮官南雲忠一卻是個十足的慫貨,他滿足於重創美軍艦隊的巨大勝利,下令停止行動返航。南雲的這個決定,就決定了日軍此次行動的失敗。其一,珍珠港是淺水港,被日軍擊沉的軍艦基本都沉在了十幾米的水下,而因為美軍修理設施和船廠的完好無損,使得美軍在戰役結束後,可以迅速開始對沉沒的船隻進行打撈和修理,很多被日軍重傷以及擊沉的軍艦半年後到日本人戰敗,又陸續活蹦亂跳的出現在了日本人的面前。其二,日軍放棄第三波攻擊,導致美軍艦隊的燃料庫完好無損,假使燃料庫被摧毀會是什麼一番狀況?美軍即使修好了艦隊,這些船隻因為缺少燃料,只能回到美國西海岸的基地,包括珍珠港戰役未受損的航母,也無法參加之後的中途島戰役。而日軍,很可能會因此獲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以中途島為跳板,攻克孤懸大洋的夏威夷群島,美軍將失去於日軍對抗的前哨基地,按照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話說,美軍將被趕出太平洋。這才是珍珠港計劃的完整戰略目標。因為南雲忠一的短視,讓山本五十六的閃電戰意圖基本落空,讓日軍陷入了與美國人的消耗戰之中,就為日軍以後的一系列失敗埋下了伏筆。
如果不打瓜達爾卡納爾和索羅門群島一系列消耗戰,估計還能多扛幾天。
先來一發詩抒情一下:倭島海鷲展翅翔,萬里伸爪珍珠港。豪賭開局雖狂勝,奈何美帝有外掛。言歸正傳。聯合艦隊和日本的迅速潰敗是由諸多自身原因造成的。眾所周知,1940年日本帝國海軍舉行了自明治維新成軍以來規模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觀艦式。那次觀艦式上日本帝國海軍傾巢出動,盛況空前,可謂是「海鷲三千,艨艟八百」。但就是這樣一支當時世界前三的海軍力量為何會在3年多時間裡檣櫓灰飛煙滅。原因如下:1.海軍高層的盲目自信偷襲珍珠港的初戰告捷和關丹海戰的大獲全勝助長了日本海軍的盲目自信。特別是1942年3月錫蘭海戰中雖然日本海軍在與英國海軍的交鋒中雖然大獲全勝,但在作戰中出現了第一航空艦隊旗艦「赤城」號航母險些被英國海軍航空兵擊沉的窘況,只不過由於英軍飛機性能欠佳以及飛行員訓練不足才讓「赤城」號躲過一劫。但由於錫蘭海戰的勝利蒙蔽了日本海軍高層的雙眼,讓其未看到甚至故意無視日本海軍在這場海戰中暴露的問題。除此之外,據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海軍中將的日記《戰藻錄》記載:1942年5月中途島海戰前夕,在一次聯合艦隊的關於中途島作戰的作戰會議的兵器推演上,奧宮正武海軍中佐負責擲骰子,擲出骰子上數字代表美國海軍的打擊威力的程度。根據推演,聯合艦隊負責中途島作戰的航母中將有三艘被美軍擊沉。但是由於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中將的一句:「美國航母哪有那麼厲害?」竟然推翻先前的推演結果,把結果改成一艘航母被擊沉,三艘航母中創。作戰計劃的制訂不是兒戲,豈能因為推演結果不合心意就推倒重來?簡直是拿國家命運當兒戲,視官兵性命為草芥。正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到中途島海戰之間這將近半年時間裡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打得太順風順水,才會讓日本海軍高層勝令智昏,盲目高估自己的實力,結果在中途島一敗塗地。可以說,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大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海軍高層的盲目自信、自我感覺良好脫不了干係。2.無視科技發展和人的極限。過分強調精神力量,無視對高素質兵員的後續培養。二戰期間的日本無論是軍方還是民間,都和十年動亂期間的中國何其相似!當年的中國曾有一句「名言」:「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而當時的日本更邪門,特別是那個光頭上等兵首相提出一句:「用竹槍也能打敗美英鬼畜」。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不斷向公眾宣傳「大和魂」思想,蠱惑公眾精神力量能戰勝先進武器。特別是海軍作為一個技術性軍種,更應該重視軍事科技的發展。而實際上,幾乎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的艦艇上都存在一個比較邪門的崗位—貓眼。貓眼說白了就是瞭望員。夜戰之前,他們像猴子一樣爬得高高的,用一雙肉眼在茫茫大海上搜索敵方艦隻的蹤影。而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的艦艇上均已裝備雷達,利用科技手段索敵、殲敵。在瓜島海戰期間,日本海軍在與美國海軍的夜戰中由於沒有雷達,由比叡號替整個艦隊打探照燈,結果比叡號成為了美國海軍的眾矢之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炮擊得喪失了戰鬥力和行動能力。而由於美國海軍使用雷達而不打探照燈比叡號根本無法判斷炮彈是從哪裡打過來的。美國海軍中將威斯利·李曾在二戰後說道:「我們應該認識到而且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的超級大國地位來自我們對雷達的擁有,因為當時我們在經驗、技巧、訓練和作戰方面都比不上日本海軍。」可見,連美國人都承認自己是依靠科學技術才戰勝了日本海軍。可日本人還依舊執迷不悟,一條道走到黑,等1944年發現「電探」(雷達)的好處開始應用時日本已經對江河日下的戰局無力回天了。其次,日本海軍還無視對高素質兵員的後續培養。眾所周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擁有為數不少的精銳飛行員(PS:但是每個中國人都該記住,日本海軍這些精銳飛行員都是用無數中國軍人和手無寸鐵的百姓的累累屍骨換來的!),特別是艦載機飛行員。但是作為擁有日本絕大部分艦載機飛行員的第一航空艦隊在1941年11月從擇捉島的單冠灣出發奔襲珍珠港到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除了在偷襲珍珠港後回國做過短暫休整外幾乎沒有回過日本本土的母港。也說明了這半年時間第一航空艦隊一直都在從事高強度的作戰,作戰人員沒有得到休整。特別是錫蘭海戰後,珍珠港之戰的攻擊編隊指揮官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曾向南雲和山本五十六建議將部隊調回國休整,將老飛行員調往飛行學校培養新飛行員,但是海軍高層卻無視這一正確的建議,指令一航艦繼續作戰。結果,由於飛行員得不到休整,加上情報被美方破譯等諸多原因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不但損失了「赤城」、「加賀」、「飛龍」、「蒼龍」這四艘自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從珍珠港到中途島為日本帝國東征西討、為日本的侵略戰爭立下「汗馬功勞」的重型航母以及數百架作戰飛機,更重要的是損失了三百餘名經驗豐富的精銳飛行員,由於日本的精兵政策,這些精銳飛行員的損失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始終沒有得到補充。所以可以說日本帝國海軍或者說日本帝國在1942年6月5日就死了,因為日本無法彌補這些精英飛行員的損失。從此,曾在太平洋上橫行一時的東瀛海鷲就淪落為倭島火雞。舉個例子: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之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老飛行員如村田重治、江草隆繁等人能在攻擊目標時靈活突破美軍的防空火力並達到令人咂舌的超高的投彈命中率。而到了1943年瓜島海戰期間,日本海軍航空兵無論是艦載機飛行員還是岸基航空兵飛行員都無法和之前自己的老鳥前輩相比的菜鳥,有些飛行員在執行攻擊任務時遇到美軍攔截居然就自說自話地返航了。而且在瓜島海戰期間,日本海軍飛行員之間曾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到了拉包爾,生命只剩下一個星期了。可見瓜島海戰期間日軍飛行員被擊落的數量之高,也從側面說明了此時日本海軍的飛行員的水平已經遠不能和奔襲珍珠港、大戰珊瑚海以及中途島的前輩相提並論了。除此之外,日本海軍高層還無視自然規律和人的體能極限。1944年的馬里亞納海戰,作為日本海軍前線航母艦隊統帥的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小澤在馬里亞納海戰前制定作戰計劃時,曾參考了1942年4月美國陸軍航空隊中校杜立特率B-25轟炸機編隊空襲東京的戰例,制定出了穿梭轟炸的戰術,即利用日軍飛機作戰半徑大於美軍飛機的特點,讓艦載機在攻擊完美軍航母后不返回母艦而直接降落在作戰海域附近如天寧島、塞班島等日軍控制的島嶼上的機場上,在經過重新加油掛彈之後從機場起飛攻擊完美軍航母后再返回母艦。以此來使日本海軍的航母編隊始終處於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範圍之外。不得不說,作為日本帝國海軍少數幾個懂航空、懂戰術、能不靠參謀制訂作戰計劃的優秀指揮官,小澤這一善於學習的優點還是值得表揚的。這個作戰計劃看起來很完美、天衣無縫,但小澤忽略了一點:此時他手下的那幫飛行員已經不是奔襲珍珠港、大戰珊瑚海和中途島的老鳥了,幾乎全是飛行時間只有一兩百個小時的菜鳥飛行員。根本無法執行這樣高強度、高難度的任務。而且由於小澤制訂的作戰計劃,日軍飛行員從母艦或者從機場到攻擊目標之間單程需要飛行2個多小時。眾所周知,駕機飛行不但極度耗費精力而且也極度耗費體力,經過兩個小時飛行,日軍飛行員早已精疲力竭,根本無法在飛臨攻擊目標上空時還能集中精力在美軍防空火力以及戰鬥機的攔截下完成攻擊美軍航母的任務。相反,這些精疲力竭的菜鳥飛行員加上飛機性能遠遠落後於美軍反而成為了美軍「老司機」飛行員獵殺的空中活靶。最終導致馬里亞納海空戰中日軍打出了如此慘(da)不(kuai)忍(ren)睹(xin)的交換比。此外,小澤的穿梭轟炸計劃也被豬隊友坑了一發:馬里亞納海空戰爆發前,美軍就對作戰海域附近如天寧島、塞班島等日軍控制的島嶼進行了大規模的高強度空襲。島上的機場悉數被毀。但是,日本海軍負責防禦這些島嶼的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為了面子並未把這一情況告訴小澤。結果從母艦起飛攻擊完美軍艦隊的精疲力竭的日軍飛行員在飛臨這些島嶼上空時才發現島上的機場早已成為廢墟,根本無法降落,而自己飛機所剩的燃油又根本不夠返回母艦。結果日軍又無謂地損失了一大批飛行員和作戰飛機。另外,日軍對人的輕視幾乎到了極限: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幾乎完全不給飛行員配備降落傘,大部分作戰飛機沒有配備裝甲和自封油箱,結果日軍飛機成了戰場上的「打火機」,一打就著,而由於沒有降落傘,飛機被擊中的飛行員又無法逃生。除了飛行員,每當有軍艦被擊沉時,相當多的日本海軍官兵竟然選擇與艦共沉。殊不知,培養一個合格的飛行員、水兵以及指揮官的周期遠遠長於製造一架飛機、一艘軍艦的周期。對於任何時代的任何軍隊,人都是第一等資源,沒了人,即便有再先進的武器也是然並卵。3.綜合因素(1)科技落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戰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科技也是隱形的軍事力量。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的主力作戰飛機如戰鬥機就基本一直是「零式」及其各種改進型、艦載攻擊機就是九七式艦攻、俯衝轟炸機就是九九式艦爆,而美國海軍不論是戰鬥機、攻擊機還是俯衝轟炸機都擁有諸多機型。這一現象說明日本軍工科研力量落後,只能把原有機型一改再改來應付戰局。很明顯的例子,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稱霸亞太戰場的上空,而到了1944年,即便「零式」的最新改進型也只能淪為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機。而且由於日本的航空發動機不過關,推力不足,為了保證高機動性,日本海軍的作戰飛機幾乎都沒有配備裝甲,結果導致飛機極易被擊落。(2)無視戰場環境的變化雖然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曾利用艦載機突襲了義大利海軍在本國的大本營塔蘭托軍港並重創義大利海軍從而獲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權,但當時人們並未意識到以空制海的重要性。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以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為主力以同樣的方式突襲了美國海軍的珍珠港,在短短几個小時內,日本海軍攻擊部隊以微不足道的代價換取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重創,人們才意識到:再威力無窮的巨艦大炮,如果沒有制空權,在敵軍的飛機面前只不過是冢中枯骨、俎上魚肉。而1942年的關丹海戰更證明了一點。1942年,為了加強新加坡的防禦力量,英國從本土派遣了湯姆·菲利普海軍斯中將率領的由「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組成的「Z艦隊」奔赴遠東,與新加坡駐軍協防新加坡,防禦日軍可能的入侵。由於「競技神號」在航行途中觸礁,不得不停靠港口維修,「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不得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繼續航行,行至關丹海域,被日本海軍偵察機發現,結果,日本海軍出動了裝備有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和一式陸上攻擊機的岸基航空兵,在這些九六式陸攻以及一式陸攻的輪番攻擊下,「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相繼被擊沉,「Z艦隊」司令湯姆·菲利普海軍中將也在戰鬥中陣亡。由此可見,通過珍珠港,日本海軍向世人證明了飛機可以輕而易舉地殲滅一支沉睡著的艦隊,而在關丹,日本海軍又證明了飛機還可以易如反掌地殲滅一支活動著的艦隊。但是就在所有參戰國開始意識到以空制海的重要性的時候,在以空制海的思想中嘗到甜頭的日本海軍卻開起了倒車,依然堅信能決定海戰勝負的最終還是船堅炮利的戰列艦。中途島一戰,轟炸中途島的任務明明可以由戰列艦去完成,而讓航母一心一意待機與美軍航母對決。結果把過時的戰列艦當寶貝疙瘩藏在後方,讓航母既要炸島有要隨時準備與美軍航母對決,就那麼點兵力還要分兵又分心,不輸才怪。自從在珍珠港,日本海軍自己開啟了航空兵這一潘多拉魔盒,就該知道以空制海的重要性。實際上,早在珍珠港之前,日本海軍就有人知道以空制海的重要性,無奈這些明白人影響不了海軍中掌權的老古董。舉個例子:1937年底,日本海軍決定開始建造戰列艦大和號的時候,最激進的航空主兵主義者橫須賀航空隊副長大西瀧治郎大佐衝進了軍令部要和人拚命,他對軍令部次長古賀峰一說:「造大和是一個時代的錯誤,造一艘大和號的錢能造3000架飛機,你給我3000架飛機,我能把所有的艦隊都炸沉。」古賀峰一也沒有訓斥大西瀧治郎,,而是很困難地尋找著辭彙來想法子說服他:「大西,我不反對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須坐八匹馬拉的馬車,一個國家也一樣,必須有戰列艦。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這就叫做國家的面子,叫海軍的面子你知道嗎?」大西瀧治郎還在絕望地掙扎:「那少幾匹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馬,只用四匹馬,四匹馬拉的馬車也挺氣派了。」「不行大西,這不是我古賀次長能夠決定的。」這段對話在評論大和號時經常被人引用,以說明建造大和號的愚蠢和古賀峰一的開明。由此可見,日本海軍中當時有明白人,可是由於掌權的全是一門心思想著靠巨艦大炮取得像日俄戰爭中那樣大勝的老古董。少數幾個明白人又能有什麼用呢?為了天皇的面子要造戰列艦,天皇必須坐戰列艦。可結果呢?最後天皇連小舢板都快沒得坐了。(2)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眾所周知,從明治維新到日本戰敗,日本陸海兩軍的矛盾可謂是無人能及。別國也有軍種之間互掐的,沒有哪國軍隊之間的矛盾能和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之間的矛盾那麼深。如果說海陸相鬥放在平時也就算了,可是呢,日本陸海兩軍在戰爭期間也是照掐不誤。根本沒有什麼同舟共濟的想法。除此以外,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里還有這樣一點:一個人做事很認真,但一群人做事又很不認真。1942年8月薩沃島海戰中,第八艦隊在司令長官三川軍一中將和先任參謀神重德大佐的帶領下打了了漂亮的夜戰,但問題是戰鬥結束後在瓜島海域附近的美軍運輸船等於失去了掩護,無遮無攔地暴露在第八艦隊的炮口下,此時,第八艦隊要想殲滅這些運輸船可以說不廢吹灰之力,打掉這戲些運輸船,瓜島上的美軍能不能再堅持作戰都是個大問題。而瓜島上日本陸軍部隊的壓力也能有所減輕。現在這些美軍運輸船對於日軍來說就是道送分題,對美軍來說就是道送命題。結果呢?第八艦隊打完美軍艦隊就撤了,根本沒去碰美軍的運輸船隊。結果這道日軍的送分題變成了島上日軍的送命題,原本島上美軍的送命題變成了送分題。瓜島最終也成了日軍和日本的墳場。(3)指揮層用人失誤、沒有凝聚力首先,從聯合艦隊的司令山本五十六來看,其從軍經歷來看,其從中佐到中將的多次晉陞都在國外,而且從事的基本上都是軍政工作,除了擔任過輕巡洋艦「五十鈴號」和航母「赤城號」的艦長外根本沒從事過什麼軍令工作。珍珠港的戰績不過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而且珍珠港的作戰計劃也是黑島龜人做出來的。特別是中途島以後,山本五十六根本就是個行屍走肉,根本配不上「名將」、「軍神」的稱號。而其他人呢?先任參謀黑島龜人根本就不是秋山真之那樣的天才,而是刻意模仿天才的偏執狂。可偏偏山本更喜歡這個先任參謀覺得黑島是個天才,有事喜歡照黑島商量,根本不怎麼鳥聯合艦隊的參謀長宇垣纏。不說山本,就連黑島作為宇垣纏的部下也都不怎麼鳥宇垣纏。宇垣纏就任聯合艦隊參謀長之處,上任了好幾天黑島才前去拜訪,說工作太忙沒時間來看宇垣纏。尼瑪這到底誰是下屬誰是上級啊?聯合艦隊的指揮層里,「八角錢」只相信「仙人」,根本不怎麼鳥「黃金假面」,「黃金假面」只能是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再從人事安排上,日本海軍為了荒謬的所謂的吊床號和海兵海大的畢業年份的資歷問題,無視了知人善任這用人一最基本的道理。為了迂腐的資歷問題,日軍沒有任命更合適的小澤治三郎或者山口多聞來指揮珍珠港、指揮中途島,而讓魚雷戰專家、對航空一竅不通的南雲忠一去帶領機動部隊去珍珠港、去中途島。結果珍珠港南雲事沒幹徹底,中途島一下子4艘重型航母被搞沒了。如果換成小澤治三郎或者山口多聞就絕不是這樣的結果。不能知人善任,也是日本海軍走向失敗的必然原因。(4)國力不濟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國力養不起一支強大的海軍。強大的海軍是一個國家強大國力的長期表現。從造船、修船再到維護、燃料、武器沒有一樣不需要一刀刀的票子和一堆堆的資源。從明治維新到戰敗投降,日本擁有的這支與自身國力嚴重不符、當時世界第三的日本帝國海軍就像一根虹管一樣吸幹了這個貧窮島國最後的財富和資源,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畸形膨脹後在太平洋戰場上檣櫓灰飛煙滅,被真正的海上強國打得一敗塗地,成為了歷史。雖然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後和美軍打成了僵持,完成了與美軍打成平手的戰略目標,但是在這樣的僵持中,日本海軍逐漸消耗殆盡,而美國憑藉強大的國力又造出了比開戰前更厲害的第二支海軍。除此之外,對於以空制海最重要的因素飛行員,美國民間有無數飛行俱樂部,擁有無數民間飛行員,這些人為空軍和海軍提供了很好的飛行員人才儲備,只要稍加訓練就能開著軍用飛機上戰場。而且美國有廣闊的國土給飛行員飛、足夠的汽油給飛行員燒、有足夠的飛機給飛行員摔。而日本呢?不要說民間飛行員,當時很多日本農村青年連火車都沒見過。這樣天壤之別的差距還怎麼縮短?除了這些,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在珍珠港之前召見並命令南雲忠一、薩沃島海戰前電令三川軍一讓他們把艦隊完好無損的帶回來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國力不濟,經不起軍艦的損失。海軍作為一個高投入而且回血慢的軍種有可能一場戰役的損失整個戰爭期間都彌補不回來。對於日本這樣缺乏資源又貧窮落後的國家更是如此。因此從這一點上說,國力的不濟是日本必敗的根本原因。面對這樣的國力,日本海軍的滅亡是必然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綜上所述,上述這些原因就是日本海軍在短短三年內迅速滅亡和失敗的必然原因。
推薦閱讀:
※什麼是中國?中國5000年綿延不絕的原因是什麼?
※清朝皇帝到底有沒有剃髮?
※李元吉為什麼反對李世民?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為什麼今年是2015年,那個第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日本同學說我們忘恩負義,怎麼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