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說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如何反駁?
孔老二的罪惡一生(多圖預警)
你長輩說得很對。
看了幾個答案,有的說愚民的儒家只是後來變味的儒家,原汁原味的儒家不這樣。那我就來說說原汁原味,孔子原版的儒家。
孔子思想的主旨是建立森嚴的等級制。例如天子應該享受什麼生活,諸侯應該享受什麼生活,士大夫應該享受什麼生活,普通百姓應該過什麼日子,無論婚喪嫁娶祭祀,還是日常生活,他認為都應該有嚴格的規定。而這些規定就叫「禮」。例如天子的棺槨必須七層。這不叫奢侈,不叫剝削,這是必須遵守的規矩,貴人必要的尊嚴,不然就是破壞規矩,必遭孔子痛恨反對。
你聽說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了吧。什麼事讓孔子發這麼大的火?因為魯國的一位大夫用八佾的樂舞團表演歌舞,而這隻能是天子才能享受的規格,大夫怎麼能享受?孔子認為這是僭越,壞了規矩,這是個很大的原則問題,所以才忍無可忍,恨得咬牙切齒。
那麼孔子為什麼主張等級制呢?
他認為,社會混亂就是因為沒有等級約束。如果有等級約束,大家都嚴格遵守等級制度,天子過天子的日子,諸侯過諸侯的日子,百姓過百姓的日子,就好比快車走快車道,慢車走慢車道,步行的走步行道,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心安理得,社會就不會混亂。而如果有人僭越,不守規矩,底層人想過上層人的生活,造成禮崩樂壞,肯定就要犯上作亂,社會就要混亂。所以他才會對八佾舞於庭這麼重視。許多人看來這是小事,但是從他的高度看來,這比殺人放火的事還大,殺人放火可以忍,但是這事不能忍,因為原則被破壞了,底線被沖斷了。
孔子為什麼一個勁要「復禮」呢?就是因為他認為古代的禮好,那時大家都遵守,所以天下太平。他認為他當時之所以天下不太平,就是因為古禮被壞人破壞了,規矩亂了。所以他一直想從破簡里找到古禮,恢復。可惜他沒找到(夏禮吾能言之……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於是就按自己的想法,自編一套「古禮」,傳給學生,並周遊列國四處兜售。孔子見國君,「勃如也,躩如也,襜如也,翼如也」,這都是他自創的一套禮法,冒稱古禮,使出來讓大家學習。大臣們肯定都看得一臉蒙逼,這些動作、表情得多困難哪,中戲的三好博士生能做出來嗎?
孔子有一輛破車,顏回家窮,死的時候只有棺沒有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畢竟顏回是個「秀才」,有點身份,不能和草民一樣,所以顏回的父親就求孔子,想讓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買槨。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而且孔子又非常注重禮,這個事他應該能答應。沒想到孔子卻說:「我起碼當過兩天的公安部長,雖然被撤職了,但是級別和大夫一樣,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出入必須有車。讓我步行,和草民一樣,不就壞了規矩嗎?」
孔子困於蔡的時候,幾天沒飯吃,餓得半死。子路偷一隻羊給他吃,他吃得那個美啊!子路就問他:老師,你不是不吃嗟來之食的嗎,還好說什麼非禮勿取,怎麼連偷來的你都吃?孔子笑笑說:切,我那些話都是愚民的,咱們自己還能真這麼干?你到底還是年輕啊!《墨子?非儒》
孔子的笑話我們就不說了,就說他推崇的等級制度吧,是不是愚民呢?老百姓遵守等級制度,忠於君主,忠於官府,安貧守窮,老老實實地吃糠咽菜,沒有非份之想,社會就安定了,百姓就幸福了。用現在的話說,儒家就是教育底層老百姓,統治階級把他們賣了,還得幫統治階級數錢。為統治階級說話,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現代社會正需要孔子的思想。上層人過上層人的生活,底層人過底層人的生活,底層人不紅眼,還說資產階級貢獻大,養活了大家。這樣多好!
還有誇孔子的有教無類的,其實孔子的有教無類是有特別意義的。一是他得收學費,拿不起學費就別上,這叫無類?二是他教學生主要是為了散布他的復禮思想,不是為了傳播有用的知識,只要想聽他的復禮思想,他就高興,就教你,不管你是什麼人,這就是他的有教無類。不然,他不會殺害同樣也教學生的少正卯。
還有誇孔孟愛民的,其實孔孟的愛民是為了吃民,和養殖戶愛他們的豬羊一樣。養殖戶對他們的豬羊愛不愛?愛。勝過愛自己的父母。豬羊有病了,馬上給看。豬羊餓了,馬上給食物吃。豬羊就是他們的財產。而孔孟讓統治階級愛民,原因也是把老百姓當成統治階級的財產,目的是能長久地吃老百姓,不能涸澤而漁。一下子把老百姓都剝削死了,統治階級還怎麼活?反駁什麼?儒家就是魔鬼。
最近興起一個潮流:有人想把黑鍋扣在法家的頭上,好事都是儒家做的,壞事都是法家做的。
鑄刑鼎。
向全國人公開公布自己的法律,而孔子瘋狂反對。
孔子認為這洋做不對。在晉國公布了法律之後,孔子說,晉國大概因此要滅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條文,不看貴族臉色,怎麼能顯出貴族的尊貴?
而鑄造刑鼎公開法律的趙鞅就是法家。
與法家相比,儒家從出生那天起就是禍國殃民的繩營狗苟。
=======================
其中,改革最徹底、對戰國時期法家形成最具影響力的舉措,就是晉陽趙氏(趙鞅即趙簡子)的「鑄刑鼎」與「鐵之戰」中之前線盟誓。「鑄刑鼎」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成文法,而趙簡子在「鐵之戰」中,則明確地提出按軍功賜爵位、論功行賞,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迅速扭轉了戰局,直接導致了范氏、中行氏的滅亡,並最終促成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家分晉的局面。
趙簡子鑄刑鼎與三晉法家的形成
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活動。
晉國趙鞅「鑄刑鼎」,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公元前543年,鄭國的正卿(相當於宰相)子產主持制定了一套國家法律——刑書。刑書先是寫在竹木簡上,由國家的官吏掌握施行。公元前536年。子產下令把刑書鑄在鼎上,放在王宮門口。讓全國百姓都能夠看到這個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孔子說: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今地不詳)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菟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
============================
小插曲:
21世紀以來,中國新儒家竟然卷土又來,又搞了個新的「反對鑄刑鼎」
這個【反對鑄刑鼎】叫做法律人思維。
大意就是:一群法律黨認為,法律的制定和判決都是高科技一樣的法律人思維模式,普通人看不懂最好,只要聽法學教授和律師就行了,不要指手畫腳。
這個邏輯曾經被用於:嫖宿幼女、廢除死刑、「法學家」空中喊話意圖控制大案結果等;
法子說:*國大概因此要滅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條文,到處議論紛紛,不看法律界的臉色,怎麼能顯出法律界的尊貴?法律界還怎麼吃原告吃被告順路幫著減刑?
但是新時代的法家朱蘇力先生駁斥上述既得利益者的一派胡言。
法律人思維?_法政評論_中國憲政網
但這會留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法律人思維」這樣一個「忽悠人」的命題會在並能在法學界長期流行,從偶然的誤讀成為堅信的真理,它在中國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中獲得了什麼特殊的意味?或是有其長期存在的社會功能?以及什麼功能?這是第九節的關注。
略加琢磨,人們會發現,在在當下的中國語境中,「法律人思維」的說法隱含了或假定了,不管真假:
(1)法律人與普通人的思維不同,也應當不同;(2)法律人構成了一個共同體,其思維有家族相似,並有別於普通人;
「法律人思維」的流行主要不是因為誤讀,法律人想得「太簡單,有時太天真」,而是因為這種說法賦予了一些勇敢豁得出去的法律人某種特權和地位。就因為他上了四年法學院,哪怕之後當的是保衛幹事或團委書記或市長,也一生一世法律人了,而別人就因為當了三年兵,考進法院,辦了和審了一輩子案子,臨了臨了50歲就離崗退養了,理由是不職業化;就因為是律師或法學教授,就天然有了某種道德和智力的優勢,哪怕也就能說兩句哈羅拜拜三克油,但也有權斷言何為世界之軌,張口閉口外國如何如何。最奇怪的是,有時,一些越是不合情理的斷言、教條和判斷,才越令人相信這個世界上也許真有一種東西叫做「法律人的思維」,否則怎麼會這麼乖戾甚至變態呢!而最後,一些法律人告訴了我們這個謎底,法治其實就是法律人的統治。
朱蘇力指出,這夥人奇談怪論是乖戾甚至變態的,目標就是為了壟斷法律統治其他人,活脫脫的孔子再世。
======================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孔老二的門徒深得其祖師風範,
上來就是要殺少正卯——讓人刪除答案,
你有實錘,你出答案駁我啞口無言啊?!但是你為什麼要求我刪除答案?!!!
消滅任何質疑言論,形成言論獨裁。
真是讓人作嘔。
換個角度說,
我有禁止這個人在我答案下評論了嗎?
我沒有。
而他呢,一邊說孔老二沒有試圖消滅成文法,一邊威脅我刪除答案。
我讓儒家門徒說話,
儒家門徒卻不容我說話,
這就是............真儒家風範.........
很噁心。
重申一遍:
你有實錘,你出答案駁我啞口無言啊?!但是你為什麼要求我刪除答案?!!!
說明這貨心虛而且無恥!不敢辯論!就求封口!
孔子敢和少正卯辯論嗎?不敢,怎麼辦?有機會就殺死了人家!
這是不是流氓行為?
這就是儒家。
這就是孔子門徒。
===============
漫畫《孔老二罪惡的一生》
馬服君:長輩說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如何反駁?
雖然是文革時期的,
但我感覺說的很對,
點點打在七寸上。
你既然相信儒家,又如何能反駁長輩?這是大逆不道!
儒家在孔子手上是倫理學,到了董仲舒變成宗教,再到後來又有諸多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為長者諱、為尊者諱,嚴厲反對巧言令色。從孔子刪春秋、誅少正卯,即可看出以上宗旨至為關鍵,其他不過是附著其上、
為其服務。這麼好用的學說,由不得皇帝不喜歡,其它宗教還喜歡把神置於君王之上,唯有儒家,君王直接為唯一天神之子,比那些什麼先知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題主,即便你有自己的觀點,但在長輩面前應當孝順,不說卧冰求鯉,最起碼
別巧言令色地反駁尊長,故作高明。評論追加:有的同學不免要拿一些儒家的開明意識來作辯護,然而並不是所有條文都會落到實處。
意識形態創造組織結構,組織結構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過濾意識形態,所以評判一個意識形態的內核,主要看它直接建立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個體間行為規範,這些才是真正落到實處的條款,其它條文也就是平常掛在嘴上說說,甚至連說說都未必有,只在需要時拿出來妝點門面。儒家五服宗族制度和法家獨尊天子制度的確立,使得實際博弈中,小輩對長輩形成了人身、經濟依附,臣民對皇權拱手讓出裁判、決斷權,地位的嚴重失衡,使得忠孝與否的定義權完全被尊長壟斷,義或不義,唯尊長一言而決,具體適用哪一條,下位者完全沒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孔子還有一大堆可被相反解讀的話,完全可被上位者拿來作為正當性依據。
儒家創造的五服宗族制這個基層組織結構,才是儒家學說真正落到實處的部分,其它部分大多隻停留在紙面上,從未真正施行過,少數的例外,是王莽這個儒家原教旨主義者的一些失敗嘗試。有一個寓言:
豬
豬吃飽了之後睡了一覺,醒來隱約聽見雞啼.他慢條斯理的搖搖頭:"不行,不夠味.叫雖叫了,總嫌脫不了這點子火氣."
又雲:"吾家那匹驢子,近來似乎愛叫些,此是大忌.驢子是馱東西的,不是叫的."
誰了一覺之後,又雲:"那隻母雞三天下一蛋,而食料吃的那麼多,如何對得起人也?"
又雲:"那頭黃牛犁天田,一無是處,才犁了來年感畝,便要休息一下,全不捫心想想,自己是做什麼的."
那隻母雞有點不服氣:"是呀,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就只有他老豬好."
答雲:"某無他長處,唯有生以來,未嘗做錯過一件事,故能問心無愧."
母雞笑了:"你吃吃睡睡,什麼都不做,當然不會做錯過."
正色答雲:"沒有什麼好笑的!天生動物,有一種是專為做事的,有一種是一事不做,專為在旁觀照的.若各個都去做事,誰個來做學問,誰個來指導你們?"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項羽),少有韌性的反抗(閻應元,帶領江陰軍民死守江陰81天,城破時全城殉節,無一降者),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李定國,張獻忠義子,為南明孤軍奮戰至最後一刻),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受宮刑);見勝兆則紛紛聚集(崇禎帝的那些官員,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時,紛紛跳船降了闖王,崇禎自個撞鐘通知大臣來議事,那些官員誰都不鳥他),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李自成山海關戰敗,那些投降過他的明朝大臣又紛紛投降了滿清)。」魯迅
事實勝於雄辯,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殺之後,吳三桂導引滿清八旗軍入關進入北京。 當此時,明朝所失不過一個北京城,以及山海關、和東北。明朝還擁有大片的北方南方國土,一百多萬軍隊,無數的人口,數不盡的物質資源,明朝朱家皇室的支系子孫大都還在。 攤開地圖就可以知道,中國地形地勢之複雜,外敵絕難打得進來。 明朝怎麼就滅亡了?怎麼二十萬滿蒙入關就能定鼎中原?
原來是在北京的原明朝高級官員集體投降滿清! 各地的官僚將帥集體投降,常常是十幾、二十萬明朝軍隊集體投降滿清,而且立即調轉刀鋒,對不肯投降滿清的各地明朝軍民大肆屠殺。 哪裡是滿清大軍打漢人,屠殺漢人? 基本上都是投降滿清的原明朝軍人調轉刀口鎮壓漢民屠殺漢人!哪裡是滿清打下的天下,都是投降的明朝高管將帥引狼入室、為虎作倀、助紂為孽。大清的天下都是這些腐敗利益官員拱手送上!這樣的事例在世界民族史中實屬罕見,絕無僅有。比如錢謙益在清軍南下後,守著南京城,手裡還有二十幾萬兵,卻帶著南京的文武百官投降了,據多鐸向清廷奏報,來降的南明總兵多達二十三員、副將四十七員,馬步兵共計二十三萬八千三百名。僅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員數目就超過了多鐸、阿濟格兩路兵力的總和。
看看明末清初那些大部分的儒家士大夫在滿人統治下水太冷,頭很癢等恬不知恥,大規模不要臉的表現,對該問題是很難反駁的。
長輩說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中間加個字,孔子自古以來就是「被」用來愚民的。----------------------------------------------------------------------------------------當一種學術思想變成了統治工具,必然不單純了。所謂孔子愚民不過就是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過度解釋,凡是說愚民必說這句,而且也就這一句。我國從春秋時期的學在官府,到明清多數人能夠讀得懂小說,長期保持世界首屈一指的識字率,儒家學者們在教育、知識普及上功不可沒。這想來不是能用一個愚民就說得通的。
@缺月梧桐
今天就是來和你對辯的。
零:事情緣由
缺月梧桐:長輩說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如何反駁?
缺月梧桐在這個答案中,說儒家反對鑄刑鼎,等等,我認為是忽視史實的,屬於斷章取義。於是,我在底下給他發了幾篇文章,本想倘若看完,能有所思考。但很明顯他仍然堅持。並且:
他說我威脅他刪答案?我那條回復並不是回復給他的,而是我和網友的對話。本意是:如果看完了那些論文,倘若他明事理,應該能明白他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會自覺刪除。所以我說的是:倘若他沒刪答案,那我要撕他的觀點的。這種竟然解讀為我威脅他?我給網友發的評論是威脅他?真是豈有此理!
所以今天很生氣。這大概是我知乎的第一個撕逼的答案。好心發給你一些參考資料,不讀也就罷了,斷章取義,用我回網友的話說我威脅你,真是滑稽。
一:孔子評價鑄刑鼎
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鑄刑鼎,這件事受到了孔子的抨擊。左傳記載,孔子原話為: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
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今地不詳)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菟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
我們先不談這段話孔子本意如何,就談一件事:孔子的預言是否准了?
晉國,從公元前544年開始,處在卿族勢大,皇室衰落的情形當中。往後的一百多年,基本上屬於是:卿族瓜分晉國土地。這樣的一個過程。
公元前497年(晉定公十五年),趙鞅欲將衛貢500戶良民從邯鄲遷到晉陽,邯鄲大夫趙午不同意,趙鞅想殺死趙午,趙午和中行寅、范吉射攻打趙鞅,趙鞅敗逃晉陽防守,晉定公包圍了晉陽。荀櫟、韓不信、魏侈與范去射、中行寅有仇,就調軍隊攻打他們,范去射、中行寅反叛,晉軍轉過頭平叛並獲勝,范去射、中行寅逃到朝歌據城自保。韓不信、魏侈替趙鞅向晉君道歉,晉君赦免了趙鞅,恢復了他的地位。
公元前490年(晉定公二十二年),范吉射、中行氏逃到了齊國。 公元前458年(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領地,晉出公很生氣,求告齊國、魯國,想藉機討伐四卿,四卿於是反擊攻打晉出公,晉出公在逃亡齊國的半路上死去。知伯立昭公的曾孫姬驕做了晉君,即晉哀公。晉國的政務全部由知伯決定,知伯藉機佔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領地,在六卿中變得最強大。 公元前453年(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了知伯,吞併了他的全部土地。
我們可以看到,從公元前544年開始,晉國的土地,一直在被各種家族瓜分。晉國的國君也就是表示一下憤怒罷了。最終,晉國落入趙家,韓家,魏家的手中,晉國名存實亡。直到最後: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當我們談及戰國七雄的時候:齊楚秦燕趙魏韓。趙魏韓怎麼來的,瓜分晉國來的。
在春秋時期,不管哪個分法,春秋五霸的成員都沒有少了晉國。而晉國反而是最先破滅的,何其悲哀?
當然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的預言是實現了的。確實,晉國滅亡了。而且是作為大的諸侯第一個滅亡的。
當我查閱資料的時候,我發覺很多人用孔子和叔向做對比,說明孔子是保守黨。但我認為我們第一個要考慮的事情是:叔向反對子產立刑書,說國將亡,但鄭國是因此強大的。孔子反對鑄刑鼎,說晉國亡了,晉國是真的亡了。首先這個差異就是我們要考慮的。
其次:孔子認為子產是仁人。同樣的公開刑法,子產就是仁人,趙鞅就是罪人,為何?綜合資料,原因大概兩點:其一,這部法律是大臣(范宣子)寫的,而應該只有皇室能立法。這種卿族把持朝政是僭越,不合禮;其二,這部法律用於何?用於維護階層利益。說白了,讓不合理的東西合理化。法律用於結黨營私,攻擊異黨,最終導致晉國滅亡。
也能看到論調,說:之所以孔子沒有攻擊子產,因為子產鑄刑書的時候孔子只有15歲。倘若真的如此,孔子沒必要認為子產是仁人。要知道仁人是孔子口中很高的評價,一共也沒有幾個人是孔子口中的仁人。我想可以認為:兩部法律有本質的不同,讓孔子認為晉國的鑄刑鼎遠不及子產鑄刑書。
史實也證明,晉國是滅亡的,卿族瓜分的晉國。而鄭國是蒸蒸向上的。
二:孔子原文大意
一般來說,攻擊別人最好的方法是斷章取義。就好比,抓著「貴賤不愆」懟孔子認為貴賤是天生的一樣。
我的天哪,前面的「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都被吃了嗎?人家孔子說:晉國可以恪守唐叔制定的法度,來管理民眾。卿大夫也按序遵守這些法度,於是民眾可以因此(因為卿大夫以序守之)而尊敬他們,認為他們是貴的,難得的。存在這種貴才能守住家業。這樣子貴賤之間的順序不會僭越,這才是度。
這麼一大段話都被吃了?卿大夫也要以序守之,這麼明顯的強調都被吃了?民是以能尊其貴被吃了?那我請問,倘若沒有前提,「是以」從何而來?「民是以能尊其貴」當中的「是以」是強調因為什麼尊其貴?孔子說了貴族天生就是貴族了?
斷章取義,罔顧事實。這種節奏文都能獲得那麼多贊,我真的不能不站出來發聲了。
孔子的意思是:你們這種隨便一個卿大夫就不守序,對自己有利的就立法的行為,能稱得上是貴嗎?
某種程度上,這有種打著為了人民好的口號為自己謀私利的感覺。因為春秋的資料很久遠了,我找不到當時刑鼎到底寫了什麼的資料了,只能從言語和史實中推斷,這個行為的定性。
這種行為也不少見。對嗎?請隨意對照權貴階層。
三:孔子的政治理想
這大概是我瀏覽十幾篇論文最大的收穫了。理解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能才能理解孔子很多話的意思。
孔子的政治理想,大概的描述是這樣的:品德優先,有德才能談其他的。這應該是從周朝遺留下來的規矩,也就是周禮。
舉個例子:晉文公的時候,當將軍先說《詩》《書》怎麼樣,而不是打仗怎麼樣。他們的理想是: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身居要位。具體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沒有高尚的品德,是不能上位的。
也正是基於這種現狀,才能理解為何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因為大夫一定是品格高尚的人,具有基本禮義廉恥的人。對於這些人,犯了錯誤用言語就足夠刺激他,使他羞愧改正。他們也很少犯值得用刑的錯誤,倘若犯了,不就和庶民一樣了?所以,刑不上大夫。同樣的,禮不下庶民也是一致的。尊卑有別。而尊卑以何而來?品德。
(這裡帶入下上文的「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更好)
這種禮如果能貫徹下來自然是好的。但問題是貫徹不下來怎麼辦?舉個例子:就算我們假定,每一個能當王的人,能當天子的人,品德都非常高尚,將這個數值記為100。那,隨著官員層數的增多,一層一層向下遞減,總會有一層品德不及格,不足60分。當總人口少的時候,管理所有人需要的層數並不多,還能說所有管理層的人都是及格線之上的水準。但人口多了,需要成為管理者的人也就多了,遞減的層數也就多了,自然會出現不及格的人。
況且,首先那個峰值不一定永遠是100。而且也不一定每一層都能達到期望。所以總體來說,這是一個適用於小群體的制度,隨著人口的發展必然會崩壞。
也正是因此,禮崩樂壞是一定的。
但我也不得不說,如果這個制度真的能貫徹下去,那真的會是很美好的事。當官員的一定是品德高尚的人,知廉恥的人,這樣至少能減少一些貪污腐敗。能成為公眾人物的人也自然是高尚的人,這樣我們也不用就應不應該對公眾人物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打的不可開交。說實話,這個理想很美好。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實現吧。
換句話說,我們不用考慮公眾人物是否吸毒,官員是否貪腐。他們能到那個位置自然不會貪,也自然,根本不會有什麼對他們用刑的時候。但是現在卻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現在會覺得,我們讀不懂孔子,並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所處的時代,恰恰是我們要考慮官員和庶民相同,公眾人物也是普通人的時代。這不是孔子的悲哀,這是我們的悲哀。
四:參考資料
《人能弘法, 非法弘人》
《孔子反對鑄刑鼎就是反對成文法嗎?俞榮根》
《論孔子鑄刑鼎的兩種不同態度-邱玉梅》
《孔子反對鑄刑鼎的法哲學解讀-聶長建》
《左傳-著范宣子所為刑書-考-黃聖松》
《鑄刑鼎辯證-慶明》
《對孔子對鄭、晉頒布成文法的不同態度看孔子的禮法觀-蘇勇》
《晉國之脈-晉文》
《晉國范宣子刑書的重要內容及歷史意義-邱文選》
知網應該都能搜到,就別讓我像論文那樣引用文獻了,要累死的。
還有一些blog,感興趣的自己搜索吧。
五:對 @缺月梧桐 的回應。
所有的對話我都截屏下來,所有的你攻擊我的言論我都保留下來。看你好像刪了評論?答案沒改,刪的不徹底啊。
所有的一切擺上來,是非公允留給讀者評判。
====================================
今天有些頭疼,頂著頭疼寫的這篇文章,尤其是孔子的政治理想那一部分,確實覺得寫的時候頭不清醒。倘若寫的不好,多多包涵。
有一句話:脫離了使用環境,所有的言語都是不恰當的。當我們要去解讀孔子的時候也一樣。
我記得當年,大家攻擊馬哲的時候也是,抓著剝削論不放。但說實話,當我看了看當年資本主義工人罷工的歷史的時候,那時候不叫剝削,真的就沒什麼叫剝削了。絕對比996殘酷多了。所以,帶入今天的環境看那時候的剝削論,看起來馬克思是荒謬的。但換個角度,本身帶入現在的環境看以前的話,這個行為就是荒謬的!
希望這個答案不被埋沒。
對於沒有系統讀過儒家典籍的人來說,反駁是沒有用的。因為大家的認識問題的基礎都不同。為什麼還要去爭勝呢?說句不好聽且冒犯的話,樓上幾位不也是「不讀書好求甚解」么?這個時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下許多的結論,同時用一些自己認為天經地義的抽象且虛擬的東西來論證自己。為什麼還要反駁呢?沒有深入那種語境,沒有去理解那種環境下的人究竟為何如此,而是「取自身之思想經歷,以解釋古人之志尚行動」(陳寅恪語),那麼還解釋什麼呢?古人探討問題不自知,我們今天批判就是倒放電影的後見之明,而這後見之明大概其實也就是我們長期浸淫在這種環境下,這種語境下的不自知吧。
這個一定要反駁,因為所謂用來愚民的儒家並不是真正的儒家,而是「山寨」的儒家,真正的儒家有獨立人格,站在民眾一方:
首先,一定要區分一個概念,孔孟的儒家和董仲舒之後的歷代儒家。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看作儒家的發揚光大,但是也可以看作是儒家的一種「變態」。董仲舒時期的儒家已經摻雜了一些陰陽五行的神秘學元素,為了體現君權神授的觀點,開始有了愚民的「雛形」,然而這僅僅是開始,後世的君主開始選擇性地強調儒家中的綱常等級觀念,已達到維持其政權合法性的目的。
其次,儒家本身並沒有愚民政策,相反,還常常站在一般民眾立場上想問題。儒家提倡「有教無類」,提倡開化民智,希望民眾「有恆心,有恆產」,如果去看儒家經典中,很多論述根本沒有任何」愚民「政策。反而對於統治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看待個體犯罪問題時,也反思是不是社會制度使他們做出這樣的事情。所以,儒家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並不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問題。(這一點與法家截然不同,法家是占著統治者的立場上出謀劃策)
儒家其實有「民本思想」傳統,在孟子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孟子中,最為代表性的一句話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中《盡心章句下》)這句話是民本思想的最好體現。(此處補充,總有人將此拔高為現代民主,這是錯誤的,這裡的民指的是大眾整體,對於個人的人格,儒家確實也沒有過多的關照)另外,還有一段話,也是體現這種思想,取自《孟子》中的《梁惠王下》: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這段話非常搞笑,其實孟子給齊宣王下套,問齊宣王朋友沒有照顧好自己託付的妻子的朋友和沒有治理好自己分內工作的官員怎麼辦,齊宣王說與這種朋友斷交而將官吏撤職,孟子隨後問國家沒有治理好怎麼辦,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可見,儒家站在民眾立場上,國君不能治好國家,也得負責下台,並沒有愚民來維護統治者進行統治的含義。
此外,儒家的創立者大都不是阿附權貴的人,而都是有獨立人格的「大丈夫」。並不會為了政治利益去出賣人格,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
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包括「養民」和「教民」。「教民」則一定不是「愚民」的政策,而是恰恰相反。但是,統治階級確更多地宣傳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即統治階級是屬於腦力工作者,所以優於廣大的勞動人民,應該高高在上,這屬於典型的片面宣傳。
一下說明一下引起」儒家就是愚民「這一思想的主要原因:
引起「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這種誤會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即「儒表法里」,就是表面上宣傳儒家的,而實際上實行法家的統治方法,而法家的統治方法裡面很多涉及到弱民理論、勝民理論、愚民理論等等,論述很多,不再贅述,想了解的同學可以看看《商君書》,裡面有完整的理論。這一點,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儒法並重。表面上是儒家仁義思想,制度上卻是法家馭民使用的霸術。
這一點最為有名的事例就是」霸王道雜之「。當時,漢宣帝為了教育」仁柔好儒「的太子,說了」霸王道雜之「的明言。霸王道雜之,顧名思義,就是霸道和王道」混合「使用,此處霸道指的是法家,王道指的是儒家。另外,在漢宣帝教訓喜歡儒學的太子中,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其實統治者也是不放心儒學作為統治工具的。具體而言,就是以儒家構建社會綱常、忠君等思想以及秩序,以儒家標榜的仁義道德為最高意識形態,為統治合法性建立基礎並增進認同。而法律、行政等政治實踐,則延續秦律中的法家思想(即」漢承秦制「),而法家思想中對「愚民」有著豐富而充分的論斷,「民弱而國強」是其核心思想。然而,法家作為政治、行政體制的核心思想,普通大眾接觸並不多,這些黑暗的內容都是統治階級秘不示人的「法寶」,人民只能看到統治者宣揚的儒家仁義道德,而發現自己被愚弄後,就會認為是儒家思想愚弄了他們,所以說儒家愚民是不對的,儒家是為法家的愚民思想背了黑鍋。
以完全激進儒家思想為核心建立的王朝,只有新朝(就是王莽篡漢後建立的短命王朝)一個朝代。王莽完全以儒家以及一些神秘學元素取代原先法家的政治實踐,實行統治,結果政令繁瑣,朝令夕改,最終崩潰。此後,後人為了不重蹈覆轍,再也沒有以儒學為核心思想進行過統治。
同時,孔孟時代儒家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被各個朝代的君王修改或者曲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應該在封建專制皇帝中也算是「集權狂魔」了,不僅僅誅殺功臣,還廢除宰相,最終大權獨攬,成為專制皇權又一個頂點。然而,朱元璋看到《孟子》的時候,看到民本思想時候,勃然大怒,憤怒地下令從書中刪去大約相當於《孟子》全書1/3的內容,這種刪減確實是儒家一步步淪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並通過科舉制度傳遞給更多知識分子「奴性」,成為愚民的方式之一,然而這不是真正的儒家,而是統治階級修改後的儒家
真正的儒學中,有「愚民」爭議的只有《論語》中《泰伯篇》中的一段話,引起爭議的原因是斷句問題(古文是沒有標點的,所以容易引起歧義),原文如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一種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斷句是不折不扣的愚民思想,翻譯過來大意就是「可以讓人民按照我們得意志去做,但是不能告訴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如果這種斷句成立,應該是最早的儒家愚民思想雛形。
第二種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斷句截然不同,翻譯之後就是「民眾同意,我們就實行;民眾不同意,我們應該和他們說清楚道理和原因」,如果此種斷句成立,這句話帶有樸素民主政治實踐的含義,但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今人對於孔子的過分拔高。
這個問題確實有待商榷,學術界支持第一種斷句以及翻譯確實也多一些,然而這也是儒家經典中僅有的幾句,有「愚民」嫌疑的話語,總體上儒家基本是沒有愚民思想的。
然而,到了近代之後,隨著各個王朝的不斷積累,儒學很多內容以及側重已經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了。雖然,儒家創立者以及主要理論家都有很強的人格自由,但是經過幾代發展,儒家思想確實被統治階級以及封建帝王利用,逐漸成為思想控制和維持統治的工具,也加入了愚民的內容。我不否認儒家在中後期對於中國的消極作用,但是您的長輩「自孔子以來」儒家就是為了愚民的論斷,我是不能苟同的。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求輕噴,歡迎討論~我這麼給你解釋一下,道德系統,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初級行為和裁判系統,它的最有效範圍只有封閉社群的200人,大家互相都認識,誰幹了什麼都清楚,知根知底,道德才能最有效發揮,如果不是封閉社群而是有流動(今天來明天走),或者只要超出200人(十萬人一個大城市大不大?幾千萬人一個國家呢?),效果就會開始下降,就會不可避免地存在欺騙、造假、偽君子——所以你看天朝那麼多偽君子層出不窮。
正是因為稍微大點兒的人類社會,道德就不夠用了,人類才制訂法律、契約、規章制度、政治條約這些東西,而只有這些才能駕馭大規模社會的運行,也只有掌握這些的人才能成為大規模社會的統治階級,在法院搞裁判的是法官,在飯桌上談判的是商人,簽訂條約的是政客,道德家算哪根蔥?你看看孔子一生政治施展,是多失敗?為啥?你羨慕別人的開明盛世,你懂人家怎麼操作出來的嗎?
現在你明白為啥儒家是用來愚民的了吧——因為只懂這個的人就只能當愚民,永遠只能是受制於人的村夫——懂法的才能走得更高更遠,為啥說中國的統治是外儒內法外儒內法呢?包裝紙你來舔,糖果人家吃,就是這個意思。
不用反駁,而是要把這個事實牢牢記住,然後學更多的高級法則——只有掌握強大的高級法則的人,才有力量去捍衛他心中的道德準則,反過來不管他多麼純潔多麼無辜,也只能面對這個他根本沒搞懂的世界,充滿挫折和憤怒,然並卵。他說的儒家是指近古中國的政治文化制度,不是指孔子的思想。就像現在說馬克思主義一樣,誰都知道搞的早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了,但背黑鍋的還是馬克思主義。所以孔子說必也正名乎。
對於本問題下那些說「你既然相信儒家,怎麼可以反駁長輩?這是不孝」的人,無需多言,一段《孝經》奉上。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諫諍章第十五》這個問題我修改了三次,這一次我要談談儒家的愚民的。
第一,孔子的思想,有教無類,有思考是平等的。未有直接提出。三綱五常是東漢因為統治需要增加的內容。其中,1840中國落後挨打,深切痛恨儒家。但是認真分析,儒家作為工具早已沾染統治者手中想要的工具。非源頭活水的儒家了,明辨這一點,你可以參考但是後面我內容和你的思考進行反駁,如果想更有勝算,也應了解中國經濟發展,邏輯思維有一期叫中國窄門。祝你好運。首先我是肯定孔子的一生的主張就是有教無類,開化民智。同時孔子那是並沒有提出三綱。你看一下論語吧第一點對於孔子的了解要加深。除去做官外,他的思想的開放。其次,中國自獨尊儒術成為治國的工具綿延2000年,統治者喜歡順從民眾。儒家的本質就已經背離了最初起點。科舉考試就是其中重要工具。總結:開始罷黜百家的時候,掌握在統治者手裡的儒家就成為愚民的工具回答我參考了張豈之一次講座,他講了中國文化未斷絕的三個因素。我是贊同的第一,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時期,中國融合了漢文化共同體。中華文明與民族命運相連。典範文字統一。第二,這個資料我有缺損,我自己理解的。思想的統一為主體,非絕對專制。中華文化的開放性,與其他文化多元融合。具體事例,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治文化思想的一統。多元,是佛教本土化。對少數民族文化接納。這裡我看了資料李澤厚論他評價中國精神在於包容,同時這是他一次訪談幾個形容詞:善包容,肯學習,能吸收,可消化。這本身就蘊含孔子思想。他著《論語今讀》我未看過。但是我自度我是贊同的這幾個形容。第三,中國古代教育與史學傳統保障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這裡我補充科舉制的好處於坏處。第一個好處,南北朝之前,選拔人才呢,是通過舉薦制和世襲制。在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底層人員進入高層權利中心通道打通。在唐代之後氏族門第就已經衰落,當然唐代選人才名額很少,同時中門第,這也是遺風吧。第二個好處,緩解階級矛盾,同時刺激文化繁榮。可以看中國文化脈絡,在步入唐代文化進入黃金時代。這個我不例舉。第三個好處,選拔人才呢?重要的用途是選優防劣。從後時資料可以找到大量優秀人才對比唐之前,統治階級管理水平。壞處有幾處這是我的總結第一,後期科舉便於文科,對於武道的衰落是有直接影響的。第二,對於科技文化的發展。最明顯是近代1840年開始挨打科技落後啊。文化壓制,唯有科舉是唯一出路,全沖有用去了。那對無用之學文化多樣性,是極不利的環境。例如曹雪芹,被認為異類。這種影響還在持續。我舉一個例子對比日本文化這個可以參考曉說,高曉松評說日本7,8。第三,科舉制改良選用八股文體後期。對於中國文化發展一種摧殘。當然也有封關禁海的原因。這裡我引用美國漢學學者艾愷評價:科舉制獨特方式成為一個優良階層,而這個階層是獨一無二的。這裡我提到科舉制,是因為他學習內容就是儒家文化。這裡我結論是儒家文化進入中國民族性格中,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你沒有看過中華文化對全世界的影響。同時現下中國文化啟蒙尚未完成,李澤厚認為啟蒙落實實在的制度上才算完成。同時中國文化處於混亂中剛剛明晰一絲。這裡李光耀有一段話:中國有自己的方式,文化和歷史都與西方不同,中國不會形成西方自由文明體制,中國人要的是復興的中國。那麼復興的中國也會逐步復甦儒家文化。可以反問你長輩讀過最基本的儒學經典嗎?如果沒有,又憑什麼認為儒學愚民?一面說儒學愚民一邊顯示自己的無知愚妄,實屬可鄙可笑。
儒學極其強調個體人格,以及人的自主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當仁不讓於師」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以上出自《論語》
「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以上出自《孟子》
說實話,身為中國人,如果不是瞎眼文盲,卻對儒學沒有最基本的了解,反認定儒學是用來愚民的,要麼本身就是無知懶惰,甘受愚民洗腦的蠢貨;要麼是用心險惡,為專制愚民作倀的人渣,或是二者兼是。無論哪種,本質上都沒有資格當漢族人、中國人,因為首先他們就沒把自己當人。
+++++++++++++++++++補充++++++++++++++++++++
說儒學愚民最荒唐滑稽之處在於:
批評者連儒學本質上是精英學說的事實都沒搞清。
儒學固然堅持民本思想,但儒學同樣強調精英的引領作用。所以儒學教育是從培訓精英開始的,然後擴展到整個社會。所以儒學的道德標準是二元的,對精英提出的限制和要求承擔的義務遠遠超過普通人。如果說儒學「愚」,那麼也是先「愚己」後「愚君」,離「愚民」還遠著呢。比如被後人詬病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並非指高位不受懲處,對庶人可以無禮。而是指高位者更應知恥,如果違法,就該主動自裁謝罪,別等到被執受刑。而庶人因為客觀條件因素,對某些禮儀就不能求全責備。
冉有問於孔子曰:「先王製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穢而退放之者,不謂之不廉污穢而退放,則曰簠簋(fǔguǐ)不飭;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干國之紀者,不謂之干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孔子家語.五刑解》
比如,即便後期被異化的禮教「守節」、「丁憂」等要求,也是官員和上層家庭的義務,而不強求庶民。所謂「從一而終」,從來不是法律上對平民的要求,而是超過平民道德標準的特殊情況,所以中國古代寡婦守節才會成為被表彰的特例,反例就是,啥時見過印度寡婦不嫁會受表彰?
其實搞清這些,就不難明白為啥近現代大批知識階級和上層統治者開始反儒了。一方面,儒學對精英階層的束縛和要求更高,而物慾追求遠超過責任擔當的「偽精英」階層則急於擺脫儒學的道德限制,如此才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放縱肉慾和權欲。這種趨勢一直存在,典型如明朝後期心學流行,而重要因素就是心學對上層放縱慾望更為有利。清貧刻苦,立身嚴謹的理學宗師朱熹多次彈劾身為宰相姻親的大貪官唐仲友,這種大無畏義勇之舉在明朝後期小說中就被醜化為糾纏私仇的冬烘先生,而大貪官及其包養並狼狽為奸的情婦卻成了正面角色。
更關鍵的是恰恰儒學太不愚民,所以到了近現代,當「偽精英」階層和當權者認為已經從西方獲得了更合適的愚民思想充當工具後,儒學乃至儒學聖賢都成了這些人的眼中釘。典型表現就是抹黑朱熹的手段更為下作卑鄙了,不僅連以尼姑為妾這種當者迫害理學時造的低級謠言都說成確有其事,更連當年迫害朱熹勢力沒談及的亂倫都被發明出來,「偽精英」階層編造這些與儒學和朱熹本人截然相反的反道德傳說的卑下手段,其實正可窺見其骯髒的內心,以及對儒學針對精英的高標準道德規範深惡痛絕,咬牙切齒的嘴臉。
這個就不用反駁,因為沒什麼值得反駁的。
事情不要複雜化,不用把儒家分得前前後後好幾段分析其區別,我也相信孔丘的初心和董仲舒的初心不一樣,但是,我們討論的不是孔子,而是儒家(孔子只是其中一個重要代表),客觀上儒家留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相對統一的模樣,我相信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非要把儒家分得前前後後好幾段的,要麼是轉移話題了(主動或被動),要麼是只顧展示學問了。
我覺得看問題要看大體,不要深究細節,要謹防謹毛失貌情況的發生。
我沒時間細究孔丘的每句微博,我覺得只把握他思想的大方向就可以了。
漢武帝為江山永固,吸取前朝前代教訓(秦法漢道),通過比較和排除,採納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已經明確了儒家的學識框架利於統治者維持統治的作用——而這之後的儒家的發展愈發強化了這一點。
儒家為何能在百家中脫穎而出被選中???(百家爭鳴時代儒家並不是顯學,孔丘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
如果沒有董仲舒是不是還會有李仲舒或者王仲舒或者于丹仲舒???
中國在幾次世界發展的大的轉折時期,是不是憑藉儒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還是帶來了長足的局限?到清朝的時候落後到了什麼樣子,雖然說主因不一定在儒家主導的文化,但起碼也說明了儒家主導的文化並沒有給國家的轉型發展帶來大的助益!
文革中發生了很多荒謬的事,但唯獨批評儒家這事我覺得是有道理的,進入現代的中國太需要脫去這件束縛自己兩千餘年的思想舊衣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才是新時代正確的方向。
但是,但是,現在又開始推崇儒家了,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就是孔丘當年說的,漢武帝曾對此點頭微笑,如今 又獲青睞了。
帝王家的事,是你們這些草民應該操心的嗎???
親,太合朕意,太知我心了,賜你萬世師表,年年祭拜。
補充一下:網上有篇文章《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雖有矯枉過正之嫌,卻也點出了要害所在,話是孔子說的,有《論語》記錄,大家可以平心靜氣,不帶偏見的看看。
魯迅先生說:「翻閱兩千年的中國文明史,只看到兩個大字「吃人」,誠哉斯言!鑒於近日國學之風又起,害人無數,有必要再次將孔子的糟粕思想進行梳理,以示國人。
一、等級觀念:孔子推崇君權、父權、夫權,提倡愚忠、愚孝、愚節。在孔子的觀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級森嚴,不容僭越,絕無平等之必要,更無平等之可能。導致國人只知專制,不識民主,以為命由天定,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孔子的這種專制思想、等級觀念逐漸滲透進國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
《論語·顏淵》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八佾》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里仁》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二、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讓民眾按照統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卻不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愚民為何?一句話:便於統治!中國近現代的諸多落後,以及國人骨子裡的奴性十足,都是兩千多年的專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結果。對此,孔老夫子,恐怕難辭其咎。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簡單的二元思維:孔子眼裡,人只有兩類,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簡單的二元思維,導致國人在面對多元社會,多元問題時的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其實人性之複雜,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蓋的,當然,孔子認為一分為二足矣。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四、孔子只重闡述,不提倡原創,結果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只能將古人的思想陳陳相因,多是些訓詁、考據、索隱之學,而新思想的誕生幾無可能。此便為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再無思想大家之根源所在。另外,一個不重視原創的民族只會出現現在這樣的結果:抄襲嚴重,盜版猖獗。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五、迷信古人:孔子的目標永遠向後,只恨不能回到周初,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導致的結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紀輕輕就開始懷舊,不思進取,只知慨嘆人心不古,其實古人之心未必如今。
《論語·述而》子曰:「信而好古。」
六、歧視女性:孔子輕賤女性,視女子為小人,導致的結果是數千年的重男輕女,造孽無數。
《論語·陽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七、狹隘的民族主義:孔子心中那「正統嫡傳」的文化道德優越感,逐漸演變成國人心目中「天朝上國」之莫名其妙的觀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舉國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細細揣度,人類之戰爭,半數以上起於民族主義,一戰、二戰之德國日耳曼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皆因自以為優而彼等劣,遂起貪心,致生靈塗炭。現今,國內經濟略有好轉,民族主義叫囂又起,望國人慎之再慎,引以為戒。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八、孔子提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此這般,社會責任感,從何談起?
《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九、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骨子裡看不起勞動人民,視農民、菜農、手工業者為小人。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十、孔子為人虛偽,言行不一,在衛國見南子,惹眾弟子不悅一事,將其說一套,行一套的嘴臉暴露無疑。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文章來自網路)
「儒家就是用來愚民的」這種話本來就沒啥意思。
儒家是啥呢,很多學術流派的統稱,或汪暉所謂「霸權意識形態」(hegemonic ideology,語出章永樂)。都宗述六經和孔子,都主張恢復三代之治,就這兩點算是共性,其他分歧多得很。
愚民是啥呢,查愚民政策的百度百科,發現此詞條就是維基百科的obscurantism詞條的翻譯……愚民政策被解釋為「有意封閉知識」,「認為公眾的智力水平不配獲知真相及政府執政情況」。
這麼說來,《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李斯上書禁絕詩、書是典型的愚民政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焚書是在民間封閉知識,統治階級要推行有利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要限制不利統治的思想,此乃理之必然。《孟子·萬章下》記載:
北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此事迹近焚書,可能過之。但如果將確立官方意識形態的行為都認為是愚民(封閉知識),就會導致「愚民」含義的擴大。按這種觀點看,看啥都是愚民。例如漢武帝時「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史記·儒林列傳》),例如元朝以朱子《四書集注》取士。這就會壓制其他學問(包括其他儒學派別),扣個「愚民」的帽子難道不容易嗎。
如果照此辦理,那麼就未有不捍衛官方意識形態的統治階級,也未有無愚民政策的歷史。為了避免這種辭彙濫用,最好將「愚民政策」的詞義限制在秦始皇焚書之類極端行為上。當然「人類歷史是愚民政策的歷史」也是一種提法,但在我看來是一種內涵很空、意義很少的言說。文學家、思想家出於修辭、總結的需要總是要將焚書與科舉、尊儒等相提並論——「八股之害,等於焚書」(顧炎武,《日知錄 · 擬題》),「秦代的焚詩、書,廢古語,和漢代的注詩、書,尊經師,其形式雖相反,而其實質則相一致」(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十六章)。雖然如此,畢竟不是一回事。
這年頭再搬出《孔老二罪惡的一生》就令人失望了。雖然梁效諸人轉向了,他們的文章也比這個強。然而1976年已經過去,梁效的反儒文章我也不願再看。侯外廬、趙紀彬、楊榮國、關鋒的中國思想的批判繼承事業,才是有可能站得穩的左派的反儒言說,經得起學術上的質疑。
令人感到驚恐的是---------現在一堆堆人說以德報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孔子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到佔據西漢主流公羊儒的「百世猶可」大復仇到被扣了一腦殼屎盆子的朱熹激進的「非戰無以復仇」
結果到現在 以德報怨是中華傳統美德?? wtf????
節奏轉的太快 我連變化的軌跡都找不到
確切的說,,從漢武帝開始一直到今天,儒學的正確定位便是統治者實行思想統治的工具。尤其是其中對於倫理綱常,尊卑職責的強調,對統治而言再好不過了
就像長輩說屎不能吃,這沒法反駁。
非也。我們中國的帝王之術,歷來是外儒內法。愚民的主張,並非來自儒家,而是來自法家。法家的愚民主張,則是脫胎於道家。儒家思想被用來愚民,這話是有些道理。但用來愚民的儒學,絕非孔夫子原版的先秦之儒,而是董仲舒之儒。先秦之儒是很大氣的。亞聖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還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雖然不講平等,但絕對重視對等,你不仁休怪我不義。這種牛逼閃閃的思想,怎麼能用來愚民?董仲舒融合了儒家的不平等、道家的獎懲勢術法、陰陽家的五行論等改造出來的那一套跪著的犬儒,已經不是先秦大氣的鴻儒了。它披著儒家的「仁愛」外衣,行的是法家的兩面三刀之事,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了以「理學」(經知友@迷蝴蝶 指出,此處錯誤。理學並非董仲舒提出的。我想表述的其實是由董仲舒始,再經宋明逐步改造、越改越惡、廣為詬病、流毒無窮的「禮教」)為名的「思想界的法律」。既然是法律,那就必須是唯一的。所以漢武帝表示:只留下這家最好用的,其餘諸子百家,請你們死吧。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
推薦閱讀:
※荀子思想對於漢代儒家有何影響?
※王守仁可以被稱為聖人么?
※王陽明如何看待「前面有懸崖,閉上眼睛就沒有懸崖了」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