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地解釋 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過程?


多圖預警,超多圖,結論黨可以直接跳到最後。

首先致謝,感謝認真研究問題的各位學者。以下內容均為搜集整理,沒有前人嚴謹細緻的工作,就沒有這個答案。

故事有點長,讓洒家慢慢道來。

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二戰後,日本有意識的加快產業升級,力圖趕超歐美。這個過程中,逐漸把低端產業轉移到亞洲其它地區。

上面第二張圖,大致說明了日本產業轉移的情況。相對應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隨著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四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承接了大量產業轉移,經濟依次起飛。這就是常說的「雁行模式」。

--------------------------------------------------------------------年代的分割線---------------------------------------------------

八十年代前期,發達國家尤其美帝利率高的離譜,加上對外資有戒備心,東盟吸收外資非常困難。中期以後,東南亞國家改變態度,調整政策。比如:放寬外資企業持股比例,對外資開放更多行業,放低企業註冊資本等等。用天朝的話概括就是:大力招商引資。

想啥來啥,1985年和1987年有兩件大事,讓東南亞中了彩票。1985年「廣場協議」,日圓急速升值。1987年「盧浮宮協議」,日本央行一年內把利率降到2.5%。日本企業手握大筆現金,開始滿世界花錢了。

日本對外投資(按國家/區域,按價值) 單位:百萬美元

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到,日本從1987年開始,對外投資暴增,每年都是大手筆。尤其對四小龍和東盟四國,增長最為明顯。

東南亞憑藉日本的機器設備和日元,高速發展了大概十年。東盟四國外向型經濟特徵非常明顯,大量出口紡織品、食品、汽車、集成電路、電腦配件,幾乎製造出口了全世界的收音機。

克魯格曼在1993年寫了篇文章,說東南亞經濟發展完全是因為資本和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經濟效率並沒有提高。一旦投入停止,增長也會停滯。亞洲開發銀行在1996年的展望中,提到東南亞地區儘管工資大幅上漲,但還是面臨普遍的勞工短缺。熟練工,尤其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奇缺。那外國投資呢?看下圖

危機前兩年(95.96),日本對亞洲的投資並幾乎沒有減少,相反,幾個國家的投資還有增長。再來看幾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菲律賓特殊,已自動排除)

經濟仍然快速增長,失業率很低,印尼的通脹稍微高點,但也沒到誇張的程度。公共債務最高的年份也只佔到GDP的40%左右。日後危機最嚴重的泰國,所有指標反而是最好的。

但如果一切都好,怎麼會出危機?

換個思考方式。危機發生的時候,東南亞貨幣普遍貶值,那咱從這個角度切入。

先看看經常賬戶情況:

後發新興國家,發展初期一般要經歷經常賬戶逆差,資本賬戶順差的階段。經常賬戶花的比掙得多,自然需要通過資本賬戶把錢借進來。剛才我們也看到,危機前,東南亞的最大金主,日本還在擴大投資規模。三個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即使泰國的狀況糟糕一點,只要資本持續流入,也不會出現挽救不了的情況。

但上面三個賬戶有個共同點:1995年開始,賬戶逆差突然大幅增加。

這大致是兩個原因,一是當時電子產品大降價,影響了出口收入。還有很重要的匯率原因,導致進口額大幅度增加,惡化了經常賬戶逆差。除了印尼是浮動匯率,泰國、馬來西亞、泰國都宣稱自己釘住一籃子貨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在具體實施上呢,變相盯住了美元。開始的時候分析過,東南亞國家能夠承接日本的產業轉移,接受大量日圓投資,日圓升值功不可沒。

但在1995年,日本為了提振經濟,開始實施貶值政策。這也就是說,東南亞貨幣開始隨著美元升值,這才造成進口大幅增長,惡化了經常賬戶。

再看看外匯儲備情況,

問題來了,除了馬來西亞狀況良好,泰國和印尼的外債超過外匯儲備太多。尤其嚴重的一點,期限一到兩年的短期外債,也遠遠超過外匯儲備總額。如果短時間內出現大規模資本外逃,神仙也救不回來。用我們的行話說:重倉玩短線,有點異動就爆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麼嚴峻的情況其實受日本影響很大。

「廣場協議」後,日圓強力升值,大量外資湧進日本。「盧浮宮協議」後,日本實施低利率政策,企圖抑制日圓升值過快的趨勢。結果,只是造成國內流動性泛濫,日圓繼續升值,熱錢進一步流入日本。內外因素的疊加,催生了日本史無前例的大泡沫。等到央行緩過神來採取緊縮政策,已經太晚了。1989年股災後,泡沫破裂,股價和地價一路下跌。

那時候的日本有點特殊,國內銀行不僅可以直接炒股,而且證券資產可以充做銀行資本。股市大跌直接導致日本銀行業資本充足率下降,銀行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只好出售證券資產。這樣又刺激股價下跌,形成惡性循環。

繁榮時期地價上漲,很容易獲得土地抵押貸款,這助長了投機。

當地價下跌,貸款人不得不追加更多抵押擔保。顯然,大家享受繁榮的時間太久,對風險非常遲鈍,銀行不良貸款開始大範圍出現。又因為前面說的證券價格下跌,管理不善的金融機構開始陸續破產。

大家看紅框部分,不良債權從1995年開始激增,金融機構破產越來越頻繁,不良債權數量也越來越大。還記不記得東南亞國家進口額大幅增加,經常賬戶惡化出現在哪一年?沒錯,也是1995年。

這一年,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提振出口,開始讓日圓兌美元貶值。這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關鍵節點,從這兒起,危機已經發生了。

日圓貶值造成了三個直接後果:

1. 熱錢加速撤離,嚴重衝擊日本的金融體系,本來就嚴重的銀行問題沒辦法再掩蓋了。

2. 實體企業融資困難,紛紛收縮生產和投資規模,跨國企業開始收縮海外業務規模。

3. 日圓套息交易規模急速擴大。

咱好好說說第三點。

日圓套息交易90年代初就開始存在,當時日央行為了挽救泡沫破裂後的經濟,逐漸把利率降到0.5%。西方國家和新興市場利率遠高於此,所以,只要能對衝掉日元升值的風險,做日元貸款,在高利率國家投資,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如果日圓貶值,那不僅能賺到利差,還能賺到日圓貶值的利潤。1995年,日圓貶值一聲槍響,對沖基金們急吼吼的沖向東南亞。

1995年,直接拉動實體經濟的外商直接投資增長非常有限,這與日本實體企業的困境息息相關。資金在短時間內集中湧入,投機分子只會多不會少。我相信當時應該有明白人,但可惜,泰國是不可能把這些錢擋在外面的。

東南亞國家模仿日本的發展模式,以銀行為金融市場主導,集中資金髮展經濟,泰國也是如此。而且,也剛剛經歷一場類似日本的,股市樓市泡沫破裂。銀行系統非常虛弱,急需資金救命。可以說,熱錢流入就算是杯毒酒,放在當時,也只能喝下去。

而且,除非採取非常手段,想阻止熱錢出入,客觀條件是不具備的。為啥呢?

以泰國為例。1991年,經濟起飛沒幾年,泰國就實現了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然後又加速開放資本項目:

1.開放和擴大離岸金融業務,允許境內15家本國銀行和35家外國銀行直接從國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境內和境外自由使用這些外匯。

2.允許外國人在泰國境內開立泰銖賬戶,自由借款、貸款以及貨幣兌換。

3.國內股票和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對外國直接投資不做任何限制。

4.對金融機構不實行外債規模控制,放鬆監管,企業可以自由對外借債。

5.在泰國外匯市場開展遠期、互換等多種交易。

而印尼、馬來西亞等其他東南亞國家更早的就實現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到1996年底,只需要抓住兩個關鍵數字:當年泰國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短期外債477億美元(很多都是來吃利差的投機資金),而同期國家外匯儲備只有372億美元。還外債的錢打死也不夠!!

1997年,泰國政府開始整頓銀行系統,資本外逃加劇。央行不動聲色的在遠期市場拋售外匯,力求穩定泰銖匯率。6月27日,16家金融機構被勒令停業。30日,外匯儲備凈值銳減到28億美元。7月2日,泰國宣布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泰銖急劇貶值。恐慌迅速蔓延到整個東南亞,波及全球。

多年積累的問題最終沒能掩蓋過去,亞洲經濟危機爆發。

東南亞本土學者顯然更了解自己,前面說了這麼多,好像都在給下面這張圖做注釋:

---------------------------------------------------------------------------------------------------------------------------------

我們把整個歷史進程濃縮精鍊:

1.東南亞國家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主要原因是日本和「四小龍」的產業轉移。

2.受盧浮宮協議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強勢日圓影響,日本企業在東南亞的投資規模急速擴大。

3.東南亞國家承接的基本都是勞動密集型或者其他低端產業。因為各種原因,生產效率提高很慢,產業升級還未開始,勞動力和土地價格就開始喪失比較優勢(跟中國比)。

4.東南亞國家匯率變相盯住美元,很早就實現了資本賬戶自由化。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好多熱錢流入,炒樓炒股,形成了泡沫。

5.長期的經常賬戶逆差依靠資本流入維持。1995年開始,日元開始兌美元貶值。日本是東南亞主要的出口市場,這導致東南亞國家經常賬戶逆差急劇擴大,國內企業對外支付困難。幸與不幸,因為日圓貶值和東南亞國家匯率變相盯住美元,讓投機資金湧入東南亞。雖然暫時緩解了企業困境,但各國短期外債比例變得非常高。又因為前幾年的泡沫,短期債務規模遠遠超過各國外匯儲備。

6.96年開始,日本金融市場開始動蕩,各銀行收縮信貸,企業也開始收縮海外投資規模。對沖基金因為得不到後續廉價日圓,逐漸開始了結套息交易。

7.東南亞企業和老百姓嗅到風向不對,紛紛開始兌換外匯。各國脆弱的銀行系統爆發危機,恐慌蔓延。

8.早在邊上磨刀霍霍的對沖基金,順勢一擁而上,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完結。

最後,再次向各位嚴謹治學的前輩致敬。

參考資料:

1.沈聯濤 《十年輪迴-從亞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機》

2.余永定 《見證失衡:雙順差、人民幣匯率和美元陷阱》

3.秦婷婷 《東亞區域產業轉移研究》

4.沈紅芳 《東亞主要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5.黃成業 《日本—東南亞國家與美國泡沫的比較研究》

6.吳崇伯 《東盟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

7.李迎旭 《日本對亞洲產業轉移問題研究》

8. 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9.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996 and 1997


ps在前面。。。我靠,別看見點貨幣的內容就說是貨幣戰爭好嗎?我就是在客觀論述一個事實,不少外國權威的經濟報刊,以及在不少國家的相關教材中,都有論述。

你看過貨幣戰爭嗎?看都沒看過你跟著噴什麼?你不知道這個概念全世界都在引用嗎?

(我沒有說我贊成貨幣戰爭的全部論述,但所謂兼聽則明,沒叫你去相信裡面的小道消息,是叫你試著用裡面的思路去分析事物。)

還有拜託你噴我看完克魯格曼的第三代貨幣危機怎麼說的在開口ok?什麼都歸結為陰謀論是傻子,但是你單純的相信世界上沒有陰謀就更傻!!!

----------------------------------------------------原帖-------------------------------------------------------------------------------

對於這些個問題,前面的通過經濟基本面的解釋很清楚了,但是覺得有點把這事情想的過於簡單,這個問題絕不僅僅是內生性的。個人補充點金融的角度的。

首先先要明晰一個詞語,這個詞最近在中國也是熱詞,「資本項目開放」。說簡單點吧,就是允許外國資金不受限制的投資於本國的各種證券啊,信貸啊這一類的項目。

就是泰銖原先是和美元為主一攬子貨幣掛鉤,簡單意義就是說盯准了某個貨幣組合的匯率,通常情況下大體能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匯率。

事情的起因回溯到80-90年代附近,當時泰國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期,高速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需要大規模的融資,而本國的儲蓄如果不能應對這樣的問題,就有兩個途徑可走。一,引進外資。二,本國大規模的信貸擴張。泰國選擇了第一條,在加上當時國際化大浪潮,泰國也就很自然的開放了資本項目,引入了大量的外資對本國進行投資。倉促開放資本項目,監管必定跟不上。一開始還是投入向實體的外資,漸漸的就開始轉向了各種資產。隨後各種遊資熱錢湧入泰國,推高股市,地皮價格,地產價格。催生泡沫,然後高位獲利跑路。

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國際遊資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在市場上悄悄的囤積泰銖,準備彈藥了。。。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

首先,外資獲利出逃,當然需要將手裡面的貨幣兌換成美元,除去正常的一般性外部泰銖需求,餘下的部分泰國央行就需要用手裡面的美元來買入這部分泰銖來保證泰銖的充足兌換,維持國際信用地位,這樣以來會大幅消耗央行的外匯儲備。

然後就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了,索羅斯為首的國際資本大鱷,開始在市場上拋售泰銖,大概是97年二月,索羅斯向銀行借出了數百億的泰銖在國際市場上大規模的沽空。泰國央行自然只能倉促應戰,動用手中的外匯儲備在市場上大幅買入。。。事實上就是泰國央行的那點外匯儲備怎麼能和這些資本大鱷玩,不到一周央行的外匯儲備就消耗殆盡。自然這個時候就只能選擇和前面所說的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脫鉤,宣布浮動匯率。用目前流行的話說「我勒個去,當莊家的都保不住自己的東西,我們快跑吧」 手裡面持有泰銖的各種機構個人開始在市場上瘋狂的拋售泰銖。就在宣布脫鉤當日,泰銖又悲劇20%接近。泰銖一戰,國際資本收益豐厚。

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穩定的基礎,當貨幣大幅動蕩,整個國家的經濟自然處於動蕩之中,手裡面持有各種資產的人紛紛將資產變現,然後拋售泰銖買入美元來避險。這更進一步加劇的泰銖的貶值。隨後就是泰國本地的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股市一落千丈,銀行陷入不良貸款漩渦,泰國經濟陷入癱瘓。。。

這個時候!救世主出現了!!!救世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偉大的救星!!!它可以提供貸款給泰國解決泰銖的信用問題。額,但是借別人錢嘴短對吧,總得答應點什麼條件吧。比方開放下你的礦物,鐵路,公路,水電點核心資產啦。開放下你的本國銀行啊這些。。。泰國山窮水盡當然就只能答應咯。

在危機下,除了避險資產以外的其他一切的東西,價格都是大幅背離於其實際價值的。大量優質企業被廉價收購,本國銀行外資入主,股市的低價股票被外資橫掃。各種核心資產被外資收購。個人以為其實這才是國際遊資最大的獵物。做空個泰銖是一鎚子買賣,廉價買入優質資產,才是獲利王道!

順帶加一句。。。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如此謹慎的開放資本項目的原因了。

==========================================================12月1號添加

正好有人問,就胡扯幾句香港的。。。

香港的問題和東南亞的還不是很相同,怎麼說呢,香港的金融業相對發達,而且和各界大佬頗有淵源,老用一個手法顯得這幫人沒品,所以國際遊資換了一個手法。

怎麼說呢,大體是這樣的,歸納為「聲東擊西,立體戰術」

第一階段:和前面的方法差不多,在市場上沽空港幣,不過香港金管局的局長任啥子記不得了。採取了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率的手法,來提高沽空方從金融機構手裡面借出港幣的利率,以抬高空頭成本。反正最後金管局局長得名「任一招」,話雖這麼說,不過這一手對付做空港幣的效用還是不錯的。雙方第一階段就基本這麼結束了。但是也為後面留下了隱患。

第二階段:港幣空頭再次殺回來,任一招再次使用隔夜拆借利率大棒,但是這一招副作用是明顯的,對金融市場的副作用極大,在大幅提高空融資沽空成本的同時,也會使正常的拆借融資成本飆升。大鱷們於是採取多重策略,一方面攻擊港幣,另外在股市上融券砸盤。其實質為通過以上兩種手法,打壓指數,讓他們手中持有的天量股指期貨空單獲利。

後面就是眾所周知的了,香港金管局頂住和輿論壓力入市救場,一方面穩定港幣,並且勸導各大機構不要拋售港幣,或者是融出證券給遊資。中國政府宣布支持香港救市行為,許諾為他們提供支援。這個具體過程要寫實在是太多了(有興趣的話後面可以更新一下)。。。反正知道最後索羅斯悲劇就是了

+++++++++++++++++++++++++++++++++++++++++++++++++++++++++++++++++++

我思考再三,還是加上這句話。。。不少人私信我說索羅斯其實沒敗,什麼索羅斯後面某年某月某日做空A股又撈了幾百億多少云云。。。。。。。。。。。。。。。。。

額,什麼外資抄底說啊,神馬外資砸盤做空說啊,這真心就是沒有金融常識的表現。順帶說幾句,不然扯遠了。

不是看不起郎咸平和徐小明這一類「神人」,只是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媒體上了,好些東西都是常識性的錯誤。。。至於外資抄底,不能說完全沒有抄底到,但是可以詳情參見QFII的持倉限制,資金批准量,入市時間和大資金的建倉難度等等。。。就知道最多撈了一小點而已。

最主要的是,如果您進入股市,就知道大資金要建倉,是個緩慢的過程,哪怕是最大盤子的中石油,10個億的買盤打上去,馬上就接近板,這麼建倉找死呢??

那種拿批準時間對應點位,算最高點的利潤的說法,實在是扯。

最後,用官方的解釋,我們的克魯格曼將東南亞的這一系列悲劇,歸類為了「第三代貨幣危機」

附上一段轉載的解釋~

三、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貨幣危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Kaminsky認為就其本質而言,這並非一場「新」危機,原有的理論成果具有說服力。而另一些學者,例如克魯格曼(Krugman)則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在傳染的廣度與深度、轉移及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與以往的貨幣危機均有顯著的區別,原有的貨幣理論解釋力不足,應有所突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因此產生。

  克魯格曼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對於遠在千里之外、彼此聯繫很少的經濟都造成影響,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經濟對於公眾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這些經濟的貨幣危機可能由外部的與自己關聯並不大的經濟中發生的貨幣危機所帶來的公眾信心問題而誘發。東南亞經濟經常賬戶逆轉的原因主要在於危機中貨幣大幅度貶值和嚴重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進口大量減少,因此,存在一個轉移問題,這是為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中,模型的構造者將注意力放在投資行為而非實際經濟上,單商品的假定中忽視了貿易和實際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貨幣理論模型的中心應該討論由於實際貶值或者是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經常賬戶逆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資本流動逆轉的需求問題。他認為,這場貨幣危機的關健問題並不是銀行,而在於企業,本幣貶值、高利率以及銷售的下降惡化了企業的資產負債 表,削弱了企業財務狀況,這一問題並非銀行本身的問題。即使銀行重組對金融狀況大大惡化了的公司來說也是於事無補的。克魯格曼在單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小國經濟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克魯格曼增加了商品對進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貿易及實際匯率匯率變動的影響與效應。總的說來,克魯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中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克魯格曼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金融過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這一概念主要是針對金融中介機構而言的。在金融機構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時,過度的投資需求並不導致大規模的過度投資,而是市場利率的升高。當金融機構可以自由進出國際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的道德冒險會轉化成為證券金融資產和房地產的過度積累,這就是金融過度。金融過度加劇了一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當外部條件合適時,將導致泡沫破裂,發生危機。

  2、親緣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過度的程度。這些國家表面上健康的財政狀況實際上有大量的隱合赤字存在:政府對與政客們有裙帶關係的銀行、企業提供各種隱性擔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機構和企業道德冒險的可能性,它們的不良資產就反映政府的隱性財政赤字。東南亞國家持續了幾十年的親緣政治使國家經濟在90年代大規模的對外借款中處於一種金融崩潰的風險之中,這種風險來自於他們採用的准固定匯率貶值的可能性。

  3、類似於東南亞的貨幣危機其關鍵在於企業,由於銷售疲軟、利息升高和本幣貶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財務困難,這種困難限制了企業的投資行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的財務困難還包括了由前期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實際匯率變化的影響。這一分析表面看是論述貨幣貶值對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在危機爆發前投資者的行為函數里可能已經包含了對這種變化的預期,這就加強了他們拋售本幣的決心,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現象。

  4、克魯格曼理論模型表明存在三個均衡,中間均衡是不穩定的,可以不用考慮另外兩個均衡是本國回報率等於外國回報率的高水平均衡及低水平均衡。在這種低水平均衡上,貸款者不相信本國企業有任何擔保,對它們不提供貸款,這一行為意味著實際匯率將可能貶值,實際匯率的不利影響意味著企業的破產,而這又從實際中對先前的悲觀態度作出了佐證,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克魯格曼認為,金融體系在貨幣危機中發生崩潰並非是由於先前投資行為失誤,而是由於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導致金融體系可能發生崩潰的因素有:高債務因素,低邊際進口傾向和相對出口而言大規模的外幣債務。

  5、保持匯率的穩定實際上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因為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在關閉一條潛在的引發金融崩潰的渠道的同時打開了另外一個。如果債務較大,槓桿效應較明顯,維持實際匯率的成本就是產出的下降,而且這種下降是自我加強的。這對企業而言,仍然會帶來相同的不良後果。


身為一個把華語當第二語言學的人。。表示樓上都講得太複雜了

我是在一個東南亞國家國家長大的妹子,今年歷史課學了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然後高考要考的,今天剛背完,所以用華文把過程寫一遍吧!

1)表面看像是thai baht的貶值造成的,因為國際的投資人,包括銀行和專門買賣貨幣的,包括本地的投資人,都對thai baht失去了所有信心-因為覺得只是短期投資,畢竟買進很便宜,而且經濟管理也挺差的。所以都想趕快把手中的thai baht賣出去,脫手。而政府本身的資金太少,買不回來thai baht,所以泰國破產了

2)那為什麼會造成東南亞整個金融危機呢?因為大家都覺得,泰國都這樣,你的身旁的小夥伴跟你也差不多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這麼說的吧 哈哈。所以印尼呀馬來西亞呀菲利賓呀都華麗躺槍了。本來國際金融市場都很容易大驚小怪,所以任何的小變數就反應激烈。所以也都紛紛把資產從這些國家撤出啦 0.0 但其實在1997前,一些投資已經開始被撤除了,所以只能說明是政府管理不擋!

3)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前,大家都在到處借錢

個人找銀行借錢開公司,當時好多。com的公司嘛

公司也找銀行借錢來發展

都來借錢,銀行肯定想把握機會,從利息好好大賺一筆啦!

但是不夠錢接怎麼辦嘞?找西方銀行借!

就連那些本來行情挺好的本地銀行都找西方銀行借,因為找其他本地銀行借利息高許多 (大家都是競爭者嘛)

然而問題就來了。假如你是本地銀行,外行借你的,五年就得還清。但是你借給別人的房子貸款什麼的都是2,30年啊啊。如果外行突然撤走要求你還,你只能從現有的供給正常運作的資金盡量抽取了。。腦補一下從我們這種平凡中產級的,atm取不出來現錢的崩潰感吧

(數據顯示,mid 1997時,泰國的欠債60%是外債,馬來西亞50%多。。卧槽數據忘了 讓我再回去背背)

4)而這些其實都該怪那沒用的政府

政府壓根就沒有一個系統化的金融管理方式。而這樣造成了很多貪官。

銀行在政府的庇護下,就隨意借錢出去,並不仔細考慮貸款者真的能換回來不

借個例子,印尼的總理suharto家人想從銀行貸款,根本就不會被拒絕。換不回來怎麼辦?有人倒是敢管嗎??

所以結論說

泰國貨幣無限貶值只是表面上的,是因為政府沒好好管理,跟銀行一起亂混,所以才造成對外界的干擾根本沒什麼抵抗力

唯一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好處吧。。就是銀行少了很多。。印尼80%的銀行都關門大吉啦 n-n

p.s 哈哈哈 所以說為什麼中國和新加坡政府都這麼積極的存foreign reserves。

自身強大,不怕外面來襲!


感謝邀請。這個題目之前我已看到,但看完各位大神的回答,感覺自己不必多嘴了,我並沒有比他們更深或獨到的見解。

關於過程我想題主通過百度已經可以全盤了解,若問給我們的啟示或分析,我贊成姜旭所言,事實上之前我就給他贊了~在此我只就外匯管理方面說說(說好不多嘴結果又忍不住)。

1,資本項目開放。除了姜旭所說可以投資證券等金融業外,資本的自由進出也是一點。在金融危機以前,量子這幫人去泰國發現外匯的兌換居然在大街上就可以完成,這可以說資本項目自由到極限了。(土豪們可以直接帶外匯來搞民間融資了)

2,類固定匯率制度自己危機時突然實行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讓泰央行在無外匯管制下十分被動,索羅斯說給我換1億泰銖,甭管我幹嘛,泰央行也必須換。危機開始,索羅斯說給我換1億美元,泰央行勒緊褲腰帶,賣家產(IMF救助方案)也必須換!這其實還是蒙代爾三角問題。

3,不顧自身經濟情況的貨幣國際化。泰國這種小酒量,搞了一堆酒放國際上,看別人灌不死你。如果沒有過度的國際化,你看索羅斯去哪弄泰銖來賣空。

4,過分自信與「聽讒言」。亞洲四小龍,亞洲金融中心,這些名頭讓泰國政府及央行還有學者,包括民眾都非理性了一把。貿然加入國際化的大流,缺乏對相應風險的認識,迷信IMF,迷信國際化,迷信世界和平。

在外匯管理這塊,基本就是這些,希望能幫到題主,不光是精彩的故事,也是讓人背脊發涼的警示。


泰國97金融危機的基本原因是:泰銖兌美元匯率大大高估。索羅斯只是看到了問題且有能力利用而已。(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情況與泰國類同)

如果說是索羅斯製造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並大賺金錢,那他為什麼幾十年在東南亞只干一次吶?為什麼不多干幾次吶?

香港的情況完全不同,香港政府不發鈔票,發鈔的是:滙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

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下面黑體是360百科資料: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

也就是說,香港市面上流通的每一塊港元都有十足的美元儲備。也可以說,香港實際是用美元。

索羅斯就是把香港市面上的港元全部拿去,人家也能按當時的匯率(也是現在的匯率約1:7.8)有足夠的美元換給你。

所以,索羅斯在香港當然是失敗。

也許有人問,當時的媒體為什麼把香港情況說得那麼嚇人?答案太簡單:媒體總是把事情說得很嚇人。媒體絕不會說,今天的消息不重要,不精彩!媒體的原則是:小事說大,大事通天!

泰國相比香港,就是手裡的美元太少(也可以說是泰銖印的太多)。個人認為:泰國手裡只要有市面上泰銖10%的美元,索羅斯就不能成功。

補充:妄明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他解釋了泰銖為什麼會貶值。因為泰國經濟受到中國經濟的強力衝擊,泰銖兌美元匯率的名義匯率是固定的。由於泰銖實際貶值,導致泰銖兌美元大大高估。從而出現了問題。索羅斯只是看到了且利用了這個問題。


起因@FlyRideR說的很清楚了,我來說一下擴大的過程。

當時,實行掛鉤美元的東南亞國家不止泰國,還有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這些國家的基本情況都與泰國類似,成為了國際炒家自泰國之後的下一輪目標。

此外,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雖然不實行固定匯率,但其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甚高,且經濟與東南亞聯繫緊密,因此其匯率也受到了衝擊(畢竟不實行固定匯率也不敢貿然大幅貶值)。

於是金融風暴就從泰國發端,橫掃東南亞之後往東亞發展,每掃過一國就劇烈一點,往往以該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告終。

終點在香港。按說香港作為金融自由港,並且港幣盯緊美元,富裕彈丸之地卻沒有太多實業,應該是最好的目標,但香港跟英國關係緊密,背後又有大陸,國際炒家遲遲不願下手,直到其橫掃了吃幹了東南亞,掃蕩了東北亞,積聚了足夠的能量之後,才開始向恆指發動進攻。但國際炒家低估了大陸,更低估了香港。香港本地資本紛紛喊出「保衛香港」的口號,並開始大量購買香港資產,維持資產價格。國際炒家在香港和大陸合力下損失慘重,加上俄羅斯悍然宣布債務違約(牛叉啊!),金融風暴後續乏力,宣告結束。


要足夠簡單通俗的話。

中國的開放和提前大幅貶值貨幣,憑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在數年裡替代了東南亞的產業。擠垮了東南亞的出口。

東南亞的產業和出口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但在衰退下資金反而熱衷炒作,實業衰退下泡沫反而不斷擴大,當高增長戛然而止時,高估的匯率和市場泡沫在特定時期集中爆發。


泰國是起點,

根本問題是泰國自1984年以來實行的14年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一攬子匯率制,簡稱國家外匯管制。

說白了就是為了維護匯率穩定,當國際市場上有人用美元購進泰銖的時候,泰國政府就要用泰銖買進美元。當國際市場上有人用泰銖買進美元的時候,泰國政府就要用美元把泰銖買進來。

就這樣,泰國政府為了達到穩定匯率的,繼續靠低勞動力優勢維持出口。

而這種重視出口賺取外匯的政府,必然會忽略國內消費市場的建設和培育,比如往往更多的將國內的稅收來補貼出口,這樣國內市場萎靡不振,導致國內消費市場消化資金的能力不足,之前10年高速發展帶來的資金(包括為了高速發展而放出的信貸)多餘部分就讓國內資產價格上漲(股票房地產等等),也就是說泰銖對國內資產貶值,但是泰銖對美元的匯率確不變。

這樣問題就來了,,1年前拿美元換泰銖投資泰國股票房地產假設漲了20%,一年後再把120%的泰銖換回等值的120%美元,因為匯率被泰國政府釘死了。

這多出來的20%美元怎麼辦呢?

要麼泰國國際貿易順差中獲取美元,或者使用美元區海外投資獲取收益。

但問題是,當順差貿易和海外投資收益的增長速度無法趕上國內通貨膨脹的速度的時候,或白了,政府手裡美元不夠了,那些海外投資者就會擔心自己投資收益(美元計算)能不能安全拿回來的時候,就會有恐慌。

如果你是一個海外投資者,你會怎麼做?

首先,絕大多數散戶是觀望,畢竟他們對於大勢的把握和分析不夠。

然後那些有分析能力的大機構,會出貨,悄悄的拋售泰銖資產(為什麼是悄悄,目的是能不驚擾市場的情況下順利出貨,)

最後就是梟雄登場了,他們一邊出售泰銖資產,一邊在國際市場上操作壓低泰銖,逼迫在匯率問題上固執的泰國政府動用自己的美元儲備保護泰銖匯率。

而那些散戶開始擔心他們的資產安全,大機構也看明白了這幫梟雄想幹啥了,然後在這個恐慌的情況下,大量泰銖資產被拋售,泰國國內美元資產不足了,泰國政府最後扛不住了,就開放浮動匯率,讓匯率貶值這種無恥的方法來變相違約。具體過程你可以百度,我就不多說了。

香港是因為大陸政府動用外匯幫助扛過了。大陸因為資本不能自由流動所以沒法動手。


1997年,泰國爆發了一場空前的金融危機,並成為了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經此危機過後,東南亞十年發展成果蒸發殆盡。作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環,這場危機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緊密相關。

20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戰後歐洲的重建逐漸完成,歐洲經濟不斷發展,與黃金掛鉤的美元再也不能為歐洲不斷提高的生產力提供充足的購買力,生產過剩的老問題再次困擾著資本主義世界。貨幣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在經濟規模較小的時候,貴金屬完全可以勝任這一職務,但在經濟總量呈指數化爆炸增長的工業社會,每年開採的有限貴金屬則完全跟不上這樣的速度。這也是紙幣出現的原因,1971年,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鉤,黃金從1944年制定並沿用30年的35美元一盎司漲到800美元一盎司,足以顯示30年來歐洲經濟發展的程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此崩潰。

資本主義世界又一次迎來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延誤的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本質上是生產過剩的危機,這個過剩不是絕對過剩,是相對過剩,相對於人民有支付能力不足的危機。簡而言之就是真正有需求的窮人卻沒錢購買廉價工業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胡佛的做法是放任不管,讓窮人更窮,於是就有了「胡佛豬」。而羅斯福做法是把錢交到窮人手裡。但此時的情況恰好相反,資本主義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使得美元迅速貶值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人們的手中是不缺購買力的,但生產仍然是過剩,停滯增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七十年代的滯漲。這說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已經充分飽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相對於1930年資本主義世界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這一次,真正的需求在第三世界國家。換言之,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將第三世界國家納入資本主義世界。

為了應對美元貶值,美國在70年代採取了空前的高利率,美國利率一度達到了16%。這一方面促使美元回籠,減輕通脹,使美元升值。另一方面,16%的高利率使得盈利率低於16%的企業在高勞動成本,市場飽和,高利率的多重打擊下破產,為了避免破產,資本家們借著美元升值的東風將企業開到了低勞動成本,低利率,高需求,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政局較為穩定且對外開放的中國,泰國,菲律賓等第三世界國家。而留在美國的那些盈利率高於16%的企業是什麼呢? 信息產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支柱。

作為一個東南亞的沿海國家,泰國擁有眾多優良港口,在1932年實現了君主立憲制,較為獨立的統一軍隊為泰國政局的穩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其在接受產業轉移之前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以出口農產品,勞務輸出賺取外匯,工業基礎薄弱。這為泰國提供了很好的接受產業轉移的條件,泰國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經濟騰飛的。

隨著產業轉移承接速度的不斷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電子元件組裝服裝,紡織行業逐漸在泰國興起,並為其創造了每年8%的經濟增長,這使得泰國被西方媒體吹捧為「亞洲奇蹟」。「亞洲四小虎」的名號叫得震天響,將教育落後,科技人員極端缺乏,工業體系不完善等等問題統統蓋了過去。泰國自己也得意的忘乎所以,認為自己即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認定外國資本就是救世主。暴富起來的泰國看著支撐自己經濟增長的出口貿易,越看越不順眼,非要斬斷他不可。1983年,泰國放棄金融管制,實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逐漸提高利率,大幅吸引外國資本進入泰國。一時間,曼谷儼然成為了東亞的金融中心。

而與此同時,西方在經歷了70年代經濟危機以後,將低端過剩產能轉移了出去,甩掉了低端工業包袱,並由信息產業主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又一次進入了繁榮期。一般情況下,繁榮之後就是危機。然而這一次,泰國的高利率為本要在歐美國家搞一場金融泡沫的過剩資本提供了新的去處。

貨幣終究只是經濟增長的潤滑劑,沒有了機器生產出來的工業製品作為支撐,貨幣就是廢紙一張。由於自身重工業及其落後,泰國沒有能力製造拖拉機和化肥來解除土地對勞動力的束縛,只能用用農產品和賣淫換來的外匯收入來購買拖拉機和化肥,但這終究是有限。不斷走高的泰國匯率為泰國賴以賺取外匯的出口貿易戴上了沉重的腳鐐,而對於高端科技品以及原油的需要使得泰國政府連年出現出現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這使得泰國政府更無法支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而不到20%的中學入學率又將其承接高端產業轉移和自主開發的道路完全堵死。等到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被吸納光了,泰國的產業轉移承接也就大概走到了頭。但是,外國資本還在源源不斷的進入,用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初級工業人口來建設的所謂工業奇蹟來吸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過剩資本顯然有些寒酸。

然而房地產,特別是亞洲的房地產,就很好的充當了吸納資本的角色。恰巧,泰國允許外國資本進入房市。於是,進入90年代以來,泰國房價就坐上了直升機。

價值決定價格,一件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其對於人的效用。對於80%的人都被束縛在土地上的泰國來說,不斷創造著記錄的房價和股市只意味著兩個字:泡沫。然而泡沫,什麼也不是。

1997年,戳泡沫的人來了。1997年3月和6月,美國金融巨頭分兩次拋售泰銖,沒有工業實力作為支撐的泰銖就好像建在沙子上的城堡,縱然美輪美奐,然而一碰就倒。泰銖應聲貶值,泰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將利率提高至13.5%,但此舉卻加劇了泰國股市的下跌,終於,1997年7月,泰國政府堅持不下去了,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對美元從29:1跌至59:1,一場將東南亞國家拉回現實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此拉開序幕。

泰國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由於泰國政府的愚蠢以及其金融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但實質上,這仍屬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範疇,在泰國房市股市造成泡沫的國際資本不在泰國,也會在歐美國家造成泡沫,引發金融危機,只是泰國的漏洞讓國際資本趁虛而入了。

在人類生產力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經濟危機不可避免,但是對於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卻可以使自己在資本主義漩渦之中損失最小化。泰國金融危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訓。

首先,金融制度只是工業生產的潤滑劑,金融制度必須以工業生產能力為依據。第二,對於外國資本必須妥善使用,作為第三世界國家,接收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產業轉移與資本輸出是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但是要清楚的認識到,這是一把雙刃劍。資本的逐利性會驅使其向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進發,而恰巧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實業通常不是最有利可圖的行業。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包括直到現在也禁止外國資本進入房市股市,因此受到的衝擊也最小。當然,這也與我國的工業體系較為完善有關。第三,在落後的農業國搞工業化,必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即蘇聯-中國式的道路,將國家的命脈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裡。用重工業生產出來的拖拉機與化肥解放農村勞動力,來滿足工業化與資本擴張的需求。第四,基礎教育的普及十分重要。與只需要肌肉和經驗積累的農業社會不同,工業社會要求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與專業技能,換言之,工業化是人的工業化而不是物質的工業化。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是要看其具備多少用工業知識和工業品裝備起來的工業人口,而不是看其匯率高不高。


本答案已在天涯論壇和個人公共號上發表。

97亞洲金融危機啟示錄

2015,金磚四國GDP增速集體放緩,俄羅斯和巴西增長率為負,當然俄很大程度上是受克里米亞危機影響,遭到西方制裁。扣除通貨膨脹率,各國實際增長率更加慘不忍睹。

朋友們會說啦!增不增長的關我diao事!

套用知乎上一位牛人的話(大概意思),經濟狀況對個人的左右就好比一個城市的社會治安狀況對住在萬科某小區5棟二單元402的你的影響。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3年前騰訊一條新聞,金磚四國貨幣出現1998年以來最嚴重貶值。

2015年3月,和訊外匯消息 「金磚四國」(BRIC),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的貨幣已經有三個貨幣出現崩潰。

其中,5年內印度盧比貶值超過50%,巴西雷亞爾創11年最低點,俄羅斯盧布貶值超過80%。

為什麼是1998年以來?

是殘酷的現實讓冷靜的人變成了陰謀論者。

還是先回到前一場金融戰爭結束的1998年看看吧。

俄羅斯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經歷了由三次金融大風波構成的金融危機。

具體過程不贅述,只重提三個細節。

一,盧布貶值,危機爆發短短20天,盧布貶值兩倍多。

二,物價飛漲,引發搶購潮。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哭泣著對俄羅斯電視台記者說:「這麼高的價格,我這點退休金怎麼夠用?」另一位婦女也說:「我有兩個孩子,買不到食品怎麼辦?」

三,外資低價收購極優資產。

危機後期,俄羅斯國債市場一片慘淡,股市低迷,財稅收入銳減,短期國債收益率激增以致交易暫停,國家信用降級。

後來,基里延科政府只好耍起賴皮,外債延期償付。

結果是像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公司眼睜睜地被人抄了底。

而在前一個賽季,東南亞諸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更是慘遭橫掃。

看來忘記災難只需要一代人嘛。

由臭名昭著的量子基金髮起的這場割韭菜運動可謂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97年之前東南亞,受《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等一系列利好的影響,借著日本版QE(年利率低於2%)的東風迎來了爆炸式發展的10年。

十年中,歌舞昇平,「亞洲四小龍」等馬屁熏得亞洲各國幾近癲狂。

如同幾年前,高盛(奧巴馬的老東家)炮製「金磚四國」概念一樣。

犯了金融幼稚病的亞洲各國享受著高投資和出口帶來的一絲甜頭,不小心就染上了毒癮。國內建設如火如荼,隨意放開外匯市場,房地產畸形發展,GDP增速肆意妄為。

像極了某國。

眼看著東南亞各國即將跑步進入社會zhuyi了。

就如後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呵呵的那樣,東南亞經濟發展完全是因為資本和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經濟效率並沒有提高。

言下之意,東南亞的經濟增長是有很大水分的,或者說是泡沫化的。

另外一層意思,攻擊其金融領域是有利可圖的。

這不,金融大鱷們如期來到了東南亞這片韭菜地。

戳破泡沫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匯率和利率下手。

不到兩個回合,泰國央行便敗下陣來,財政部長被迫下台。

很快,泰銖劇烈貶值,國內CPI狂飆,滯脹發生,回天乏術,整個泰國經濟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十年發展的果實被金融大鱷們欣然笑納,嗚呼哀哉!

收拾完泰國,各大基金逆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攻城略地,大開殺戒。

阿彌陀佛!

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而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的日本,香港,韓國亦未逃脫遭遇圍剿的厄運。

至今還記得某教材上關於韓國國民排隊捐金銀美元的描述。

其中深意,明白時,已是多年以後。

傳說,香港成功地阻擊了國際炒家的狙擊。其中的故事廣為流傳,什麼曾經的香港特首曾蔭權在重壓下多次大哭,什麼千億港元救市,什麼索羅斯彈盡糧絕落荒而逃。

而其中的真相,可能會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倒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在明面上,香港沒有輸。

戰神索羅斯坦言: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裡,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

為此,索蜜是這樣辯護的——戳破泡沫,制止市場中不合理的現象,可以提高市場效率。當然了,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狙擊東南亞各國貨幣,其行為也屬於戳破泡沫,制止不合理現象,提高市場效率。至於戳破泡沫後,有人受到了傷害,不去怪吹泡沫的人,也就是東南亞各國政府和央行,而去怪戳破泡沫的人,這很搞笑嘛。就像自己不注意身體健康,飲食衛生,長了瘤子,醫生幫你切除,你說好疼哦,醫生太狠了,於是你嫉恨醫生一輩子,還從道德上來攻擊他……

誠哉斯言!可在危機受傷害的勞苦大眾一方面都不敢偷瞄下國家印鈔機的運轉情況,另一方面,卻要在危機中勇於承擔炮灰的角色。

對於侵略者,我們同仇敵愾!可面對國家蛀蟲,你能奈他何!

97亞洲金融危機在俄羅斯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後進入尾聲。

再後來,賺得盆滿缽滿的華爾街親手製造了新世紀互聯網泡沫。

2001,美國陷入反恐的泥淖,黃金和石油迎來了輝煌的發展歷程。

幾乎所有的產油國在這十年擁抱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譬如俄羅斯,委內瑞拉等政局穩定的石油大國。

俄羅斯在強人的領導下逐漸擺脫了98金融危機留下的陰霾,可似乎卻對石油價格的周期波動毫無辦法。老賴咱已經當過一次了,再玩,人家三缺一也不會叫咱了!

可放眼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挖油簡單,搞軍事擴張粗暴。

除了簡單粗暴,其它的,臣妾都不會呀!

所以拜託,不要動不動就說俄羅斯多強大,俄羅斯人民真心傷不起。

在油價步入下行通道後,看看委內瑞拉的慘狀吧。個人認為,委拿島嶼償付中國債務是划算的,雖然在情理上讓負責任大國的身份有失尷尬。

說好了聊啟示錄的,一下又扯遠了。

很顯然,如今在金融領域,異象連連,多國貨幣面臨著淪為廢紙一堆的命運,而持有美元的大戶正磨刀霍霍。

作為普通人的朋友,坐以待斃顯得太沒面子,死前怎麼也得卯足勁擺個比較帥的POSE吧。

個人公|共|號|「當陽話(dywords)」。

具體擺POSE的方式如下:

一,避免投資不動產,以免死相太慘。

二,遠離高利貸和短期債,吳英案其實是卓big事件的前兆。

三,面對波濤洶湧的股市坐懷不亂,絕不上鉤。

四,田產是各種危機中少有的增值品。對於農二代而言,寧可不上大學,也不要轉戶口。

五,遠離暴富項目,遠離拉人頭成功學。

六,靜候美聯儲加息,建倉黃金。

七,更加尊重領導,認真上班,保住工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所有的啟示,只為身臨其境時,不慌不忙,甚至不偏不倚。

祝福人民幣吧!


從現在的亞洲金融危機說起吧。

索羅斯其人,實際上是截生辰綱的大俠。

這是微信里寫的的文章,希望能有所提示:

廢除港幣勢在必行

索羅斯的復仇。俄羅斯貨幣已經不用說了,日元已經確定了跌半年。

這回,要不要去救香港呢?如果救,就有兩組共四盤棋:香港的匯率/香港的股票,中國股市/人民幣匯率,選哪個?每個市場至少需要10萬億,尤其是匯率還需要懂得節奏的專業人員,像朱鎔基那樣舉國家財政全力去救港幣,結果造成大量企業失血倒閉,工人下崗潮就這麼來的,他們為官僚保住資本外儲香港、香港人的福利和朱總理的面子做了巨大貢獻。

索羅斯阻擊架構大概是: 空港幣/吸納港股,空人民幣/吸納大陸股票。 如果救港幣就要用大量外匯和人民幣買港幣,港幣稀缺,如同收緊,股市下跌,然後吸納了這麼多港幣不能只存著,只有入房地產造成房價飛漲,或者沒辦法只有進股市,迫使股市大漲,所以索羅斯98年後股市上賺錢,不言聲走了,了解對沖基金的思路了嗎?就是下棋。同理大陸組合,所以央媽釋放出了大量人民幣,股市就要漲了。這實在是股民之福。香港大陸之間需要資金頻繁調動,大大增加了抵抗金融風暴的難度,因為資金只有一份,還有專業人員,不說水平,就保密一項就做不到,因為市場本身就可以傳密電碼,難以保證沒有內部人員泄露消息,要知道這些拿著國家資源的人,難保不受巨大的誘惑去做一些事情。所以天時和人都不佔,只有地利,做出某種決策是可以的。

港幣本來就是美元代用券,現在香港已經回歸,為什麼還要保留,取消港幣,責令限時兌人民幣,既顯國威,又縮短戰線。資金湧入人民幣和大陸股市,人民幣貶值和股市都解決了,可能還不用國家花一分錢就把事情搞定了。如果不這樣做,港幣跌得很慘時,香港又要動亂了,國家那時候不去救很不好看,進入兩難境地,越難事情就越嚴重。所以說,及時頒布廢除港幣的政策,是保護香港,保護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度過金融危機的最佳策略。


通俗易懂的解釋:

借錢花的時候是大爺,沒錢換的時候耍賴皮。

事件的火藥:投機

假如現在人民幣:美元=10:1,一美元=10人民幣,大家都認為人民幣要升值,比方:目標價格是6:1,一美元=6人民幣,那麼我現在在升值之前用我一美元兌換10人民幣,然後等升值之後把10人民幣再兌換成美元,也就是1.6美元,賺了0.6美元。

那麼,放大資金,從1美元換成100億美元,這麼一來我盈利了60億美元。這就是投機,槓桿什麼的暫且不說。

導火索:

在97年之前,美聯儲(這個是銀行的銀行)把利率調的很低,借貸成本在1%附近(具體的數據要查下),放銀行吃不到利息,又趕上亞洲四小龍政策的放開,又有貨幣升值的預期,於是大量的資本流入亞洲。

但是,到了97年,忽然利率開始拔高,借貸本來是1%,忽然到了10%(要查數據),100美元的借貸從只需要支付1美元到了需要支付10美元,生意的盈利不大於10%就停產把錢還給銀行好啦,於是大批量的美元開始迴流美國。

事件的爆發:

美元進入泰國必須是泰銖,走的時候找銀行兌換成美元,問題就出現在:泰國央行不具備那麼多美元儲備,大批量兌換要求泰國央行扛不住,要麼違約,要麼降低匯率,把泰銖的匯率拉低。

又趕上一批金融聞到血腥的鯊魚通過槓桿撬動了更大的資金量,然後泰國就跪了。

如今美聯儲又在干這事,QE把利率壓到0.1%,然後現在剛開始推出QE,印度,巴西又開始緊張了,巴西的法定利率加到10%了吧。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動因

1,中國在朱鎔基領導下匯率改革導致中國吸引流動外資的動能增強,大批外資從東南亞湧向中國

2,東南亞一味的相信自由市場,對外匯沒有管制

3,東南亞把自己吸引外資的經濟繁榮理解成自己子民生產效率的提升,而事實是資本投入和效率提升是兩回事。中國GDP裡面大頭也是資本投入,一層是人員效率提升,而人員的效率(不是勞動效率)面對變化的市場才能迅速調整,比如,新加坡在東南亞危機後迅速復原。


鑒於整個經濟危機過程較長,並且其他答主也做了詳細論述,所以在這裡主要說一說原因。

1997年,在泰國,韓國,印尼,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大多數亞洲主要國家與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經濟危機。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中都有著共同的特徵:高利率,資產價值下降,貨幣貶值。

對於這場經濟危機的原因分析,很多書籍,論文或者網路,都持一些有類似的主要觀點:

1.國際金融市場上遊資的衝擊。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不可避免。

5.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

6.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7.「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

而深層來看,當時的亞洲金融體系問題在這場金融風暴的原因中佔有很大比重。

危機爆發之前,亞洲國家的政府介入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配置的管理程度比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高出了很多。

初始之時,一些國際評論家對這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夥制」大加讚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問題開始暴露:許多的銀行將貸款貸給有政治影響力的企業,而不是最具有盈利能力的企業。上升的拖欠率開始將所謂的「裙帶資本主義」暴露出來,國際投資就開始對這些經濟的未來失去信心。亞洲資產的風險貼水上升,從而利率大幅上升和通貨暴跌。

而國際信任危機慢慢將一些許多國家中存在的問題放大,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

1.
銀行體系的問題削弱了國際上對這些經濟的信心

2.
信心的喪失提高了風險貼水和利率

3.
利率的上升與信心的喪失共同抑制了股票和其他資產的價格

4.
資產價格的下降降低了用於銀行貸款的抵押品的價值

5.
抵押品價值的降低增加了銀行貸款的拖欠率

6.
增加的拖欠加劇了銀行體系進而整個金融的問題

7.
回到第1步

由此可見,許多細小的問題加上一些體制頑疾,在不可作用的外力影響下,就變成了巨大的危機,而這一點,也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值得反思。

參考資料:

N.Gregory.Mankiw 1992 Macroeconomics Worth Publishers


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端於泰國,其直接原因在於泰銖實行與美元的固定匯率,而在當時泰銖是被嚴重高估的,再加上泰國金融監管放開太急,導致被國際炒家狙擊。泰國當時大概有1500億(?)外匯儲備,以索羅斯為首的量子基金當時擁有300億(?)美金的遊資,索羅斯先借入大量泰銖然後賣空,在市場上發出泰銖要貶值的信號,造成泰銖進一步貶值的預期,這時就會出現「羊群效應」,泰國央行抵抗一陣終因外匯儲備耗盡而繳械投降,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度,泰銖就此一路暴瀉,泰國受重創。東南亞各國金融相關性極高,自然會殃及其他各國。後來索羅斯又瞄準香港,當時朱總坐鎮大陸揚言誓死捍衛香港,最終雖說傳言索羅斯沒撈到多少好處,其實香港依舊是損失慘重。在此之前,索羅斯也曾重創英國一家銀行,他的投資理念有三條在網上可以查到。也正因此,金融界對索羅斯評價褒貶不一。


在首圖看過一本書,寫的那叫一個清楚,可惜忘了書名,大意就幣值與生產力不符吧。


學了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看過索羅斯傳,整理一下。

索羅斯,一個擊垮英格蘭銀行的男人,霸氣狂拽吊炸天!

不同於巴菲特出身優渥,他是倖存的猶太人,白手起家,對哲學頗有興趣,在股市上天賦異稟,創立了量子基金,又致力於建立開放社會和世界金融新體系的慈善事業,是影響全球的金融大鱷。

1992年狙擊英鎊貶值,獲利10億美元。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再賺5億。

1997年狙擊泰銖等等,引發東南亞金融風暴。

2012年做空日元,至少賺了10億美元。

這種事,一輩子一件就很牛逼了,可對他彷彿信手捏來哎!

一.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

首先談一下背景:

1984-1995年美元走弱,泰國實行的是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政策,因此緊盯美元貶值,出口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在此期間,GDP增速每年8%左右。

1995年美元升值,泰銖走強,出口下降,逆差擴大。政府本應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卻仍是緊縮政策,提高利率。企業銷售疲軟,利息升高,出現財務困難,增強拋售本幣的決心。

1.信貸大量擴張(流向房地產)

2.短期外債佔比高。

3.資本項目開放(對外流動)

從而形成了高利率;關係貸款;泡沫經濟;銀行不良資產;外債負擔沉重,結構不合理等不良後果。(脆弱的金融體系和親緣政治)

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

先是高利率開始實施階段:吸引外資

a.資本流入,資產價格上漲(超過自身價格),存在了泡沫經濟的可能性。

b.融資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企業虧損,不良資產風險上升。

c.短期資產收益上升,短期資本增加。

融資成本上升,長期資本收益下降,長期資本減少。這會引起結構失衡。

本幣被高估,存在貶值壓力,就有金融危機的隱患。這時投機者是不會帶頭拋本幣的。

等到投機性攻擊階段,索羅斯和其他金融大鱷們賣泰銖,買美元,使得泰銖貶值。投資者紛紛跟隨,泰銖進一步貶值,以泰銖計價的資產也被拋售,股市,債券,房產價格猛跌,金融市場崩潰,資本流出。

這時因為信息不對稱,從眾效應,羊群效應,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投資者紛紛效仿,同時「警示效應」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發展軌跡相同,投資者懷疑本幣貶值而拋售。同時流動性危機導致清償危機,其他國家也陷入嚴重外幣債務危機,危機就蔓延了整個東南亞。

政府進行干預,提高利率,減少利潤空間,打擊投機商。然後索羅斯這麼聰明,早在股市上買了大量空頭,利率越高,股市價格越低,做空成功,看跌期權同理。泰國政府不得不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索羅斯用的是立體投機的方法,利用三個及以上的金融工具的相關性進行金融投機。用自有資產作為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用證券抵押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相當於用5%的現金,借95%的錢),向亞洲國家借入了大量本幣,然後在國際市場出售,本幣貶值,還貸時只需要少量外幣,同時股市和期貨雙重做空賺取了巨額利潤。

最後部分國家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灰燼。中國香港則在中央政府默默的支持下,守住了防線,國際炒家損失嚴重。而韓國為例,在危機後很短時間實現了經濟復甦,有些方面好於危機前。

二.1992年英鎊危機

首先是危機起因:

1992年《馬約》簽訂,區域內各成員國經濟情況不一,德國繁榮,英國不景氣。德國調高利率抑制經濟過熱,英國增加英鎊利率,維持英鎊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但會打擊本國經濟。

索羅斯通過分析,得出「英國經濟無法支撐強勢英鎊,必將貶值」的結論,採取多空倉策略:買入即將升值的美元/馬克,賣出(借入)即將貶值的英鎊。

1992.9.15,英格蘭銀行宣布英鎊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索羅斯一戰封神!


雖然看不懂,但感覺大家都好厲害,隨隨便便就能分析國家之間的金融問題,真是不明覺厲


其實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先兆並不是很大,那泰國來說吧,他的GDP增長穩定在9%左右,並且沒有過分的通過膨脹。之所以引發了金融危機的原因可以分為誘因和主因。

我們先從誘因講起。屆時歐美等國的投資回報率在傳統行業中並比不上對外(尤其是對東南亞)的投資回報,所以很多投資者把眼光瞄準了飛速發展的東南亞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net inflows of long-term deb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quity purchases to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were only about $25 billion in 1990, but exploded to more than $110 billion by 1996. 然而這些外資並沒有被引進與工業製造業等一級或二級產業,而是相對集中於房產行業,從而推高了房價。然而因為外來資本數額過大,造成了資本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形成了地產泡沫。在1997年金融危機開始前,地產行業的泡沫就已經在破滅了。1997年早起,Somprasong Land的default以及之後一系列地產巨頭的破產已經預示了危機的到來。就像08年金融危機一樣,地產行業泡沫的破滅很快就波及到了金融行業。

金融危機的主因首先是政府的監管問題。政府允許地產和金融企業運用極高的槓桿,而因為很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政府關聯緊密,投資人想當然的認為政府會在危急情況下對其進行擔保,有了這份信任,她們也更願意貸款借錢給這些金融機構,從而使得其能使用更高的槓桿。這樣的危險之處在於一旦銀行的貸款被拖欠或者違約,首當其衝的便是銀行的本金。在如此高槓桿的情況下,本金很快就會被用光,銀行也就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就像格林斯潘所在美聯儲對97年亞洲危機的反思中所說的,「rising business leverage added to financial fragility… businesses were borrowing to maintain high rates of return on equity and weak financial systems were poorly disciplining this process… explicit government guarantees of debt or, more often, the presumption of such guarantees by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 encouraged insufficient vigilance by lenders and hence greater leverage.」

其次則是對固定利率的使用。固定利率意味著泰銖等貨幣和美金的匯率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規避金融風險,但是需要極大的外匯儲備,而泰國,新加坡等地的外匯儲備當年不足以支撐整個固定利率的體系,為投機者(如索羅斯等)留下了可以牟利的餘地。打個簡單的比方,小A用100美金換了100泰銖,用來買房,房價從100泰銖漲到200泰銖之後,小A想換回美金,然而當政府拿不出200美金的數額來兌換200泰銖時,就造成了市場恐慌,以及大批的資本外逃,從而又加劇了市場恐慌。這種對市場和政府的信心的喪失在金融危機的形成和蔓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後還想提到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則是資產負債表的不匹配。當金融機構借短期債務並提供長期貸款時,資產和負債的時間顯示不匹配的。在市場不太好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會面臨著現金流斷裂的風險因為他沒辦法借到短期的資金(比如通過repo和abcp)來匹配他的負債。與此同時,除了時間線上的不匹配,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還起源於貨幣幣種的不匹配。東南亞國家從美國大量借款,也就是以美金的形式,然而他們的資產則是以本土貨幣的形式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也就無法規避固定利率在危急是所帶來的壓力。


簡單來說,你不強,就等著別人來收割,金融市場就是這麼個弱肉強食的赤裸市場。東南亞只是承接了產業轉移環節的實施環節,並沒有主動權,本身體量又不夠,足夠那些金融寡頭來搗亂和收割。為什麼他們無法在中國複製這種,一方面是金融管控是非常有效的反制手段,第二點,完全就不是一個體量,好比東南亞是1元錢的股票,流通量又不高,只需要很小的股本就可以使盤面發生劇烈,而中國即使也是1元錢的股票,流通量大到他們全部身家進去都不夠。你說這幫人會對誰下手。至於日本,85年之後,好日子就不在了,因為滯後性的關係,實際發作要晚幾年,91年就發作了,最明顯的是房價,直接砍去一半。70年代,作為美國的打手,對歐洲開刀,撿了太多好處,忘乎所以,之後打起了美國的主意,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當然美國人是蠻無恥的,找來了被其打壓的歐洲人,面對此時囂張的小日本,無恥歸無恥,還是給予其應有的懲戒。70-80年代,這段時間是二戰後整個世界經濟版圖最關鍵的節點端,而歸根溯源,其實就同一件事有關,美國退出金本位制。美國退出金本位制是必然的,因為此時經濟規模已經擴充到沒法用黃金來保證的局面,如果繼續實行金本位制,那麼勢必讓黃金價格維持在一個極高水平,黃金具有多種屬性,其中工業原材料也是其中一種,而如果是天價的黃金,自然很不利工業需求,自然很多高科技產品也會受到非常大的負面影響。但是美國退出這種還是有掙扎,主要原因是二戰之後美元霸權建立在金本位制上,如果突然退出,又沒有繼任模型,那麼美國就會突然面臨嚴重惡果,不要忘記此時還是美蘇爭霸的關鍵時期。一切直到石油美元模型建立後,才得已完成。美國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後果,汽車產業就是其中最明顯的案例。


推薦閱讀:

在商業銀行的金融市場部工作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日常工作內容有哪些?
有在「工銀安盛人壽」工作的知友嗎?
怎麼看待近期美國銀行發布的「2013年投資十大戰略」?
RCSA(風險控制自我評估)主要產物是高剩餘風險領域,該如何應用?
金融業的結局會是怎樣的?還是會永遠存在下去?

TAG:金融危機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