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或者或140字的興起對僅存的淺薄閱讀文化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01-02
在SNS中,日誌的閱讀其實已經遠遠的低於狀態的閱讀程度。人好像已經在微博文化中漸漸對閱讀少量字數的各種日子短文失去了興趣,這對已經缺乏深度閱讀文化的我們國家會造成什麼影響?
未來的趨向偏向於精短閱讀和所謂的讀圖時代,就是微博模式,這很令人擔憂,因為腦神經mri可以觀測到,人不斷的從一個鏈接點入另一個鏈接時,所獲得的知識其實是沒有經過知識體系系統的分類和儲存。而是選擇區域被動的,不斷的興奮的跳躍,這樣的閱讀對於知識獲取沒有任何助益,只會使得腦部像少兒多動症一樣,沒辦法穩定的輸入和快捷輸出。
以前我也有些像提問者這樣想,但放在IT發展的歷史裡,這僅僅是短短几年的現象,還不足以改變人類上千年積累的閱讀文化。Twitter只不過給全網提供了一個實時功能,讓我們看到大規模實時信息流動的可能性,基於這種可能,可以在未來構建更合理有效的閱讀方式,Zite、Flipboard等出現都是進化,後面會更多。需要看到Twitter的積極性是,通過對Twitter數據的挖掘,我們知道新聞是如何流行,人們對什麼信息更感興趣等等,這給有志於改進閱讀方式的後來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微博只是傳播,真正深入的了解還是要靠博客以及各種傳統媒體媒介。在國外,儘管社交網站一樣非常繁多,甚至比中國還要豐富,但是閱讀率還是居高不下。電車上,街道旁,圖書館裡,到處可以看到閱讀的人群,其中不乏七八十歲的老人和五六歲的孩子。有老外來到中國後就曾經感慨,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讀書?即使看到有人在看書,看的也是財經、投資、言情、教育輔導類的書,或者是報紙雜誌,人文類書籍在書店中從來都是被冷落的對象。
微博的概念是從國外來的,但是老外們的閱讀習慣就沒有受微博的影響。為什麼中國人不可以呢?閱讀文化的衰退恐怕不是因為微博,而另有原因吧。
我個人認為微博的興起跟淺薄的閱讀文化是屬於兩個不同方向的問題,如果硬是要把它們說到一起,那也只能說是淺薄的閱讀文化給微博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可能性,確切地說法應該是快餐文化推動了微博的發展。微博文化之所以能被大家所樂意接受是因為它符合了人類發展的規律,它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平等,自由的平台。在微博上面實現了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管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扮演著什麼身份,就算你是總統,世界首富或者只是普通平民,在這個平台上面你都可以發表你的言論,可以對任何人提出問題發表評論,同時也要接受別人對你的提問。這使得人類社會回歸到了人人平等,不會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給你帶來任何特權;另外,微博又給用戶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是一個麥克風,它向著全世界傳播著自己的觀點。在這個平台上實現了人類應有的發言權,也使得你的觀點能夠被迅速傳播出去。此外,微博文化之所以能夠快速興起歸因於它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呈現著爆炸性增長,每分每秒所創造出來的信息量早已超過了一個人所能獲取的最大極限,就算是一個人不吃不喝一天24小時都保持著最佳的狀態去閱讀都無法完全掌握所有資訊。也因此誕生了快餐文化,所有信息都被提取成簡短的幾句話,即概括了信息的主要內容,又不會佔用過多的閱讀時間。微博正是切合了現代資訊發展的需要,以其140字的簡短的概括,讓用戶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到更多需要的信息。對於問題中提到的我國缺乏深度的閱讀文化,我認為這應該歸咎於我國的教育體系的缺陷給人們帶來的功利性導向,使得整個國民氛圍顯得過於浮躁。在這種浮躁的氛圍下,人們的生活習慣變得功利,這又明顯不同於西方注重於個人的興趣愛好,在我國,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的唯一評判標準是這件事情可以給我帶來什麼好處,而不是西方的我想不想去做。出於功利性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已經放棄了興趣閱讀。在有了閱讀並不能立刻給我帶來實際的利益的想法之後,人們寧願拿著閱讀時間去做其它能夠立刻產生實實在在利益的事情,也不願意花時間去讀自己感興趣的書或文章。而當需要使用到大量不熟悉甚至未知的知識的時候,例如應試,此時快餐文化又被過度演繹,人們會選擇突擊學習,在不完全了解整個知識體系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投機的方式達到實現應試的目的,因為此時的」閱讀「可以給他帶來實際的利益,這也是應試教育體系下的弊端。
字數和閱讀文化應該沒有關係。
唐詩很少超過140個字的吧?精闢的文化並非是長篇大論,也可以是短而精的。同時很多長篇大論的東西並不一定值得閱讀,比如說現在非常多的網路小說。
時代速度在加快,微博作為一種短平快的新媒體出現了, 解決了很多人的需求。
但是真正深度的閱讀還是存在的,真正需要閱讀的東西大家還是會去潛心閱讀的。
所以說,微博只是快速傳達了信息,幫助了人們便捷的獲取信息,並沒有改變大家的閱讀文化。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這種文化的發展。
有影響,而且影響是緩慢和深遠的。舉音樂的例子,彩鈴,卡拉OK的流行,培養了聽眾對音樂的要求,比如前奏不能太長,歌詞不能太多太深奧。所以現在永遠不會有羅大佑、黃舒駿了。回到微博,也在逐漸的改變人們的閱讀行為,閱讀習慣。微博使得閱讀碎片化、口語化。同時也會慢慢的造成人們對長篇文字失去閱讀習慣,從而逐漸喪失閱讀長篇的能力。微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必然有短平快的內容平台出現,降低人們信息獲取的門檻。這個意義上說,微博還促進了一部分本來就不閱讀的人,有了新的閱讀習慣。在未來的時代,信息流動快,信息過載,人們的閱讀習慣,一定會改變。
沒發現么?微博里仍然發表了大量的網址鏈接,您為了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將不惜網路帶寬的代價打開一個鏈接,於是上萬上千的文字需要你耐心閱讀,要麼在顯示器里一目十行,要麼您大拇指在手機屏幕上不停地翻頁。
個人覺得微薄勝在速度,但相對於傳統媒介而言,微薄字數的限制決定了它不可能作為深度閱讀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微薄的應用會弱化人們新聞寫作的能力。但無疑的是,微薄作為一種便捷的傳播方式,是對傳統媒介的又一考驗和挑戰。
我倒是覺得,微博的文化或者說微博形式的長短和閱讀文化的深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僅從形式上看,微博可能更多是一種傳播方式,或許已經衍生為一種閱讀習慣甚至潮流或者趨勢,可很遺憾,貌似和閱讀文化還不造成太大影響吧。微博的目的是信息傳播,圍觀成本低,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碎片化的語言和文字,對博客的邏輯與觀點表達,有很大衝擊。跟文化貌似關係不大
文字長短和內容深度關係不大,很多古籍文字相當簡潔,但是不乏深度。
符合了大多數人習慣於淺閱讀的模式。沒有微博之前,淺閱讀的人也是大多數。
只不過微博一出,使這個問題浮出了。實際上手機這個載體就是個短平快平台,這種形式衍生出諸多微內容,保持各種形內容式多樣化是好的。
碎片的、海量的短篇;精闢的、深度的長篇,代表了未來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並行、互為補充的存在形式。
從主體上發生改變,單純的信息接收者向信息傳播者轉變的良好途徑,微博的優點在於信息傳播的速度,及信息接收者接收的速度。140字合情合理,兩者均快,達到目的。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人們用於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對比起傳統的長篇大論,更傾向於短而精的文句
感覺讀書與否,與字數無關…我覺得有微博之後,自己讀的比以前多了。微博比較精鍊,可以快速掃完。如果感興趣,再做深度閱讀,如果覺得無趣,則繞道前行。其大大節約了我們篩選信息的時間,在信息參差不奇的今天,也算一種不錯的選擇。
其實我覺得 閱讀的目的就是信息的傳遞
微薄作為新興形式 它的強勢在於傳遞 各種直接信息
閱讀深度這個還是要靠傳統媒介的吧
好吧,求深度和求廣求新 區別很大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
※何謂全媒體?現在有傳統媒體在轉向全媒體的過程中較為成功的案例嗎?
※有些媒體為何這麼的不負責任瞎編亂造?
※微博圈有多黑暗?
※媒體網站有哪些好的機制,能激勵編輯、作者長期寫出高質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