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鞋類 B2C 如何控制庫存/在途貨物數量與用戶體驗的平衡?

三雙鞋的體驗固然很爽,但是絕對會增加庫存數量的不確定性和倉儲物流成本。有沒有方法或手段進行科學的管理來進行平衡?


不是很清楚國內現狀,簡單說幾句:

1、商家雖然沒有提供一雙鞋自動加碼、減碼配送三雙,但似乎都支持客戶買三退二,而且是貨到付款。即便是不鼓勵,但用戶如果如此操作,商家似乎都認帳。至少我看到媒體對Vancl和卓越的宣傳都是這樣的;

2、從鞋的生產供應鏈上看,生產廠家是有一個公式的,即一個款式的尺碼是如何分布的,甚至,很多廠家能做到發往北方的一箱鞋和發往南方的一箱鞋,其中的尺碼分布是不一樣的;

3、所以,鞋的供應鏈基本是備貨制的,也就是對任何一方來說,無論生產者、經銷者還是消費者,對尺碼的需求是正態分布的。B2C要擔負的只是很短一段時間的在途缺貨,客戶最終不需要的尺碼,會以天計回籠庫存。


這個還是比較複雜的,因為不同的品類、品牌有不同的存銷比,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涉及的因素比較多,季節相關性也比較強,不過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一個關鍵節點,沒有這個控制,不可能做好一個零售公司,這也是好樂買為什麼從開始就堅持自己做期貨和庫存管理的因素,這也是我們跟其他的所謂輕庫存公司本質的區別。


目前國內還沒有這樣玩的。

1,庫存

2,重點:國內這物流。。。。

3,用戶這素質也是很大的風險。


目前凡客、樂淘等仍然是「一雙鞋」的體驗,但承擔退換貨的成本。他們肯定評估過這樣的成本和風險是遠低於「三雙鞋」的,或許等某B2C完全夠規模的時候才能去做,用盈利或燒錢去純補貼這 部分成本來提升體驗。我個人覺得這個平衡很難把握,不單是ERP系統和人的管理干預,還受制於整個網購人群、誠信環境的影響。


簡單地計算一下:

如果每天正常銷售1萬雙鞋,採用簡化的模型,存銷比為3:1,則需要準備90萬雙鞋的庫存來支持每天1萬雙鞋的銷售。(不要問我3:1的存銷比是否合理,這是另外一個可以寫一篇碩士論文的題目!)

如果季末庫存比為15%~20%,則到季末的時候,會留下13.5萬~18萬庫存,下一個銷售季節進行銷售。(春秋季商品好一些,4到5個月後就可以恢復銷售,夏季和冬季產品則要9個月以後才能重新銷售了)

這樣,正常的銷售狀態下,支撐1萬雙/天的銷售規模,需要90萬當季庫存,同時還要有15萬左右的過季庫存,則總庫存為105萬雙。假設每雙鞋子成本200元,則庫存佔壓資金為2.1億元。

如果每個客人訂購1雙鞋,送出3雙,假設逆向物流的時間為10天。庫房的作業將是每天出庫3萬雙,每天處理退貨2萬雙。作業成本將是正常情況的5倍或更高。庫存需求方面,在保證相同的缺貨率的前提下,庫存可能需要有180萬雙來支撐。(這個計算太複雜,180萬是估算的數字,可以確定不需要270萬這麼多,但180萬是否偏少,可能還和SKU的數量,以及存貨、補貨機制、周期有關。具體的計算將非常複雜,我們這裡簡化為180萬)

這樣下來,庫存佔壓資金環節需要增加一倍,達到4.2億元;

物流成本至少增加1倍,可能要增加3倍。(逆向物流增加1倍,同時每單的重量增加2倍,運費應該增加1倍);正常情況下,物流成本約佔10%,如果執行買一送三,則物流成本可能會增加到40%。

難以想像,這樣的企業如何盈利。

或者同一雙鞋,要貴出多少錢。


用戶輸入的尺碼數據:

有勝於無,沒有誰能滿足了所有人,所以記錄的數據至少能夠滿足一部分,增加其粘度,經過口碑一宣傳,首次購買用戶量機會增加,在進行自動篩選。最終還是有效果的!


成本問題


成本應該是顧客沒要的在途的那雙鞋,在那個時間段內失去了被賣出的機會。李樹斌告訴我的,大意如此。所以Zappos那樣做真的完全照顧的是用戶體驗,抬高成本。


這個根本在如何完善用戶資料的問題

如果一個鞋類網站,在用戶註冊之時,就通過利益誘導讓用戶完善自己相關資料,比如喜愛顏色、喜愛款式以及尺碼等相關信息,那麼後期,只要第一次體驗了三雙鞋,尺碼信息也就被商家收錄在用戶資料在內了。如果再給用戶發三雙,那無疑就是燒錢了。

個人覺得「三雙鞋」的體驗可以試運營,畢竟物流體系、支付體系等基礎條件完善之後,商家之間差異化的競爭就會體現在服務上。這是網站提高用戶忠誠度的一個措施。

對於如何平衡這種體驗與庫存壓力。提出幾條具體性的建議,希望有所幫助。

1.針對首次購買用戶,提供該服務。提升用戶首次購買的體驗。同時,完善和修改用戶基本資料。這個成本是需要付出的,但可以通過某種手段降低該成本。

比如:

1)如果物流承包給第三方,同一城市內,可以採用當日配送,當時回歸庫存的方式,通過增加物流成本,降低線上銷售的壓力。

2) 對於線上庫存顯示問題,對於產生的訂單扣除線上與用戶資料所填尺碼匹配的庫存。這樣相對誤差會小,即時產生誤差,在庫存允許範圍之內,按照一定周期更新。

2.對於非首次購買的用戶,不推薦該服務,但是如果用戶使用該服務,則可以通過支付額外物流成本方式來降低。


有演算法有公式但是沒價值~~ 意義不大~~

目前有地區嘗試 小範圍的落地配來實現三雙鞋的模式~

逆向物流的幹線調撥是個小問題,主要在資金流上如何大規模實現

快遞需要突破,之前只有順豐能做,因為是全國統一財務結算(自營)

多數快遞還是加盟制度,所以。。

希望最近有變化吧~~關注


三雙鞋增加庫存壓力,這樣的話對於出貨的壓力也會加大,加上中國用戶的素質,以及對庫存,和配送遠的素質要求也會比普通方式更高,在目前價格戰的前提下,實在不是最優選擇。不過可以在某些城市試點,特別是資金充足,想拉開跟別人距離的。


不管是送三雙鞋還是兩雙鞋都會增加庫存、配送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買單的還是消費者。能不能在配送的時候免費送用戶一個量腳器,用戶把腳的數據輸入到個人信息中,在次購買的時候系統自動匹配什麼樣的鞋比較適合消費者,進行推薦,減少退換貨的比率。電商在提高客戶體驗的同時,但也要盡量去控制成本,這樣產品在市場上才具有競爭性。


三雙鞋只是噱頭,退回的兩雙鞋壞損率哪怕只有10%,再加上配送費,就已經把所有的毛利都幹掉了,而且還存在三雙鞋都被拒收的可能,沒必要討論。


單獨的企業的銷售需要經過嚴密的配比計算,算的再好還得看市場。不過你有額外的渠道就不一樣了,一些做這裡庫存的服務商可以幫忙分擔這些問題。不太需要擔心庫存堆積的問題,最多讓點利潤出來。不過庫存堆在那還佔資金,還不如處理掉周轉下資金鏈。安利個網站——誠億工場,他們有做鞋類的庫存業務,可以了解一下。


提升一站式精準購買體驗,不同品牌不同鞋型都有個腳型適配器,配合用自家的移動終端app測量軟體來匹配用戶的腳型尺碼,精準發貨。


做鞋品電商,用戶註冊時要填男女和尺碼(建議用美碼系統)的,這樣用戶上來時,系統默認推送的就是性別與尺碼,更牛逼的根據以後客人購買數據慢慢讓主推更精準。

買一送三,沒意義,不會提升體驗的。


"beer game"的問題。通過用戶行為和網站數據挖掘,能做出一個模型來的。但是這都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還有本質的區別,電子商務可以看成是0庫存,也可以是壓貨的狀態,資金周轉得過來,少量壓貨也是可能的,通過及時調整marketing的策略,互聯網的長尾會幫你銷掉那些貨。


真實數據,讓競爭對手掌握資料;虛假數據,影響用戶體驗。曾經在一個項目上為一個複雜的在途功能花了數十萬。


即使記錄了數據,因為鞋的規格不統一,比如同樣42號的鞋,不同品牌大小不一定一樣。所以數據參考意義不大。


客服售後 有一整套流程真正的為用戶考慮 服務體驗能淡化用戶對商品價格的考慮 增加二次購買率


如果在資金充足且某一賣點和其他同類產品有突出賣點的情況下.三雙鞋可能是很好的選擇.因為這種服務俘虜了一個用戶的心.(該客戶成為長期穩定銷售對象,且下次配送根據數據提供一個號碼即可)要有大量資金/好樂買剛被騰訊戰略投資,會不會有可能這樣操作呢?差異化的服務,佔據客戶的心智.


市場預估很有必要。服裝、鞋類在設計的時候參考國內大多數人熟知品牌的碼號。圖片、解釋等標註清楚。儘可能做到顧客一次性挑選到位。


個人覺得配送三雙不如再送一次。

1. 對於用戶,都是可以換的,很少有服裝那麼著急需要(果真那麼著急就不在網上買了)。另一方面,有時候用戶不一定那麼在意大小,只送一雙,覺得可以就行了。

2. 對於商家,送三雙可能比再送一次成本還高,因為再送的比例很低,而且送三雙也意味著要試三雙(都送來了幹嘛不試試看),所以時間成本也加大很多。倒是再送一次未必很麻煩,反正量大的話,每天也要送的。


推薦閱讀:

產品 SKU 是什麼意思?與之相關的還有哪些?
商家選擇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價賣出去產品是處於什麼考慮?在這種不怎麼賺錢的情況下為什麼商家還樂意做?

TAG:用戶體驗 | B2C電商 | 成本 | 鞋類B2C | 庫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