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坐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增一阿含經·卷十一》一二:今誦此已足,如尊之所說,智慧能除結,不由其餘行?

關於坐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增一阿含經·卷十一》一二:今誦此已足,如尊之所說,智慧能除結,不由其餘行?.......................


無論如何,謝邀吧

這個話題並不新鮮,題主從百度百科上面找的這個條目,並不是出自《增一阿含經·卷十一》,而是

增壹阿含20品12經 [佛光本173經/2法]

這位 朱利槃特尊者的經文,南傳也有,不過我沒找到是哪一部,南傳與增一阿含所說有所不同,不過這不是重點。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掃??]乃經數日。

  然,此掃?複名除垢,朱利槃特復作是念:

  「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凈也。」

  復作是念:

  「世尊何故以此教{悔}[誨]我?我今當思惟此義。」

  以思惟此義,復作是念:

  「今我身上亦有塵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

  彼復作是念:

  「縛結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掃此結縛。」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敗者:所謂此色、色習、色滅,是謂痛、想、行、識,成者、敗者。

爾時,思惟此五盛陰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有,如實知之。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

已成阿羅漢,即從{坐}[座]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

  「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報曰:「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結。」

我只貼出部分經文,此經開頭朱利槃特的哥哥想讓他還俗,字面意思是朱利槃特不能持戒,這個需要看註疏才能解釋,暫且不表。

我不知道題主的經文解釋是哪來的,但是很明顯並不對,掃?複名除垢,掃?,怎麼變成了掃帚?

增一阿含是翻譯自梵語,掃?,在梵語中肯定是兩個單詞[或更多單詞]組成的一句話或一個片語,不可能是漢語中的掃帚這麼簡單,但是很遺憾,梵文來源早已不見,我們無從知道掃?是什麼意思。

南傳的帕奧禪師是這樣說的:周利盤陀伽_淡然_新浪博客

說了這些鼓勵的話之後,佛陀以神通力變出一塊清凈的布,交給周利盤陀伽。

然後,告訴他說:「我兒周利盤陀伽,用手拿著這塊布,並且朗誦著:『這塊布容易遭到污染,這塊布容易遭到污染』,你就這樣子修行吧。」

於是,周利盤陀伽尊者就坐下來,用手摩觸著佛陀給他的布,並且朗誦:「這塊布容易遭到污染,這塊布容易遭到污染。」

當他如此摩觸幾遍之後,那塊布開始變髒了。他繼續摩觸,那塊布變得更臟,就像抹布一樣臟。

他的智慧成熟的時機已經到了,消失與壞滅的法則,在他的心中現起,他內心思惟:

『這塊布原本是潔白清凈的,但是由於和我的身體接觸的緣故,現在它已經充滿污垢。

我的心,就像這塊布一樣,在未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我的心原本是潔白清凈的;

但是,由於和貪、嗔、痴、慢、見、疑等不善心所的接觸,我的心變得骯髒了。』

如此思惟自己本身之後,他進一步精進地培育定力,並且證得四種色界禪定。

以這些禪那為基礎,他努力地修行觀禪,然後證悟了阿羅漢果,同時也得到四無礙解智及六神通。

WTF? 增一阿含裡面,沒有提到朱利槃特禪定的事情,到了帕奧嘴裡怎麼變成以四禪為基礎的阿羅漢了?帕奧一系的禪修者,獲得禪定的慾望,是不是有點太強烈了?

誰能幫忙找一找朱利槃特證果的對應南傳經文來看一看?我懷疑帕奧的解釋,夾帶了私貨。

下面繼續分析增一阿含,朱利槃特所領悟的法門,實際上就是和《須深經》裡面佛陀所教的一樣,思維【尋伺】五取蘊的集起與熄滅,用南傳經藏的話來說,就是如下表述:

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

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

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

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

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

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帶來漏盡,這就是獲得【法住智】與【涅槃智】的方法。

以前,我以為,阿羅漢分為慧解脫和心解脫兩種,現在看來,阿羅漢實際上只有一種,就是心解脫,慧解脫是一種特殊的心解脫,阿羅漢最後都是經由【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這個過程而解脫的。

我記得有一經,比丘問佛陀「為什麼心有無明」,佛陀說「因為心有漏」,有漏就是有煩惱,都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述,除漏=除垢=滅煩惱=滅苦,都是一個意思。

入定對於滅苦有用嗎?有用,但不是唯一的途徑,要注意,這裡所說的入定,不是指「正受」「四禪」,其實看看《相應部》,佛陀說四禪的時候,一定會用四禪而不是「定」來表述,說定的時候,未必就是說四禪。

舉個例子:

相應部53相應 1-12經/禪等經十二則(禪相應/大篇/如來記說)(庄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這四禪,哪四種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註、住於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凈的第四禪,比丘們!這些是四禪。

  比丘們!猶如恆河向東低斜、向東傾斜、向東坡斜。同樣的,比丘們!修習四禪、多修習四禪的比丘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

  比丘們!修習四禪、多修習四禪的比丘如何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禪;……(中略)第三禪;……(中略)第四禪。比丘們!這樣修習四禪、多修習四禪的比丘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

[按:全品應如SN.45.139-148那樣]

四禪的作用,是導向涅槃,而不是直接解脫。

相應部56相應1經/定經(諦相應/大篇/修多羅)(庄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

  如實了知什麼呢?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這是苦』應該作努力,『這是苦集』應該作努力,『這是苦滅』應該作努力,『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應該作努力。」

總而言之,達不到1234禪的境界,也不耽誤禪修者解脫。

世尊最後是怎麼般涅槃的?

從第四禪出來後,世尊直接般涅槃


四禪安止定本身除了再現四禪天的感受以外就沒有其他用處了。

四禪級別的定力指的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合一,或者說被認知物獨存,認知者彷彿不存在,不受任何色法因素干預的意識。比如說覺知自己的感受時,意識中唯一存在的只有感受的變化,而不存在是【我】在覺知,或是身體之類等balabala其他元素。

這似乎比我之前定義的「未至定」更接近一種禪,「未至定」著眼的是在四念住修習中附帶出現的一類感受,而這個明顯更注重止觀力。大略想了一下,相對來說動中禪比如說經行,純粹的保持正念相續,面對身心現象念起即念覺,這類情況就與未至定靠的比較近,而如果是觀察具體的對象,那就是止觀力的主場了。這裡面感覺上還可以拓展很多東西,如果是無良論師的話妥妥能水成十幾卷論書,八種心念,三種狀態,加起來二十四個三摩地你怕不怕。

然而就我個人來說並不是很在意這類概念,面對特定問題再考慮具體策略就行了,反正都是轉個念的事情。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安止定學派戰士在解脫道層面唯一的優越性吧。


如果只追求修習禪定,無視對正見的培養,那麼最好的結果就是如果死時禪定不退失,修行者會擁有相當長時間的色界生命乃至不可數的無色界生命。但在這些生命最終結束時,依然要投生成欲界生命,依然有三惡道的機緣。

如果只修習正見,那麼禪定可有可無。正見的修習需要止觀,止觀可以在任何場景下開展。具足正見的前提條件是戒行圓滿、親近善人、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和法隨法行,因此正見的獲取並不依賴禪定。另外根據沙門四果的劃分標準:二果薄欲貪、嗔,三果斷除欲貪、嗔,所以具足正見的初果的欲貪、嗔還是很多的。而無論任何人,只要進入初禪以上,都是離欲貪的。

但是只有禪定或者只有正見都並非解脫,因為解脫意味著徹底的粉碎貪愛。無正見的禪定只能夠臨時的屏蔽欲貪;無禪定的正見對於欲貪的消滅能力有限,不徹底。所以,以正見引導貪愛的滅盡引發禪定,或者在禪定中止觀意行引發正見,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實現解脫。

定境上看,四禪八定外道也有,並且與佛陀教法的正定定境沒區別(畢竟都是色界的不同狀態而已)。然而從定相和原理上看,外道定和正定是有區別的:外道定是以對定境的執念為動力迫使自己高度專註在所緣上,當修行者受欲貪影響而產生雜念時,正是這種執念把心拉回所緣上,最終成為色有進入色界定,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十二緣起中的愛緣取,取緣有;然而正定卻是當修行者觀察到五取蘊現象(這部分依賴正見),深入的了解了欲貪的過患後離於五欲,因此正定的修行者起正念於呼吸,完美的狀態是沒有欲貪引發的雜念的,只需起一正念即可入定(不過我沒驗證過)。從定相上看,正定是止觀,是舍,是厭離,是因不執取而解脫。因此正定可以實現滅盡定,而外道定只能無想定。

心,在經藏中很多語境下的意思是定(這點證據很明確且不止一處)。比如經藏·長部·念處大經中的心念處,不入定是不能被觀察的,至少一個「無貪的心」就直接把無禪定者排除在外了,所以心解脫最有可能的含義就是指能夠入定的三果以上聖者;而慧解脫是最終的解脫,每一個阿羅漢都必須是慧解脫的,慧就是四聖諦,慧解脫意味著慧圓滿。至於俱解脫,站在最嚴格的標準上,在無色定中親證四聖諦且能夠入滅盡的阿羅漢才是俱解脫阿羅漢。

四禪意味著語行止息身行寧靜,對於修行者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的,不可放棄。


大乘教藥丸


剛好看到,就搬運過來吧,可供參考。

四禪的原理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agama:研討_四禪_定義的經文比對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agama:研討_在經_律的層級看_雜阿含經_第347經的慧解脫爭議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我個人認為,沒有禪定不能解脫,同樣在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以及南傳佛教的帕奧禪都持有相同的觀點。其實道理非常簡單,見道開悟必須實證十二緣起,而十二緣起是三世兩重因果,在部派佛教中,識緣名色是眾生投胎的過程,沒有實證識緣名色,沒有實證到三世因果,不可能斷煩惱,想想也知道,你產生負面的情緒或者不良的見地的時候,唯有三世因果的觀念可以平復你內心中的煩惱以及種種不平衡,如果不能實證三世因果,煩惱根本無法止息,邏輯上都不能說服自己去平息種種煩惱,因此證明三世因果的手段唯獨靠禪定以及神通。

在原始佛經中最有爭議的一篇經文就是雜阿含經中的須深經,裡面講解了慧解脫不需要禪定或者神通,的確須深也這麼成就了,沒用禪定神通,但是須深有一個大家都不具備的前提,佛陀問須深,識緣名色對嗎?須深回答對,也就是說須深莫名其妙的認同因果輪迴的觀念。倘若佛陀這樣問你,你前世的識,投胎到今生的名色肉體里,你會和須深一樣認同嗎?如果是,你趕緊把家產捐到希望工程,然後自己出家當和尚,來世會得大福報,這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如果做不到,不要說什麼沒禪定可以解脫,你根本對三世因果存在懷疑,不可能成就涅槃


晚上好。

這個問題用最最簡單的說法,是這樣:禪定是成就的一種方法,念佛也是成就的一種方法。成就什麼呢?不是成就禪定,而是成就清凈平等覺。上上根性的人,如六祖慧能,一個字都不認識,聽三五句經就開悟,根性適合參禪。愚鈍如我者,如題主提到的掃地僧周利槃陀切,參禪是做不到了,掃地也能掃除心中煩惱。方法不同而已,殊途同歸。

我猜想,佛陀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就是擔心有些修行人過度重視禪定的體驗和階段,就好比過度重視路上的風景,忘記了終點目的。禪定是一種方法,而不是目的。念佛,持咒,守戒,讀經乃至掃地,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目的。昨天寫了個帖子,和網友討論道,磕頭的問題。磕頭也是個方法,不是目的,不是說磕頭就是修行了,不磕頭就不行。佛陀所有的經教,是針對每個不同的眾生的不同的"病"開出的不同藥方,不能通用,要適合自己而已。

所以,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阿彌陀佛,頓首。


四禪八定,外道也有,是佛法與外道共法,其最高非想非非想定為無色界天界,仍在世間輪迴生死之中,為世間禪定。因為十二緣起的根本之無明未破,還是凡俗,而佛經里有佛陀教導最笨的記不住法教的弟子在掃地時只念佛教的四句佛偈終證得羅漢,並未專門練習四禪,說無關只是提醒執著以四禪為目標的求解脫者,已經背離佛的法教,佛並不是靠四禪來解脫的,雖然後世的人可能需要四禪來凈化,但那不是根本。

附:

A.【南傳增支部】第1經 一集

第十四 是第一品1

一2 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出家久者,是阿若憍陳如。大慧者,是為

舍利弗。具神通者,是大目犍連。教頭陀者,是為摩訶迦葉。具天眼者,是為阿那

律。貴族者,是婆提優卡力句塔耶。妙音者,是拉窟他卡婆提耶。作師子吼者,是

為賓度羅跋啰墮闍。說法者,是分褥文陀尼子。廣為分別略說者,是摩訶迦栴延。

24 二3 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意成身者,是朱利槃特。心解脫善巧者,是

朱利槃特。慧解脫4善巧者,是摩訶槃毒。住無諍者,是須菩提。應供養者,是須

菩提。住阿蘭若者,是哩縛帝佉彌啰縛。住定者,是頡離伐多。發勤精進者,是

為室縷孥俱胝頻設。善語者,是室縷窟底卡諾(億耳)。利得者,是屍拔羅。信勝解

者,是婆迦利。

B:《增一阿含經·卷十一》

(一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祇洹精舍門外立而墮淚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凈。觀是朱利槃特比丘在門外立。而悲泣不能自勝。時。世尊從靜室起。如似經行至祇洹精舍門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報曰。世尊。兄見驅逐。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不須住此。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懷畏怖。我成無上等正覺。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打-丁+彗]。汝誦此字。為字何等

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打-丁+彗]。若誦得[打-丁+彗]。復忘掃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打-丁+彗]掃乃經數日。然此掃[打-丁+彗]複名除垢。朱利槃特復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凈也。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悔我。我今當思惟此義。以思惟此義。復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塵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彼復作是念。縛結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打-丁+彗]掃此結縛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敗者。所謂此色.色習.色滅。是謂痛.想.行.識。成者.敗者。爾時。思惟此五盛陰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有。如實知之。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

已成阿羅漢。即從坐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打-丁+彗]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報曰。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結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說此偈

 今誦此已足  如尊之所說  智慧能除結  不由其餘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餘

爾時。尊者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按照樓下所言,四禪與佛無關?

那《清凈道論》《阿毗達摩》就是騙人的。


建議題主關注 @須深


有人能做到么? 各種級別禪境界 是書上寫的那樣么?

有誰做到了?


四禪的定位問題, 我提供點看法。

本想引用龍樹的話當個後盾,想想也不是誰都得意龍樹,還是算了。 還是用相應部、雜阿含, 用它來開始好像氣氛能融洽點兒。

縱觀雜含, 先提出現象: 佛陀本人的路是先通四禪八定而後續之禪思的; 佛陀在教化的時候,有時鼓勵修四禪,有時否定四禪能證果, 有時鼓勵修四念處為起手,有時直接講五蘊無常、苦、無我。 這些時候都有記載受教者喊出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記得還有病危哀嚎的,似乎不在初二三四的哪個禪之中,經教導也特么整成功了。 現象先放到這裡。 為了減少篇幅快速說重點,下面引一段話,說個理解。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 (《雜阿含》)

下面我開始發揮,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 佛陀修成四禪八定,覺得還是不行。 他修的是止(定),或許是覺得定力還不行吧。 還好經過禪思,觀星什麼的,了悟了無常無我,十二支因緣,四諦。。成了佛陀。 總結: 有觀(慧)的定,是更高的定, 少了觀慧,定力上不去---修習於止,終成於觀。

修習觀已,亦成於止。 直接觀無常無我、四諦十二支緣起。。觀到確認無疑、信、證。。不用絮絮叨叨反反覆復的時候,為「觀已」。 這種過程切實走下來,五上五下結,不斷也打薄了, 外帶停止絮絮叨叨, 不定也有幾分定的意思, 沒準比四禪不差呢。尋伺喜樂都不太專註了嗎,反正也說不好在幾禪裡頭。說不好就不說,但不代表沒有定力。 即便不說觀完全成功,說成觀又提高了總可以吧。

我既沒時間沒素質拼上四禪, 也沒觀到「觀已」程度, 二者都在進行,交替著。

但是基於這樣的理解與認識, 我向來不否定安止、純觀、小乘、大乘、禪宗、頓悟。。。我自己修不上去,不是認定別人那樣也修不上去的理由, 尤其是佛陀本人有那類修法的開示(模糊的?雛形的?),對吧!


你可以說,慧解脫的阿羅漢得解脫時,算他有四禪的專註力,但你不能說,慧解脫的阿羅漢成就前一定證了四禪/要從四禪得解脫。

但是,有意證取四禪這件事是沒有錯的。

根本就是正見,然後如理作意,逐漸地如理作意,持續地如理作意。

後世的人要不要依靠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來凈化,由後世的人各自的因緣決定,當這個人持續地如理作意,發現心未抵觸,心是清凈的,那這個人要不要依靠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由這個決定。


我是修不成正果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我只有靠佛力佛是無私的佛是平等的慈悲的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能在泰國盛行,成為他們整個國家的信仰(90%以上的泰國人信奉佛教),而在中國就不行呢?
凈土宗是一門純粹的神學么?
為什麼藏族中高僧很多?
凈土宗是一個怎麼樣的宗派?
往生凈土的臨終「瑞相」到底僅僅是醫學現象,還是真的「不可思議」?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藏傳佛教 | 坐禪 | 漢傳佛教 |