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魯冰花》成了兒歌?

主歌歌詞:

「我知道半夜的星星會唱歌,想家的夜晚,它就這樣和我一唱一和。我知道午後的清風會唱歌,童年的蟬聲,它總是跟風一唱一和。當手中握住繁華,心情卻變得荒蕪,才發現世上一切都會變卦。當青春剩下日記,烏絲就要變成白髮……」

這是多麼滄桑、多麼深刻的感悟!

即便是副歌部分: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的心呀魯冰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媽媽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也是更似顛沛一生、返璞歸真後的「大音希聲」。

即便副歌部分的旋律,也頗有幸福的凄美、隔世的孤寂,神似Canon的高潮,雖然唱得快時像兒歌


聽這首歌好久了,我一直覺得這是兩首歌拼在一起的:

先來一遍副歌,副歌才是真正的《魯冰花》,各種疊詞,疊句,這確實是兒歌的標準句式,被很多傳唱為兒歌的一般都是這部分吧。

然後到了主歌,這一段可完全沒有兒歌的影子了,這就是一個大人在懷念兒時的美好回憶,時光流逝,只有記憶還在心中,最後一句感嘆【不變的只有那首歌,在心中來回的唱】;

然後再來一遍副歌;

我一直想著有沒有哪位歌手可以按照主歌的韻味擴展成一首完整的歌,讓主歌變完整吧...只有一小段不過癮啊


賣報歌和泥娃娃也是兒歌。


太小看兒歌啦……雖然兒歌是給小朋友唱的,但發出的從來都是大人的聲音。


現在好得多了,古代的童謠可是政治宣傳的好工具……

——手機沒辦法打引用符號,以下為引用——


http://m.baidu.com/from=1263f/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1003%2Cta%40iphone_2_4.2_1_/baiduid=30A8B1916C0B1F931EB8E557BEAA4E42/w=0_10_%E8%AF%BB%E4%B8%AD%E5%9B%BD%E5%8F%A4%E4%BB%A3%E7%AB%A5%E8%B0%A3%E6%9C%89%E6%84%9F/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9181368602929605695order=5vit=osrestj=www_normal_5_0_10m=8srd=1cltj=cloud_titledict=20sec=35619di=484d5197e1e18654bdenc=1nsrc=H-_M0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HgqZ_zdV0DO8o5bte4qaUbBdXjPpN7yLZpPPdj0PsQIFxWGdWWQizBAxffEqdz-6n60cdv8uhhSUVNBE


……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庫藏中,有兩宗「奇哉怪也」的藏品;閨怨詩(詞)和童謠。如果說閨怨詩(詞)99%是出自男人手筆的話,那麼,古代童謠就是100%由大人們來「捉刀」了。而且,男人們寫的閨怨詩(詞),把閨中(或深宮)女子幽怨的愁態、心情和口氣,往往描摹得維妙維肖;而古代童謠卻不然,那絕大部分童謠既沒有童味童趣,而且講的也凈是跟小孩子渾不相干的「大事」,比如諷刺權貴、針砭時弊等。倘若不知中國古代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事件,就很可能要為之訝異:古代小朋友們怎麼如此關心政治?這當然不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兒童特別成熟,憂國憂民;他們傳唱大人教給的童謠,恐怕也像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對童謠的內涵和意圖,想必他們大都是不甚了了。那麼,那些大人為什麼不徑自表達或鞭撻,卻要隱身於後,借托「童謠」的名義呢?這當然跟專制統治下的言路壅塞有關,歷史上像魏徵、包拯以直言諫諍而得善終者,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直如弦,死道邊」的慘痛實例。在奸惡當道時,就更為兇險莫測,東漢時質帝劉纘很反感權臣梁冀的專橫,有一次在朝廷當著大臣們的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梁冀惱怒之極,當即派人將他毒死。皇帝尚且如此,遑論余類。借托「童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童口口相傳,可以造成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一些本來只是統治者上層的人事,編成童謠傳唱開去,往往就會弄得世人皆知。古代的孩童似乎成了被利用的「大眾傳媒」。

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曾有一批學者對包括童謠在內的歌謠發生研究的興趣,但後來卻又沉寂了下來。群明兄寄意「冷門」課題,潛心於童謠研究,著成《中國古代童謠》,誠如趙景深先生所嘉許的:「這本書可以說在童謠的整理和研究方面填補了一個空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然而此書雖有學術價值,卻又並不使普通讀者覺得艱深。書中上至遠古帝堯,下至清代,遴選八十餘首童謠加以賞析,介紹與每首童謠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故事,這樣賞讀起童謠來,就清晰瞭然而且饒有意味了。比如這首《元康中京洛童謠》:

南風起,吹白沙。

遙望魯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如果單從字面上看,真不知這首童謠說的是什麼,就像群明兄說的,有些童謠「簡直像沒嘴的葫蘆,不知裡面賣的什麼葯」。不過,經作者一番歷史的解析,就使人豁然曉悟,並領略到它的巧妙之處———原來,「南風起」是隱喻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得勢弄權;「吹白沙」是指賈南風陷害皇太子(小名「沙門」);第二句暗指她與封在魯地的賈謐勾結起來為非作歹;最妙的是最後一句,用「千歲髑髏生齒牙」諷喻禍國殃民的賈南風。群明兄說:「《西遊記》中的白骨精形象的創造,不知作者是否從這裡吸取了靈感?」這是很可能的,畢竟這首童謠中出現的這個創意性的形象,比吳承恩筆下的白骨精要早一千多年呢。

書中類似如此巧妙的童謠有不少,如《宋徽宗時京師童謠》中「殺了銼蒿割了菜」,「銼蒿」和「菜」是分別隱指權奸童貫、高俅和蔡京;而《天順丁丑童謠》傳唱的「京城老米貴,那裡得飯廣!鷺鷥冰上走,何處尋魚蛕!」則是正面的隱喻,范廣(飯廣)和于謙(魚蛕)都是蒙冤而死且受世人懷念的忠臣。……巧妙歸巧妙,但讓天真爛漫的稚童傳唱這樣的政治歌謠,畢竟是不相稱,而且太沉重了。童謠本該是充滿童真童趣,活潑歡快的。書中有一首明代的《小兒戲具謠》:

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打拔兒。

這才是純粹的童謠,可惜太少了。童謠的沉重,其實也折射出了歷史的沉重。(《中國古代童謠》,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手機沒辦法打引用符號,以上為引用——


童謠也是大人創作的嘛。。。話說樓主不知道『十八子,皇后繞揚州「也是童謠么。。。微言大義,向來是漢語的特點


有個原因是,《魯冰花》是一部同名兒童題材電影的插曲


主要是副歌部分朗朗上口,而且運用了大量疊詞比如星星、閃閃等,這些詞又是小孩子很好學並容易接受的,與「天上許多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關聯度很好,所以很適合小孩子學唱

而且歌詞還說到媽媽,可以進行母愛教育啊,嘻嘻,我也很喜歡唱這個。


《魯冰花》是部很好的片子,小時候學校組織看過。台灣式的殘酷青春吧,透著溫情。

兒歌就是喜洋洋沒羊養?哦,大概是我朝條件好,童年都腦殘般幸福吧。

我輩是邊吃飯邊看百裂拳連環爆漿熬過來的。

《魯冰花》的男主拍過一部《上海假期》,在我的小學取過鏡。那次還給師生動員過,現在小學拆了,懷念。


魯冰花 路邊花 任何男人也可以採摘 只要支付錢 小孩不知道媽媽是魯冰花 職業無分貴賤


這才知道,影像中的電源是一個男孩會畫畫,但是得了病去世了,其他就沒印象了。


魯冰花為1989年同名電影的主題曲,原唱為曾淑勤。甄妮於1991年央視春晚演唱了此歌曲,由於加入了童聲伴唱,該歌迅速火遍全國,成為甄妮的代表作之一。當年甄妮在廣州等多個內地城市舉辦了個人演唱會,並創下了當時最高薪酬女歌手紀錄。應該是跟加入了童聲有關,黿頭渚四五月份有魯冰花節哦,可以去看看,回憶一下童年的旋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周子琰的歌唱?
為什麼格萊美頒獎典禮的風格如此保守和嚴肅?
李志為什麼不再唱《梵高先生》了?
怎麼練節奏感?
混響是什麼意思,給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TAG:音樂 | 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